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跳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理清顺序,再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提醒学生“吓唬”的“唬”在这个词中读轻声hu。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易错的字“艘”和“肆”,其他的生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手们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指导学生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3.语言运用

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这个故事,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谈话导入。

每一届奥运会的跳水项目都是大家最关注的,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各种赛事的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跳水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跳水)

2.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纳: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跳水》是谁写的?(列夫·托尔斯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回答刚才的质疑。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谁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述了在一艘大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水的方法,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放肆桅杆撕咬吓唬龇牙咧嘴瞄准

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艘”和“肆”两个汉字。(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

7.教师小结:猴子是最通人性的动物,它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不敢挑逗水手们,它便去挑逗船长的儿子。猴子是怎样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之中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把握,质疑探究

(1)先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2)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猴子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的境地,罪魁祸首是谁呢?(是水手们)为什么水手们才是罪魁祸首?(因为是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猴子才敢更加大胆地去挑逗船长的儿子,把船长的儿子一步步引入危险之中。)

3.面对船长,也就是孩子父亲的做法,你心中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4.一个父亲在儿子有生命危险的时刻,竟然拿枪瞄准儿子,逼迫儿子跳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来看看孩子当时所处的危险境

地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猴子是怎样一步步把船长的儿子引入危险境地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关键信息,进行质疑,产生阅读期待。

四、整体把握,质疑探究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第4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万分危急、生死攸关、

身陷绝境)

3.你们说的这些词语,作者文中写到了吗?(没有写)一个词语都没有写,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孩子身陷绝境的呢?(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体会到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且他走得很不稳,随时有摔下来的危险,进入了万分危险的境地。)

4.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体会到孩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没命;我从“也难以回转身来”体会到孩子必死无疑,根本没有机会从横木上活着回来。)

(2)为什么说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课件出示孩子所处位置图)

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我感受到那根横木又细又滑,即使孩子拿到帽子,也根本无法转身回来。)

5.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作者运用了“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去掉句中这两组关联词,然后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没有命了。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难以回转身来。

(1)说一说:哪一句的表达方式好?为什么?(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好,因为有了这两组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身陷绝境,随时都可能没命。第二句话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2)关联词的训练。

课件出示:

只要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_________,孩子就。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___________。

6.还有哪里写了孩子身陷绝境?(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体会到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中,心里害怕极了,随时有可能因害怕发抖而失足摔下来。)

7.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你从这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从“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感受到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们已被眼前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所措,侧面衬托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8.教师小结:作者虽然没有直白地用大家所说的那些表示危险的词语,但是却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这也是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高明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险境,培养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内容的能力,为学习作者的写法和归纳船长的品质做好铺垫。体会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孩子当时极其害怕的心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法,训练表达

1.教师引导:就在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连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船长)船长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句子,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在书上做好批注。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画好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从“本来、立刻、快”这几个词中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的时间短、速度快,表现了船长的果断、机智、镇定)(3)父亲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学生接读)“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学生接读)“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4)父亲对孩子的两句喊话中有7个感叹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这7个感叹号?(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的语气)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向孩子喊话。(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5)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孩子不会被风浪卷走的,因为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海面是风平浪静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熟悉水性的水手)

(6)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真的会开枪吗?(父亲不会开枪,父亲只是用枪逼迫儿子跳水)

(7)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当时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如果让他往回走,再从桅杆爬下来,一紧张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而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如果让孩子跳进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从常理来看,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正好船长手里拿着枪,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海,这样的话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

2.结果怎样呢?(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

(1)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2)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当时情况很紧张,孩子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跳水,水手们跳进大海救了他。)

(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用“炮弹”来形容,说明孩子下坠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他是从帆船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4)四十秒钟后面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孩子跳入水中到浮上来,只有四十秒钟,但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表现了大家心急如焚)对谁来说四十秒钟太长?(对孩子的父亲来说每一秒钟都是煎熬)(5)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6)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父亲是怎么做的?(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父亲则是镇定、果断地做出了逼迫儿子跳水的决定,救了儿子)

