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2014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2014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2014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缺盆,上膈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入缺盆,下至气街中,下膈起于鼻,入上齿,还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下膈夹咽,连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脑络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下膈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下膈,入缺盆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入缺盆,出气街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上贯膈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

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

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阳跷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跷脉会合

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类别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三阴经手太阴经肺、喉病

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

手少阴经心病

手三阳经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阳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足太阴经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肝病

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寸量法说明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直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

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

下(大椎)

18 直寸

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而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直寸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 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 直寸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横寸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部位 起止点

折寸 量法 说明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 ōng 府f ǔ

肺之募穴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

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

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尺ch ǐ泽z ?

合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k ǒng 最zu ì

郄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列li a缺qu ē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经渠

经穴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

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

陷处,腕横纹上1寸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病证;②咽喉肿痛;③手腕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t ài 渊yu ān

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y ú际j ì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

白肉际处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少sh ǎo 商sh āng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癫狂、昏迷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商sh āng 阳y áng

井穴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间

荥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

②热病

直刺0.2~0.3寸

三间 输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① 咽喉肿痛、齿痛、目痛; ② 热病 ③ 手背肿痛

直刺0.5~0.8寸

合h ?谷g ǔ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阳溪 经穴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直刺0.5~0.8寸

偏pi ān 历l ì

络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①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

痛;③腹部胀满;④水肿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温溜 郄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

直刺0.5~1.0寸

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泻 ③齿痛颊肿

直刺0.8~1.2寸

曲q ǔ池ch í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

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

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隐疹、

湿疹、瘰疬等皮肤、外科疾患

直刺0.5-1寸

臂臑

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①肩臂麻痛、瘰疬 ②目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ji ān 髃y ú

在肩部,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隐疹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y íng 香xi āng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承ch ?ng 泣q ì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四白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

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①目赤肿痛②面痛口呙③头痛眩晕

直刺0.3-0.5寸;或沿头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地d ì仓c āng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ji á车ch ē

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按之凹陷处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

局部病证

直刺0.3-0.5寸,或平刺

0.5-1寸。可向地仓穴透

下xi à关gu ān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头t ?u 维w ?i

在头侧部,额角发际直

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平刺0.5-1寸

梁li áng 门m ?n

在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直刺0.8-1.2寸。过饱者

禁针,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天ti ān 枢sh ū

大肠之墓穴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

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1-1.5寸

归来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腹痛、疝气 ②闭经、月经不调 直刺1-1.5寸

伏兔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

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底上6寸

①腰膝冷痛,下肢痿痹 ②疝气 直刺1.0-2.0寸

梁li áng 丘qi ū

郄穴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

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①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

肢病证;②乳痈、乳痛等乳疾

直刺1-1.2寸

犊d ú鼻b í

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

膝关节疾患

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z ú三s ān 里l ǐ

合穴 胃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

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

用温灸法

上sh àng 巨j ù虚x ū

大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穴下6寸,

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处

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

痢疾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条ti áo 口k ǒu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直刺1-1.5寸

下巨虚

小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

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处

①小腹痛,腰脊痛②泄泻,痢疾

③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丰f ēng 隆l ?ng

络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

上8寸,条口外,距胫

骨前缘2横指处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

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直刺1-1.5寸 解ji ě溪x ī

经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①下肢痿痹、踝关节病、足下垂等下肢、踝关节疾患;②头痛,眩晕;③癫狂;④腹胀,便秘

直刺0.5-1寸

冲阳 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

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

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①胃痛,腹胀 ②口呙,面肿,齿痛

③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陷谷

输穴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①目赤肿痛 ②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直刺0.3~0.5寸

内n ai 庭t íng

荥穴

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

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l ì兑du ì

井穴

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

趾甲根角旁约0.1寸

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实热性五

官病证;②热病;③多梦、癫狂等神志疾患

浅刺0.1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4 足太阴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隐y ǐn 白b ái

井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①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②便血、

尿血等慢性出血证;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满,暴泻

浅刺0.1寸 大都 荥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腹胀、胃痛、便秘、泄泻 ②热病无汗 直刺0.3-0.5寸

太t ài 白b ái

输穴;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

脾胃病证;②体重节痛 直刺0.5-0.8寸

公g ōng 孙s ūn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直刺0.6-1.2寸

商丘 经穴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疾 ②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直刺0.3-0.5寸

