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教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8.13(16:15)

中教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8.13(16:15)

中教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8.13(16:15)
中教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8.13(16:15)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大纲要求: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

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

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精彩导读:

一个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分老成,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父母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大起色,使爹妈失望。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校成绩一贯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父母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送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父母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这个哈佛“毕业生”多年闲荡而无所事事。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父母以往没有为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使他有空间时间参与轻松多元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迫使着奔忙于上课外技艺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在主流少儿组织中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领袖能力。大学毕业后他不好高骛远,勤恳工作从普通岗位作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天地。

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一名好老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学生的发展心理吧!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考情分析:本节知识点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的形式考查。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感觉方面发展的特点

(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研究表明,初中生区分各种色度的能力比小学要高出60%以上。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会超过成人。

2.中学生知觉方面发展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

(2)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

(3)开始出现了逻辑性知觉,能够把一般原理、规则和个别事物或问题联系起来。

(4)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

(5)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

(6)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

2.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3.注意广度接近成人。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年份

题型题量

2013年上2013年下2014年上2014年下2015年上单项选择题

1题2分1题2分辨析题

1题8分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的知识经验。中学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见识的增长,注意的广度也有了长足的提高。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2.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

3.从识记内容看,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2.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据优势地位。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机能增强,社会实践增加,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步发展,使得整个智力水平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关于智力发展的限度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可靠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水平。此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不会有显著增长。

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总体而言,个体的智力因素中,言语发展较晚,到20岁以后达到高峰;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于18岁之后达到顶峰。而知觉发展较早,12岁左右达到高峰,而不同个体智力发展的速度和达到顶峰的时间也存在巨大差异,有早慧型,有晚熟型。

(六)中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特点

1.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

2.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一般要到高中阶段。

(七)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1.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是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与晶体智力相对应的概念。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智力的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

2.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真题链接】

(2015年上半年真题)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参考答案】错。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识、记忆、理解等能力,比如记忆广度等,在性质上即属流体智力。其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智力比较的基础。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

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的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形态怎么变化,即使在排列和外观上发生了变化,其物质的量也保持相同。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液体守恒的实验。在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

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的儿童处于守恒

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已经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的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长度、重量、面积和体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个体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⑵假设-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假设-演绎推理是先找出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系统地评价和判定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某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应该或不应该出现某些经验现象。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⑶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个体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⑷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个体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够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

⑸思维的活跃性

本阶段的个体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

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

【真题链接】(2014年下半年真题)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

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参考答案】D。题干表明小明可以进行演绎推理,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是形式运算阶段的特征。

【知识拓展】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他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和日内瓦学派创始人,因创建发生认识论、提出智慧的本质、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以及具体阶段而闻名。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是著名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1.心理发展的实质

维果茨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

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这些都是生物进化的结

果。高级心理机能是指观察(有目的的感知过程)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

等,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儿童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而文化就其本源来

讲,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化的东西都是社会的。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

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维果茨基明确提出,社会交互

作用对人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发展过程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工具”的观点。一种是人与自然

交往中的工具,即物质工具;一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心理工具(人类语言和符号)。物

质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心理工具的使用充当着人的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使人的心理机

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低级上升到高级的阶段。因此,儿童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规律所制约,

而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

握了心理工具,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高级心理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重新

整合,又引起儿童心理新的质变。换句话说,高级心理机能就是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

内化的结果。

3.教学与发展

(1)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儿童能在成人的指导下或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最近发展区将儿童的已知领域和能知领域联系起来,有效的教学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儿童某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阶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儿童今天需要别人的指导或合作中完成的事情,将来

某一时间就可能会独自解决。

【真题链接】(2014年上半年真题)学生的识记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互动协作

【参考答案】B。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这是维果茨基关于教学和发展关系的核心论断。这里的教学并非课堂教学,而是广义的教学,指能获得知识、技能的一切教学活动。维果茨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人。他认为,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其最重要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引导并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如果离开教学,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最佳学习期限