(7)教师小结: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这是什么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4.教师小结:船长看见儿子身陷险境,没有惊慌失措,他镇定、果断地想到逼迫孩子跳水的办法,救了孩子一命,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理解句中破折号的用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通过其他人与船长的表现对比,再次感悟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二、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孩子神态、动作变化的词语。(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神态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动作变化:望、吓唬、大喊大叫、脱、爬、追、攀、伸、夺、追赶、喊、放开、张开、走、取

(1)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猴子越来越肆无忌惮地挑逗孩子,使他忍无可忍)

(2)“气极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愤怒到极点,无法忍受)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小结:在水手们一次次的哄笑声中,猴子越来越放肆,把孩子一步步引入危险的境地。

4.此刻,你想对孩子说什么?(遇事要冷静,不要那么冲动)你想对水手说什么?(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水手们的相关语句,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此环节是为课后习题第2题而设计的。

三、梳理全文,总结写法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指名学生说出填写的内容。

课件出示: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挑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陷入绝境)→(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2.四人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练习讲故事)

3.全班交流汇报。(请故事讲得好的学生上台讲故事)

4.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这一天风平浪静”起什么作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5.本文与《自相矛盾》和《田忌赛马》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故事结尾处主要人物才出现)

6.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跳水》这一课,要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一定要冷静沉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批画重点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梳理全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特殊写法和表达方式。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优秀教案1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小虾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 优秀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6、《一封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教材分析 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 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 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 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 单元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二上《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部优】《看图讲故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重点: 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难点: 完整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讲故事的口语交际课——看图讲故事(板书) 2.出示第一幅图:鹅。 3.师: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只鹅,在湖面上。 师:嗯,不错,你说得很清楚。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有进步,你说的不仅很清楚,而且观察很仔细。他把XXX说出来了,我们知道了…… 师:现在我们越说越好了,只要认真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谁能完整的把这幅图说说呢? 师:你说得真好,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跟我们差不多大,他也看到了白鹅,还写了一首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诵读。 师:小小的骆宾王通过细心的观察,写出了这么美的诗,生活中如果我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也会有很多收获呢!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6幅图。 二、新授 1.第一幅图(注意学生说话完整,清楚,听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提升)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图,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现在谁能把这幅图完整说一说,把你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板书:说清楚) 师小结:真了不起,刚才通过第一幅图,我们学会了把看到的内容说清楚,有的同学观察认真,表达清楚,有的同学能大胆想象,联系生活把故事讲得很有趣,还有的同学能做文明的小观众善于倾听。这些都是我们口语交际中要养成的好习惯,那么,同学们,你们想学到这些好方法吗?请刚才获奖的同学们上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小窍门,掌声欢迎。 师贴:大胆想象认真观察联系生活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有了这些小窍门,我相信同学们在后面的几幅图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请大家翻开课本79页,让我们一起找找儿子去哪儿了? 2.第二幅图——第五幅图 师: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按顺序说说2——5幅图的内容,记得用上我们刚才的小窍门哟。(指黑板)老师在这儿还有两个小提示:准备好了吗?大家开始吧! 3.汇报(注意评价,补充,认真听,板书机动) 4.第六幅图 师:这组漫画一共有6幅,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出示图6,需要我们来发挥想象,给这个漫画故事加一个有趣而又合理的结尾。自己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故事结尾与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组长组织大家推荐本组最有趣的一个结尾。 生汇报,评价。 掌声鼓励,他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 5.整组漫画连起来讲故事。 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讲故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一个故事大王把这6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贫》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本单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清贫》一课是方志敏在狱中所作。文章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记述了方志敏被俘时,两个国民党士兵对方志敏进行搜身而一无所获的整个过程,以纪实的方式证实了矜持不苟、廉洁奉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同时指出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文章语言、动作描写传神;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运用更好地突出了共产党员的美德。出人物的品质。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交流,感悟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对文中所讲述的时代背景不了解,所以本课领会方志敏同志清正廉洁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活阔别了贫苦,在明白“贫苦”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观点化,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咏竹 (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强烈推荐】三年级语文掌声公开课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掌声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掌声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的。师生问好,上课!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齐读课题, 3、有时,看似平淡无奇的掌声,却蕴涵着非常伟大神奇的力量,是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老师这里有一封小英的来信。一起来看一看。 4、(课件出示来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过渡: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英子,进一步了解她,了解她的学校生活。看看从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她很孤独,(板书:孤独)我是读了这个句子知道的:“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课件出示:总是默默、教室的一角)你会读这两个词吗?指名读词。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评:她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她希望自己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她的内心是多么孤独。 B她很自卑,(板书:自卑) 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课件出示:落下、不愿意)谁来读读这两个词?指名读词。 师:落下时什么意思?“落下”就是留下的意思,是啊,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让英子失去了灿烂的微笑,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你想读读这句吗?指名读句子。 师评:她不愿意,她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2、指导朗读。 A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小英。那时的她不爱说话,谁能把她的孤独、自卑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B现在你们知道她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C请大家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英的孤独与自卑。 过渡:那时的她对生活已失去了希望,可是后来,就这样一个孤独、忧郁的女孩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变成什么样了?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最新整理】

