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1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1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1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身边的材料 1名

……………………………………………………………最新资料推荐…………………………………………………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

身边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你不开各种材料。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3.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描述某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二、教学过程:

活动1:下面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用感官和简单工具正确判断出常见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标准,给物品分类。

3.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

活动2: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材料。

2.用自己的话说出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描述一种人造材料的主要加工过程。

活动3: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准确地辨别出教室中各种物品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举例说明我们的学习用品离不开丰富的材料。

1

……………………………………………………………最新资料推荐…………………………………………………活动4: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1.正确辨别自己家中的各种物品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2.举例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杜浔中心学校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班级:三年班 执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6、本年级共1个班,有10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显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三、实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内容、材料及现象 1-2、种植我们的植物 实验内容:观察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的变化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卫生纸、凤仙花种子、土壤、水 实验步骤: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观察种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1-3、我们先看到了根 实验内容: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1支试管、带根的新鲜植物1棵、植物油、水、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使根完全浸泡在水中。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3、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茎越长越高 实验内容:研究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1段新鲜的芹菜、装有红色水的烧杯、小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2、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3、观察芹菜的变化。 4、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芹菜变红了,将芹菜横切开,发现它的横切面也是红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1、温度和温度计 实验内容:比较水的冷热 实验材料:1杯热水、1杯冷水、2杯温水 实验步骤:1、桌上放4只杯子,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 2、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实验现象:第一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第二次用手指感受4杯水的温度: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2号杯的水比3号杯的水冷。 实验结论:同样的四杯水,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3-2、测量水的温度 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气温计、室温计、体温计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河北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 (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 2. 锯条颤抖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 (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

实验器材:水槽、砂纸。 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 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 (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 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 料分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 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 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 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 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 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 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 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与目标 科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在“植物”单元中,学生们将对生活在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通过比较陆生植物(大树、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鱼藻、水葫芦)的不同特征,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将通过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在“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学生们将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纸、砖、陶瓷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气”单元,学生们将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认识到水和空气在重量、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其中一、二单元涉及到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而三、四单元则涉及了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 科学探究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同时,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并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与建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3.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案 科学概念: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根据可观察到的特性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给材料分类,会辨别材料的性质。 教学难点:材料的分类,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物体的归类。 教学准备: 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实物和生活场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给物品分类 1.复习导入 师:这个单元即将结束,今天是最后一课了,你在这个单元的前几节课里都学会了什么呢?知道有哪些材料吗?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一一做答。 2.给材料分类 根据所学的知识能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图片以具体的某一个物品比较好,书本上的图片有许多物品,让学生难以判断。课件里的图片最好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 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给这些物品分类,每类至少写出3个。 材料物品

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物品呢?(材料根据自己的特性来做物品)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做同一件物品?(也有这种可能,会用不同的材料做同样的物品) 师:图片里还有几件物品没有归纳到表格里,怎么回事啊? 总结: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3.对所学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书本62页的一张表格。提醒: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来表示,其它的特点用“√”或“×”表示。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有新发现吗? 总结归纳从不同的特性描述6种材料的特性。并指导学生完成总结6种材料的不同之处。 二、材料和环境 1.材料的使用过程和材料的来源。 播放短片,内容是材料的来源和使用过程。 师:看了短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一一列举。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2.环境的污染 师:举例说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生一一列举。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合理使用材料,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呢?你有好点子吗? 三、复合材料的认识 教师讲解复合材料的用处。(因为学生对“复合”这个词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让学生去研究了,所以,在这里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现在化的设备越来越多,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在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什么会如此之快呢。如果没有一定的材料,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泡影。所以人们就在制造新型的材料,就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复合材料有着强大的功能是单一材料无法比拟的,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宇宙飞船或卫星返回地面若不控制,外表温度可达4000℃。合金钢2000℃也熔化了。目前没有任一种单一材料可抵挡这个温度。飞船宇宙飞行时,外壁温度为零下110℃,返回地面,高温冲击下外壁温度为1250℃。如此反差的温度,单一材料无法承受,只有用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隔热瓦片才能抵挡这么高的温度。所以,复合材料可以说是科技的一种进步。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和单元内容。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如何流畅地衔接各个环节是一个问题;而本课性质又是以复习为主,如何上出新意又是一问题。 上课当天,整堂课流畅、顺利地上了下来。让我特别满意的事,我在驾驭科学课堂时表现出来的自信,与生交流时流露出来的亲切,这些自然的课堂生成,让我觉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的姿态进步了很多、从容了很多。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忠于教材,没有放开、没有上出新意来。 (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以致用的环境来复习材料的用途。例如请学生设计一辆自行车,思考各个部分要用什么材料来做,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此种材料的用途是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论联系实际。 (2)给学生一些物品,让他们小组合作分类,分完类之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分,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由学生自己总结材料的名称“木材、金属、塑料、黏土、纸”,而不是教师给出标准,让学生对应着分类。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更有深度、活动的难度也会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3)材料的物理性质,书本中介绍的是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特性。其实还有许多方法可以检验材料物理性质的方法,例如燃烧、用磁铁吸引等等。因为是复习拓展课,教师大可不必局限于课本。 (4)让孩子去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还可以这么设计,给学生3个涂黑材料,让孩子们想办法去检验,如看、闻、摸、刻划、弯折、滴水、燃烧、磁铁吸引、放入水中等方法,一方面是复习原有的物理性质,第二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其他探究方法的能力。 2. 教师要用合理的语言去引导,有些太笼统的问题,孩子们反而回答不出来了。“今天

