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矿井设计说明书

矿井设计说明书

矿井设计说明书
矿井设计说明书

金佳矿井金一采区延伸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书

盘江煤电(集团)煤矿设计研究院

二OO八年十二月

金佳矿井金一采区延伸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书设计能力: 80万t/a

项目负责:

总工程师:

院长:

盘江煤电(集团)煤矿设计研究院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条件 (5)

第一节井田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地质特征 (8)

第二章井井田境界及储量 (9)

第一节采区边界及储量 (9)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15)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15)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6)

第四章井田开拓 (18)

第五章回采工艺及采区巷道布置 (19)

第一节采煤方法 (19)

第二节采区布置 (201)

第三节巷道掘进 (21)

第六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22)

第一节概况 (22)

第二节瓦斯涌出量计算 (24)

第三节矿井通风 (26)

第七章矿井排水 (42)

第一节排水设备 (42)

1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前言

一、概述

金佳矿井位于六盘水市盘县红果镇境内,行政区划属盘县。金佳矿井隶属于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能源投资项目,是广西来宾B电厂的配套工程。矿井位于盘关向斜东翼中南段,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7′07″~104°34′12″,北纬25°37′30″~25°45′00″,由金竹坪井田和佳竹箐井田合并为金佳井田,其中金竹坪井田走向长9km,佳竹箐井田走向长6km,井田宽2.0 km、总面积30.0 km2。矿井地质储量5.6亿吨,工业储量5.4亿吨,可采储量4.41亿吨,有十二层可采煤层,可采层平均总厚度21.86m,煤层赋存稳定,煤种以贫煤为主,其次为痩煤和无烟煤,是该地区理想动力用煤。

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联合开拓,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工艺为综采,顶板管理为全部垮落法。

根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现有发展状况,金佳矿井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扩大金佳矿井现有生产能力,增加采区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从现煤炭市场情况看,金佳井田煤质优良,其煤炭市场广阔,求大于供,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很受用户欢迎,金佳的煤炭资源已成为周边及两广等大型火力发电厂的重要煤炭供应基地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南地区煤炭缺口越来越大,已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要求该矿的煤炭产量在近期内较快的增长。电力工业的发展,对盘江煤炭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这些有利条件有助于金佳矿井向大型化和现代化迈进,对于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从资源条件看,矿井地质储量5.6亿吨,工业储量5.4亿吨,可采储量4.41亿吨,按原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年计算,矿井服务年限164年,按生产能力300万吨/年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98年。煤炭资源丰富,具备大规模开采条件。

3、以外部条件来看,铁路运输已成为促进盘江矿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南昆线、水柏线贯穿矿区,贵昆、湘黔、川黔电气化工程早已完成,内昆线已通车,盘江煤外运速度加快,且盘江矿区内及其周边省份有多个大型坑口电厂,年耗电煤三

- 1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千多万吨,电煤需求量较大。

随着西电东输工程力度加大,盘县发电厂增容,响水电厂开工建设,来宾B电厂用煤急增以及全国关闭整顿小煤窑,金佳矿井稳定的煤层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不断看好的市场前景均给金佳矿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金佳矿井开发建设佳竹箐采区是可行的,为了尽快使金佳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决定进行佳竹箐采区开发建设。为此,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特委托我院编制金佳矿井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二、编制设计的依据

1、贵州盘江煤电(集团)公司金佳矿井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的“委托书”。

2、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9队1981年12月提供的“盘关向斜东翼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3、贵州省煤炭工业公司在对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审批的黔煤发(84)设字第762号文。

4、贵州省煤炭工业公司在对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中审批的黔煤发(81)黔煤发第236号文。

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6、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强制性标准,按照设计委托书的要求,结合本矿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工艺、设备,使之达到投资省、工期短、安全、稳产,提高效益的目的。

2、充分利用矿井现有地面生产设施,使采区生产系统与现有地面生产系统有机结合。

3、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减少采区工程施工对现有生产的影响,达到基建生产两不误。

4、佳竹箐采区设计生产能力80万吨/年。

- 2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条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井田境界及交通位置

佳竹箐井田中部向北至320国道约有7km的公路。沿320国道西去2km可达南昆铁路、水柏铁路交汇点红果编组站,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见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表。矿井有专用铁路与红果站相通,交通较为便利。矿井交通位置详见金佳矿井交通位置示意图(图1—1—1)。

表1—1—1 红果站至各主要站里程表

佳竹箐井田以11号勘探线与金竹坪井田分界,南以21勘探线与梓木嘎井田分界,走向长6km,倾斜宽2km,面积12km2。地理坐标北纬25°37′30″~25°41′15″,东经104°28′07″~104°31′00″。

二、地形地势

佳竹箐井田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标高为井田北部战马山附近,海拔2342.50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井田北部麻峰岩小河,标高+1750m。纵观井田地貌,煤系上覆地层为单面山,煤系地层为低凹走向槽谷,属构造侵蚀地貌类型。

- 5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 6 -

图1—1—

1 金佳矿井交通位置示意图

已有高等级公路

红果

昆明

内江

重庆

线长

成都

肇庆

衡阳

线

长沙

岳阳

宜昌

三、河流

井田内无较大地表水流,主要是沟谷小溪汇合而成的山间小河。地表水流以大气降雨为主。佳竹箐区有大果郎小河、西铺小河和麻峰岩小河,大果郎小河流量14~1505L/s ,西铺小河流量97~2840L/s ,麻峰岩小河为本区流量最大小河,流量为23.8~10220.4L/s ,枯洪流量变化达429.6倍,该河注入拖长江后汇流于北盘江,属珠江水系。

四、气象及地震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据盘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

1、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1454.7mm,年最高降雨量2105.5mm,日最高降雨量603.6mm,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5~9月份为雨季,占年降雨量的85%以上,12月份至翌年4月为枯雨时期,仅占年降雨量的6%以下。

2、气温

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气温36.7℃,最低-7.9℃。年冻结期平均36天。

3、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在夏季,达81%左右,最小在春季,约68%左右。

4、风向

本区历年最多为北东风向,其频率为1~23。年平均最大风速3.8m/s,年平均风速1.6m/s。

5、地震

据盘县地震站资料和国家地震局1990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

五、矿区经济概况

盘江矿区所在的盘县,山峦起伏,峡谷间小溪多,丘陵平地少,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500m以上。盘县下辖33个乡镇,全县人口约120万,以农业为主,劳动力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茶叶、甘蔗等。盘县境内工业主要有煤炭、冶金、水泥、化肥、制药、农机修造、电力、印刷、食品加工、酿酒、造纸等。其中主要以生产煤炭及其加工产品、火力发电为主。该区属贫困山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六、电源、水源

