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傅传详细注解及翻译

孙傅传详细注解及翻译

孙傅传详细注解及翻译
孙傅传详细注解及翻译

2015全国高考Ⅰ卷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考中。补充义:庄稼成熟。如:五谷丰登】进士第【“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为【担任】礼部【古代六部职能: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员外郎。时蔡翛[xiāo]为尚书,傅为【替,给省略“之”,对他,向他】言【陈述】天下事,劝【劝告】其【代词,他】亟【jí急切,立即。补充义:①危急。如:其子疾亟。②通“极”,到极点。

③qì,屡次。】有所更【变更】,不然【指示代词,这样,那样。补充义:①正确,对,认为正确。如:不以为然。②副词,竟,便。如: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必败。翛[xi āo]不能用【采用】。迁【升任】至中书舍人。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做了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给他讲天下之事,劝他赶紧有所更改,否则必然失利。)翛不能用。(翛没有用孙傅之言)迁至中书舍人。(升迁做了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入朝】贡【进贡】,使者所过【所字结构,经过的地方】,调【征调】夫【民夫】治【整治】舟,骚然【骚动混乱】烦费【大量耗费】,傅言:“索【索求】民力以【以至于】妨【妨害】农功【农业生产】,而【却】于【对于】中国【古今异义词,中原地区】无丝毫之益【好处】,宰相谓【认为】其所论(论断,观点)同【等同,相同】苏轼,奏(上奏章)贬【贬官省略“之”】蕲[qí]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认为】傅论议【言论】虽【虽然】偶【偶尔】与【和,跟】轼合,意【本意】亦亡【通“无”,没有】他【其它】,以(按照)职论(评价,评定)事而责【责备】之过.【过分。①补充义:拜访,探望。②过错,犯错误】矣,翰亦罢【被罢职】去【离开。补充义:距离。如:连峰去天不盈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宣和末年,高丽国来朝贡,使者所过之处,征调民力修船,滋扰百姓、耗费民财。孙傅进言,朝贡之事征用民夫妨碍农事,却对中华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说,他所说的和苏轼一样,奏请皇帝将他贬职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偶然与苏轼相合,也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按职责发表对事情的看法罢了,处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罢官。)

靖康元年,召【征召】为【担任】给事中,进【晋升】兵部【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尚书。上章【奏章】乞【请求】复【恢复】祖宗法度【法令制度】,钦宗【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使动用法,使……受惠,让……受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认为】名言。十一月,拜【被任命】尚书右丞,俄【不久】改【改任】同知枢密院。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靖康元年,征召他做给事中,任职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向皇帝上书乞求复祖宗法律制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之法使民得利,熙,丰之法使国得利,崇、观之法使奸佞之人得利。”)时谓名言。(时人称之为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抵挡。补充义:①抵得上,等于。例:以一当十。②判罪。例:该当何罪。③掌管,主持。例:当国。④充任,担任。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⑤把守。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⑥挡住。例:以当南日】矢石。金兵分四翼噪【鼓噪】而前,兵败退,堕【掉到】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这一天】,金人遂【于是。补充义:①称心,如意。如:遂心愿。②成功,实现。如:功成名遂。③立即。如:则遂取以来】登城。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十一月,授职尚书右丞,很快改任同知枢密院事,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日夜夜亲自面对敌人的箭和垒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金兵分四队大喊前击,宋军败退,士卒坠落到护龙河里,尸体把河全都填满了,城门紧急关闭。)是日,金人遂登城。(这一天,金人就占领了都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到,往。补充义:访问,拜访】金帅营,以傅辅【辅佐】太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留守,仍兼【兼任】少傅,帝兼旬【(兼,加倍)二十天】不返,傅屡【多次】贻【送】书【书信】请之。及废立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至,傅大恸【极悲哀,大哭】曰:“吾唯【只。同义词:但、顾、第】知吾君可帝【名作动,做皇帝】中国尔,苟【如果】立异姓,吾当死【为……死】之。”金人来索【索求】太上【太上皇】,帝后【皇帝皇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遣送】。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靖康二年正月,钦宗造访金帅军营,让孙傅以留守之职辅佐太子,并仍然兼任少傅。皇帝二十天没有返回,孙傅屡次给金人发信请求皇帝归来。)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等废立皇帝的公文来到时,孙傅极度痛哭说:“我只知道我们皇帝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将为大宋皇帝而死。”)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来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下太子没有送走。)

