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探究

【摘要】幼儿退缩行为是幼儿在外界环境中一种极为消极的社会适应表现,它

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敢与人交往,怯于表现,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避集体生活,害怕黑暗,不敢独睡。在现今的幼儿园里,如不及时帮助幼儿消除这种行为,定会影响幼儿的能力,阻碍其全面发展。因此,及时发觉幼儿胆怯,退缩行为,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帮幼

儿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培养勇敢的良好个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从而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退缩行为探究

一、造成退缩的原因

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

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近几年,幼儿退缩行为问题逐步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相继出现。

幼儿早期的社会退缩对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不仅会

成为幼儿建立同伴关系的障碍,也是导致幼儿心理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偏低

和社会能力发展不足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这些问题可能会随幼儿年龄的

增长而愈加明显[1]。

1.1家庭教养原因

1.1.1家庭教养的概念

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和

方法,是父母各种教育模式的概括。

1.1.2家庭教育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民主型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是建立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对待孩子采用民主的方式,具有一定权威的基础上。这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

式的建立是在父母充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上。通常表现特点为父母给孩

子充分的发挥和探索空间,提出适当的要求,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并对孩子提

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反应和反馈。这种严格而又民主的教养方式往往充分传达

父母对子女的爱又不失严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幼儿,有很强的自信和

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且会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

多数未表现出严格意义上的退缩行为,社会性发展较好,融入社会环境较快,

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通常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父母所制定的目标或规范。

此类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且很可能积累反抗情绪。因为过高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往往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类教养方

式成长下的孩子有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因孩子承受心理压力,积累压抑情绪,变得郁郁寡欢,但是呈现退缩行为的比例相对少。

溺爱型的父母经常不合理的满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试图给予孩子最

多的爱和关注。此类父母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或目标,尽力减少环境对孩子可

能造成的束缚。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无法培养起

适当的自身控制能力。孩子的挫折感往往过于强烈,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很难

做到认真审视自身的缺陷,表现为哭闹等极端行为。这类孩子亲子依恋程度高,同伴关系较脆弱。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退缩行为,

遇到问题不想自己想办法解决,依赖家长,出现活动中的退缩现象。

忽视型的父母往往缺乏满足孩子情感、物质、被教育和精神层面需求的动机,造成他们表现出对子女的漠不关心,无法传递爱与关注。由于缺乏亲子依

恋关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导致对社会

环境的错误判断,表现为社会和社交适应性不足。这类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

出现退缩行为的比例最大,因孩子长期受到忽视,习惯性的退缩。

1.2幼儿气质原因

1.2.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

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反映人的生理层面与情绪层面的成分较多,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1.2.2幼儿气质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美国研究者托马斯、切斯根据气质维度中的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

应强度、情绪本质五个维度,把幼儿气质划分为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

其中难养型幼儿表现为对陌生的人或事物的退缩、消极的情绪反应多、适应性

较为差,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行为;易养型幼儿对新鲜事物和陌生人更多表现出

趋近、积极情绪为主、适应能力强、这类幼儿较少出现问题行为;那么,启动

缓慢型幼儿对陌生的人或事最初表现为退缩、适应慢、出现消极情绪较多等为

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气质类型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气质的某些维度

可能与性别存在相关,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1.3亲子依恋原因

1.3.1亲子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学者Bowlby 认

为依恋并不是仅限于婴儿期,他将依恋概念推广成一个社会关系广泛的基础,

将伴随着整个童年期,直到成人。父母教养方式则是亲子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等的集合,是亲子相互作用中主动、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等特质的一层。亲子依恋的程度会因父母教养方式不

同而有所不同。

1.3.2依恋与退缩行为的关系

依恋理论表明,幼儿早期与他的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质量将会影响孩子

当前和未来的行为特质及与周围同龄人的关系。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保持安全

的依恋关系,会具有较高的社会行为能力,对外界信息易于接受和普及。不安

全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对同伴的排斥和消极情绪,包含敌意、愤怒、暴力、缺乏

互动的情绪、退缩、缺乏自信和易受挫败的行为倾向等[2]。

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幼儿对母亲的依恋。虽然母亲在当代社会可能作

为个体在幼儿早期的主要照顾者。但是,幼儿接近幼儿中期时,父亲对幼儿行

为和发展的影响开始增加并最终和母亲依恋达到同等重要的程度。在幼儿园的

幼儿群体中,被牢固地连接到父母双方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

受大家的欢迎,更容易接受同龄人,以及更少的焦虑和退缩行为问题,会表现

出更好的适应性,承担学校的压力,具有较高的自尊感,更能够积极去评价自己。

二、幼儿退缩行为的几大对策

2.1热爱幼儿、鼓励幼儿、帮助幼儿寻找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要热爱每个幼儿,善于观察幼儿的特点、志向、需要和微小的变化,