学到了什么?”可以细化成三个小问题“收获到了什么知识、学习了什么方法、培养了什么情感态度”,即请学生总结出三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3.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类材料和材料的回收利用,两个环节。因为前面一块内容设计得过于浅显,孩子们很快就完成了教学活动,所以后一块回收利用的部分用时过多,其实10分钟的教学时间就够了。虽然我准备的“变废为宝”作品大欣赏很有意思,也很吸引眼球,但是也要把握好课的重心,不要有所偏向。

2015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 学 实 验 报 告 单 班级 三 实验名称 植物根的作用 实验器材: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 叶的小植物。 班级 三(1) 实验名称 观察植物的种子 实验者 实验器材 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 大镜。 实验目的 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 实验原理 不同植物的种子特点不同 实验过程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实验现象 或 实验结果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外形、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时间)

我的猜测:根有许多作用 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 根吸收水分 实验结果: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里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透明塑料片;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我的猜测:蚕的外形很奇特

实验步骤: 1、外形:头,胸,腹,足,两侧的小黑点, 2、如何吃食. 3、如何爬行。 4、蚕靠腹部气孔呼吸 观察到的现象: 蚕有八对足 实验结果:蚕胸部三对足帮助吃食,腹部4对足使身体前进,最后一对尾足帮助移动身体,还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时间): 班级三实验名称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实验器材:蚕蛾、放大镜 我的猜测:蚕蛹的外形和蚕蛾差不多 实验步骤: 1、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 2、蚕蛾的形态特征,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试卷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一) 姓名: 1、植物的生命过程中要经历()、()、()、()、()的过程。 2、植物从一粒()成长为一株植物,在这株植物上又结出数粒(),循环往复,延续它们的()。 3、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方法有()和()。 4、有些植物用()、()、()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大多用()繁殖后代。 5、有些种子太小了,我们要用()来看。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等各不相同。 7、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是()的好季节。凤仙花播种的季节是()。 8、凤仙花在花盆中的播种方法有4步:①、()。要挑选那些()的、没有()的种子;②、准备好()和(),把一块()放在花盆的()上,然后放入()的();③、用()在土中按2~3个(),深度约(),每个小坑放()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盖上;④往花盆中()适量的(),使()湿润,将它放在()的地方。 9、除了在花盆中播种凤仙花,我们还可以到校园的()中播种凤仙花。 10、要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可以用这个办法:①、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②、把种子放在()和()的中间,也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都放置种子;③、往土壤中浇适量的(),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11、种植植物是一项()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和()等多项工作。除在()的过程中,每天记录()次()的长度外,从()出土开始,每()还应测量一次凤仙花植株的(),观察叶的()和(),并记在()上。还可以用()、()和()等方式写观察记录。

12、从土壤中连根拔出一棵树是()的,这是因为植物的根有()作用。 13、种子萌发先(),再(),植物的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 14、植物根的作用是:①、吸收土壤中的()和(),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②、将植物()在土壤中。 15、种子播种后,我们先看到了(),后来种子又变成了(),()越长越高,最后开花和()了。 16、植物的()不仅需要(),还需要()。()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 17、植物自己能制造生长所需的“食物”,即(),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色的()依靠()提供的能量,利用()和()制成的。 18、植物叶子利用()和(),在()的作用下生成()和()的过程叫()。 19、1771年,()国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证明了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把()和()转化成(),并释放出()。 20、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和(),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 21、植物茎的作用是:植物的茎具有()及运输()和()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向()将()吸收的()和()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向()将()制造的()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2、把收集到的植株高度数据制成()图,就能发现植物生长的()。 23、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是:()→()→()→()→()。 24、凤仙花植株包括六大器官:()、()、()、()、()和()。凤仙花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和()等。 25、凤仙花又叫()、芨芨草和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凤仙花原产()、印度和马来西亚,共有500多个品种。 26、凤仙花的果实会像弹弓射石子一样把种子弹出来,所以有人把凤仙花的果实叫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