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核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前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简介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首要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这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去粗取精,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积极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重要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我国多年来的文化建设,固然成果丰硕,但就文化学意义上的建树而言,并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门一度重视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论著,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动力等等,而轻视甚至忽视了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文化秩序、文化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等问题。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的丰富。

理论价值

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明确认识,而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人们的明晰认识。同时,也是对过去很长时期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讲话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1] 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价值,是实践、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这就是: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育“四有”公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去粗取精,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正是对这些思想的积极实践,同时也是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我国多年来的文化建设,固然成果丰硕,但就文化学意义上的建树而言,并不理想。政府主管部门一度重视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是其典型思路)。已经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论著,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的起源和性质、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动力等等,而轻视甚至忽视了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主体、文化秩序、文化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等问题。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的丰富。

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理论价值,是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党的十五大以来的明确认识,而这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文化单位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文化单位,从而按照不同需求发展文化,是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人们的明晰认识。同时,也是对过去很长时期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一种超越,一种进步。

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重要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我国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根本要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战略工程加以推进,以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同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之中,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好这一根本任务,才能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有效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抓好这一根本任务,才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抓好这一根本任务,才能为我国文化注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迸发强劲活力,展示独特魅力,不断增强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抓好这一根本任务,才能加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在激烈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无论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现在,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在主流积极健康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一些人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思想理论领域噪音杂音不时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任务更加繁重、更加紧迫。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抓紧抓好。

2018年区文体新局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8年区文体新局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8年区文体新局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自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关会议的部署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我区增强文化软实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落实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贵港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现正处修改阶段,贵港市人民政府仍未对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正式行文做具体部署。综上,除成立

我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外,我区暂未全面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我局将继续密切关注贵港市此次改革工作的最新动态,待《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的正式文件公布,我局将结合我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我区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我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 二、推进改革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组织领导到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长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区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改革求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改革促突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宣传部把改革作为贯穿近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和第一位任务,集中精力、集中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 2010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县领导小组领导关心和办公室人员的努力,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2010年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与地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影响制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009年十一月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为县委宣传部所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任1人,编制3人,在宣传部配设了办公地点,调入了所需工作人员,并设立了县级文化产业资金2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今年8月,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专门机构,扎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严格根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拟订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现有文化稽查队和可乐文物执法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在10月底挂牌。 二是认真开展深化图书馆内部机构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情况,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运行正常。

三是完成了县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制播分离,在中心设立了广告部,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 四是认真对照中央、省、地有关政策,对符合文化企业转制的企业进行梳理,我县电影院早已不存在,继县印刷厂改制后,仅有新华书店一家企业。按照政策,我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期间,认真组织了《撮泰吉》、《攀干爹》等节目参与,获地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撮泰吉》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决赛获金黔奖;参加全省县级文工队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节目一、二、三等奖、优秀编导奖、团队优秀奖、服务农村奖、优秀示范文工队,囊括全部奖项;组织《阿西里西》参加云南楚雄举行的中国国际火把节获赛舞银奖;由我县音乐爱好者创作的《梦中的家》等歌曲获“多彩贵州”音乐作品创作大赛毕节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若干。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成功承办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10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根据地委、行署安排,今年我县承办了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自县委政府明确旅发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宣传部后,宣传部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夜郎魂》大型歌舞剧演出、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阿西里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近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发突出,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显露出来。近年来,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学术界展开广泛而深入研究,全面论证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总结了全国和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而分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弄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正文: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那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什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又是为什么?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又要做些什么呢? 简言之,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个文化部门的一齐推动下,对文化事业单位变革创新体制机制,进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适应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改革重新确立企业的文化市场主体地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而当前,我们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本质上就是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根本性的变革,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文化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文化体制改革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思想文化领域重大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或样板,所以这种改革仍是一种“试错性”改革,失误和偏差在所难免。 强势行政介入模式与疲软的市场。政府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行政手段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强势行政干预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推手。强势行政介入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需要以政府介入到位为前提,这样在文化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代理人危机也可以得到缓解。然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强势行政干预模式具有一定的隐患,不可忽视。 制度与政策的短缺、滞后与虚置。从实际的运行来看,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保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健全、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读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作为社会气候的“晴雨表”,社会思潮对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是一种客观存在,企望思想文化“纯而又纯”,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否则,社会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和共同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更加明显,各种社会思潮潮起潮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一,必须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思潮的性质和发展运动规律。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各方面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超前预测,研究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第二,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的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度和影响力。第三,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方面要讲原则,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另一方面要讲政策,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方法上坚持以理服人。 为什么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 《决定》把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因为,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动力源泉,一是改革,二是创新。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安远县2010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工作总结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打造江西文化大县,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开拓奋进、创新思路、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为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安远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现将今年上半年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如下: 一、文化产业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以重大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演出市场也随之激活,文化市场、传媒业、文博业、图书影视业均得到发展。 1、产业氛围日益浓厚。 2010年群文活动亮点频现,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有创新、有实破。首先是节庆活动多姿多彩,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拉开了节庆活动序幕,采茶戏经典剧目巡演、瑞龙拜年、写春联送春联活动、根雕石艺作品展、迎新春摄影展、春联创作大赛、“迎新春电影周”活动以及“迎新春读好书”活动等文化大餐,奉献给城乡有民,此外还组织参加了全市民间民俗展演活动,举行了“国际文化遗产日”图片展、组织开展了“五〃一”、“六〃一”活动,营造了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为群众的节日生活增光添彩。其次是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上半年已组织送戏下乡61场,反响热烈。三是群众文化队伍日益壮大,群文活动更加活跃,具有参与面广,普及性强,积极性

