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思修法基

思修法基

思修法基
思修法基

思修法基

第一章理想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3、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4、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5、不仅有现实性还有预见性

二、理想的实现

1、思想基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关系

2、重要条件——坚定的信念,为理想而献身

3、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2011,14单选(无对应知识点)

第二章爱国与中国精神

一、爱国主义

1、内涵: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民族精神的核心。

2012,31多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

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在我国,爱国主义

A.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

B.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特征

C.体现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D.体现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2、基本要求

(1)大好河山、骨肉同胞(试金石)、灿烂文化、自己的国家(2)历史的具体的

3、优良传统

2014,31多选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内涵极为丰富。下列诗句中反映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

A.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B.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C.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时代价值

(1)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的正确观念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2)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1)爱国主义——核心

2)团结统一——立身之本

3)爱好和平

4)勤劳勇敢

5)自强不息

2010,12单选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其核心是改革创新。

2013,12单选

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时代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A.国际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开拓进取

第三章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一、人生观

1、定义: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2、内容

(1)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核心,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2012,13单选

人生目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所认识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人为什么活着

B.人如何对待生活

C.怎样对待人生境遇

D.怎样选择人生道路

(2)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具体要求: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3、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

二、价值观

1、内涵: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

2、表现: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准则

3、人生价值包括:

(1)自我价值:对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基础)

(3)个人需要能不能、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社会价值2013,13单选

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

A.社会影响

B.社会价值

C.社会地位

D.社会理想

4、人生价值标准

(1)根本尺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具体尺度:劳动和贡献的尺度

5、评价方法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四个和谐)

1、自我身心和谐

2、人与他人和谐

3、人与社会和谐

4、人与自然和谐

第四章道德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定义: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功能

(1)认识功能: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2)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1)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2)力量来源——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与法律相区别)

2011,13单选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其中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A.辩护功能

B.沟通功能

C.调节功能

D.激励功能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1、根本要求——“公义胜私欲”

2、对待传统道德反对两种错误思潮:虚无论、复古论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核心:为人民服务,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

2012,14单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原则:集体主义,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核心要求(基本道德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重点: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

2010,13单选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爱国守法B.诚实守信C.勤奋自强D.团结友善2013,11单选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下列选项中,即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原则的是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助人为乐D.勤俭持家3、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五章法律精神与法律体系

一、法律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1、两种用法

(1)广义: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2)狭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2、含义

(1)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国家创制方式:制定、认可

2)国家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3)除国家强制力外,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等也在保证法律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整体、上升为国家意志那部分

(3)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4)汇总: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

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

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3、法律的历史发展

(1)奴隶制法律

1)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2)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3)刑罚方式极其残酷

4)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2)封建制法律

1)肯定人身依附关系

2)封建等级制度

3)维护专制王权

4)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3)资本主义法律,根本任务是维系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仍然属于剥削类型的法律

基本特征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1)法律渊源不同

2)法律结构不同

3)法官权限不同

4)诉讼程序不同

二、社会主义法律

1、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的法律制度。

2、本质

(1)意志——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非全民性)

(2)实质内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和外国法的成功经验

3)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使立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作用

(1)规范作用(指向和侧重)

1)指引作用(最首要):

授权性指引(规范)——可以做什么,有权做什么

禁止性指引(规范)——不得做什么

义务性指引(规范)——应当或必须做什么

2011,12单选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来实现的,其中,义务性规范是告诉人们:()

A.不得或者不准做什么

B.可以或者有权做什么

C.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D.能够或者不能做什么

2)预测作用

3)评价作用

4)强制作用

5)教育作用

2014,30多选

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这段话所凸显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A.预测作用

B.保障作用

C.强制作用

D.教育作用(2)社会作用

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

4、运行

(1)法律制定(立法):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2)法律执行(执法):国家行政机关

(3)法律适用(司法):国家司法机关(检察院——法律监督权,法院——审判权)

(4)法律遵守(守法):权利和义务两方面

三、宪法

1、特征

(1)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效力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