(一)电源

矿区境内现有国家电网的110kv变电所二座,分别为盘关110kv变电所和沙坡

- 7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 8 -

110kv 变电所。金佳矿井小关变电所为35kv 变电所,引自沙坡110kv 变电所。 (二)水源

佳竹箐采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取自金佳主平硐口水厂,水源充足,用水较方便。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

佳竹箐井田位于盘关向斜东翼南段,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30°~35°东,倾向北西,地层倾角18°~25°,一般22°。 井田内主要断层特征详见表1-2-1。

二、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总厚220~310m ,含煤层29~44层,平均煤层总厚48.11m ,含煤系数21%,其中含煤层十四层,平均可采煤层总厚度21.87m ,可采含煤系数10%。全井田可采或基本可采煤层有1、3、5、6、10、12、17、18等八层,均为较稳定煤层,其中3、5、6煤层是本井田勘探和开采的主要对象;局部可采煤层有15、20、22等三层,均为不稳定煤层;部分可采煤层有13、18-1、29等三层,其中18-1号煤层为较稳定煤层,其它为不稳定煤层。 3号煤层

较稳定煤层,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1.82~4.14米,平均厚度2.12米,有北薄南厚趋势,井田北部一般厚度1.5~2米,井田南部一般厚度2~3米。夹矸0~2层,一般在煤层中下部夹一层稳定炭质高岭石粘土岩,是煤层对比标志层,层厚为0.04~0.43米,一般厚度0.21米。 5号煤层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较稳定煤层,全井田可采,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为1.53~5.04米,平均厚度2.30米。其可采范围是J111、B126、172、B206、B205等钻孔连线至煤层露头线,煤层一般厚度1.80~2.00米,其中151与B153两钻孔间出现极小部份不可采现象。

F39断层附近增厚至2~2.30米,夹矸0~2层,一般在煤层中上部夹灰白色泥岩一层,是煤层对比标志,厚度0.06~0.36米,一般厚度0.18米。

6号煤层

较稳定煤层,煤层对比可靠,煤层厚度两极值1.50~3.57米,平均厚度2.16米。一般无夹矸,部分孔在煤层下部夹泥岩一层,厚度0.05~0.52米,一般厚度0.15米。

(二)煤质

煤岩特征:

煤岩特征以条带状半暗型为主,由暗煤、镜煤和亮煤组成,并含丝炭透镜体,仅少数煤层的个别分层呈半亮型和暗淡型。煤多呈粉状和碎块状,其次为块状和鳞片状。

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

第一节采区边界及储量

一、采区边界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确定的边界,北边以11号勘探线与金竹坪井田分界,南边以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为界(威红铁路往南至21勘探线块段,由于被威红铁路隔断,在将来开采梓木戛井田时再作考虑)。佳竹箐采区走向长4.8公里,倾斜宽1公里,上部至煤层露头和小煤矿深部边界,下部至1400m水平标高,面积4.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25°37′30″~25°41′15″,东经104°28′07″~104°31′00″。

二、采区资源/储量

- 9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 10 -

(一)采区资源/储量计算范围

佳竹箐采区资源/储量计算南以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为界,北以11勘探线为界,深部以1400m 水平标高,浅部为风氧化带下限和小窑开采下限标高。 (二)工业指标

佳竹箐采区内煤层倾角一般为22°,采区内1、3、5、6、7、9、12、13号煤层为贫煤;10号煤在14勘探线至19勘探线浅部为无烟煤,其它地段为贫煤;17号煤层在14~21勘探线浅部为无烟煤,其它地段为贫煤;18-1、18、22、29为无烟煤,因此,该采区煤层主要为非炼焦用煤。可采煤层容重见表2-1-1。 表2-1-1 可采煤层容重表 (单位t/m 3)

(三)采区资源/储量

1、佳竹箐井田边界范围内的的储量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59队1981年12月提供的“盘关向斜东翼佳竹箐井田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佳竹箐井田共获得能利用资源/储量(A+B+C )23698万吨。其中A+B 级资源/储量12988万吨,占A+B+C 级储量的55%,C 级资源/储量10710万吨,占A+B+C 级资源/储量的45%。

全井田分煤种统计:贫煤17209万吨;无烟煤6489万吨。 各煤层按水平、分煤种、分级别资源/储量统计见表2-1-2。

表2-1-2 煤层资源/储量统计表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2、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至21勘探线块段的资源/储量

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至21勘探线块段的资源/储量计算范围:北以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为界,南以21勘探线为界,深部以1400m水平,浅部为风氧化带下界及小窑开采下限标高为界。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至21勘探线块段资源/储量计算如表2-1-3:

表2-1-3 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至21勘探线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 11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3、采区资源/储量

佳竹箐采区边界范围内的资源/储量为=佳竹箐井田边界范围内的的资源/储量-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至21勘探线块段的资源/储量。

按级别计算如下:

A级资源/储量=5170-1172=3998万吨;

B级资源/储量=7818-1750=6068万吨;

C级资源/储量=10710-2386=8324万吨。

(A+B+C)资源/储量=3998+6068+8324=18390万吨。

根据以上计算,佳竹箐采区边界范围内共获得能利用资源/储量(A+B+C)18390万吨,其中:A级资源/储量(331,探明的)3998万吨,B级资源/储量(332,控制的)6068万吨,C级资源/储量(333,推断的)8324万吨。

4、采区工业资源/储量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采区资源/储量计算如下:

采区工业资源/储量=331资源/储量+332资源/储量+333资源/储量×k

=3998+6068+8324×70%

=15893万吨

上式中,k为可信度系数,佳竹箐采区地质条件较复杂,k取70%。

5、采区设计资源/储量

采区设计资源/储量=采区工业资源/储量-断层煤柱-采区边界煤柱及防水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

