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版

朝代简记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距今一万年前原始农业起源(已有稻谷)

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

距今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

距今四五千年养蚕制丝织品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原始瓷器

周(前1046~前256)

西周时期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出现铁器(晚期);斜纹提花织物

夏商西周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

前770 平王迁都,东周开始

前632 雅典平民暴动,改习惯法为成文法

前594 鲁国初税亩;梭伦改革

前560 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

前551~前479 孔子

前509 罗马共和国

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

前468~前376 墨子

前427~前347 柏拉图

战国(前403)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垄作法;都江堰(战国);商业繁荣;司南

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

前384~前322 亚里士多德

前372~前289 孟子

前356 商鞅变法

前340~前278 屈原

前313~前238 荀子

秦(前221~前207)

西汉(前206~25)

西汉耦犁(赵过);耧车;代田法(赵过);盐铁钱收归官办(汉武帝);

东西织室;丝绸远销亚欧

前27 罗马帝国建立

前179~前104 董仲舒

前154 “七国之乱”

前140~前87 汉武帝

前136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前124 汉武帝办太学

东汉(25~220)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水排(杜诗);青瓷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05 蔡伦改进造纸术

三国(220~280)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改制的翻车;灌钢法;白瓷;均田制(北魏至唐前期);形成三省体制

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

395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帝国

399 拓跋珪称帝

南北朝(420)

420 刘裕建宋

471 孝文帝登极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开始

隋朝(581~618)

隋朝大运河开通(605);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朝(618~907)

唐朝筒车;南青北白;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瓷器远达欧非;柜坊、飞钱;

广州设市舶使;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701~762 李白

712~770 杜甫

751 唐与大食战,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和北非

800 查理曼帝国建立

843 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五代(907~960)

北宋(960~1127)

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1032~1107 程氏兄弟

1037~1101 苏轼

十一世纪中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南宋(1127~1279)

宋朝高转筒车(利用水力);五大名窑;织锦吸收写实风格;交子;使用彩色套印技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1043 范仲淹领导“庆历新政”

1069 王安石变法

1077 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

1096~1291 十字军8次东征

1130~1200 朱熹

1139~1193 陆九渊

1140~1207 辛弃疾

金朝(1115~1234)

元朝(1206~1368)

十四五世纪在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31~1316 郭守敬(《授时历》)

1281 《授时历》颁布推行

1304 在意大利建立欧洲第一个造纸作坊

明朝(1368~1644)

1380 明太祖废宰相

1472~1528 王阳明

1487 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 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 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亚洲的印度

1500左右欧洲进入近代

1517 宗教改革序幕拉开;土耳其占领埃及

1519~1522 西班牙人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行

嘉靖(1522~1567)

1526 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7~1602 李贽

1541 加尔文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

1557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64~1616 莎士比亚

1564~1642 伽利略

1566~1609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隆庆(1567~1573)

万历(1573~1620)

1580 西班牙合并葡萄牙

1581 荷兰摆脱西班牙独立(尼德兰北方诸省成立联省共和国)

1583 努尔哈赤起兵

1588 西“无敌舰队”伐英失败

1600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2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1603~1868 日本德川幕府

1604 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610~1695 黄宗羲

1613~1682 顾炎武

1616 后金建制

1619~1692 王夫之

泰昌(1620)

天启(1621~1628)

1626 荷兰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纽约)

崇祯(1628~1644)

1640 苏格兰起义愈演愈烈,国王召开议会,英国革命爆发,成立共和国葡萄牙恢复独立

1642~1727 牛顿

清朝(1644)

努尔哈赤(1616~1627)

17世纪初英国殖民扩张;英国爆发革命

皇太极(1627~1644)

顺治(1644~1662)

1644 克伦威尔部赢得“铁骑军”称号

1651 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荷兰战败

1660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康熙(1662~1723)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1 康熙收复台湾

1687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 “光荣革命”

