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期末考试--北京大学秋季-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期末考试--北京大学秋季-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期末考试--北京大学秋季-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期末考试--北京大学秋季-组织行为学word版本

组织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课件第二章)

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是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

2、认知评论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由德西和莱恩(Deci&Ryan)在1975年提出的,又称为自我决定论,是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正如文学作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3、权力距离

4、团队

团队(tea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之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二、简答题

1、团队与群众的差异有哪些?

团队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群体的绩效依赖于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而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当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2)群体不为个人承担责任,个人也不必为群体承担责任。而团队要对目标作出承诺,责任由团队承担。(3)群体成员技能可能相同或存在差异;而团队中成员的技能通常是互补的,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2、简述权力的5个基本要素?

3、简述如何激发群众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工作并拒绝离开的吸引力。

(2)表现在每一个成员的身上,就是成员对群体的向往、关心、珍惜和重视,是成员倾向于群体的向心力。

(3)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取决于群体在满足成员物质、精神需求方面的功能任何

激发群众的凝聚力:

(1)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

(2)及时了解团队成员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

(3)正确行使领导职能

(4)加强团队规范建设、建立完整的员工奖惩制度

(5)深化内部的分工,使分工更明确,标树外部强敌

三、论述题(共20分)

论述各种当代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你现在或曾经的工作单位在激励员工方面存在哪些不足?然后根据以上激励理论和你的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注:如果你一直没有参加过工作,请选择你最熟悉的单位进行分析)

答:我们公司在激励员工方面存在内部薪酬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状态。

企业现状:

我们公司成立于2003年,近两年来,由于人才极度匮乏,公司采取了不惜代价、广招人才的政策,虽然解决了用人问题,但也给薪酬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实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薪酬保密工作未做到位,薪酬矛盾日益突出,具体体现:同级同职的员工在薪酬上居然相差2000-3000元,研发部门的经理与主管之间相差却不到1000元。

如此混乱的薪酬现状,让一些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心理失衡,整体士气低落,工作效率急剧下降。

把薪酬明显偏高的部分降下来,但担心员工不满,产生离职现象并带来劳动风险;但是如果总体涨薪,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会造成公司人力成本过高。

综合分析:

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某些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公司并非薪酬结构失衡,而是薪酬差异化过大。

从企业角度来看,如果做同样的岗位,企业自然也愿意同工同酬而不是需为某部分工人花更多的钱,因为企业需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之所以需要给部分员工更多的支出,企业有其无奈:由于人才极度匮乏,公司采取了不惜代价、广招人才的政策,虽然解决了用人问题,但也给薪酬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从员工角度来说,其不满也很好理解,因为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这种差别对待显然非常不公平。现实中,这种差异化对待或者说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并不少见。

措施:

一、取得上层的强力支持

薪酬是员工最关心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薪酬差异过大,需要把虚高的薪酬进

行调整,也就是降低,势必会受到一些阻力,甚至因此引起生产,引发离职,有些情况已完全脱离人资的掌控范围。

取得上层的强力支持,把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归纳汇报,事前取得政策上的支持,便于我们开展工作,改变薪酬现状。

二、将情况再次摸底

在动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把情况了解清楚:有多少人工资处于异常状态;虚高的有多少人,低的有多少人;这些人都分布在那些部门?这些人的重要性如何,核心员工、骨干员工占比如何?

这些人中,中层占比是多少?有没有特别难啃的骨头?

三、做薪酬调查,确定调整幅度

薪酬的内部和外部公平性如何,决定了这次调薪是否能够成功。因此,进行一次针对性的薪酬调查,确定这个行业各个岗位的薪酬水平,是很有必要的事。

有了薪酬调查的数据做依据,我们才能确定调薪的幅度,保证这次调薪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四、了解员工的接受程度

薪酬偏高,是历史遗留原因,员工对此是如何看的呢?这个必须我们用数据说话。以薪酬调查的数据为依据,与员工谈薪酬偏高对企业的危害,了解员工能接受的调薪幅度。通过对员工接受程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问题进行归纳,多少员工是支持企业调薪的,多少员工对调薪特别抗拒?我们可以事先做好一些预防工作,保证调薪的正常进行。如人员心态的波动,个别岗位的离职等。

