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制造业陷危机四大表现

中国制造业陷危机四大表现

中国制造业陷危机四大表现
中国制造业陷危机四大表现

中国制造业陷危机四大表现

2012年中国科研经费投入已达到1万亿。最近十年,研发人员总数年平均增长12%,国际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数居世界第三位。但为什么中国的创新研发还是不甚理想?

大众普遍认为,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主要分布在研究所、高校和国企,它们或因体制问题难以高效研发,或因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太低,不能有效提高生产率。

为了让产业升级为民众带来实惠,国家政策也应有所偏重,应加大投入,扶持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因为对制造业帮助更多的仍然是数量占比最大的民企们,国家大力支持民企做研发才是重点。

创新设备研发难度高,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

中国制造业遭遇空前困境,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集中表现为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渐渐消失,而技术研发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受制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综合造成中国制造业利润过低和产能过剩。解决办法之一,便是支持创新研发力量,大力发展智慧型产业,为中国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制造业出现危机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专家在讲,经济学家在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各种困境。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扭曲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股市楼市皆低迷,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档楼盘、豪车、高档奢侈品、高档古董艺术品却一片火爆,虚假的繁荣与实际的疲软并行其道。

2、中国制造业被进一步边缘化,产品研发和创新改造不足。中国虽然以制造业大国自居,却正在不断丧失优势,其国际话语权更趋式微,无法掌握国际市场规则中最关键的定价权,制造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

3、税费过重、资金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各地屡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人力成本快速上升,仅有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4、经营环境恶化,产能过剩。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外贸需求大减,导致国内的产能过剩,制造业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的劣势

读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商品正在占领世界的市场,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试图在自己的一年当抵制中国商品。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商品给美国带去的巨大影响。热爱消费的美国人如今消费的已经不在是美国的商品,他们惊呼——中国的商品简直就跟不要钱似的,中国的商品充斥着美国的市场,美国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低产阶级都没有办法离开廉价的中国商品去购买昂贵的美国商品了。 更加可笑的是,整个美国都找不出便宜有全是百分之百美国造的儿童球鞋,台灯,芭比娃娃等。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劣质的商品,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萨拉?邦焦尔尼去了美国的名牌女士服装店,发现那些法国意大利的名牌其实也大多是在中国生产的,她试图找出一些针脚上的瑕疵,但是那些衣服堪称完美。一件名牌的衣服卖175美元,萨拉?邦焦尔尼想的是:中国远在万里之外造就这完美衣服的人,也许她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75美元。 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人,这么想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制造那些便宜得简直就像是白送的商品,那个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造就的了无数件175美元衣服,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件衣服的价格的服装工人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美国人惊呼,中国的工人夺取了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工作,无数手脚麻利而且薪资低廉的