满足幼儿的心理要求,给予亲切和蔼的态度和积极的支持,加深师生之间情感

的交融,使用使教师的期望较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老师帮助幼儿认识自己

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逐个分析幼儿的优缺点,给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优

点的机会。比如:当幼儿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退缩行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耐心的帮助孩子分析结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起幼儿“试一试”的愿意,消除胆小的心理。对于动作确实发展差的孩子,我们可以减低要求,让他们搀

着老师的手慢慢过桥。总之,我们捧着一棵热爱孩子的心,耐心的对待孩子的

退缩行为,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2.2 创设良好的环境和特色训练活动。

利用游戏训练法和读书指导法,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为幼儿创设宽松和

谐的环境,在音乐声中自由的舒展。多听音乐,并进行放松训练,让平时紧绷

的神情在美好、悠扬的音乐声中得到缓冲,使其不再害怕周围的事物。感觉事

物都有的美好一面。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展示自己漂亮的地方,

让大家欣赏,并发现给予赞美。从而提高自我的价值,引起同伴的关注。

2.3 多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尝试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些孩子不敢尝试有难度的或是新教的

动作。老师教幼儿学习跳山羊时,个别幼儿根本不愿意尝试,站在旁边眼泪汪

汪地说:“老师,我真的不会,我跳不过去。”不敢尝试的幼儿恰恰是常被忽

视的,性格内向,平时不太引人注目,课堂上不愿意发言的孩子。分析其间的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师对他们放低了要求,认为能力比别的孩子弱,学不会

就算了,没能完成也是意料之中,自然练习机会少,练习机会越少,就越害怕,越没有信心。

2.4 密切联系家长,齐心协力,帮助幼儿消除退缩行为。

我们利用“家园橱窗”的书面形式,经常和家长交流,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请家长来参加半日观摩活动,期末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是家长协助幼

儿园工作和交流幼儿的表现情况,我们也试着努力改变家长的态度,教给家长

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带着竞争的心理培养自己的孩子,常常加班加点,希望孩子早慧,最好成为“神童”。我们通过和家长交谈

等形式,建设他们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要操之过急。对保护过多的家长我们也

指出危害,让其改变态度。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受到这种腻爱似的关心。完全扼

杀了孩子好动的天性。对于这种教育方法,我们及时的耐心开导家长,进一步

的交谈,说服其改变他们的教育方法,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努力,欣欣的胆小、

退缩心理减少了,能够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慢慢提高

对孩子的要求。

小结

教师应该多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来学,失败了再来,

反反复复地尝试幼儿的退缩行为。同时也要改进教学,注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

特点的内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技能,在反反复复的实践中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及时

察觉幼儿的退缩行为,做到多观察、多鼓励、耐心指导,帮助幼儿克服、消除

退缩行为,为人的一生成长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从小构建健全的人格,培养

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静.学龄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及同伴接纳的关系.[D].沈阳师

范大学.2013

[2] 张文文.社会退缩幼儿的沙盘游戏特征与干预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

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射不进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引导,能激发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能将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喜欢问简单的科学问题开始慢慢转向自主探索。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满足,喜欢自己尝试动手操作。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呢? 一、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科学乐趣 很多科学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孩子来说,实验室式呆板的科学研究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弄巧成拙的时候还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探索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其思维就会超常发挥,接受外界信号的速度也会非常迅速。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改变周围已熟悉的环境,创设新颖的孩子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应力求了解孩子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状况及兴趣,以创设能引起幼儿情感共鸣的教育情境,使孩子的心理处于兴奋愉快的状态。就小班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探索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复杂的科学操作环节得知科学知识是不可行的。

