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问题复习题

中国经济问题复习题

中国经济问题复习题
中国经济问题复习题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复习题

一、解读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迅速的提升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内和国际事务变得很难严格界定。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臵,生产要素跨越国界自由流动,其表现为国际投资和贸易增加、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各国相互依赖性增强。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解读:

第一是贸易增长。全球化过程伴随着各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迅速提升。2004年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出口(这里只计算出口,因为全球贸易的进口一定等与出口)为11.4万亿美元,2007年更是超过了17万亿美元。1998-2008年全球贸易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

第二是资本流动。说明资本流动的最重要的指标是直接投资的增长。199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为1.9万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底,则达到15.2万亿美元,增加了6倍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累计吸收的直接投资累计达到8400亿美元左右,成为过去30年里世界第三大直接投资的吸收经济体。外汇市场交易量的迅速增长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资本流动的规模扩大。根据2007年的数据,全球每天的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已经达到3万多亿美元的天文数据。整体来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的数量和速度都在加大加快。

第三是技术。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特别是科技进步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又一项基本内容。

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进步与传播,通常被认为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不过在这里,我们需要另外再加两项内容,即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和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增强,以便使全球化这幅图景更为完整。

所谓全球问题,指的是影响整个人类福祉的问题,而不是仅影响到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人们。全球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气候变化,这是大家感触比较深的、也是眼下议论甚多、争议颇大的问题。其二是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三是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传染病问题,其中既包括眼下正在流行的H1N1流感,也包括艾滋病,还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致命染病。其四是生物多样性和与之相联的物种灭绝问题。其五是与战争与和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恐怖主义问题。再有就是世界贸易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全球

问题不止上述问题,而且它的名单也是可增减的,其严重程度总体看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特别是传染病、生物多样性与和平等问题。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还有很多。全球现存的核武器爆炸当量折算成TNT炸药,若除以65亿人口,据说人均分摊的数量大约有3吨。我们每人每天都陪伴着如此数量的炸药生活,这一想起来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或内容之一。正是这些规则把世界捆绑或粘连在一起了。具体讲,国际规则普遍适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国际规则的经济体以及人口越来越多;二是国际规则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三是国际规则的约束力越来越强。以世贸组织为例。随着中国、越南等国的加入,其适用范围急剧扩大了。随着知识产权等条款的写入,其规则涵盖内容拓展了。随着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其执行力大大加强了。

关于国际规则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规则的制定、解释和执行,事关重大,与经济体之间、企业之间、甚至个人之间的竞争唇齿相连。就国家而言,它在世界的影响力一方面取决于实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能不能对规则的确立过程拥有主导权。在许多情况下,一国的实力如果脱离了赖以存在的规则,就很可能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贸易增长、资本流动、技术扩散、全球问题凸显、规则普遍适用性提升,构成了全球化的五个基本要素,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总体而言不可逆转的新时代。

二、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势。

当今世界格局可以被描述如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组成了一个国家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凭借自身实力和拥有的规则制定权,通过非中性规则来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并限制和分化竞争对手,同时其竞争对手总体而言只是现行国际规则的遵循者或改良者,而非挑战者。

决定一个经济体或国家集团在世界格局当中的位臵,一般有以下7个因素。

第一个是经济实力。反映经济实力最常用的、也最能够代表一国实力的指标就是GDP。尽管很多人对GDP这个指标提出批评,认为它有很多缺陷。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们现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指标。这也是人类面临基本的困境:我们通常不是在好和坏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坏和更坏之间进行选择。换言之,“最不坏”就是“最好”。2008年全球GDP总量为6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14.3万亿美元,欧盟27国加在一起大约是14万亿美元,日本是4.9万亿美元。美国、欧洲、日本加在一起占全球GDP的比重大约是55%。整个国家发达经济体的产出加在一起,占全球GDP的70%左右。

中国2008年的产出为4.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8%。在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不到2%,经过30年,我们达到了6.8%。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按照经济史学家的估算,这6.8%的水平只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再往前推,在1600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产出占全世界产出的30%多。在1000年也就是北宋时期,据我看到的一些史料讲,在当时的首都汴梁,即今天的开封,一个民夫一年的收入折成可购买的大米。如果按照今天的米价折算,那大约是3200美元,正好等于去年中国的人均GDP。

第二是科技实力。科技实力一般用专利存量这个指标来加以刻画的。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08年世界专利报告》,到2006年底,美国生效的专利有177万件,排在世界前茅,日本有114万件,位列第二,韩国和德国排在第三、第四,各有46万件。中国有18万件,排在第七位,大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在世界前12大专利拥有国所有生效专利的总和中,美国占到33%,日本占21%,中国仅占3.4%,而在这3.4%中也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申请的。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来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2008年全球单个企业申请专利量最多的是我国的华为公司。其实,科技实力不仅仅表现为专利的数量,更关键的恐怕还是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技术,以及那些能够保证长期并垄断性地赚取高额利润的技术。