维果茨基认为,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时期。对这个时期的任何或早或晚的偏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最佳学习期内,实施相应的教学,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更大的效果。维果茨基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强调儿童心理发展对教学的依赖关系,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中学生情绪发展

考情分析:本节知识点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的形式考查。

年份

2013年上2013年下2014年上2014年下2015年上

题型题量

单项选择题2题4分1题2分1题2分1题2分

辨析题

简答题1题10分

材料分析题

一、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人们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绪,如愤怒、恐惧、狂喜、悲哀等;而把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责任感、热情、亲人之间的爱等。

(二)情绪的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由于需要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心理的急迫感和紧张感解除,快乐随之而生。快乐有强度的差异,从愉快、兴奋到狂喜,这种差异是和所追求的目的对自身的意义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有关。

(2)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时紧张感增加,有时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愤怒也有程度上的区别,一般的愿望无法实现时,只会感到不快或生气,但当遇到不合理的阻碍或恶意的破坏时,愤怒会急剧爆发。这种情绪对人的身心的伤害也是明显的。

(3)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恐惧的产生不仅仅由于危险情景的存在,还与个人排除危险的能力和应付危险的手段有关。一个初次出海的人遇到惊骇浪或者鲨鱼袭击会感到恐惧无比,而一个经验丰富的水手对此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泰然自若。婴儿身上的恐惧情绪表现较晚,可能是与他对恐惧情景的认知较晚有关。

(4)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例如,当一个人出现愉快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是愉快的;当一个人处在苦闷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闷闷不乐。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恐惧、绝望、狂喜等都属于这种情绪体验。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整个机体的激活水平高涨,使人的肌张力、血压、内分泌、心率、呼吸系统发生明显的变化。

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从而使个体发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真题链接】(2012年下半年)王悦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参考答案】B。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持久而且带着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一兰格(https://www.sodocs.net/doc/9a3401840.html,nge)各自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同的理论。该理论的重要功绩在于,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詹姆士在《心理学》(1890)一书中写道:“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合理的说法乃是: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抖。”“假如知觉了之后,没有身体变化紧跟着发生,那么,这种知觉就只是纯粹知识的性质;它是惨淡、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兰格在情绪的发生上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他以酒精和药物为例,认为血管扩张产生愉快,自主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就产生恐怖。他甚至说,冷水浇身能使愤怒减弱,溴化钾能使恐怖、忧虑和不愉快受到抑制。这些都是由于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所致。

詹姆士一兰格的外周论在今天也许已经算不上真正的理论了。但是它推动了关于情绪机制的大量研究,因而在情绪心理学发展史上居于不可抹煞的地位。

(二)坎农的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一一兰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

2.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变化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情绪状态中发生。因此,根据生理变化难以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

3.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4.用药物人为地引起与某种情绪有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正的情绪体验。

根据这些事实,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于本世纪20?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坎农认为,当刺激引起的感觉信息传到皮层时,释放了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唤醒丘脑过程,导致特定模式的情绪产生。丘脑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冲动,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提出了情绪的特定脑中枢,因

此比詹姆士一兰格理论前进了一步。但是,丘脑学说忽略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三)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学说

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于本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阿诺德举例说:在森林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因此,阿诺德给情绪下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的倾向,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依照阿诺德的学说,情绪是这样产生的:情绪刺激作用于感官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上传至丘脑,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产生对情境的评估。这时只要情境被评估为对有机体有足够重要的意义,皮层兴奋即下行激活丘脑系统,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而发生器官的变化。这时外周变化的反馈信息又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并与皮层最初的估价相结合,纯粹的认识经验即转化为情绪体验。

由此可见,阿诺德的学说接受了詹姆士一一兰格学说的外周反馈观点,而不同意坎农关于丘脑抑制的观点。她认为整个情绪过程均为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她与詹姆士的不同可从如下模式中表明:

詹姆士理论:情境刺激机体反应情绪

阿诺德理论:情境刺激评价情绪

机体反应

(四)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

自从阿诺德的评价理论提出之后,情绪的认知观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詹姆士理论的影响也始终存在着。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J.Singer)于1962年设计了一项实验,用来证明上述三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沙赫特的实验和理论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但也受到了批评,缺乏对实验的先在效度分析,实验设计复杂,后人难以重复得出相同的结果。但是,沙赫特的研究毕竟为情绪的认知理论提供了最早的实验依据,对认知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情绪的不协调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情绪的不协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扬(P.T.Young)和普里布拉姆(K.Pribram)。

扬在40年代到6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关于情绪是“扰乱反应”的概念,他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乱”,认为情绪是一种神经中枢在感情上的“紊乱”反应,“紊乱”是情绪

的关键因素。扬解释说,正像一个杯子中的半杯水被摇动一样,当情绪性事件发生时,人就被扰乱或搅乱。因此,情绪是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破坏,无论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均如此。

(六)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纵观前面已介绍的几种情绪理论,均强调情绪的起源和发生,却忽视了情绪的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情绪基本性质的了解不够全面。这些理论都把情绪归结为其他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后现象或副产品(by—product),而关于情绪本身有什么功能,情绪在整个心理过程中居什么地位,对其他心理活动起什么作用,均未涉及。例如,詹姆士一一兰格理论把情绪看作身体变化过程的产物,不协调理论则把情绪看作认知不协调的产物等等。在对情绪性质的认识上,这些理论统统属于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派别,即情绪的副现象论。

不少心理学家在探索情绪的性质时,不满足于副现象论,而认为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它本身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这种观点构成了情绪理论的另一大派别,即以汤姆金斯(S.Tomkins)和伊扎德为代表的动机一一分化理论。该理论萌生于60年代,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更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三、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一)情绪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情绪的不稳定性

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女同学的月经、痛经、闭经,男生的梦遗、手淫等使他们情绪紧张、不安。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三)情绪的易激动性

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

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

(四)情绪两极性明显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

(五)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掩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它具有多成分一表情、体验和生理;多纬度一激活度、紧张度和享乐度;多品种一喜、怒、悲、惧等基本情绪和同情、内疚、焦虑等复合情绪,以及多水平整合—感觉与认识、意思与无意思水平等极为复杂的结构和特征。因此情绪情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专注与学习,就需要培

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真题链接】(2014年下半年真题)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竟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小博的情绪具有()。

A.矛盾性

B.激动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参考答案】C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想内涵的丰富,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情境下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将真实情绪掩饰起来,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因此小博明明是非常开心的,却可能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四、中学生主要的情绪问题☆☆

(一)忧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忧郁情绪是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情绪表现。长期的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生活。

(二)恐惧

在中学生常见的恐惧情绪有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社交恐惧表现在怕与人打交道,遇生人特别是异性时面红耳赤、神经紧张,严重时拒绝与任何人接触,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妨碍;学校恐惧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紧张、焦虑,害怕去学校。这种紧张情绪有时会导致一些诸如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出汗发抖、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严重者会演变成情绪障碍。

(三)孤独

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长期孤独会使人变得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四)愤怒

中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神经衰弱等症状。暴怒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这四大情绪问题,对有的中学生来说,是极容易出现的,一旦出现,要及时地进行调控,避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和培养☆☆☆

(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映。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中学生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

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敏锐觉察情绪

敏锐地觉察情绪就是能够自我觉察、了解自己当时的主要情绪,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种感受的前因后果。只有首先觉知自己的情绪及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适时对自己的情绪作出适当的反应,进而给情绪一个转化的出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

(1)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2)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3)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生命中的一切的情绪印象都有它该有的意义,以平和地心态接纳发生在生命中的一切。负面情绪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如恐惧提醒我们危险的存在,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绪,不苛求自己、不过于追求完美,以平常心来面对自己情绪上的波动。

3.正确调整情绪

善于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其中包括能够保持一个正确的理性认知;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华。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