三s ān 阴y īn 交ji āo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交会穴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

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

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地d ì机j ī

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

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直刺1-1.5寸

阴y īn 陵l íng 泉qu án 合穴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

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直刺1-2寸 血xu a海h ǎi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月经病;②隐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直刺1-1.5寸 大横

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中4寸

泄泻、便秘、腹痛 直刺1-1.5寸

大d à包b āo

脾之大络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①气喘;②胸胁痛;③全身疼痛;④岔气;⑤四肢无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5 手少阴心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极泉

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①心痛、心悸 ②胸闷气短、胁肋疼痛 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上臂外展,避开腋动脉,直刺0.5-0.8寸 少sh ǎo 海h ǎi

合穴

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①心痛、癔症等心病、神志病;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③头项痛,腋胁部痛;④瘰疬

直刺0.5-1寸

灵道

经穴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① 心痛、心悸

②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直刺0.3-0.5寸

通t ōng 里l ǐ

络穴

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

暴喑;③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

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

动作

阴y īn 郄x ì

郄穴

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①心痛、惊悸等心病;②骨蒸盗汗;

③吐血,衄血

神sh ?n 门m ?n

输穴;原穴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

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

桡侧凹陷处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

失眠、痴呆、癫狂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少sh ǎo 府f ǔ

荥穴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①心悸、胸痛等心胸病;②阴痒,阴痛;③痈疡;④小指挛痛

直刺0.3-0.5寸

少sh ǎo 冲ch ōng

井穴 在手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证;②热病;③胸胁痛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6 手太阳小肠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少sh ǎo 泽z ?

井穴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

甲根角旁0.1寸 ①乳痈、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热

病等急症、热证;③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前谷 荥穴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①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热病 ②乳少

直刺0.2-0.3寸

后h ?u 溪x ī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

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病;

④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

痛可透刺合谷穴

腕骨 原穴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①头项强痛、耳鸣、目翳②黄疸、消渴、热病、疟疾③指挛腕痛 直刺0.3-0.5寸

阳谷 经穴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①头痛、目眩、耳鸣、耳聋 ②热病③腕臂痛

直刺0.3-0.5寸

养y ǎng 老l ǎo

郄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①目视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支正

络穴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①头痛、目眩 ②热病 ③项强、腕臂痛

直刺0.5-0.8寸

小xi ǎo 海h ǎi

合穴 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癫痫 直刺0.3-0.5寸 肩贞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①肩背疼痛、手指麻痹 ②耳鸣 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缝方向透刺 天ti ān 宗z ōng

在肩胛部,当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1/3折点处取穴

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颧qu án 髎li áo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病证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听t īng 宫g ōng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张口姿势

经络腧穴各论—表7 足太阳膀胱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睛j īng 明m íng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目内眦旁0.1寸

①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③心悸、怔忡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

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捻转和提

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禁灸 攒竹cuanzh ú

在面部,当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约在目内眦直上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瞤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天ti ān 柱zh ù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 1.3寸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

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

伤及延髓 风f ēng 门m ?n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②项强,胸背痛

斜刺0.5-0.8寸 肺f ai 俞shu

肺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斜刺0.5-0.8寸

心x īn 俞shu

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①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②咳嗽、吐血;③盗汗,遗精

斜刺0.5-0.8寸

膈g ?俞shu

八会穴血会

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隐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⑤血瘀诸证

斜刺0.5-0.8寸

肝g ān 俞shu

肝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①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证;②目赤、

目视不明、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胆d ǎn 俞shu

胆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②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脾p í俞shu

脾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

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背痛 斜刺0.5-0.8寸

胃w ai 俞shu

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斜刺0.5-0.8寸

肾sh an 俞shu

肾之背俞穴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

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直刺0.5-1寸

大d à肠ch áng 俞shu

大肠背俞穴

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膀p áng 胱gu āng 俞shu

膀胱背俞穴 在腰部,骶正中嵴旁开

1.5寸,约平第2骶后

①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证;②腰骶痛;③腹泻、便秘

直刺或斜刺0.8-1.2寸

次c ì髎li áo

在骶部,约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

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委阳

三焦下合穴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肌腱的内侧

①腹满、水肿、小便不利 ②腰脊强痛、下肢挛痛

直刺1-1.5寸

委w ěi 中zh ōng

合穴

膀胱下合穴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

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

腱的中间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

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

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膏肓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①咳嗽、气喘、盗汗②健忘、遗精③虚劳

