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与金融 重点整理

财政与金融 重点整理

财政与金融  重点整理
财政与金融  重点整理

●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诞生

●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2、财政分配的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剩余产品);

3、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4、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需要

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和财政现象(在现代社会表现为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活动)的统一。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未来的不确定性。

●市场缺陷是指市场经济制度安排上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竞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辨别由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方面)

●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掌握并可举例

●政府机制的缺陷和干预失效:提供经济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官僚主义和无效率;缺乏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转变;寻租行为的产生

●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

●稳定和发展的概念: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概念: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依据其政治和经济权力主要采取税收形式所筹集的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

●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税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债务收入;

非税收入(规费收入、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

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外商独资经济收入);部门结构为标准(第一、二、三产业部门收入)

按财政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我国国家政权机构分成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我国有五级财政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入的绝对量或相对量,它反映了财政收入的总水平。

●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入的数量总额。

●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GDP或GNP)的比率。

●财政收入规模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进步)<表现: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技术进步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的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表现在:一收入分配政策决定剩余产品价值占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比例,进而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二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即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而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范围)<政府职能范围越大,需要的财政支出越大,要筹集的财政收入规模也越大>价格<表现:1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财政收入实际增长而名义也增长;2低于,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了,但实际是负增长;3大体一致,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实际不增不减>

●从价值结构角度分析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可以来自C(生产资料)、V(劳动力)和M(剩余价值)三部分,但

主要是来自M部分,而M部分的多少,不仅取决于社会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发展生产,提高企业效益,真正作到增产增收。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1来自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2非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在上升)●补充:针对我国现在的财政收入情况,应该怎么样做:

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财政收入才能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财政收入的增加是财政支出的前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长远来看,国家实力的增强必然会给每个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机会,但是,它毕竟与企业和人民的希望不完全相等。所以,必须把握财政收入增长的度。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就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如果国家财政收入过少,其直接后果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所以,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应该看到,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我国掌握的财政收入偏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这 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我国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

占GDP比重大致呈U型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 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 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 1978 年相比 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 45.76 倍和 44.62倍

●税收的三大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方法:(一)按税收的客体分类:1、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2、所得税类:企业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4、财产税类:房产税、契税、车船税5、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所得税、财产税)2间接税: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流转税)(三)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1、从价税: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增值税、营业税等)2、从量税: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资源税、车船税等)(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1、价内税:指计税价格中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按含税价计算税额。(消费税)

2、价外税:指计税价格中不含

有税金的一类税收。按不含税价格计算税额。(增值税)(五)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1、中央税:由中央政府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消费税、关税等)2、地方税:由地方政府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房产税、契税等)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

●什么叫纳税人,其与负税人有什么区别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又称纳税主体。

负税人:是从经济角度而言,实际承担了税负的主体。

●什么叫税负转嫁和税负归宿: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购进价

格等方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只要税收

的转嫁过程结束,税负总要落到最终负税人身上,不再转嫁,这便是税负归宿。

●税负转嫁最基本的方式有哪几种: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及其影响规律:

影响因素:1、商品的供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2、税收的课税对象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

3、课税范围的广度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较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

规律: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1)需求完全无弹性全部向前转嫁(2)需求完全有弹性全部向后转嫁或者不容

易转嫁(3)需求富有弹性向前转嫁困难,更多地向后转嫁(4)需求缺乏弹性更多地向前转嫁

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1)供给完全无弹性全部向后转嫁或者不易转嫁(2)供给完全有弹性全部向

前转嫁(3)供给富有弹性大部分向前转嫁(4)供给缺乏弹性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易转嫁

3、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1)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税负容易向前转嫁,购买者承担较多。(2)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税负更多地向后转嫁或不易转嫁,生产者承担较多。

●税收制度的含义(见书上P98)及其构成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起

征点、免征额、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它是划分不同税种的重要标志,);税率有哪几种形式(税率体现征税的深度):1比例税率2、累进税率(①全额累进税率②超额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

●什么叫起征点和免征额,两者的区别:起征点是对征税对象规定的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不予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全部数额均要征税,而不是仅就超过部分征税。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扣除的数额,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增值税种类(税率17%,我国采用消费型)(1)生产型增值税:是指按“扣税法”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不