断层煤柱,佳竹箐井田内主要大断层有F39断层和F5断层,而F5断层在威红铁路保安煤柱线往南21勘探线附近,并延伸到梓木嘎井田,不在佳箐采区边界范围内,

- 12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所以,断层煤柱计算不含F5断层在内。

采区边界煤柱及防水煤柱,采区边界留20m保安煤柱,浅部至煤层风氧化带、老窑采空区以下留20~25m的安全防水隔离煤柱。

地面建(构)筑物煤柱,佳竹箐采区范围内地面有一个大牛圈村寨、彭家丫口及下寨村庄须保护。采区断层煤柱、边界煤柱及防水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计算如表2-1-4。

表2-1-4 采区煤柱计算表(单位:万吨)

则:采区设计资源/储量=15893-281-387-178=15047万吨

6、采区设计可采储量

采区设计可采储量=(采区设计资源/储量-工业广场保护煤柱-主要井巷保护煤柱)×采区回采率

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不小于75%,中厚煤层不小于80%,薄煤层不小于85%。

○1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佳竹箐采区主要工业广场设在金佳矿井主平硐井口处,距离佳竹箐井田较远,不需要留设保护煤柱,采区井口地面广场在煤系地层底板的玄武岩之上,也未压煤,不需要留设保护煤柱。

○2主要井巷保护煤柱

主要井巷保护煤柱主要是采区石门、车场等保护煤柱,石门每侧留设20m的保护煤柱,采区井筒设计在煤系地层底板的玄武岩内,不需要留设保护煤柱,采区石门、车场等保护煤柱资源/储量计算如表2-1-5。

表2-1-5 主要井巷保护煤柱表(单位:万吨)

- 13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主要井巷保护煤柱222万吨。

则采区设计可采储量=(15047-222)=11860万

- 14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一、安全机构的设置

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监督机构,服从上级安全管理和监察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并按规程和设计配备相应安全监督管理人员。

矿长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矿长要负责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有一名副矿长分管安全工作,下设安全科负责矿井日常的安全工作和安全监督。井下每班有安全员负责安全监督检查,专织安全员直属安全科管理。井下采掘机运通各班组设兼织安全员,形成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机构人员配备如下表10-5-1 表10-5-1 安全机构人员

- 15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2.加强安全装备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加强安全责任、安全目标管理、事故隐患排查制度。

4.加强安全培训。从事煤矿生产建设的职工均应强制性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平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矿领导应掌握矿井灾害预测、预防处理的应急措施,工人应掌握本岗位操作规程及有关设备、仪器、仪表的安全操作及故障排除以及矿山救护、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能做到抢救、自救和互救。

二、安全仪器的维修、保养及日常监测人员

安全监察机构应根据需要及人员编制,配齐必须的安全仪器、仪表和检查工具,以供日常监测人员使用。对仪器、仪表要设专人进行维修、保养。日常监测人员包括采掘、瓦斯、通风、机电、运输等专业,对矿井的日常生产每班都要有各专业安全监察员,以检查事故隐患,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日常监测人员根据需要配备。三、劳动保护教育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矿山须编制安全技术计划,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

根据煤矿生产建设的特点,对直接从事煤矿生产建设的职工,在文化、技术教育的基础上,都必须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才准上岗。要求干部和工人要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因此,必须重视职工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以提高职工素质。领导干部应不断学习安全技术理论知识,掌握职责范围内的矿井灾害预测、预防和处理等应急措施。工人应学习和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程以及有关的设备、仪器、仪表的安全操作和故障排除。干部和工人都必须学会和掌握矿山救护、创伤急救等基本知识,能做到抢救、自救和互救。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一、采区设计年生产能力

根据佳竹箐井田范围、煤层赋存和储量情况,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确定为90万吨/年。

- 16 -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 17 -

二、采区服务年限

采区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T= Z 可/(1.5 A )=11540/(1.5×80)=96.17(a ) Z 可——采区可采储量,(万吨); 1.5——储量备用系数;

A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万吨/年, T ——采区服务年限,(年)。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

第四章:井田开拓

一、井口数目和位置

佳竹箐采区井筒数量为四个:

副平硐,X=2841881.526,Y=35450508.419,Z=+1779。坡度1°35’22”。轨道上山,X=2838439.852,Y=35450192.749,Z=+2067。坡度25°。

回风上山,X=2838445.575,Y=35450135.324,Z=+2055。坡度25°。

运输上山,X=2838453.470,Y=35450227.876,Z=+2075。坡度25°。二、区段划分

佳竹箐采区共划分为六个区段,一区段标高为+1858m~+1780m;二区段标高为+1780m~+1710m;三区段标高为+1710~+1640m;四区段标高为+1640~+1560m;五区段标高为+1560~+1480m;六区段标高为+1480~+1400m。三、主要运输大巷布置

1721南运输大巷是佳竹箐采区与矿井联系的主要运输、进风巷道,巷道服务时间长,为保持巷道完好,将其布置在煤系底部岩性稳定的玄武岩中。

四、采区储量及开采顺序

(一)采区储量:佳竹箐采区设计资源/储量15047万吨,减去各种煤柱和开采损失,可采资源/储量11540万吨。

(二)开采顺序:采区内根据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情况,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煤层间的开采顺序是先采上层后采下层或先采保护层,后采被保护层,沿倾斜方向是先采上段,后采下段的下行式开采顺序。

18

佳竹箐采区初步设计第五章:回采工艺及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煤方法

一、采煤方法选择

佳竹箐采区的主要可采煤层属薄及中厚煤层,层间距平均为0.79~28.06m,属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倾角18°~25°,一般为22°,煤层顶板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岩性较软,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首采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及支护设备选型

佳竹箐采区首采工作面为1311综采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四、回采工作面长度及推进进度

设计确定工作面长度为170m。

回采工作面每天两班采煤,一班准备,按采煤机牵引速度V=3.5m/min,切深0.8m,开机率0.5计算,则工作面每天三班的推进度为6.0m,年进度1980m。

19

煤矿车场设计方案

矿井采区车场设计方案 编制: 日期:

采区车场设计方案说明 一概述 伊宁市财荣煤业为0.6Mt/a机械化改造矿井,矿井共分为两个区段进行采煤。为了满足矿井运输要求,分别布置+646m、+612m两个采区车场和+580m矿井底部车场, 二设计步骤 1.轨道与轨型 2 .道岔选择 选择原则: (1)与基本规矩相适应; (2)与基本轨型相适应; (3)与行驶车辆类别相适应; (4)与行车车速相适应 道岔选型表 3.轨距与线路中心距 目前我国矿井采用的标准轨距为600 mm、762 mm和900 mm三种,其中以600 mm、和900 mm轨距最为常见。1t固定式矿车、3t 底卸式矿车和10t架线电机车均采用600mm轨距。 为了设计和施工方便,双轨线路有1200 mm、1300mm、1400mm、

1600mm和1900mm等几中标准中心距。一般情况下不选用非标准值。但在双轨曲线巷道(即弯道)中,由于车辆运行时发生外伸和内伸现象,线路中心距一般比直线巷道还加宽一定数值。 线路中心距 2曲线半径 3.线路长度确定 空、重车线宜为1.0——1.5倍列车长,此处取1.2倍 L=1.2(mn L K)+ NL j 式中:L——副井空、重车线,m; m ——列车数目,1列; n——每列车的矿车数,8辆; L K——每辆矿车带缓冲器的长度,缓冲器长取0.3m ; N——机车数,1台; L j——每台机车的长度,m; 所以:L=1.2×8×(2+0.3)+4.5 =26.58m 取L=20m (2)材料车线有效长度 材料车线并列布置在副井空车线一侧长度按列材料车长度确定 L=mn L K+ NL j 式中:L——材料车线有效长度,m; n c——材料车数,10辆;

矿井开采课程设计—终结版

《矿井开采》课程设计 说 明 书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附表

前言 一、目的 1、初步应用《矿井开采》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开采》课程的理解。 2、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设计条件: 井田境界:采区倾斜长度28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 采区境界:采区倾斜长度700m;采区走向长度1060m; 8号煤层:煤层厚0.55-2.60m,平均1.39m。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地面标高+1210m~1480m;煤层埋藏稳定。(柱状图中的84煤层)煤的容重γ=1.5t/m3。煤质中硬偏软,坚固性系数f=1.0~2.5。 =200m3/h。矿井最大涌水量Q大=4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正常涌水量Q 正 30m3/h。瓦斯相对涌出量q=12.5m3/d·t;煤尘有爆炸性,无自然发火倾向。84号煤为低灰-高灰、特低硫-高硫贫煤,生产能力30万吨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一节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1、采区生产能力选定为30万t/a 2、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 采区的工业储量 Z g=H×L×m× γ ………………………………………(公式1-1) 式中:Z g---- 采区工业储量,万t;H---- 采区倾斜长度,700m; L---- 采区走向长度,1060m;γ---- 煤的容重,1.50t/m3; m---- 煤层煤的厚度,为1.39米; Z g=700×1060×1.39×1.50=154.7万t (2) 设计可采储量 Z K=(Z g-p)×C ……………………………………………………(公式1-2)式中:Z K---- 设计可采储量, 万t; Z g---- 工业储量,万t; p---- 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C---- 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本设计条件下取80%。 P=30×2×1060×1.39×1.50+15×2×(700-30×2)×1.39×1.50=13.53万t P---- 上下两端永久煤柱损失量,左右两边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Z K=( Z g-p)×C=(154.7-13.53)×0.8=112.94万t (3)采区服务年限 T= Z K/A×K …………………………………………………………(公式1-3)式中:T---- 采区服务年限,a; A---- 采区生产能力,30万t; Z K---- 设计可采储量,112.94万t;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某煤矿初步设计

某煤矿初步设计

第一章序言 为了初步了解XX勘查区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地质构造情况,为后期资源评估开发提供依据,受宁夏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接了该区二维地震勘查工程。 2009年8月,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该区进行踏勘,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此后根据试验情况在认真分析甲方提供的该矿区文字说明和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二维地震工作经验,参照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编制了本次二维地震勘探设计。 第一节地质任务 参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及甲方要求,拟定本次二维地震勘查的地质任务如下: 1、控制测线上煤层隐伏露头,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2、控制测线上落差大于50m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3、控制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 4、初步控制边界断层的位置。

第二节 勘探区范围 根据矿方提供图纸,控制勘查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如下: 表1-2-1 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X Y 1 4120461.1060 36387186.3506 2 4120431.5646 36389406.0747 3 4121356.5306 36389418.2609 4 4121351.8895 36389788.1757 5 4122276.7127 36389800.3160 6 4122272.2349 36390170.1927 7 4123659.6079 36390188.3378 8 4123693.8564 36387599.6776 9 4123231.2941 36387593.4861 10 4123236.2533 36387223.6235 图1-2-1 勘探区范围示意图 N

同煤集团四老沟二矿矿井新井 毕业设计说明书

( 二〇一五年六月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 201122903013 题 目:同煤集团四老沟二矿 2.4M t /a 新井设计 姓 名: 学 院: 系 别 :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摘要 本次设计是大同矿区四老沟矿11#,14#煤层。该矿位于大同煤田东北端,距大同市25Km,距口泉站5.3Km。井田内有公路贯穿,交通方便。 据井田地质资料:该井田煤层平均厚度9m,经鉴定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平均为瓦斯相对涌出量0.5774—1.3601 m3/t。m3/t。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倾向等级为易自燃。根据矿井涌水量预测,该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2.5m3/h。 设计采用主斜副立单水平开拓方式,共开掘有两个进风井(主斜井、副斜井)和一个回风井。井田共划分有七个带区,开采煤层为11#。矿井采煤方法为综合机械化开采方式,综合机械化掘进,生产区队设置有:一个综采队和两个机掘队。 矿井达产时的首采工作面位于一带区101首采工作面,该带区划分为4个条带,工作面长度为240m,推进长度为1260m,回采顺序采用后退式、回采工艺中厚煤层单一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采用“三八”制作业制度。采空区采用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关键词:矿井开拓、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采煤、运输提升、安全生产。

Abstract This design is the Da tong mine area four old ditch mine 14#, 11# coal seam. The mi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Da tong coalfield, from Da tong 25Km, away from the Kou Quan Railway Station 5.3Km. Ida inside the road runs throug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ccording to mine geological data: average thickness of 9m in the coal mine, after identification for low gas coal mine, gas relative emission amount of average relative gas emission rate 0.5774 - 1.3601 m3 / T. Coal dust explosion hazar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of coal is easy to ignite..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of mine water, the normal mine inflow is 122.5m3/h. Design of the main inclined side vertical single level to develop, a total of digging has two intake shaft (the main shaft and the auxiliary slope) and a return air shaft. Field is divided into seven zones, the coal mining 11#. Coal mining method for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of mining method,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tunneling and production teams is provided with: a mechanized mining teams and two machines dig team. Mine production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in area 101 of the first mining face, the zone is divided into four, working face length to the 240m promote the length of 1260m, stoping sequence by retreating, mining technology in thick seam longwall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coal mining method, the "38"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 mined out area adopts all the cross - fall method to manage the roof. Keywords:Mining, coal mining method, coal mining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transportation, safety production.

