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_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_杨海生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_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_杨海生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_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_杨海生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_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_杨海生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宏观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冲突也日趋激化,其主要体现为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水资源危机。据统计,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了全球排放量的13%,居世界第二;①200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②更有天津、太原、沈阳、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相继加入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③此外,作为全球21个贫水国之一的中国,七大水系中有近70%存在重度污染,④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400多座。⑤最近,世界银行的环境和经济专家撰写的调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

———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

杨海生

陈少凌周永章*

内容摘要

市场化改革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分权,在既定的政府管理体制下,这种分权导致地方

政府间围绕流动性要素展开竞争。本文从环境政策的角度对我国省份间的竞争和博弈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财政分权和基于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体制,使地方政府当前的环境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式的竞争,其目的在于争夺流动性要素和固化本地资源,而不是旨在解决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这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逐年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与此同时,这种竞争也呈现出从单一控制目标的粗放型策略向多元控制目标的集约型策略转化的动态特点,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的自我约束机制正在加强。为此,本文认为,为发挥地方政府竞争的良性效应,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当改善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隔断政绩与经济数量型增长间的联系,在保持地方政府的适度积极性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导向型的地方职能部门。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

环境政策

空间计量经济学

JEL

分类:H23,Q5,C31中图分类号:F019.6,F064.1,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8)06-0015-016*杨海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电子信箱:yhaish@mail.syus.edu.cn;陈少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周永章: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议与评论;感谢中山大学“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课题的资助。

①国际能源署2004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是美国,占总量的23%,其次是中国,占总量的13%。(EIAVoluntaryReportingofGreenhouseGasesProgramannualreport2004)

②见2006年8月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李新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③根据《

世界发展指标2006》的数据,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国占了13个。④国家环保局公布的《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七大水系的100个国控省界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0%和24%。

⑤见2005年6月7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查报告《世界发展指标2006》指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加在一起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美元。事实上,正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其经济起飞阶段所经历的,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不仅已成为抑制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严峻问题,更因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引发社会冲突而危及到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

然而,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现这一目标的成败关键,往往并不在中央政府。作为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社会秩序中发挥着最积极作用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历来有着更加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经济领域的分权,特别是财政分权,通过给予地方政府更大的占有和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利,不仅为其推动本地区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切实提高了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基于经济资源占有的政治自由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地方政府对更多经济资源的追逐与相互竞争,甚至导致牺牲其他非经济职能以换取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实际上,由于我国采取以GDP为主的相对绩效评估标准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竞争已经造就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且这种扭曲甚至还有持续加剧的趋势(傅勇、张晏,2007)。而在其中,具有明显外部性的环境政策往往首当其冲地成为被牺牲的一项公共职能,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甚至牺牲环境的做法屡见不鲜,①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更是不断加剧。②虽然因应中央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改善环境状况的政策,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力度从绝对数来看都在逐年加强(见图1和2),但却始终收效甚微,无论是在已完成的“十五”计划还是在正在进行的“十一五”计划期间,环境问题至今都是唯一未能达标的工作。可见,这种竞争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固然能最大发挥地方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但若失于控制,也可能演变成极大破坏效率和公平的恶性竞争。因此,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竞争行为,进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摆在我国各级决策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也是学术界需给予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国内外有关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接着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说明了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如何影响其环境政策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的反应函数进行了估计,并对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竞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进行了计量检验。最后,本文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提出了一些结论和政策建议:(1)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对我国环境状况的改善是具有正面效应还是具有负面效应?(2)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政策竞争具有哪些特性?(3)针对我国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的竞争特性,我们应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协调?

二地方政府竞争:回顾与评述

Breton(1996)给出了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一个较全面准确的定义,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体中的政府利用包括税收、环境政策、教育、医疗福利等手段,吸引资本、劳动力和其他流动性要素以增强各区域经济体自己竞争优势的行为。目前在国内,这一研究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竞争的缘

①《半月谈》2005年第10期披露了广西富川县白沙镇为招商引资,将砒霜厂建到村民水源地,进而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005年浙江省发生了东阳、新昌和长兴事件等一系列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

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绿皮书——

—《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维权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由、影响因素及其效应。①

沈立人等(1990)和白重恩等(2004)分析了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中国“诸

侯经济”形成的影响;Qianetal(1998)强调了财政包干改革对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随着财政分权正面效应的不断释放,地方政府间竞争激化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凸现。如Young(2000)提供了中国地区间贸易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同化的经验证据,并强调地方财政激励和价格体系扭曲对产业结构同化的影响;周黎安(2004)则从政治激励的视角探讨了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的原因。为此,不少学者对如何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包括,银温泉等(2001)强调了通过立法重建竞争秩序的重要性;周业安等(2002;2004)认为规范政府行为和市场秩序是引导地区间良性竞争的重要保障;沈坤荣等(2006)提出加快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进程是营造地方政府间协调有序的税收竞争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而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特性却少有涉及。然而,正如Brueckner(2003)和Baicker(2005)所强调的,忽视地区间的竞争特性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来说,都将可能导致难以估量的偏差。一方面,

只有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识别地方政府间的竞

图2我国环境监管情况(1998~200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1999~2006)。

图1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1998~200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

①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综述可以参考杨海水(2004)及庞明礼(2006)。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争(包括定量刻画竞争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的选取标准等),才能找到这种竞争内在的规律,从而引导我们的理论研究在更贴近现实的基础上指向正确的解决方向,并最终得以为匡正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优化竞争环境提供有效的指导措施;另一方面,虽然无论从理论还是直观上来说,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互影响的独立决策主体的事实都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至今为止的绝大多数实证分析仍将观测到的地方政府决策变量作为从一个统计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无差异变量,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割裂了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因果性,更可能因遗漏重要解释变量而导致估计结果的巨大偏差。

因此,借鉴企业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成果,一系列描述各种竞争特性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不断见诸于国外文献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后院竞争模型”(BesleyandCase,1995),“溢出模型”(Caseetal,1993),“资源流动模型”(Brueckner,2001)和“竞争到底”(Figlioetal,1999)。与此同时,鉴于上述的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内在因果性使得传统的统计回归方法失去适用性,一种针对地区间竞争特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新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自九十年代初兴起后,因其强大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备受推崇,并很快为众多传统的经济学科所采用。Caseetal(1993)首次将其应用于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估计出了美国州政府公共支出间的反应函数(ReactionFunction)。①沿用Case等设计的计量模型,Heydelsetal.(1998)、Brueckneretal(2001)分别对比利时和波士顿地区的税收竞争的反应函数进行了估计。Baicker(2005)利用五种不同的权重矩阵重新验证了Caseetal(1993)的结果。Ollé(2006)则对西班牙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地区间的反应函数斜率为正。Figlioetal(1999)的研究发现美国州政府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福利竞争(AsymmetricCompetition)。Fredrikssonetal(2002)和Woods(2006)在美国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中也找到了不对称竞争存在的证据。与这些丰富的国外研究成果对比,国内在此方面的进展仍相当有限。沈坤荣等(2006)对我国地方政府税收政策的反应函数的实证检验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唯一对此做出贡献的研究。因此,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环境政策为例,运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空间计量方法,全面细致地对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具体特性进行定量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创新意义,有望进一步丰富、拓展现有文献。