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2)收入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只允许将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费所应分摊的那部分税金扣除(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时,允许将当期购入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例:某企业2003年购进固定资产1000万元,进项税款170万元,固定资产使用期为5年。销项税款每年为250

万元,购买原材料进项税款每年为30万元

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含税销售额

不含税销售额 = ————————————————

[ 1 + 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进项税额的抵扣

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2)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

不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的项目(1)外购的固定资产(2)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3)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4)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5)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例1:某自行车厂为一般纳税人,2005年2月销售给批发企业自行车3000辆,每辆售价200元,销售给消费者自

行车100辆,每辆售价250元,同期购进自行车零部件等原材料10万元,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17000元,支付动力费40000元,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6800元,购进设备一台支付价款20万元,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34000元,计算本月该自行车厂应纳增值税额。

●个人所得税:(一)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税法》列举了11项应税所得:1. 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税率为5%-45%。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20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例:某演员2007年5月份到一地演出,取得演出报酬收入10万元,计算该演员当月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00×(1-20%)=80000元

应纳税额=20000 ×20%+30000 ×30% +30000 ×40%=25000元

.稿酬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1-30%)

●例:某人作品在报上连载两个月,按月付酬,分别为1000元和1500元,计算该作者应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1500-800=1700元

应纳税额=1700×20%×(1-30%)=238元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例:某商标设计者2007年2月份一次取得商标设计收入10000元,计算该设计者当月应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10000×(1-20%) =8000元应纳税额=8000×20% =1600元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1)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800(2)每

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1-20%)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财产转让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

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金融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债付息支出、预备费、其它支出 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等)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对外援助支出等)

按财政支出的管理权限分类:中央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量(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的财政资金的数量总额。

●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量(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GDP或GNP)的比率。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一、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类型,价格水平,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二、政治性因素:政府的职能范围,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三、社会性因素:文化背景,人口状态

●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 A.)提出,故称“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会随之提高。原因: 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展→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扩大

经济因素(1)、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财政支出增长(2)、城市化和人口密集问题→外溢性→必须政府解决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趋势:一、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增强:

二、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三、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

●结合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及优化

(一)存在的问题

1、财政资金有限,且损失浪费严重。

2、在财政分配格局中,“越位”与“缺位”并存。

3、行政管理费支

出增长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4、财政支出管理和调控机制尚不健全。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先后顺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2、根据当前经济政策目标,逐步调整和理顺各

种支出的比重,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3、完善相关配套改革。

●财政支出的效益:(一)公共定价法;(二)最低成本法(三)“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法的适用范围:政府投资性支出或其他经济性支出,其效益可以取得货币指标。

●成本效益法的实施步骤:1、设计备选方案:2、计算各方案的成本——收益;3、根据净收益进行排序;4、选择

1)根据成本--收益率由高到低选择;

2)净社会收益非负数;

3)根据可利用的资源数量确定中选项目的数量

计算公式:净社会效益=现值(收益-成本)

●成本效益法的原理:所谓“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备选方

案,利用数量分析方法计算、评估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净效益及益本比,确定最佳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变动:一直增长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的变动:1978—1995,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下滑,95年最低,11%左右,1995—2010,回升,占23%左右

●1.国债与公债的联系和区别:区别:国债分为国库券和公债。国债是国家凭借政府信誉,按照信用原则举借债款

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公债是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联系: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债务成为中央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债务称为地方债。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券,故人们长将公债和国债等同起来。

●2.国债的七个要素: 1、国债发行者也称国债发行主体,国债的发行者是中央政府。2、国债的发行对象是指国

债的认购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3、国债期限指政府从借债到还债的时间界限。国债有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4、国债利率是指国债利息额和本金之间的比率。5、国债票面额也称国债票面价值,是指国债票面所标明的价值额。6、国债的发行价格是指认购主体认购国债时所支付的价格。国债的发行价格通常有三种:一是平价发行;二是溢价发行;三是折价发行。7、国债凭证是指国债承购者的债权证明。我国采用的国债凭证主要有三种:一是无记名式(实物)国债;二是凭证式国债;三是记帐式国债。

●3.国债的功能:(一)弥补财政赤字:1、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一是向银行透支,即借款;二是增加税收;三是

