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甲方乙方》是着名导演冯小刚的一部重要电影作品. 该片制作时间为1997年,该片以情节化叙事取胜,用一个又一个圆梦游戏情节将影片的叙事性发挥到极致,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对平常人的审美世界用喜剧的手法演绎出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并用喜气洋洋的团圆式结局,赋予了影片具有传统伦理思维的精神理念,这不仅仅是影片主题的呈现,更是影片叙事的内在逻辑.正是这部电影,为冯小刚的导演生涯带来了春天,开启了冯氏贺岁片之路.

该部电影为冯小刚贺岁电影奠定了风格,融平民化, 娱乐化,写实主义于一体,为电影带来了极高的票房.因此研究该电影的叙事艺术,对认识冯小刚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方乙方》叙事的文本分析

1.叙事视角的平民化2O世纪80年代到9O年代,可以说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分水岭,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民生活逐渐走进了影视文化关注的视野.这既是中国整体社会的一个价值取向变化,也是影视产业发展对市场化的一种努力.冯小刚正是在这样的影视文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故事讲述的是几个人专营一家帮助别人圆梦的公司, 并为前来的人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梦想,情节虽然有些离奇,但表现风格却是极其朴素真实的,采用了变形"纪实" 手法.通过这些梦想和"纪实"手法的表现,来表达普通人对生活和人生的追求及向往.而主演葛优,则有着"平民影帝"之称.这些表现元素,成为《甲方乙方》叙事视角和方式的基本构成.从而能够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认同与满足.

2.叙事形态的情节化

在叙事上,《甲方乙方》采用的是观众普遍容易接受的情节化,故事化的叙事形态.通过冲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悬念,形成对观众的控制. 《甲方乙方》主情节线是圆梦,一群极具创意的年轻人开办了一家"好梦一日游"圆梦公司,到底是怎样帮人圆梦的?来圆梦公司圆梦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书摊老板的

将军梦,,嘴巴不严的四川厨子"打死我也不说的"的英雄梦,大款不想吃荤的"吃苦梦",大男子主义的人想做的受苦梦",明星想回归普通人生活的"普通人梦",这些梦都怎样去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呢?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让观众目不暇接,在猜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跟着情节走,跟着主人公一起笑一起思考.最让人

叫绝的是大款的吃苦梦,应该是圆梦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幕,观众肯定都忍不

住在猜想,这个物质上相当富有的大款会怎样在穷山沟里度日呢?他就真的能够过惯粗茶淡饭的生活?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然片中同时也不乏冲突,姚远和周北雁的房子是否真的就那样借给了那对无房夫妇?让他们得以圆"团圆梦",如果病重的妻子好起来那房子又该怎么收回来?都成了观众猜测的对象.《甲方乙方》的整个叙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连接在一起的,采取的是单线叙事,而小故事的架构,又是小品式的结构,通过叙事冲突和悬念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 这给以后冯小刚的贺岁片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二,《甲方乙方》叙事的喜剧风格解析

《甲方乙方》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引领冯小刚国产贺岁片的长盛,不仅因为其叙事视角的平民化和叙事形态的情节化,还因为其叙事风格的幽默性,能够让人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其中平民生活的色彩与滋味.

1.情节的游戏性

游戏性是冯小刚电影的一大特点,这一形式在《甲方乙方》这部电影更多地体现在对经典影视剧的戏仿上.比如英达扮演的巴顿将军,就是对电影《巴顿将军》的戏仿,而刘蓓为了圆傅彪的"受苦梦"装扮的地主婆,则是电影《白毛女》的翻版,通过虚拟场景,加上幽默风趣的台词,用虚拟与现实的对比,达到了戏剧的效果,充满了游戏的情趣.游戏化是电影获得人之本性的最佳途径.运用游戏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演员可以摆脱现实化的束缚,自由表达人的本真面目,从而达到审美化的人之主体性,获得自由的,完善的人本体.而影片故事也借此获得升华,让

观众在游戏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的本真释放. 《甲方乙方》就是运用了游戏的态度,让剧中人一一过足美梦成真的瘾, 书摊老板圆了一天巴顿将军的梦,嘴巴

不严的厨子体验到了英雄的梦,大款圆了吃苦的梦,明星圆了普通人的梦.这种

情节预定的游戏化,既让观众能够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欣赏——内心是自由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情绪是跌宕的,加之故事本身具有的人情味和平民化——贴近观众内心.让观众在游戏之后,获得一种自我生活的娱乐.游戏不仅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对自我生活的美化和提升.

