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与当代思考
教材: 教材: 话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
权威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参的那些迷 墙? 上世纪一个平常的早晨, 织金 二中的教室里坐了一批不同于平常 的考生。他们是需要参加教育局组 织的“教材过关”考试的老师们, 因为成绩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 钩,他们脸上的表情便有些丰富 ——有掩不住焦虑的,有忍不住自 得的,有满脸既不屑又无奈的。但

试卷发下来之后,那些神情各异的 脸骤然间统一为同一种专注,好像 word 文档里的不同字体被格式刷拖 过了一样。 开考的铃声响过之后, 语文老 师王培元才从容地走进教室。很多 年以后,同事们都还能清晰地回忆 起接下来出现的一幕——他淡然地 瞟了一眼试卷,肃然地写下自己的 名字,昂然地站起身来,决然地把 空白卷摆上讲台,然后在满屋子惊 讶的凝视中施施然而去。 2011 年 10 月 25 日,王培元 老师在贵阳市白云区辞世。一直到 退休,王老师都没再过过教材关, 也不见于官方公布的教育名师榜。 但王培元辞世的消息一经发布,织 金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立即就掀 起了一股悼念的热潮,网民们几乎 是众口一词,将他称作没有头衔的 真正的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稍 微留心的话可以发现,王培元的很

多学生或准学生(有些人并不是王 老师班上的,却依然愿意以王老师 的学生自居),正在各个领域扮演 着中坚的角色,但不管活跃于哪个 圈子,他们都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 良好的写作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 格。 “过教材关”的华彩桥段显 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 怀念王老师的人们一再的提及,并 在传说的过程中被夸大扭曲(王培 元的儿子王世锴证实说:其实不是 交白卷,还是做了一道题的),还 有人说王培元其实是做不来那些 题,为了面子才交白卷的。便有人 特意注册了“王培元的学生”的网 名在织金人民论坛上愤怒地反驳: “老师是不是老师得由学生说了 算,他们的专业素养凭那一纸试卷 怎能见出来?还给那些作奸弄科者 以空间,甚至给不开窍者以疑惑: 我教材关都过了,为何学生还不欢

迎我不尊敬我这个老师?……一个 只知道啃课本的老师会优秀到哪儿 去?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只知道啃 课本的学生会优秀到哪儿去?” 建国六十二年以来,中国经 过了八次课程改革。每改一次,语 文教材自然就换血一次。但令人纠 结的是,无论改革者如何竭尽全力 地想使教材体现最完善的教育思 想,语文教材还是饱受诟病——选 鲁迅,有人嫌唯意识形态;选金庸, 有人惊呼民族缺钙。不过,内容都 还不能成为教材的致命伤,规定好 了答案的教学参考书才是一道绕不 出去的迷墙。学生说:“选金庸和 选鲁迅都一样,只要是考试篇目, 老师就有本事照着教参把武侠小说 弄得跟会议文件一样的无聊。” 罗永浩就是被教参逼上梁山 的一个——“有一棵是枣树,还有 一棵也是枣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 心情,我他妈怎么知道这体现了鲁

迅的什么心情——然后就从高中愤 然辍学,如今自立了一个山头,要 把全国“有思想的年轻人”都弄到 他的培训营里去。 不想臣服于教材的老师,可 能都会适当给学生补充些真正营养 的文字,王培元就是这样做的。不 过,比王培元更激进、走得更远的, 还自有人在。山东青岛的王泽钊, 从 80 年代开始就把正规教材扔在一 边,自己为学生选编阅读材料。经 过十几年充实完善,现在 150 万字 的自编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尽管他 所带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 列前茅,他这种过于特立独行的做 法还是让领导忧心忡忡:“虽然我 们对他的看法与学生的反馈一致, 认为他思想超前, 工作能力也很强, 是个不可多见的好老师,但他做事 我行我素,有极强的叛逆性,又不 注意与其他老师进行感情沟通和思 想交流,这使他与其他人的合作不