第五节矿井开拓设计方案比较示例

第二十五章矿井开采设计 第一节矿井开采设计的依据 建设一个矿井需要国家很多投资,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下列依据。 一、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计划任务书),是生产管理部门向设计部门委托设计任务的一项指令性文件。 设计任务书—规定了拟建项目的任务和设计内容、技术方向、设计阶段、设计原则、计划按排以及配套工程的发展计划与要求 设计任务书主要内容 (1)矿井建设目的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矿井建设规模。 矿井主要产品的产量品种,全部和分期建设规模。 (3)矿井建设根据 地质资源,原材料、设备、动力的供应,劳动力和生活资料来源,产品的用途和用户。 (4)矿井机械化程度。 (5)矿井主要生产协作条件。

所需资料和材料的数量、运输量和供应关系协议(或建议) 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要求 特殊材料和设备供应建议 交通运输、供电和供水方式 铁路接轨和供电接线的协议以及城镇建设等设施 (6)矿井主要设计原则。 井筒位置 矿井开拓方式 通风方式 产品的加工 运输,工业与生活建筑地点和占用土地估算 建设原则和建筑标准,职工单眷比 防空、防洪和防震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 矿井投产标准(分期投产或是一次设计一次投产)及建设工期(7)矿井设计效果。 劳动定员、建设吨煤投资和总投资估算 二、精查地质报告 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是矿井初步设计的基础。 清楚井田境界内地质构造 清楚储量 明确煤质牌号及其用途 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

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小型煤矿及地方小煤矿,可用详查最终地质报告作为资源的依据。 全矿井特别是第一水平必须有相当数量的高级储量(平衡表内的A+B级储量) 三、国家总的建设方针、政策及有关规程和规范 遵循国家正式颁发的与建设项目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程、规范和技术方向等;或国家对建设项目明确规定的有关文件。 四、经批准的上一阶段设计确定的原则 第二节矿井开采设计的程序和内容 一、矿井设计程序 矿井设计的程序应为: 根据批准后的矿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矿区总体设计; 矿区总体设计批准后进行矿井可行性研究; 矿井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进行矿井初步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审批后进行矿井施工图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的基本内容 (1)矿井的位置、交通、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沼泽分布及范围、气象及地震、水文、工农业、建筑材料概况,现有的供水、供电状况。 地层、水文地质、主要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特征、用途、煤质; 说明地质勘探程度及问题,开采影响的因素。 (2)说明井田境界及划分依据,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开采损失及计算方法,年工作制度、生产能力及依据。 (3)说明提出的几个主要开拓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阐明推荐开拓方案的主要内容及理由; 确定井筒数目和位置,井筒断面,设计井底车场及硐室,验算

煤矿工作面设计开采说明书

第一章工作面地质条件 第一部分工作面位置 XX采区采煤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走向长600米,倾斜长90米,工作面地面标高+700~ +725米,工作面标高+132.2~ +182.5米。 1、地面位置: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XXX以西700米,地表多为耕地,荒坡,无水体。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XX采区回采工作面位于三采区轨道下山北翼,上部为xxxx工作面(已回采结束),其余均未开采。 3、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XX采区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对地面影响不大。 第二部分地质概况 一、煤层简述: 本工作面设计开采为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赋存总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9°,煤层平均厚度一般0.4~14米,平均厚度5米,局部含碳质泥岩、泥岩,夹矸厚度0.1~0.8米,1~3层,含夹矸较少,结构较简单但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二、地质构造: 区内无陷落柱及岩浆岩发育。该工作面顶板较稳定,底板变化大,导致煤层厚度变化较大,该下巷掘进至F8点时曾揭露一条落差°

5275<8正断层,产状07—F3点处揭示F15米的断层。在5~3为 在对其改造中又揭示一条同期沉淀构造,倾向为230°,现均已对其改造。 三、煤层储量: XX采区工作面走向长600m,倾斜长90m,面积为61280.625㎡平均,平均煤厚为5m,煤层工业储量为413644.2T,回采率按90%,可采储量372279.8T。 四、水文: 该工作面地表为丘陵及冲沟,无地表水体。故受地表水之影响很小。其上部的13231采空区内的积水以基本放净,唯标高最低处的3/h15m 左右,下巷里段位处断层边缘,放水孔中有出水现象,水量在掘进时无出水现象,但应该预防因采动引发断层滞后突氺。下巷需留设移动泵坑,F8前需建造环形水仓;合理配备排水设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3/min。m m/min,正常涌水量0.35最大涌水量0.~1.5五、煤层顶底板岩性: 1、顶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白色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厚层状,层面富含云母片,俗称大占砂岩,一般厚度为15~20米。伪顶为碳质泥岩或泥岩较松软,一般厚度为0~1.6米,局部发育,随采随落。 2、底板岩性:直接底为硅质泥岩或泥岩,松软遇水膨胀,容易造成底鼓或使巷道变形,平均厚度为6米。老底为泥灰岩,一般厚度米。4米,平均为5~3为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前言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它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部分组成.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各位指导老师,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圆满的完成了设计工作。 本矿井设计是根据XX煤矿的原地质资料进行编写的。设计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图表都是以其地质资料、底板等高线图、综合柱状图等为依据,按照《毕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进行的。 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严格依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的要求计算和设计,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学习,并注重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特别是课本与规程的衔接与配合。 设计主要分为: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矿井基本巷道、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矿井通风及安全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排水、环境保护等。设计在内容上以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主线,力求在阐明基础原理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矿井的条件,采用合适的开采方法进行开采,解决了设计中的各种主要技术问题。例如在方案法中对矿井的开拓方式进行多方案比较后选定,在多目标决策中阐明了井筒位置的确定问题。此外,对某些设计技术课题(井田开拓),在几种方法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本次设计得到了指导老师马岳谭以及采矿工程教研室各位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设计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6) 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6) 1.1.1交通位置 (6) 1.1.2地形地貌 (7) 1.1.3气象及水文情况 (7) 1.1.4矿区概况 (7) 1.2 地质特征 (8) 1.2.1地层 (9) 1.2.2构造 (13) 1.3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 (13) 1.3.1煤层及煤质 (13) 1.3.3水文地质 (16) 1.4矿井地质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价 (20) 第二章井田开拓 (21) 2.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2.1.1矿井工作制度 (21) 2.1.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2.2矿井境界及储量 (22) 2.2.1井田境界 (22) 2.2.2资源/储量 (22) 2.3井田开拓 (23) 2.3.1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 (23) 2.3.2井筒形式的确定 (24) 2.3.3井筒数目的确定 (24)