第三是军事打击力量。军事打击力量既包括军事预算支出,也包括核武器、常规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素质等。2008年在全球约1.5万亿美元的总军事预算中,美国就占了40%左右,这足显美国在军事打击力量方面绝对领先的地位。当然,如此庞大的军事预算也与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的作战有关。中国2008年的军事预算支出大约是700亿美元,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此外,美国海军的舰艇吨位,超过了全球位列第二到第十四位国家海军舰艇吨位的总和。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由于恐怖主义正在成为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打击恐怖主义和战场上两军开展差异很大,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打击力量要打一些折扣。

第四是国土面积和人口。如果看前几个指标,中国无疑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在国土面积和人口上,我们则有明显优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世界级的领袖,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他必须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或动荡的时代,从而拥有一个宽广的舞台以便驰骋;其次,他本人必须是盖世英才;最后,他必须是一个大国的领袖。尼克松说他认识一个很好地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的人,遗憾的是没能满足第三个条件,所以也就永远难以成为世界级的为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光耀,当时是新加坡总理。而新加坡只是弹丸之地,仅有700多平方公里大。比较而言,中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与此同时,埋在我们脚下的自然资源量却相对很少,就价值而言大约是俄罗斯的1/5,美国的1/3,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低了。无疑这将是中国长期增长的一个硬约束。

第五是国际货币。一个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位臵,在相当程度上要看它的

货币是否是世界货币或关键货币。当今的世界货币格局是美元主导、欧元次之、日元辅之的格局。在美国霸权背后,我们在此看到了美元霸权。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全世界大量使用和储备美元的过程,从相当意义上讲就是美国向全世界征收广义铸币税的过程。美国境外流通的美元和各个经济体持有的美元储备,只能来自于美国的经常性的和庞大的贸易逆差。而庞大逆差的存在并且还持续不断地增长,意味着美国通过输出美元和美元资产来享用全球资源与服务。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全球分工-贸易体系,其中沙特、俄罗斯、南非等国出口能源和资源,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美国、英国等国出口美元和金融产品。为了使这个世界大三角游戏能够持久地玩下去,美国就必须不断地输出美元并提供足够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境外储备或贸易“需求”。这个逻辑恐怕也同时解释了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2001年美国股市的暴跌带来了美元资产的大幅度缩水,美国向全球供应金融产品的链条几近断裂。鉴于大三角游戏事关美国核心国家利益,迅速创造出股票市场的替代金融产品便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宽松的金融监管便应运而生,其结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迅速加大加厚,以致最终破灭。

美国货币当局只会依据国内经济运行来制订货币政策和调整金融监管,而同时美元又是世界主导货币,这一事实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矛盾。这也恰是中国主张创立一种超主权国家储备货币并对当今世界币体系加以改革的主要原因。

第六是国际规则或制度的制订权。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主导国际规则的制订、解释和执行。规则的重要性以及非中性规则等问题我们已经在前文涉及到了,故在此无需赘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规则的制订过程,在很多场合都是通过不公正的议事与投票来实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做出的重大决策,需要赢得85%以上的票数,而美国的投票权则为17%上下。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否决权。尽管中国的影响力在持续上升,但总体而言,在当今世界,中国还只是一个既定国际规则的接受者。

第七是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它说的是一个国家不靠强制与威胁,而是通过说服、价值认同和道德感召力来获得别国的支持,并最终实现它所希望的结果。对一国而言,仅有前面谈到的器物实力和制度实力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加上软实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有些情况下还不仅是个相加的关系,而可能是相乘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指的就是其国际形象的好坏。而形象的好坏又和如何描述相关。怎样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是一门艺术,需要认真谋划,因为有时候形式决定内容,“言”甚至会决定“行”。

以上7个因素大致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当中的位臵。如果有补充,那就是在考虑一国综合国力时,还需关注所谓的“负外部力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外部性,它通过给别国福利造成负面影响显示出来。相当一部分全球问题都属于“负外部力量”。

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势

对当今世界格局而言,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整体实力的大幅度增强。换言之,中国的迅猛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冲击,使未来世界秩序变得日趋复杂。

中国对现行的国际格局或国际秩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冲击。所谓器物层面,主要是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急剧扩大,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军事预算的增加和装备的现代化,对外部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与教育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国外有人做过计算,如果中国能源与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要达到美国水平的一半,则至少需要三个地球。虽然这个说法听上去十分夸张,但考虑到巨大规模,它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另外,刚刚提到的“负外部力量”,也可以被看成是物质层面的一部分。毕竟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尽管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们的人均排放量还不到美国人均排放量的1/5。