是很成功,也确实给我们的常规教 学管理带来了被动。” 比王泽钊走得更远的,大概 就是郑渊洁了,王泽钊还只是抛弃 了教材,郑渊洁干脆连学校都给蹬 掉了。自己为郑亚旗编出了 400 万 字的私家教材,自己上课,检测的 方式是让孩子听完课出题考自己。 还带着儿子在家里搞升旗仪式,因 为儿子在学校没有资格当升旗手 ——真是牛得上了境界。 关 于教材的这一场纠结由来 以久,估计也不会很快结束。我们 需要思考的是,在那几个少数派的 牛人之外,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 何有尊严、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 参的那些迷墙?
收起 理 已有 1 人评 威望 金钱 贡献 由 分

落雪 + 20 + 20 + 20 无声
总评分: 威望 + 20 20 查看全部评分 金钱 + 20 贡献 +
本主题由 落雪无声 于 8 小时前 添加图章 版主推荐 收藏 0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 0 支持 0 腾讯微博 反对 0 腾讯朋友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织金人民网声明】 【织金人民网声明】帖子内容仅代表作 者观点, 者观点,织金人民网及织金人民论坛对 任何观点保持中立 不对帖子的真实性、 点保持中立, 任何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帖子的真实性、 完整性等作任何保证, 完整性等作任何保证,请读者自行鉴别 与参与,言论后果自行负责。 与参与,言论后果自行负责。拒绝任何 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沙发 发表于 2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菩提非树 于 2011-12-6 00:15 编辑
QQ 空间
菩提非树
教法: 教法:新名 词与旧手段的交锋
版主
UID 480 帖子 1071 主题 26
当广大被教育者个性被压 抑,思想被窒息,能力得不到发展 的时候,学生所呼唤的“新型”教 师,往往可能是对教师本色的回

精华 12 积分 16569 威望 2435 金钱 8027 贡献 2541 活动 0
归,是对旧的教育精髓的传承,是 对教育本质和终极意义的追问。
在二三十年前,当王培元的 “亲亲学生”是一件让人艳羡的 事。他的学生不但在课上轻松愉 快,课外也没有作业。据说,王培 元每节课只上二十五分钟的课,把 应考的内容干净利落地归纳成口 诀跟公式,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然 后用剩下的时间来聊名著,学唱 歌,或者海阔天空地侃,只要是兴 之所致,貌似数学、地理、历史、 时政无所不教, 最让学生觉得拉 风的是,“王老师还教我们怎么写 求爱信呐!” 偏偏这群整天“不 务正业”的学生,语文往往还考得 比别班好,这就更让人既羡慕又嫉 妒了。 王老师有多渊博,谁都不知 道。网友“大汉雄风”当时已涉猎 西方文艺理论,想要试试王老师的

水深水浅,便模仿自然主义笔法写 了一篇作文交上去,要看他能否判 别。即使在今天,自然主义也还显 得生僻,在那个年代更是知者寥 寥。“大汉雄风”觉得自己像发出 了一件独门暗器,得意洋洋地等着 老师中招,结果王培元不动声色地 接了,轻描淡写地把他的暗器给掷 回来:“自然主义不等于现实主 义。”“大汉雄风”吃惊且叹服, 从此不再在王老师面前玩弄聪明。 (织金文艺网《神奇的教育家王培 元老师》) 在严肃的篇目上,王老师的 课也不是那么轻松的。网友“王培 元的学生”在《纪念王培元老师》 一帖中提到:“讲《桃花扇》的紧 要处,他竟至不能自已而痛哭流 涕,我们与他一道泪下沾襟之余, 多少优秀的种子就在心里种下 了?”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过教 材关”的事情,《桃花扇》的教材

关容易过,但要读到落泪并且让别 人也随之落泪,恐怕就没有几个人 做得到了。可惜,“落泪”不是一 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不可以用来评 职称。 能够见识世界的宽广,人生 的丰富; 能够无忌地笑, 忘形地哭, 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融入学生的 生命,伴随他们一生?王培元时 代,还没有新课程改革这回事,但 王培元的教法,却在很大程度上契 合了新课程精神:开阔视野,激发 兴趣,提高动机水平,让学生自主 学习,注重人文素养的积累、独立 思考的引导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其实,参照其他历史上的教 育名家的教育思想来看,新课程的 “新”,并非横空出世,与历史绝 无干系的“新”,倒更可能是回归 教育本质和教师本色的“旧”。回 到两千年前,孔子有平等民主意 识,孟子有质疑思辨精神,苏格拉