直刺0.5-0.8寸 志zh ì室sh ì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①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斜刺0.5-0.8寸

秩zh ì边bi ān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

骶正中嵴旁开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

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

阴痛

直刺1.5-2寸

承ch ?ng 山sh ān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

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f ēi 扬y áng

络穴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①头痛,目眩;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直刺1-1.5寸

跗阳

阳蹻郄穴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①头痛、头重 ②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直刺0.8-1.2寸 昆k ūn 仑l ún

经穴 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申sh ēn 脉m à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金门 郄穴 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之下,榾骨下缘处 ①头痛,小儿惊风 ②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直刺0.3-0.5寸 京骨

原穴

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翳 ②腰腿痛

直刺0.3-0.5寸

束骨 输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目眩 ②腰腿痛 直刺0.2-0.5寸

足通骨

荥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①头痛、项强 ②目眩 ③癫狂

直刺0.2-0.3寸

至zh ì阴y īn

井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8 足少阴肾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涌y ǒng 泉qu án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

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证;②头痛、目眩、失眠;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⑥足心热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然谷 荥穴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①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②消渴、泄泻 ③咽喉肿痛、咳血

直刺0.5-1.0寸

太t ài 溪x ī

输穴;原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

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

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关病证;③咳

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

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直刺0.5-0.8寸

大钟

络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

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

前方凹陷处

①癃闭、遗尿、便秘 ②咳血、气喘

③痴呆 ④足跟痛

直刺0.3-0.5寸

水泉 郄穴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穴直下1寸,

根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 ②小便不利

直刺0.3-0.5寸

照zh ào 海h ǎi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

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

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直刺0.5-0.8寸

复f ù溜li ū

经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①水肿、汗证(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疾患;②腹胀、腹泻等胃肠疾患;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交信 阴蹻郄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①月经不调、崩漏 ②泄泻、便秘

直刺1-1.5寸

筑宾 阴维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①癫狂、呕吐 ②疝气 ③小腿疼痛 直刺1-1.5寸

阴谷 合穴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

当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①阳痿、疝气、崩漏 ②癫狂 ③膝股

直刺1-1.5寸

横骨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①少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 ②遗精、疝气

直刺1-1.5寸 肓hu āng 俞shu

仰卧。在中腹部,当脐中旁开0.5寸 ①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③疝气 直刺1-1.5寸 俞府

在胸部,当锁骨下,前正中线旁开2寸

①咳嗽、气喘、胸痛 ②呕吐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9 手厥阴心包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天池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

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

旁开5寸

① 咳嗽、气喘 ②乳少、乳痈 ③胸

闷 、胁肋胀痛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曲q ǔ泽z ?

合穴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

肌腱尺侧缘

①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证;②

胃痛、呕血、呕吐等热性胃疾;③暑

热病;④肘臂挛痛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郄x ì门m ?n

郄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

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

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

疾;②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

证;③疔疮;④癫痫

直刺0.5-1寸

间ji ān 使sh ǐ

经穴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心痛、心悸等心疾;②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

直刺0.5-1寸

内n ai 关gu ān

络穴;八脉

交会穴(通

于阴维脉)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

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

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

侧腕屈肌键之间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大d à陵l íng

输穴;原穴 在腕横纹中央,当掌长

肌腱与桡侧腕屈肌键

之间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直刺0.3-0.5寸 劳l áo 宫g ōng

荥穴

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②心痛、

烦闷、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直刺0.3-0.5寸 中zh ōng 冲ch ōng

井穴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

小儿惊风等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10 手少阳三焦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关gu ān 冲ch ōng

井穴

在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病证;②热病、中暑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液门 荥穴

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热病头痛、目赤、耳鸣、耳聋;

②疟疾

直刺0.3-0.5寸

中zh ōng 渚zh ǔ

输穴 在手背,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之间凹陷处

①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病证;②热病;③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直刺0.3-0.5寸

阳池

原穴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①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②疟疾、消渴 ③腕痛