在科学活动《春天来了》中,组织孩子到户外玩耍,感受春天,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又如玩水活动,是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的。有些老师怕孩子弄湿衣服、弄脏活动室,只是让孩子观看自己操作。别忘了,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只有让他们动手操作了,他们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要点。活动中,提供孩子各种工具,启发他们思考,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水宝宝搬家。孩子们陆陆续续开始尝试,在活动中,他们发现,原来杯子、碗、罐头等都能够装水宝宝,帮助它们搬家,而一些没有底的工具确实是不能装水的。实验之前的纸船是被孩子们否定的工具,但是在试验过后,大家发现它也能帮助水宝宝搬家。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科学,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原来科学就藏在我身边。 二、从兴趣着手,选择事宜的科学探究活动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作为老师,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我们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引导,从孩子的角度,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还允许幼儿搞些“小破坏”。在科学活动《种蚕豆》中发现,虽然大家不能很快观看到蚕豆的生长过程,但是大家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有的孩子选择了水养,把棉花浸在水中,放上蚕豆;有的则是研究土养;还有的就放在容器中,进行空气培植。蚕豆发

潘碧苗 教学案例分析:大班幼儿课堂表现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大班幼儿课堂表现分析 案例背景: 我班幼儿在进入大班后,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总会有各种状况出现。如在活动中幼儿总会跟老师抢着说,还有的幼儿总是坐不住椅子,课堂秩序总是会很乱。案例一: 语言活动中,老师正津津有味的跟幼儿讲故事,当老师讲到故事精彩的情节时,总有几个幼儿兴奋的跟老师抢着说,不停的表达着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管老师提醒他们几次:“先听老师说完”,他们还是控制不了自己,不停的说着,造成老师不能完整的讲述故事,也让其他的幼儿不能很好的欣赏故事。 案例二: 活动中,老师正在教幼儿学习诗歌,由于诗歌的内容比较难所以老师不停的重复教了好几次,并请幼儿朗读。可是,我发现幼儿总是无精打采的,只有少数几个幼儿在读,其他的都是张张嘴巴做做样子。这样的课堂气氛可一点都不好,老师反复教的很累,幼儿多次读也很累,而且最后幼儿是一点都学不会,可以说是既没兴趣又没效果。 案例三: 最近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总是发现有几个幼儿坐不住椅子,每次在活动中总喜欢将双脚跪在椅子上,或者将双脚翘在椅背上,椅子发出了吱吱的响声,总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 案例分析: 1.案例一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幼儿抢着说的现象,因为大班幼儿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喜欢探索事物,所以老师在讲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体现出幼儿这个年龄段的特点。 2.案例二的现象说明老师在教学组织上还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是诗歌,所以学起来会比较枯燥。如果老师没有采取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肯定会没兴趣学。 3.案例三的现象说明老师在培养幼儿的常规和学习习惯做的还不到位,或者是此次活动没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动超出了正常教学时间,因为大班幼儿的注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4——5岁儿童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时间也较以前延长,小班集体活动15分钟,中班为25分钟左右。他们能接受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当值日生,为班级的自然角浇水,帮助老师摆放桌椅等。在家里,能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并能帮助家人收拾碗筷、折叠衣服等。表明此时幼儿已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 2.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商场,当他们看到喜爱的玩具,已不像2——3岁时那样吵着要买,能听从成人的要求,并用语言自慰:“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了,我不买了”。在幼儿园里,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然,他们并非对所有的事都能调节好,对特别感兴趣的事和物仍然受情绪支配,甚至还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遇到不顺心时仍会大发脾气。 3.规则意识萌芽,是非观念较模糊 在集体生活中,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等。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了,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此时儿童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只知道受表扬的是好事,受指责的是坏事,懂得喜欢受表扬,听到批评会不高兴或感到很难为情。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 4、5岁的儿童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在活动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交往,会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此时他们开始有了嫉妒心,能感受到强烈的愤怒与挫折。有时,他们还喜欢炫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当然,在集体活动中他们也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 5.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