其次是货币层面的冲击。当今的世界货币是美元和欧元,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和覆盖面很小。作为提升中国货币金融影响力的主要措施,就是已经起步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就是在未来30年内,逐步让人民币成为贸易货币和储备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关键货币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但总体看是利大于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势必威胁到现行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异于与虎谋皮。其难度和将要遇到的回应,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再有就是制度层面的冲击。金融危机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今年3月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谈的就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其中特别提出了在全球建立一个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尽管这个倡议实行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它却是一个非常明确且强烈的信号,表明产出占全球7%、贸易占全球8%、同时国际发言权甚小的中国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满,开始想要深度参与国际货币金融规则的制订与实施。在今年年底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峰会上,无疑将有一场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激烈辩论,其中,中国的态度对未来碳排放规则的制订至关重要。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多种多样。在我看来,其核心思想主要有两点:表明中国接受现行的国际规则,同时渐进地在边际上改善现行国际规则或推进现行国际规则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变化。中

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强,客观上既有助于、也要求中国寻求更为公正的国际规则,即更能体现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和要求的国际规则。

最后是观念层面的冲击。中国在观念层面上对当今世界造成冲击,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发展模式在西方主流思想范式始终被看成一个异类,并受到强烈的排斥。然而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特别是世人目睹了中国的经济绩效以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十全十美的发展模式只存在于空中楼阁之内。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其中有杂糅了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伴随着经济实力和制度实力的提升,中国在观念层面的影响也开始加大,并且开始成为主导当今世界的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的强有力竞争者。应该讲,这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对现行世界格局的冲击以及既得利益国家集团对此做出的回应,将深刻影响着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进程与方向。总体上看,未来20-30年世界格局有着五种演进方向或可能。

可能性一:现行国际格局或国际体系经过缓慢消融过程后突然瓦解,全球陷入战国纷争境地,世界进入一种全球无政府状态,全球化进程随之被彻底打断。

可能性二:爆发新一轮东西方冷战。这场冷战或许发生在传统冷战国美俄之间,或许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或许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教授所预言的那样发生在美中之间。

可能性三:凭借自身的软硬实力,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国家集团,运用制度实力成功地整合了世界,把所有边缘国家和新兴大国都纳入由它们主导的国际规则,让世界变成一个独特的单极世界。

可能性四:世界过度到某种特定的双寡头稳定结构,也就是今天人们反复议论的美中两国集团或“中美一体”架构。就中美两国而言,其间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类似于《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和如来佛之间的关系。两人有很深的共同利益,但又各自独立,相互尊重。

可能性五: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多极世界。这个多极世界的基础可以是民族国家,也可以是按地理划分的国家集团。就后者而言,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当属美欧亚三足鼎立局面。就亚洲这一极而言,中国的影响力无疑举足轻重。

从可能性上看,后三种情景出现的概率更大些。从倾向性上看,我更希望的是后两者之一。而无论是其中的哪种情景,都最终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是:民富国强;祖国统一;中国元成为世界关键货币;全面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度与执行;享有巨大的道德与文化感召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或问题存

在,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矛盾与问题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今天中国所做和正在做的一切,是要把发达国家用了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做的事情,浓缩在几十年里来完成。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中国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因为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世界将逐渐变得更加美好。

三、案例分析:以重庆“最牛钉子户”为例,阐述城市旧房拆迁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1.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1)产权(property rights)的涵义

产权涉及到产权的享有者,即产权的主体,产权的客体,非产权主体。产权的实质是界定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的关系、权利和义务。产权主体享有产权,非产权主体就有尊重、不予侵犯的义务。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关系。产权就是一种排他性的财产权,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其直接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间接的关系是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产权实质规定人们是否有权利用自己的财产使别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产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施的,表现为法律、法规、条例、决定、政策以及社会习俗和社会公德等的强制性约束。

(2)现代市场经济对产权的要求

必须有明确、具体、有效的法律保障。产权的各项具体权利,特别是所有权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或人格化代表,即产权不能虚臵,即要明确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产权内部各个权利的分离要界限分明,权、责、利具体而明确,即产权内部不得随意侵权。产权外部与其他产权之间各自权、责、利范围明确,严禁对他人造成损害,即产权外部不得随意侵权。对产权的内外部行使必须有明确而强有力的监督,不得有不受监督的产权享有人。

所有者必须承担对财产的最终责任和一切风险,因而一般认为所有权的享有者具有自我监督的机制。产权与政权的界限分明,不得相互侵权或歧视、偏袒某一种产权形式,以利于消除为政腐败和保证公平市场竞争。

产权必须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易,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出资人通过设臵一个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追求。

(3)市场经济中产权界定明晰的意义

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最根本的是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好的和坏的)承担责任。即在产权主体享有产权收益的同时,也要为产权的风险、责任负责。

有利于形成真正的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产权界定明晰有利于划清市场竞

争者的盈亏边界、交易界区,因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进而有利于强化或硬化对产权享有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自我约束,以形成经济行为比较规范的经济主体(自我约束作用)和交易行为。

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财产或经济资源的保护及其增殖的关切度。有利于提高产权享有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激励人们爱财、护财、养财、理财、用财、生财、发财。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臵,形成最佳产业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杜绝“免费搭车”的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减少社会管理成本,协商谈判成本,交易成本或费用。

