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7-11-30T13:57:32.5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作者:和山[导读]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安乐完小674100

摘要: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关键词:意象美人文美情感美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

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阵阵欢笑,听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声声啼鸣,感受到了“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句句感慨。伴着语文,我们听到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莺声燕语,感悟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无声,领略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此起彼伏。

二、让学生品味汉字的意象美

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著,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三、让学生深入享受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单就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就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这些都是应该让学生知道的。伴着语文,晏殊独倚西楼却见绿波东流,贺铸回转柳塘偶遇绿萍浮游,柳永静伫河岸忽见晓风残月水悠悠。伴着语文,李清照的满地黄花点缀了窗枢的优雅,李煜的帘外细雨衬托了春意阑珊,苏轼的一池萍碎又显暮色三分,一分流水。

四、让学生流连于作品的情感美

语文教材多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既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爱、惧、恶、欲;又有基础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美情;还有情感范畴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理性情感:爱国情、阶级情、事业情等等。篇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情感美,这些美丽的情感都可以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不说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追求,也不说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单说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胸襟,已使我们受益无穷。带着孩提时代的美好感受,六七岁的孩子进了学校,期望着美丽的童话再次上演;期望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能够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那娓娓道来,没有了绘声绘色,甚至连读书的声音也很少听到了,文字之美正在课堂上一点点流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聆听尘封在文字里的声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应该做好的事情,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美育教学的需要。

教育学

1.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生物起 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2.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是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 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5.早在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的教育形态,在那时学校设六艺教学模 式。即礼、乐、射、御、书、数。 6.“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了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7.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8.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育内 容是“七艺”。 9.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 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1.苏格拉底的雄辩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成为定义,第三步称 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2.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 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3.几部主要的著作和代表人物: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 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4.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 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15.康德提出的“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6.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17.洛克在他的《教育漫画》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 知识都来自后天。 18.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的四段教学法是“明了、

教育学

第一章: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人们在对客观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是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等。 5.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6.教育学……和历史地位: 1.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2.真正称得上是教育著作的是《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柏拉图的《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 5.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6.历史上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的是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培根7.西方近代史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基础。 8.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吧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讲授的人是康德,德国哲学家 9.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0.卢梭《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从做中学”三大主张12.杨贤江,《教育史AB》《新教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一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13.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教育过程》发现教学法14.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 第二章: 1.教育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①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苏联教育家凯诺夫,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2.原始状态教育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近代工业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 ⑴原始状态的教育: 1.从教育者看,没有出现分工,教育者不固定。(原始性) 2.从受教育看,没有专门的受教育者。(全民性) 3.从教育内容看,教育的内容十分简单、贫乏,教育内容都十分贴近生产劳动,与生产劳动相统一。具体说,教育内容是有关于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有关于政治、宗教、艺术的知识。(宗教性) 4.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教育的工具是口语,教育的方法是模仿,教育时间、空间不独立,完全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空间融合在一起。 ⑵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 1.社会分工催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 2.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古代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⑶近代工业社会教育: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多种体裁的课文都是丰富内容与完美形式的融合体,能够直接反映美的形象、意境、语言,形式合理、结构多样,给小学生带来非常 强烈的吸引力,对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活动当中能 够帮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领会、体验、感受,保证学生可以感受到高尚情操、理想、品德的熏陶。这对于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情趣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而,文中将具体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途径进行研究 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 0081-01 审美教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学中陶冶美的情操是小 学语文教学大纲给全部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审美教育主要是让人们利用 情感体验评价判断自然和社会,从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语文阅读课教材 大部分出自大家,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净化心灵。所以,具体研究小学语文阅读 当中的审美教育十分必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现今语文教学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和能力教学方面,所以亟须开展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和审美教育有非常多天然的关系。语文作为语言文字,主要是表达抒发 情感,作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手段。虽然语文并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可 是作为语言文学,它还具备非常强的艺术和审美性。语文阅读教材当中的散文、 诗歌、故事等都是文学体裁,所以语文学科不但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而且还具 备艺术和审美性的特点。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互相推动作用,审美教育 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工作,而且语文教育也能够促进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当中开展 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主动表达以及创 造美。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引入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二者相辅相成。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1.进行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 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相 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主体凸显 出来。在教师设置的教学中,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真切的 感受。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同时还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能更加深刻,能有效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具有形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这些具有美学色彩的内容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 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阅读材料中所刻画的形象是具有鲜明榜样色彩的。比如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所刻画的种花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一 人物形象进行感知,学生就能被这些人物高尚的情操所影响。当然,小学生的感 知力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却能给予学生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据此,为了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本去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采用戏剧表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和区别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1、传统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的特征如下: (1)传统教学论主要就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像夸美纽斯比喻的那样:“教师的嘴就就是知识的源泉,知识的溪流源源不断地从教师的嘴里流出来,学生就就是要象水槽一样地接受知识的注入”。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其实质就是教师决定论,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4)传统教学就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然后通过机械地操练巩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得到开发与发挥,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学习不就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授,而就是让学生大量练习,在实践中学会“游泳”。 (5)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就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就是知识宝库,就是活的教科书,就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有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6)在教学任务方面,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目的在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有效地为其政治与经济利益效劳。 在教师作用方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至上,学生必须服从,崇尚高压与体罚,无视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十分被动。 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确定多种课程,分科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方面,坚持明了、联合、系统与方法等四个阶段,使教学的进程公式化。这里说的明了,就是指明确地向学生讲述新教材;联合,就是指通过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就是指学生在新旧观念的基础上寻找结论,定义与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的方法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原则方面,重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与量力性等原则,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只求呆读死记,忽视智能发展。 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班级上课为唯一形式,忽视小组学习,强调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与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才能。 2、现代教学论的主要观点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主要观点: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7-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 1)中国美育思想: ○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 ○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 ○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 ○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 ○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 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 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 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 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 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 ○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是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许多美感因素,如何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美感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方法 教育是艺术,是一种美的教育。 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 小学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文字、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愉悦,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个性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审美教育?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一用。 一、发掘教材中的美元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古今中外,涵 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 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 的审美享受。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 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 二、启发思维,体会意境美 作品的意境美在于事、景、情、理的和谐统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 时进行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不可强行灌输。 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弄清作者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 想一想:大年夜富人的小孩可能在干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子弟此时此刻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 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富家子弟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图。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20200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李四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年7 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第稿)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相关理论概述 (1) 2.1育人环境 (1) 2.2校园育人环境的特征 (2) 2.3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 (2) 2.4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2) 3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3) 3.1对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认识不全面 (3) 3.2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工作形式缺乏创新当 (3) 3.3企业参与合作育人项目成本增加 (4) 3.4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4) 4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相关建议 (5) 4.1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 (5) 4.2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校园特色文化 (5) 4.3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 (6) 4.4、构建“和谐、活泼”的学校物质文化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02T11:11:44.68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仇素平[导读]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仇素平(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两河乡完小河北石家庄 050400)【摘要】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培养学生对美 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美审美素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44-02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 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 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 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 。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笔下的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让美的情趣充满小学语文主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听、读、说,指导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1年11期 2、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教资料》2005年34期