矿井开拓延伸设计方案

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五虎山煤矿 9#、10#、12#煤层开拓延伸设计 前言 乌达矿业公司五虎山煤矿是国家六十年代投资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50万吨的大型矿井。该矿井1970简易投产,1983年达产,1990年产量曾突破200万吨。三十年来,五虎山矿共生产煤炭2316.1万吨。 2000年五虎山矿进行技术改造,技改后的矿井主采4#、7#煤层,主产品是低硫精煤、电煤。截止2003年6月,技改后圈定的4#、7#煤层可采储量约为365.4万吨,按年产150万吨计,只能维持二年多,矿井接续紧张。 五虎山矿井开拓延伸涉及的煤层是9#、10#、12#。根据乌达矿区煤层分布及开采状况看,苏海图矿主采12#、13#、15#煤层,已没有9#、10#煤层,黄白茨矿现主采9#煤层,但储量有限,只能开采2年,五虎山矿井9#、10#煤层可采储量约1837.3万吨。9#、10#煤层虽然属高硫煤,但灰分低,发热量高,经市场调研,高硫煤市场前景是明朗的,具有开采价值。本次矿井开拓延伸方案主要设计开采9#、10#、12#煤层,其中先期开采9#、10#煤层,后期开采12#煤层,矿井设计能力可提升至240万吨/年。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臵、交通 五虎山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为贺兰山北部煤田乌达矿区的一部分。包兰铁路、110国道从乌达矿区东侧通过。矿区铁路专用线在包兰铁路的乌海西站接轨。区内有乌达通至巴音浩特和吉兰泰等地区的主要公路。 第二节地质概况 五虎山矿井范围拐点坐标: 1:X=4376543 Y=36384241; 2:X=4376553 Y=36380481; 3:X=4376296 Y=36380464; 4:X=4374958 Y=36381152; 5:X=4374110 Y=36381610; 6:X=4372800 Y=36382371; 7:X=4372800 Y=36383131; 8:X=4371973 Y=36383446; 9:X=4372303 Y=36383601; 10:X=4372303 Y=36383921;

矿井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与原则 一、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及煤炭建设的方针和经济政策; 2.统筹安排内部与外部;生产与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之间的协调建设,通过综合平衡,确定合理建设工期。 3.以矿建为主,全面安排井下与地面、生产与生活的建设顺序,做到“五通一平”先行,环保绿化同步。 4.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在确保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矿井建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及各个工程项目之间的平行交叉作业和协调建设。 5.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增加时间观念、利息观念和资金周转观念,尽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缩短建设工期。 6.结合矿井建设实际,扬长避短,大胆探索。 7、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 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工程成本。 9、合理利用永久设施建井,减少大临工程‘ 10、积极进行施工准备,缩短施工准备工期。

11、在工作安排上,做到“四个优先安排”即被利用永久工程优先安排,工期长的工程优先安排,安装任务重的工程优先安排,大型工程优先安排;“四个不停”即矿井主要矛盾线上的工程不停,井筒装备时提升不停,井巷交叉施工时运输不停,单位工程开工后不停;“三个缓干”即需要长期维护的煤巷缓干,用作平衡劳动力的工程缓干,建设期间不使用的井下电器设备缓购,力争做到劳动力、施工设备的基本平衡。 二、编制依据 1.批准的地质报告、矿井初步设计及概算。 2.建设单位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协议。 3.矿井建设的客观条件及现场条件。 4.国家及煤炭工业有关经济技术方面的政策、法令、规程、规范、标准等。 第二节矿井设计概论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110号文),批准以山西煤销集团为主体对古交市屯川矿、马兰镇营立矿、古交后沟煤矿、白道煤矿有限公司进行兼并重组整合,整合后企业名称为山西煤销集团古交铂龙煤业有限公司,井田面积5.995km2。开采煤层为02、2、4、8、9号煤层。 矿井保有储量51.61mt,可采储量29.14 mt。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矿井服务年限为17.3a。 一、矿井设计方案

杨岐乡杉窝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一、作用、原则和编制依据: 由于矿区围煤层赋存条件较好,储量丰富,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矿井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水平和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 本设计在严格执行《上栗县岐乡杉窝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上栗县岐乡杉窝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编》等有关规程、规的基础上,根据矿井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情况,矿井资源储量和矿井现有条件和状态,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因地制宜,生产环节简单,工程量小,投资省、见效快。 编制依据 1、省煤矿2011年6月编制《上栗县岐乡杉窝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2、省煤矿2011年7月编制《上栗县岐乡杉窝煤矿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安全专编》。 3、省煤炭行业管理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通知》(赣煤行管字[2010]134号文);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7、《煤炭工业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装备配置标准》(GB 50581-2010) 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GB/T50518-2010); 9、《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 50554-2010); 10、《煤矿井下消防、洒水设计规》(GB 50383-2006); 11、《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GB 50451-2008; 12、《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GB50417-2007; 13、《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 14、《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GB50399-2006)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规定; 二、矿井及改扩建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上栗县岐乡杉窝煤矿位于上栗县城南东125°方位,直距约9km,矿区有简易公路与319国道在南源相连,至上栗县城14km,至市30km,该矿井由省煤矿设计,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采用平硐开拓。利用现有+480m平硐为回风平硐,利用矿区围已施工的+428.91m平硐为主平硐,开采矿区+430m标高以下煤层。由于矿井煤层大多赋存在+400~+200m标高,设计采用平硐暗斜井开采,初期自+428主平硐开口布置主、副暗斜井至+270m标高作井底车场及相关硐室。主暗斜井兼作采区轨道上山、副暗斜井兼作采区回风上山,通过+430m运输石门将主暗斜井与主平硐连通,通过+430m回风石门及+430~+480m回风斜巷将副暗斜井与+480回风平硐连通,形成生产系统。后期在2煤底板布置轨道下山及回风下山至+200m标高,开采+270m~+200m标高煤层。 主暗斜井及后期轨道下山倾角28°,采用单钩串车混合提升,担负矿