2.语言的诙谐

《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开辟冯氏幽默喜剧电影开山之作,并在此后的电影中一贯延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具京味特色的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语言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一个重要的成元素,其表现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整体风格. 《甲方乙方》中的演员,多是使用北京话,而北京话中的调侃,反讽,不把事儿当事儿的京腔京韵,与游戏化的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诙谐风趣的搞笑场景.比如, 影片中傅彪圆"受苦梦"的一场戏,葛优扮演地主与刘蓓装扮的地主婆坐在八仙桌旁,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一向以幽默搞笑现的葛优一本正经地打扮成地主老财,再加上其装腔后说出的那句经典台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种情景的预设和效果的反差,获得了很好的搞笑效果. 正是这句台词,成为此后人们相互调侃的流行语.而厨子的那句"打死也不说",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冯小刚电影的语言幽默,主要是将原本不同语境的语言互换场景,加之说话者与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反差,来获得喜剧效果的.比如"地主家也没有粮啊"这句话,原本是在十分悲苦的情景当中,由横行霸道的地主老财说出的话语,但是经过情景的游戏化处理,再由葛优这一喜剧演员说出,就显得十分诙谐.而让胆小的厨子不断重复着由英雄人物所说的"打死也不说",自然让人们有了笑意.

三,《甲方乙方》叙事价值分析

《甲方乙方》的叙事模式,照顾了中国人观看电影方式巾同有的情景化和故事化习惯,符合中国人固有的思辨方式和叙事意向,从而迎合了尽可能多的观众,让观众更加轻松地融人影片,体验内容.这既是导演冯小刚对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一个认知结果,同时也是走向商业化的需求.

1.思辨模式上对"度"的把握

《甲方乙方》既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尖刻的批判,也不是原生态的模仿,

而是经过了导演的加工处理.这一加工处理的方式,是冯小刚贺岁片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所在, 那就是对内容某种呈现上采取了一种"中庸"式的思辨态度. 在这里,没有刻意的反主流,反传统的东西,采取的

是一种不温不火的调侃与诙谐,既有若隐若现的伦理说教, 又不失幽默搞笑,既教又乐,没有丝毫的教化痕迹.可以说冯小刚找到了一条反传统与主旋律之间的缝隙,从而游刃有余,去掉了反主流的辛辣与尖刻,同时也加人了反思. 同时,冯小刚电影诠释的是一种传统的中庸式的叙事哲学,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寻找观众心理上的平衡点,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效果.比如,影片中以赚钱为目的开设"好梦一日游"的四个自由职业者,原来为了把钱赚到手,往往急功近利, 想尽怪招,但是在为人网梦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到情义才是比金钱更为重要的无价之宝,姚远把父母留给自己结婚用的房子不计报酬地让给身患绝症的一对夫妇居住,后来, 借用姚远住房的中年人来还房子钥匙,告诉姚远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她妻子的团圆心愿已了.而姚远和周北雁也众望所归地喜结良缘.在这一叙事过程中,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照顾了观众的内在情绪. 在电影的价值诉求上,既追求商业性,又不放弃艺术阵地.冯小刚电影展示出了许多"加工过"的原生态,模糊了生活和影像之间的界限,更易于使观影者将自己与影像混为一体,尽享体验的乐趣. 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叙事内容上,《甲方乙方》都将自身放置在了反主流,反传统和主旋律之间的中庸之道上, 把握着过"与"不及"的界限,遵循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让平民获得了一场狂欢,并在狂欢之后,内心还留有情感的温暖.