中国工人是那些美国工人的敌人。 可是中国人也是饱受苦难的,中国工人越勤劳能干,越是给他们的外国老板赚钱。因为他们买的这些产品不过是把生产线搬移到了中国,生产技术是美国的,生产线是美国的,生产管理是美国的,生产资金是美国,美国的大企业家显然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的节约自己的成本。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都成了他们经济利益下的牺牲品。 提起中国制造,最常涌现出来的概念是:在最低成本下包括最恶劣生产环境下生产出的"物美价廉"产品。其优势当然是便宜,其劣势是缺少人文内涵。这种缺少使那些有"人道主义"的国家在消费中国制造时,不免有心理不适的感觉。其次,中国制造还有以下特点,即过度的价格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内不良商业文化的连带出口。(引自《中国制造的问题与出路》) 中国制造出色的价格竞争力是建立在不人道不合理的基础上的,中国的工人可能一年才能回到一次家人的身边,为了给美国人生产廉价的物品,中国出现了无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是重视家庭和亲情和人道主义国家所不能容忍的。中国自古以来也是重视亲情的国家,中国还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可是我们的工人承受着非人的劳动,忍受着发达国家的压榨。这一切不是制度的错,而是我们没有实力让我们的工人获得自主权。主要就是体现在我们没有自己的生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浏览次数:1562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4-29 16:34 | 提问者:xzcshaoguang 最佳答案 外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部环境:劣势大于优势 市场潜力与经营风险共存市场潜力主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市场前景和市场波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国机械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国外机械工业大多处在成熟期,部分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 由于中国机械工业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所以国外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将会抢占我国机械工业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而当市场总量趋于稳定时,企业竞争便会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国机械工业目前正处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与国外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特征基本相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种竞争格局分割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三种格局,其中处于完全竞争的占59%,垄断竞争占15%,寡头垄断占26%。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虽然在总体上以完全竞争为主,但在具体行业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重型矿山机械企业中,分别有57%和50%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当中;在机床工具制造业中,认为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电工电器制造业则有77%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完全竞争格局当中。国际化冲击国企业 行业的国际化趋势能够体现行业的吸引力、成熟度和竞争状态。从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面看,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表明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随着进入我国的门槛越来越低,国外企业正大举进入我国机械行业,并对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市场上。5种竞争力量强弱不均。 在此次调研中,使用5种竞争力模型对机械工业的5种竞争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是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并发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并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专题活动。 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这三个转变是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 三个转变的内在联系: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 谈谈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催化下,中国制造以其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但如果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仅为1.7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美国就不只是0.4%,而是高达15.2%。而就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所以,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感受“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去了三年,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这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背后: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中国制造一度沦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例如,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这个现象叫做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世纪经济的奇迹”背后:各类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质量:网络流传这样一则调侃的段子: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工程质量:上海、郑州、武汉到最近浙江,相继出现了“楼脆脆”事件,一栋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却整体倒覆。 产品质量:山寨文化的兴起,假冒伪劣的泛滥。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吧,我们通常说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其中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取得,我国实行“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便享有了权利,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 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总体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因此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摆脱困境,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世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发展状况,生产环境,组织结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scal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ne of the sign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s still great, and the gap is narrowing slowly. Onl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deep into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ly se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ind a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me simp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bail ou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the main problem,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 核心竞争优势
王 玮
企安达(上海)管理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

议 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

议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优势
q 低成本(主要是劳动力) q 社会资源(当地政府支持、传统的配套关系等) q 更了解本地需求 q 市场反应快(决策快,政府行为、民企的家族式 管理)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劣势
q 除了少数企业,大多数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技术加工要 求高的行业 q 研发能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协作产品开发能 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品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 q 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q 地方保护主义同样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sodocs.net/doc/9412248646.html,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姓名:××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产业也在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而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区域差距 一、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1.从资本存量结构来看,外资企业的主要产业流向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并且这一投资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有上升的趋势。从第二产业内部而言,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产值相对上升,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我国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2.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条的低端,即“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由此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中国的产业升级, 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断迈进。此外中国的工业化率也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等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距,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严重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景分析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协同创新成为普遍的创新模式,企业需要通过网络化的协调实现企业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走在国际分工的上游。虽然实现创新过程的合作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分工如此细化的条件下,制造业的创新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依托企业的社会网络来实现。这也就提出了制造业在未来协同创新的网络化的目标。此外,中国在制造业升级中也要着重于利用东、中、西部的地理要素禀赋,对于东部地区,面对目前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需疲软的现实,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即需要加大人力资本储备,提高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地区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其吸引产业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1)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的科技在伴随着实行工业化道路中引发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而如今的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创造就拿最近较受关注的iphone手机为例。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是由美国史蒂芬乔布斯独家创造的手机,可是,在装机等一系列流程尽是用低成本在中国组装!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与创新,缺乏想象力,导致仅仅只是在说明书上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而出国旅游的旅客在各国纪念品商店买回来的纪念品,大多在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让许多的中国旅客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国外的商品上竟印上国内生产标签? 如今,自主创新是我国即将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仍在实行,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虽然这次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高考大改革”,可是任然离在商品上贴上“design in China”的标签。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发展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已经在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技术与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企业从代工模式中跳出是当务之急,摆脱代工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本。

只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战斗力,赢得广泛市场,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然而,在发展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有些企乏创新和法律意识,一味偷窃模仿别人,导致山寨和伪劣产品的盛行,这些产品既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失了做人该有的准则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思想是无法借得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所以,我们因努力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