有利于产权所有者形成稳定而长远的经营预期。人们的投资行为是由预期决定的,预期什么?最重要的预期是产权的预期,也就是投资后的收益是否能得到保证,自己栽的树果子是否归自己。如果个人的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人们就不会有稳定的预期。

2.集聚经济: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这就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理论是分析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的重要依据。原因:(1)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2)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3)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4)消费的多样性;(5)公共产品的存在。下水道,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都存在规模经济,城市越大,越有利于经营,也就越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公共服务质量的差距,促使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集聚不经济:在集聚不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包括:时间成本、拥挤成本在内的交通成本的增加。城市变大,城市居民的平均上下班时间延长,整个城市的上下班成本急剧增大。同时,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必然会发生交通拥挤,这使得交通成本进一步增加。此外,大气污染,噪声危害等的环境恶化、公园等公共设施的拥挤等也是集聚不经济的原因。

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城市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但是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规模效益就越高。

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城市具有规模效益,其来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创造的GDP不断提高的结果;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节约的结果,这是内部规模经济。

在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是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就越高。为了获得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必须努力实现城市的适度规模。

3.房地产的开发和土地规模利用

公共设施的立项和不可分性与房地产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一个较大的城市,常分设有多种用途的小区,如靠近商业、金融中心的居住小区,临近工业园区、

学校园区、科技园区的居住小区等。它所需要的公共设施可能是商店、医院、小学、幼儿园、科技园、公园、绿地、道路设施以至停车场等,其所需土地面积、开发资金,只能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总体需要和房地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与负担能力,逐步加以解决。

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相联系,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问题。外在经济,是指城市经济规模,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和产值增加、成本下降,而使房地产企业经营增加了经济收益。这是由于房地产具有区位上的固定性和差异性,一旦建成无法移动,必然要与一定的城市基本建设相结合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区存在的外部性。房地产开发区还存在的外部不经济,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土地规模过小,或城市土地分区规划不当造成居民小区建筑拥挤,环境污染,影响住宅的采光、日照和能见度不足,以及噪音等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造成开发区房地产贬值和整个小区价值档次下降。从而带来了经济收益的减少。因此,谋求土地开发规模扩大,加快旧城区改造,实行土地臵换,以至必要时修订城市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则是化解外部不经济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4.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城市土地增值的原理

马克思认为,土地的市场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表现形式。土地的价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土地资源价格”,即地租,一部分为“土地资本”价格。因此,我们界定土地增值的本质为:地租增值与土地资本的增加。

(1)绝对地租。马克思在他们经济理论巨著《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值价值的形式”;“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人对这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对于未来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指出,土地国有就是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有收取地租的权利。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与土地等级没有联系的地租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取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与土地区位、基础设施状况和环境状况没有联系,无论开发什么样的土地,都要向国家交纳绝对地租。在马克思地租理论中,绝对地租的标准是一致的,无论租种什么等级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单位绝对地租都是相等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之间没有互动机制,绝对地租不会因为级差地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绝对地租应该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绝对地租一般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说过:“地租完全不是由地租的获得者决定,而是由他没有参与的和他无关的社会劳动的发展决定的。”绝对地租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市

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产业部门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和平均利润提高,相应的土地要素所得的超额利润或平均利润也提高,因而地租量也会提高;二是城市经济发展对有限土地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价格增长,导致绝对地租量增加。

(2)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土地自然条件的判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级差地租又有两个来源:级差地租Ⅰ是土地因肥沃程度或地理位臵较优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因为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回投资产生的。城市土地的利用规划、土地的整治、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市场配臵前的增值环节,也是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形成的主要环节。对城市土地而言,肥沃程度无关紧要,而地理位臵受城市规划影响巨大,城市规划改变了特定地块在整个城市当中的相对位臵,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Ⅰ。而城市政府在特定地块上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既是在改变地块的相对位臵,也是在对地块的生产力连续追加投资,也就是既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Ⅰ,也可以创造级差地租Ⅱ。例如,一块被征用的农用地,原本位臵偏避,交通不便,水电不通,远离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那么它的出让金会很低,可收取的地租很少,但是城市政府将其规划为建设用地,使其位臵由郊区变为市区,然后再投资将土地平整好,将道路铺通,将水电接通,将其它服务设施修建齐全,那么该地块的出让金会大幅增加。

级差地租的增值与绝对地租一样,城市级差地租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提高。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城市发展引起用地需求不断增大,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势必引起地价的升高,由于地价的基础是地租,所以级差地租增加是必然的;

②随着城市土地的投资不断增加,当融于土地的资本所有权经过一系列租约期就不断转化为土地所有权,土地资本的利息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因而促使级差地租量的增长;③城市中心在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时出现新的黄金区位,进而产生新的级差,同时城市不断扩大,远郊区和市中心的级差也会日益增大,级差地租也会提高。

(3)城市垄断地租。城市垄断地租一般是由于处在城市特别好的地段上经营带来特别高的超额利润而产生特别高的经济效益的结果。在这种地段上利用建筑物经营活动,由于营业额大、资金周转速度快、成本低等因素,可取得特高超额利润,其中一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高额房租,由于地租与房租的难于分割性,房租的一部分就转化为垄断地租。