底有启发教学方法,柏拉图有系统 发展观点。时间过去两千年,很多 真正的教育智慧、教育原则并没有 改变。当教育被政治意识形态扭 曲,被短时经济利益挟持,被风行 的世俗观点影响的时候,当广大被 教育者个性被压抑,思想被窒息, 能力得不到发展的时候,学生所呼 唤的“新型”教师,往往可能是对 教师本色的回归,是对旧的教育精 髓的传承,是对教育本质和终极意 义的追问。 在中国教育接受了各界不绝 于耳的讨伐之后,第八次课程改革 于 2004 年正式启动,七年来,新 课程的势头以摧枯拉朽之势,从考 试改革、学制设计、教材编订、教 法改革等方面席卷全国。一次次的 受教育之后,“生本位”、“课堂 生成”、 “民主教学”、“合作 探究”、“721 模式”、“杜郎口 经验”等名词术语终于让一线教

师大概懂得了新课程的精神。不过 真正将这些半生不熟的理念付诸 实践的时候,却并不如想象中的顺 利。山东杜郎口经验被推广之后, 贵阳一所示范中学率先做了吃螃 蟹者,也把学生座位调成圆桌会议 型,每节课留出百分之七十的时间 给学生自主活动,只是一学期不到 又恢复了原状,“不好用”。 有些老师,不需要培训也能 上出新课程精神;有些老师,再怎 么培训也只是邯郸学步。其间最本 质的区分,还在于内蕴与实力。尤 其对于人文学科老师而言,更重要 的是加强自身人文知识与情怀的 修炼,而不是表浅地去落实一些新 概念和新模式。有一个关于新课程 的段子,叫《课堂一开放,老师哭 了》,说的是有一位年轻老师到外 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 体现新课程精神,表现课堂的民主 性和生成性,就让学生当堂提出问

题,结果学生五分钟内提出的问题 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有人问白帝城 为什么叫白帝城,有人问李白有多 大酒量,有人问李白同时期有哪些 诗人,有人问李白为什么被流放, 有人问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还 有人问李白有没有儿子……年轻 老师被彻底问懵,狼狈不堪,原有 的设计也无法开展,最后,在说课 的环节,他哭了。 去嘲笑这个年轻老师是没有 意义的。如果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 命过分热衷于“新”名词“新” 模式的花架子,而不致力于回归教 育本身的平实和本色,长此以往的 后果,恐怕就不是让一个年轻老师 哭那么简单了。
已有 1 人 评分 收起 理由
威望 金钱 贡献
落雪 + 20 + 20 + 20 无声
总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20 贡献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菩提非树 板凳 发表于 2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菩提非树 于 2011-12-6 00:15 编辑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规范与超越规范都不是问题
版主
UID 480 帖子 1071 主题 26 精华 12 积分 16569 威望 2435 金钱 8027 贡献 2541 活动 0
师德考试是比教材过关考试更虚无的东西。 师生关系和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一样,要诀只在 于真诚二字。 王培元的个性,自然是锋芒毕露的。即使面 对学生也是好恶分明,不加掩饰。网友“听泉” 说他有一年跟王培元一起改话题为“爱”的中考 作文,那些作文写得实在是不通,王培元便一边 改一边唱:“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 爱,糊里又糊涂。”(织金论坛《和王培元老师 在一起》)但对于优秀的学生,王老师却是毫无 保留的赞赏, 在他的学生胡清珍竞选二中校长时, 他为胡清珍的演讲击节叫好。并断言:“胡清珍 是好人,也将是个好校长。”这句话的逻辑虽然 有问题,不过事实证明此言不虚,二中在胡的手

