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

【南方新高考】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一般论述

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

一、1.BD 解析:B项错在“都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它与文本第三段内容不符。D项错在“京剧”上,它与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内容不符。

2.D 解析:D项内容属无中生有,它虽是欧洲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话,但不是针对中国说的,与“中国观”无关。

3.以“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中国科举制度相对开放的人才选拔”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帮助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突破传统思想堡垒,挑战神权。

4.①在接续传统的前提下,能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②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③要警惕那种文化自恋的心态,防止盲目搞出一套标准与人类文明相隔绝。

二、1.CD 解析: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的曲解和过度发挥。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的曲解,“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不能说成“2005年以后”。E项“过于苛刻”不符合作者的态度。

2.B 解析: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与此抵牾。

3.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4.①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歌手;②应该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关注点可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改变;④应该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⑤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⑥应该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

专题训练17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2)

一、1.AE 解析:A项原文是“而是他们往往不被中国社会发现、培养和鼓励”,去掉“往往”,绝对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E项错在“就能”,把“或然”当“必然”。

2.C 解析:“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做事”,强调大胆探索、创新。

3.①懂得规矩;②懂得尊重长辈,尊重权威;③做事服从于做人,做人为先。(或:随大流,看领导权威的脸色;领导权威的意见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放弃真理,服从领导权威。或:吾爱真理,也爱吾师,但因爱吾师而甘愿舍弃真理。)

4.标题——崇尚“做人”文化:中国崛起的障碍

理由有二:①中国的“做人文化”要求人才“识相”和“圆滑”(或:“聪明”、“世故”、“老到”),智识、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专业之外(或:“创新和做事被学术以外的因素排挤。”)②“做人文化”影响中国软环境,影响国家和人类进步。

二、1.BE 解析:A项错在“保守主义源自保守”,保守主义与保守没有必然联系。C 项误将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项不是保守主义认为,而是人们关注的原因。

2.B 解析:A项,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本身,只是反对以激进方式来取得进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相对的应该还有保守的主张和反动的主张。C项,结论有误,不是保守,是保守主义。D项,“摸着石头过河”符合审慎原则。

3.①“人在历史中”指人类社会要同过去保持连续性。

②“人是历史的”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多要承继传统。

③“人就是历史”指人类社会可以建立起伟大的法则与习俗。

4.①符合社会连续性原则。因为莫言吸收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这种做法将传统的手法转化为现代因素,尊重了别人的经验和价值。②符合传统原则。因为马尔克斯的写作风格,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莫言进行了借鉴。③符合审慎原则。因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莫言没有全盘照搬,而是有所选择。

专题训练18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3)

一、1.BD 解析:A项错在“科学和技术是自然的直接利用”,科学是对自然的理解。C项错在“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科学和技术并非从开始就是紧密结合的,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只是到近一两百年这两者之间才开始密

切联系。E项错在“科学……是一种物化的力量”,技术成果才是物化了的力量。

2.B 解析:A项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C项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D项所说的遗传育种理论是一种知识体系,属于狭义的科学范畴,科学的非科学功能属于广义的科学范畴。

3.①说明当时国人只看到充分发展起来的西方技术力量,而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精神。②通过对比,表明对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认识程度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4.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一个体系。②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模式。

二、1.AE 解析:A项原句是“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将因果颠倒了。E 项原句是最后一句:“后世文人士大夫追求‘闲心乐地’,讲究‘闲处从容’,并‘寝兴从闲逸,视听绝喧哗’,除了还受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这样的养生理论,以及后世佛教与禅宗的影响外,大抵都不出此两家思想的范围。”原句强调的是“除了……外”,而非全部。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选项与原文在程度及表达上细微差别。

2.C 解析:C项“感”、“恨”非“闲”的表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A项的“悠然”、B项的“游目骋怀”、D项的“纵”均能体现“闲”。

3.“闲”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处世和审物),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它不仅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并由此直显艺术的本真。

4.①儒家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他们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

②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自己,则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③道家则重视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他们否定世俗功利,遵从个性自由,追求“其心闲而无事”的高上境界。④儒道两家都重视个人在日常安处中的道德精进与精神修养。

专题训练19 小说阅读(1)