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

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 大一班:聂凤云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自主探究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作为教师,应如何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索,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使幼儿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在《纲要》精神指导下,随着科学探索活动的开展与深入,现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创设让幼儿主动探索的心理氛围 1、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 教师应意识到,错误也是幼儿自主探索的一种学习经验,也许,这看似违反常规的做法,就是一种新创意的萌芽,因此教师不应随意地斥责幼儿,否则幼儿将在斥责中,失去一次次很好的探索机会。我们应当意识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开展科学活动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尊重幼儿,给幼儿出错的权利。当幼儿出现认知上的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否定或纠正孩子的对错,而应让他们去尝试探索。这样,既为幼儿提供了心理安全的探索环境,又使幼儿逐渐形成尊重事实、相信通过探索能解决问题的意识。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冰》中,有的孩子说

冰是白色的,有的孩子说冰是金色的,有的孩子说冰是银色……。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冰和白色粉笔、白馒头的对比,透过冰看到冰棒的实验,观察冰在不同灯光下的颜色等方法,使幼儿在被尊重的宽松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实验探索得出了正确的答案。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日常感知、做小实验、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3、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能让幼儿获得探索的信心和动力,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的探索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幼儿,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要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如在认识冰的颜色时,对于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答案先给予了肯定,因为冰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下看,颜色的确是不同的。这样使幼儿获得了探索的信心和动力,为继续观察了解“冰是无色透明的”这一特性,产生了潜在兴趣。 二、提供能启发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物质氛围。 儿童科学经验的获得,有赖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如果没有可供儿童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老师的讲解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摘要】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而是“怎样学”,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和交流学到知识,这种自主式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天性,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尝试,找到事物的特点及规律。探究可以帮助幼儿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幼儿自发性的探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暂时性,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教会幼儿探究的方法,学会自主探究。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

1.以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究知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自主探究的动力,孩子的认识活动受到兴趣的直接影响,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 2.以好奇心提供探究的动力 要使孩子主动探究,除了要满足他们的兴趣,还要鼓励、支持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和幼儿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1.营造自主、宽松的氛围,诱发孩子的创造力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想法和我们大人的想法相去甚远,我们也要以正面的态度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尊重和接纳他们的观点。 2.给幼儿尝试错误的自由,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关键性的

小班孩子的特点与在活动中的表现

小班孩子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表现 小班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从生理方面看,他的脑部结构已经基本成熟,表现为睡眠时间减少,脑的机能也已经发展起来,因此三岁以后的幼儿学习儿歌只要唱几遍就记住了,并且不容易忘记。身体动作发展得也非常快,他的身高每年可增长8—10厘米,动作发展非常迅速,3—4岁的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大动作,而且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精细动作,比如能自己吃饭,会解扣子,会自己倒水等等许多事情。 1.易兴奋,易疲劳: 3~4岁幼儿的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易兴奋、易疲劳。 2.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育都有重要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知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3.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已掌握一定口语,约有l000~1600个词汇。能用较恰当的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初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4.认知发展易受外部作用影响: 感知觉逐渐完善,能初步辨认红、黄、蓝、绿等常见色;辨别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5.无意识记为主: 他们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多半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留终生。 6.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小班幼儿是在使用物体、摆弄玩具的动作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掌握实物概念只能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虽然也用词表达一个概念,但这时的词所概括的内涵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个或某一些特征,不能把握事物的所有特征。对数概念的掌握处于动作感知阶段,即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掌握到“5”左右。理解事物常常要依靠具体形象,往往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个人情绪来进行判断、推理。 7.想象与现实混淆: 小班幼儿的想像几乎没有主题和预定的目的,有很明显的即时性、情境性、易感性。他们想像的主题主要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内容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经常与知觉过程相纠缠,因此常出现想象与现实中的事物相混淆的情况。 8.无意注意占主导: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无意注意占主导。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