2.叙事意象的传统回归

在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意象当中,对普通人的关注,对日常生活的画面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符号表现,可以看出冯小刚作为第五代导演,在经过突围,反叛,抗争之后的某种回归,回归传统叙事模式,回归传统的叙事意象当巾. 这既是作为导演的一种文化自觉,也是第五代导演在回归

传统叙事和市场化的一种反射. 相对于西方文化对真理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更多地追求义理与情理.在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中,将中国文化语境作为

其影片意象构建的基础,展现了和谐温馨, 祥和的中国文化意向.表现的是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伦理思维模式.如影片末尾处大红的喜气背景和葛优的喜笑颜开,中同式的婚礼,新娘的红嫁衣,红盖头, 新郎的衣服,婚礼的仪式,交杯酒,咬苹果等等.而姚远将自己的新房借给素不相识的中年人,来满足其病重妻子的一个心愿,抱着的正是中国式的"好人有好报"伦理思维,而周北雁之所以嫁给姚远,恰恰是因为姚远的这句话. 这就让这一理想成为现实,是中国式理想境遇的一个写照.

既照亮了影片中姚远的人生,也照亮了观众内心的期望.

四,结语

《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的经典影片,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其贯熟的平民化叙事视角,游戏化的叙事形态以及贯穿其中的中国式的伦理思维与生活价值观的融合,加上平民影星的精彩演绎,从而掀起了冯小刚贺岁片的精彩序幕. 在此后的众多影片中,冯小刚将这些叙事手法和技巧一路延续,不仅创造了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也给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中国电影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厚德远志笃学创新 《中国当代电影研究》期末作业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学院:文学院 专业:13级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二班 姓名:康泽亮 学号:201342059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13级戏剧影视文学二班康泽亮 201342059 [ 摘要 ]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文艺片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进入 21 世纪,文艺片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文艺片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文艺片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中国文艺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片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 10 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文艺片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 10 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 年前的中国文艺片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文艺片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文艺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文艺片之所以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育明考博历年真题参考书解析 复习资料导师信息 内部资料模拟练习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招生目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育明考博备考解析: 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5年有13个研究方向13位导师招生,2016年有12个研究方向12位导师招生,其中1-5方向为戏剧戏曲学,6-10方向为电影学,11-12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在9-13人之间。每位导师的的研究方向不同,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课二的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 2、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10:1-15:1左右(竞争较激烈),最终录取的学生专业课分数都较高,所以复习中要注重专业课的复习。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普通招考报考条件及准备材料要求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二)报名程序及提交材料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