一、1.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写出天空由晴转阴的突变,渲染了一种阴沉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船长”由指挥“启航”到指挥“抗击风暴”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我”是小说故事的旁观者、叙述者,目睹了船长的种种行为,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的眼睛,写出了船长“出航”、“抗击风暴”、“平静归来”的行为,表现出船长热爱航海、勇敢无畏的形象和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借助“我”的内心感受,传递走出山村,了解大海的愿望,表现出小说鼓励年轻人不怕失败、勇敢追求的中心。

3.不同意。小说中的船长因没能保住自己的船只,深受刺激,成为了“疯子”。他不是世俗眼中收获成功的英雄,但他热爱航海,有着忠于职守、勇敢无畏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我们不应用简单的成败观对这类“失败的英雄”进行简单的界定,而应该给他们多一些理解,肯定他们精神的可贵。

二、1.①在图瓦婆婆的眼中,丈夫等同于母鸡。②她关心的是丈夫要为她孵出小鸡,而对丈夫的难耐,她一点都不放在心上。③通过这些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物欲熏心、人性丧失的人物形象。

2.①不仅图瓦老婆关心图瓦孵小鸡,当地人也同样对此投以极大的热情,这说明这一心态的普遍性。②这些描写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了典型意义。③使作品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3.①(笑)一个人,一个堂堂男子汉,却要像母鸡那样孵小鸡,初读,确实令人捧腹。

②(哭)明明是一个人,却被迫代行母鸡的职能,在笑之后,却让人感到悲哀。(或:明明是被迫的行为,但图瓦到后来竟然还感到“骄傲”“光荣”,岂不可悲。)③(深思)这可笑、可悲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物欲代替了情感,物质扭曲了人性。

专题训练20 小说阅读(2)

一、1.“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受欢迎的“好汉”。

2.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主人公的形象,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3.从追求精神(或: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或:实际、现实)。

可悲:对现实的妥协。①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②波普本来一直都在抗拒命运,最

后我的追问触发他的愤怒,招致臭骂,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个遥远美丽的梦,“做有名字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

可喜:生活的压力需要每一个人面对现实。①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②波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时候,他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变迁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要求围绕观点做充分阐述,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二、1.①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或:门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②门铃的传送表现了亲情的温馨与美好。

2.①帕比有“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暗示文中小女孩的年龄和身份(使小女孩是帕比的外孙女不显突兀),为下文证明小女孩的妈妈是其女儿打下铺垫;②小女孩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暗示帕比的女儿要带着帕比的外孙女回来看望帕比,恢复断绝了十年的来往,为下文情节的转换埋下伏笔;③小女孩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既与开头介绍的帕比的爱好相符,也让门铃作为礼物被送回给帕比合乎情理,同样为下文情节的转换埋下伏笔。

3.①帕比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老人,他哪怕在店铺里扫地干活时也能吹出快乐地口哨;

②帕比是一个生活有情趣的人,他的店铺里摆了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③帕比是一个善良、充满爱心、又充满智慧的人,他答应自己最珍爱的门铃卖给了要送礼物给外公的小女孩,为了保护小女孩的纯真的渴望,以小女孩身上仅有的两元零四角七分的价格把门铃卖给了小女孩。(爱心、智慧两个都要写到,或者分开来写也可)

专题训练21 散文阅读(1)

一、1.第一处:花匠说出了现在买花行当销售不好,处境尴尬这一真相,妇女想掩饰。第二处:自己不便于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拿着花穿过饥饿和忧心忡忡的莫斯科市区,显得“我”这种行为过于奢侈或浪漫,与现实生活极为不协调。

2.①开头三段的作用:从形式上看,文章开头三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饥荒时期,有时传来枪声)。行文中起铺垫作用(下文的故事与“诺耶夫花园”有关)。从内容上看,开头三段对特殊社会背景的介绍,有助于突显主旨。表现俄罗斯民族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渴望美、爱美、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向往。

②删去这三段,没有“饥荒时期”“不时有枪声”的特殊背景,就不能突显俄罗斯民族乐观、向上、爱美等民族个性,就变成了一个十分普通的故事。

3.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

①爱美。电车上“包着白色三角头巾、上了年纪的妇女”“女售票员”“系着子弹带的水兵”“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等等,尽管境遇不同,但都喜爱鲜花。

②坚强。当花匠抱怨“只有举行葬礼、开隆重的会议才需要花”时,妇女说“可人没有花是不行的。譬如说吧,无论从前,还是将来,都有在恋爱的人。不用花,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呢?我们这一行是永远也不会消灭的。”

③浪漫。一个抱着吃奶的婴孩的妇女介绍一向严肃的丈夫在她生头一胎的时候给她送去一束稠李。

④率直。一个腰里系着子弹带的水兵对一个扛着磨刀凳在乘客群中挤过来的磨刀人大发脾气:“你往哪儿钻?没看到吗?——这是花。笨蛋!”

