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女性在政治领域

女性在政治领域

女性在政治领域
女性在政治领域

在21 世纪的今天,男女平等的议题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男女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无疑政治平等是男女平等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利的实质性践履状况。因此从政治参与是否平等,可以考察一个国家女性和男性政治平等的实质情况,乃至考察一国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认为,“政治”是指一群人支配另一群人的权力结构关系和组合。她明确指出,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对我们的两性关系的制度进行公正的调查后, 我们发现, 从历史上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往往被视为自然的秩序,比种族隔离更为坚固,比阶级的壁垒更为严酷、更为普遍、更为持久,它是我们文化中最普遍的思想意识、最根本的权利概念。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建立在整个社会空间和次空间中”,也就是说不仅在家庭中,同样也在社会生活领域和劳动世界中,在行政领域和传媒场中都存在着这种关系。性别政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女性被边缘化,即被排斥、被忽视、被忽略、被压迫等。

女性在政治领域中被边缘化并非只始于当代,它是一种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的遗存,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理论力量。在古代西方,女性长期被排除在政治理论的门外,游离于“政治”视阈之外,有关论述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柏拉图生活的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妇女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

柏拉图虽然不像同时代其他哲学家那样完全将女性排除在政治之外,但是柏拉图的哲学处处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即便是在对女性看法最为开明的《理想国》中,也完全没有考虑女性的权益和需求。柏拉图认可了传统对妇女歧视性的态度,他认为,在一切才能方面女性都要比男性弱一些。

西方传统思想中在妇女问题上长期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要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男人是具有理性能力而成为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更适合于统治,女人则是缺乏理性能力而成为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人。亚里士多德分别赋予男人和女人政治学与家政学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是由男女两性分别承担的,政治学的作用在于建立和管理城邦,家政学在于组织和管理家庭。政治是做统治的男人们的事,家政是在男人指导下的家庭活动。这样女性不仅被排除在政治领域的社会活动之外,而且在家庭中也没有自主权。政治领域代表着理性和文化,仅仅适合于男人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而家庭领域存在于妻子与奴隶的生活领域,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食、色、住等自然需要。

古典男权主义以政治权力自然地起源于父亲这一论点为基础,认为儿子生而就是他父亲的附属品,政治权力就是父权。尽管洛克的《政府论》上篇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妇女观,但他本人实际上也没有彻底摆脱一般意义上的父权论,他的妇女观有着许多不彻底的方面。他主张所有的人都拥有天赋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并非指整体意义上的人类,而是特指人类中的男性。

康德则认为人的能力是有性别差异的,妇女缺乏政治理性或公民理性,妇女是感情动物,没有理性。他坚持认为社会的理性秩序要求这样一种机制:划出把妇女排除出政治行为领域之外的界限。黑格尔对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以及私人和公共的理解是从男权的角度出发的,他严厉地否定女人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他认为妇女属于家庭的领域,男人则属于行动、科学、政治、哲学等公共领域,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把女性排除在公共的政治领域之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父权制一直占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理论确

立后,中国女性就被桎梏在封建的家门。虽然到了现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难以根除。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思潮,女性权利得到较大的提升,而中国女性从来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女权运动,中国女性长期是男性的附属物,在阶级社会,妻子甚至是丈夫的“财富”象征,她们只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才有可能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被“赐予”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中国女性自身也没有充分珍视这些平等权利,在权利受到侵犯甚至剥夺的时候,也很少奋起抗争。自“五四”以来,中国也经历了几次思想运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改变。然而,这并没有彻底地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无意识的偏见,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男性的主体性不容置疑,女性只是男性主体观下的对象化客体,是“他者”。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性别政治”披上了合理的外衣,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女性在政治领域中受到严重挤压。

话语是现代社会性别斗争的场地,女性缺乏权力,在现代历史中也必然会重蹈覆辙。

20 世纪政治学研究出现了视角转向,“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政治哲学观被改写成为“人是语言动物”哲学观,女性也需要通过语言重构客观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建构什么,如何建构,谁来建构,往往取决于体制中的话语权力关系。有权力指点世界就有权力影响世界。他者的异化在于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指点世界。女性在话语场中缺乏权力决定了她在历史中的价值,女性缺乏指点世界的权力,在历史中必然会消声无语。

在现代社会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权力争夺中,女性必须奋起才能避免成为新世界新的被压迫者。福柯关于社会精英通过话语主导而实现话语权的制定以及深层次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支配,具有更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福柯的观点中,各种社会边缘群体是话语权的“弱者”,而话语权的定义者则通过一系列话语机制和定义主导权实现了对他们的牢固控制。可以想象的是,在主流话语语境的压迫下,弱小团体在话语强权中被迫“失语”而成为现代文明机制中的被压迫者。