发行国债。 2、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的原因:一是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游资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二是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的原则。 3、对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不能绝对化,不能把国债视为医治财政赤字的灵丹妙药:一方面,财政赤字过大,形成债台高筑,还本付息的压力又会引致赤字的进一步扩大(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社会的闲置资金是有限的。(二)筹集建设资金(三)调节经济功能

●4.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1、绝对量指标(1)国债发行额:国债在某一年度的发行额。(2)国债还本付息额:在

某一年度政府对国债的偿还额。(3)国债余额:政府现存且尚未清偿的债务总额。

2、相对量指标(1)国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国债余额/GDP(2)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

(3)国债偿债率=当年国债偿债率/当年财政收入

●5.结合我国国债发行情况,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开始,我中国政府恢复了国债融资,1981年7月1日首次开始发行国债。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国规模明显扩大,到1994年维持当年的国债发行规模高达1175.25亿元是1993年的1.59倍,以后更是逐年增加发行量到2005年国债发行高达6922.87亿元,我国国债规模已空前庞大,并仍在迅猛扩张。

●1. 国家预算的概念:国家预算是指政府制定的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国家预算体系的构成:五级预算,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3.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完整性、可靠性、统一性、年度性。预算年度又称财政年度,是指国家预算

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预算年度的类型:历年制和跨年制

●4.我过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主要内容:财政管理体制是指规定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

间划分财权和财力的各项制度和法规的总称。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和分权关系。

● 1.货币的5个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

能。特点: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要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作用: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统一了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衡量标准,减少了交易成本,进一步促成会计核算。2)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3)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货币,必须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4)支付手段职能: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职能: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一般支付手段;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国际投资的手段。古代为黄金,现在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

●例题:(1)一台彩电标价3000元。(2)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3)张三在市场上用20元钱买回一只鸡。

(4)李四到银行取回1万元存款的利息。(5)小明的奶奶临终时把她家藏有多年的10块银元留给了小明。(6)《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2亿两白银。

答:(1)价值尺度(2)支付手段(3)流通手段(4)支付手段(5)贮藏手段(6)世界货币

●2.货币形态演变经历哪5个阶段:1)、实物货币(商品货币)2)、金属货币(金属铸币)3)、代用货币4)、信

用货币5)、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新发展

●3.什么叫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渠道向流通中投放的不可兑现

的纸币和银行信用活动创造的存款货币),代用货币(是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表实体货币的纸制货币),比较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信用货币的形态有:纸币、铸币、存款货币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与金属货币相比具有的优点:(1)印刷成本低于铸造费用;(2)节省黄金作为币材的使用;(3)避免了日常的磨损和人为的毁损;(4)便于保管、携带、运输、节约流通费用。缺陷: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取决于金属准备量,不能满足增加货币量的需求;大量金属准备存放仓库,浪费巨大。

●4.货币制度的含义(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及其构成要素(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3、规定货币单位 4、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5、规定货币的支付能力 6、发行准备制度),什么叫本位币(又叫主币: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和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它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本位币的最小规格通常是一个货币单位。(贵金属制造的足值货币)),什么辅币(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是本位币的一个可分部分。(贱金属制造的不足值货币)),什么自由制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其数额不受限制。造币厂代公民铸造,不收或只收取很低的费用,同时,公民也有权把本位币熔化成金属条块,退出流通。)什么有限法偿(法律规定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某种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在一定的金额内其支付能力受到法律保护,超过一定的限额,其支付能力不受法律保护,收款人可以拒绝接受超过限额的部分。有限法偿主要是针对辅币规定的),什么无限法偿(法律规定某种货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无论每次支付的数量有多大,也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均不能拒绝接受,否则被视为违法。具有这种资格的货币,是各国的本位币)

●5.货币制度演变和发展的历程:1)、银本位制(16世纪盛行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银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是出现最早的货币制度。)2)、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是指金币、银币同时作为一国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各自的实际价值流通,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完全由生金银的市场比价确定,国家不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的比例关系由国家用法律确定。格雷欣法则<又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当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法定比价上被低估的货币(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称良币)必然被人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法定价值上被高估的货币(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称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跛行本位制:以金、银同为本位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3)、金本位制(1816年英率先)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又分为三种:

金币本位制:以金铸币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代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金准备全部是黄金。