二、1.因为他们流的是中国人感时忧国的眼泪,这眼泪饱含着中华民族近百年的痛苦与屈辱。

2.1907年这个时间起着线索的作用,作者先写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移植竹子到欧洲,再写190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情,1907年这个时间成为了竹子和历史的联结点。

3.①竹子开花就会死亡,死亡的同时预示着生命的新生;②竹子开花、死亡、再生,象征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新生;③孩子的生命崭新、蓬勃,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担当者。

专题训练22 散文阅读(2)

一、1.不理会周遭环境,在短暂的生命中,竭尽全力绽放全部的美丽(或:把心灵中最

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

2.因为“我”看到了昙花之魂(或:观赏到昙花为绽放一朵奇葩,把积聚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的全过程),所以满怀兴奋;但想到如此美丽的昙花,待遇竟如此菲薄,生命竟如此短暂,心中便感到酸楚;又因“我”不懂昙花的特性,没有好好地照顾它,所以内心觉得歉疚。

3.恰当。因为本文是借昙花比喻那些有才能而生前未被赏识的人。对于他们的命运,作者深感唏嘘,因此用“怅”而不用“赞”。作品之所以花那么多笔墨写昙花之美,是要突出昙花之“魂”,从而为下文的“怅对昙花”作铺垫。

二、1.作为唯一读了书走出去的儿子,本应该让父母骄傲,替父母分忧,但“我”反而让父母无法理解,非常担心,反映了“我”对自己过去不顾父母感受,不主动与父母交心的行为的反省和内疚。

2.①父母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节俭;③难以割舍故土和家园,心中记挂的是子女儿孙;④情感深厚,但不善于表达;⑤精神上贫困,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无法理解读书的儿子。

3.①本文围绕院子选择和组织材料,院子具有线索作用;②父母离开院子又回到院子,表现了他们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衰老并离去;③院子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借“空荡荡的院子”表达作者在父母离开后失去家园和情感寄托的空虚和伤感。

专题训练23 传记阅读(1)

一、1.①师从古人: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②师从造化: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③师从我心: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2.细节描写、引用、侧面展现(衬托、对比)。

①细节描写。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②引用。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兰竹苑”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

③侧面展现(衬托、对比)。A.以环境衬托。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B.以他人映衬。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自励。

3.远离世俗,不慕荣誉地位,甘于孤独淡泊,耐得清苦寂寞才能成就大师境界;(或:求真务实,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炒作,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王烈无论是独守逼仄山房,还是安居家乡老宅都能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艰苦,他却能“久居心自乐”,这是他画艺有成的重要原因。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虽然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却也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二、1.潘光旦的“人文情怀”具体体现为:①对婚姻、家庭、民族、宗教、历史、教育等都深有研究,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②忧国忧民,他出版新著《自由之路》,发表对建设新中国的设想,表达了对实现以民主化理念建国的强烈渴望。③“仁者爱人”。潘光旦是仁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爱家人。④他是一位刚正不阿,“不识时务”者。⑤在与众多朋友的关系上,亦师亦友。⑥有文人雅趣,服膺孔子的中庸之道。

2.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三段闻一多在家信中写道“圣哉光旦,令我五体投地,私心狂喜,不可名状!”说明潘光旦十分值得敬佩;第七段费孝通自己说“我应当是他学生中受益最深的一个”,说明潘光旦知识渊博,成就卓著。②增强传记文学的可信性,真实性,使作品生动,增强文章感人力量:第六段如用钱伟长的话,再现史实;第十一段费孝通“将他拥入怀中”,表达对传主坎坷命运的惋惜,表现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3.处世原则:牢牢记住,衷心信服孔子的中庸之道,即尚调和,不走极端,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体现出温良谦让的君子美德。

表现:①学生运动时,他与军政当局周旋,有时为政府说话,缓和政府与学生的矛盾,实质是一种保护和爱。②1957年的反右,他虽被打为右派,蒙不白之冤,但他不多做解释,不怨不尤。

