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对后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批判旧教育的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在总结自己以往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

“活教育”的主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要求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将教学这个过程“活”起来。而不再像旧教育那样“死”教书。严格地按照教材所写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没有创新。这些就是旧教育中所谓的“死”教书,是不可能立足于现今社会的。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这也要求了教育也要有发展、有变革。而对于学生而言,“活”教育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创新思维。在当下这个人才聚集、竞争激烈的市场,博学不再是竞争的筹码,毕竟现在很多人都拥有广博的知识。关键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去,如何进行创新。一个人光有知识而不懂得运用,那么知识学来也是白学。因此在“活”教育主张中,要求学生将读书这一过程“活”起来,是适应现在这个处处充满着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的一种需要。

在“活教育”这一教育主张中,首先提到的是“活教育”的目的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点让我印象深刻。谈论到做人,不论在什么时代,身处怎样的环境,学会做人都是我们的必修课。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是一种群居的生物,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因而,这要求我们要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进入社会,追求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做人”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要达到其中的精髓却是一点都不简单。不会“做人”,就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会“做人”,就不可能在芸芸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中总会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也许有人会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结为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市场人才剧增,供大于求。但是这也只是环境因素,是每一个求

职者都必须面对的,它并不会根据某些人或某些事而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形势是严峻的,但是每一位求职者所拥有的机会却是平等的。

“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就拿就业问题来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做人的深层在于人的发展。我们可以学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处于众人之巅,成为独一无二。那么,就业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学会“做人”,不仅在于获得良好的交际圈,还在于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会“做人”,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类全体,同时也是个体幸福的基础。然而在现在的教育中,大多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做人”的相关知识的教授,导致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处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将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贯穿其中。

在“做人”之外,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深一层目的在于“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就要拥有民族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我们要懂得爱护自己的国家,发扬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的职责与义务。而“做现代中国人”则要求我们要达到以下五点: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五方面的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符合现代人的发展要求。

拥有健全的身体,有利于我们追求人的发展,追求高深的学问和美好的人生。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思维活跃,让我们学会突破,有所创新。曾经美好的事物也会因时间逝去而淡然消逝。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这样时代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合作,让我们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我们知道到应该舍小我来成大我,以集体的利益为先,为集体而奋斗。服务,要求我们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而服务。我们都是国家的子民,祖国哺育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而作为回报,我们在感谢祖国的养育之恩外,还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即我们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观念、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含义,这使得教育目标逐步具体化,是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在“活教育”教育思想中,第二个重要思想是“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述。现在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多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很少是直接地体验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并且,现在的学校教育仍

然是以书本为主,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上会存有障碍。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植物时,光靠图片展示和老师的口头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很抽象的。倘若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观察身边的植物,从而归纳总结出一些对于植物的认识,这样不仅达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多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强调学生在亲身观察、体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由学生直接接触、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真实,一方面让学生记得更牢,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将自然、社会、学生生活和学校教育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于生活的。“活教育”的课程论让我认识到了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意义及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学生还要多参与实践,在亲身经历中获取知识,应该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知识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知识与经验的相结合,那么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在“活教育”这一教育主张中,还涉及到“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这与现在的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相呼应。这让我意识到,“做中教”是让教师利用实践和经验来完成教学。“做中学”是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而在实践这两个过程中,师生达到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是通过各种活动去实现“做”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验的过程。通过“做”,有利于教师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

总之,“活教育”的教学论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是:在“做”的基础上,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指导地位,是让师生共同进步的途径。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提出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取、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陈鹤琴的“活教育”仍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

然富有启迪。可以说陈鹤琴的“活教育”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无论是“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还是教学论,都是给现代教育的一种启发。我们要积极吸取好的教育思想并进行创新,从而获得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构建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年论文 2015届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6年6月10日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 1 陈鹤琴的生平 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著作。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of chenheq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屠益琼指导老师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Chen Heqin is one of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s, experting in kidolog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temporary infant education in China. He constructs his own infan psychology, summarize sev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kids, which are based on his long-term research of observing his older son as a testee, and also by absorbing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fant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infant education in early 20s century and establishing Gulou kindergarte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topic sentence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 With the persistently development of infant education and in-depth revolution of infant education, Chen’s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 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 education theory;practical 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

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13-06-07T15:03:21.71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于红[导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 于红大连商业学校 116000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部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任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十大原则是: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着名的儿童教育家。主要教育着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统的 《陈鹤琴教育文集》,是我们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东亚病夫,因此具各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 ",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

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时至今日,我们亟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 他一向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提出"做世界人",要 "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教育学生爱劳苦大众的大多数人,恨人类的共同的敌人,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大多数劳苦大众的血泪之上。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在当时是属于进步教育思潮之列的。 2、"活教育"的课程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十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 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关于体德智三育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读了陈鹤亲先生的《怎样做小学教师》,深受启发。 陈老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理论,细细读来着许多的思想都是陈老一生工作经验思考的精华。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陈老的任何一条箴言的提出都是从小处入手,从排队的问题到礼貌的训练,以及教室里的布局和桌椅的摆放,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问题,陈先生都事无巨细地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例如教室里展板的高度,并不是以好看为首要目的,而是要求既美观又便利,教室的门吱吱呀呀的响动这些让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陈先生也同样关注到了。“爱生”的理念融入在陈先生的思想中。这样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诸多细节:我们教

室里的讲台边、橱柜角上的护边、护角;我们教室门上的防护包边;我们精心倡导的六项儿童礼……这些不都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的践行吗? 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做教育也好,做教师也好,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细节、忽略最微小的根本,从小处入手,把点滴做实,也是功德无量的吧。