城市垄断地租量一般等于在城市黄金地段上单位用地平均承担的商业利润与非黄金地段上单位用地平均承担的商业利润之间的差额。但应注意,城市垄断地租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量规定,一般要以这块土地建筑物上经营取得的特

高超额利润为前提,并由土地使用者的需要和实际支付的能力来决定,其量限制在使用该地而取得的特高超额利润范围之内。

城市垄断地租是地租的特殊形式,由于它并不是由特定的量来规定,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因此它在城市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5.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分析

根据上述马克思地租理论和土地增值原理,土地增值分为地租增值和土地资本增加。因此,从理论上确定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思路应该是地租增值部分归国家所有,在土地资本投资收益中,属于国家应归国家所有,属于土地使用者的应归土地使用者所有。但实际上,这种分割在现实中表现非常复杂,甚至有时难以实现。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论土地资本投资引起土地增值还是地租增值,实际上都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从剩余产品价值中我们很难分析出哪一部分属于地租所有,哪一部分属于土地资本所有,特别是再从地租中区分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更为困难。

二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土地资本投资效应存在着外部性和融合性,难于从中截然分出利益归属。首先,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之间存在着融合性,理论上级差地租I是由等量资本在等面积的不同土地上作用时产生的结果,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的各个资本所具备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具体而非抽象地分清一块土地上一定量资本投入中的各个资本之间的界线以及它们的不同生产结果,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一级土地每英亩的产量和A级土地每英亩的产量相比较时,既看不出它是同额投资的产品还是较大投资的产品”,实际上级差地租Ⅱ是通过级差地租I来体现的,因此,我们难于以从土地收益中截然区分出应归国家所有的级差地租 I。其次,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的两种投资方式中,微观的土地使用者的追加投资与政府和其他人追加投资所产生的效应也难以区分,这两种投资效应都存在着外部性,因此,从追加投资而获得的土地收益中具体分割出哪一部分属于土地使用者所有,哪一部分为政府所有困难很大。

另外,在土地资产效益日益显化的今天,不同主体投资土地的目的也开始从利用土地服务本身转向以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因此,土地的增值利益分配必须在不同主体之间得到公平分配,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应,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归结难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症结源于不同主体投资所产生的外部性。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在处理外部性上一般有两个办法:一是收取“庇古税”,二是明确界定产权。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一、大面积地出售国有资产令国民经济再添活力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以及因此而引致的投资膨胀、通货膨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而且经济增长愈快,愈暴露中国企业体制性问题的严重。如何令国企成功地转轨,遂成为中国领导人、中外学者关心的问题。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肖耿对此亦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现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存量性质的问题,是由于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资产与负债失衡所引致。 (一)债务急增,资产流失。据他的分析,债务责任包括以下各种:1、国有银行中的所有存款;2、国有职工的退休金、医疗、住房及失业补助;3、对贫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及一般的社会保险;4、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支出;5、建设有效政府、警察、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开支;6、教育及科研开发的开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却因种种原因而要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有:1、贪污腐败、私分国有资产;2、由于对市场运作不熟造成政策错误,并因此引致资产流失;3、国有企业、银行经营不善所引致的亏损;4、相对价格变化(如汇率);5、宏观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资产损失;6、低价出售国有资产。 (二)中国赤字乃存量性质赤字 肖耿进一步解释,一般的财赤问题属流量的问题,是政府开支与税收间的差别,这类问题世界任何政府均要面对。但中国的问题则是一个存量的问题,是资产性质的赤字,即政府负债与国有资产的差异。他认为,由于负债增加、资产减少,令存量问题暴露为流量问题。至于要弥补资产性赤字问题,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发行货币;2、发行内外债;3、增加税收;4、让国有资产在所有权改造过程中升值。而肖耿认为应该重点考虑的是第四点建议。 对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他认为要看下列三个条件。首要的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稳定,令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第二是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令政府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第三是所有制改革的展开,解决资产负债失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制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对经济转型及偿还债务均起关键影响。

《经济法》2015年12月考试期末大作业

经济法 要求: 1.独立完成,作答时要写明所选题型、题号 2.题目要用方格信件纸,手写作答后将每页纸张拍照或扫描为图片形式 3.提交方式:请以图片形式打包压缩上传,请确保上传的图片正向显示 4.上传文件命名为“中心-学号-姓名-科目.rar” 5.文件容量大小:不得超过10MB。 一、论述题(请在以下题目中任选2题作答,每题30分,共60分) 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内容。 2、试述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改的亮点。(举例说明,至少答出三点) 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4、试述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 5、论述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与基本体制。 6、论述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例外情形。 7、专利申请的流程及对驳回专利的法律救济。 8、试述2014年《安全生产法》修改的亮点。(举例说明,至少答出三点) 9、论述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10、试论述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二、案例分析题(请在以下题目中任选1题作答,共40分) 1、王某到A商场购买B公司生产的电热水器,手续齐全。王某在家使用过程中发现电热水器因产品质量有轻微的漏电现象。某日,王某外出,其妻陈某在洗澡时,因电热水器漏电而不幸触电身亡,并导致电冰箱的损坏。试问: (1)本案处理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陈某之死及电冰箱的损坏应由谁承担责任? (3)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是什么? 2、某果品公司因市场上苹果紧俏,向陕西某公司发出一份传真:“我公司想要

