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特征,二是初始能力。

1、一般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2、初始能力

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技能是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包括:①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从事新学习的基础。②目标技能分析,在从事新的学习之前,了解学生对目标技能掌握情况的调查工作就是目标技能分析。③学习态度分析,如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对这门学科是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都是学习态度分析的内容。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 年首次提出的。学习风格一经提出,便引起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学习风格的定义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学习风格的本质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都强调学生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在学习风格中的核心地位;都强调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都认为学习风格具有个别差异和独特性。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案

授课班级:七年级授课时间第二周第1 课时课题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 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 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生物的基本生命现象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学情分析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具学具 体现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多媒体 教法学法指导阅读、讨论、观察、思考、做笔记 教学过程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

命。 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巩固运用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课堂中“小台阶”的问题设置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取知识,所以利用问题形式过渡,使课堂知识点之间衔接流畅自然。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一、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A和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第一组的意见:A植物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能不断的由小长大,B不能;A能进行呼吸,B不能; 第二组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在生长过程有落叶现象,B没有。(告诉学生这是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一种形式) 第三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的生活需要水和肥料,B不用;A生长到一定时期,能够产生种子繁殖后代,B不能。 第四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除了以上同学讲的外,理由还有:你如果动一下A植物,它的叶子会合拢;B不能。(现场演示,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具有生长、呼吸、排出废物、摄取营养物质、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命现象。生物的各种生命特征的总结,依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提取和运用,从中品尝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气氛,为以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三、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所举例子为:(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2)马、牛、羊需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 师:猜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蜜又甜。猜一猜它是啥? 生:月饼。 师:好!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有几个大月饼?(4个)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2个。 师:把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1个。 师: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生:(半个)一个月饼的一半。 师:月饼的一半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内容。(板书:分数的认识)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一个月饼的一半”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用什么好的方式表示,可以和同位商量。 生:窃窃私语,在酝酿着,思考着,设计着,各自的方式。 师:你设计表示的方式能告诉大家吗? 生1:我们想用0.5表示。 生2:我们想用1÷2表示一个的一半。 生3:2/1。

生4:1/2 生5:…… 师:生1的0.5也很好,用学过的方式,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呢?生2的1÷2是一个算式也行,但还不够满意。生3的2/1我的理解是2个月饼分给1个小朋友,不行。生4的1/2你告诉大家理由;上面的1表示一个月饼,横线表示将这个月饼平均分,2表示将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师:好极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师:回忆以下,说一说你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1/2来表示。 生1:吃西瓜。如:把一个西瓜平均2份,表示其中的1份为1/2。 生2:切蛋糕…… 生3:折正方形的纸…… 师:指导学生涂出书中图的1/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1/2的意义)。 ……在这个片段中,我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利用孩子们爱探索的心理需求,引导探索,“每个人分这个月饼的一半,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明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半就用1/2表示。再利用孩子们爱玩的心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我设计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选择判断等活动。

生物的特征教案 (1)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李艳(MZ12008)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2018电大【教学设计】形成测评任务1_

一、判断题(共 6 道试题,共30 分。) 1. 从历史上和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比较典型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和社会取向。 A. 错误 B. 正确 2. 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与策略,这种学习倾向与策略是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联系在一起。 A. 错误 B. 正确 3. 外部参照分析法,是将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与教育机构之外即外界社会的要求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从 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A. 错误 B. 正确 4. 心理学家皮业杰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由于认知结构本身的变化所引起的,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 构的功能的不断激活、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以及认知结构间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实现的。 A. 错误 B. 正确 5. 辛普森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中,动作技能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 杂的外显反应;创作。 A. 错误 B. 正确 6. 认知发展是指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及其方式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涉及 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功能的发展变化。 A. 错误 B.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7 道试题,共35 分。) 1. 一般来说,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于作为( )的教学目标来使用。特别是作为终极性目标来使用。 A. 中间层次 B. 高层次 C. 低层次 D. 具体层次 2. 在当代心理学家凯斯提出的与儿童认知加工有效性相关的变化机制中,将个体的心里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 作空间。前者是指( )。 A. 在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所需要的空间范围以及所投入的心理容量 B. 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所储存的信息的容量 C. 构成整个的心理加工空间 D. 用来储存信息的空间范围和进行具体的认知操作时所需要的空间范围 3. 就一般情况而言,学习需要分析的过程包括的4个基本步骤是( )。