看法: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格,又应控制自己,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过激,不怯懦,寻求个人的恰当定位和发展之路。

专题训练24 传记阅读(2)

一、1.这个细节表现了林庚先生认真扫走廊、擦水池、洗厕所的劳累和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后内心的不屈,暗含了作者对林庚先生身处逆境仍然保持独立人格的赞颂。

2.直接表明了对江青的否定态度。引用这一句话的作用在于体现林庚先生清朗高洁的品格,并对林庚先生这种高尚的品格进行褒扬和肯定。

3.①林庚先生因为“羞与为伍”,婉言谢绝了当时红得发紫的江青的“几次邀请”,宁肯扫楼道,擦厕所,也不愿去人民大会堂凑趣。这说明了林庚先生是个蔑视权贵具有高尚独立人格的人。②这种蔑视权贵的高尚独立人格与李白的风骨一脉相承,所以结尾部分以李白的精神来突出林庚先生的高尚人格。③这种传承关系,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影响密切相关,也因为林先生非常喜欢李白,受李白的精神影响深。(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二、1.使本传记更加真实、准确、可信;直接表现传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传主的性格;使传记更具故事性,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

2.理由:①她证明了体操是能长期保持状态的一项运动,无需在成年前退役;②她证明高大的选手照样可以完成复杂的体操动作;③她在所有体操项目上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动作;④她使体操比赛变得赏心悦目,犹如优雅的表演。看法:她使体操超越了技术,而变为一门艺术。这一切都超越了体操的传统观念,为体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她才会有如此自信的自我评价。

3.霍尔金娜的经历启示我们:要走向事业的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需要良师指导;要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要富于创造性,勇于创新;绝不能轻言放弃。

专题训练25 新闻阅读(1)

一、1.①受到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或:受到传统文化中实用性思维的影响);

②受到当今过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2.因为学以致用观利弊互见。它既可以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和务实精神,又能适应当今知识大爆炸时代的社会实际需求。但它又会导致功利主义,扼杀了前瞻性思维,止步于对真理的探求。(大意对即可)

3.①反映学以致用观被过于功利化的现状及原因;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所导致后果的忧虑;③表达了作者对适时改变这一现状的希冀(或: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希冀)。

二、1.由歼一10的研制成功引出要报道的人物——李中华,并概括介绍他的身份、职业以及对试飞事业的热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完美”的精神追求;②面对风险表现出的勇气与睿智;③绝不轻言放弃;④以国家利益为先、为重。

3.①李中华试飞的成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凭借自身的睿智和勇敢,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才是生命的意义。②李中华选择了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职业,做了一名试飞员——面对困难,勇于挑战,才会让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从事例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训练26 新闻阅读(2)

一、1.①广大复旦学生坚持不懈地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②校长及学校各部门重视学生在网络上的诉求,积极回应,认真解决;③学生和校方充分借助了网络的话语表达方式,促成了彼此的沟通与理解。

2.运用了对比和反复(或:排比)的修辞手法,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复旦学生要求安装空调的强烈愿望。

3.①报道复旦学生是如何运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最终打赢“空调战”这一新闻;

②反映“90后”大学生的时代风貌;③赞扬复旦校方能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对话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的思想与做法;④对网络这种多方共赢的话语表达方式给予肯定。

二、1.定位不同,商城是精品商铺,淘宝网则类似跳蚤市场;提供的服务不同,商城客户享受的服务优于淘宝网;顾客的流量不同,商城的商家一般客户流量大;收费不同,淘宝网目前免费,而商城商家要缴纳一定费用。

2.“用脚投票”表示人们对某件事、某地点不满意了,自由选择离开的一种方式,这句话的意思是市场对淘宝商城的约束,就是这些商户在不满意商城的服务和收费时,可以选择离开,而并不是以恶意攻击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道德评判。

3.示例一:我认为是有益的,因为这一次淘宝危机中,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商家第一次敢于对渠道商提出抗议;本次危机会促进规范电子商务新规的出台,给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敲响了警钟,也带来了机会。

示例二:我认为是有害的,在这次危机中,很多中小商家采用抗议的方式是非理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良性升级被延缓,市场的多层次划分受到影响;这次事件的处理结果也为以后同类事件带来不好的示范性影响。(选择任意一方作为立场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专题训练27 报告、科普文阅读(1)