人教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说明文教学理所应当成为本册教材的重点。 其次,它体现了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的阅读目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表明对说明文的阅读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而且新教材所有的教材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下面我就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阅读 新教材的一至四册都是30篇课文,五册是25篇课文,估计六册应该也是25篇课文。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的文章;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由于说明文的阅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所以三、四单元是教学的重点,而且《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大自然的语言》一直都是以前教材的重点篇目,在教学时应加以注意。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都有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我的看法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一、三、五单元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以写作、口语交际为辅,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二、四、六单元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来撰写小论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 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优秀

小学二年级《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朗读课文。 2. 了解水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前准备]: 1.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2. 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 1、猜谜语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想请你们猜一猜,老师有两个要求,请仔细听:第一、请认真听清谜面;第二、知道答案以后要举手,可不要说出来,否则你的答案就被其他孩子偷走喽!那位孩子听清楚了?能来重复一下老师的要求? 那么我们就来仔细听第一个谜面: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生答,板书:云)

再听第二个谜面: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生答,板书:雨) 接着听下一个: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自天上来。(生答,板书:雪) 还有最后一个,耳朵竖起来听仔细哦:大小冰球光又亮,噼里啪啦从天降。小孩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汪。(生答,板书:雹子)(教学“雹子”) 真聪明,一下子就把四个谜语都猜对了。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黑板,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答案,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水构成的,都跟水有关,是自然现象) 2、读课题,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他们有关的课文。(30我是什么)(1)一生读课题(注意其“什么”的发音,如有不准的,再请其他学生) (2)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把它圈出来,注上拼音。人坐正,捧起书本,等会儿我请读得最认真的孩子来读,开始吧。 请学生自己读读放大的词语,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先读读红色的词语,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2、再连起来读读第四小节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掌声》教学案例、教案课堂实录及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意”缘于“情意” ──三年级上册第29课《掌声》教学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史剑波朱瑛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