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成为中国最早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1931年,中国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工作,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二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玥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20]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113 2010年最热门的事件毫无疑问是微博在大陆地区的全面落 地开花。微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介入了我们生活,成为老百姓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简历”、“微小说”等等昔日对时空有着 严格限制的文字体系与艺术形式,也纷纷加入了“微”的行列, 其中也包括让人耳目一新的微电影。这之中的佼佼者有《老男 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一触即发》等等, 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 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根据新华社的 报道,今年五月,微电影节也已经在北京成功举办,有百余部 微电影参与了角逐,并且评选出了最佳微电影《小心,我爱 你》……这一切都在向我们预示着微电影的光明前景。 一、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媒体研究中的回应就是从“广播”(broadcasting)到“窄播”(narrowcasting)的转变,就是精品销售而不是杂货拍卖的时尚,就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边缘性成长的视角[1]。以一种没有道德意向的说教形式来表达文化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现代滥调[2]。当后现代遇到了同样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络,人类的艺术文化必然会激起巨大的回响。在麦克卢汉成功预言“媒介即信息”与人类“地球村”之后,我们也看到,主流文化(主旋律),精英文化(艺术)和大众文化(娱乐)被杂糅在了一起,文化生态日益多元,权威和指示性话语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 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是一样,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直到第五代的黄土寓言之后,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 后现代文化的标志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消费意识深深植入了人们心里,多元价值取向让艺术生活化,艺术大众化,同时生活也艺术化了。快速复制是这一时代的关键词,这也便是微博中的“转发”功能。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如英格玛的《MEACULPA》,音乐混杂,画面梦幻,用暗示、对比、隐喻、象征、镜头的抽格升格等蒙太奇式的手段以及虚构、快节奏的剪接,手持摄影、纪实等等方式,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氛围,而且这些电影的速度都要比传统电影快,极其重视视觉快感,因此让人目不暇接,血脉贲张[3]。  陈凤军曾经撰文说: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 秒-3000 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 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4]。而网易微电影节对微电影的限定则是: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而且更便于随时下载和观看。 因此可以说,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网络与电影(电视)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这种电影的时长、投资、制作规模都比传统电影短小,但又制作精良,不同于普通的DV短片。 二、微电影的叙事特点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在重新审视俄国形式主义代表普罗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文/张高伟 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电影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微电影不是简单的“DV作品”,它也不同于商业化的广告与音乐电视(MV),可以说,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尽管微电 影在当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但是依然有自身的一些缺陷。时间的限制使它不可能在电影院的院线生存。 微电影的这种艺术形式注定了要与广告联姻,但是假如整部电影都成为广告的附庸,那么微电影也将失 去思考的力量与社会关注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微电影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投 入到新媒体的竞争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它还需要广大电影工作者与电影理论家的指导,使其健康、有 序地发展。 《天堂午餐》剧照《老男孩》剧照 文学与传播

中国电影艺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的茶楼“又一村”放映 了一部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当时被人们称为西洋影戏。电影在中国最初的情形和国外游乐场里的新鲜玩意一样,也是一个供人在茶馆里戏弄的洋玩意。直到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才开始为中国所熟识。而《定军山》也成为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1912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无声短片《难夫难妻》。由于当时所处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境遇,使电影成为一种以取悦市民阶层为主、以牟利为价值取向的商业化电影。三十年代随“左翼电影运动”(一场以电影的方式而展开的社会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电影的艺术美学运动)曾涌现出一批彪炳千秋的经典之作如《渔光曲》、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的《小城之春》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被用作革命历史教 材,承担着教育人民、巩固政权的意识形态重任。代表作品如《万水千山》、《红日》、《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经历过六十至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真空期后,到了七十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开始摆脱高、大、全的歌颂模式,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刻画。如《小花》、《野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九十年代至今,社会发展急速,中国电影创作更多元化。如《大决战》、《头发乱了》、《秋菊打官司》、《大腕》、《洗澡》等,均呈多样化风格。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大多数的中国影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经验的深刻影响,带有浓烈戏剧化色彩的“影戏”观念。由于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构成了内在的血缘联系,所以中国电影呈现的是一种“中和之美”,而不像西方电影追求的那种纪实的电影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把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融会到电影艺术中,使之成为一种采众家之长的新型艺术。所以,中国电影艺术家们有时在电影中着意表现“诗的意境”,有时塑造像文学作品那样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有时还想创造出戏剧化的情节结构和音乐般的神韵。这是中国电影区别于外国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如在奥斯卡名片《卧虎藏龙》(李安导演,周润发主演)中,除了侠女舞动的刀光剑影和凌波微步外,更使我们心动的是凄清冷月下从树影中惊飞的宿鸟,是竹影摇曳间美女闪动的明眸,是生死路上轻舟撒网、涟漪绽放的湖光山色。任何一部影片,不论什么题材和风格,只要它是一部令人倾心之作,就总会有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这就是呈现出来的影像神韵。另外,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一直是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也是其核心内容。关注的现实并不单指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有国家的兴衰荣辱,和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历史背景下,尽管中国电影也跟世界其他电影一样面临种种问题,但是在进行电影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影界仍努力生产出一批具思想、艺术和观赏性的电影;国产影片也时有突破进口大片票房的佳绩,中国电影依然存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戏曲美学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f13308423.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导师考试科目_05戏曲美学贾志刚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 ④823戏曲史论