《信息的特征》教案

《1.1.2 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对于学生理解信息,解释信息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例子,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②学生对信息的特征有基本的认识。 ③能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准确把握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分析、归纳、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 1、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准确判别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以游戏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理解信息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游戏1 :现在我在黑板上写一些成语,请同学们来填空: ()()得意前()似()独树()()()()凌云大家都能填对这些空,就说明这些信息被大家同时拥有了,这就是信息的特征之一,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信息的特征。 2、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问题1: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同学们能从老师身上获得什么信息呢? 答:老师是女性,带着眼镜,头发盘起来…… 问题2: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无法在机房上课,老师要求你通知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等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通知他们? 答:口头告知,打电话,发短信,在黑板上写通知……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信息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比如声音、文字、图像等。 讨论:载体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其它的关系呢? 结论:多对多。同一信息可以衣服在不同的载体之上,同一载体可以存储不同的信息。(2)传递性 游戏2:随机抽取两名同学,一名同学负责表演,表演内容在老师提前准备的卡片上,另一名同学负责猜,然后老师和负责猜的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同时写在黑板上。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很深入、形象地理解信息的传递性 (3)共享性 从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下课铃声我们都可以听到;在电影院我们看着同一个画面…… 游戏3:老师手里有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成语,现在我把它交给第一排的同学,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

谈谈备课过程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 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 学情分析的理解。 1.1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 个性的差异。 1.2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 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 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 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得到顺利的实现。 2 . 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 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 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 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

任务分析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实践

任务分析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实践 摘要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理论,然而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不会直 接导致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而教学任务分析可以起到沟通学习理论与教师教学 行为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设计中需要运用任务分析明确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以及 用什么方法教,进而支持学生的学习和行为。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计任务分析信息加工层级分析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 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设计需要教师从“教什么”入手,对 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分析。只有完成教 学任务分析,才能依据分析出的过程和条件合理规划教学事件,选择教学媒体和 方法。因此,教学任务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确保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 一、任务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理论,然而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不会直接 导致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而任务分析可以起到沟通学习理论与教师教学行为的 作用,将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习心理学基础之上。 通过任务分析得出的学习的先行内部条件都是教学的子目标,设计者必须对子目 标进行排序,并确定优先的目标。对复杂任务的解构有助于人们认识任务完成所 需的各种条件,从而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效率。 二、几种任务分析法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任务分析主要是基于特定的学习理论,选择的学习理论不同,教学任务 分析的基本思路就不同,下面介绍几种可以用于物理教学的任务分析方法。 1、依据加涅的学习理论进行任务分析的方法之一——学习层级分析法。加涅 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技能,通过提出如下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获知其次级技能:“为了学习这个技能,学生应具备哪个或哪些简单技能。”下面以物理学科中“力矩的计算”一节为例做学习层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由上分析实例不难看出:第一,学习层级展现出从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到终点 能力所需的必要条件,做层级分析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层次,有助于教师合 理安排各教学知识点的顺序,解决教什么。第二,学习层级分析可以一路进行下去,对于特定的智慧技能的分析,其分析的终点是学生的起点能力。 2、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主要用来分析本质上具有规则结构的复杂认知任务的。它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任务完成的流程图,在流程图中用菱形框表示选择决策点, 用矩形表示行动。下面运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对“判断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进 行任务分析: 根据信息加工流程图,可以看到,这种任务分析的方法,是从已知条件或起 点能力出发开始分析,重点揭示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决策点以及决策相关的行为 序列。这样做往往能使教学设计者明确教学的“范围”和“序列”,以及各个知识之 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点是,不同任务完成者在任务完成的决策和操作上略有不同,对于 相同任务也可获得不同的规则系统。 3、解决问题既可以采用由起点状态出发,逐渐接近目标的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标要求】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维度 (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2.过程与方法维度 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学生通过对息事例的列举及信息特征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信息的重要性的认

济南版生物七上《生物的基本特征》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举例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②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学生对生物并不陌生,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已有认识. 所以本节课采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一新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利用这一特点,多设计探究性的活动,如:调查校园、观察生物的生命现象等,寓教于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课前准备:校园景物调查表;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调查我们美丽的校园. 提出问题: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 物?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一起学 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板书课 题) 观察校园,感受 校园之美. 积极思考、尝试 回答教师提出 的问题. 从美丽的校园画面引 入,使学生从感到熟 悉、亲切、有趣,产生 热爱学校的情感,同时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目标展示1分钟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利用小黑板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 生读标、识标. 读标,明确本节 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板书在小黑 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 依照目标进行学习. 自主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非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