陈鹤琴教育研究思想评价.doc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 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我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评价:学前教育是目的在于促进入学前儿童(0~6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而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之中,就使得所有课程有了系统的结构性,将五大领域有目的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生硬拼凑,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又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学习知识。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论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09教31 聂晨晨 09093051摘要: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时刻影响着儿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儿童,身心健康,父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儿童教育学家,(刚开始我以为他是个女的,后来听老师介绍才知道是男的)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主导了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有重要影响。 他结合“儿童心理学”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1923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最早的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的和科学化的幼儿教育试验,总结并形成了最早的幼儿教育思想。1940年回江西创办幼稚园,后改为国立的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有一句名言就是:“我爱儿童,儿童爱我”,我们老师说了,他花了毕生的心血研究儿童,热爱儿童,最后很有信心的说出这句话是很让人佩服的。陈鹤琴先生有如下的几个观点: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前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儿童教育。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活校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三、建立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五指活动,单元课程,游戏教学。 四、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我读了《家庭教育》,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一点理解。陈鹤琴先生提倡“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说明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行为总是会受到遗传的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因此他对父母的教育提出了以下建议: 1、父母要尊重孩子。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也就是说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孩子,而应相互尊重。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教育应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地位上,因为孩子有孩子的意志,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他们才会尊重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2、父母步调要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的做法,也就是说父母要“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3、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陈鹤琴认为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什么都听其自便,百依百顺,甚至对小孩打骂长辈或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加禁止。所以陈鹤琴反复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标题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07-06-27 09:38:11 作者:周谷平季小琛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陈鹤琴在创办和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研究儿童心理和师范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人们有过诸多研究和阐述。本文试图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溯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孕育、产生的时期,国际新教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产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这一欧美反传统教育思潮,在美国又称“进步教育”,时间跨度大约是1876年至1957年,其中1896年至1926年被认为是“进步主义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时期。始于1919年

并在上世纪2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的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顺应了这一世界性的现代教育潮流,力图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革,促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并走向世界。国际的大背景和国内的小环境都给予陈鹤琴很深的影响,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上了一层浓重的底色。 在美留学五年,陈鹤琴受到了进步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这五年,正处于“进步主义时代”,再加上陈鹤琴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是当时世界上研究教育的“圣地”。许多实用主义大家在此供职,如杜威、克伯屈、孟禄等。陈鹤琴十分赞赏进步教育中的精神和方法,并将它们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可以说他是以引进“新教育运动”改造中国教育为己任的。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产生的大背景 回顾上个世纪的世界教育,成就是惊人的。在这一个世纪中有过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正是这几次改革运动促进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综观世界教育发展进程,制约整个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主要有三对矛盾:公平与效率、工具论与发展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世界各国的教育就在这三对矛盾的不断冲突、制衡中来回摇摆并逐渐发展,呈现“钟摆式”的震荡。当今教育改革正呈现出由效率、工具、科学向公平、发展、人文倾斜的趋势。这便是当时陈鹤琴教育思想产生的大背景。 公平与效率之争归根到底是受教育权如何分配的问题。为了追求效率,一些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精英教育”“英才教育”等口号层出不穷。这样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出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现实考虑。但是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人类长久的教育理想。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是趋向于公平,即通过扩大受教育权利和增加受教育机会,来提高国民素质。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1)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摘自《学前教育课程论》 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讲解学习

对陈鹤琴“活教育” 思想的认识

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 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完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在此文中,从教学目的、课程论、教学 论、师生关系等不同的方面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活”进行了阐述,以为更多 的人认识陈鹤琴先生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活教育做游戏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即“活教育”。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活”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活”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何谓“做人”?我们都知道,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即一个真正的人的存在是脱离不了社会的。陈鹤琴认为“做人”包含两个要求:其一,热爱人类;其二,热爱真理。前者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则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认可和维护。在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正是中国的黑暗期,社会动荡混乱,民风日下,人情冷漠,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们信仰观念也处于一个混沌迷乱的阶段,何处是真理,哪里又还有真理。很明显,对于当时扭曲的社会扭曲的人来说,先学会“做人”是非常必要的。 何谓“做中国人”?这是活教育的深一层目的,带有明显的民族性,陈鹤琴希望通过教育来挽救危难之中的祖国,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时的社会大众已经变得思想麻木,在帝国主义的摧残与军阀混战的折磨下,民族意识已经淡薄,即便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开始后,广大有志青年虽然义愤填膺,但也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真正认识到民族意识的内涵,许许多多中国青壮年还是做了日伪军、汉奸,所以,从小开始让幼儿明白怎样“做中国人”是促进民族觉醒的有效选择。 何谓“做现代中国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先生认为“现代中国人”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这是“活教育”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基于“做人”、“做中国人”实现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的。中国遭受了近百年的殖民压迫和破坏,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去改变落后面貌,比如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及制度,并且也进行了数十年的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但社会和大众的落后面貌仍未改观。因此,陈鹤琴先生希望培养更多的现代中国人,通过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去改变这种现状。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班级:09教31 姓名:朱彤焱 学号:09093018

陈鹤琴和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比较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他在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他的“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与发展。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 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即他的"活教育"理论,这是他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提倡让幼儿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陈鹤琴选择将自然作为最主要的内容。陈鹤琴的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儿童的天性本是纯真的,如果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过早的将成人的观点强加给 儿童,那么对于儿童来说将是对天性的抹杀,会让他们过早的失去孩子应有的童真。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够学的与应当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我 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漫无限制的毫无系统的方法,则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不能促进其天性的发挥,反而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必定要有 一种组织,在相当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并使各科目中间互相连接起来发生 关系。而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应当将大自然,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 (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1928年9月至1939年10月,陈鹤琴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竭力争取更多的中国人有受教育、办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先后办了6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区办职工夜校和简易小学;先后给一百余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