里蒸蒸日上,后来,胡升迁为地区教育局局长。 不过最能代表王培元好恶分明的特点的,还 要算他对于准学生杨豪的评价。杨豪是个没进过 大学的才子型人物,诗文书画都自有可观之处, 便处处流露出点恃才放纵的意思。王培元对他却 毫不客气,说他付印的作品集《腾渊留印》是小 学生水平,出版了只是浪费纸张。平日里以舌战 为乐的杨豪一点也没有不服气,低眉颔首,心悦 诚服。换一个场合,王培元又对一个中文系的研 究生说,别看杨豪的文章只是小学生水平,你倒 要好好向他学习。可见,王培元对这个准学生不 是不欣赏的,只是见他气焰太盛,偏要煞煞他的 锐气而已。辞世前不久,他还专门找杨豪要过字, 杨豪便恭恭敬敬地写了“留香书卷,无悔春秋” 八个字给他。 织金人民网 ( 《留香书卷 无悔春秋》 ) 这不太像理想化的师生关系。按照公认的 师德标准, 老师似乎不应该对学生如此出语尖刻, 冷酷打击。要“关心和鼓励每一个学生”。王培 元看起来是个特例,不知道可不可以在师德条例 里加个备注:“若学生不反感甚至是很服气,偶 尔也可以冷嘲热讽”。师德条例虽然是一种必要 的规范,但真正令人向往的师生关系却不是师德

条例可以规范得出来的。就像当年维特根斯坦拿 他《逻辑哲学论 》到剑桥申请博士学位,答辩主 持人是罗素和摩尔,罗素质疑书中的一处矛盾, 维特根斯坦拍着两个大腕的肩膀说:“别急,你 们永远也搞不懂这一点的”。这样答辩就算结束 了,罗素和摩尔一致同意将博士学位授予他。这 种师生关系,真是超现实的美好。决定这段佳话 的,不是罗素和摩尔在师德上的自我约束,只是 自然而然地对于事实抱着开放坦诚和尊重的态度 罢了。 师生关系和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一样,要 诀只在于真诚二字。王培元时代大概还不兴师德 考试,如果有,不知道他将如何评价。师德考试 是比教材过关考试更虚无的东西。教材过关,好 歹还算为教学打了基础,而师德考试呢?成绩及 格,难道就等于人品及格?成绩优秀,难道就等 于师德优秀?
已有 1 人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20 贡献 + 20 收起 理由
落雪无声
总评分: 威望 + 20
金钱 + 20
贡献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引用

举报 返回顶部 菩提非树 地板 发表于 22 小时前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菩提非树 于 2011-12-6 00:17 编辑
自 我:成就与自我成就的两全
版主
纯粹不必是卢安克那种清教徒的生活,它可 以只是每个老师面对学生时心无杂念的状态。教
UID 480 帖子 1071 主题 26 精华 12 积分 16569 威望 2435 金钱 8027 贡献 2541 活动 0
育的前途,正在这些纯粹的老师们手里。
在主流话语体系里,教师是春蚕,蜡烛, 是无私奉献的形象。不过,时代进步之后,似乎 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正在颠覆这一认识,很多教 师自己也并不认同这一形象。网络风传的那些关 于待遇薪酬跟工作压力的牢骚代表了相当一部 分教师对这个职业的看法。有调查显示,教师的 职业倦怠感在各行业中排位第一。 但这不会阻碍每年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 教师行业的竞争中来。有人仅仅把教书当成生 计,有人将教书当作跳板,自然永远有人选择教 书,确实是因为对这个职业本身的热爱。总会有 人能够坦然地接受过大的压力和相对低廉的薪

酬,只因为能够从教学中收获到既成就自我也成 就别人的满足与喜悦。就像卢安克所说的,他并 不想也无力改变中国教育,他只是一个教育研究 的爱好者,放弃了与时代竞争,只为了能走自己 的路,过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他告诫那些热切 地想要去到板烈小学跟他一起支教的志愿者们: “请你先弄清楚:你是不是只因为我才想来?是 不是期待着看到什么?如果是,你面对学生就不 是真实的,对学生不可能是纯粹的,所以你也就 会被他们否认。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学生,你也不 一定需要选择一个已经有志愿者的学校。” 卢安克是少见的真正纯粹的教师。受惠于 崇尚自然呵护天性的华德福教育之后,十年前只 身来到广西农村做分文不收的志愿者教师,他带 着孩子们自编教材,自演话剧,甚至自修桥梁。 生活全靠远在德国的亲人接济,每月花销不超过 一百元。要做到卢安克这一步,没有一种近乎宗 教的狂热是不可能的。卢安克是无法推广的,值 得推广的,是他提到的这个关键词:纯粹。纯粹 不必是卢安克那种清教徒的生活,它可以只是每 个老师面对学生时心无杂念的状态。 王培元也是一个天生的老师,他从织金营上的王