探究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新样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a10936971.html, 探究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新样态作者:郑兰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区域活动作为近年来教育实践中兴起并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早已被接纳并融入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教师们不断尝试探索,创设各类性质的活动区,通过观察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和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区域内容及材料投放,这也是提升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常教师在自主区域游戏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观察内容及关注点,例如:自主区域活动开始初期,教师们着重会观察区域中投放的材料数量是否充足,幼儿是否感兴趣,区角的布局是否合理。如何正确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呢?我认为,跟踪观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就我对本班其中一个自主区域——“洞洞乐”的重点跟踪观察,发现幼儿在与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之间,出现的一些行为互动,由此入手,探索幼儿现有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 背景描述: 升入中班后,我们将班级内的环境布置成了“地中海”主题风格,教室内的区域相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各区域内投放的活动材料也都是围绕地中海风格,特别是从色彩的搭配还是游戏材料的性质、质地上的一个和谐统一。因此,开学初的每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都会像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这儿摸摸,那儿看看,然后拿起来研究琢磨一番,与几个好朋友一起讨论怎么玩儿?因为这些自制的玩具、材料他们几乎没见过,十分的陌生,所以充满了好奇。 为了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能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对所提供的这些玩具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也有目的的进行了跟踪,希望通过对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进一步分析评价这些材料是否能起到促进和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拓展幼儿思维及生活经验的目的。 1. 跟踪观察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分析解读材料的适宜性。 例如:当日的“海豚生活馆”里来了6位小朋友,起初,几个孩子对着下图中的玩具“洞洞乐”很感兴趣,边摆弄边议论着:“这个是什么?怎么玩儿的呀?”穿黑色T恤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拿起乒乓球,轻轻往前推着:“应该是把乒乓球滚进杯子里去的吧?”穿红色条纹衫的小女孩也学着:“让我来,让我来,是这么滚的吧?”于是,只见两组幼儿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用手慢慢的推着乒乓球将球送进杯口里。 游戏持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是什么吸引着小男孩全程投入的活动?我认为,最初吸引他的还是“洞洞乐”这个操作玩具材料本身的好奇心,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

区角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 孩子们在操作观察中发现:“餐巾纸的船第一个沉下去了。 区角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幼儿爱玩什么怎么玩遇到了什么困难等——需要在活动中教师敏锐捕捉幼儿信息,有效观察、记录幼儿活动情况,分析解读幼儿,并以此为依据不 断优化调整。 案例:玩纸船(中班) 背景: 在‘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船产生了兴趣,许多孩子喜欢用纸来 折船,有的还带来了爸爸妈妈折的纸船,于是,结合孩子的兴趣,在科常区开展了玩纸船的探索活动…… 第一次投放的主要材料: 各种质地的纸 操作示意图 记录表 观察实录一: 天予将把折好的船一一放到 水里,他看到有几只船很快就沉 掉了,觉得很有趣,时不时地对 一起玩的小朋友说:“这艘船沉掉 了,这艘船也快要沉掉了。”然后 从篮子里找出水彩笔进行记录,他先看看水里的沉船:“餐巾 纸的船第一个沉下去。”说完走到记录表前写下了数字1,又开始观察,按船沉掉的顺序一一记录。 就这样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到后来,他们发现有几只船好久都没沉下去,就开始议论, 王伊:“这几只船怎么不沉下去的”

天予:“我折的时候觉得这几只船的纸很硬的。” 王伊:“对,这几只船的纸很硬的,要用力折的,餐巾纸的船很软的。” 天予:“硬的纸折的船沉得慢。” 又观察了一会儿,天予指指包装纸折的船,说:“你看,这个纸上面很光的,看上去有点亮。” 王伊仔细看看,又看看餐巾纸和皱纸说:“餐巾纸和皱纸不光的,没有亮光的。” 夏天予:“没有亮光的船沉得快。” } 分析解读: 孩子能边操作边记录,说明他对材料的玩法已比较熟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船沉掉的先后顺序,首先能从自己在接触材料时的感觉去寻找原因,这与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他们往往会以直接的体验来理解事物,而后来又能从纸的表面特征去找原因,也是与他们的思维特征有关,中班的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表面属性往往会关注到。 思考: 从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对材料的玩法已比较熟悉,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了由于纸的质地的不同与沉浮的关系,那么,材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缺乏挑战性,缺乏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如何在孩子现有的经验上,通过调整材料引发孩子新一轮的探究活动,怎样的材料有利于拓展孩子的思维,材料的调整可以帮助孩子建构哪些新的经验呢这是此次观察后我要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材料作出调整: 将原有的材料稍做改变。(有不明显的裂痕) 观察实录二: 天予将折好的小船一个一个放到水里,发现用餐巾纸折的船马上我猜这个船先沉下去。(孩子们以猜测的方式观察船的沉的先后顺序。)