一、1.①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②运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

2.“空巢老人”现象产生的原因:①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人口减少,家庭规模变小;

②随着人们生存竞争的加剧,跨地区职业流动的加速,使家中只剩下二老静守空巢;③随着

城市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子女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与代之间分离的原因;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独立,不光是年轻的一代人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有些老年人也不喜欢和子女合住。

3.①政府应进一步调高新农保养老金标准、农村低保标准,解决他们目前的基本生活问题;②卫生医疗部门应加强村级医疗网点建设,让“空巢老人”小病不出村。开展巡诊活动,定期为“空巢老人”检查身体,建立“空巢老人”健康档案,提高“空巢老人”医疗费报销比例,减少自费数额,减轻其经济压力,银行代发部门应开展送款上门活动,让行动不便、路途远的“空巢老人”在家领款等;③政府还应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保障村级老年协会正常运转,逐步培养专业服务人员。同时,逐步开展村级老人活动室、文化图书室、健身运动场所建设,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空巢老人”也能老有所乐、安享晚年。(从文章涉及的生活保障、医病照料、精神慰藉三个角度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1.因为细胞器有些重要的东西与我从小的认识完全不一样。以前我以为它们是由我拥有和操纵的,现在才发现它们是固有的、独立的、能自我复制的。

2.①引擎:运用比喻手法,把细胞器比喻成引擎,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细胞器为细胞提供动力的功能。

②打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细胞器为生存主动进入我们及其所有生物里面的情形。

③完事: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带有俏皮、调侃的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我对生命起源新发现的接受。

3.①希望人们重新认识细胞器在人体内的情形,认识到细胞器在生命中是独立的体内共生体,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之中,经营着生命。②希望人们重新认识自身与细胞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法则,平等对待与我们共生的细胞器。

专题训练28 报告、科普文阅读(2)

一、1.①中科院的科学家们不辞劳苦,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②近三成的公众从没听过科普报告,影响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③我国的科普教育与科教兴国的战略不相适应,还需要大步前进。

2.①升学压力大,学生抽时间听科普讲座不容易,劣质报告将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②科学研究做得好,科普报告却很深奥,很多学生听不懂;③传播内容该注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实际大多科普讲座传播的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没有向学生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需改变这个状态。

3.示例:①能结合中学的实际和孩子的兴趣针对实用的前沿话题展开。②在讲座的过程中和互动和交流。③使用生动甚至幽默的语言。④态度要和蔼亲切,把孩子们当朋友,不要给他们居高临下的感觉。(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与和蔼亲切的态度”三点提出建议即可)

二、1.本文介绍了手机研发、诞生的历史,手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方面带来的生活变化,手机文学和手机文化的特点,手机的发展趋势。

2.①选材更加典型性。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的突出代表,它的发展历史有时代性、代表性。②内容上切合本文主旨。摩托罗拉手机的发展史,说明了手机要注重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未来趋势。

3.(1)科普文。①本文是以介绍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主的说明性文章。②本文准确的讲述了手机发展史上的有关知识、信息,预示了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方向。③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手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比如结尾处指出手机文化的发展趋势,使用“可能”一词是对趋势做出判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2)传记。①从题目看,正传。把手机当作人物来立传,手机是当今经济生活、信息社会有代表性的产品。②本文选取了手机发展历史上的真实性、典型性的事例,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兴衰历史。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专题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8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的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对深化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和欣赏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

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那种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完整)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推荐文档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7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发表时间:2009-10-21T15:07:55.763Z 来源:《华夏教育》第8期供稿作者:杨双伟[导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河北省永清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杨双伟 065600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主旨,积累语言素材。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不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田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阅读,善阅读,提高语文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三年级课外推荐阅读书目