(1)自我暗示:如与同学争吵,想动手打人时,也可反复暗示自己“千万别动手,要冷

静”。如步入考场感到紧张时,可反复暗示自己:“沉住气,别紧张,会考好的。”这样,久而久之,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这样,久而久之,也能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后果。

(2)学会放松:当你感觉过分紧张、烦恼、恐惧时,例如考试的时候,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即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使自己的身心放松。

(3)学会转移:当同学之间发生争吵,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4)学会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老师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作为老师也要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情绪人人都有,成人可以有效的加以控制,但还不乏有失控的时候,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还小,根本就不了解情绪是什么。因而,我们要尽可能在可塑性很大的学生年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利于将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4.有效表达情绪学会正确表达、合理宣泄情绪。

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要把情绪隐藏在心里,情绪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累积的情绪越多,心里的压力就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有效表达包括:

(1)选择恰当的方式;

(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身体锻炼、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等来保持和创造积极快乐的情绪。

(三)指导中学生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却闹得脸红脖子粗;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纠纷,吵个没完没了……这些都是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良情绪。这不仅对学生现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对于将来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必要的情绪调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民主平等

在学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重视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其实现情绪的宣泄。

2.时刻注意,恰当引导

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时时了解学生一天的情绪变化,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这需要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观察记录,总结经验,以便应付不同的情况。

3.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一个团结、活泼向上的班集体,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学生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学生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

4.创设途径,传授方法

学生不会对自己的情绪有什么认识,情绪是好是坏,学生是不会自己去探究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赢得情绪调控的第一步。这些内容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的交谈或开设一些有关“情绪调控能力”的讲座来实现,同时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考情分析:本节知识点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的形式考查。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特征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格持续性首先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谓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年份

题型题量

2013年上2013年下2014年上2014年下2015年上单项选择题

1题2分1题2分2题4分1题2分

辨析题

简答题

1题10分材料分析题

【真题链接】(2014年上半年真题)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参考答案】B。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景的一致性。

3.统合性

又称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个现实的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三)人格的结构

1.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他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表现出对人的热情诚实、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等都属于性格。

3.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4.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

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⑶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二、人格的差异☆☆☆

(一)气质差异

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接受认可的,是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分类。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1.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2.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3.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

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4.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二)性格差异

人的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四类特征上: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等。

2.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在感知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主动地观察,属于主动观察型,有的则明显地受环境刺激的影响,属于被动观察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细节,属于分析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整体和轮廓,属于综合型;有的倾向于快速感知,属于快速感知型,有的倾向于精确地感知,属于精确感知型。想象方面,有主动想象和被动想象之分;有广泛想象与狭隘想象之分。在记忆方面,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善于形象记忆与善于抽象记忆之分等。在思维方面,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独立思考与依赖他人之分;有深刻与浮浅之分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的情绪强烈,不易于控制;有的则情绪微弱,易于控制。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有人情绪波动性大,情绪变化大;有人则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在情绪的持久性方面,有的人情绪持续时间长,对工作学习的影响大;有的人则情绪持续时间短,对工作学习的影响小。在主导心境方面,有的人经常情绪饱满,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有的人则经常郁郁寡欢。

4.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是指在行动之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确定了行动的步骤、方法,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执行。与之相反的是盲从或独断专行。坚定性是指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坚定性相反的是执拗性和动摇性,前者不会采取有效的方法,一味我行我素;后者则是轻易改变或放弃自己的计划。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辨别是非,迅速作出正确的决定。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或武断、冒失。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

【真题链接】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

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参考答案】A。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

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

(三)认知风格差异

1.场独立型一一场依存型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

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学科兴趣自然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学科成绩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

学习策略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结构严密的教学

【真题链接】(2013年下半年真题)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

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参考答案】D。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

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赵毅容易受外界影响,属于场依存

型的认知。

2.冲动—沉思的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学生反应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

3.同时性—继时性

左脑优势的个体往往表现出继时性加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同时性加工的风格。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