现代社会“社会性别”的提出,表明男女社会差异的形成并非出于自然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文化构建的结果。尽管我国法律已经明文规定男女平等,而且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对女性的尊重,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性别不平等的公开阻碍,但女性真正的话语空间还未建立起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女性的受压抑合法化甚至制度化,造成不少女性对话语权缺失的低敏感度。现代生活中,以男性观点为中心审视女性和社会,女性话语权被遗弃到了角落,男性话语成为流行。现代政治领域仍然是以男性文化为中心,不露声色地重申且强化着性别角色的差异和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让受众在性别平等的幻象中被由来已久的性别成规潜移默化。利用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思想观念来构建信息符号的表征结构,女性弱势形象也因能增加注目度而成为利用对象,将“性别政治”不断放大,隐性的性别制度仍然对人们产生潜意识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依然对现代社会产生久远的影响,女人的角色是做好贤妻良母,她们常被限制在一些社会规定的私人领域,而政治领域则被认为是男人的天地,在这一领域女性对话语权的操作十分有限,常常处于“失语”或“无语”的陪衬境地。

在现代政治领域中,我国女性发展道路的障碍造成女性政治话语权的实质缺失。由于时代与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自20 世纪中后期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女性人数在政治领域中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与之相应,女性在领导岗位上的人数也在增加,部分女性在政治领域中的出现颠覆了男性主导和女性依附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然而,横亘在政治领域中女性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依然重重。女性在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障碍,如各级领导岗位特别是中高层领导岗位女性比例偏低。目前女性获得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的比率正在接近甚至超过男性,但是从政女性的比例却

没有达到与男性同等的水平。在大多数组织和政府中,男性掌管着最重要的活动,级别越高的职位,女性的人数就越少,在整个政治领域共同体中,对女性的漠视使女性从政意愿下降,视从政为畏途。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女性在政治领域中话语权的实质性缺失。

女性要想在现代政治领域中争取到充分的话语权,不能仅仅依靠经济主义这种外部的规定,要从根本上矫正和改善女性在政治领域中话语权缺失的状况,必须完成认识上的清理乃至重建。女性的话语权力对社会的塑造以及对社会语意和语境的支配,绝非仅仅是语言学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话语也绝非仅仅是相互间进行语言沟通那么简单,话语权也绝非仅仅凭借经济主义便可以取得。取得经济地位并不能直接取得决定社会的主流话题,主导社会话题的探讨进而引领着社会潮流和时代潮流。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处于分化、流动状态,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已位发生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方向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女性的分化也趋于明显,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关注是否在政治领域中拥有话语权,也不是所有女性都关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地位和处境。

三、性别政治视阈中女性话语权的多维度建构

女性男性化意识与男性女性化意识一样由来已久,这两种无法剥离的意识,既显示了中国性别文化的互补性,又印证了它的缺失和畸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挑战和解构,它标志着男权语境中女性争取自身权益的呐喊。这种解构意识激励了“新女性”的产生,那些在政治领域颇有成就的女性,很少留出时间料理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她们以身份的充分社会化而被称为“女强人”。“女强人”似乎是对“贤妻良母”的解构,似乎使女性迈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成功,然而“女强人”以牺牲生活为沉重代价,也加剧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这种境遇暗含着性别秩序对女性的一种放逐。在女性权力的观念和意识上,表现出由单纯权力意识向权力意识与实现权力必要条件联系起来考虑的发展趋向。在女性权力的享用和行使上,在历史传统与现代化的双重作用下,女性既被要求参与创造现代性的国家,又被赋予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任,保留东方女性的传统美德。当女性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性别角色、不得不借助男权社会的主流话语来阐释自我时,这意味着男权语境压迫下的女性在政治权力话语中的尴尬。

当前,社会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同等的发展平台,追求两性和谐共赢的氛围,是社会自由、平等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努力清除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发展障碍,建构女性在政治领域中的话语权显得尤为迫切。

妇女政治地位调查报告

湖北省农村妇女政治地位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学专业郭振 2012110007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不平等是中国封建社会以来形成以男性为主宰的男权社会的一个症结。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观,毛泽东曾经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开始作为社会大潮流中的一员融入其中。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女性对于整个社会的重大作用和贡献,国家和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女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她们能够有同等的机会来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生活、进入经济领域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但是一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由其是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它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从人们的脑海里去除。时至今日,妇女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某些领域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经济方面劳动用人单位对女性存在限制性条款,在教育层面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仍较男性低,这说明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消失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关注和重视。[1] 我国法律从宪法的高度保障了女性的政治权利,女性也相应的拥有了的同男性平等的政治地位,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应然的平等,但在实际层面,女性是否达到了不低于男性的政治地位呢?本文将基于湖北省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来探讨女性和男性是否存在政治地位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形成报告。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样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采用了分级不等概率抽样的方法,通过对地级以上城市的区或县、街道或乡镇、街道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家庭和个人的层层抽样,来抽取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80份,由于在分析过程中对户内人口进行看加权处理,使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实际的绝对误差控制在预期水平之下,因此,本次调查对于总体是有代表性的。 本次调查主要对妇女的教育、工作、政治、家庭、健康、娱乐、法律和性别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为1008人,占48.4%,女性1072人,占51.5%;农村1032人,占49.6%,城镇为1048人,占50.4%;从年龄的分布情况看,18-29岁占20.6%,30-45岁占54%,46-49岁占16%,50-54岁占16%,主要以中龄妇女为主。[2] (二)研究概念和思路 政治地位是体现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妇女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推动和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其直接体现是女性的政治参与。一般而言,政治地位则主要通过政治权利和政治参与来反映,而本文除了这两个指标以外,也加入政治表现一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女性和男性以及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在政治地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3] 三、状况描述