家大院走出来,而王家是营上的教育世家,曾经 创造了营上教育的辉煌,也培育出了营上很多让 人骄傲的人物。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营上的光华 逐渐暗淡,当年的辉煌都被雨打风吹去,只留下 败落的古屋,锁着满屋子的陈年记忆,寂寞地静 立在车马罕至的悬崖上的村庄里。 王培元晚年回过一次老屋,看到那种场景, 一定是想起了先辈在教育上的业绩以及自己桀 骜不驯的职业生涯里的种种得失悲喜。王培元中 师毕业在小学任教不久后即遭文革冲击,一度被 开除工作,至于颠沛流离。文革结束后回学校教 高中,又因为学历偏低而经历种种麻烦,教材关 即其中一例。值得尊敬的是,大半生的坎坷没有 磨去王培元个性的棱角,更没有磨灭他对教育的 执着与深情。 在故乡,王培元写了两首诗: 干河两岸菜花 黄,夹山巍立映斜阳。 营上仙踪依旧在, 村头不见读书郎。
狂风暴雪应有涯,

仙庄依旧恋晚霞。 盼得和风随春回, 发我离人枝上花。 诗里,王培元不复平日里嬉笑怒骂的形象, 满纸都是一个毕生钟情于教育的老人对于乡村 教育现状的深深遗憾和对后代成长的拳拳期望。 教育的前途,正在这些纯粹的老师们手里。
后记: 后记:从网上发的王培元追悼会现场照片看,告 别仪式相当简单,到场的人并不多。只是从网络 悼念文章看,他应该也可以感到告慰。他给众多 学生带来的思想和心灵上的影响,他在织金教育 史上留下的不可复制的独特形象,他给后来的教 育者们留下的启发,都将绵绵留存于世,成为织 金本土教育的一笔财富。 王培元作为中国教育这个强大体制中的异类,应 该永远不能成为教育的主流。但是这样的关于教 育的个人叙事,却有必要作为教育宏大叙事的补 充,才能使教育的意义趋向完整。其实,只要真 诚致力于教育,那么,不管是像孔子那样极力恢 复正统还是像这些异类一样极力逃离正统,本质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汉末士人的精神困境共5页

《古诗十九首》反映的汉末士人的精神困境《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它上承乐府诗歌,下启建安文学。刘勰称其“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马茂元先生认为“它所反映的只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诗中内容可以互相印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失意士子与留守家中思妇的悲哀愁情,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以马茂元为代表的学者们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解读,正所谓“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本文着眼于诗歌内容的分析,以此来窥探当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极端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内容浸透着当时士人特有的感情体验,是饱经苦难的士人们对自己人生离愁别绪、失意落寞、人生无常际遇的低吟浅唱,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汉末叶下层士子境遇的哀歌。具体来说,《古诗十九首》中表现感情如下: (一)人生短暂的苦恼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这几句,永恒与短暂的对比,不断冲击诗人们的内心,体现出忧患人生匆匆的意识。又如《驱车上东门》中,将人生比作被太阳一照就会消失的晨露和寄宿的旅客,感叹寿命不能像金石那样坚固牢靠,即使是圣贤也无法打破岁月轮回而长生不老。诗人感慨生命短暂,面对短暂的生命,诗人出于安全考虑不能“服食求神仙”,于是开始追求现实享乐。