高的特点,全县目前已建各种业余文艺团体18个,文艺协会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乡大堂音乐”乐队。 2、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县城宾江广场以及乡镇文化广场的使用运转,为流动演出提供了有利平台。今年以来,全县共演出80余场,观众达5.6万余人次。同时我们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手段,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诚信服务为主线,认真管好管活文化市场。到目前为止,全县文化经营单位136余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4家、网络经营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户12家,图书报刊11 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5家、打字复印10家、广告设计8家、棋牌室37家、文艺培训业10余家,总投资1000多万元,年上交税收580多万元,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元投资的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歌舞娱乐、网络、音像已经成了我县文化产业重要支柱行业。 3、新兴领域日益拓展。 为有力促进广电事业,我们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城乡网络进行了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农村用户1万余户;城网改造已完成2万余户网改工作,网改后不仅增加了收视频道,而且传输信号稳定,图像更加清晰。目前,我县拥有广播电视台1个,广电网络公司1个,开辟了安远县人民政府网;各类打字、复印、印刷企业30多家。城乡联网工程进展顺利,全县各类有线电视用户近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5%以上,广告点歌等业务收入有明显增长。 4、文化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今年6月初,我县完成了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组建工作,把文广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拟成立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综合执法稽查大队,将新闻出版、文化市场、文物市场以及广播电视行政执法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石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福军 (2006年10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全省上下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考核工作组到石林县检查和指导工作,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文产办对石林发展的关怀和重视,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极大鞭策。在此,我代表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3万各族人民对考核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05年,在省、市的关心重视下,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云南省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试点之一,对石林县文化产业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昆明市提出石林要“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要求,为石林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省、市委宣传部和文产办的关心指导下,石林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石林”、“阿诗玛”两个世界品牌优势,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18%;今年1—9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8%。现将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自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六大精神以及省、市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部署,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作为常设机构,增设编制,配备人员和安排经费,建立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文产办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机制。在2005年底召开的县委九届六次全会上,我县把文化产业与旅游、烤烟、畜牧、工业并列,作为石林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五个重点产业之一,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总体规划,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解读2014两会关键词之文化体制改革