台湾女性小说中的性与政治

收稿日期:2001-11-01 作者简介:刘红林(1955-),女,山东蓬莱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副主编。 台湾女性小说中的性与政治 刘红林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从陈烨、李昂、施叔青三人四种小说入手,考察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涉性题材,如何把性的问题与政治问题融合起来,使两者在情节、意象与象征、文学体例、作品意旨等多个层面上交互渗透,发展出自成一格的政治论述风格,说明个人的性行为其实是被国家、政治、法律、社会等所左右,欲望的主体羁绊在意识形态中。 关键词:台湾女性小说;性与政治;欲望主体;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2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2)05-0095-007 这里的“政治”,不是指性政治———女人的命运,而是指一般的政治———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台湾的命运。台湾女性主义文学的涉性题材,从一开始就不着眼于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把性的问题与社会问题、女权问题和人权问题结合在一起加以考察。1987年,行之四40年的戒严令解除,“小说创作在题材和描写手 法上忽焉百无禁忌” [1],女作家的情欲书写更增添了政治内涵。她们常以政治认同融合性别认同,使两者在情节、意象与象征、文学体例、作品意旨等多个层面上交互渗透。更有人承接本土反殖民论述的传统,将殖民政府加诸族群的政治暴力比拟为男性对女性躯体施加的性暴力,发展出自成一格的政治论述风格。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陈烨、李昂、施叔青,本文试从她们三人的四种小说入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陈烨出版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泥河》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提供了女性命运与台湾命运相融合的典型范例。女主角城真华的情人林炳国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难者。当年,一群士兵闯入林家搜人,炳国姐姐和堂弟被严刑拷打,几死不屈。送走情人返回的真华不明所以,慌乱之下坦承炳国已向运河方向逃去。从此,炳国不知所踪。真华内心不肯相信炳国被捕牺牲,不光是不愿天人永隔,更难以承受的是内疚的折磨,一直在苦苦追寻他失踪的真相,揣摩他的下落,而在潜意识里又摆脱不了一种罪恶感,因此她恶梦缠身,炳国满身血迹与她诀别的一幕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终生都郁郁寡欢。20年后,历史再次重演,她最钟爱的小儿子正焱———她生命的唯一寄托,也因政治迫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18卷 第5期SHANT OU UNIVERSIT Y JOURNAL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BIMONTH LY)Vol.18.No.52002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政治参与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女性政治参与 2015402023 李玉卓 摘要: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女性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政治主体。女性参政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主要标志,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女性参政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的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并分析传统政治参与是如何将女性置之度外的;后又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入手,介绍了各个流派及其主要思想,并重点分析了女权主义下的政治参与思想;最后反思女权主义政治参与思想的不足及其对西方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思想;政治参与;女性参政 女权主义是西方新兴的政治思潮之一,是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20世纪60年代赫然崛起,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此后时起时浮,总的来看影响在扩大。从18世纪末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完成历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理论著作《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判》至今,女权主义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形成了从平等权到社会性别再到公民权的理论转向;同时,女权主义作为争取妇女的权利和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和运动,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和剥削,追求良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一、传统政治参与及传统女性参政观 (一)传统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民主与参与总是息息相关的。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面上的结合。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是民主所必须包含的基本元素,在实践中,政治参与的充分与否,还检验着各种民主理念的实现程度和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民主理论对政治参与有不同的诠释: 古希腊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其民主政治的核心制度,根本上就是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公民大会”,直接决定重要政策。除此之外,全体公民也有资格参加抽签,以期出任“审议委员会”委员,从而按月轮流主持“审议委员会”,决定经常性的政治事务。人们对政治的参与既形成了制度化的途径,又形成了可贵的参与传统。雅典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贯彻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相应的是,形成了具有广泛性,直接性,制度化和程序化特点的政治参与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政治参与:自由主义民主观下的政治参与强调在自由竞争的体系中,保护每个人遵循他自己所奉行的价值观和行为,以此来包容社会的多元分歧;以卢梭为代表的古典民主主义强调普遍参与式的直接民主,反对代议制。卢梭认为“由共意构成的主权

妇女地位变化.

妇女地位变化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女性地位一直饱受争议。历史是不平的历史,那么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将延续着这种不平等。经历了种种社会革命或变革,直至主张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从整体上讲,仍然在诸多方面有所阻碍,存在较为严重的妇女地位偏低的问题。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地位曾经历了一段巅峰阶段——母系氏族时期。由于女性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在自然分工上占据优势,因此,女性在这一时期占有很高地位,倍受尊崇。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优势日益突出,女性地位极度下降,母权制被推翻。 在奴隶社会时期,女性地位完全沦落,成为男性任意支配的奴隶。在社会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成为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力,女性的活动范围则主要局限于家庭之中,生育和家务成为女性的责任,妇女完全丧失自由,成为财产,可任意交易与买卖。 到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替中,女性一直处在夹缝生存的状态,各种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趋发展成熟,成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礼教习俗,律法条文,这些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牢牢缚住封建社会的女性,让她们自觉地埋没自我。无论是政治,经济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没有过问的权利,甚至更没有婚姻自由。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内人”。此外,“女子无才便是德”, 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只是男子的天地。 直至近现代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从意识上开始觉醒,并且开始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和女权主义。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法制的建立健全,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家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长期不平等的根源,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彻底根除