五、有技巧的调薪

直接谈调薪,大家的注意力可能一直盯着各自的薪酬,难度会比较大。又有句话怎么说得,不怕流氓就怕法盲。因此,适当的普及下薪酬知识,让员工了解一些市场行情,对于薪酬调整还是有促进的。

调薪不一定是总金额的调整,也可能是薪酬结构的调整,从而让大家把重心放到业务的提升上来,保持良好的激励性。

全员调薪震动可能会大,可从中层领导开始调薪,一般来讲,中层的觉悟还是要高于基层,如果搞定了中层,再对基层调薪,阻力会小很多。

此外,薪酬的透明化也很关键。以前因为薪酬保密而导致的问题,我们用薪酬的透明,让大家了解调薪的依据,调薪的幅度,薪酬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取得员工理解的基础上,赢

得更多人的支持。

六、调薪与其他

调薪,绝不是一味的玩数字。薪酬与绩效,薪酬与职业规划、晋升,薪酬与人员定岗定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做的不光是做薪酬的体系,而是借薪酬调整,把各种相关体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改变。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案例介绍:

张科长是富强油漆厂的供应科长,厂里同志乃至厂外的同行们都知道他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尤其对新主意、新发明、新理论感兴趣,自己也常在工作中搞点新名堂。

前一阶段,常听见施科长对人嚷嚷说:“咱厂科室工作人员的那套奖金制度,

我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是彻底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奖金总额不跟利润挂钩,每月按工资总额拿出5%当奖金,这个5%是固定死了的,一共才那么一点钱。说是具体每人分多少,由各单位领导按每人每月工作表现去确定,要体现‘多劳多得’原则,还要求搞什么‘重奖重惩,承认差距’哩,可是谈何容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总共就那么一点,能玩出什么花样?理论上是说要勤罚懒,干得好的多给,一般的少给,差的不给。可是你真的不给试试看?不给你造反才怪呢!结果实际上是大伙基本上拉平,皆大欢喜,要说有那么一点差距,确定分成三等,不过这差距也只是象征性的。照说,这奖金也不多,有啥好计较的?可要是一个钱不给,他就认为这简直是侮辱,存心丢他的脸。唉,难办,奖金拨的就是少;二是咱中国人贫穷惯了,爱犯红眼病。”

最近,施科长却给人们谈起了他的一段有趣的经历。他说:“改革科室奖金制度,我琢磨好久了,可就是想不出啥好点子来。直到上个月,厂里派我去市管理干部学院参加一批中层管理干部短训班。有一天,他们不知道打哪请来一位美国教授,听说还提有名儿,来这里专门作一次讲演。那教授说,美国有位学者,叫什么来着???对,叫

什么伯格,他提出一个新见解,促使企业对职工的管理,不能太依靠高工资和奖金。又说:钱并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你说怪不?什么都讲金钱万能的美国佬,这回说起钱到不那么灵来了。这倒要留心听听。

那教授继续说,能影响人积极性的因素很多,按其重要性,他列出了一长串单子。我记不太准了,好像是,最要紧的是‘工作的挑战性’。这是个洋名词,照他解释,就是指工作不能太简单,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要艰巨点,让人得动点脑筋,花点力气,那活才有干头。再就是工作要有趣,要有些变化,多点花样,别老一套,太单调。他说,还要给自主权,给责任;要让人家感到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提高。还有什么表扬啦,跟同志们关系友好融洽啦,劳动条件要舒服和安全啦什么的,我也记不准了、记不全了。可有一条我是记准了:工资和奖金是摆在最后一位的,也就是说,最无关紧要。

你想想,钱是无关紧要的!闻所未闻,乍一听都不敢相信。可是我细想想,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所有那些别的因素对人说来,可不都是还是蛮重要的吗?!我于是对那奖金制度不那么担心了,还有别的更有效的法宝呢。

那教授还说,这理论也有人批评,说那位学者研究的对象全是工程师、会计师、大夫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对别类人未见得合适。他还讲了一大堆新鲜事儿。总之,我这回可是大开眼界了。

短训班办完,回到科里,正赶上年末工作总结讲评,要发年终奖金了。这回我有了新主意。我那科里,论工作,就数小李子最突出:高中生,大小也算个知识分子,聪明能干,工作积极,又能吃苦,还能动脑筋。于是我把他找来谈话。

