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前言:

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在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区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只不过是特色资源或优势表现的明显与否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就是发现自己的特色经济,加以分析与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都是围绕特色经济或特色经济展开的,都是在对区域中的某种优势利用与优化的基础上的。不管一个区域的先天条件有多么的不尽人意,我在在坦然接受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发掘自己的区域优势,即使这个优势在和其他区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我们也应该相信它就是带领自己走向繁荣的因素。

区域特色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某个区域拥有某种单一的特定资源。区域特色包括自然、人文、历史、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区位因素。例如,某个地区地处山区,是一个革命老区,那么红色旅游就是它的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就是它的特色经济,它就应该围绕旅游业发展自身经济。所以说,区域特色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我们发展经济的前提就是分析区位因素,找出区位优势。但是,发展区域经济并不是盲目的发展,而是经过科学的论证后才可以付于实践的

我国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倡导发展特色经济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大、有相当规模的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东部地带12个省、市、区充分发挥了紧邻港、澳、台地区和日韩两国的区位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了以出口商品制造、农产品种植加工、外贸、国际航运、海洋捕捞及海产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其中,以北京和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唐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教育产业和旅游观光业等特色产业;上海是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等产业。同

时,我国的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了以能源工业、矿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制造、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我国特色经济存在各地盲目发展的问题,部分地区特色正在丧失。我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经济的目标下,各地的特色经济发展出现了盲目竞争、跟风发展的问题。一是过度竞争,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措施:

第一、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特色经济首先是市场经济,是以“需求约束”为特征的,所以特色产业是要接受市场经济考验的,

要从市场需求的千差万别和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出发选择出来。同

时,市场需求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因此,一个区域的特色产业

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加以选择的。

第二、要大力发展产业群,共用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特色产业群的发展要遵循重点突破的原

则,率先在若干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选择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特色

产业群,在区域的示范和扩散效应下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逐渐带动

整个区域的发展。

第三、一要立足现有特色,通过延伸强化特色。在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区域发展特色经济必须立足于现有的产品和产业的先行优势,通过提

高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

第四、二要挖掘潜在特色,通过开发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产

业升级,不少被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

现实基础。通过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的特色产品和产业,就可以接

替原有特色产品和产业,成为新的主导型特色,或强化支撑原有特色,

成为新的辅助型特色,从而使特色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第五、三要培育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再造特色。特色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创新特色经济就难以持续,因此,特色经济也是创新经济,高起

点开发新产业,也可以生成和不断创新特色经济。

第六、走特色品牌道路。基于已有的特色经济,我们应该在充分利用优势的前提下,加大科技投入度,利用高科技进行产业转型,提升产品的国

内国际竞争力,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的把

区域特色经济做大做强。

第七、要尽最大的可能迎合国家的政策,将自己的特色产业向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发展,或者进行产业转型,向政策靠拢,依靠国家的政策、资

金、技术支持,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实力。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意义:

一、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特色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

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个区域的

特色产业作为该区域的龙头产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具体讲,龙头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其附属产业、以及对刺激消费都有极大的意义。不仅如此,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

能力,乃至走向世界做准备。

三、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明显。

小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障碍重重,出路甚少。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将是区域经济的最大优势,也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主要表现在带动区域的就业上。作为一个区域最大的优势,若能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将是带领小区域脱贫致富的一把利剑。

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建设社会注意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要求。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区域经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只有经济实力强了才有机会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对于农村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是最为显著的,我们都知道,农村是一传统的种植业,或者是劳务支出为主要收入,然而,这种传统的粗放的劳作模式还很难带领农村脱贫致富,如果结合农村某个区域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当然这是在保证一定规模的种植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那么将对农村经济的强大意义非凡。

五、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地域

辽阔,各个区域的特色与区位优势都不尽相同,因此,在统筹规划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模式是一种经过科学论证的方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六、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区域特色经济的

开展,十一次资源的整合,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健全与成熟意义重大。

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对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

战略意义。我国区域特色明显,可以把我国分为若干个大区域与小区域,各个区域的经济壮大,缩小了各个区域的差距,提升了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提升我国的中和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结束语:

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这一宏伟的经济发展目标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社会、民众的齐心努力,通力协作,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智慧与汗水。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并不一定就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方可实行切不可盲目。相信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学09-1

学号:540906020124

姓名:刘海洋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学09-1

学号:540906020129

姓名:罗恒耀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衔枚疾进 蓝色经济区首先是基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海洋经济,比如说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包括港口、海洋的工矿业、也包括海洋休闲业等。蓝色经济区还是海洋资源节约型和海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论证中的《山东省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显示,山东要打造七个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青岛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烟台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等。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拟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发展信托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快速崛起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区域土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万,各项重要指标多占到了全省总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以泰山为依托的旅游业;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 目前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具雏形,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对拉动我省中部以及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我省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今年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而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动力十足 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年成为亿吨大港。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在驶入快车道的同时,也明显地出现了几大板块,表现出不均衡性的特点:东部经济飞速发展,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深处内陆的中部和西部则发展相对较慢,差距依然较大。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深深地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环境,即指四周的境况和条件。经济环境则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的一系列境况和条件,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能量交换,催生、刺激经济的发展或者延缓、阻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经指出: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发展亦不例外。经济发展无非是人们从事三次产业的发展,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则主要是看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及其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问题,才能使我们抓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如说,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工业的发展,也同样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电力通讯、自来水、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硬环境和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等软环境。只有这些环境好了,企业家就干得舒心,生产经营就专心,企业发展就顺心,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新办企业的可能性就大,企业的数量就会增多,块头就会增大,就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2、经济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物质资源,就是要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二是人力资源,就是要有适应发展需求的各方面人才;三是社会资源,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一个地方环境好,外面的资源就可以引进来,里面的资源就可以释放出活力;环境不好,就会导致“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上不去”。可以说,经济环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建设好了,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推动力量;建设不好,就会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3、经济环境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保健药,良好的服务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一个地方能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服务、优质的政务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能使企业家安心舒心、使企业办事方便快捷,降低企业生产发展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总之,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经济环境好不好,聚集的资源要素有多少。特别是以区域交通为条件的硬环境和以政务服务为重点的软环境,已日益成为决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构成了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此,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和区位、基础设施等有形资源,也要深刻了解政风、民风这些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等无形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发展脉搏,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年论文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学院 专业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 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组织,欧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市场体制。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发达的经济水平使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关税同盟向货币同盟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政治和经济的原因,经济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要求冲破阻碍贸易的壁垒,而冲破阻碍的利益使得有足够的力量来冲破阻碍,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为谋求经济的最优化而加入到区域经济组织中。 我国的市场体制尚不完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国内各区域间的差距的拉大将不利于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达成经济全球化而努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在面上和深度上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洪流,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体制,经济全球化,

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由欧洲经济一体化所得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及阻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走向············································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产业结构演变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对两国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的往来都是一个促进。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以及中国的邻国,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也很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从产业结构方面和经济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分析了印度的经济状况,并由此得出结论,归纳出中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印度产业结构经济数据发展趋势 正文: 1.印度的经济现状 印度是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457兆美元,与日本并列世界排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万的发达国家澳洲相差无几。同时,它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时常依赖进口技术转让。 过去数年间印度的经济成长率达7.5%,过去十年的时薪也翻倍。自1985年以来,已有4.31亿印度人脱离贫穷。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竞争力居世界第51位,其中在金融市场(第17位)、银行部门(第24位)、创新(第39位)及经商(第44位)等方面表现较佳。全球最大的15家资讯科技外包公司中,有7家位于印度,而企业对于外包国家的偏好度仅次于美国。印度为第11大消费市场,2030年将成为第5大消费市场。印度通讯为世界成长最快的国家,于2010年至2011年间,增加了2.27亿用户;汽车工业成长速度居世界第2位,2009年-2010年成长了26%,汽车出口成长了36%。印度发电装机容量为250吉瓦(10瓦特),其中8%属再生能源。 2009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