金块本位制:也称为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只能有条件的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不能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制:也称为虚金本位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纸币本位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6.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1)现代信用货币由国家强制集中垄断发行,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为本位货币,政府铸币为辅币;(2)实行不可兑换制度,即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纸币不能兑换金银;(3)实行自由本位制度,即纸币的发行可以自由变动,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黄金数量的限制;(4)流通中的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即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5)实行管理纸币本位制度,即发行者为了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要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因此经济学家又把纸币本位制称为管理纸币本位制度。

●7.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叫什么(人民币制度)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人民币开始发行,其主

要内容有哪些:人民币制度的内容:1、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货币名称)。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行使货币的各种职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辅币单位为“角”和“分”,1元=10角,1角=10分,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统一规定。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3、人民币的发行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垄断发行原则,二是经济发行原则。4、人民币是一种管理通货。5、人民币的发行准备是国家拥有的商品物资。6、人民币制度是一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8.我国目前货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外币

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其中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是全社会的现实购买力(狭义货币)商品供应量必须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调控重点。

M2则包含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的购买力(广义货币)。在正常情况下,M2对商品市场没有直接的影响;在通胀时对市场的压力很大,“笼中虎”。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选择哪一个货币层次作为央行控制的重点,标准是:与经济活动联系的密切程度;易于央行直接控制。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于货币能否直接起交换媒介的作用。

●1.信用的概念:一般而言,信用一词,可从下面两方面理解:一、从社会学或道德伦理学理解(信用作为一种基

本道德准则)二、从经济学角度理解(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信用的含义: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的借贷行为。是有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暂时分离。

●2.信用的5种形式:一、商业信用(一)商业信用的概念及表现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方式

买卖商品时相互间提供的信用。(二)商业信用的特点:1、借贷双方都是企业;2、商业信用的客体(借贷物)是商品资本;3、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信用,无需经过金融机构的撮合;4、商业信用一般不计付利息。(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3、商业信用在管理调节上有一定局限性。二、银行信用(一)银行信用的概念: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的基本形式:存、取、贷、还(二)银行信用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3、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在信用活动中充当信用中介。

三、国家信用(一)国家信用概念:国家信用是指国家或政府按照信用原则从事的借贷活动。国家信用的形式:

政府作为债务人-国债、政府借款政府作为债权人-财政投融资(二)国家信用的特点:政府是信用主体一方。政府的信用风险小,流动性较强,信用好,但收益率低(三)国家信用的作用: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2、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货币流通、稳定经济发展(四)国家信用工具:国库券(一年期以内)中长期政府债券(一年期以上)财政投融资(支农周转金、拨改贷)四、消费信用(一)概念:是工商企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形式。形式:信用卡——短期消费信用;分期付款——中期消费信用;消费信贷——中长期消费信(三)消费信用的作用:1、引导消费,提高消费水平2、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3、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四)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2、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4、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五、民间信用(一)概念:是指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以及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二)形式 1、民间自由借贷; 2、民间合会(聚会、抬会等); 3、私人钱庄; 4、民间集资;5、农村信用社;6、农村合作基金会(三)特点:1、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2、民间信用的时间一般较短,活动空间有限。3、民间信用的利率具有较大的弹性4、民间信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风险性。

●3.短期信用工具:票据、信用卡、信用证、国库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4.长期信用工具:债券股票

●5.信用工具的概念:又称金融工具或融资工具,是指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6.信用工具的特征: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7.收益率是指持有信用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它有三种表示方法:

1、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率)信用工具的票面收益与票面金额的比率。

例:某种债券面值1000元,5年偿还期,年息120元,则该债券的名义收益率为多少?

2、即期收益率信用工具的票面收益与其市场价格的比率。

若上例中债券的市场价格为960元,则即期收益率为多少?

3、实际收益率(平均收益率):信用工具在整个有效期内,每年净收益(即票面利息与年均资本损

益之和)同市场价格的比率。

实际收益率=(年净收益/市场价格)×100%=[(年票面利息+年均资本损益)/市场价格] ×100%

年均资本损益=(面值-行市)/偿还期

在上例中,投资者若第一年以960元的价格买入面值为1000元的债券并持有到期满,则该债券在投资人持有期内年均收益率为多少?

●例:某10年期债券面值为100元,年息8元,当期市场价格为95元,计算其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若投资者在第一年末以95元市价购买了该票面额为100元的10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满,求该债券的年平均收益率?