别忘了我如今学过了点现代管理理论了。我于是先强调了他这一年的贡献,特别表扬了他的成就,还细致讨论了明年怎么能使它的工作更有趣,责任更重,也更有挑战性??瞧,学来的新词马上用上了。我们甚至还确定了考核他明年成绩的具体指标。最后才谈到这最不要紧的——奖金。我说,这回年终奖,你跟大伙一样,都是那么些。我心里挺得意:学的新理论,我马上就用到实际里来了。

可是,你猜怎么着?小李子竞发起火来了,真的火了。他蹦起来说:‘什么?就给我那一点?说了那一大堆好话,到头来我就值那么一点?得啦,您那套好听的请收回去送给别人吧,我不稀罕。表扬又不能当饭吃?’”

“这是怎么一回事:把我搞糊涂了。”

1、请分析张科长遇到的员工激励问题

美国教授的理论不是无稽之谈。这也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50年代后期,赫茨伯格为了研究人的工作动机,对匹兹堡地区的200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访问调查,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你对工作特别满意,在什么情况下对工作特别厌恶,原因是什么,等等。调查结果发现,使他们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使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是工作关系方面。赫茨伯格把前者称作激励因素,把后者叫做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研究中还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就不可能有这种耐性。

张科长的激励方法并不正确,因为他片面地理解了双因素理论,只看到了激励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保健因素的作用。

张科长的奖金制度:奖金总额不跟利润挂钩,每月按工资总额拿出5%当奖金,这5%是固定死了的。

具体每人分多少,由各单位领导按每人每月工作表现去确定,要体现‘多劳多得’原则,还要求搞“重赏重罚,承认差距”。

案例中所提到的激励理论是弗雷克里.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所以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两大类因素。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对人们的工作行为做出影响。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2、小李为什么对张科长的奖励不感兴趣

张科长所用的那些“法宝”,如表扬、成就感、责任心、工作的趣味与挑战性、自主权等等激励手段也存在一些作用。但是小李目前的迫切的需求并不是这些,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于目前小李并不富裕,所以低层次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小李刚刚毕业,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等)尚不能完全满足,所以还谈不到更高级的需要。所以,张科长的激励方法让小李发火。

3、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什么是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因素?

张科长应该根据小李的心理需求制定激励措施,应该让小李“多劳多得”,在奖金分配上对小李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并体现出一定的收入差距。

从这次经历中应该得到的教训是“坚持物质利益原则”。

给劳动者以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都是为了物质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观点。列宁曾经这样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列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现实生活的

实践,明确提出了“个人利益原则”即物质利益原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实行物质利益原则的必要性。在管理中正确贯彻物质原则,促使人们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首先富强油漆厂在奖金分配制度上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奖金不跟利润挂钩,奖金不能体现员工的工作绩效。所以第一步应该变革公司的奖金制度,使奖金与员工的绩效相挂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最根本的方法。使奖金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成为“保健因素”。

还要认识到内在激励的工资也能让员工产生满意的结果,只有先把保健因素做好,消除人们的不满,再运用激励因素,使工作丰富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我们还要使职工认识到自己与企业的繁荣和发展的关系。要使职工的工资定额与奖金总额随企业的发展而变化,自然浮动,这样,就能使外在的奖励发挥激励的功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目标-途径”理论是( )提出的。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莫顿 2.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 第一印象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 冷漠 B 理解 C 思维 D 意向 6.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为:()。 A. 管理幅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能力; D. 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价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0.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 B、奖赏权力 C、法定权力 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 B、民族文化 C、家庭教育 D、社会舆论 E、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B、专长权C、分权D、模范权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北京大学 2010年 普通生物学期末考试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试专用纸姓名:学号:考试类别: 考试科目:普通生物学A 考试日期:2010-6-11阅卷教师:佟向军 以下为答题纸,共7 页