这种享乐是诗人不愿人生虚度自然而真实的选择,但这种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伪装,是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迷茫。 (二)仕途无望的悲苦心态 西汉以来,儒家的积极入世观念深入士人之心,但在东汉末叶的社会环境下“独善其身”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这种仕途无望的悲凉感在《回车驾言迈》中体现得最明显。诗人在旅途中见到事物变迁后,发出了时光飞逝,应当努力建功立业的感叹。人生短暂,只有荣禄和声名才能永存,因此自警自励努力建立功业以谋取不朽的荣名,但是理想与黑暗社会政治严重冲突,他没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机会,一切不过是个幻想的泡影,士人的自我勉励之中饱含的是仕途无望的无尽忧伤。 (三)无法排遣的忧愁 建功立业的理想实现不了,诗人开始用宴饮游乐、纵情声色作为他们的失意人生的新寄托。如《东城高且长》开篇四句,诗人描述的景象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悲凉。自己的生活竟然是如此重复乏味,人的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衰草一般,秋天就走向生命的尽头。诗人开始惊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由此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新的审视和思考,得出早些排除烦扰,及时行乐的结论。苦闷时代人性备受压抑,产生了因关注的转移而臆想出的美好愿景,这种愿景实质上是种无法实现的虚幻的愿望。当诗人从这样的自我麻醉中醒来,只会因那个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怀苦心”、“伤局促”而倍觉凄凉和痛苦。所谓及时行乐,实际上是无乐可言的,并不能使他们真正快乐。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发表时间:2010-08-18T08:32:51.06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上旬刊供稿作者:郭泽峰 [导读] 教学反思的有效开展和切实落实有赖于教师自己认真努力,积极思维,长期坚持,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郭泽峰 (内蒙古大杨树第五小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但是当前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1.1 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而这种格式的套用对于其教学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1.1.2 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2 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2.1 全面而不深刻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1.2.2 零散而不系统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1.2.3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1.2.4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2 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教师自身因素 2.1.1 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 2.2.2 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深度、广度。 ①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②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并且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的这样一种品质。 教师在总结以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体会着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新对教学予以了设计和改进,由原来的讲解传授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体会和感受,活跃了课堂,同时也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2.2 外部的客观因素: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在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

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困境与突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b12792015.html, 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王一萍 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9期 【摘要】文章从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问题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式,科学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对于组织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提出了合理建议,力求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互动更加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提高幼儿语言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困境;突围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只要能够重视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幼儿能从多个渠道获得语言的信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与人交流,提升自己的认知发展。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能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与人沟通能力,满足幼儿欣赏语言美的需要,提高幼儿思维水平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的语言集体教学还是存在许多的欠缺,无法满足幼儿内在的兴趣需要,对于讲述和倾听能力培养得不到落实。因此本文立足于探讨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现状,分析语言活动的困境,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下面,笔者以大班语言活动《叽叽喳喳的石头剪刀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语言活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语言活动中教师高度控制 纵观语言教学活动,以教师高控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还是存在的。活动的始终,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教学者和控制者。师幼之间缺少有效互动,教师在活动中不在意幼儿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也不在意幼儿的探索与发现。以教师自身为本,活动中幼儿缺乏探究,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教学现象依旧存在,幼儿间接地获取相应的知识,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 2.语言活动中少数幼儿话语霸权 语言活动中,有的孩子比较活泼,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站起来回答问题总是滔滔不绝。有的孩子比较内向,不怎么愿意表现自我,每当老师提问,总是把头低下或躲开与老师的目光交流。因此讨论交流环节出现了少数幼儿的话语霸权,就只看见个别的孩子经常高举的小手,积极发言的也总是那几个。善于表述的孩子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而内向拘谨的孩子机会相比较也会少些。到了语言活动结束时,收获较多的往往就是那些积极表达、主动交流的孩子,相比较起他们,其他的孩子活动效果就差了。 3.语言活动中多媒体喧宾夺主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

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措施

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措施 摘要:小学是学生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真正接受文化类教育的开始。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学习有巨大影响,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应该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展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学生。然而,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改善。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发展措施 小学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模式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求小学教育必须更加具有实效性,能够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小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小学教育要求能够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一切以学生为主,使小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现在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基本是乐观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树立小学教育教学的远大目标,采取正确的措施,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由于多年来,国家、政府、老师和父母等多群体都十分关注小学教育的发展,各大学校都能够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的方针,小学教育能够自上而下地有序开展,并且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应试教育的印象根深蒂固 家长、学校和老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并且将这些观念带入小学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学校和老师都过分看重考试,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教授文化课程,导致艺术类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时间较少,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也会经常安排一些小的考试、测验等,这些方式虽然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也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是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