1689 《尼布楚条约》;《权利法案》

1689~1755 孟德斯鸠

1694~1778 伏尔泰

1712~1778 卢梭

1721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雍正(1723~1736)

1727 牛顿去世

1733 凯伊发明飞梭

1736~1819 瓦特

乾隆(1736~1796)

18世纪中期英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日不落帝国”;

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1759 英国占领孟加拉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9~1821 拿破仑

1770~1827 贝多芬

1773 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 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 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 美国宣布独立

1781 英国投降,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发现天王星

1783 英美签订《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 美国《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

1789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华盛顿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1792 法国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22 雪莱

嘉庆(1796~1821)

1796 伊朗卡扎尔王朝建立

1798 法国政府派拿破仑入侵埃及

1804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9~1882 达尔文

1810 拿破仑登上欧洲霸主宝座

1814 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 拿破仑出逃;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再次登上王位(百日王朝);

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818~1883 马克思

1819 英国占领新加坡

1820~1895 恩格斯

道光(1821~1851)

1821 拿破仑去世

1824 英国部分侵占缅甸

1830 法国七月王朝

1831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里昂工人起义

1832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833 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4 里昂工人再度起义

1837 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37~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38 英国入侵阿富汗

1839.6 虎门销烟

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40.6 鸦片战争爆发

1841 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 《红楼梦》英译本;《海国图志》出版;《南京条约》

1843 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 美法与中国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6 发现海王星

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产党宣言》

1849 罗马共和国成立

咸丰(1851~1862)

1851 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3 太平军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克里米亚战争;“黑船事件”;

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内讧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8 中国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陈玉成、李秀成三河镇全歼清军,

政局暂稳

1858~1947 普朗克

1858 中俄《瑷珲条约》

1858~1927 康有为

1859 《资政新篇》;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发表

1859~1869 苏伊士运河开凿通航

1860 中国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开始交替执政1861~1941 泰戈尔

1861~1919 詹天佑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62 京师同文馆成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同治(1862~1875)

1864 洪秀全病逝,不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66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上海发昌机器厂;孙中山出生1867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8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869~1948 甘地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被制造出来

1870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1870~1924 列宁

1871 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

巴黎公社;

1872 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

琉球被迫宣布自己为日本藩属国

1873~1929 梁启超

1875 上海招商局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光绪(1875~1909)

1876 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79~1955 爱因斯坦

1879~1942 陈独秀

1879 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变之为冲绳县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

1881 中俄《伊犁条约》

1881~1936 鲁迅

1881~1938 凯末尔

1882 中国最早蒸汽机车

1883 马克思去世

1884~1885 中法战争

1885 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制成三轮汽车

1889~1977 卓别林

1889 《日本帝国宪法》

1891~1962 胡适

1893~1976 毛泽东

1894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创办兴中会;中日甲午战争

1895 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电影在法国诞生;恩格斯去世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98 戊戌变法;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1.9 《辛丑条约》

1903 莱特兄弟研制内燃机飞机成功

1904~1997 邓小平

1905 中国第一部无声京剧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中国同盟会建立;相对论提出

1909 旅美华侨冯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0.8 日本吞并朝鲜

1911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宣统(1909~1912)

中华民国(1912)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巴拿马运河建成通航

1915 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袁世凯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新青年》

创办;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推进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苏维埃俄国建立;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9年初苏俄政府颁布“余粮收集制”

1919.5.4 五四运动

1920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京津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苏俄国内战争胜利

1921 中国共产党诞生;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苏联”成立

1923 土耳其建国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策取消;

甘地当选国大党主席;

1925 孙中山在京去世;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926 国民政府北伐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

电影在美国进入有声时期

1929 “黑色星期四”;英国首次播送电视节目

1931 “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剧红牡丹》

1932 伪满洲国建立;“一二八”事变

1933 罗斯福上台,施行新政

1934 长征开始;《渔光曲》公映,创下84天连映纪录

1935 遵义会议;《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彩色电影诞生

1936 长征结束;“斯大林模式”形成

1937 日本全面侵华,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苏俄工业产量欧一世二

1938 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 百团大战(共产党敌后抗战);美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41 潘家峪惨案