下沟矿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下沟矿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 目录 第1章矿井地质概况 (1) 1.1 矿井位置及交通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地形地貌 (2) 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 (2) 1.1.4 矿区概况 (2) 1.2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 (3) 1.2.1 矿井地层 (3) 1.2.2 地质构造 (5) 1.3 矿井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7) 1.3.1 煤层及煤质 (7) 1.3.2 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性及地温情况 (12) 1.3.3水文地质 (12) 1.4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14) 第二章井田开拓 (15) 2.1矿井境界及储量 (15) 2.1.1井田境界 (15) 2.1.2 资源/储量 (16)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2.2.1 矿井工作制度 (21) 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1) 2.2.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21) 2.2.4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21) 2.3井田开拓 (22) 2.3.1 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 (23) 2.3.2井筒形式的确定 (24) 2.3.3井筒数目的确定 (26) 2.3.4井田划分及开采顺序: (26) 2.3.5开采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的确定 (27) 2.3.6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 (27) 2.4 井筒 (28) 2.4.1井筒断面设计 (28) 2.4.2井筒参数确定 (31) 2.5井底车场 (31) 2.5.1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 (31) 2.5.2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32)

2.5.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 (32) 2.6 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 (33) 第三章大巷运输及设备 (37) 3.1大巷运输方式及设备 (37) 3.1.1大巷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 (37) 3.1.2大巷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38) 3.2 矿车 (39) 3.2.1矿井车辆配备 (39) 3.2.2 井巷铺轨 (40) 3.3运输设备选型 (40) 3.3.1电机车选型 (40) 3.3.2带式输送机选型 (41) 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42) 4.1 采区布置 (42) 4.2采区划分 (42) 4.3采煤方法 (44) 4.3.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4) 4.3.2 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45) 4.3.3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及支架选型 (48) 4.3.4 工作面的重要参数 (50) 4.4、采区巷道布置 (50) 4.5、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 (51) 4.6、工作面设备确定 (52) 4.7 劳动组织 (53) 4.8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55) 第五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56) 5.1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 (56) 5.1.1 确定通风方式 (57) 5.1.2 确定通风方法 (57) 5.1.3 采区通风 (58) 5.1.4 工作面通风系统 (58) 5.1.5 矿井通风网络 (59) 5.2 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 (59) 5.3 计算矿井总风量 (62) 5.3.1 回采工作面需风量确定 (63) 5.3.2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确定 (65) 5.3.3 其它需风量确定 (65) 5.3.4 矿井总风量的确定 (66) 5.4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 (66) 5.4.1 通风机所需风量、负压计算 (67)

麦垛山煤矿矿井控制测量方案设计方案

麦垛山煤矿矿井控制测量方案设计方案 1?麦垛山煤矿概况 1.1. 地理与人文概况 麦垛山井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地区,行政区划隶属灵武市宁东镇和马家滩镇管辖。该矿区交通十分便利,临近307国道、银青高速公路,距银川市约82Km,灵武市以东约70Km。井田内地形为低缓丘陵,区内地势较为平坦。麦垛山矿井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的主要供煤矿井。麦垛山矿井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的大型矿井之一,其产品用户主要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坑口点厂,煤机二甲醚和煤炭间接液化项目。 1.2. 矿井设计概况 1.2.1. 煤矿全称与归属 垛山煤矿隶属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北京华宇工程公司设计。 1.2.2. 井田位置与范围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马家滩镇境内,鸳鸯湖矿区南端,井田北以杨家窖正断面(麦垛山断层)为界,南以第32勘探线(地震M12线)为界;西以于家梁断层为界,东以红柳井田西部边界(重合)为界,整个井田呈北西~南东条带状展开,井田 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约4.5Km,井田面积约65Km2。 1.2.3. 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根据井田煤层赋存情况及开采条件,设计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8.00Mt/a,矿井服务年限为102a。 1.3. 矿井工程概况 1.3.1. 矿井开拓布置与运输方式 矿井开拓布置与运输方式见表1-1 表1-1矿井开拓布置与运输方式 井下开拓大巷运输井下开采

1.32开采条件 麦垛山矿井储量丰富,但开采煤层数量大20层之多,且煤层厚度及倾角变化均较 大。井田内除2号、6号、28号煤层厚度局部厚度变化较大外,其余开采煤层厚度均 较小,大部分为局部或大部分可采煤层。煤层厚度及倾角变化以及压茬影响对于工作 面布置均产生不利影响。煤层厚度主要影响单位时间内采煤机的割煤能力。煤层倾角 主要影响采煤机的割煤速度及工作液压支架的稳定性,影像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 1.3.3. 井口位置 设计确定矿井主副井分场地布置,主井井口位于 20勘探线井田边界附近、磁~马 公路以东处,副井场地位于井田南部 F10断层以西于家梁周家沟背斜 2005钻孔附近。 麦垛山煤矿副立井、风井及工业广场分布如图 1-2。 矿井采用主斜井一副立井、单水 平开拓方式,全井田划分为两个 分区开采。一分区为 9勘探线以 南区域;二分区为 9勘探线以北 区 域,各分区均划分为 3个每组 进行回采。 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运输机运输 方式; 辅助运输:石门及工作面巷道采 用无轨胶轮车运输方式。 采煤方式:采用长臂、一次采全 高采煤法。投产时布置两个中厚 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工作面,达 产时加一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图1-1麦垛山(投产时)主要矿井主要示意图