小学三年级推荐阅读书目及简介 导言: 三年级是孩子分化的年级,课程难度加大,孩子的试卷上不再是皆大欢喜的百分。而儿童阅读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如果在三年级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他在以后的学校中很难再有阅读习惯。所以,爱孩子的父母要加油呀!关掉电视、强迫他坐在书桌前,不一定有效。最有效的恐怕还是用有“杀伤力”的儿童读物去吸引他们。本年级我们除了童话、小说,还推荐了诗歌---它是最美的文学语言;还推荐了科普作品“神奇的校车”,看看老外是如何把故事、知识、搞笑冶为一炉的;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写作文了,这真是让老师、家长伤神、孩子头疼的事,读一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四年级推荐书目),相信你和孩子都能悟到一些为文之道。 1.《父与子全集》 连环漫画《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1903-1944)的不朽杰作。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阅读这样的连环漫画并非如许多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同样需要借助阅读经验与技巧。引导孩子们阅读这种健康、幽默、充满智慧的漫画杰作,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父与子》漫画的版本很多,但整理得最完整最好的版本当属译林出版社的这个版本。 推荐年龄:5-99岁。 2.《夏洛的网》 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夏洛的网》,作者是美国作家E。B。怀特。这是一本很好玩又寓意十分深刻的书,关于爱,关于友谊,关于生命,还有关于死亡。如果要在美国儿童文学中挑选一部最杰出的作品,非《夏洛的网》莫属。这部讲述一头猪和一只蜘蛛的童话故事,出自美国散文大师怀特之笔。它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也被许多大人奉为生命中的经典。不可不读。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位文学教授严锋先生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 3.《窗边的小豆豆》

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习思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组1 历史·文学 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高考语文阅读推荐书目

语文学法指导·读书篇 读书,其实是一件简单而纯粹的事。 选择一个安静的空间,捧一本好书在手,让时间在阅读中静静地流淌,让生命因此而丰盈充实。我们究竟拥有什么?又缺乏什么?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的内心如何宁静,如何沉淀?读书吧,在别人的智慧中发现和认识自己,让精神的光芒指引你走出人生中的迷茫。 做一件最简单的事,并且坚持下去,你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单纯、美好。 我们结合《中华读书报》的推荐书目和自己的阅读体验,精心为你挑选了33本书籍,内容涵盖历史、人文与社科,体裁也多种多样。读书不求多,因为古今中外的名著是永远读不完的,只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发现,原来阅读可以带给你的裨益,远比你想象的多。 生活有多妙,读书告诉你。 1、《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三联书店,2010年10月 2、《全球城市史(修订版)》[美]乔尔·科特金著,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3、《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美]汤玛斯·佛斯特著,张思婷译,木马文化,2011年9月 4、《非常印度》,[加]黄景路著,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2月 5、《老而不死是为贼》,小宝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6、《谁更了解中国?》,李翔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7、《论道宪法》,蔡定剑著,译林出版社,2010年2月 8、《细说中国·华夏地理丛书》四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9、《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张维为著,世纪文景,2011年1月 10、《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黄山书社,2011年2月 11、《幸福的建筑》,[英]阿兰·德波顿著,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4月 12、《插图本世界文学史》,[英]约翰·德林瓦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1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 14、《寻找香格里拉》,沈卫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5、《常识》,梁文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6、《人性诸相》,刘再复著,三联书店,2010年12月 17、《父亲的来信》,王建明、孙关朝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8、《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约翰·邓恩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 19、《发现之旅》,[英]托尼·赖斯著,林洁盈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2月 20、《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著,饶佳荣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 21、《千江有水千江月》萧丽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2、《未央歌》,鹿桥著,黄山书社,2007年12月 23、《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赖瑞和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4、《我们的祖先》,[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译林出版社,2008年2月 25、《里尔克抒情诗选》,[奥地利]里尔克著,张索时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1月 26、《聂鲁达诗选》,[智利]聂鲁达著,黄灿然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7、《博尔赫斯诗选》,[阿根廷]博尔赫斯著,陈东飚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8、《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著,三联书店,2002年5月 29、《平凡的世界》,路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0、《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31、《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刘培育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我们最重感情的老校友,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32、《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著,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8年 33、《落脚城市》,[加]道格·桑德斯陈信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2月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 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的理念,对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

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为人君而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反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大全 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高考真题集 2017年课标卷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阅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获取信息。阅读便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形式多样而且速度相当惊人,但是据统计当前各种信息约有85%来源于图书文献。这足以表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相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语文教育学家吕淑湘在回答别人问他是怎样成功时说过: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知识占70%。这充分说明学习语文的全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和课外。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关于课外阅读曾经有人说过:“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局限在课堂是有缺陷的,其源泉应源于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外活动教学时应把课外阅读列为主要内容之一,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课堂上得到的课外知识少,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得多,而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必须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外阅读推崇备至,他曾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具有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小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以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和需要的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真题汇编

..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真题汇编 39分)(全国1小题,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 ..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