直刺0.3-0.5寸

外w ài 关gu ān

络穴;八脉

交会穴(通

于阳维脉)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

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

正中间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zh ī沟g ōu

经穴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直刺0.5-1寸

会宗 郄穴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①耳鸣、耳聋 ②癫痫 ③上肢痹痛 直刺0.5-1寸

天井

合穴 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①耳聋、偏头痛 ②肘臂痛 直刺0.5-1寸

肩ji ān 髎li áo

在肩部,肩髃后方,当上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臂挛痛不遂 直刺1-1.5寸

翳y ì风f ēng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③瘰疬

直刺0.5-1寸 角ji ǎo 孙s ūn

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①头痛、项强;②目赤肿痛,目翳;

③齿痛,颊肿 平刺0.3-0.5寸

耳门

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地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齿痛

微张口,直刺0.5-1寸

丝s ī竹zh ú空k ōng

在面部,当眉梢的凹陷处

①癫痫;②头痛、目眩、目赤肿痛、

眼睑瞤动等头目病证;③齿痛

平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11 足少阳胆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瞳t ?ng 子z ǐ髎li áo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外侧缘处

①头痛;②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内障、目翳等目疾

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听会

在面部,当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齿痛、面痛 张口,直刺0.5-1.0寸

上关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 ②偏头痛、齿痛、面痛

直刺0.5-1.0寸

曲鬓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①偏头痛 ②目赤肿痛

平刺0.5-0.8寸

率shuai 谷g ǔ

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

际1.5寸,角孙直上方 ①头痛,眩晕;②小儿急、慢惊风

平刺0.5-0.8寸 完骨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①头痛、颈项强痛、失眠 ②齿痛口噤不开 ③癫痫、疟疾

直刺0.5-0.8寸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②癫痫、小儿惊风

平刺0.3-0.5寸

阳白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①头痛、眩晕 ②视物模糊、目痛、面瘫

平刺0.3-0.5寸

头t ?u 临l ín 泣q ì

在头部,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

①头痛;②目痛、目眩、流泪、目翳

等目疾;③鼻塞,鼻渊;④小儿惊痫

平刺0.5-0.8寸

风f ēng 池ch í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①中风、癫痫、眩晕等内风所致的病

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

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头

病,耳鸣,耳聋;④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1.2寸,或平刺透风

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

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

度与深度 肩ji ān 井j ǐng

在肩上,前直乳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日r ì月yu a

胆之募穴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黄疸、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②呕吐、吐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京门 肾募穴 在侧腰部,掌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①小便不利、水肿 ②腹胀、泄泻、肠鸣、呕吐 ③腰痛、胁痛 直刺0.5-1.0寸

带脉

在侧腹部,掌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

①带下、月经不调、经闭、小腹痛 ②腰痛、胁痛

直刺0.8-1.0寸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环hu án 跳ti ào

侧卧屈股,在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直刺2-3寸

风f ēng 市sh ì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垂手直立时,中指尖处 ①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②遍身瘙痒

直刺1-1.5寸

阳y áng 陵l íng 泉qu án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吐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直刺1-1.5寸

阳交 阳维脉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后缘 ①胸胁胀痛 ②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外丘

郄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①胸胁胀痛 ②颈项强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光gu āng 明m íng

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①目痛、夜盲、近视、目花等目疾;

②胸乳胀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阳辅

经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①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②腋下肿痛、胸胁胀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8-1.2寸

悬xu án 钟zh ōng

(绝骨)

八会穴之髓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丘qi ū墟x ū

原穴

在足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①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②颈项痛、

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等痛证;③足内翻,足下垂

直刺0.5-0.8寸 足z ú临l ín 泣q ì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在足背外侧,当足第4

跖本节(第4跖趾关节)

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

的外侧凹陷处 ①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

跗疼痛等痛证;②月经不调,乳痈;③瘰疬

直刺0.5-0.8寸

侠xi á溪x ī

荥穴

在足背外侧,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①惊悸;②头痛、眩晕、颊肿、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③

胁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等痛证;④乳痈;⑤热病

直刺0.3-0.5寸

足z ú窍qi ào 阴y īn

井穴

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

趾甲根角旁0.1寸

①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咽

喉肿痛等头面五官实热病证;②胸胁

痛,足跗肿痛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表12 足厥阴肝经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大d à敦d ūn

井穴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①疝气,少腹痛;②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统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④癫痫,善寐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行xing 间ji ān

荥穴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纹头处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