女性_身体_政治_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女性?身体?政治 ———从三部小说文本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刘传霞 (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2) 摘 要: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政治神话;身体叙事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肉体中存在反抗权力的事物”[1],人类的身体决不仅仅具有生物意义,而且拥有强大的反意识形态的作用,身体内部难以遏制的欲望对压抑人性的政治、经济、道德秩序构成致命的威胁。正由于对身体所隐含的革命力量的恐惧,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高度政治化极权社会,都在竭力倡导身体与灵魂的二元论,建构蔑视身体的文化传统,通过对身体的专政实现政治专政。在中国五千年封建专制文化里,一直存在着压抑身体、否定身体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机制,身体叙事成为一个巨大的黑洞。但是,在这将人类身体作为罪恶策源地的话语系统中,却存在着两种凸显女性身体的话语表述,即运用女性身体制作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一方面由于女性身体具有生育、哺乳、体力弱小等特征,女性的身体在传统文化中充当了道德美的演出舞台,上演着一幕幕孝顺、守节、抗侮等道德剧;另一方面,女性身体的情色诱惑力既可以成为正人君子检测自我道德约束力的试金石,又可以用来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女性可以凭借身体的诱惑力打击敌人的意志、瓦解敌人的斗志,由此女性欲望化的身体获得了崇高的政治意义和巨大的政治价值。其实,这两者有关女性身体的神话和压制、蔑视人类身体的话语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它们以赞美、赏识的面貌出现,这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尤其是女性身体的政治神话,使长期处于历史边缘状态、承受沉重凌辱与歧视的女性产生精神幻觉,以为她们的身体真的具有挽救江山社稷、建立历史丰功伟绩的作用,从而毫不吝惜地献出自己的肉身,走向虚幻,陷入人生困境。自从女性作为一个写作群体出现在中国文坛,中国女作家就不断地戳穿女性身体政治神话的假面,抨击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贬抑、规范与利用,通过对男性经典叙事的再书写,揭示女性生存真相以及文化困境。本文试图以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铁凝的《棉花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为样本,从作品的主人公、主人公周围的人、叙述人三个层面来考察半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中国社会、中国女作家对女性身体的陈述与确认,在布满裂隙、混乱杂陈的有关女性的话语中,探测建构女性自主性身体话语叙事的艰难历程。 一、贞贞?小臭子?郁容秋 丁玲的贞贞和铁凝的小臭子都是生活在抗日   总186期 第6期 2003年11月  贵州社会科学  S ocial Sciences in G uizhou   V ol.186.N o.6 N ovember.2003 作者简介:刘传霞(1965—),女,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生。

女性的政治参与

女性的政治参与 ?教学目的:了解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与存在问题,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妇女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教学难点:女性政治参与中的性别影响 一、女性参政的历史 1.西方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 妇女参政权利是百年来妇女运动竭力争取的目标之一。从国内外妇女运动历史来看,妇女参政的第一个目标都是争取选举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妇女运动普遍提出选举权的要求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得到实现 (1)女权思想的萌芽 ?女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最初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受启蒙运动(enlightment movement)的影响。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唤起了处于“无权”状态下妇女的觉醒。 启蒙运动的核心观点: 1、自由、平等、博爱 2、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认识到做人的权利 启蒙精神的实质:理性的觉醒、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的觉醒 ?罗兰夫人——“法国大革命之母”,著名革命家,是吉伦特派的核心人物。法国大革命期间,她组织中上层妇女用沙龙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和各种关于女权的主张。 ?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从此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 ?1791年,法国著名女作家奥林伯·德·古热批判《人权宣言》实际上是“男权宣言”,发表了著名的《女权宣言》,宣告:“妇女生来就是自由的……”。是法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妇女权利的宣言。系统阐述了妇女权益共17款,提出男女生来平等,应享有同等权利。 ?1792年,玛丽·华尔斯东(英)发表《为妇女权利辩护》:(1)男女根本没有差别,女性弱于男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2)男女彼此相倚,如果男女地位永远不能平等,则社会永远无法进步。主张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 ?受益于男性启蒙思想家,超越(surpass)男性思想家。 ?对男性启蒙思想家作了批判——人类的启蒙,遗忘了妇女的启蒙。 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2)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投身于废奴运动与禁酒运动 导火线:1840年,英国“万国奴隶废止会议”遭拒 ?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导召开了美国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观点宣言》,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妇女运动的诞生。 出身贵族的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也加入了女权运动——与后来的女权者不同的是,她用鲜花而不是烈火为自己开路。 ●20世纪初,英国激进女权主义者E.潘克赫斯特领导的“战斗的参政派”,以暴力行动要求妇女参 政权利。 ●英国的女权运动开始于1865年的曼彻斯特。主要吸引着中产阶级妇女的参与,最初的女权运动都 采取了较为温和的行动方式,直到20世纪初才趋于激烈。 5月22日,由50多名妇女参政权论者组成的队伍猛攻白金汉宫,试图向国王乔治五世递交一份请愿书。但她们未能如愿,反倒纷纷被警察逮捕并关入了监狱。