2/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f13308423.html, 2【育明教育提示】复试成绩的评定标准及录取要求 1、外国语听力和口语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按1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2、专业面试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2个专业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该项考核按9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3、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不及格(60分以下)者不予录取。 5、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类) 报考专业总分外国语 思想政治理论 专业一、专业二单科成绩文艺学(050101)35055 83艺术学理论(130100)32534 51音乐与舞蹈学(130200)32534 5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32534 51美术学(130400)32534 51美术设计(1304Z1)325 3451

微电影广告叙事策略探讨-广告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微电影广告叙事策略探讨-广告设计论文-设计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广告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活动,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传播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态,其迅速发展日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因此,从品牌营销的战略视角解读中国微电影广告的市场传播和营销中的价值,对于推动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品牌传播;叙事策略 1微电影广告产生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视频网站等新型媒体,充分的利用其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便捷、传播双向性强等特点改变了以往的广告传播形式。新媒体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使得信息的接收具有碎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广告开始采用电影叙事手法与艺术表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由微视频逐步发展为微电影广告这一新型广告模式。微电影广告是伴随着新的媒介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广告形态,严格地说,它是微电影的衍生或分支。早在2010年,微电影一词开始在互联网中频繁使用,而让人们真正的意识到微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应该是从凯迪拉克为其旗下品牌汽车拍摄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其在影片中采用了电影酷炫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巧妙地把品牌的信息融合到故事情节中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触即发》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广告,自此以后,微电影广告的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微电影广告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电影广告在制作成本、投放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

日益受到广告主的青睐。近两年来“微电影广告”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规律,成为品牌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制作层面来说,微电影广告采用电影的制作方法,通过听觉以及画面来传达信息,吸引受众的关注;从创意层面上来讲,它通过重构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人;从投放渠道来看,它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传播渠道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过程中互动性强。虽然微电影广告的数量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微电影广告都能够取得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微电影广告内容本身不符合受众的信息需求,题材老套,缺乏创意;二是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环节没有引起广告主的足够重视。微电影广告的传播不能单纯的依靠互联网平台的分享、转载等方式,广告主应该主动围绕微电影的内容,策划一系列的传播推广活动,促使微电影广告能够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加上微电影广告拍摄成本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电影广告的发展。微电影广告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其实质就是广告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将微电影广告视为一种商业活动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那就不难发现,微电影的创作、传播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商业活动与文化艺术两者的利益关系对充分发挥微电影广告的传播效果尤为关键。微电影广告所追求的传播效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推广,也就是主要通过情感化、艺术化的叙事方式与视听语言,在潜移默化之间与受众形成内心的共鸣,完成隐性的渗透,而并非简单地推送品牌形象、提高标识曝光度。反观之,如果在微电影广告创作中淡化思想性、艺

微电影赏析

微电影《调音师》赏析 班级:信管B1201 学号:123167 学生姓名:俞乐 日期:2015-4-30 微电影《调音师》是一部由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格莱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法语电影,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