为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将首先对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竞争的反应函数进行一个简单的理论刻画。

三理论模型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政府(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往往被视为单一的主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独立地制订其政策,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尽相符的。一方面,地区政策大多具有外溢效应(SpilloverEffect),如一个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的增加会带来周边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Anselin,2001);另一方面,地区间的政策差异还会引发生产要素跨地区的流动(Brueckner,2003),也就是说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地区间的配置不仅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政策强度,还会受到周边地区政策强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更多地受到上级政府对其政绩考核的激励和约束,由于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情况拥有更多不为上级政府所知的私人信息,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自我汇报难免存在隐瞒甚至欺骗等现象,进而给上级政府的考核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政府通常会采用相对目标来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政策行为。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制订政策时不仅

①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实证研究的综述可以参考Brueckner(2003)和Revelli(2005)。

是相互依赖的,而且与企业在同一市场中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博弈行为类似,一个地区的公共政策必然是其周边地区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地方政府政策的反应函数。同样地,通过检验地区间的政策反应函数,我们也能更深入准确地了解各地方政府的竞争状况。

作为公共政策中最具外部性的政策之一,地区环境政策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本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一情况。首先,我们假定一个代表性的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为:

(1)

其中!i代表当地企业的利润,而vi则表示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Ei代表i省的环境政策,如污染治理投入、环境税或排污费等。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地方经济和稳定当地社会秩序。因此,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就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2)

其中Ki代表i省使用的全部资本,Li代表在i省就业的全部劳动力,ri代表i省的资本收益率,Wi

代表i省的工资率,EiKi是i省政府的环境政策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效益。①另一方面,假定居民的福利水平主要受收入水平和环境质量两个因素影响,即:

(3)

这里Ii代表i省居民的总收入,它由工资收入和资本收益两部分构成。

其次,就我国现实而言,现行的人事制度和财政体制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影响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政府直接干预影响价格水平等。地方政府的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当地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福利水平。为了刻画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将方程(1)、(2)和(3)做了如下的修正:

(4)

(5)

(6)

方程(4)、(5)和(6)中的Gi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当地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它不仅体现了财政分权所赋予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推动力,也是影响企业、居民及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外生条件。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要求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必须等于其收益率,即:

另外,考虑到资本的跨地区流动会使地区间资本的回报均等化,而劳动力的跨区迁移会缩小地区间居民福利水平的差距,②因此,对于均衡情况而言,我们有:

①我们假定,环境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随资本投入的增加而加强。此外,需特别指出的是,如环境政策为污染治理支出这一类的增加全民福利的政策,则给企业带来的是正效益,即在此为负数。

②与资本不同,劳动力追逐的不仅仅是工资率,还包括居住环境在内的生活质量的最大提高,因此,使劳动力跨区迁移达到均衡的条件应为整体福利水平的趋同。

(7)

(8)

通过方程(7)我们不难发现,i省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不仅取决于i省环境政策强度,还取决于周边省份环境政策的强度,即:

(9)

类似地,由方程(8)我们可以得到,i省的环境治理投入和监管力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周边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从而引起劳动力的迁移,也就是说,周边省份的环境政策将影响当地的劳动力数量,即:

(1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并不是独立地在制定环境政策,而是在与周边省份进行着博弈。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可以描述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选取适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适当的环境监管强度,以最大化地方政府的效用,即:

(11)

通过解方程(11)可以得到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的反应函数:

(12)

上述反应函数表明,除周边省份的政策影响外,作为地方政府竞争重心的流动性生产要素(Ki,Li)和体现财政分权效应的政府对当地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Gi)也是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选取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对方程(12)中E-i,Ki,Li,Gi与Ei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一)基本模型

为了检验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政策竞争,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计量模型:

(13)

其中Eit代表第i个省份(直辖市)t期的环境政策;!i代表地区的固定效应,!i代表时间的固定效应;Ejt代表第j个省份(直辖市)t期的环境政策;wijt(j≠i)为一个权重集,它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i的所有竞争性省份的政策影响进行权重赋值,而后将i省(直辖市)的所有j个竞争对手的环境政策的影响加总成为一个环境政策变量;Xit是一个包含省(直辖市)的其他社会经济特征的变量集,它代表了除周边省份的空间影响外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it是具有独立同分布的扰动项。考虑到我国环境立法和环境标准制定的高度统一性,地方政府无权对环境法规和标准进行修改,所以各省区环境政策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投入和监管力度的差异上。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水平和环境监管力度的选择等方面,基于这种思路文章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有两

个: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强度。①

根据上述模型设定和方程(12)的结果,我们在方程(13)中引入了相对资本密集程度②(Ki)、失业率(Li)和财政赤字(Gi)这三个变量,来反映影响各地区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Xit。更直观的是,这三个变量还分别衡量了在制定地区环境政策的博弈过程中三大利益集团——

—地方政府、企业和劳动力(即居民)——

—的影响力量。一般说来,政府的公共支出往往以居民福利为最大受益者,这与居民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却可能与企业目标存在冲突。因此,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对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应该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影响,但相对资本密集程度的影响则可能相反。另外,就环境政策本身而言,尽管所有环境政策都对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有着直接影响,但从相对程度而言,由于居民和企业分别是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强度这两种政策的直接承受者,我们认为,污染治理投入将更敏感于失业率的变化(即劳动力流动),而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即资本流动)则对环境监管强度的变化有更强的影响力。

(二)权重矩阵的选取

为了估计方程(13)我们必须对权重矩阵w

进行赋值。根据Anselinetal(1996)的研究,空间距离

ij

往往是影响资源流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劳动力的流动会受地域文化和迁移成本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地域性特征,而且,资本同样会因产业的聚集效应向同一地区流动。为此,本文首先采用空间距离作为确定权重矩阵的一个基准。具体来说,如果i省和j省相邻,③wijGeo为1;如果不相邻,wijGeo为0。其次,考虑到地区增长绩效通常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而实证研究显示,地方官员提高增长绩效的主要手段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徐现祥等,2007),也就是说在地区竞争中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会对本省区的环境政策产生影响。基于这种思路,本文采用距离和产业结构的混合形式对竞争省区进行加权。如果省和省相邻,这里的分别代表i省和j省的第二产业比重;④如果不相邻,w

Stru=0。这表明,i省

ij

和j省的产业结构越相近,j省在i省的所有竞争省区中所占的影响权重也就越高。另外,由于收入差距也是影响资源流动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陈秀山、徐瑛,2004;王晓鲁、樊刚,2004;蔡昉等,2004),为此,我们也设计了以空间距离和收入差距相混合为衡量的权重矩阵。如果i省和j省

相邻,,这里的awage

,awagej分别代表i省和j省的平均工资;⑤如果不相邻,

。类似地,省和省的收入差距越小,省在省的所有竞争省区中所占的影响权重也就越高。空间距离、产业结构和收入差距权重矩阵经行标准化后分别记为:WG,WCY,WIN。⑥

(三)估计方法

考虑到方程(13)等号右边的竞争省份的加权环境政策变量的内生性以及面板数据中的异方差,OLS估计结果将不再有效,为此Anselin(1988)、Caseetal(1993)以及BesleyandCase(1995)建议用MLE估计空间滞后模型。然而正如KelejianandPrucha(1998)、Lee(2003)的研究指出MLE估计空间滞