购买大量苹果,不知贵方能否供应。如有充足货源,我公司欲购100吨。望能及时回电与我公司联系协商相关事宜。”因当地苹果大丰收,价格非常低廉,很多农户正愁没有销路。接到传真后,陕西某公司喜出望外,立即组织100吨货物给果品公司发去,并随即回电:“100吨的货已发出,请注意查收。”在果品公司发出传真后,陕西某公司回电前,山东产的苹果大量涌入,价格骤然下跌。接到陕西某公司回电后,果品公司立即复电:“因市场发生变化,贵方发来的货,我公司不能接收,望能通知承运方立即停发。”但因货物已经起运,陕西某公司不能改卖他人。为此,果品公司拒收,陕西某公司指责果品公司违约,并向法院起诉。 问:(1)某果品公司向陕西某公司发出的传真是什么性质的行为?说明理由。 (2)某果品公司与陕西某公司之间的合同成立吗?为什么? 3、2000年5月,原告项某到被告山东济南某汽车有限公司处购买了价款为3000元的珠峰ZF125—18两轮摩托车一辆。2000年8月5日17时20分许,原告驾驶该摩托车在下班回家途中,与骑自行车的马某发生碰撞,造成马某及原告受重伤的交通事故。马某因抢救无效死亡。济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做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为:原告驾驶的机动车不符合GB7258—1997标准(指摩托车前大灯光线偏低,光度不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原告对此事故应承担主要责任。2001年3月31日,原告因犯交通肇事罪,被海盐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一年,并赔偿受害人家属35000元的判决。 问:(1)原告可否依据《产品质量法》要求厂家赔偿损失?为什么? (2)本案中,被告应如何承担赔偿责任? 4、王某与某有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自1998年2月1日起至2001年2月1日止,双方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 1998年6月18日王某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公司索要经济补偿金。公司认为王某没有提出解除合同的正当理由,且解除合同未征求公司意见,未经双方协商,因而不同意解除合同,并提出如果王某一定要解除合同,责任自负,公司不但不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还要求王某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即在试用期内培训王某的费用。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经济法期末大作业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法》期末大作业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题,合计45分) 1.简述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如何实现股东对于公司的控制? 2、简述你眼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来说最重要的规定是什么?(两项以上) 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之一“继续履行”的规定 二、案例题(共2题,第1题25分,第2题30分) 1、上海振田有限公司和西安古都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19日订立电脑手机买卖合同,振田公司出售500台电脑手机于古都公司,单价5800元/台。合同约定买方根据需要确定下单时间,一旦下单,买方在5个工作日支付30%款项;余款在验收合格后支付。关于交货时间,双方约定,如果买方按约定时间支付30%首付款,则卖方保证在30天内将货物送达成都机场;并且在买方支付全部款项后交付货物。后古都公司于4月30日下单,于5月12日将30%款项汇出帐户,5月13日到达市昆公司帐户。由于当时恰逢中国发生非典型性肺炎事件,振田公司未能立即前往北京信息产业部办理入网许可证,导致货物在7月30日方送达成都机场。双方代表联合进行了验收,签署了验收合格说明,但是嗣后古都公司表示由于振田公司交货迟延,暂时无力支付款项。于是振田拒绝交货。双方交涉无果。古都公司起诉要求解决合同。 回答下列问题: (1)买方要求解除合同提起诉讼,哪个或者哪些地区的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2)合同法关于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是如何规定的,古都公司要求解除的请求应否支持,为什么? 2、甲与乙设立宏大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二人各出资100万元人民币,记载于公司章程,并签名、盖章。但实际上甲的100万元出资是向乙借的。公司成立后,因甲欠第三人丙20万元长期不还,丙向人民法院起诉甲,要求归还借款,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甲在宏大建筑有限公司的20万元出资股权。该公司以甲的出资系向乙借款而否认甲的股东权。问: (1)宏大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能否以甲的出资是从乙处借来的而否认甲的股 A卷第1页共2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 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 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一

当代中国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考试类型:(闭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姓名 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 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 A 、机会成本 B 、政府 C 、利润 D 、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 、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 与y 商品是互补品,x 价格下降,将使y ( ) A 、需求量增加 B 、需求增加 C 、需求量减少 D 、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 )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 和Y 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 和4单位Y ,商品X 、Y 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 A 、 按原计划购买 B 、 减少X 和Y 的购买量 C 、 增加X 、Y 的购买量 D 、 增加X 的同时减少Y 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收入-消费曲线; D 、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 为:( ) A 1/3 B 3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秋季报告