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太t ài 冲ch ōng

输穴;原穴

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①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

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直刺0.5-0.8寸 中封 经穴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①疝气、腹痛、小便不利 ②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蠡li 沟g ōu

络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

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疝气,睾丸肿痛

平刺0.5-0.8寸 中都

郄穴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①疝气、崩漏 ②腹痛、泄泻 ③胁痛、下肢痿痹

平刺0.5-0.8寸

曲qu 泉qu án

合穴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踝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证;②遗精,

阳痿,疝气;③小便不利;④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章zh āng 门m ?n

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

会 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①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证;②胁痛、黄疸、痞块(肝脾肿大)等肝脾病证

直刺0.8-1寸

期q ī门m ?n

肝之募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胸胁胀痛、呕吐、吐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经络腧穴各论—表13 督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腰y āo 阳y áng 关gu ān

在腰部,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

等男科病证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

灸法

命m ìng 门m ?n

在腰部,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温阳要穴。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

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

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

灸法

至zh ì阳y áng

在背部,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②咳嗽、气喘;③腰背疼痛,脊强

向上斜刺0.5-1寸

大d à椎zhu ī

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

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向上斜刺0.5-1寸

哑y ǎ门m ?n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①暴喑,舌缓不语;②癫狂痫、癔症等神志病证;③头痛,颈项强痛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风f ēng 府f ǔ

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祛风要穴。①中风、癫狂痫、癔症等

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颈项强痛、

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

外风为患病证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

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

入0.5-1寸;不可向上深

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

伤及延髓 百b ǎi 会hu ì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症等神志病证;

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

证;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平刺0.5-0.8寸;升阳举

陷可用灸法

上星

在头部,当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①目痛、头痛、眩晕 ②热病、疟疾 平刺0.5-0.8寸 神sh ?n 庭t íng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 平刺0.5-0.8寸 素髎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①鼻塞、目痛 ②惊厥、昏迷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水shu ǐ沟g ōu

(人中) 在面部,在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

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症、癫狂痫、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

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病证;

向上斜刺0.3-0.5寸,强

刺激;或指甲掐按

交点处

④闪挫腰痛

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 ōng 极j í

膀胱募穴;

任脉与足三

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

上,脐下4寸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关gu ān 元yu án

小肠募穴;

任脉与足三

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

上,脐下3寸

保健要穴。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石门 三焦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①小便不利、阳痿 ②腹胀、腹痛、泄泻

直刺1-2寸。孕妇慎用

气q ì海h ǎi

肓之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保健要穴。①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神sh ?n 阙qu a

在腹中部,脐窝中央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因消毒不便,所以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①腹痛、腹胀、呕吐、泄泻

直刺1-2寸

中zh ōng 脘w ǎn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

会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③癫狂,脏躁

直刺1-1.5寸 膻dan 中zh ōng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

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平刺0.3-0.5寸 巨阙 心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①胃痛、吐酸、呕吐 ②胸痛、心悸 直刺0.3-0.6寸 鸠尾 络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①胸闷、心痛、心悸 ②呕吐、腹胀

③癫狂病

直刺0.3-0.6寸

膻中

心包募穴,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

①胸闷、气短、心悸、兄台、咳嗽、直刺0.3-0.5寸,或平刺

气会

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气喘 ②乳汁少 ③呕吐、呕逆

天ti ān 突t ū

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等肺系病证;②瘿气、梅核气、噎膈等气机不畅病证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li án 泉qu án

仰靠坐位。微仰头,在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中风失语、暴喑、吞咽苦难、舌缓流涎、舌下肿痛、口舌生疮、喉痹等咽喉口舌病证

向舌根斜刺0.5-0.8寸

承浆

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①唇紧、齿龈肿痛、面痛、口舍生疮②消渴、癫痫

斜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头颈部

四s ì神sh ?n 聪c ōng

正坐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平刺0.5-0.8寸

印y ìn 堂t áng

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t ài 阳y áng

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背部

定d ìng 喘chu ǎn

侧伏或卧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夹ji á脊j ǐ 华佗夹脊 侧伏或伏卧位,背腰