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阿德里安(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本片荣获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或许一部好的悬疑作品,有时并不需要很多血腥的场面,以及暴力和那虚张声势的表面造势。《调音师》就是其中的典型短短十三分钟的电影却足以给与极大的震撼与内心惊悚的体验。一位被看作是天才的钢琴家,在波恩斯坦钢琴大赛上由于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他失败了,万念俱灰,似乎跌入了谷底。但是他又活了过来,成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假装盲人成了他亲近顾客,赢得口碑的手段。可是在一次调音工作中,却被卷入了一场谋杀案。影片所讲述的大概如此,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中有许多令我感触很多的言语,譬如那泰姬陵的故事:你知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流媒体、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逐渐从网络电影中显现出来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事实、情感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信息爆炸和审美疲劳的时代,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种在时间和表现效果上融合了电视剧、电影、广告等电子媒介的微电影所拥有的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节发展、中近景镜头的特写、悖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种多样的叙事艺术往往受到了年轻一代的热捧和追逐。 这是一个充满了新概念和新定义的时代,微电影从“微化”的时代中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文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是以反映社会问题、追播社会热点、传递人文情感或呼吁人们行动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拍摄、剪辑技术等各种手段的时长不超过3000秒的制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的视频短片。 第一,从叙事角度来说,微电影叙事角度往往是多种交叉的。电影的叙事角度主要有三种:全知全能叙事(第三人称叙事)、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纯客观叙事(第三人称或无人叙事叙事)。而对于微电影而言,其叙事角度是这三种交叉混合的,符合大多数年轻人后现代的艺术审美。例如: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当中,在前2分钟左右都是旁白在极为快速讲述故事情节,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在旁白之后就是电影的俩个主角的对话了。其实微电影实现的三种叙事角度的不断转换和结合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既奠定了电影的一个叙事基调又能更容易表达人物的主观情感和电影的主要思想。 第二,从叙事结构来说,大部分微电影的叙事结构都是非线性的,是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一般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有: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作为有悖于传统叙事结构的微电影,其叙事结构往往是非线性的,大部分运用回环式套层结构和交织式对照结构居多。仍以微电影《杨妮妮与李娇娇的双重生活》为例,电影以杨妮妮与李娇娇这对从未见过面的双胞胎为了给自己单亲家长找伴侣而开始讲两条线索交于一点,而以交换生活为原因又分化了两个线索并由此展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最后电影以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为结局将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这部微电影可以称作微电影中交织式对照结构的典型了。再如微电影《少年》,该电影以讲述一对少年情侣在广阔的芦苇荡从甜蜜到报复杀害的故事。影片中出现大量的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的对茫茫苇荡的特写和对少年的面部特写,使得故事被拆分得有些零散但是就是这种零散带来的不确定性却使人思考和紧张。所以,这样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就使得微电影的情节安排比较零散,连贯性不强,而且不够严谨。然而微电影的艺术却因为这个原因可以很好的表现出来,毕竟留白或者不确定性是人们头脑中艺术意识的来源,也是调动观众意识参与的因素。 第三,从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上来讲,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是近几年才进入文化市场的,微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更易于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所以微电影的叙事内容不管是从选题上还是从情节安排上微电影的叙事内容大部分是与年轻一代人息息相关的。 1.从近几年点击率比较高的微电影的内容上看,微电影的选题方向是比较趋于表现社会热点和呈现青年主题的。我大致将微电影的选题分为一下几个类型:表现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回忆和情感的类型(回忆型);体现少年时代的美好或种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势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电影理论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3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f13308423.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主要导师考试科目 _18电影理论 贾磊磊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19港台电影研究赵卫防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0文学原著改编李清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1影像叙事研究孙承健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2中国电影史丁亚平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3中国电影史高小健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4当代电视剧研究许靖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5电视剧编剧张宏森教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6电视批评贾磊磊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2/13【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9f13308423.html, 2【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_27国外电视理论研究潘源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微电影剧本的改编策略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f13308423.html, 微电影剧本的改编策略浅析 作者:陈亚伟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期 摘要:微电影剧本改编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在忠实和深刻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上过行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再创造,是改编者根据原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思想按照微电影艺术的特殊要求和表现方式进行构思、整理、再创造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微电影剧本;改编;原著 近年来以微电影为代表的“微”传播将传统的电影演变为一场草根文化的大众狂欢。由于微电影传播的全民性、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使得电影艺术开始从曲高和寡的艺术殿堂中走出来,以更加随和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中。同时,微电影的流行也改变了我国电影的潮流化进程,使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人人电影”时期。只要有条件、有创意,人人都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微电影创作过程中。 微电影剧本创作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创剧本,另一种是改编剧本。原创剧本是作者运用电影思维和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特点,将自己的体验、理解和评价创作成为剧本。一直是微电影创作的主流。由于微电影的大众参与性,并不是所有的拍摄者都会自已创作剧本,大部分拍摄者在实际的拍摄计划中都会对已有剧本进行改编以适应自己的电影剧情要求。 改编剧本是以的原有的作品如小说、戏剧、散文、神话、其他影视剧、其他剧本为题材基础,按照编剧导演的改编思路,结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与技术要求进行重新编写,使其成为一部能进行微电影拍摄的剧本。 1 微电影剧本改编题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微电影所面对的观众群。观众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决定着改编作品内容的层次。目前微电影的受众已十分大众化,从少年到老年,从农民工到白领,都可以是微电影的受众,对微电影受众群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一部故事性微电影或广告性微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受众群。(2)原作品具有可提炼的内容和主题。在进行改编时,原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应是明确的、正能量的,可提炼的,过于繁杂与晦涩的主题和内容不适合微电影表现的。因为微电影毕竟是通过网络有可能传达给全体受众的,必须要遵守我国的法律和制度。 2 微电影剧本改编的方法 微电影剧本改编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在忠实和深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过行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再创造,是改编者根据原作品提供的生活、故事、思想按照微电影艺术的特殊要求和表现方式进行构思整理再创造的艺术活动。微电影剧本改编有着不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转化法。转化法是将一部作品在保持大致情节不变的情况下经过删减或增