一、填空(每空0.5分,共35分) 1.我们的身体无法利用纤维素,是因为我们消化道内的________酶仅能水解________ 键,而无法水解_________键。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________。 2.根据是否有细胞核膜来区分,细胞分为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细胞骨架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种成分。其中: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丝的是______,与胞质分裂相关的是________,与肌肉收缩有关的是______。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______进行,它又可分为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前者的产物是______,后者的产物是________。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___________进行,其主要作用是固定______,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循环。4.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能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分子叫做________,包括______和______两大类。细胞本身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叫做________,它们在细胞中的位置各不相同,脂溶性信号分子的结合蛋白,主要位于__________,水溶性信号分子的结合蛋白,主要位于________。在细胞内,起第二信使作用的有________(举一例即可)。5.细胞周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时期。DNA复制在____期。调节细胞周期的因子叫做____________,它由______和______两种蛋白组成。细胞周期有_____个检验点,它们分别位于____________期。 6.人的α-珠蛋白基因位于16p13.33, 其中16代表________________,p代表_________,13代表_______________。 7.DNA的复制是__________方式,即两条DNA链解开,分别以各自为____________,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合成其互补链。复制所需要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复制无法从头开始,需要________________,它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新链的延伸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一条链连续复制,称为______________,另一条链复制不连续,称为____________,不连续的DNA片段叫做______________。 8.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A)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 .霍桑试验 C、1914 “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 优异的人属于( )。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 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 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 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 )。 A 、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B .高凝聚力低生产率 C.低凝聚力高生产率 D .低凝聚力低生产率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 A 、强制 B 、开诚合作 C、妥协 D .回避 7.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提出的。 A 、勒温 B .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 .豪斯和沙特尔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 A 、社会功能 B 、成员受益程度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成员人数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 A 、人际关系 B .协作愿望 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10.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 A 、工作再设计 B 、.目标管理 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15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2 个或2 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 、个体 B .群体 C、组织 D .集体

2018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D )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C ) A.重视人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C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D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 )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D )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B )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9.当组织规模很大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 ) A.链式 B.轮式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判断题(下列说法对者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者打“X”,每小题1 分,共15 分)(√)1、认知是指个体对感觉器官对感知的信息进行翻译、理解、判断、抽象的过程。(X )2、根据相互作用的观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冲突是弊大于利。 (√)3、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学习的,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 (√ )4、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X )5、弗隆姆的期望理论是建立在组织内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做”与“不做”的决定权基础之上的。 (X )6、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总是一致的。(√)7、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8、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称为组织认同感。 (X )9、“内因是根据”,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将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内因才是客观有效的认识。 (√)10、心理契约的破坏会导致雇员责任的减少。与离职率成正相关,与信任、工作满意和留职意愿呈负相关。严重破坏时,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具有交易性。 (X )11、所有的任务型群体都是命令型群体。 (X )12、群体凝聚力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高的群体将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 (√)13、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而技能是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运用的基本动作方式,是一种操作技术,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14、社会惰化效应说明了群体规模的增大是与个人绩效负相关的,代表的是一种协同效应。 (√)15、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 二、单项选择题(将每题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最为必须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伦理学 2、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心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最先产生() 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B、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D、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A、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B、按人的行为模型 C、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D、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5、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生理需要 6、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个案研究法 2.气质 3.群体 4.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芦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 B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 A )。 A.惩罚 B.正强化 C.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4.某公司年终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o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 B )。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D )。 A.贫乏型 B.任务第一型 C.俱乐部型 D.团队式 7.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计划、设置目标、改进和检查工作,这种领导风格屈于什么类 型?( D ) A.专权独裁式 B.温和独裁式 C.协商式 D.参与式 8.要帮助领导者对组织的一切“变化”做出有效管理的设计理论是( D )。 A.分化一整合组织结构 B.项目组织设计 C.距阵式组织设计 D.自由型组织结构 9.艾桑尼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C )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教材)复习资料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①跨学科性 ②系统性 ③权变性 ④实用性 ⑤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一)心理学 (二)社会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人类学 (五)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 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 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北京大学操作系统期末试题有答案

操作系统原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题 1. 中断—— 2. 进程控制块(PCB)――它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3. 虚时钟 4. 段式管理 5. 文件控制块(FCB) 6. 对换(SWAPPING) 7. 系统调用 8. 绝对路径名 9. 特别文件 10.虚设备技术 11.管道 12.中断接收 13.恢复现场 14.页式管理 15.作业步 16.字符流文件 17.通道 18.页面淘汰 19.多道程序设计 20.死锁 21.当前目录 22.快表 23.作业调度 24.原语 25.中断屏蔽 26.地址映射 27.文件目录 28.死锁避免 29.原语 31. CPU 状态 32.虚存