矿井建设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为加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井安全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进行煤炭资源整合已势在必行。根据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晋煤重组办发【2009】108文批复精神,由主体企业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县龙潭沟煤矿、####家村煤矿等二座煤矿及新增区兼并重组整合为一个矿井,整合后的矿井名称为############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家村煤矿整合后不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井田。2009年12月22日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C9873号采矿许可证,批采10号煤层,整合后生产能力为45万t/a,为了满足矿井改扩建初步设计的需求,矿方委托克瑞通实业补充勘探并编制《############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编制报告依据的有关文件及主要地质依据: 1、《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 2、《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3、《煤、泥炭地质勘查规》(DZ/T0215-2002); 4、晋煤规发[2010]177号文《省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5、2009年9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颁发的《煤矿防治水规定》。 报告的主要地质任务、技术要求:

1、详细查明井田及周围较大的构造形态的发育情况,查明断层、褶曲的性质、延伸方向及长度,评价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 2、详细查明含煤地层特征,查明组及组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采情况。 3、详细查明井田各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确定煤类、化学组成、工艺性能,评价其工业利用方向。 4、详细查明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评价水文地质条件类型,预计矿井涌水量。 5、详细查明井田工程地质岩组划分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力学性质,说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6、查明老窑、采空区及生产矿井的开采情况,查明采(古)空区围及其积水量、积气、火区情况。 7、详细查明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地温等基本情况,并对整合后矿井的环境地质预测评价。 8、估算各可采号煤层资源/储量。 第二节位置及交通 一、位置与围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县川镇太寨、寺头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县川镇管辖。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31′50″-111°33′11″,北纬34°53′37″ -34 °54′58″。 2009年12月22日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C49873号采矿许可证批复############煤

煤矿开采毕业设计说明书模板

煤矿开采毕业设计 说明书

第一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1.1.1 交通位置 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 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 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面积约 8.3421km 2,地理坐标为:东经104 ° 48 ‘06 〃?104 ° 53 ‘12 〃,北纬 36 ° 5135 〃?36 ° 5314 〃。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王家山煤矿的采矿权, 国土资源部12 月26 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 开采深度标高为效期 自12 月至12 月。 1780 —850m, 有 王家山煤矿西北距国道(积山)线的长征车站接轨专用线。矿区内的公路、 309 线约2.5km 。铁路由白(银)?宝, 经旱平川、水泉, 至煤矿工业广场有简易公路纵横交错, 交通甚为方便。交 通位置如图 1.1

图1.1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地形陡峻,最高点位于枸条岘, 标高2021.7m, 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 相对高差 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裸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 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着向斜的倾没, 岩层逐渐被黄土覆盖; 水洞以东主要为黄土丘陵区, 相对高差较小,一般20?50m。 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随

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 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干旱气候 ㈠气温:月平均-9?24 C ,最低-18?23 C ,最高达35?38 C , 年平均7.9?9.2 C。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夏、秋季昼夜温差10?16 °C ㈡降水量:年平均量在187 ?374mm 之间, 平均250mm 左右. 多集中于7、8、9 三个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 常形成暴 雨。 ㈢蒸发量:年平均1439 ?1782mm, 平均1655mm, 为降水量的 6.6 倍。 ㈣湿度:年平均55 ?64%, 4、 5 月份最干燥, 为41 ?60%, 7?11 月份湿度在58?75% 之间。 ㈤风向:除夏、秋季有东南风外, 其它时间多西北风, 风力2? 4 级, 最大达6?8 级, 全年平均风速 1 ?1.4m/s 。 ㈥每年11 月至次年 3 月为冻结期, 最大冻结深度93cm 。 区内无常年流水, 仅有两条砂河在每年7?9 月雨季期间山洪暴发才有短暂的暂时性流水。一条是苦水峡砂河, 发源于矿区东南部的小井子沟, 由南向北穿过矿区中部, 经胶泥崖村、大红沟、北滩, 与咸水河汇合, 至中卫注入黄河; 另一条是孔家沟砂河, 由李家坪向西流经矿区南侧, 在33、 107 号孔附近折向西南, 经石碑 子沟、旱平川, 流入黄河。 矿区以南的变质岩裂隙水沿F1 断裂带溢出, 在苦水峡砂河上游形成水质良好, 但水量甚小的上升泉, 最小涌水量0.175L/S, 最大涌水量为 1.112L/S 。由于受F1 断裂带中断层泥的阻滞, 进入孔 家沟砂河后形成地下潜流,潜水面深3?10m,对河床中分布的各

煤矿初步设计

山西潞安集团华润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扩区初步设计 说明书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 二○一五年二月

山西潞安集团华润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扩区初步设计 说明书 工程编号:C1787 矿井规模:1.20Mt/a 院长:徐忠和 总工程师:耿建平(兼) 项目负责人:李涛 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 二○一五年二月

目录 总论 (1)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矿井建设条件 (13) 第一节井田概况 (13) 第二节矿井外部建设条件及评价 (21) 第三节矿井资源条件 (23) 第四节井田勘查程度及开采条件评价 (82) 第二章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86)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资源储量 (86)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93) 第三章井田开拓 (96) 第一节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 (96) 第二节开拓部署 (113) 第三节井筒 (118) 第四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121) 第四章井下开采 (125) 第一节采区布置 (125) 第二节采煤方法及工艺 (129) 第三节“三下”采煤及村庄搬迁规划 (141) 第四节巷道掘进及机械化 (142) 第五章井下运输 (147) 第一节煤炭运输方式及设备 (147) 第二节辅助运输方式及设备 (153)

第三节矿井车辆配备 (163) 第六章通风与安全 (165) 第一节瓦斯资源分析和瓦斯涌出量计算 (165) 第二节瓦斯抽采 (166) 第三节矿井通风 (184) 第四节矿井瓦斯灾害防治 (193) 第五节矿井火灾防治 (196) 第六节矿井粉尘防治 (218) 第七节矿井水害防治 (222) 第八节矿井热害防治 (230) 第九节矿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 (231) 第十节井下安全监控设备选型、自救器的配备 (232) 第十一节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 (232) 第十二节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33) 第十三节矿山救护 (246) 第七章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250) 第一节提升设备 (250) 第二节通风设备 (267) 第三节排水设备 (270) 第四节压缩空气设备 (273) 第五节制氮设备 (276) 第八章地面生产系统 (278) 第一节煤质及煤的用途 (278) 第二节煤的加工 (278) 第三节主、副井机械设备及布置 (2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