柏林电影节与中国艺术电影

好时代?坏时代?柏林电影节与中国艺术电影 柏林还是爱中国 桂纶镁本来的机票是2014年2月15日早上从柏林飞伦敦,在伦敦时装周她有一场秀。2月14日,《白日焰火》监制沈暘问柏林电影节会务主管托马斯·海勒:桂纶镁是否可以走?导演刁亦男可以否早点回国?海勒语气急迫,一连串的“NO”。电影节给剧组留了20多张颁奖礼的票。 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终把最佳影片金熊奖给了《白日焰火》。主演廖凡从评委梁朝伟手中接过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成为柏林电影节史上第一位华人“影帝”。 “难以置信,看来这个梦是一直醒不了了。”导演刁亦男语带颤抖地说。2014年2月15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落幕,刁亦男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就捧走了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主角奖也被片中男主角廖凡收入囊中。 2014年2月的德国柏林街头寒意阵阵,平均气温接近零度,华语艺术电影在这里却正火热地吐着股股热气,这又是一个华语艺术电影的丰年——除了《白日焰火》,娄烨执导的《推拿》也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三部中国影片《白日焰火》、《推拿》以及宁浩的《无人区》同时入围“竞赛单元”,另有十部华语影片在电影节其它单元亮相,虽然中国电影是柏林的常客,但这样规模,即使在柏林电影节历史上也算罕见。“中国在柏林闪光”是《好莱坞报道》封面报道的标题。 从1980年代初在柏林电影节有所斩获的《三个和尚》、《陌生的朋友》,到张艺谋电影《红高粱》1988年首次捧得金熊奖,再到《白日焰火》获奖,柏林见证了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 三十年过去,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217.69亿元人民币,刷新了2012年创造的170亿元纪录。 另一个事实是,为这个强大的市场贡献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对于那些不得不向商业电影争取生存空间的中国艺术电影而言,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中国电影看上去不再像法国电影了” “它们看上去不再像法国或德国电影,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在变化。”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利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科斯利克所说,只是变化的一角。 21岁的重庆大学生周豪拍了一部叫《夜》的艺术电影,讲述一位“Money boy”(男妓)夜来香的生活,被柏林电影节亚洲区选片人王庆锵看中,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大观”单元的入围影片。每年11、12月,王庆锵会专门到亚洲各地选片,这两个月里,他会密集看六十多部影片,《夜》是他在北京选片时从朋友手中发现的。 夜来香是一名同性恋,过着糜烂的性生活。他在一条狭窄杂乱的小巷里招徕客人时遇到