妇女在新旧时代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妇女在新旧时代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一社会地位;妇女在旧时代几乎没有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三纲五常约束这就社会的妇女。让她们根本不可能融入周围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地位有从何谈起?现代的女性则大不一样,她们可以自由的生活交流工作恋爱结婚。只要你有能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就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有男人从属于女人的情况出现了。社会中的角色的变化决定了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二家庭地位;中国从夏商周就开始了父系生活,男人在社会中是主宰更别说家里了,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是没有发言的机会的,只有你熬到家中的长者时才有发言决策的机会。现代的女性在家庭中往往拥有着比社会中更高的地位。她们操劳的是家庭主宰的自然也是家庭。少了三妻四妾的竞争现代女性在家庭中必然成为唯一的霸主。 社会价值;旧时代的妇女的社会价值几乎是少之又少的,现代的女性更多的正在为社会努力着,社会价值可以体现在她们的工作中,生活中甚至交际中。对于从没有到处处体现的转变是女性解放的结果。更是社会转变的成果。参考资料:我自己的没有时间了有时间再说 一篇关于女权问题的激进文章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回顾百年沧桑,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女性的命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束了长达数千年被放逐在社会历史之外的状况,在文明史上首次书写出作为整体的女性形象篇章。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最为惨烈的,是妇女的缠足。一双小脚的形成,往往需要数年的缠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一生的幸福从此葬送于这双小脚。与兴女学相伴的19世纪末各地天足会的出现为破除缠足陋习、解放妇女身心拉开了序幕。 20世纪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将创办女校列入议事日程。1907年,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领域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民初中国的女子教育,开始与女子职业相衔接,这一举措进一步突破了用教育造就家庭主妇的观念,使女性进入较为宽泛的领域,拓展了女性就业的选择权,从而提高了女性适应社会、独立谋生的能力。这对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奠定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构成了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交响曲的前奏。知识女性开始以挑战者的姿态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现出对封建家庭、性别歧视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会参政议政的热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我们看到,经历“五四”新文化思潮洗礼,女性的恋爱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追求的不再是得到一个终生的依靠和举案齐眉,而是寻找自己的精神伴侣,是男女人格平等的相处。同时,从清末起步的民法典的编撰,也使两性在法律上处于不平等的局面有所纠正。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从卑贱的一半开始成为享有法律保护的弱者。与此相应,女性在就业、参政等领域的参与权也有所改善。南方数省的女子率先获得参与市场的权利,湖南女子王昌国于1921年当选省议员,这在世界妇女运动史上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20世纪女性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壮举更是可歌可泣。1903年由留日女学生组织了第一个妇女爱国团体———共爱自治会。女性先觉者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和呼吁做“国民女杰”的诗篇《勉女权》成为激励女性前赴后继的号角。同年第一部论述女性问题的专著———金一著《女界钟》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权万岁”的口号。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些女性参加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操作化示例 该调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我国经济发 展现状,参照联合国及亚太地区监测妇女地 位的指标而设置的。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各项内容及其主要指标: 一、法律权利 1、是否设有协调和保护妇乐权益的立法机构; 2、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无歧视性条款; 3、是否有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专 4、公民堆妇女法律权益的认识与态度。 一、生育与健康 1、分城乡、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2、男女儿童与成人的营养、健康与寿命; 3、各类妇女的生育胎次、生育意愿、孕产保 4、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

三、教育 1、女性人口的识字率、平均学龄和文化构成 2、各级各类学校女性在校生、毕业生、流失 3、职业和高等院校分学科女生人数和毕业生 4、男女接受成人教育情况。 四、劳动就业 1、妇女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2、非农业劳动者女性就业人口的比重; 3、女性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4、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 5、妇女就以意愿途径和职业流动。 五、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 1、妇女政治权利的享有和被尊重程度; 2、女性在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比例和幅

3、妇女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4、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方式。 一、婚姻家庭 1、平均初婚年龄; 2、女性自主择偶程度和婚姻决定权; 3、家庭事务的决定与参与; 4、夫妻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倾向。 七、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 1、女性个人价值取向与自我认知能力; 2、男女公民堆性别角色的期待与认识; 3、性别对机会、权利的影响; 4、两性作用、地位评价。 八、生活方式 1、社会交往的内容与结构;