密谋【秘密地谋划】匿【藏到】之民间,别【另外】求【找到】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带着,拿着】首【首级】送之,绐【dài,古同“诒yí”,欺骗;欺诈】金人曰:“宦者欲窃【私下里暗中】太子出,都人(京城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趁着】帅兵讨定【讨伐平定】,斩首为乱者(作乱的人,造反的人)以【来】献,苟【如果】不已【停止】,则以【用】死继【继续】之,”越五日,无肯承【承担】其事【这件事情】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宾语前置句,不索取我本人】,吾当【应当】与【和,跟】之俱【一起】行,求见二酋【酋长】面【名作状,当面】责之,庶(希望)或【或者】万一可济【成功】。”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密谋把他藏到民间,另外找外形像宦官的两人,把他们杀了,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囚,拿着首级送到金人那里,欺骗金人说:“宦官想偷偷把太子带出宫,都城人和宦官争斗中杀了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率兵平定,把作乱的人都斩首进献,如果还不算完,就只能用死来结束。”)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过了五天,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件事。)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要我,我应当与太子一起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万中之一的成功可能。”)

遂从(跟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为什么,何必)预【参与】?”傅曰:“我宋之大臣,三太子傅也,当死从(誓死追随)。”是夕【这一天晚上】,宿【留宿省略“于”,在城门下)】门下,明日【第二天】,金人召之去。明年【第二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开府仪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谥【谥号】曰忠定。

遂从太子出。(于是跟从太子出了都城。)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守城门的金人说:“想要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你为何参与?”)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孙傅说:“我是宋国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当冒死跟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这天傍晚,在城门下住宿;第二天,金人召唤他们离开。)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第二年二月,死于金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绍兴中,赠孙傅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注:落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补充:【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解析:可根据年号、官职名、句意、标志来断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7(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我只知道我的君主能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将为此而死。解析:“帝”、“苟”、“死”各1分,句意2分。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指责他们,或者

《伶官传序》对应翻译

《伶官传序》对应翻译 张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 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 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 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 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 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 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注释】1.人事:政治上的得失。 2.原:推究本源。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是人为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 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 之。 【注释】:1.晋王:指李克用,西突厥沙陀部首领,唐末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被封为晋王。 2.梁:指后梁太祖朱温。 3.燕王:指刘守光,公元909年被朱全忠封为燕王。 4.遣恨:悔恨,后悔。 5其:祈使付词,表示命令或希望的语气。 6.乃:你。 7.纳:收芷,芷入。 8.庙:指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即下文的“太庙”。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首领与我结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了晋而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遗愿。”庄宗接受了箭并把他们收藏在太庙里。这以后凡用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锦锻的箭袋装上,背着它们在前面冲杀,等到胜利归来又把箭交回太庙。 【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ch óu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 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1] 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翻译

翻译节选: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 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 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 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 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 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重点豪华翻译版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岂非: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 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 将终:临死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立:推立背:背叛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 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 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 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 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 方:正当以组:用绳子函:用盒子装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 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及:等到 给先王,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作乱的人 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word版)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或出处: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或注释: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 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译文或注释: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 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 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 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 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 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 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 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 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 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 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 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 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 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 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 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 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组:绳索。 12、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忘:亡的通假。

8《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人的所作所为推究……的原因 ……的原因 把箭 归附给 一定你的官员 羊、猪各一背着胜利 正捆绑绳子用匣子装 仇敌在夜里 急急忙忙的样子看直到

多么推究 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患辛劳使……兴盛安逸享乐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全没有谁 被从被溺爱的东西哉? 【知识点】 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2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4]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5]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文言句式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伶官传序的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 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 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 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 “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 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 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 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 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 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 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下面,为大家分享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伶官传序》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 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 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 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

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 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 凯旋而纳之。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 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 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 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 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 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 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 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 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 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 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 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

伶官传序翻译注释

注释 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 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10、纳之:把箭放好。11、系:捆绑。组:绳索。12、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14、仇雠(chóu):仇敌。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17、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19、《书》:《尚书》。20、逸豫:安逸舒适。忘:亡的通假。21、举:全、所有。22、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23、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24、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翻译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乘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的翻译及重点字词总结

伶官传序的翻译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父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因为宠幸伶人才造成祸患的吗! 重点字词总结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无”通“毋” 二、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5、以: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伶官传序》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1] 及:等到。 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重点豪华翻译版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重点 豪华翻译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岂非: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 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 将终:临死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立:推立背:背叛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 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 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 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 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 方:正当以组:用绳子函:用盒子装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及:等到 给先王,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作乱的人 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 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到了割下 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岂…欤:难道是…吗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5)。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6),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7),何其衰也(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9)?《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11),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1)人事:政治上的得失。(2)原:推究。(3)遣恨:悔恨,后悔。(4)其:祈使付词,定。乃:你。(5)纳:收芷,芷入。(6)贼:作乱判国为害人民的人。(7)泣:眼泪。(8)何:多么。(9)本:推究。(10)逸豫:安乐。(11)忽微:比较微小的事。 【译文】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

(完整版)伶官传序句子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5、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4、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落下沾湿了衣襟,多么衰颓啊。 5、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吗? 6、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