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 王芳 Wang Fang

摘要 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

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考

对新时期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宣恩县教育局喻明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空前关注,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空前增加,特别是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免费入学,人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变化,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新教育时代 从全国来看,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教育的投资政策、管理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如期实现。(2)农业税取消以后,规范了农村中小学收费,取消了“三提五统”和教育附加、教育集资等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些不合理收费。(3)教育管理体制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转变为“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由以乡镇管理为主改为以县为主管理。(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07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入学进入免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几千年以来,教育投入由老百姓自己负担为主的历史结束。(5)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展开。(6)今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新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就业岗位的增加,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一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状况日显突出,另一方面,大多数高、初中毕业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2)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但对农村教育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老人或其他留守的亲属,有的甚至是全部交给学校。我们全县仅留守儿童据统计达40%左右。这一时期的农村学校承担了学校和家庭的双重责任。(3)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为子女获得好的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或支撑。这是新时期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长足发展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人们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扩大,人们不满足于教育的现状,对“优质”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以及教育多样化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越来越多的广大农村适龄儿童得到了最基本的学习机会,义务教育的开展确实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即分析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师资资金 一、加强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也越来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培养受到了我国的广泛重视。那么如何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对于农村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进展得很顺利,很大程度上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来讲,整体水平还很落后,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很薄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小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设施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农村小学教学的设施存在很大不完善之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严重。有很多小学的教室存在着安全性问题,不仅如此,还存在着数量很少的问题,学生们不够用,导致多个班级学生共同拥有一间教室,教学资源非常不足。除此之外,图书馆和一些教学器材资源短缺,使学生们不能充分地运用资源来提高学习成绩。还有一些农村学校的桌椅板凳数量少,而且非常陈旧,照明条件很差,老师教学运用的主要器材还是粉笔和黑板。综上可见,目前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着实面临着困境。 (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育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现在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教师的整体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加上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思想过于保守,只针对书本的知识作讲解,不能培养学生们开放的思维,不仅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我国,由于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工资待遇有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些老师会把对薪资待遇的不满带到课堂上,对学生教学不负责任。而有一些优秀的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也纷纷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职,农村学校也因此丧失了很多优秀的资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王培元教育的历史观照 与当代思考
教材: 教材: 话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
权威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在那几个少数派的牛人之外,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不那么牛的多数人该如何有尊严、 有智慧地通过教材和教参的那些迷 墙? 上世纪一个平常的早晨, 织金 二中的教室里坐了一批不同于平常 的考生。他们是需要参加教育局组 织的“教材过关”考试的老师们, 因为成绩与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挂 钩,他们脸上的表情便有些丰富 ——有掩不住焦虑的,有忍不住自 得的,有满脸既不屑又无奈的。但

试卷发下来之后,那些神情各异的 脸骤然间统一为同一种专注,好像 word 文档里的不同字体被格式刷拖 过了一样。 开考的铃声响过之后, 语文老 师王培元才从容地走进教室。很多 年以后,同事们都还能清晰地回忆 起接下来出现的一幕——他淡然地 瞟了一眼试卷,肃然地写下自己的 名字,昂然地站起身来,决然地把 空白卷摆上讲台,然后在满屋子惊 讶的凝视中施施然而去。 2011 年 10 月 25 日,王培元 老师在贵阳市白云区辞世。一直到 退休,王老师都没再过过教材关, 也不见于官方公布的教育名师榜。 但王培元辞世的消息一经发布,织 金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上立即就掀 起了一股悼念的热潮,网民们几乎 是众口一词,将他称作没有头衔的 真正的优秀教师甚至是教育家。稍 微留心的话可以发现,王培元的很

多学生或准学生(有些人并不是王 老师班上的,却依然愿意以王老师 的学生自居),正在各个领域扮演 着中坚的角色,但不管活跃于哪个 圈子,他们都高度一致地表现出了 良好的写作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 格。 “过教材关”的华彩桥段显 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被 怀念王老师的人们一再的提及,并 在传说的过程中被夸大扭曲(王培 元的儿子王世锴证实说:其实不是 交白卷,还是做了一道题的),还 有人说王培元其实是做不来那些 题,为了面子才交白卷的。便有人 特意注册了“王培元的学生”的网 名在织金人民论坛上愤怒地反驳: “老师是不是老师得由学生说了 算,他们的专业素养凭那一纸试卷 怎能见出来?还给那些作奸弄科者 以空间,甚至给不开窍者以疑惑: 我教材关都过了,为何学生还不欢