关注幼儿课堂表现的重要性

关注幼儿课堂表现的重要性——小班集体活动“猜猜我是谁"一课三研 集体活动中教师与幼儿良好的互动是教师有效行为的重要体现。而良好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观察。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这些理念并不陌生,但怎样将其与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并切实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却是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如何观察,观察什么,观察后如何恰当回应,都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而化解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结合教师的具体实践开展园本教研。 研究集体活动中的观察,教师首先要深切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以小班集体活动“猜猜我是谁”为例进行的一课三研,就是一次以体会“关注幼儿课堂表现重要性”为目的,以一则具体课例的设计与实施为依托开展的园本教研活动。 一研:共同分析,精心设计活动 第一步:执教教师介绍活动背景与大致的设汁思路 最近,我班家园互动板上展出了许多幼儿一日活动的照片,我发现幼儿很喜欢聚在一起观看,并饶有兴趣地寻找自己和同伴的照片,不时地说着“我找到自己啦,你在这里。”大家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获得了喜悦的情绪体验。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宝宝乖乖”。小班i学习活动j一书中“小宝宝”的主题要求幼儿能关注自己与同伴的五官与四肢。我班幼儿已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自己的五官,初步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但受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他们还不太会主动地关注周围的同伴,加上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或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能记住。而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学会关注同伴也正是小班幼儿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正巧班级里的凯凯小朋友要住院开刀了,于是我想,何不利用幼儿对家园互动板的无意注意以及同伴生病的事件来引发他们对同伴的关注呢7于是,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的集体活动――“猜猜我是谁”诞生了。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修订稿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摘要】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兴趣,对幼儿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而是“怎样学”,教师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和交流学到知识,这种自主式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天性,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尝试,找到事物的特点及规律。探究可以帮助幼儿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幼儿自发性的探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暂时性,要让探究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途径,教师就必须教会幼儿探究的方法,学会自主探究。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究 1.以兴趣激起探究的欲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究知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自主探究的动力,孩子的认识活动受到兴趣的直接影响,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 2.以好奇心提供探究的动力 要使孩子主动探究,除了要满足他们的兴趣,还要鼓励、支持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和幼儿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营造宽松的探究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学习 1.营造自主、宽松的氛围,诱发孩子的创造力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想法和我们大人的想法相去甚远,我们也要以正面的态度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尊重和接纳他们的观点。 2.给幼儿尝试错误的自由,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关键性的指点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 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高阶段,又处于小学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他们自己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 2.活动更有目的、有计划 同小班、中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以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虽然计划显得很幼稚,但它毕竟说明幼儿知道用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了。 3.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比中班的幼儿成熟许多,大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动作的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 4.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小孩越大,主意越大“,他们不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犬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5.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比小中班的幼儿有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能够根据概念分类,已经掌握了部分与整体的包涵关系,即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在观察图片时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6岁前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还是力不能及。同时,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推断的结论也常常发生错误。 6.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学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大班幼儿进行有意记忆时,也运用各种方法,用思维解决问题时,他们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他们在头脑中先作构思以确定有意想象的目标,作出行动的计划,然后基本上按预定计划去行动。5—6岁幼儿不仅在认知活动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7.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欲望强烈,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动中会用多种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在音乐活动中会通过歌舞、乐器、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外出参观后,儿童会用绘画、建构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还热衷于戏剧表