(2)人民主权

(3)人权保障

(4)法治——依法治国,根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民主集中制

3、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被选举权,政治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2010,31多选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这一基本权利具体包括

A.自由权

B.被选举权

C.宗教信仰自由

D.政治自由

4、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最高法律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特征

(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政治制度和

立法体制等因素)

(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2、层次构成

(1)宪法是统帅

(2)法律是主干。狭义法律,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

(3)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重要组成部分

3、部门构成

2012,12单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A.知识产权法

B.商法

C.公司法

D.民法商法

(1)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1)民法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

2)商法原则:遵循民法基本原则,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

(3)行政法

原则: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

(4)经济法

(5)社会法

原则:公平和谐、国家适度干预

(6)刑法

1)犯罪与刑罚

2)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2011,30多选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有A.罪刑法定原则 B.疑罪从无原则

C.罪刑相当原则

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刑事诉讼法

2)民事诉讼法

3)行政诉讼法

4)仲裁法: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原则

5)人民调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2013,14单选(无对应知识点)

第六章法治与法律权威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定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

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2、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

(2)彻底的人民性

(3)系统的科学性

(4)充分的开放性

3、回答了

(1)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基本内容

(1)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基本方略,要求: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2)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要求:

1)以人为本

2)尊重和保障人权

3)文明执法

(3)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

1)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合理合法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并重

2)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2014,13单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公平正义是

A.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C.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D.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4)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重要使命

(5)党的领导,宪法基本原则,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

2012,30多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其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和

A.公平正义

B.自由平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二、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1、特征

(1)法律至上

(2)权力制约

(3)人权保障

(4)正当程序

2、五大关系

(1)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同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

1)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决定着法治的性质和内容

2)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2)权利与权利

1)权利来源于权力

2)权力服务于权利(防止对权利的侵犯、为权利的行使和实现创造条件)

3)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不可逾越)

4)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

(3)权利与义务(法律问题的核心)

1)结构上相关(两者对立统一,利益和负担,主动和被动)2)数值上等量

3)功能上互补

(4)自由与平等

(5)实体与程序

1)实体法:规定社会主体的权力(职权)、义务(职责)、责任

2)程序法:保障社会主体的权力(职权)、义务(职责)、责任得以履行或实现

三、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定义: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指的是法的

不可违抗性

2011,11单选

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研 知识点汇总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P338 2:科学的理想P338 3:为什么理想有现实性和预见性P338 4:理想的类型P339 5: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339 6:信念和信仰P339 7:理想与信念的关系P339 8:理想和信念的作用(3) P339 9: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作用(3)P340 10: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4)P340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340 1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P340 13:大学生如果坚定共同理想P340 14:理想与现实关系的两种错误P341 15:如何立志P341 16: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P341 17: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P341 18: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P341 19:理想和现实的对立统一关系P341 20: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342 21: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342 22: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P342

23: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为P343 2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P343 25:民族精神P344 26: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344 27:时代精神的内涵P345 28:如何弘扬时代精神P345 29:爱国主义三个基本方面P345 30:自觉维护国家利益P345 31: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P346 32:世界观和人生观P347 3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辩证关系P347 34:人生观三方面P347 35:为什么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P348 36:端正人生态度P348 37:三种错误的人生态度P348 38: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P349 39:人生价值的的标准P349 40: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P349 41:如何评价人生价值P350 4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P350 4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350 44: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P351

考研思修与法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考研思修与法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考研政治科目背诵知识点很多,要注意对重要知识点要巩固和强化,勤思考研分享思修与法基重要知识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大家注意复习。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表现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是

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 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2017考研的钟声已经敲响,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赢得胜利,在此阶段考生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这场战役中去。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 计划学时:(理论课学时数:,实践课时数:)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三门课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它们分工不同,但又相互衔接和配合,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严谨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具体的针对性的特点,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以“素质本位,服务专业”为理念,依据公共课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课程设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具体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 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同时,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上岗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