●8.优先股的优先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优先取得股息;二是优先获得财产清偿。

●9.普通股与优先股的特点和区别:一是普通股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而优先股的投票权往往受到限制,通常

不参与公司的决策。二是普通股票与优先股票都有权获得股息,但优先股的股息是固定的,不随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变化;普通股只能在公司支付了债务和优先股的股息之后,才能获得股息,而且,股息多少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变化,可能很高,也可能很少,甚至分文不获。三是一旦公司因为破产或者解散需要进行清算时,参加财产分配的顺序,优先股股东要排在普通股股东的前面。四是普通股票持有者享有优先购买股份公司新发行的股票的权利。在公司增发新股票时,普通股股东有权按照自己的持股比例,优先购买一定数量的新股票,从而保持自己对公司的所有权份额不变。

●10.债券与股票在投资特性上的区别:(1)债券是债权凭证,股票是所有权凭证(2)债券有固定的还本期限,股

票的本金是不返还的(3)债券的利率是固定的,股票的股息取决于剩余利润的多少,事先不固定(4)债券的还本付息有法律保障,股票股息的发放不受法律的约束(5)股票持有人有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债券的持有人没有,有相机决策(6)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而任何有还款能力的组织都可以发行债券

●11.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主体是什么?

●1、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借贷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用来表示利息水平的高低。其三种表示方

法: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把利率表示为三种:年利率(年息率)、月利率(月息率)、日利率(日息率)。按我国传统习惯,利率基本单位:“厘”。(“分”、“厘”、“毫”、“丝”)

年、月、日利息=本金*(n%、n?、n/10000)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9(月利率=日利率*30)

●2、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单利I = P×i×n S = P(1+i×n)

复利S = P(1+i)n(次方) I= S-P S = P(1+i/m)m·n(次方)

复利更能有效的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我国采用单利方式(原因:单利所存在的期限差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复利原则;对福利的忌惮<利息剥削论>,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不重视)

例:假设年利率为10%,你将会选择下面哪种情况(复利计算):(1)现在的100元;(2)以后的10年内每年年末的12元;(3)每年年末的10元,并且这种状况持续到永远;(4)第7年年末的200元。

●3、利率种类:1)官方(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市场(由

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随市场供求规律自由变动,水平高低由市场供求的均衡点决定)、公定利率(由银行同业制定)<按利率的决定方式>;2)固定利率( 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它适用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适用于长期借贷)<

在借贷期内能否调整>;△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比较:固定的受益于成本固定,融资中的不确定性减弱,促进融资;利率不能随经济形式与资金供求的变动而适时的调整,有可能成为不合理的利率。而浮动能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资金供求的变动而适时的调整;利率波动带来融资中不确定性提高。3)基准利率(是带动和影响其它利率的利率,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货币政策的手段之一。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和非基准利率<两种利率作用不同> 4)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什么及其计算名义利率: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真实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没有通胀条件下,相等;通胀时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胀率r=i+p r=(1+i)(1+p)-1 当名义利率大于通胀率,实际利率为正利率;等于时,为零;小于时,为负。

●4、我国当前的利率体系的构成:1、中央银行利率:再贴现利率(主导作用)、再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

的存款利率;2、商业银行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发行金融债券利率;3、市场利率:政府、企业发行债券利率、各种民间借贷利率

☆人民币现行利率表:法定准备金1.62%,超额准备金0.72% △利率体系的划分:按经济关系划分:存款和贷款利率;按借贷主体划分: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市场利率等。

●5、我国当前利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再贴

现利率;2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包括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3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4市场利率:指深沪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民间信贷利率。

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市场主体(筹资者与投资者)、市场客体(交易对象)、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形式、市场价

格(行情)、市场监管机构。

2、辨别直接金融工具: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

间接金融工具:金融债券、可转让存款单、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

3、货币市场含义、特点及其有哪些子市场含义: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的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特点:1、融资期限短 2、流动性强 3、风险小

4、收益较低但较稳定4、什么叫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计算: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票据贴现计算:贴现利息=票面额?贴现率?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间隔期

银行以年贴现率10%为顾客的一张面额为10万元,72天后才到期的票据办理贴现,银行应付给顾客多少?5、资本市场含义及特点:含义: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的市场,