婚姻法看女性社会地位

从建国后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的 变革看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摘要:纵观历史,女性地位的变化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变迁的过程,更是展示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家庭婚姻甚至家庭财产的拥有和支配权的变化直接彰显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变化。法律的制定就是每一个时代女性地位的突出标志。漫长的父权时期不需要对婚姻家庭及财产做出明确法律规定,仅仅依靠礼教(封建社会道德的无死角宣传和日复一日的强化)就把女性控制在社会的底层。建国后,政治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女性地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婚姻法的出台更是使女性地位有了法律的固定保障。而每次婚姻法的变革中夫妻财产制度的变化,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女性地位财产婚姻法 一、女性的历史地位变化 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转化过程中,母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女性逐步演变为男性的附属品。这一方面是因为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创造财富、战争劳作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跟封建礼教制定的伦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其在婚姻家庭及其财产拥有、支配中的地位直接体现着社会地位。女性的权利、生活财产能否保障既关系着家庭的幸福,更关涉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建国前的绝大多数时间段,女性的社会生存权利和地位低下,基本不具备财产支配,男人在家庭中处于统治地位,是家庭的主角。建国后,政治体制的变革带来了女性地位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婚姻法的出台使女性地位有了法律的固定保障,从而有了质的变化,而每次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变更,更可以清晰地看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明显变化。 二、建国后婚姻法的变迁 古代法律内容庞杂,一般表现为统一的一部法典,其中没有对婚姻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除了对婚姻必须符合的形式和要件,还有一些迷信与形式主义的礼教色彩外,几乎没有家庭财产的相关描述。因为男性对财产的绝对拥有,也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以及家庭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和附属地位。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_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收稿日期]2008-11-22 [作者简介]耿庆伟(1973-),男,徐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30卷 第7期2009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 I N UN I V ERSI TY Vol .30 No .7 Jul .2009 [文章编号]1004—5856(2009)07—0072—05 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互渗 ———丁玲后期女性文学创作试析 耿庆伟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早期 作品展示了她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个性解放意识,在延安时期,读者仍能发现“莎菲式”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五四”以来的启蒙话语和个性解放的主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家很难再坚持新文学初期的自由意识的表达,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严重的冲击。文章通过黑妮、杜晚香等形象的解读,指出丁玲晚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开始用政治意识置换女性意识,尽管出现了创作思维的相对矛盾,但仍然充满着女性的“声音”和“语调”。 [关键词]丁玲;政治意识;女性意识;黑妮;杜晚香[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房子》一书中认为:“女性要想能够写作,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可以独自呆几个小时的地方,在这个房间里,你可以思考,你可以写作,你可以把自己写好的东西再读一遍,也可以批评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冒被别人打扰之危险,换言之,这个房间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象征,要想能够写作,要想能够取得一点成就,你首先必须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任何人。”[1] 这种创作立场为我们评价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杜晚香》等后期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事实上,丁玲当时所处的创作语境已经容不得她做真正意义的女性文学创作,从而表现为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归依。 丁玲是一个敏感而率真的女子,同时她又是一个有着革命信仰和立场的革命作家。特别 是当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政治具有无所不包的巨大能量时,丁玲的女性化立场受到了严重的 冲击,开始不断地用主导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等)置换原本孱弱的女性意识,政治话语全面登陆,真正的女性叙事被异常发达的政治代码所替代,从而进入一种“女国民化的文学书写”。[2] 当时代含有某个重大而统一的主题,任何个人的独立性则被掩盖于整合的意识形态氛围中,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圈定了文学的书写形式和言说内容,丁玲的创作也相应地削弱了以往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消解了创作立场的批判锋芒。其实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已经和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抵触,并且受到了公开的批判,就曾经有论者将《三八节有感》和《野百合花》归为同一类的作品,幸亏毛主席在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她,他认为:“两篇文章不同,《三八节有感》虽有批判,

女性在政治领域

在21 世纪的今天,男女平等的议题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男女平等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平等。无疑政治平等是男女平等一个重要的考察维度。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利的实质性践履状况。因此从政治参与是否平等,可以考察一个国家女性和男性政治平等的实质情况,乃至考察一国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认为,“政治”是指一群人支配另一群人的权力结构关系和组合。她明确指出,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对我们的两性关系的制度进行公正的调查后, 我们发现, 从历史上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正如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往往被视为自然的秩序,比种族隔离更为坚固,比阶级的壁垒更为严酷、更为普遍、更为持久,它是我们文化中最普遍的思想意识、最根本的权利概念。 两性之间的统治关系“建立在整个社会空间和次空间中”,也就是说不仅在家庭中,同样也在社会生活领域和劳动世界中,在行政领域和传媒场中都存在着这种关系。性别政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女性被边缘化,即被排斥、被忽视、被忽略、被压迫等。 女性在政治领域中被边缘化并非只始于当代,它是一种古老历史心性与记忆的遗存,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理论力量。在古代西方,女性长期被排除在政治理论的门外,游离于“政治”视阈之外,有关论述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柏拉图生活的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妇女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 柏拉图虽然不像同时代其他哲学家那样完全将女性排除在政治之外,但是柏拉图的哲学处处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即便是在对女性看法最为开明的《理想国》中,也完全没有考虑女性的权益和需求。柏拉图认可了传统对妇女歧视性的态度,他认为,在一切才能方面女性都要比男性弱一些。 西方传统思想中在妇女问题上长期占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要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男人是具有理性能力而成为完整的人,他们天生更适合于统治,女人则是缺乏理性能力而成为有缺陷的、不完全的人。亚里士多德分别赋予男人和女人政治学与家政学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是由男女两性分别承担的,政治学的作用在于建立和管理城邦,家政学在于组织和管理家庭。政治是做统治的男人们的事,家政是在男人指导下的家庭活动。这样女性不仅被排除在政治领域的社会活动之外,而且在家庭中也没有自主权。政治领域代表着理性和文化,仅仅适合于男人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而家庭领域存在于妻子与奴隶的生活领域,仅仅是为了单纯的食、色、住等自然需要。 古典男权主义以政治权力自然地起源于父亲这一论点为基础,认为儿子生而就是他父亲的附属品,政治权力就是父权。尽管洛克的《政府论》上篇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妇女观,但他本人实际上也没有彻底摆脱一般意义上的父权论,他的妇女观有着许多不彻底的方面。他主张所有的人都拥有天赋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并非指整体意义上的人类,而是特指人类中的男性。 康德则认为人的能力是有性别差异的,妇女缺乏政治理性或公民理性,妇女是感情动物,没有理性。他坚持认为社会的理性秩序要求这样一种机制:划出把妇女排除出政治行为领域之外的界限。黑格尔对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以及私人和公共的理解是从男权的角度出发的,他严厉地否定女人在公共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他认为妇女属于家庭的领域,男人则属于行动、科学、政治、哲学等公共领域,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就是把女性排除在公共的政治领域之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父权制一直占统治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理论确