二 . 填空题 1. 分时系统追求的目标是 __及时响应 ___. 2. 用户进程从目态 (常态)转换为管态 (特态)的唯一途径是 ___ 中断 ________ . 3. 从静态的观点看 , 操作系统中的进程是由程序段、数据和 __ 作业控制块 PCB__ 三 部分组成 . 4. 在系统内核中必须包括的处理模块有进程调度、原语管理和 __中断处理 __. 5. 批处理操作系统中 , 作业存在的唯一标志是 _作业控制块 PCB ___. 6. 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同步机制 , 由共享资源的数据及其在该数据上的一组操作组成 , 该同步机制称为 _管程 ______________ . 7. 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 , 为实现地址映射 , 一般由硬件提供两个寄存器 , 一个是基 址寄存器 , 另一个是 _限长寄存器 ___. 8. 联想寄存器 (相联存储器 ) 的最重要、最独到的特点是 _按内容并行查找 ___. 9. 在虚拟段式存储管理中 , 若逻辑地址的段内地址大于段表中该段的段长 , 则发生 __ 地址越界 __中断 . 10. 文件系统中若文件的物理结构采用顺序结构 , 则文件控制快 FCB 中关于文件的物 理位置应包括 ___ 首块地址和文件长度 _. 11. 在操作系统设计时确定资源分配算法 , 以消除发生死锁的任何可能性 , 这种解决死 锁的方法是 __死锁预防 __. 12. 选择对资源需求不同的作业进行合理搭配 , 并投入运行是由 _作业调度算法 ___来完 成的. 13. 实时系统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 及时性和 ___可靠性 ___. 14. 磁带上的文件只能采用 _顺序 ______ 存取方式 . 15. 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的两种 , 死锁避免属于 __动态的 ___. 16. 在 UNIX 系统中 , 文件分成三类 , 即普通文件 , 目录文件和 ___特殊文件 __. 17. 在磁盘调度策略中有可能使 I/O 请求无限期等待的调度算法是 __最短寻道时间优先 18. 进程获得了除CPU 外的所有资源,一旦获得CPU 即可执行,这时进程处于—就绪 _ 状态 .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实现CPU 与外部设备的并行工作,系统必须引入一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件基础. 20. 操作系统为保证不经文件拥有者授权 , 任何其它用户不能使用该文件所提出的解决 措施是 ___文件保密 __. 21. 两个或两个以上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同处于开始和结束之间的状态 , 这就称为 __ 并发 ___. 33. 磁盘调度 34. 缓冲技术 36. 进程调度 37. 虚设备 39. 死锁预防 40. 临界资源 — 42. 交换技术 43. 互斥区 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也称为独立资源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070 课程代码:01880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工商管理;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如果职工A认为自己同职工B相比,所得报酬偏低了,觉得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 作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5.“途径——目标”理论是(B)提出的。 A.菲德勒B.豪斯 C.布莱克 D.弗洛姆和耶顿 6.某组织中设有一管理岗位,连续选任了几位干部,结果都是由于难以胜任岗位要求而被中途免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C)。 A.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命令统一的原则 B.组织设计没有考虑例外原则 C.组织设计忽视了对干部的特点与能力予以要求 D.组织设计没有考虑到责权利对应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7.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8.按占优势的心理机制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何种(ACDE)。 A.理智型 B.内倾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 9.麦克利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还有(ADE)。 A.成就需要 B.生存需要 C.安全需要 D.权力需要 E.社交需要 10.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 B.情感需要 C.尊重和认同需要 D.完成任务的需要 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1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ABC)。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12.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交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门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哪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AB) A.职能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E.地域部门化 三、判断对错题 13.现代社会里遍地都有组织。(对) 14.态度是天生的。(错) 15.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唯有增加职工的工资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错) 16.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多少与群体绩效之间成反比关系。(错)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2019年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2019年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新组织”的特点,不包括:(D ) A、网络化 B、灵活性 C、多元化 D、数字化 2、最早发现工作群体重要性的是( A ) A、霍桑试验 B、莱维特的研究 C、维卡的研究 D、马斯洛的研究 3、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不包括:( C) A、个人 B、群人 C、信息 D、组织 4、组织行为学所谈论的行为主体是( C)。 A. 组织 B. 环境 C. 人 D. 规范 5、下列哪个不是“新组织”的特点( B)。 A.网络化 B. 信息化 C. 全球化 D.扁平化 6、组织( C)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即“怎么做”)的问题。 A.效益 B.效能 C.效率 D.效果 二、多项选择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AC )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D科学性E实践性 2、组织和管理的关系( ABCD ) A 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B 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C 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D 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3、一般来说,组织的存在应该具备3个条件,它们是( ABC) A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B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C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D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4、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 ABCD ) A 理论性研究 B 应用性研究 C 服务性研究 D 行动研究 5、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BC ) A人组成的集合B适应于目标的需要C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D不受任何环境影响E无需管理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ABE ) A调查法B实验法C测验法D个案分析法E模型分析法 7、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 ABC ) A描述性研究B因果性研究C预测性研究D服务性研究E行动研究8、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 ACD ) A技术技能B沟通技能C 人际技能D概念技能E研究技能 9、“新组织”的特点有(ABCDE ) A网络化B扁平化C灵活化D多元化E全球化 三、判断题 1、欧文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个体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系统分析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准实验___ 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个性心理特征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心理与行为状态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组织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指令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主客观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合群需要___。 10.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__精神状态____,是组织中成员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态度的总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C ) A.20-30年代 B.30-40年代 C.50-60年代 D.70-80年代 2.工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B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D)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4.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中间型,这是按照哪一个标准划分的(C ) A.神经过程的特征 B.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C.占优势的心理机能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5.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C ) A.敏捷活泼 B.小心迟疑 C.缓慢稳定 D.迅猛急躁 6.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是(B ) A.经济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审美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7.事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D ) A.父母的支持与反对 B.配偶的合作配合与否 C.主管领导的关心 D.本人对终身事业生涯的设想与考虑 8.当情况紧急、果断的活动极其重要时,应采用的处理冲突的策略是 (A )