①环境监管强度=排污费收入总额/交纳排污费单位个数。

②相对资本密集程度。

③所谓相邻是指省和省在行政区划上具有共同的边界或顶点。

⑥关于行标准化的具体方法可参考Anselin(1988)的说明。

后模型存在两个致命缺陷:一、对扰动项的假定过于严格,实际样本很难满足;二、当样本较大时行标准化后的权重矩阵不再对称,这使得MLE的计算变得非常复杂甚至不可行。①为了尽量避免回归分析中的偏误,本文采用的是Lee(2003)提出的“最优两阶段最小二乘法”(B2SLS)进行估计。

(四)竞争特性检验

为进一步考察地方政府间环境政策竞争的区域及动态特性,本文还构造了如下两个检验模型:1.非对称竞争模型

在估计方程(13)时,我们假定各省份间的竞争是对称的,即省对其所有的竞争省份环境政策的反应函数是相同的。但近期研究显示,这种对称假定过于严格,地区间可能存在着不对称竞争现象(Fredrikssonetal,2002;Woods,2006)。因此,作为对方程(13)的扩展,本文估计了如下的非对称竞争模型:

(14)

通过方程(14)我们可以检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是对称的,即i省对环境政策比自身宽松的竞

争省份()和环境政策比自己严格的竞争省份()的反应函数是否相同。如="1,说明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竞争是对称的;如果回归结果显示"0>"1,说明地方果回归结果显示"

政府对环境政策比自身宽松的竞争省份更加敏感,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更关心资本的流出和劳动力的<"1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环境政策比自身严格的竞争省份更加敏感,即她更关心资本的流流入;而"

入和劳动力的流出。

2.混合权重矩阵模型

Caseetal(1993)指出,地方政府在对竞争省份进行权重赋值时,往往会同时采取多个标准。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文章还进一步估计了如下的模型:

(15)其中0!!!1。由于从方程(15)中不能直接估计出"和!,为了求出地方政府在进行环境竞争时权重选取的具体标准,我们对方程(15)做了如下的变形:

(16)通过方程(16)我们可以求出具体的"和!,计算方法如下:

(17)如果!"0.5,那么地方政府在环境竞争中将更加关心周边竞争省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反

①Ord(1975)曾提出用权重矩阵的特征根来简化MLE的计算方法,但随着样本增加以及对权重矩阵的行标准化,Ord(1975)的计算方法变得越发不可行。关于MLE在空间计量模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说明读者可以参考KelejianandPrucha(1998;1999)。

之,地方政府则会更多地考虑与兄弟省份的收入差距情况。值得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对权重矩阵的选取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方程(15)中的!应是时间的函数,即!=!(t)。如果这一假说成立,那么方程(16)中的"1和"2将存在着动态结构性变化,即方程(16)可进一步修正为:

(18)

如果不存在动态结构性变化,则"3不显著,#="1,!="2/"1;如果"3显著,说明在t*年前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1,而在t*年前产业结构权重在总权重矩阵的比例为:!=("2+"3)/"1,在t*年后产业结构权重在总权重矩阵的比例为:!="2/"1。

(五)数据及实证结果

文章选取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奥台)1998~2005的环境、

财政、生产要素、失业率、产业结构和收入等数据。

为了更好地比较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力度两种环境政策在区域竞争中的效果,本文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对数化,表1是对所有变量的统计特征描述。表2~6报告了前文列及的所有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其实证意义归纳如下:

1.财政赤字、

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和失业率对省际间环境政策的制定都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财政赤字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增加,环境监管力度提高。这是因为财政赤字往往是一种积极财政政策的信号。财政赤字越大,表明地方政府参与该地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程度越高,则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也越强,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辖区的公共福利,而不受或少受企业利益所左右。另一方面,财政赤字越大,也表明地方政府从财政分权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远远无法弥补其须承担的经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地方政府追逐与竞争经济资源的动力,从而迫使其更多地关注于公共职能的发挥。

其次,相对资本密集程度与环境支出和环境管制间呈V字型特征,即当资本密集程度高于平均水平时,环境支出和管制水平都将随资本的增加而增加;当资本密集程度低于平均水平时,环境支出和管制水平则随资本的增加而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当地方的资本相对较少时,政府会因为吸引资本的需要降低环境管制的强度,同时资本的相对缺乏意味着财政的相对吃紧,因此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支出也就相应的减少。而当资本达到一定的充裕程度后,资本流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负效应将逐渐超过其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即环境Kuznets曲线)。③因此,随着资本的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自主性和对公共福利的主动关注程度也在增强,这一切不仅对政府加大环境支出和环境监管的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空间。

最后,失业率从辖区内人们的福利状况衡量了环境政策的特征,当失业率较高时,人们更关注收入(经济增长),环境问题将会被忽略;随着经济的增长(失业率的降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会随之上升,从而对政府推行积极的环境政策将施加更大压力。因此,失业率与环境支出和管制呈反向变动。

2.本文所关注的竞争省区加权环境政策变量的回归结果在所有回归模型中都显著为正。这说明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1999~2006)。

②根据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研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本。③关于环境Kuznets曲线的综述可参考Dinda(2004)。

我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着以环境政策为手段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采用的是一种相互攀比式的趋同化策略,这与Fredrikssonetal.(2002)、Levinson(2003)和Woods(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此外还有两点需强调的是:首先,几乎所有回归模型的结果都显示,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政策的竞争敏感性要远远大于环境支出政策(环境监管的竞争弹性约为环境支出竞争弹性的近两倍)。由于对环境监管政策影响最大的主要为可流动的资本,上述结果表明当前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政策竞争仍是以吸引资本为首要目标,这与实际观察到的地方政府总是竞相采用招商引资策略的现象是一致的。

3.非对称竞争模型显示,地方政府对环境政策比自己宽松的竞争省份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环境

政策比自己严格的竞争省份(!

0显著大于!