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

二年级语文《日月潭》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日月潭》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国台湾省日月潭的美丽的风景,介绍了日月潭的具体位置,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日月潭、热爱祖国宝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全文共四节,按“总起——具体描述——总结”的顺序写成。 第一节交代日月潭是台湾省的一个大湖。第二、三节具体描写了日月潭美丽的景色,是课文的重点。第二节一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比喻,告诉大家日月潭的湖名和它的形状有关:小岛把湖分成两半,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第二句也有两个比喻,它把整个湖比作大玉盘,把小岛比作明珠,以表现日月潭景色之美。第三节在日月潭的湖光山色之美上着力,进一步写出日月潭的美景。 第四节的两个短句,是对课文意思的总结,也是作者喜爱日月潭、热爱祖国台湾宝岛的真挚感情的抒发。 课文的语句准确、优美。教学前教师可细细玩味咀嚼。教学中,要结合图像,着力通过表情朗读的训练,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语言文字。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台湾省的日月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宝岛——台湾。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法特点】 1.使用电教手段,运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教学中采用简笔画,向学生清楚地展示日月潭基本轮廓;小岛把潭分成两半。潭的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另一边像弯弯的月亮。“两潭湖水相连,像碧绿的大玉盘,小岛就像玉盘中的明珠”是一个难句。学生光凭语言,对它较难形成鲜明的表象。为此,配合使用了图像,以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图像的运用,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2.多次设计了读句和读段的训练。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调动情绪,产生“视象”,体会画中之情、画外之意,可以培养语感,发展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是根据训练的需要设计的,有自由读、范读、每日名读、齐读,还有配乐读等。它对积累语言材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也会有好处。 3.加强了词句的训练。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联系课文的内容,联系具体的形象,联系相近的词语,尽力做到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以避免低年级词语教学中单纯的以词解饲,死记硬背的现象。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日月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它在哪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通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治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一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兼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兼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通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同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交中要的词活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的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 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 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 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 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 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 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 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 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 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 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 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 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 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 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 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 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1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曹小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2、了解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外形,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学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观察与实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观察、肯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学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导入法朗读理解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思索木棍分析效果形状肺结核) 二、读题导入、认识听诊器。 1.读题: 示图:这是什么对,这是现在我们常见的听诊器。看病的时候,医生用它在病人的胸部或背部来听音诊断。 2.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可不是这样的,它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听清楚要求,打开书,先把全文读一遍,然后找出描写听诊器样子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3.交流:好,我发现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一下子找到了课文最后一节。(示屏幕) 4.自读:那么,就请你再次读读最后一节,再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自己来说说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好,大声读吧。 5.交流:我们来说说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 6.(教师板画):说得多清楚!这么一说,大家就知道这听诊器的模样了,我们还可以画出来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两端做成喇叭状的空心木管(指图)