解读2014两会关键词之文化体制改革【报告摘要】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2014年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保护文物。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产业。 【报告解读】 “全民阅读”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凸显政府对阅读问题的重视。当前我国国民人均读书量少且偏重考试教材等实用书籍,亟需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来实现提升全民阅读率的目标。可以预期,《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法规的出台将加快,各地政府也将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鼓励出版企业,加大图书采购力度。 现在中国人很明显的就是浮躁心理,沉不下心来,看书很好。而看娱乐化的,情绪化的东西很多。真正能沉下来看看书,陶冶情操,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相对较少。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这个国家民族的素质是很难整体提上去。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习近平 [原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进步,上网刷微博、玩微信盛行,传统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查找资料,以至于慢慢遗忘了传统阅读。 再者,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很快,根本没有多少时间读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阅读观也充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而不是把读书作为陶冶情操、增长才智的重要途径。官场上诱惑多、应酬多,个别领导干部把本应用于读书的时间,投入到应酬上,不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带领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此外,在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图书市场也越来越花花绿绿。休闲类娱乐类报刊杂志受到热捧,传统书籍受到冷落。出版商为了利润,想方设法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家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精心整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年), 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

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 、“西 “单 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2008年10月24日 2008年3月因工作需要调到文化厅工作以来,我先后多次深入区直文化单位和部分市、县进行文化改革发展专题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并与部分文艺界专家学者和职工代表进行座谈的形式,对全区文化系统的改革发展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9月份以来,为身体力行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专门对文化系统的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疏理,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广西文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和改革态势 (一)广西文化系统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7年12月,我区文化部门共有直属国有文化机构1712个,在职职工13659人。其中:文艺院团118个,在职职工4370人;公共图书馆100个,在职职工1479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5个,在职职工1505人;文化站1139个,在职职工2200人;博物馆59个,在职职工825人,其他文化单位及附属机构181个,在职职工3280人。 自治区文化厅共有直属国有文化机构28个,从业人员1622人。其中,文艺院团8个,在职职工744人;公共图书馆1个,在职职工184人;群众艺术馆1个,在职职工34人;博物馆3个,在职职工145人;艺术创作研究机构2个,在职人员43人;中等艺术学校1所,在职职工116人;演出中介机构1个,在职职工70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在职职工122人;其他文化单位及附属机构9个,在职人员194人。 就总体而言,经过建国以来近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体系较为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国办文化机构格局,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通过调研、考察,发现文化单位“老、小、多、难”的特点非常突出: “老”——成立时间长,发展包袱重。区直28个文化单位中,成立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16个,成立于70—80年代的5个,90年代成立的4个,2000年以后成立的3个。离退休人员占区直单位人员总数的40%。发展包袱重,问题积累多,矛盾爆发点多,发展活力不足。 “小”——单位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区直28个文化单位中,人员编制在100名以上的仅有4个,50—100名的9个,30—50名3个,30名以下的11个。单位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竞争能力较弱。