北京大学“学术英语阅读”2017年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学术英语阅读 院/系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Direction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While you’re reading, pleas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or shade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You’ll be asked to explain them in English later after reading. The Price of Preference Shelby Steele 5 10 15 20 25 30 In a few short years, many blacks an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hites would say that I was sanctimoniously (圣洁地) making affirmative action①into a test of character. They would say that this small preference is the meagerest recompense for centuries of unrelieved oppression. And to these arguments other very obvious facts must be added. In America, many marginally competent or flatly incompetent whites are hired every day—some because their white skin suits the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racial preference of their employers. The white children of alumni are often grandfathered into elite universities in what can only be seen as a residual benefit of historic white privilege. Worse, white incompetence is always an individual matter, but for blacks it is often confirmation of ugly stereotypes. Given that unfairness cuts both ways, doesn’t it only balance the scales of history, doesn’t this repay, in a small way, the systematic denial under which my children’s grandfather lived out his days? In theory, affirmative action certainly has all the moral symmetry that fairness requires—the injustice of historical and even contemporary white advantage is offset (补偿) with black advantage; preference replaces prejudice, inclusion (1) answers exclusion. It is reformist and corrective, even repentant and redemptive (忏悔与救赎的). And I would never sneer at these good intentions. Born in the late forties in Chicago, I started my education (a charitable term in this case) in a segregated (种族隔离的) school and suffered all the indignities that come to blacks in a segregated society. My father, born in the South, made it only to the third grade before the white man’s fields took permanent priority (永久性优先) over his formal education. And though he educated himself into an advanced reader with an almost professorial authority, he could only drive a truck for a living, and never earned more than $90 a week in his entire life. So yes, it is crucial to my sense of citizenship, to my ability to identify with the spirit and the interests of America, to know that this country, however imperfectly, recognizes its past sins and wishes to correct them. Yet good intentions can blind us to the effects they generate when implemented. In our society affirmative action is, among other things, a (2) testament to white goodwill and to black power, and in the midst of these heavy investments its effects can be hard to see. But after twenty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I think that affirmative action has shown itself to be more bad than good and that blacks—whom I will focus on in this essay—now stand to lose more from it than they gain. In talking with affirmative action administrators and with blacks and whites in general, I found that supporters of affirmative action focus on its good intentions while detractors (反对者) emphasize its negative effects. Proponents talk about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opponents speak of (3) “reverse discrimination”, the unfairness of quotas (指标) and set-asides (保留名额). [1] It wa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find people outside either camp. The closest I came was a white male manager at a large computer ①Affirmative action is the policy of favoring members of a disadvantaged group who suffer or have suffered from discrimination within a culture. 平权运动,扶持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