谈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

谈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 摘要】自主探究就是幼儿通过自身自主的活动,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培养幼儿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期的孩子具有 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感知周围事物现象的有趣,有探究的欲望,但是他们缺少探 究的方法和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探究环境,保护 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自主的探究,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幼儿进行自 主探究,从而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支持;自主探究;策略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 究能力。因此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支持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行为,培 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多 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下面我就结合几个案例谈谈我在支持幼 儿自主探究的几点小策略。 一、走进自然,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中提到“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 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孩子们天生热爱自然,乐意接触自然,在大自然中,不仅能愉悦 孩子的身心,而且他们的观察更加敏锐,能发现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从而能够激发他们探 究的兴趣,对大自然的喜爱。 每一个幼儿园都要为幼儿创设接触自然的环境,让幼儿有接触自然、探究自然的机会。我们 的幼儿园有漂亮的紫藤园、小池塘、探秘园等等,都是孩子们走进自然的重要途径。而作为 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好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多带孩子走进自然,给予幼儿接触自然、 探究自然的机会。 二、捕捉兴趣,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随幼儿的兴趣开展探究活动,幼儿才能更加自主、更加投入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 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 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机会。当孩子有了兴趣以后,老师要多鼓励,给予幼儿 探究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通过自主的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三、提供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指南》中对于科学探究的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 索行为。如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 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拆装装或动手自制玩具。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 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支持 幼儿的自主探究,就要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 我班的科学互动墙就是“飞机大揭秘”,之前孩子们进行过飞机的大调查,对于飞机的知识有 所了解,最近,孩子们又迷上了折纸飞机,为了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引导幼儿深入的探索 飞机,我首先提供了折纸飞机的多种图示,鼓励他们尝试自己观察步骤图,按照步骤图来折,探索折纸飞机的多种方法,同时又提供了广告纸、报纸、普通的绘画纸,引导幼儿运用不同 材料的纸折纸飞机,探索飞机的飞行与材料的关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有的孩子发现飞机的折法不同,飞行的远近也不同,有的孩子发现飞机飞行的方法与远近也 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中自己发现的。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 力的培养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科学活动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正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年代,而科学人才正是需要有自主探究的精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因此自主探究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大胆,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经常标新立异,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新观念,要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动地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

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用理智知识和技术来抑制幼儿创造的灵性,活动形式集中化、同步化,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幼儿变得顺从和习惯模仿,从而失去宝贵的探究与创造天赋,自主探究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根据幼儿探究行为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表现,以下将简要的概述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的培养。 一、把握幼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

关于幼儿行为的教案 幼儿问题行为识别与应对教案

关于幼儿行为的教案幼儿问题行为识别与 应对教案 教案课题幼儿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认知课次第1次教材《幼儿问题行为识别与应对》(华师大)计划学时 3 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 能通过讨论及资料收集的方式,了解幼儿问题行为的特征。 2. 能根据自身经验并通过资料查询的方式,区分幼儿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3. 能主动获取有效信息,展示学习成果。 4. 能树立正确的关爱幼儿的观念。 知识技能态度了解幼儿问题行为特征区分幼儿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展示学习成果树立正确的关爱幼儿观念教学重点幼儿问题行为特征教学难点区分幼儿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教学资源 1. 课堂教学资源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 《婴幼儿发展量表》 4. 互联网资源 5. 课件教学活动流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目的导入 1. 呈现案例《如厕风波》。 2. 带领学生共同阅读案例。 3. 提出任务完成要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善于思考、大胆

展示。 1. 阅读案例。 2. 了解任务完成要求。 导入新课,明确本学习活动的内容及要求。 实施任务1 1. 布置任务1: 涛涛的行为在幼儿园常见吗?你如何看待涛涛的行为?涛涛的行为将对那些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2. 巡视、答疑。 3. 评价学生回答、小结。 4. 与学生一起总结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任务1的问题。 2. 组间交流、全班分享。 3. 跟随教师,集体归纳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 引导学生思考幼儿问题行为的定义、现状及影响。 实施任务2 1. 布置任务2: 个人写下一则具体的幼儿问题行为案例。 小组讨论、资料查询,归纳幼儿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2. 巡视、答疑。 3. 评价学生回答、小结。 4. 与学生一起总结幼儿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任务2的问题。 2. 组间交流、全班分享。 3. 跟随教师,集体归纳幼儿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浅析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策略

浅析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 策略 浅析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策略 陈爱丽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那我们该如何引导幼儿自主科学的探究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从孩子的生活出发生成适宜的科学探索课题。 在生活中,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我们每天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常见的事物、现象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可以生成为科学的课题的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去着手探索课题,

要积极的参与孩子的活动,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对话,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们的兴趣点。 如:《好听的声音》《一万片叶子,一万种美丽》、《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动物之谜》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找出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探索课题。幼儿园每天早上都会喝豆浆,一天无意中听到小小和丁丁在聊天。小小:“妈妈说牛奶是从牛身上挤出来的,那豆浆肯定呀是从豆豆身上挤出来的吧?”丁丁:“奶牛那么大当然能挤出奶了,豆豆那么小,怎么能挤出奶来呢?我不相信”由此,一个从幼儿生活出发的科学课题就形成了——《黄豆变形记》。黄豆小时候躲在豆荚里,绿绿的。成熟了就变成了金黄色。黄豆不仅可以磨出豆浆,还可以变成豆芽,孩子们乐此不疲,探索的兴趣浓厚而热烈。深入了探索的兴趣,进而还生成了“豆子”的学习主题。 2科学而巧妙的投放材料激发孩子的科学探究欲望。 探究材料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怎