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关于当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就是社会资源与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与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就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

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与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就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就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就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与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与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案改革力度不够造成的,

精神困境成因何在

当代人精神困境成因何在?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曾经感动过无数国人,他说:人,应当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事实上正是我们无法诗意的栖息才被感动。当下的中国正在加速,我们都在被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在全民大谈经济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何玲先生曾在《科教前沿》2009年6月(上旬刊)发表文章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加强、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类欲望的延伸,大学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象牙塔”,越来越多的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然而在这一社会潮流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的又有几个?在走出象牙塔后,大学是否还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如金耀基先生语:大学今最流行的形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的社会化了、政治化了、市场化了。在这种情况下的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了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了。在这种过程中,中国的大学精神走进了多种矛盾充斥的困境。 大学生早已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为一名大学生,我在这里想要浅谈一下我所观察到的大学生的心理困境。以恋爱问题为例,很多大学生在恋爱时会产生一些心理困境,难以言表,从而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内心带来很大的困扰。究其原因,首先是由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所引发并形成的恋爱低龄化、公开化、高速度进展和恋爱的多元化所致。我们年龄尚小,涉世尚浅,对一个人缺乏深入了解,正确判断评价的能力,过于情感外露,盲目地一扫传统的以含蓄深沉为美地恋爱方式;年少冲动,情爱易受性生理与性心理控制。其次,大学生心目里的完美爱情与现实差距较大,难免产生无以名状的失落。最后,恋爱成功与否受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城乡师资水平分配不均无可争议,农村的教学水平相较与城市,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同一城市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都比一般学校优越。这就使得重点学校越来越强而一般学校越来越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 另外,除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公平,大学在录取学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样的不公平体现在“区域保护”等方面。例如,上海的考生在考上海的大学时相较于非上海考生来说要容易的多,北京的考生在考北京的大学时要比非北京考生容易的多。而这就出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大学的数量多,考生少,考生容易考的现象,而对于山东、河南、广东、浙江等高考大省却有重点大学数量少、考生多的现象。因此,诸如此类的高考大省的考生要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一个相对于优秀的学校。 现状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院校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最近这几年,到处盛传着“读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等说法,很显然这些说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却能从这一现象中看出人们对中国教育的失望。“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原因无非是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只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调又太缓慢了。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没本事”,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无法生产出于公司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大部分毕业生走出学校后发现:专业知识没学好,没有一技之长,也没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因此,只能等着失业。中山大学一会社会学教授曾说:“目前许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以就业为导向,不看人才市场需求,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要在人才市场消化,这就造成一时难以消化、甚至消化不了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非专业技能,而更多的大学追求高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智育

第三节小学智育 一、智育概述 智育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要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形成和智能的发展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不可割舍的整体。知识是技能的形成和智能发展的基础。学生技能的形成要以掌握一定的为基础,但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发展智能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来实现的,但知是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伴随智能的发展。技能形成和智能_能够巩固知识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获得。成技能的过程,不仅巩固和应用了知识,而且为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获得新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智能的发展。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创造了条件。智在形成各种技能中发展起来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二)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建议采用支架式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成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地建构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具体型与抽象型四方面。 (二)智力差异 一般认为,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人与人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对于智力水平的差异,一般是按照智商的高低进行划分。 不同个体在智力的类型上也会存在差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强调的那样,每个人至少有B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意识智能和自然智能等。各种智能在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订方面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1、目标过于宽泛: 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把语文课程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 2、目标主体混淆: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处于受动者的位置。如:“在目标设计中,培养······;教育······;训练······;引导······”之类的陈述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的行为,反映了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站在“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什么”和

“如何学”的角度。 3、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是可观察、可检测的,且应该指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可惜不是这样。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教学目标中,体会、学习、理解、感知等概念就是模糊的不容易观察和检测。 (二)、教学目标片面、狭隘甚至异化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按学段、单元、文体等来设计,程式化,千篇一律;偏离语文学习本体,导致目标异化。如:《大自然的语言》将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看云识天气》一课将目标制订为“了解一些气象学知识,学习识别天气”等等,这些目标实际是地理学科的而非语文学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