7.(齐说):来,一起看着画说: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的 三、读好情景,复述过程。 渡: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不一会儿就记住了听诊器的模样。那么,法国医生雷奈克是怎么会想到发明出这样的听诊器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其实,课文的第二节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1、自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二节,注意把这个故事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用上“果然”说说雷奈克是怎样发明第一个听诊器的 2、先讲给同桌听听。 3、刚才大家讲得可带劲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整地讲好这个故事,哪些同学愿意来讲给大家听 4、说故事 ▲交流(师板书)男孩吸引划木听音卷簿听音 四、朗读“高兴”,再现情景 1.小游戏:是的,一种普通的生活现象带给了雷奈克深深的启示。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来当一当小医生,小雷奈克,好不好请同桌两个小朋友把准备的卷筒拿出来,一个小朋友在一头轻声说上一句话,另一个听声音。 ▲这位小雷奈克,请你说说当你听到从另一端传来的清晰声音时,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 过渡:你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而当时雷奈克医生意外成功地听见了病人的心跳声,呼吸声,他确实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真的是高兴极了。 2.指名读词, 3、读句:“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他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齐读。 (1)理解“果然”,从这个“果然”中你读出了什么)此时此刻,他会怎么想 (2)生活中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原先的判断,猜测得到了验证,你的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句话。 (3)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也来用“果然”说一句话。 (3)自读:同学们,雷奈克医生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你能把高兴的心情送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吗自己尽情地读吧。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极了。看到大家一脸的喜悦,我感到高兴的雷奈克就在我们面前。来,谁来读给我们听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部编二上语文公开课之《15 大禹治水》 (1)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市海珠区客村小学叶梦娜 【研训特色】 教育戏剧的习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 【本课使用的教育戏剧习式介绍】 1.良心小巷:成员面对面排成两列,戏剧环境中的特定角色从一头缓步至另一头。队列内的成员可用曾在戏剧内出现过的对白、声音、符合戏剧内人物立场的话语、或对特定角色的个人看法,不断对角色传递信息,制造反复回环、连续重复的声音,以此让特定角色回想、思考。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变成给大禹提建议的人,让学生站成两排,大禹在中间走过听取大家的意见。 2.定格:将生活面貌,模仿“录像机”暂停的功能把画面凝固。学生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一个视像画面,从中具体地呈现生活及事件。学生可以复制相片或绘画的画面,也可以按文本说明中创造面貌;也可以透过互动集体讨论共同创造画面,或先后次序自由即兴运用身体投入画面去创造一个场景的定格影像。本课让学生即兴定格治水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 3.思路追踪:当扮演进入关键时刻或情绪时,教师随机即场交换扮演角色,让孩子体会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身份的感受及看法,进行更多角度、更全面的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探索。本课让学生保持定格的姿势,教师走下去拍一下肩膀学生就可以说一句话。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的课后习题一提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挡水”“疏导”“驱赶”的意思,并借机复习查字典。课后习题二提示了学生学完本文后要学会借助故事梗概复述故事。 但这个故事是选入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在文章的篇幅上进行了删减,学生单凭课文的语言描述比较难理解大禹这个人物,因此本节课我借助传说原文的绘本补充大禹治水的细节;通过教育戏剧的手段帮助孩子利用想象走进上古世界,让他们在戏剧中去换位感受当时人民以及大禹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去学习语文。 【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虽然孩子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治水的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教学中我会运用很多方式进行情景渲染,对比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感受大禹的精神。另外,本班孩子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训练,在课堂上基本能够熟悉“定格”“思路追踪”等教育戏剧的习式,而且在以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力很强,富有想象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走近上古时期这节课我们也会继续凭借教育戏剧的习式带孩子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48开启

*48开启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48开启》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9个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记忆犹新、开启、奢侈、余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展开想象,试着说一说男青年不会开启易拉罐时心里怎么想,当中年妇女教会他开启时,他心里如何感激这位妇女等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细细体味作者抓住男青年和妇女细微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和态度目标: 懂得人与人真诚相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妇女的细心和善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妇女的细心和善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媒体出示句子: 许多年后,男青年参加了工作,却仍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他深深地感激那位善良的中年妇女。 2、自由读一读,指名读。 3、理解句中词语“记忆犹新”。 4、师述:一件事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仍然让一位男青年不能忘怀,这又是怎样的一件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8课。 5、教师板书课题:*48 开启学生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男青年易拉罐中年妇女 不会教 指导“罐”字形(灌、鹳、)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1-4小节 1、一个男青年,为什么连一个易拉罐也不会开启呢?默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找相关的词句,做上记号,想一想从句中读懂些什么。 2、交流句子,出示。 (1)他是个农村娃。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大学。(农村孩子,接触到的新鲜东西不多,第一次乘坐火车。) (2)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读准“奢侈”的读音,理解词义;第一次喝易拉罐的饮料。) 3、指导读句。 师过渡:车厢里是这样的闷热异常,男青年又是如此口渴难耐,犹豫再三,他还是将皱巴巴的5元钱给了乘务员。面对着这罐饮料,男青年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一划。 (二)研读5小节 1、出示句子,师边引读。从这些词语的描写中,你又读懂些什么?此刻男青年心里会想些什么? 2、学生交流。 (1)颠来倒去——不知如何是好,该怎么打开? (2)迟疑(犹豫不决,矛盾的心里,上文:满脸稚气)——想问问别人,但又不好意思询问。 (3)试图——还有什么办法,再次尝试。 师过渡:就是这么一位贫穷的学生,他无法开启一个小小的饮料罐,尽管口干舌燥,但不知所措,只能把目光盯在拉环处,那一刻他多尴尬呀! 3、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试一试,指名读句,齐读。 (三)精读课文第6节

(完整word)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