)。这说明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时更多采用的是一种

防守型的地方保护政策,其目的是固化本地资源(如防止因资本向外扩散造成的对当地企业经济发展及居民就业的负面影响)和避免地方利益的稀释(如防止外来人口过多涌入对本地居民福利的冲击),以保护本地企业和居民。

4.从混合权重矩阵模型的回归结果看,产业结构和收入差距这两个竞争标准在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竞争中的重要性因政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环境支出方面,地方政府对收入差距更加看重;而在环境管制方面,则更多考虑的是周边省份的产业结构。这一结果并不奇怪,因为环境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地方居民,它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弱,而居民的收入状况将直接决定其对环境质量的偏好。因此,为了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地方政府在选择环境支出水平时,会对周边省份的收入差距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于对环境监管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流动性资本,因此,地方政府在决定环境监管力度时,对产业结构相近的周边省份自然就会格外重视。此外,从权重矩阵的动态结构性变化检验中,我们发现,在1999年和2003年环境支出发生了结构性改变,而环境监管的结构性变化则发生在1999和2001年。①这一实证结果一方面说明我国地区间环境政策的博弈方式已由1999年前的单一目标正在向多元化目标转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污染控制由浓度目标向浓度目标加总量目标转变的环境战略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表1变量的统计描述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样本工业污染治理

投入(亿元)

1.677

13.040

0.009

1.865

248

环境监管强度

(万元/个企业)

0.251

1.831

0.014

0.225

248

财政赤字

(亿元)

44.197

129.852

4.775

25.954

248

劳动力

(万人)

2072.035

5662.406

118.400

1431.139

248

资本存量

(亿元)

2765.989

14561.730

109.011

2724.945

248

失业率

(%)

3.51

6.50

0.60

0.89

248

产业结构

(%)

36.464

59.244

6.958

9.482

248

平均工资

(元)

2758.942

7401.940

1228.102

1187.468

248

注:1.环境监管强度=排污费收入总额/交纳排污费单位个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1999~2006)。

2.劳动力=就业人数(年底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

3.财政赤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

4.工业污染治理投入、失业率和平均工资数据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

5.资本存量数据根据“张军等,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1’,《经济研究》第10期”进行补充和调整。

6.产业结构为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

7.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投入、排污费收入总额、财政赤字、资本存量、平均工资按1978年的可比价格进行了调整。

①表6详细计算了不同时间段地方政府权重选取标准的变化情况。

注:表2、3、4和5中括号为标准差;%%%、%%和%分别代表1%,5%和10%水平上显著。

表2省际间竞争的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E=环境监管)

被解释变量(E=环境支出)

表3省际间不对称竞争的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X)

环境政策低

!0

环境政策高

!1

常数项

财政赤字

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失业率

拟合优度回归标准差

样本

产业结构权重(地理权重调整)空间不对称

0.140-%%

(0.012)

0.031%%%

(0.007)

-2.723---(0.300)

0.985---(0.081)

0.204---(0.037)

-0.614---(0.123)

0.5000.988248

收入差距权重(地理权重调整)空间不对称

0.524--(0.232)

0.292---(0.016)

-2.407---(0.351)

0.895---(0.086)

0.220---(0.036)

-0.630---(0.119)

0.7080.960248

产业结构权重(地理权重调整)空间不对称

0.284---(0.023)

0.137---(0.029)

-0.833--(0.393)

0.189-(0.111)

0.883---(0.215)

-0.167---(0.051)

0.8950.331248

收入差距权重(地理权重调整)空间不对称

0.150---(0.051)

0.046--(0.023)

-0.869-(0.531)

0.210-(0.114)

1.056---(0.220)

-0.151-(0.084)

0.8860.343248

被解释变量(E=环境监管)被解释变量(E=环境支出)

解释变量(X)地理权重(WGeo)产业结构权重(WCY)收入差距权重(WIN)常数项

财政赤字

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失业率

拟合优度回归标准差

样本

-6.001---(0.352)

1.780----(0.091)

0.453---(0.027)

-0.421---(0.102)

0.5101.000248

0.440---(0.049)

-6.344---(0.369)

1.851---(0.093)

0.384---(0.030)

-0.350--(0.101)

0.5730.951248

0.111---(0.010)

-6.355---(0.344)

1.837---(0.092)

0.479---(0.026)

-0.303---(0.093)

0.5580.953248

0.286---(0.018)

-2.483---(0.340)

0.935---(0.090)

0.230---(0.036)

-0.675---(0.113)

0.6880.975248

-2.483---(0.144)

0.279--(0.037)

0.243---(0.031)

-0.119--(0.048)

0.3140.568248

0.720---(0.139)

-0.887--(0.413)

0.199---(0.051)

0.112---(0.021)

-0.188--(0.041)

0.6750.517248

0.156---(0.050)

-2.345---(0.165)

0.307---(0.037)

0.210---(0.028)

-0.095--(0.042)

0.5140.575248

0.336---(0.082)

-2.145---(0.148)

0.217---(0.040)

0.197---(0.028)

-0.140---(0.033)

0.8760.567248

注:从表4中不难发现在1999年和2003年环境支出中的权重矩阵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为了具体求出不同阶段权重的比例,我们估计了如下的方程:

其中

,。回归结果如下

解释变量(X)

年份

WINE

WCYE-WINED(WCYE-WINE)常数项

财政赤字

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失业率

拟合优度回归标准差样本数

1998~20050.142---(0.020)

0.023-(0.013)

-6.288---(0.337)

1.839---(0.089)

0.456---(0.028)

-0.384---(0.099)

0.5290.988248

19980.145---(0.021)

0.030-(0.017)

-0.026

(0.017)

-6.284---(0.334)

1.841---(0.090)

0.456---(0.027)

-0.391---(0.099)

0.5300.990248

19990.142---(0.021)

0.039--(0.017)

-0.045--(0.020)

-6.275---(0.341)

1.842---(0.089)

0.451---(0.030)

-0.403---(0.104)

0.5310.989248

20000.144---(0.049)

0.047-(0.025)

-0.053

(0.034)

-6.280---(0.553)

1.843---(0.157)

0.450---(0.066)

-0.402--(0.201)

0.5320.988248

20010.143---(0.020)

0.042--(0.019)

-0.035

(0.024)

-6.281---(0.340)

1.841---(0.089)

0.452---(0.029)

-0.395---(0.103)

0.5310.989248

20020.143---(0.019)

0.038-(0.020)

-0.023

(0.028)

-6.283--(0.339)

1.839---(0.089)

0.454---(0.029)

-0.390--(0.101)

0.5390.989248

20030.144---(0.020)

0.065---(0.017)

-0.056---(0.021)

-6.287---(0.339)

1.841---(0.090)

0.452---(0.029)

-0.393---(0.102)

0.5320.987248

20040.143---(0.049)

0.096-(0.052)

-0.080

(0.076)

-6.287---(0.552)

1.840---(0.156)

0.453---(0.066)

-0.389-(0.199)

0.5310.988248

表4

环境支出结构性变化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E=环境支出)

解释变量(X)

WINE0.143---(0.065)

WCYE-WINE0.065---(0.018)

D99(WCYE-WINE)-0.071---(0.019)

D00-03(WCYE-WINE)

-0.044-(0.026)

拟合优度

0.532回归标准差

0.989样本数

248

表5环境管制结构性变化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E=环境支出)

注:与环境支出类似,环境监管的权重矩阵在99和01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为了具体求出不同阶段权重的比例,文章估计了类似的方程:

其中

,。回归结果如下:

解释变量(X)

WINE0.210)))(0.048)

WCYE-WINE0.122)))(0.033)

D99(WCYE-WINE)

0.098)))(0.022)

D00-01(WCYE-WINE)

0.043)(0.023)

拟合优度

0.360回归标准差

0.552样本数

248

解释变量(X)

年份

WINE

WCYE-WINED(WCYE-WINE)常数项

财政赤字

相对资本密集程度失业率

拟合优度回归标准差样本数

98~050.218)))

(0.054)

0.167)))