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

线旁开0.5寸,

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直刺0.3-0.5,或用梅花针叩刺

胃w ai 脘w ǎn 下xi à俞shu

俯卧或伏卧位,背部,

第8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①胃痛,腹痛,胸胁痛;②消渴

斜刺0.3-0.5寸

腰y āo 眼y ǎn

伏卧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③虚劳 直刺1-1.5寸

上肢

十sh í宣xu ān

仰掌,十指微屈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中医内科学歌诀记诵(考研)

肺系疾病 感冒:感冒风寒用荆防,风热葱桔银翘安。暑湿新香气参,阴虚加减葳蕤汤。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饮。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咳嗽七证需分明,风寒三拗止嗽平。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桑杏杏灵。 痰湿二平三子养,痰热清金化痰轻。肝火加泻黛蛤散,肺阴沙参麦冬宁。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抝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化痰—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证:冷哮射干小青龙,热哮定喘越半功。寒包热哮青龙石,风痰哮证三子从。 虚哮平喘固本用,喘脱回阳生脉逢。缓解脾虚六君子,肺肾生地金六中。 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喘证风寒麻黄盖,表寒肺热麻石赛。痰热郁肺桑白下,痰浊阻肺二三裁。 肺气郁痹五磨饮,肺虚生脉补肺哀。肾虚金肾参蛤散,喘脱参附锡蛤来。 实喘: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參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肺胀痰浊降三,痰热越半桑白还。痰蒙涤痰宫至宝,肺肾平固补肺汤。阳水真武合五苓,喘咳痰满肿紫绀。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苇茎如解还。溃脓加味桔梗白,恢复沙清桔杏安。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今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清肺汤。 肺痨:肺痨肺阴用月华,虚火百固鳖加。气阴保真或参白,阴阳补天大造茶。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月华丸。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艽鳖甲汤。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肺痿:肺痿虚热麦清救,虚寒甘干生甘求。 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虚寒—温肺益气—甘草干汤或生甘草汤。 心系疾病 心悸:心悸虚胆安定丸,心血不足归脾先。阴虚补心朱安用,阳虚桂龙参附前。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2017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含标准答案(完整) A型题(1-81题) 1.《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其影响因素是B A.体质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地理差异因素 D.季节因素 2.与“阳胜则阴病”,病理变化相关的是B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互藏 D.相互转化 3.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根据五行理论应选择的治则是C A.抑强 B.扶弱 C.泻子 D.补母 答案:C泻子。心为肝之子,子病导致母病,病因在子,因而泻其子。 4.根据《素问》,女子“面始焦,发始堕,面始白”与哪条经脉有关C 5.A.太阴脉衰 B.少阴脉衰 C. 阳明脉衰 D.少阳脉衰 6.“治痰先治气”的理论依据是C A.气能生津 B.气能载津 C.气能行津 D. 气能摄津 7.在奇经八脉中,与精冷不育证最密切相关的是B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8.依据《素问·刺志论》,能够导致气虚身热的原因是D 9.A.伤风