2020年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的三大命题重点

2020年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的三大命题重点 思想修养,集中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就理想信念教育来说,考查重点是:在理想信念如何实现中,应 侧重于认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则是作为主观题的一个重要选项。 就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其重要的知识点是: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内涵; 2、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的理解; 3、重点理解当代大学生在经济世界化条件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 做忠诚的爱国者,这是一个主观题的命题点。 就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来说,其重要的知识点是: 1、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3、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 4、促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道德修养,侧重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认知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主要有道德总论和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构成。其中,在道德总论中,要重点认知:第一,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第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 则及其原因。 道德规范主要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规范 组成。其中社会公德这个部分比较重要,能够分成三个部分去复习。 1、在社会公德中,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

2、就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来说,要着重认知《维护互联网安全》 的立法目的和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等。 此外,在职业道德中,复习当中主要是明确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 律规范。其中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观,将成为命制主观题的一个 关键点,这是在复习中需要注意的。 法律修养,侧重于法制观点,增强法律修养,认知法律制度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点和法律意识。其相关知识点集中在大纲解析后三章,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等重要的知识点,这必将成为今后 跨学科出题的绝好素材。 第一、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公共生活之下,而道德 和法律又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 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 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由此,对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 律基础相结合的话题,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提取信息,也就 是重点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第二、着重于考查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是:(1)着重认知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及其运行过程 (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明确认知社会主义法治观点,重点思考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及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重大意义;(2)在我国 的国家制度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 要性是第一个重点。 第三、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文化教育权仍作为考查的重点。 第四、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根本原则和制度、我国宪法的特 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是 历年命题的重点。

思修与法基知识点

《思修与法基》冲刺考点必背 第一章: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第二,具有持久生命力。第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第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直接指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顶的“三座大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前景。 2.理想信念的实现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矛盾时,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第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第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甚至有

思修与法基论文

论为人处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为人处事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自我评价、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人格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并不是很端正、积极,而积极的态度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端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的有效策略是:勇于实践,积极面对掌握为人处事的基本技能,加强自我教育,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会欣赏别人,并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克服社会偏差,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发挥团体优势,并能为团队竭尽全力,有集体荣誉感,促进的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关键词:为人处事,态度,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康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丰富了知识、提升了学历,学习、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然而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态度并不积极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责任心不强,因此有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说法,第二,礼貌、文明程度不够高,在校园内存在一些现象:当代大学生对师长视而不见,擦肩而过,体现出对师长都不够尊重,第三,以自我为中心,有些自傲,也经不起别人的一顿批评,第四,待人不过宽容,遇到一点小事容易发生纠纷,第五,自觉意识不强,主动性也较差,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第六,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目标不是很明确,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个体的一切越来越高。塑造健康的人格已成为高等学校交易的重要责任和核心的任务之一。 为人处事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综合体现。健康的人格总部随着积极的为人处世态度。为人处事态度最直接的体现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奥尔波特、罗杰斯都把建立适宜、良好的人家关系作为人格健康者应具备的能力。新技术分析学理论认为,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反映,同时有影响和制约着即将为人处事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健康人格的让人,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建设新的软件更新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人格有障碍和缺陷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1.《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3.0 计划学时:48(理论课学时数: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5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高职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对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

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思修与法基分析题

考研政治真题解析——思修与法基分析题2014年考研政治于1月4日上午落下帷幕,下面对思修法基材料分析题进行解析,供广大2016年考生参考。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鹦哥岭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着完整的垂直带谱。在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上独占鳌头。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一直难以招聘到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 一、鹦哥岭来了大学生 自2007年起,先后有27名大学毕业生(2名博士、4名硕士、21名本科生)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陆续从全国各地来到鹦哥岭保护区工作,山脚下一排破旧平房中的两间就是他们的家。“孩子们,这里的黎苗兄弟说是以种田为生,实际上就是种些橡胶,靠山吃山……你们来任务重啊!在关爱森林的同时,还要想法帮这里的百姓致富!”老站长的一席话,像重锤一样敲击着大家。“我们不会让鹦哥岭失望着的!”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声。 二、鹦哥岭有了“档案馆” 到底鹦哥岭有多少种动植物?这是摆在大学生们面前最直接的课题、也是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要完成的首要工作。大学生们背着睡袋。锅碗瓢盆和监测仪上山了,他们聚精会神地做着记录,天黑了,架起锅巴煮成米饭,和着辣酱吃了实在太困了支起帐蓬钻进去睡一觉……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终于有了自己的“档案馆”;记录到城管来植物2197种、脊椎动物431种、鹦哥岭树蛙等14种科学新种以及26个中国新记录种等。