1942 派出远征军到缅甸确保滇缅公路安全,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4.7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 日本投降;重庆谈判;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6 解放战争爆发;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7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美中等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

1948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1949 北约成立;德国一分为二

1950 中央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人民教育

出版社成立;朝鲜战争爆发

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2 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朝鲜战争停战

1954 首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4宪法)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钱学森回国;爱因斯坦去世;

华约成立

1956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在京召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掀起“大跃进”风潮;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和

电力机车;北京电视台试播

1959~1961 三年困难时期;纠正“左”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 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

1961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1962 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胡适去世;古巴导弹危机

1964 勃列日涅夫上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法建交

1965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设西藏自治区1966 “文化大革命”爆发,高考废止;

戴高乐领导法国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与美国抗衡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周恩来病重,毛支持邓小平替周,国民经济回升;“南优二号”

美国撤出越南战场

1975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7 恢复高考

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改革开放;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1979 《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方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80 建立经济特区

1982 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修订宪法(82宪法)

邓小平向撒切尔提出“一国两制”

1983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村委会;“银河一号”计算机198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4个沿海开放城市;民族区域自治法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中英签订联合声明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戈尔巴乔夫上台

1987 中共十三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理论形成;

台湾对大陆适度开放

1988 设海南省,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9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江泽民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

启动“希望工程”

1990 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台湾成立海基会

两德统一

1991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大陆成立海协会

独联体建立,苏联解体;南斯拉夫联邦解体

1992 “视察南方谈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载人飞船列入国家研制计划;“九二”共识

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3 欧盟成立;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1995 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世贸组织代替关贸总协定(规范化法制化)1997 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香港回归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9 澳门回归;欧元问世

2000 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世界第二

2001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11”事件2002 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2003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运营;固化、移话世界第一

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2005 连战“和平之旅”

2006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网民达1.23亿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 : 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 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 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初期的情况;早期文明阶段的突出标志;国家起源的背景与条件;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分封制和宗法制。早期的政治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影响深远。 二、学情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早期政治制度中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等;同时学习训练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高一的学生开始有了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但是解释和概括历史的能力比较欠缺,并且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需要区别对待,提出不同层面的要求和学习方式。 三、教学教法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突出标志。 2.说出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考古资料和教师补充资料的分析,训练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提高历史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历史学的基本素养。 2.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六、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正式开始书本知识的学习,首先我们看到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在课前提示讲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来加以了解。 阅读课本,深入学习

2019高考历史全国1卷(答案版)

2019全国卷历史 一、选择题 B C C D B A C D B D A D 二、材料题 (1)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 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 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言之有理即可

(1)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 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 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 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有答案)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2.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臣的是 A.鲁国 B.宋国 C.晋国 D.齐国 3.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公东征 D.平王东迁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5.《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7.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评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说,“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B.异姓封国权力的扩张 C.先代贵族不断的叛乱 D.同姓封国关系的疏远 8.“汉承秦制”的本质目的是: A.对秦朝先进制度继承和发展

B.对西周以来社会制度的总结 C.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10.《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 ①朝觐述职②镇守疆土③缴纳贡赋④出征作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1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13.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宗法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4.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外近现代史必背考纲大梳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外近现代史必背考纲大梳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

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 (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1)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史及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史及世界史热点专题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高考必修三知识体系最全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出现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上:“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3、诸子百家: 学 派 代表主要思想 墨 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老子1、世界的本原是“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法韩非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主张建立君主

家子专制中央集权 儒 家 具体见第二目内容 4、意义: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⑴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⑵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主要内容: 人物时 代 主要观点影响 孔子春 秋 末 期 ⑴政治思想:①“仁”:“爱人”(要求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主张“克 己复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⑵民本思想: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⑷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 《礼》《易》《乐》《春秋》) 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奠定了儒 家思想的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