(0.046)

-2.121)))(0.075)

0.300)))

(0.029)

0.167)))

(0.026)

-0.167)))(0.039)

0.3500.553248

980.217)))

(0.054)

0.163)))

(0.046)

0.047

(0.030)

-2.115)))

(0.075)

0.299)))

(0.030)

0.167)))

(0.026)

-0.170)))

(0.039)

0.3500.554248

990.215)))

(0.053)

0.155)))

(0.046)

0.068))

(0.029)

-2.114)))

(0.072)

0.298)))

(0.029)

0.167)))

(0.026)

-0.170)))

(0.037)

0.3520.554248

000.208)))

(0.054)

0.140)))

(0.049)

0.097

(0.070)

-2.128)))

(0.293)

0.296)))

(0.065)

0.169)))

(0.044)

-0.164

(0.108)

0.3550.553248

010.209)))

(0.048)

0.122)))

(0.033)

0.121)))

(0.025)

-2.140)))

(0.083)

0.297)))

(0.030)

0.172)))

(0.027)

-0.155)))

(0.043)

0.3600.551248

020.205)))

(0.050)

0.122)))

(0.039)

0.070

(0.073)

-2.153)))

(0.084)

0.301)))

(0.028)

0.170)))

(0.026)

-0.162)))

(0.039)

0.3540.553248

030.215)))

(0.055)

0.158)))

(0.042)

0.011

(0.037)

-2.126)))

(0.076)

0.300)))

(0.030)

0.168)))

(0.026)

-0.166)))

(0.039)

0.3500.554248

040.218)))

(0.055)

0.171)))

(0.043)

-0.005

(0.029)

-2.120)))

(0.075)

0.300)))

(0.029)

0.167)))

(0.026)

-0.167)))

(0.039)

0.3500.55324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三部门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围绕流动性生产要素展开的竞争对其环境政策制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8~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地方政府间环境竞争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省际地方政府当前的环境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攀比式竞争,即周边省份环境投入多,本地区投入也多;周边省份监管弱,本地区环境监管也弱。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目前仍是以环境政策作为争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实现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旨在解决本地区环境问题,提高公共环境质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地方政府环境投入和环境监管力度都在加大,但我国的环境状况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第二,我国省际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政策竞争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防守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即以固化本地资源和避免地方利益稀释为主要策略,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环境政策竞争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2)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化,即从只考虑直接影响的粗放型竞争策略向同时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的集约型竞争策略转化,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污染控制由浓度目标向浓度目标加总量目标转变的环境战略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早期失控的恶性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约束正在逐步增强。

第三,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的环境政策。参与程度越高,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时将更关注于公共福利的改进,这表明积极扩张的地方财政政策将有助于促进地区间的良性竞争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应该说地方政府围绕流动性要素展开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甚至是恶性竞争也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社会冲突的激化。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改善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隔断政绩与经济数量型增长间的联系,为官员的晋升竞赛降温,在保持地方政府的适度积极性的基础上建立公共服务导向型的地方政府,这才是发挥地方政府竞争的良性效应,从而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此外,要继续推行多元目标的环境战略,并通过指导和培训加速地方政府的学习过程,使其在制定环境政策时能够自发自觉地对彼此间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要大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地区交易市场,促进地区间的生产与服务合作,减弱地方保护壁垒对地方政府发挥环境职能的负面效应;要鼓励地方政府推行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增强地区公共福利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与约束。

表6

权重矩阵比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年份

98~9900~0304~0598~05

产业结构占总权重矩阵的比重

0%14.8%45.3%16.2%

年份

98~9900~0102~0598~05

产业结构占总权重矩阵的比重

100%78.6%58.1%76.6%

环境支出

环境管制

参考文献:

Anselin,L.,1988,SpatialEconometrics:MethodsandModels,Boston:KluwerAcademic.

Ansenlin,L.,Bera,A.K.,Florax,R.,andYoon,M.J.,1996,SimpleDiagnosticTestsforSpatialDependence,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Vol.26(1),77-104,1996.

Ansenlin,L.,Varga,A.,Acs,Z.,1997,LocalGeographicSpilloversbetweenUniversityResearchandHighTechnologyInnovations,JournalofUrbanEconomics,Vol.42,422-448.

Anselin,L.,2001,SpatialEffectsinEconometricPracticein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83(3):705-710.

Besley,T.J.,Case,A.C.,1995,IncumbentBehavior:VoteSeeking,TaxSettingandYardstickCompeti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5:25-45.

Baicker,K.,2005,TheSpilloverEffectsofStateSpending,JournalofPublicEconomics,Vol.89,529-544.

Breton,A.,1996,CompetitiveGovernments:AnEconomicTheoryofPoliticsandPublicFinance,Cambridge,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rueckner,J.K.,Saavedra,L.,2001,Dolocalgovernmentsengageinstrategicproperty-taxcompetition?,NationalTaxJournal,Vol.54(2),203-229.

Brueckner,J.K.,2003,StrategicInteractionamongGovernments:anOverviewofEmpiricalStudies,InternationalRegionalScienceReview,Vol.26(2):175-188.

Case,A.C.,Rosen,H.S.,Hines,J.R.,1993,BudgetSpilloversandFiscalPolicyInterdependence:EvidencefromtheStates.JournalofPublicEconomics,Vol.52,285-307.

Dinda,S.,2004,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Hypothesis:ASurvey,EcologicalEconomics,Vol.49,431-455.

Figlio,D.N.,Kolpin,V.W.,Reid,W.E.,1999,DoStatesPlayWelfareGames?,JournalofUrbanEconomics,Vol.46,437-454.

Fredriksson,P.G.,Millimet,D.L.,2002,StrategicInteractionandtheDeterminationofEnvironmentalPolicyacrossU.S.States.JournalofUrbanEconomics,Vol.51:101-122.

Heyndels,B.,Vuchelen,J.,1998,TaxMimickingamongBelgianMunicipalities,NationalTaxJournal,Vol.51(1),89-101.

Kelejian,H.H.,Prucha,I.R.,1998,AGeneralizedSpatialTwo-StageLeastSquaresProcedureforEstimatingaSpatialAutoregressiveModelwithAutoregressiveDisturbances,JournalofRealEstateFinanceandEconomics,Vol.17,99-121.

Kelejian,H.H.,Prucha,I.R.,1999,AGeneralizedMomentsEstimatorfortheAutoregressiveParameterinaSpatialModel,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Vol.40(2),509-533.

Lee,L.F.,2003,BestSpatialTwo-StageLeastSquaresEstimationforSpatialAutoregressiveModelwithAutoregressiveDisturbances,EconometricReviews,Vol.22,307-335.

Ollé,A.S.,2006,ExpenditureSpilloversandFiscalInteractions:EmpiricalEvidencefromLocalGovernmentsinSpain,JournalofUrbanEconomics,Vol.59,32-53.

Ord,J.,1975,EstimationMethodsforModelsofSpatialInteraction,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Vol.70,120-126.

Qian,Y.Y.,Roland,G.,1998,FederalismandtheSoftBudgetConstrain,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8,1143-1162.