小学科学_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我请学生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季又比冬季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指出像气温这种冷热程度不一样的物体,也可以说它们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了温度的概念。最后强调温度的单位和单位写法。 (二)、比较水的温度 我将请两位学生上台协助我演示一个实验。1号杯内装凉水,2号、3号杯内装温水,4号杯内装热水。请一位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结果答案就不一样了,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再指名另一位学生重复以上实验。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个新奇有趣的实验说明用手摸这种方法测温度是不行的,从而引出应用温度计测温度。这个实验还能迅速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观察温度计 我先通过问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再介绍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第43页的指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解决书上的问题。在分发温度计前,我还会强调观察温度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要争抢,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四)、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然后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学生将发现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然后师生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先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回顾所学内容,再请学生在课后思考一下如何用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及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信息及其特征教案及反思【--教师节祝福语】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信息的含义。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初中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 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 关注身边的生物。 【学习重难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重点) 2、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难点) 【学习过程】 探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自主学习: 1.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爬虫、河里的游鱼、高大的树木、微小的细菌……大自然中的生命无处不在。 提出问题: 1、在我们的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根据你们刚才列举的生物,试着将它们分类。 二、合作探究 课本第三页图1.1-1 中的生物分别属于哪种类别? 三、随堂巩固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植物 D.化石 探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自主学习】 (1)根据教师展示的玩具仿真动物,说出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真假的呢? (2)根据课本第四页图片中的实例,看看生物能够表现出哪些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课本第5 页第一段,讨论分析下列实例,说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朵朵葵花向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连母是个样小狗排尿 松鼠不断找寻食物 【知识总结】 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身边的生物 生物的简单分类:、、、、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呼吸、排泄等) 生物体都有、、和生殖的现象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基本特征)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也能影响。 除病毒外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堂检测】 1.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馒头上长出的白毛B.恐龙化石

电大作业教学设计任务4

教学设计-0004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2题,共12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1分) 同一教学策略只能解决相同的问题。() √ × 2.(1分) 教学过程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一个是监督质量,一个是监督时间。()√ × 3.(1分)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若干小类。() √ × 4.(1分) 在成就动机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通常不会变化。()√ × 5.(1分) 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中,设计了一系列无序的学习项目。() √ × 6.(1分)

教学策略是在某种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确定的。() √ × 7.(1分) 分析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就是判断学习者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 × 8.(1分) 教学系统的目标应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 √ × 9.(1分) 促进迁移的方法是:向学习者布置新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形成能力。() √ × 10.(1分) 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注意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换。() √ × 11.(1分) 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完成,而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 ×

12.(1分) 传播过程中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信号中所包含信息的组织化程度。() √ × 单选题(共23题,共46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2分) 认为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练习和强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加快信息的存储速度,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关联主义 14.(2分) 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中,()是指把握知识意义的能力。 A、知道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15.(2分) 认为“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是()。 A、教育目的 B、教学评价 C、教学目标 D、教学过程 16.(2分) 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中,()是指把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的能力。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章节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一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堂课是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但有的学生可能并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课,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所以要照顾个别同学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使用媒 体资源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要点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依次给出几张张图片问学生可以从图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引出课 题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 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分钟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 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 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 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 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 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 中有游鱼、水草…… 欣赏图片,感 受大自然的和 谐之美。 从美丽的大自然画 面引入,使学生从感 到熟悉、亲切、有趣, 产生热爱自然的情 感,同时具有一定的 启发性。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分钟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积极思考、尝 试回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 望,引导学生将注意 力集中到问题中来,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 效程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8分钟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 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 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 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 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 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 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 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 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 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 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 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 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 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 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 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 了吗? 了解生物与非 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 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 边的实例及教 材的学习等积 极回答教师的 问题。 尝试分类:中 华鲟、啄木鸟、 蝴蝶、东北虎 是动物;银杏 树是植物;大 肠杆菌是微生 物。 使学生感受自然界 的神奇,通过提取脑 海中的生活常识,自 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 有生物和非生物(环 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 展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将众多的生物简 单分类,明确生物包 括植物、动物、微 生物三大类。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8分钟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 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 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 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 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 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 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 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植物有哪些 学生分组活 动、讨论、分 析,并完成表 格。 派代表向全班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 插图以及生活中常 见的植物、动物的生 命现象,进而推广到 微生物,了解生物的 生命现象是普遍存 在的。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之我见

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认识与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 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教学设计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进行分析 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学生年龄特点、个性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 乐于发言还是 开始羞涩保守; 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 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 广度和持久 性也不同。 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 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 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 在小班中, 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 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程度进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具备哪些生活经验, 然 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 有些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占优势,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 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 知识经验不足, 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 法。 3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分析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 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 据此设计教 学任务的深度、 难度和广度。 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 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态度进行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 ,有些班级思 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 敏锐 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总之,学情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形成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 设计,认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