B.伤寒 C.伤湿 D.伤暑 10.下列选项中,属于三焦功能失司的病理变化是C A.水谷精微输布障碍 B.水谷受纳腐熟障碍 C.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D.糟粕传化排泄障碍 11.温热病过程中,邪热里结,阴液大伤,应选用的治则是D 12.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标本兼治 13.症见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者属于B A.神乱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4.动脉与紧脉均可见于B A.寒证 B.痛证 C.惊恐 D.宿食 15.促、结、代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来时止 B.脉来迟缓 C.脉来数急 D.脉来无力 13、呼吸微弱,手撒身软,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舌淡白,脉微欲绝,所属的证候是D A气陷 B亡阳 C气逆 D气脱 14.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诊断为D A.风寒犯表证 B.痰热壅肺证 C.风热犯表证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一、感冒-解表达邪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痰、火。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三、哮证-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以痰为主。总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病理: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治在肺肾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为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腑。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七、肺胀-有侧重地选用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互为影响。 病理性质:为标实本虚。 辩证:标本虚实病情轻重 病位:肺-脾肾-心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 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九、心悸首辩证:虚实。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 病理:虚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 “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 病因:寒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真心痛 病机:本虚标实病位:心,其本在肾 十一、不寐-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首辨外感、内伤。 外感所致属实,治疗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 病因:外邪、情志、饮食劳倦、体虚久病、 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病位:清窍、外感手足三阳内伤肝脾肾。 病理:痰湿、风火、血瘀。 十三、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病因:情志、饮食、年高肾亏、病后体虚、跌仆损伤、瘀血内阻。(无外感) 病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 病位:清窍,病变脏腑:肝脾肾。 病理:风、火、痰、瘀。虚 首辨:脏腑。 十四、中风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情志、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产生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虚(血虚、阴虚),致痹阻或血溢之外,脑之神明失用 病位:心脑,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十四(2)、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特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辩证: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及病情的轻重 十五、癫狂 初期: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 后期: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先天不足。 病机: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 病变: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 病理:气、痰、火、瘀。 十六、痫病-豁痰顺气 病因:先天因素、七情失调、脏腑失调、脑部外伤 病机: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病位:脑-五脏关联主责心肝久则首伤心脾继肝肾。 病理:风火痰瘀,痰为重要。首辨:病情轻重。 病理基础:肝脾肾损伤 十七、痴呆-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标, 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饮食、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本虚:阴精、气血亏虚, 标实:气、火、痰、瘀。首辨先天后天。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十八、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密切。 病理: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十九、痞满-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中医诊断学——舌诊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三单元舌诊 细目一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1)舌为心之苗,心主神明。 (2)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4)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5)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6)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2.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细目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主要特征为: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一舌色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二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临床意义:实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虚证。 3.胖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①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③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心脾热盛。 4.瘦舌:主气血阴液不足。 ①舌体痩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 ②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 (1)临床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6.裂纹舌:阴血亏损。 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 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③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 7.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 ①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②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③舌红肿胀而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④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可为先天性齿痕。 小结舌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三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1.痿软舌:伤阴,或气血倶虚。 ①舌淡白而痿软:多是气血俱虚。 ②新病舌干红而痿软:多是热灼津伤。 ③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2.强硬舌: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①舌红绛少津而强硬:多因邪热炽盛。 ②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多见于风痰阻络。 ③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 3.歪斜舌: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4.颤动舌:肝风内动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④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5.吐弄舌: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6.短缩舌:危重证候的表现。 小结舌态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要点四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

考研中医内科学仅总结

201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doc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

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篇二: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医影响,多有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感冒 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 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及答案

2018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合计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01.下列属于金元时期滋阴派观点的是(A) 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C.独阳不生,孤阴不长 D.阳在外,阴之守也 002.阴阳互损体现了什么阴阳关系?(B) A.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制约 003.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肝火犯肺属于(D) A.母病传子 B.子病传母 C.相乘传变 D.相侮传变 004.肝主疏泄最基本的机能是(C) A.调畅情志 B.促进消化 C.调畅气机

005.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出现的是(A) A.早衰 B.畏寒 C.自汗 D.出血 006.按照子午流注运行规律,上接手少阳经的是(C) A.手少阴经 B.足少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太阴经 007.下列选项中,体现风性善行的的是(B) A.眩晕震颤 B.痛无定处 C.手足抽搐 D.角弓反张 008.五气过极与六郁气滞均可化生(D)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00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B)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010.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于(D)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011.濡脉和弱脉的共同特征是(A) A.脉形细脉势软 B.脉位沉脉势软 C.脉位沉脉形细 D.脉形细脉率快 012.以下选项中,属于斑秃常见原因的是(D) A.气阴两虚 B.气血两虚 C.血燥化热 D.血虚受风 013.患者心烦失眠,面红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C) A.肝阳上亢证 B.肝火上炎证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 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 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细目一八纲基本证候 要点一表里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 (1)表证的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2)里证的临床表现 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2.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二寒热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 (1)寒证的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辨证要点:寒冷、清稀、白、脉紧或迟 (2)热证的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辨证要点:热、红、黄、数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三虚实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1)虚证的临床表现 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一般新起、暴病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要点四阴阳证候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 1.阴证的临床表现:里证、寒证、虚证。 面色苍白或暗淡,精神萎靡,畏冷肢凉,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泻气腥,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热证、实证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奇臭,舌红绛,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等。 八纲辨证总结 细目二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一证候相兼的内容 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要点二证候错杂的内容 证候错杂指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要点三证候转化的内容 1.表里出入:由表入里、由里出表 2.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3.虚实转化:实证转虚、虚证转实 要点四证候真假的内容及鉴别 1.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热极肢厥证、阳盛格阴证。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肢体经络病证)模拟试卷5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患者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选用 (分数:2.00) A.蠲痹汤 B.乌头汤 C.薏苡仁汤√ D.防风汤 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着痹。其病机为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其代表方为薏苡仁汤。本方健脾祛湿,发散风寒。故C为正确选项。 2.患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黯,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治宜选用 (分数:2.00) A.蠲痹汤 B.双合汤√ C.独活寄生汤 D.蠲痹汤 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痹证之痰瘀痹阻证。其病机为痰瘀互结,留滞肌肤,痹阻经脉。治宜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其代表方为双合汤。本方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故B为正确选项。 3.患者女性,45岁,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年,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分数:2.00) A.薏苡仁汤 B.羌活胜湿汤 C.双合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解析:解析:根据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白罩黄,脉弦数等症状,可辨为痹证之寒热错杂证,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仁汤为治疗痹证之风寒湿痹证的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为治疗痹证之风湿热痹证的代表方,双合汤为治疗痹证之痰瘀痹阻证的代表方。 4.患者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当选用 (分数:2.00) A.四妙丸√ B.知柏地黄丸 C.肾着汤 D.妙香散 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湿热腰痛。其病机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其代表方为四妙丸。本方清利湿热,舒筋通络,强壮腰脊。故A为正确选项。 5.患者男性,62岁,腰椎间盘突出病史10余年,平素时有腰痛。近一年来腰痛加重,酸软疼痛,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面色潮红,心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辨证是 (分数:2.00) A.寒湿腰痛 B.湿热腰痛