汉代妇女地位

21世纪以来汉代妇女地位研究综述 (历史112 班贾晓妍) 摘要:21世纪以来,史学界对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且主要集中在利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出土简牍、考古发现等方式从婚姻家庭、参与经济活动、财产继承、受教育方式等方面来论述妇女地位。现就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研究的主要成就以及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21世纪汉代妇女地位研究 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的问题,研究者颇多,研究成果也颇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把关注的焦点投入到婚姻家庭领域,如陈东原的《妇女生活史》、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此外,关于汉代断代的婚姻史研究著作也日渐出现,诸如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彭卫的《汉代婚姻形态》。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如杜克?杜尔的《汉代的结婚和离婚》,日本大庭脩的《秦汉法制史研究》等等。而且,由于受研究视角扩大、出土文物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对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述,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现就对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进行概括。 一.汉代妇女地位研究概况 汉代是中国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汉代妇女地位对今天妇女解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述。 1.从婚姻家庭关系中考察汉代妇女地位 婚姻在本质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婚姻问题被视为家庭社会的大事。彭卫先生在《汉代婚姻形态》[1]一书中指出,“由于汉代处于封建社会前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还未完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因此汉代妇女的地位较封建社会后期高一些”。他在本书的第五章专门从婚姻角度考察了汉代妇女地位,在婚姻上具__________________ [1]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

浅析中国女性与政治

浅析中国女性参与政治 作者:2009级哲学学号:2009422008 摘要:女性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女性政治参与水平是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也是和谐政治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女性政治参与基本状况的了解,分析女性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女性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女性;政治参与 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男女平等程度的重要标准。没有女性的参与,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中国女性参与政治的现状及问题 古今中外,政治一向是男性的领地,绝大多数政治家都是男性,有名有姓的女政治家,那也是数得清的,而有成就,有事业的女政治家,那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这就是所谓的父权制的政治体制。父权制政治,或者说父权制政治的阴影,一直延续到今天,纵观世界各国,男性仍然统治着政治领域,女政治家仍然是屈指可数。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参政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就是制度化。2001年4月,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的意见》,被认为是现行的中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制度规范。现实中,各级党政班子和人大代表选举中,女性名额也有硬性指标。虽然这种具体做法有所争议,但它无疑为女性参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女性参政的结构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 “副职升迁”是女性从政的一个突出现象。大多数女性领导提升的路径是从一个副职升任更高的副职,在从政期间几乎未担任过一把手。 有专家评论,“副”重前进的现象与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和民主党派人士的配备规定有关,也与女性官员担任正职过少的现实不可分。在2001年,全国省、地、县、乡四级领导班子中,正职女干部分别占1.7%,6.15%,7.05%,3.4%。既便在今天,这一局面也没有得到大的改观。 二、阻碍中国女性参政的因素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一直把女性排斥在政治之外,不能担任公职,不能进祠堂,不能参加祭祀祖先,不能出现在一切神圣的场合,其活动范围被严格地限制在家庭之内,其价值也只能通过“相夫教子”来体现。女性的性别角色总是定位于“服从”、“柔弱”、“退让”、“贤内助”、“贤妻良母”中,给女性政治参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结构和国民意识都虽然已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然而,传统的“重男轻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女性别分工意识依然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着潜在