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的重要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落实和保障。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体会主要应把握以下五点: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构建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力度,激发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只有实现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才能为我们在文化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我们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大力推进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先进技术培育、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推动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以上认识是基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那就是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基本思路。一方面,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个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形成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出发得出的结论,充满了辩证法。前一段有文章议论所谓“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我要明确地说,这个提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存在整个文化被市场化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同时,大力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拉动居民文化消费,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贡献。 第二题《二、主要措施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平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临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崆峒、西王母、古成纪、皇甫谧“四大文化名片”特色鲜明,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品牌”独具发展优势。全市辖崆峒和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1区6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226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4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96亿元。2008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0亿元,同比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增长47.2%;大口径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4.43亿元,增长29.3%。全市共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6个,干部职工138人,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3个,干部职工41人;财政差补单位1个,干部职工80人;自收自支的单位2个,干部职工17人。 近年来,全市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紧紧立足平凉实际,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促进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去年全省嘉峪关文化体制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我市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市的机遇,积极探索,分类指导,落实措施,注重实效,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推行机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认识是先导。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思想发动放在工作的首位,注重调动文化单位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干部职工害怕改革、不敢改革,害怕改乱、削弱文化系统实力等“怕”的思想和一些单位对改革的认识简单化,认为改革就是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断奶”、“ 甩包袱”等各种思想,及时召集文化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分层次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入传达学习省上会议精神,围绕各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发展前景深入讨论,使大家认识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出路所在。同时,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在讲清政策、明白道理、增强信心的基础上,使文化单位干部职工形成了“早改早受益”的思想共识,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为了加强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上及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宣传、文化、广电、报社、发改、财政、社保、人事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工作的副部长兼任。领导小组建立了任务分解、重点工作督办等工作制度,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会议为主的议事机制。市上同时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范畴,年初安排,年终考核,使各级文化单位对改革目标、改革任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使干部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各有关部门和七县区也成立了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上)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总体精神 同志们,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10月15号到18号,中央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是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会议刚刚闭幕,现在全国各地都围绕公报的一些基本精神在认真学习贯彻和领会。如何来把握这个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呢,我想今天我讲的思路先总体上把这个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基本精神三言两语给大家交代一下;然后讲一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自觉的问题。然后接下来就把我们十七届六中全会里边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讲一讲,这实际上是回答什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最后我们再来讲一讲如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讲的文化这个自信的问题。在第二个问题当中着重讲的是核心价值体系。 我首先三言两语把十七届六中全会一个总体精神给大家概括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总体来讲它主要谈了文化强国、文化理念、文化体制、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文化竞争、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问题。所有关于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都涉及到了,而这些问题也是大家在思考的时候、实践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些焦点问题、根本问题。 在这些问题当中,也有一些亮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在这个六中全会之前我们也讲过,包括我们总书记“七一”讲话里面也讲过,十七大报告里面也讲过,但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次完整地准确地深入地阐述和阐发应该说六中全会还是第一次。 所以在这个六中全会里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有一些亮点,有这么五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如何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六中全会特别强调的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就是把文化问题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来考虑,按照六中全会就提出这么一个大判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论断应当说是六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而且加以阐发的,这是第二个亮点。 第三个亮点是正确处理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以前一段时期在实践当中在理论探讨当中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难题问题、焦点问题。在实践层面出现不少问题,恐怕跟这种关系处理不好有关,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围绕着经营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论题: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一个国家,当它的文化比物质和资本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力量的时候,经济产业和产品都体现着一种文化品格的时候,才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当前提出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1、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1)、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在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在一定层面在加快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但是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产生了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加上现在正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3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3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更多] (标题:宁夏文化体制改革渐显成效来源:西部时报20100306期杜晓明张钦)30多年前的“文化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体制主要参考苏联模式并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接轨,产生了很多人才与艺术作品。[更多百度百科]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为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更多] 1980年,文化管理部门明确提出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从1983年国务院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更多] 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部署对大中城市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文化领域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倡导“双轨制”的改革思路。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重要决议的形式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工作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多]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更多百度百科]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根据社会主

最新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18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XX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用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好处,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

这项工作的重要好处,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8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用心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带给了保障##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

文化体制改革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琦;曲延春发布时间:2013/06/05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字体:(大中小) 关闭窗口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因素逐渐与政治、经济因素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支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际上,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2003年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范围由原先的9个试点省市逐步扩展到了全国;全国有23个省(区、市)组建了新华发行集团;新闻媒体业的“转企改制”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中的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同步开展;广播、电影、电视产业的海外创收不断攀升等。 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学者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出发,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方案;有的学者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探讨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者关注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认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等等。然而,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之道和关键环节在于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鉴于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入手。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从战略高度正式明确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要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文化领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实际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布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与稀缺资源,文化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当前政府职能的重心已由强调政治转向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产值与效率,有利于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文化管理体制呆板而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二)文化体制改革构成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之一。面对社会治理的多维性以及改革实践的复杂性,政府职能转变往往具有多重目标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其主要目标致力于确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步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一局一台一队”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阶段改革任务的安排部署。规格很高、意义重大。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步进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步,我们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对文体局、广电局、电台、电视台进行合并重组,打响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战,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好了局,铺好了路。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长期奋战在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设置的三家单位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刚才艳霞部长就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转观念,提认识,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武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占先机、不改没出路。我们要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无效益的观念,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在意识观念、发展路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体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投入、强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最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要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和县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要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逐步推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