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非常 喜欢的陈翔和王栎鑫这两个大 帅哥,所以当他们俩主演的微 电影《暴走》(包括上部和下部) 在优酷网上播出后,我便迫不 及待地上网观看了。刚看完微 电影《暴走》的时候,当时心 里的潜台词就是“什么啊,这故事情节发展得也太快了吧,怎么只有一个高潮,开头、起因和结尾怎么这样短呢?还没怎么看呢,就结束了啊。”后来,又仔细认真地观看了两遍,终于把这部微电影的故事发展情节弄清楚了。微电影《暴走》,主要是以热血青春为线索,教育和引导现代的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正确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也要相信真爱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而这个“爱”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它不光是指爱情,它还指亲情、友情、兄弟情、姐妹情、师生情等等。这部微电影主要是围绕着陈翔饰演的林亦诚、王栎鑫饰演的程念、刘忻饰

演的苏信、徐唯饰演的程心、刘超饰演的路超等组成的“暴走一班”展开的,将处于十八岁上下的年轻人的那种热血、叛逆、兄弟情义、姐妹情谊、青春的气息等等进行了微电影叙事艺术的加工,传递出了一种“青春是一场战斗,无需借口”的口号,最终将一种所谓的正能量通过微电影这个平台传达给了广大的互联网受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微电影就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这部微电影属于广告性质的微电影。随后,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微电影,比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甘键的《我爸》等等。在这些微电影中所使用的新的叙事艺术形式是指什么呢?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微电影? 所谓的微电影(也称为微型电影,又称微影)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而且暂时在中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来说,微电影的含义有两层。首先,在广义上是指,只要是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所有自制视频都可以称之为微电影。而从狭义上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国艺术电影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是,这几年来,中国电影近急于追求票房,而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无论在哪个国家,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注定着艺术电影很难被广泛接受,被大众欣赏,与商业电影的票房难以比拟。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例如冯小刚,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迎合市场,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电影业,其实与图书出版业是一样的,高雅与通俗的图书应该共存,影片市场才能健康,若一味是商业电影,那影片市场就不会正常。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观众少了,艺术电影也随之少了。当然,导演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能说孰是孰非,每个导演,甚至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还是有一些坚守的导演,坚信电影的艺术性主导地位,故艺术电影在中国市场就算未被看好,就算稍显弱势,也没有灭绝。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

【最新文档】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大家能找到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 [1] 张高伟. 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 美与时代(下). 201X(07) [2] 杨雅雯. 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 湖南大学 201X [3] 侯光明. 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 当代电影. 201X(11) [4] 刘佳佳. 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 经济论坛. 201X(10) [5] 康初莹. “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 新闻界. 201X(07) [6] 李程. 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 中国研究生. 201X(10) [7] 李旭璐. 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 新闻传播. 201X(09) [8] 王安权,汪庆华. 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 青年文学家. 201X(23) [9] 陈日红. 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X(01) [10] 张波. 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X(03) [11] 崔兆倩. 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 新闻爱好者. 201X(04) [12] 李荣荣. 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 东南传播. 201X(12)

[13] 郑晓君. 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X(06) [14] 陈红莲. 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 今传媒. 201X(12) [15] 宋娜. 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 山东大学 201X [16] 王玥琪. 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 四川师范大学 201X [17] 苏杭. 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 201X [18] 刘圆. “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 重庆大学 201X [19] 王茜. 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 贵州大学 201X [20] 王长武. 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 中国电影市场. 201X(09)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 [1] 周安华主编.电影艺术理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X [2] 张沛着.隐喻的生命[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X [3] 张桐语. 纪实性影视作品叙事语言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 201X [4] 赵理惠. 《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D]. 西南交通大学 201X [5] 王跃.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 201X [6] 宋瑞. 青春主题微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阐释[D]. 陕西师范大学 201X [7] 张东苗. “意义的森林”[D]. 陕西师范大学 201X [8] 贺文佳. 电影语篇中语法隐喻的语用策略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 201X [9] 郭世飞. 影像媒体视听语言的实验性与文化阐释[D]. 大连工业大学201X [10] 景天竹. 时间与空间的魔术数字媒体影像的视听语言表现[D]. 北京交通大学 201X [11] 闫喜英. 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