如何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如何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 探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是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获得发展的。幼儿天性好奇,爱探究,在大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幼儿的眼中却是那么的奇特和有趣,足以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进行探索的最好的老师,它推动着幼儿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获得各种有意义的成长经验。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这种“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十分短暂,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瞬间就会消失。为此,我们要尽量观察、了解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所感兴趣的、关注的事物或问题,并由此开发利用其中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探究行为。 一、顺应、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发现,保护探究欲望。 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究周围的事物,但由于幼儿在认识事物时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常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事实上这就是幼儿的一种自发的主动探索,无论这种探索成功与否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我们要试图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并顺应和支持幼儿的想法与发现,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保护他们难能可贵的探究行为。如:幼儿有了宝石花叶瓣再生的经验后,就将自然角里的仙人球和一朵盛开着的菊花折下来重新栽种。他们盼望着能长出许多的仙人球,开出许多的菊花。我们没有打断幼儿实现自己想法的行为,也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和幼儿一起慢慢等待,用事实来调整幼儿的认知。幼儿一旦感到学习和探究某一事物对自己有意义,他才乐于学习和探究,才有真正的动机。上述实例中,幼儿在等待与观察的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追随幼儿兴趣点、关注点,由此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小壁虎借尾巴”、“恐龙妈妈与她的小宝宝”、“蝴蝶的一生”等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景,在质疑与挑战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因素论”指出:“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当他们面临外部质疑时,他就有所反应,从而使他的认知结构趋于平衡。”教师的提问给幼儿的探索设置了疑问,促使幼儿积极的思维、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因此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从幼儿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幼儿质疑,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发现一些问题,并主动的把问题表达出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探究行为不断深入。为此,我们在科学发现室、区域活动中的科学角、自然角放置了录音机、纸、笔,鼓励幼儿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还鼓励幼儿当小小科学家,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幼儿通

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从过去传授式的力—法到现在探究式的方法,这一方法上的转变,实质上反映了对待知讥的看法上的转变。故而,我们在此先探讨一下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然后再就这—方法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 自主探究教学的知识观基础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哲学。作为一种有关知识的哲学,建构主义对当代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giatnhat tista vico)。维柯曾经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 建构的一切。不过,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对建构主义的了解大多是从皮亚杰理论开始的。建 构主义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不仅儿童,我们每个人都足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现 实的认识。儿童的认识不同于成人,是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成人相比尚不完善。我们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就导致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的确,皮亚杰的观点对当代建构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门口大的贡献。不过,他的建构思想主要在于解释客观的知结结构如何通过个体和它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学者维果茨基的观点越来越多地被西方学术界注意并认同,建构主义思想 又有了新的发展。 维果茨基是和皮亚杰同时代的学者,但是一直不受四方学者的重视。他的理论早在20世纪初20年代就已经形成,是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上,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正确理解教育和 发展的关系有极重要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建构主义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证据,彻底地否定了传统的机械认识论。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和简单的摹写,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这些映象。为此,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要对他进行“教学”。这种朴素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感官就侮照相机一样,把外部世界 的图景拍摄并储存到头脑中,这就形成了知识。事实上,人类的认知并不是这样进行的。主体 在进行认知时,会积极地产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的作用则在于选择,即在排除其他模式的同时,强化其中的一些模式。建构主义的观点则强调,建构首先服务于主体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他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和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主体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建构知识。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个人的世 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 解便也不同。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杜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以其全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成为当今幼 儿科学教育中“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理沦基础。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普遍的和客观的。学习就是获取这些客观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观反映了传统社会巾知识的存在状况。在传统社会中,知识的存在以其低传播性和高权威性为特征。因此。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力,拥有知识的人便拥有了“话语的霸权”。 而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知识的存在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高传播性和低权威性为特征。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方而便于信息的传播,另方面也降低了这些信息的权威性。知识和信息 开始分离。我们也许每天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却未必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它们或者不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