中国妇女政治地位分析

中国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分析 三大队社会学一区李明洋0910301022 摘要:从古至今,妇女的地位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从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中妇女权位的最高化,到后来妇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妇女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直到社会经济和国家情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到或多或少的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妇女参政议政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在政坛展现他们的智慧。 关键字:妇女政治地位历史 一、前言: 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政治未毕通也。(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毕:全。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汉·贾谊《论积贮疏》是政治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议政的形势的变化,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社会职业的歧视和偏见。 本文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2.分析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因素 (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 (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 (3)、妇女受教育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3.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政策策略。 4.总结与讨论。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年9月)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2015 年9 月)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5 年9 月) 目录人民日报》(2015 年09 月23 日22 版) 前言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二、妇女与经济三、妇女与教育四、妇女与健康五、妇女与 决策管理六、妇女与环境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法治保障 八、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际交流合作结束语 前言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永 恒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衡量尺度,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男女平等的宪法原则,将男女平等作为促 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定 公共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 今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20 周年, 中国政府特发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 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所做的不懈努力。 妇女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也是对全球平等、发展 与和平的历史贡献。 、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机制保障 国家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是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 成立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负责组织、 协调、 指导、 督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国务院妇女 儿童工作委员会由相关政府部门部级领导组成,主任由国务 院领导担任。 20 年来,成员单位从成立初的 19 个增至目前 的 35 个,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 29 个部 门和 6 个群体组织。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中国妇女占世界妇女人口的五分之 中国性别平等与 20 年来, 不断完善提高妇女地位的政府工作机构。 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不断健全, 作用日益凸显。 1990 年, 中国 负责日常工作, 配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 全国 31

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分析妇女地位的变化

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分析妇女地位的变化 李晓玲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对妇女劣势地位的表现以及人们对妇女错误的认识态度进行描述,综述了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分析得出性别分层中妇女地位的变化现状是社会选择、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及主体情境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性别;性别分层;妇女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8)02-0104-04  0 引 言 性别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对此问题的以往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法律、教育、就业、职业及家庭等各个领域对性别问题进行分析;其次,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深,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性别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再次,研究时间跨度大,地点范围广。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从性别分层的角度,重点分析在性别分层的社会中妇女地位的现状、妇女地位变化的过程,剖析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1  李强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一文中对社会学的分层概念及本质作了明确的说明。他认为,“所谓分层,是对于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观察角度,也就是说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角度观察社会。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1](P16) 李小江等在《性别与中国》中指出,“以性别研究作为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分析和解构一个民族、一朝传统、一段历史。”[2](P1)兰德尔?柯林斯认为,性别分层的首要前提是,人对男女两性有着明确的区分。他认为,由于男女两性在体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性财产的占有方面,女性往往被男性所占有。与此同时,柯林斯指出,这种两性关系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里,男女两性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男女两性的差距最小。珍妮特?查夫茨也对性别分层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外界强制性的作用和个人主观的自愿性的配合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她主要是从劳动分工制度和社会性别角色等角度来分析的。张宛丽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一文中认为,性别分层一方面体现男女两性在经济地位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女性群体日益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女性人群的内部分层方面。她主要从经济资源的占有方面分析导致两性差距的社会原因,并通过现在社会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论证了她的观点。 综上所述,性别分层是对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之间以及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内部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职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高低不同、层次分明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深 收稿日期:2007-06-04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1-),女,山东茌平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

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 美国一本儿童读物的插图,讲的是中国海的龙夫妇的故事女人的心,天上的云。女人是需要读一辈子的书。而女人想什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1990年代初曾有一个司局级干部家庭有3个成年女儿,她们的爱好各不相同:老大贪财却恋权,一个劲儿想往官位上爬,因为有了权也自然就有了钱,比下海拼命挣钱舒服多了(最终没有如愿,因为爹的级别远远不够);老二是个美食家特别爱吃,只要北京有新的饭店开张,她必去品尝(当然只能剩下空空的皮囊和不小的肚腩);老三爱首饰,钱都用在小玩意儿上了(十几二十年下来,她可是富婆一个,尤其是那些翡翠和玉镯之类的价格火箭般往上窜)。可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性生活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一致认为那是低等的动物本能(共同的成长环境和家教所致),结果婚姻生活自然也不幸福,有的离了婚,有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维持着无性无感情的婚姻。不过据2004年我们在新浪网做的3万例女性性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94%以上的女性认为性生活在婚姻生活中是重要的或非常重要的,她们还是具有正常的性需求的。只不过能不能得到性的满足那可就要看“命运”了,是否真的“嫁得好”。那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只有20%的女性对性生活非常满意,而25%的女性声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其余55%比

较满意。而据国内另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62.8%的女性只有1个性伙伴,有“2-3个”的29.1%,有“3个以上”的9.1%。也就是说约40%的女性有婚外性行为。另据新浪网进行的《中国各大城市女性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大于40%的人承认有婚外性关系”。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女性婚外性行为比例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如美国高达66%,而法国不忠的妻子竟高达87%。当然,不满意的不一定就会红杏出墙,而红杏出墙者也不一定不满意。我更倾向于把婚外情与性伴侣数等同起来看待,一起统计。婚外性行为也称“婚外情”,是相对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而言的,一夫一妻不应该等于伴侣唯一。从理论上说,当然应该竭力避免婚外性行为的发生,因为它与美满和谐的婚姻和家庭是格格不入的,它不仅可能导致夫妻感情的破裂、婚姻家庭的解体、而且给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危害。婚外性行为,从人类性生理、性心理需求和人性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不可避免和无法根绝的现象。奇怪的是男人千方百计在寻找婚外情,却极力禁止妻子与他人有染,而且大多数社会对男人婚外性行为的宽容要超过对女性的宽容程度(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案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一部法律能够完全有效禁止人们的婚外性行为。所以随着现代“人权”概念的出现,许多国家的法律法规更加人性化,对于双方自愿的婚外性行为越来越宽容,包括中国法律已经取消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