三、鹦哥岭有了护林员 鹦哥岭周边有103个自然村,近2万村民。看到村民大片砍代雨林种山芝、香蕉、作为环境保护者,大学生们痛心疾首。但习惯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说。“让我们放下砍刀、放下猎枪绝对不行!”大学生们克服阻力,用真诚和智慧动员招募了270名护林员,并与他们一起,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209公里长的界线,埋下了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为鹦哥岭保护区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的保护网。 四、鹦哥岭有了农业示范田 鹦哥岭是海南的贫困山区,为帮助当地黎苗族百姓脱贫致富,大学生们特地去外地取经,在鹦哥岭通过试点而大面积推广“稻鸭共育”的方法,带动当地人致富,农户们在稻田里骄傲地插上了“农业示范田”的牌子。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并帮助当地人建起了环保厕所,发行了猪圈,改善了居住的环境;当地百姓手里有了钱,靠上山砍树卖钱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到这一切,大学生们说,“我们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也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5年过去了,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仪式发现新物种,是敬业的科研工作者;引来环保理念,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心系百姓喜忧,是黎苗族兄弟的贴心人!一份职业,背负三份责任。三个角色的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力量和不甘于寂寞的奋斗精神,也让我们懂得了自已手中的笔、脚下的路、心中的秤要靠什么来指引,他们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每到毕业季,总有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究竟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思修与法基

生活方向标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收获和体会大学,这是多少学子努力拼搏12年的目标,又是多少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巨大期望。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孜孜不倦地向着这个美丽的目标努力。都认为从大学走出来的就是人才,就会有一个前途光明的工作。可是到了我上大学后,我才发现生活并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大学与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至少部分不一样。上了大学一段时间后,有人说大学是堕落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宿舍中一群室友周末两天一直打游戏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奢侈的地方,我点头,因为我看到过很多人只要有空就去聚餐的画面。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塑造人才的地方,我摇摇头……直到我认真上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我才发现我错了。大学其实是一个七彩的地方,有黑有红,关键在于你往何处去看。 刚刚开始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多年的学生心理作怪,翻了翻课本,认为这不过又是一门上课老师空讲大道理,放羊式教育的课程。可是之后随着课堂内容的逐渐展开,我逐步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其实很有用。对我们大学生性格的养成与修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刚刚上大学,正在迷茫,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环境的群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就像是一个方向标,它不会强迫你往哪个方向走,但会为你指明一个往好的道路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以前老师不同的是,大学老师教学很“宽松”,课堂气氛很融洽,老师很少会要求具体某个人回答问题,全凭自觉。这如果放在高中阶段肯定会是一个气氛异常沉闷的课堂,但奇怪的是,大学课堂从来都是活跃的,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无人回答的情况。这让我确确实实的知道了学习要靠自觉,从来不会有人逼着我去努力,努力与否全凭我自己的决断。不仅仅是在学习上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我自己不去努力争取,即使机会就在眼前,我也不可能抓得住。大学中的确是有人在自顾自的玩,他可以一整天沉迷于游戏。但是那是他的选择,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总结关系型命题五

2017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考点总结:关系型命题五关系型题目是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部分考查的重要题型,不仅在选择题目中经常出现,也是分析题考试的一种常考类型,因此,对思修与法基部分的有关关系型命题进行总结,有助于同学们集中把握这一类考点的复习。本期为大家总结了思修与法基第三章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需要正确认识的四对统一关系。 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外界事物,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人又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个人的个体性都打上了深深的“社会性”的烙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在生物本能上,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途径和可能。人的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2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只

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因此,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足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失去基础和条件,还可能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可能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22.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与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个人利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应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23.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酌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就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人的权利也就无从实现。因