2020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

2020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李果 C、朱丹溪 D、刘完素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A、阴阳互藏 B、阴阳消长 C、阴阳平衡 D、阴阳交感 3、“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肾阳虚损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脾胃阳虚证 4、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 A、泪

B、唾 C、汗 D、涎 5、肺主一身之气基于()。 A、肺的肃降功能 B、肺的呼吸功能 C、肺的百脉功能 D、肺的宣发功能 6、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是()。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7、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是()。 A、经络 B、腠理 C、三焦 D、脉道 8、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为()。 A、手少阴心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太阴肺经

9、劳力过度对身体的这要损害是()。 A、伤神 B、耗血 C、伤精 D、耗气 10、“皮槁而毛拔”《素问·五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苦 B、多食甘 C、多食辛 D、多食咸 11、脏腑气滞多见于()。 A、肺、肝、脾、胃 B、肺、肾、肝、胆 C、心、肾、肝、胆 D、心、肝、脾、胃 12、“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伤寒论》,其病机是()。 A、津亏气耗 B、津随气脱 C、气随其脱 D、津伤液脱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病治阴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 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汤第二、咳嗽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 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内伤咳嗽 杏苏散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第四、喘证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 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五、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 或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第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可另服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1-2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分数:2.00)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人时所产生的症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分数:2.00)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解析:解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症属 (分数:2.00)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症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分数:2.00)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解析:解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燥,尿黄属里热证特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分数:2.00)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解析:解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分数:2.00) A.大便秘结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020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22015年考研中医综合真题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转化 B、阴阳互根 C、相互对立 D、相互消长 3.下列各项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规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济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化生“涎”的脏腑是 A、肾 B、肺 C、脾 D、肝 5.肝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机理是 A、调和气血 B、调畅情志 C、调畅气机 D、调节血量 6.下列各项中,对气机升降运动起枢纽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心火下降,肾水上济 C、肝气主升,肺气主降 D、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7.“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藏》)的生理基础是 A、元气充 B、卫气和 C、宗气足 D、营气盛 8.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 9.风邪伤人,痛无定处,所体现的是 A、风为阳邪 B、风性数变 C、风性开泄 D、风性善行 10.“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机是 A、气陷 B、气闭 C、气脱 D、气亡 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风”的是 A、血燥生风 B、阴虚风动 C、风中络脉 D、热极生风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14.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属于 A、热者寒之 B、用热远热 C、阴中求阳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16.症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苦笑无常者,其病机是 A痰气郁结,蒙蔽心神B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C阳明热盛,扰乱神明D气郁化火,痰火扰神 17.下列各项中,均属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证、水饮B肾虚、脾虚C血瘀、湿证D痛证、惊风 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呃逆常见原因的是 A进食仓促B热邪客胃C胃气衰败D食积肠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