Revelli,F.,2005,OnSpatialPublicFinanceEmpirics,InternationalTaxandPublicFinance,Vol.12,475-492.

Young,A.,2000,TheRazor′sEdge:DistortionsandIncrementalReform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15,1091-1135.

Woods,N.D.,2006,InterstateCompetitionandEnvironmentalRegulation:ATestoftheRace-to-the-BottomThesis.SocialScienceQuarterly,Vol.87(1):174-189.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第4期。

蔡昉、都阳,2004,《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学术研究》第6期。

陈秀山、徐瑛,2004,《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傅勇、张晏,2007,《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第3期。

庞明礼,2006,《地方政府竞争研究述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3期。

沈坤荣、付文林,2006,《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增长绩效》,《经济研究》第6期。

沈立人、戴田晨,1990,《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经济研究》第3期。

王小鲁、樊纲,2000,《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小鲁、樊纲,2004,《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1期。

徐现祥、王贤彬、舒元,2007,《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经济研究》第9期。

杨海水,2004,《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述评》,《经济学动态》第10期。

银温泉、才婉如,2001,《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经济研究》第6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计:1952-2000》,《经济研究》第10期。

周黎安,2004,《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

—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第6期。周业安、赵晓男,2002,《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

—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2004,《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LocalGovernmentCompetitionandEnvironmentalPolicy

—EmpiricalEvidencefromProvince′sGovernmentsinChina

——

HaishengYangShaolingChenYongzhangZhou

Abstract:Decentralizationineconomicaffairswasputintopracticeaftermarket-basedreform,andunderthecurrenthierarchiesinpoliticalinstitutionitresultedinlocalgovernmentscompetingformobileresources.Thispaperconductsanempiricalanalysisonthestrategicinteractioninthedecisionbehavioronprovincialenvironmentalpolicies.Theresultsshowthat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theevaluationsystemoftheachievementingovernmentofficialspostaccessbasedoneconomicgrowthstimulatetheChineselocalgovernmentstocompeteunrealisticallywitheachotherthroughtheirenvironmentalpolicies.Theircompetitionaimsatchasingmobilecapitalandlaboraswellaspreventinglocalresourcesfromflowingout,whichisonemainreasonforthedeterioratingenvironmentalqualityinChina.However,theircompetitionstrategieshavealsoevolvedfromtheextensiveonewithsolecontrollingtargettoanintensivestrategywithmulti-target,whichsuggeststhattheself-constrainedmechanismoftheChineselocalgovernmentsinmakingenvironmentalpoliciesisnowbeingstrengthened.Inordertotakeadvantagesofthelocalgovernmentcompetitionandpushthecommunitiestodevelopharmoniously,weshouldimprovecurrentevaluationsystemoftheachievementingovernmentofficialspostaccess,disconnecttheperformanceofgovernmentofficialsfromthemagnitudegrowthinGDP,andthenrebuildapublic-orientedlocalgovernmentwithrightincentives.Keywords:LocalGovernmentCompetition;EnvironmentalPolicy;SpatialEconometrics

(责任编辑:张莉)

地方政府学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第三节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表现及后果 三、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生机理 四、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规制 一、地方政府竞争概述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2.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4. 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竞争的概念 ·在理论上,一个地方政府代表一个所管辖的区域,因而也可以称作辖区。 ·所谓地方政府竞争或者辖区竞争,是指各辖区为了本地的利益最大化,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来争夺资源的竞争过程。 2.政府竞争的手段 ·投资环境 ·政府管理竞争 ·法律制度竞争 ·政治行动竞争(获取特殊政策) 3.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政治市场(财税权、人事权等) ·要素市场(农产品、工业产品等) ·产品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 4. 地方政府竞争的必然性 蒂布特假说: 蒂布特认为,只要居民可以择区而居,那么各辖区的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竞争。这是因为个人考虑选择辖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辖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和服务(支出)结构及水平。如果一个辖区试图吸引更多的居民进驻,就必须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由于居民的偏好不同,辖区之间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结果均衡的时候,辖区之间存在差异,但辖区内部可能没有差异。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居民的用脚投票足以给辖区政府带来硬约束。 二、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1.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改善地方公共物品。地方公共物品是吸引要素流入的基础性环境条件,也是地方政府获取从中直接受益的本地居民支持或赞同的重要砝码,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在扩大地方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物品质量上,如为吸引区外要素流入本地区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社会治安,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第二,争夺生产要素。制度经济学把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四架马车”,围绕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人才高地”、制订税收及土地使用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争夺资金、技术。 第三,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制定地区发展战略,针对重要企业或产业适用优惠或倾斜政策,实行价格补贴、金融优惠政策、财政优惠政策等,或者为企业用工和人才吸引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和便利条件,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市场封锁与保护。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扩大管理范围,增加审批手续,强令当地企业经营、收购或推销当地产品;强化经济杠杆,迫使和诱使当地企业实施封锁措施。 第五,获取优惠政策,争试点权。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或上级政府的博弈,在纵向政策层面上获得比其它地方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或者争取中央政府对制度供给实行准入和试验推广。 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其政府在行政权力、财税分配、经济规划、人事任免等方面有比其它地方政府更大的权限,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2.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后果 积极面: ·提高了地方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 ·约束了地方政府的“掠夺之手”; ·推动了宏观经济的调整增长。 消极面: ·一是重复建设严重 ·二是产业结构趋同 ·三是分割市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地方政府的涵义所谓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在基本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权限缺失。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设置来看,除特别行政区以外,我国地方政府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从我国现行的中央与地方间“委托代理”关系来看,地方政府是辖区内土地市场的管理者,负责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它们的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同时地方政府也是较大的土地需求者,政府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用地。由于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又是土地市场的唯一的管理者。各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会根据预先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规划期间辖区内各年出让宗地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数量、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指标。由此,地方政府作为辖区内土地的管理者、需求者,对辖区内土地市场影响较强,进而影响其对土地资源的集约配置。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地方政府竞争的涵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的竞争 性开始显现。作为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特征,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作为土 地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以及地方政府间开始出现竞争关系。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地方政府竞争问题有了现实研究意义。亚当.斯密首先对地方政府竞争进行了论述,此后有不少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加入到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中来。对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角度,因而对地方政府竞争也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地方政府竞争通常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提供公共物品,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在投资环境、法律制度、政府效率等方面开展的跨区域政府间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加强。为发展当地经济和扩大财富规模,地方政府积极吸引辖区外资源流入,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业竞争的政府竞争。在政府绩效考核的驱使下,地方政府之间就产生了类似企政府竞争包括政府的纵向竞争和横向竞争两个方面。政府的纵向竞争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集权与分权进行。政府的横向竞争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利,相互之间围绕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展开的竞争。中国的地方政府竞争起始于80年开始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在分权化改革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只是简单的委托代理机制,在地方政府没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职能,地方政府官员也不是地方利益的代表,更倾向于维护全国的公共利益。因此,地方利益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不存在利苹分歧。而财政分权化改革后,中央·地方、省之间关系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地方政府在继续履行中央一地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同时,地方独立经济利益开始出现。比如税收分流。这种利益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了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和行为取向,地方政府不再是完全依靠从中央政府获取最大化的预算支出,而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扩大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因分权化改革而成为了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利益主体的确立必然导致彼此为扩大各自利益而进行竞争。 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 分析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开始展现较强的竞争意识, 这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对促进辖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而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等现象也不断出现,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地方政府间竞争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对规范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益驱动竞争,只有维护与争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浅谈对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解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置,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 举例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微妙关系的体现。 首先,应坚持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有其自身规律性和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不能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而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应该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高校的管理必须坚持市场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否则,将阻碍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对照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高等教育具有的公共产品部分属性和私人产品的部分属性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经济学角度看,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是市场供给和政府供给相结合。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仅仅诉诸市场力量。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参与提供教育,干预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管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环境行政处罚证据规则

