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郭清 406207811078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府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由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发展到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七十多年,但是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

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是指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的一种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继而引起其他国家效

仿的多层次的经济、政治制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苏联模式

源于斯大林,所以也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在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学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而又彻底,同时也从

从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

参考意见。然而,对于苏联模式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有批判。在对苏联模式的认

识上,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我们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即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正确的汲取苏联解体的

教训。

一、苏联模式的成就

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性能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最需

要的地方,这使得苏联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

治和军事上,二战中在其他国家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纷纷落败的情况下,苏

联举全国之力抵御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甚至人类

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并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攻克了柏林,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帮助西至中欧,东至北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资

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将社会主义的火种播撒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军事方面,

苏联在战后迅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形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核恐怖均衡,维

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在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竞赛中也一度取得了很大

的优势。科技上则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走出

地球的梦想,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丝毫不弱于资本主义,坚定

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经济上由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成功更是史无前例。从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到二战前,苏联完整地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9一1932年,“一五”在产值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

主义国家,为完成农业的集体化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33—1937年,“二五”在技术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使苏联赶上先进

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经济增长率方面,“一五”期间,工业

总产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21.4%),国民收人增长86%(年均增长15.5%),劳动生产率提高38%;“二五”期间,在总结“一五”出现的盲目追求高速度

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的教训基础上,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降低为14.5%。短短十

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战后苏联的恢复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平,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比战前增长了73%,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030%,农业

总产值也达到了战前水平。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在欧洲

第一,世界上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同时期的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

国家,尽管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扶持,但其战后经济的恢复速度却

落后了苏联很多。1950—1960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l 1.8%,1961—1965年为8.6%,196卜1975年,继续保持在8%左右,其中1971—1975

年为7.4%。进一步稳定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

除上述成就以外,苏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

世界上许多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社会生产力,保存并发展社会主义实力,对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的发展都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表现为: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

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

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

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

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

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

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

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

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

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②

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

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③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

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④在执政党

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

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

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

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认,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苏联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

大重视,曾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

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工业化

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

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学校、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农业学校

的青年专家提拔到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根

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第二个五年计划

期间,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 的口号。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一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

与此同时,苏联的科技、文学艺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37年底,苏联建有全国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机构806个,实验站397个,天文台31个。1937年苏联物理学家设计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制成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研究人员发现了铀核裂变;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压缩

气体为动力的喷气发动机;生物学家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培育出了新果树品种;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出版、大量发行和广泛传播;一大批优秀小说、诗作、戏剧、电影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无不鼓舞着、充实

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苏联模式的弊病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

国家照搬或者效仿。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

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

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

战士的作用。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其

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

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

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

和批判能力。

其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

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

济政策的转变。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

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

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

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其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

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战争年代为了稳定

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赫鲁晓夫曾通过

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

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其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勃

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到了戈尔

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

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四、苏联模式的教训

其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

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

运动的目标。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

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

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

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

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二,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

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

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问题。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

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

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

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

好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原苏共党领导人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

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

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其四,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在现代社会里,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

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许多资产阶级政党而言,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目标。

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还有实现共产主义

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

战,围绕着执政问题,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

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原苏共党在

执政党建设方面始终存在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后,

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执政资源、贺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变弱,最终步上败途。

最后,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

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这项战略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了作用,这是不争的

事实。从苏联演变的过程看,由于在苏联国内、苏共内部存在主张走资本主义

道路的内应力量,他们从内部配合了敌对势力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演变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说如果没有内应力量,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即便强大,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

视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及其领导者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警

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留给他们可乘之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