思修与法基复习材料答案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和践行(A)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和谐社会观 D、法律常识 2、人才素质的的灵魂是:(B) A、智 B、德 C、体 D、美 3、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D ) A、严谨 B、求实 C、创新 D勤奋 4、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是(C ) A、理想远大 B、勇于创新 C、德才兼备 D、视野开阔 5、大学生需要确立的独立生活意识主要指(D ) A、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与他人无关 B、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C、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D、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 6、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理想特征的是( C ) A、预见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现实性 7、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向往和追求所具有的理想是(A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我们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属于人生理想类型中的(D ) A、生活理想 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理想 9、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者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称为(B )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价值观 1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C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C ) A、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B、生活理想与道德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D、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的关系

考研政治思修和法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有八部分内容,下面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专家们就各部分的重要要点为广大2012年的考生们进行一下总结。 第一部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本部分没有任何变化,2010年考研政治中这一部分没有考题,鉴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极端重要性,所以2012年这一部分命制考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第二部分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希望考生高度关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问题,这些是党中央极为重视的问题,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2010年考研政治有2道题涉及民族问题,单选15题,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万余人身着节日盛装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还有多选24题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同繁荣。考生要高度关注祖国统一问题。另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要内容。这里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各学科交叉考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爱国主义是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这一部分无论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2010年考研真题在这一部分中就考了两道选择题,同学们要高度关注这一部分的复习。 第三部分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在这部分命制考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命题重点主要是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第四部分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考生特别要关注的考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第五部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合交融部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两大治国方略,而且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所以这一部分无论是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六部分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2010年以及2011年考研政治本部分没有命题,备考2012年的考生要关注命题可能性较大的以下考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逐章解析(第五章)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逐章解析(第五章) 对于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把思修中的每章节的考点都列举出来,方便各位考生复习,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社会公德是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活中要加强社会公德自律,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征。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众性生活,它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内容是公开的,没有秘密可言。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忽视公共生活领域的和谐与公共秩序的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遭到干扰甚或破坏。有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3.0 计划学时:48(理论课学时数: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2015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的规定,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三门课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它们分工不同,但又相互衔接和配合,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设计思路 1.2.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严谨的理论性、鲜明的实践性、具体的针对性的特点,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以“素质本位,服务专业”为理念,依据公共课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课程设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总体思路。 具体通过两个结合来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 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2.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 1.2.2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05方案”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常用名言警句汇总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常用名言警句汇总 思修与法基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形式即通过设置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或者诗词歌赋来考查大纲的考点。从2010年进入考研政治大纲的考试范围以来,每年都会有该类型的题目出现,这也要求我们备考2015考研的同学们在复习到相关内容时一定要加强注意,而不是选择跳过。对于名言警句,考研政治大纲中有很多内容,以下对此进行了总结汇总,方便考生记忆。 1、立志当高远 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立志须躬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3、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 4、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自强不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 7、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的《治国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8、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兼相爱,交相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恭敬之心,礼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不学礼,无以立”“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 10、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1、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是非之心,智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做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docx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思修与法基》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090349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 3.0 计划学时: 48(理论课学时数: 32,实践课时数:16) 适用专业:全院高职各专业 1.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 16号)文件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结合我院教 学教改要求,促进各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 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如下课程标准。 1.1 课程定位 《思修与法基》(全称《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是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 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意见 >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 05 方案 ) 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根据学院《关于制定 2015 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 试行 ) 》的规定 , 将本课程设定为高职各专业 的公共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面对大学新生活而出现的思想困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实现学院各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修与法基》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 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 提高,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起着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支持的作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形势与政策》。《思修与法基》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职业素养;《概论》课培养大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

2016考研政治冲刺:思修与法基主观题高频考点

2016考研政治冲刺:思修与法基主观题高频考点 1.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在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对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4.创新精神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体现了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它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在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的大学生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应当做到:

思修与法基复习提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基本原理要点 1.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9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10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p1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基本概念 1.理想p2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P22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共同理想p2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基本原理要点 1.理想的类型p22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p24~p25 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