环境行政处罚证据规则 为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行为,提高环境行政处罚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结合环境行政处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一、收集证据的总体要求 (一)认定的违法事实应当有充分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尽量避免形成孤证。所收集的证据,应运用逻辑推理和环保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判断,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二)坚持“先取证后决定”的原则,所有证据的收集必须在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完成。 (三)证据的取得应具有合法性,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以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处罚的证据。 (四)所有证据应当尽可能是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 收集原件确有困难的,收集的书证可以是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 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 (五)所有制作的调查笔录等书证应当使用蓝黑色或黑色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尽量做到无涂改、无错别字。 二、几种重要证据的制作要求

(一)调查笔录 1.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调查笔录分两种: (1)执法人员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有关设施、仪器装备等检查所作的,用于证明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等的书面记录,如现场监察记录、现场勘验记录等(以下简称现场监察记录); (2)执法人员为查清案情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时制作的调查询问笔录。 2.制作调查笔录时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要求主体合法、形式合法、方法合法、程序合法。 a.调查人应为两人以上,并都应在调查笔录中签字。调查笔录中应有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的内容记载。 b.调查笔录应交当事人阅读核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向其宣读,并由当事人在每页调查笔录上签字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在笔录中说明,有第三人在场的可由第三人签名。一般有阅读能力的当事人应要求其在调查询问笔录末尾注明“以上我看过,记录属实”,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则应该注明“以上我听过,记录属实”的字样。现场监察记录当事人除签名外还应有表明态度的语句。 c.调查询问笔录中不能有空行。 d.现场采样的,应在现场监察记录中详细记载采样的时间,采样口名称、生产情况、处理设施运行情况、固定剂添加情况、排污去向等采样要素,并写明“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采取水样N份”。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地方政府体制

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的分配,由志愿者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和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 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过程。 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那一级或者那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那些特定监察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 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简单题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环境的差别。 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优点: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 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点: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利交叉影响行政效率。 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那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地方政府竞争

正确看待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高速发展 姓名:邹佳男 班级:行政管理班 学号:201200032102 如今社会的竞争愈发激烈,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之间,也同样表现在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究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把握地方政府竞争的深刻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快速高效发展。. 仔细品读当今的舆论风向,可以敏锐的察觉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将目光侧重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确实因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私利竞争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是什么推动了地方政府之间的这种激烈竞争,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官员升迁制度过多的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如今较为看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地方政府主政者的政绩,都是由一个中心按照单一的经济标准自上而下地来考核、比较的。又因为我国各地方政府都是对上级负责,因此各地方民众的追求并不是当政者的首选追求,如果各地政府根据自身地方特点以及民众诉求为出发点,那么单纯的经济发展一定不是所有地方政府的首要选择,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环境的诉求必然要高于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单地说,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导向的政绩观及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体系,诱导地方政府官员投入到了增长的竞争中。 在如此的竞争环境中产生诸多问题也不足为奇,这种政府竞争所导致的地区保护以及区域分割两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产生负面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地区保护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不利影响,一是阻止外地产品流入,保证本地企业产品的当地销售,不利于整体区域发展;二是对本地企业的大肆维护,乃至放松监察力度,易导致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不合格产品反而愈演愈烈。 区域分割在我看来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这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每个地方经济体成为许许多多的独立经济体系,每个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市场特征。进而产生了较大范围内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如长三角流域的港口就建设过于密集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区域内多个地方经济体发展模式相同,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这种经济竞争导致地方政府重视本地产业的短期经济增长,形成了GDP的高增速,但是却未能全面均衡的带动国内发展,只是侧重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因此没有能在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度。 如此看来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的确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庞大动力,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竞争所带给我们的巨大进步。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得事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税收掌握以及事权的承担间接引起了地方政府竞争的开始。当然从事实来看,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形成从而推动了我国20年来的经济告诉发展。张五常评论说:“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像中国今天所见到的激烈竞争,历史上没有出现过。” 正是如此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方政府竞争的巨大优势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我认为首先得一点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资源要素以及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资源的配置完全受计划经济所控制,流动性不强,并且资源由此产生的低利用率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价格驱动的资源购置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社会整体的效率提高;并且市场要素的配置也极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政府与市场的界限 ------从钢铁行业说起 学号:姓名:学院:班级: 摘要: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说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市场经济很可能在很多方面呢呈现非典型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也决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同一般。以下我就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简要论述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关键字:政府市场干预自由产值过剩 1 钢铁行业的界定 钢铁行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此外,由于钢铁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其他一些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等,因此通常将这些工业门类也纳入钢铁工业范围中。 2 钢铁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中国钢铁工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在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亿吨,超过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国家的粗钢产量的总和。然而,成绩的背后却难掩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不仅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钢铁行业现状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钢铁工业留下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如技术水平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因此,从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就需要先对钢铁工业的历史背景及现状进行全面的剖析。 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被钢铁火药武装起来的西方坚船利炮打怕了,为了一个“强国梦”,中国人成了世界上最迷恋钢铁的民族。从洋务运动到“大炼钢铁”再到这些年中国钢铁工业产能的急剧扩张,中国,花了上百年,终于成了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生产出来的钢铁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压得整个国家都喘不过气了——据媒体报道,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贸行业出现信贷危机。曾经的“钢铁元帅”变成了“谈钢色变”。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 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9-08-02 [作者简介]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宋紫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 * 周业安,宋紫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经济增长;财政分权 [摘 要] 本文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竞争的性质及其后果,并总结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的主要成果。本文认为这种地方政府竞争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经济波动、地方保护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扭曲等。[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9)11-0028-09 一、导 言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和转型并存的经济体,就经济增长的模式来说和早期的东亚模式类似,比如强调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注重出口导向,注重投资的核心地位,以家族企业为特色的微观经济组织等等。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模式之间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别,除了政府和国有部门对资源的控制以外,政府介入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也完全不同。在中国,更多地表现在地方政府像公司一样运行,[1] 地方政府并不特别关心公共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是更关心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绩效。尤其是地方政府竞争强化了这类行为。所以,在很多学者看来,要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地方政府竞争着手。 地方政府竞争其实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不同程度的财政分 权,每个辖区(无论是州县还是一些大区)都拥有 自己的独立的税权。各个辖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通过公共政策的策略制定来吸引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流入本辖区。给定资源的有限性,辖区之间就存在某种竞争关系。如果按照作为竞争主体的政府间关系划分,辖区竞争可分为纵向竞争(interg overnmental competition 或vertical com petition)和横向竞争(interjurisdictio nal com -petition 或horizo ntal competition)。[2] 所谓纵向竞争,就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竞争,通常更多地关注中央和州(或者地方)之间的竞争。横向竞争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竞争,比如州之间、城市之间、特别区之间、县之间的竞争等等。 如果按照竞争的性质划分,那么辖区竞争又可分为溢出效应、财政模仿和标尺竞争三种方式。所谓溢出效应式的竞争,主要是指某个地方政府增加某项公共服务支出,就可能惠及周边辖区的 28