201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把目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取得此次宏观调控的更好成绩,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不懈努力。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我们具备很好的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争取在2019年和2019年中取得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新成绩。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19年和201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1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1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上。在2019年和2019年这两年中,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农业增长

速度将较为明显地高于前几年,实现速度在4%以上的增长;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19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这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11.7%和10.9%,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仍将快于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减小到一个百分点左右;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2019年和2019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2019年明显提高,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7.9%和7.5%,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和2019年将分别达到68330亿元和7865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0.8%,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4.0%和15.1%。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2019年投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有所减慢,但是名义增长率仍将高达24%。如果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见效,2019年投资增速可望继续减慢,名义增长率降为15%左右。我们必须注意,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持续攀升,预计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将超过50%,2019年将进一步超过51%,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19年转负为正,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趋势。虽然目前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但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能的价格上涨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预计2019年和201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与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已完成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部特点的是: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我的答案:B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我的答案:C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D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生性危机。 我的答案:× 5 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已完成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我的答案:C 2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我的答案:C 3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A、 ?B、旅顺 ?C、 ?D、 我的答案:B 4 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 我的答案:× 5 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已完成 1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我的答案:A 2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3 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 ?B、私人资本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我的答案:C 4 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我的答案:√ 5 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微观经济学》课程论文期末考试作业

课程论文首页

对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郑建洪 中文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摒弃了以往行政手段干涉环境问题的某些弊端,是解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设方针。 关键词: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法经济学 碳排放交易,主要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协议买卖,协议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即排放相应数量温室气体的权利),它是一种排放额度在买卖双方的转移。碳排放交易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显示,1995年到2006年这12年间,就有11年跻身于有全球地表温度记载以来的最热的12年之列;而未来100年气温还将上升1.1摄氏度-6.4摄氏度。据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克霍拉斯(Nicholkas)估算,如果气候变化不改观,它所带来的损耗成本将达到5.5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产出的20%,几乎等同于大萧条时 期的经济损失。全球变暖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由此产生节能减排的内在需求,碳排放交易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所出现的一种市场化减排手段。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碳排放交易,是把碳排放量视为一种商品,并将其纳入市场机制的一种控制污染的经济手段。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产权交易,有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内涵,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都体现着产权交易的特质。 碳排放权:一种环境产权 碳排放交易事实上是环境产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是一种碳排放权的交易。因此,首先要求确立合法的排放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可以买卖。碳排放权所体现产权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从内容上看,碳排放权是一系列的权利束。碳排放交易包括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排放权的交易两个方面,完整的碳排放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以及收益权。在这些权利中,既有产权 中最基本的(对排放污染权利的)所有权,也有其他权能,如交易权和收益权。因此,碳排放权是一个较为完整意义上的产权束。 第二,从社会关系上看,碳排放权不仅体现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关系,而且反映社会成员和排放厂商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碳排放交易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国家或某权威机构拥有决定碳排放的权利,它把这一权利以许可证的方式无偿或者拍卖给需要排放的单位,这是初始权利的配置。初始权利界定包含了对污染引起的外部性的内部化,是公众权利的体现,是排放者对社会成本的支付。其次,碳排放权在个体之间进行交换,每个个体拥有对排放权的支配权以及收益权。总之,排放权的初始界定和权利转移背后是人们使用环境产权时发生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主体上看,碳排放权载体必须明确到企业法人身上,具有确定性。袁庆明(2009)指出,“所 谓产权确定性,就是人们对其资产排他性权利的实现程度。一般来说,确定的产权意味着其排他权利是未受侵犯的。”产权交易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这是以产权的人格化为前提的。对于碳排放权,其所有者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和享有收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当然,碳排放权是一种对环境污染的权利,最终的归属是由法律裁决,个体并非其天然的最终所有者。但是,碳排放权最终归于能够承担责任的个体,其交易是权利的转移,是所有者的改变,要求排放权必须体现主体明确、权利义务相当的现代产权特征。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是由使用某种资源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带有“负外部性”效应,而目前并没有人去承担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稀缺资源理论 一种资源只有在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所以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较少时,土地、空气、水等环境资源要素非常丰富,是不存在稀缺性的自由物。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需求开始产生竞争、对立、矛盾和冲突,环境资源多元价值的矛盾和环境功能的稀缺性日益显露。而这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是排污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内部特点的是:(B)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C)。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D) A、1.0 B、2.0 C、3.0 D、4.0 4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内生性危机。

正确答案:× 5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C)。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2、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正确答案:× 3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C)。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4江泽民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正确答案:√ 5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B)。 A、营口 B、旅顺 C、阜新 D、大连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 1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正确答案:√ 2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A)。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3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D)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4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课程论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及其突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这些金融困境的四方面的途径,第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第三,以金融体制创新释放新型城镇 化发展红利;第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形成原因,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巨大等等。为解决这些新型问题,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楼房化”。2013 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有业内人士推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即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中国经济问题期末作业