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包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证券市场以及一年期以上的银行信贷市场。在我国通常将资本市场视同或者侧重于证券市场。

特点:1、交易期限较长2、交易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的资金3、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较大

6、股票市场的组成:股票的发行市场(又叫股票一级市场)股票的流通市场(股票二级市场)

间接发行:(公募)1.通过证券发行中介机构即承销商向社会发行股票。(通过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

2.手续复杂、时间短、费用高、发行面广、风险因具体的销售方式不同而不同。

3.间接发行方式下又可分为:代销、助销和包销。

7、股票的理论价格计算

1.股票理论价格是为获得股息、红利收入的请求权而付出的代价,是股息资本化的表现。取决于:股票的收益、

当时市场利率和持有股票到出售时的售价。

2.公式为Pv=R1/(1+i)+ R2/(1+i)2+…+ Rn/(1+i)n +M/(1+i)?

其中Pv为股票理论价格;n为持有股票的时间(年数);R1、R2…Rn为预期的未来各期股利收益;i为市场利率;M为n年后卖出股票的收入。

8、股票的价格指数计算

股票的价格指数又称股价指数,是指反映各个时期股价水平变动情况的价格平均数。它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

例:某股票市场采样的A、B、C、D、E五种股票,基期价格分别为10,20,30,40,50元,报告期价格分别为18,22,34,40,61元,报告期上市股票分别为100,120,150,200,240股,基期指数值为100,试计算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报告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指数值=(18×100+22×120+34×150+40×200+61×240)/(10×100+20×120+30×150+40×200+50×240)×100=115.34

9、我国现行```

1694年,英格兰银行,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鼻祖。1844年,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的鼻祖。

1.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领导)

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三、专业银行:1.开发银行;2.储蓄银行;3.农业银行4.抵押银行(住房信贷银行)5.进出口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退休或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机构,信

用合作社五、投资银行

2.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央银行二、政策性银行三、商业银行四、非银行金融机构五、外资金融机构六、金融监管机构

3.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为主要内容,并以追逐利润为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1.商业银行是企业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企业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

3.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该国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原则的总和。

(一)外部组织形式

(二)内部组织形式

1.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是常设的经营决策机关。

2.执行机构行长、副行长及各业务职能部门。

3.监督机构监事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

4.商业银行三大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含义、组成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含义(书本) 组成:

1.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核心资本(一级资本)(股本、公开储备、未分配利润、资本盈余)

附属资本(二级资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损失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从属债务)

2.各类存款:(1)活期存款。指可由存款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持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存款者可以用各

种方式提取存款,活期存款账户又称为交易账户或支票账户。

(2)定期存款。客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

(3)储蓄存款。个人为了积蓄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

3.商业银行的长、短期借款

(1)活期存款。指可由存款户随时存取和转让的存款。持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存款者可以用各种方式提取

存款,活期存款账户又称为交易账户或支票账户。

(2)定期存款。客户与银行预先约定存款期限的存款。

(3)储蓄存款。个人为了积蓄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含义(书本) 组成:1.现金资产2.贷款3. 证券投资业务4. 贴现业务

贴现: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其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

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 中间业务含义

指商业银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传统的中间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信用卡业务)

2.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表外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相关,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的风险。也是我们这

里所讨论的表外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都可以称为表外业务,包括我们所说的中间业务。

5.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2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

3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6.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变迁三个阶段

1.资产管理资产流动性管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 负债管理核心思想: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缺陷:融资成本高,风险大,不利于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及作相应分析,围绕缺口或差距,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

7.《巴塞尔协议》

例题

《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最低为8%,其中核心资本为4%。

例:某商业银行的实收资本为80000万元,资本公积30000万元,盈余公积10000万元,未分配利润5000万元,呆帐、坏帐准备金500万元,5年以上的长期债务40000万元,资本总额没有扣除项目。其表内风险资产为1200000万元,表外风险资产800000万元。请计算该银行的核心资本比率和资本充足率,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符合要求标准?

核心资本比率(8+3+1+0.5)/(120+80)=6.25% > 4% 符合要求标准

资本充足率(8+3+1+0.5+0.05+4)/(120+80)=8.75% > 8% 符合要求标准

◆1978—1995:相对规模不断下降,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对企业让利。

◆1996—目前:相对规模逐步回升,原因:分税制体制,加强了对税收的征管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