课程与教学论学者

【李秉德】 (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次年改主修为教育。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1949年回国。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 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王策三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学习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论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等工作。 主要论著: 《教学论稿》(专著)、《教育论集》(专著)、《教学认识论》(主编)、《教学实验论》(主编)、《现代教育论》。

教育名著

一、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 2、《新教育之梦》 3、《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5、《教育的经济价值》 6、《终身教育引论》 7、《明日之学校》 8、《民主主义与教育》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10、《爱弥尔》 11、《教育过程》 12、《教育过程最优化》 1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14、《孩子们!你好!》 15、《学习,别听学校的》 16、《和老师的谈话》 17、《多元智能》 18、《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9、《教育诗》 20、《大教育论》

21、《普通教育学》 22、《教育论》 23、《科学与教育》 24、《教育漫话》 25、《成功智力》 26、《人的教育》 27、《审美教育书简》 28、《早期教育与天才》 2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3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 二、理论视野 31、《叶圣陶教育文集》 32、《陈鹤琴教育论著选》 33、《爱心与教育》 34、《顺生论》 35、《科学家论教育》 36、《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3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38、《第五项修炼》 39、《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40、《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41、《有效的管理者》 42、《中国教育思想史》 43、《外国教育思想史》 44、《教育基础》 45、《教育心理学》 4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47、《心理学》 48、《儿童发展》 49、《学习理论》 50、《教育管理学》 51、《组织行为学》 52、《课程论》 53、《教育与心理测量》 54、《有效教学方法》 55、《领导学: 理论与实践》 56、《亚洲“四小龙”课程实践研究》 57、《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58、世界教育危机 59、《发现母亲》 60、《回答未来的挑战》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中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让每一个学生在宝贵的教育生活中能感受语文的魅力,能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生命形式。语文教育是基于语言学习进行的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而人文、生命、审美三者,“人文”是语文的精神支柱,是语文的精气神;“生命”是语文的终极追求,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审美”则是语文教育的生动的表现。 一、语文教育的审美形态 从美的形态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而语文所承载的生命,同样有来自现实的生命,有来自艺术的生命。 (1)语文教育中的现实性审美。小珊迪,这个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演绎的极其震撼人心的孩子,其本身是个

虚构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个来自艺术的虚构的生命,却以其令人感动的真实性,给人以生命的震撼。在这种生命的震撼中,我们读这篇文章,就不再是读一个文学作品,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读另一个真实的生命,这生命也就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2)语文教育中的艺术性审美。丑小鸭、安徒生笔下令人感慨唏嘘不已的艺术形象。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的生命来自安徒生的童话。这只丑小鸭不仅长得丑,命运也“丑”得可怜,让人为其愤愤不平。但看到它变成小天鹅的时候,看到他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的时候,我们不是也非常幸福吗?这是艺术的生命在唤醒我们真实的情感。 二、语文教育的审美范畴 人有气质的区别,黏液质的和胆汁质的迥然不同。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语文,也表现出不同的气质。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的语文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清平乐?村居》,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一幅白描的村居图,虽然洗练,却有声有色,虽然朴素,却有情有趣。词人辛弃疾虽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痴人分明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现实主义的语文通常按照实际生活所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