姓名:裴天魁 学号:11073144 网络工程四班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浅谈 随着中国经济的告诉发展,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产业结构转型的缓慢。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致命因素,本文将分别阐述这几个问题的成因、分析问题、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货膨胀的加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贫富差距的扩大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转型的缓慢使中国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我们过去的繁荣建立在出口高增长和投资高增长之上。这个高增长有一个特点,就是持续的高增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能,特别是制造业,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制造业,产能非常大。这一次保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把这些落后的产能淘汰,而有时候反而是逆调整,就是技术水平不高的钢材卖不出高价,需求量不大,技术含量高的钢材卖不到好价,没有需求,这就是一个逆调整。保增长已经产生了某些负面效应,第一个效应就是我们还是继续过度依赖于投资,投资依然带来产能的扩张,产能扩张就会带来麻烦。国家现在重视了,对六个行业进行了结构调整。我认为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明年会显现,而是后年,未来好多年中国最大的一个压迫经济的力量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问题过去有两个方法解决: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来消化产品。担心出口这架马车歇下来之后,中国投资增加产能,以后就会很麻烦,就会形成产能过剩危机。所以现在一定要通过调整结构,通过让投资适当的放慢,来减少产能过剩的压力。 第二,资产泡沫问题。20XX年的GDP总量增长大概是1.6万亿,我们20XX 年的信贷增长是10万亿。这就意味着我们信贷扩张的产出效应是很低的,但产生另外一个效应很高,就是资产泡沫,预计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稳定了之后还是会拉高的。过去的八年,2001-20XX年,中国信贷总投放量新增的是20.1万亿,同期GDP增长是20.4万亿,有多少信贷创了造多少GDP。20XX年我们还是按照多少信贷创造多少GDP, GDP应该增长35%,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增长只有8%。我们实体经济,整个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并没有10万亿,但我们投放了10万亿。实际可能要6万亿,我们多出了4万亿,多出的4万亿最终的结果不是选择通货膨胀,就是选择资产泡沫,所以资产泡沫对未来发展是很危险的。第三,国际贸易摩擦集中爆发。也就是中国未来面对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会非常复杂、非常冲突,摩擦将不断加剧。美国经济增长恢复了,反而放手,采取很多对中国不利的政策,造成价格的上升、下降,美国可能会采取抑制中国的政策,所以我们要做好准备,包括可能造成价格的波动。而且还有贸易保护主义和人民币升值,像这样的因素,美国明年可能不断地打这些牌,核心要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 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主要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判断与重新审定。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个提法在“十八大”得到了继承,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经济,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一)新形势倒逼国内改革 过去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即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一个封闭状态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目前我们的出口比重非常高,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过去“加快投资”主要

是阿引进国外投资,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战略沿着这样一条路在走,现在判断“不再是”有很多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不太可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封闭体系进入一个全球分工体系,当时的分工体系是由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很快找到了位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为了“中国制造”,很自然就是扩大出口,同时也要引进外资,加快国内投资。应当说,这种战略安排使中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从原来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事务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没有有效结论的国家。 我们现在“不再是”前文所述的那种战略转型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动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引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新塑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当日益深化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想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想发挥主导作用时,国内体系不完善成为这个进程中的障碍。以金融体系中希望人民币发挥较大作用为例。美、欧、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仅能从实体经济的交易中获益,还可以从货币的国际使用中获益。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最主要因素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工具性的职能,从而具有被一些机构、市场与自然人持有的价值。美元是国际货币,2/3在境外,而这其中更大的一部分在中国。持有美元实质上是

生活中的经济形成性考核作业三(期末综合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许东存 课程代码060057 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 评阅教师 第三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任务内容:

期末综合作业 作业要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各单元内容之后,我们初步具备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下面要求学生用合适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下列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一、古人曰:“人多好种地,人少好过年”。试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判断“人多好种地”的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并再写出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30分)提示:(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判断和理由 (3)生活中的例子 答:众多好种地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例如: 比如洗衣服这个工作,可以一个人专门洗,一个人负责甩干,一个人负责晾起来。三个人比一个人的产出要高得多。这也是分工的结果。但是如果变成了20个人来做的话(没有增加洗衣、甩干、晾衣服的设备),一些人就开始聊天,说笑。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人。从而降低了产出。 二、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收入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你周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富裕了,而你还相对贫穷。试根据分配理论回答:你能坦然接受这种现实吗?为什么?(30分) 提示:(1)市场经济制度分配原则:“效率优先”的含义 (2)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3)结论和理由 答:能坦然接受这种收入,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制度分配原则:“效率优先”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出发,在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并存,必然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企业经营者必须把生产效率和收入分配的效率放在核心地位。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就要求通过“减人增效”来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同时用效率工资薪酬制来取代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形成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在个体、私营等经济成分的企业及经济组织中,利益驱动既反映在生产经营及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之上,为协调劳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要素的投入和报酬要用效率高低来加以衡量,以便有效地发挥劳动要素在财富创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