环境执法取证的经验与方法

环境执法取证的经验与方法 环境行政执法举证,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环境监管职能时,依法对公民或法人组织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时,应该提供、提出能够证明行政处罚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和依据。 环保部门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都必须基于对行为人行政违法事实的准确认定,而对违法事实认定,必须建立在充分、确凿的证据基础之上。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执法人员普遍存在证据意识淡薄、举证责任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执法效率的高低。 取证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行政执法行为的成败。从执法实践中来看,举证的关键在于证据的获取,执法人员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证据的特点特征,要注重提高现场证据意识和举证水平。 一、证据的特征 任何一项证据,要真正能证明环境违法事实的真相,必须符合以下3点特征: 真实性。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必须具有能够客观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属性,或者说具有客观存在性。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要求证据的内容和证据的形式都必须具有客观性。证据的内容应当以客观事物为基础,证据形式的客观性,要求证据必须以一定的有形载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收集证据时,应注意证据内容和形式客观性的特征,不要主观臆断而应以法律事实作为定案量罚的依据,避免情绪化倾向。 关联性。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具有一定的关系。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具有关联性才可被采用,与案件事实没有关联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确定证据的关联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证据要证明的内容与案件事实是否有关;二是证据所证明的问题对案件事实认定是否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证据对于要证明的事实是否具有证明力。当然,证据的关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比如说查处违反“三同时”案件,就得获得项目内容和大致投资量证据,因为这是确定哪一级环保部门管辖的重要事实。

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收益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弊端,这是地方政府被重新重视的原因之一,所以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要先从收益的视角来看。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与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洪银兴和曹勇,1996),计量检验也证明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主导作用(沈坤荣,1998)。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符合中国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实现路径,能以较低的成本加快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杨瑞龙,1998;杨瑞龙和杨其静,2000;陈天祥,2004),由于这个原因,也有学者把中国经济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何晓星,2003、2005)。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的许多积极作用都是在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探索地方政府的作用就离不开探索地方政府问竞争的作用。 1.从总体上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许多经济学家将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增长奇迹归功于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地方政府问的竞争主要是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决定的。政治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为了晋升,就必须有一个好的政绩。经济激励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为了分成,就必须发展好当地的经济。政治激励和经济激励为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为不管是政治激励还是经济激励最后都体现在gdp上,所以最终表现为地方政府惟gdp马首是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的经济分权把巨大的经济体分解为众多独立决策的小型地方经济,创造出了地方为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竞争的“控制权市场”;虽然没有彻底的私人产权制度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但却有了地方之间为经济增长而展开的充分竞争,这种竞争导致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并对政策环境进行改善,加快了金融深化的进程和融资市场化的步伐。尽管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可能导致过度投资(比如“羊群行为”),但是地方问的竞争却从根本上减少了集中决策的失误,牵制了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地方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让中国经济在制造业和贸易战略上迅速迎合和融入了国际分工的链条与一体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开放是地方为增长而竞争的结果(张军,2005)。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控制了同时期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的增长率。 2.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消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力量。qian 和roland(1998)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面对吸引流动要素和中央转移支付情况下的竞争,分析表明在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的地方财政竞争增加了政府挽救陷入困境中企业的机会成本,因为挽救会削弱分散的地方政府对流动要素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与其拿有限的资金来救助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不如拿有限的资金来增加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流动资本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样一来,地方政府间竞争不仅是消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力量,也是提供地方基础设施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间竞争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市场化激励,保持和促进市场化进程,即通常所说的维持市场的联邦主义(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3.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促进民营化的重要力量。在民营化的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张维迎和栗树和(1998)通过地方竞争说明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转变历程,他们认为,地方分权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为了使本区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降低成本、解决政府和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势必让渡全部或部分股份,这将导致国有企业向民营化的不断转移,这种竞争越激烈,民营化的进程也就越快。李少民、张维迎和栗树和(1998)的模型分析表明,当地方政府间竞争充分激烈时,激励效应就会超过分配效应,地方政府更愿意分享税收而不是利润,否则,利润分享份额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将小于税收减少带来的损失。换句话说,竞争加剧促使经理降低成本的压力更大;没有地方分权,民营化就不会出现。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地方政府间竞争激烈时,地方政府有激励保护和促进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朱恒鹏(2004)的实证分析表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确会推动民营化进程。 4.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竞争

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指南

案件取证分类指导执法模板按图索骥—《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指南》解读证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基础。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是指环保部门或法律授权的组织用来证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并应受行政处罚的案件的一切客观事实,即环保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事实根据。环保部门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必须注重证据和符合证据规则,这是依法执法的要求,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对调查程序、收集证据要求做了原则性规定,《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结合环境执法实际,对调查取证程序专节做了规定。此次出台的《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指南》(环办〔2011〕66号,以下简称《证据指南》)对《行政处罚法》的原则规定和国家依法行政的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对环境行政处罚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认定活动进一步规范,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制定《证据指南》的必要性 (一)制定《证据指南》是规范执法程序的必然要求。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行政处罚决定,违法者才能接受和履行,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才能支持。反之,证据缺陷有可能导致处罚决定被撤销。制定《证据指南》,有利于推进环保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程序工作,扭转执法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 (二)制定《证据指南》是环境行政处罚实践的迫切需要。 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呈增长趋势,当事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提高,这对执法人员调查取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的执法人员对证据重要性的认识还不高、取证程序还不够规范、笔录过于简单、所取证据不能反映出违法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地方调查取证工作的指导,明确证据收集、审查、认定的方法和要求,便于基层执法人员掌握和运用。 (三)《证据指南》是《环境行政处罚办法》重要的配套文件。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专节对调查取证环节做了具体规定。其中,许多新的规定,如证据的登记保全、自动监控数据的运用、现场即时监测、查封暂扣措施等需要具体操作细则。为更好地实施《环境行政处罚办法》,有必要制定《证据指南》与之配套。 二、主要特点 《证据指南》介绍了环境行政处罚证据,分析了各种证据形式的特点,阐明了收集证据的方式和要求、审查证据的方法和要求、证据效力的判断方法,提供了常见证据的证明对象示例、常见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实证明和证据收集示例、常见证据制作示例。 它适用于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收集、审查和认定证据的工作,但不具有强制性,主要为行政处罚案件调查人员和审查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细化操作,加强指导,以破解取证难题。 《证据指南》采用一般原理、要求与具体示范相结合的形式,力图做到易懂、易学,方便基层执法人员掌握运用。正文部分介绍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的主要证据形式及特点,阐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