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零售业态的变迁

论零售业态的变迁

论零售业态的变迁
论零售业态的变迁

论零售业态的演变

1、零售业态的概述

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源自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是零售业态与之相适应的体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层次性与多结构性,零售业态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多业态并存的格局,展望未来,这种状况也会长期存在下去。由于管理理念与经营理论的更新,再加之科技进步提供了更加精到的技术手段,业态革命会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演变不仅是与生产和消费的匹配相吻合,也反过来会深刻影响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的变革。总之,由于处于流通过程终端的特殊地位,零售业态的演变对经济运行具有了十分重要或决定性的作用与意义。

而对零售业态的概念,国内外各大学者均有其不同的看法:

日本安士敏先生认为,“业态是定义为营业的形态的。”它是形态和效能的统一。形态即形状,它是达成效能的手段,效能受的形状的制约。刘汝驹等人也认为,以行业经营方式,将零售店分为各种形态。萧新永先生认为,“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的销售方式,则成为业态。”国家国内贸易局认为,“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

由此,本文认为,所谓零售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

零售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店堂设置、目标顾客、商品构成情况、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因素确定。零售业态的内在组合要素包括:目标顾客、购物环境、商品构成情况、定价、服务方式等等。零售业态的实质,是指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组合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业态。

本文认为零售业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按不同营销形式划分的业态,如折扣商店、方便店、总代理、总经销、批零兼营、工商联营等;另一类是按企业组织形式划分的业态,如企业集团、超级市场、连锁店、综合商店、专业店、仓储店以及附设娱乐、餐饮、休闲的购物中心或商业城等。

而我国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把零售业态分为17种: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

2、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1)“零售之轮”假说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学专家麦克尔教授在1952年首先提出的。新兴业态在市场进入期,均会以低价格、低利润和低地位的身份进入市场,在取得较大的成功之后,引来了众多的仿效者之后,竞争加剧,各业态不得不提高服务质量、改进店堂设施,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经营方式,然后进入衰退期,此时需要再度创新。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进入与消亡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盘旋的过程中,推动了零售业的不断发展;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此的新生业态取代原有业态的竞争循环周而复始地反复进行,如车轮一样不断地旋转,故称之“零售之轮”。

此理论由新业态出现原理和零售商升级原理两个假说构成,新出现的业态依靠有限的服务和低价格实现了“薄利多销”。但“零售之轮”这一假设并不能解释所有国家所有业态的发展规律。

(2)手风琴假说

这一理论早在1943年就有人提出了,布兰德(Brande)于1963年对其进行完善,而在1966年霍兰德(Hollaner)则将其命名为手风琴假说。这一理论是说明零售企业选择所经营商品宽度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演变如同手风琴的一张一合,商品组合总是宽窄交替变化,这样,零售业态从综合商店发展到专业店,再由专业店至综合商店。这种交替方式不断重复,并且每次重复都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这样,零售业在专业化和综合化之间来回徘徊,每次都演变出一种新的业态,从而建立起“综合——专业——综合”的模式。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⑤百货店时期——缝合化;④方便店时斯一—专业化;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该理论总的要旨就是在经营宽而浅和窄而深的商品组合的零售店之间有一个交替统治,说明商品组合的变化比价格更能说明业态的演化,而百货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的出现都符合了该理论。

(3)真空地带理论

真空地带理论由丹麦学者尼尔森在1966 年提出,他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不是周期性的过程而是处于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消费者对于零售业态的选择有偏好性,所以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店铺选址、设施、产品组合等综合性服务和价格水平决定了其业态特征,并且该理论假设零售企业服务水平越高,价格水平也越高。

(4)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生命周期假说(Retail life cycle hypothesis)是1976年由美国的戴韦森(William Davidson W.R.)、伯茨(Bates A.D.)和巴斯(Bass.S.J.)三人共同提出的。该假说认为,零售业态具有像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②成长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盈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

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一种零售组织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其市场特点以及属于该种零售组织的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策略有别。同时,该假说以美国的零售业为研究对象,指出各种新型业态从导入期到成熟期的过程正在逐渐缩短。如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就反映了这个规律。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理论则解释了现有零售业态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该零售业态为什么会这样向前发展。该理论把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则将变

化的动力归之于许许多多不同的因素,如价格周期、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波动等等,使其零售生命周期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但该假说没有明确指出零售业态发展、变迁的决定因素,即对零售业态为什么变迁,以及为什么存在着生命周期等问题,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此外,该假说也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反应及偏好对零售业态变迁的影响。

(5)辩证过程论

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吉斯特于1968 年提出,之后得到托马斯·马罗尼克和布鲁斯·沃克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该理论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正、反、合的概念,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正是对传统业态不断扬弃的过程。如果把现有的零售业态看作是“正”,那么,“反”就代表它的对立面,“合”指两者的统一或混合。有“正”必然有“反”,同时还会出现“正”与“反”的统一体——“合”,而“合”又会重新转变为“正”。该理论认为新兴零售业态的出现,必然是对旧的业态否定或者修正,“否定”就是出现与之不同的业态形式,“修正”就是从中吸取好的成分,淘汰落后的或不适宜企业发展的成分,形成一种新的业态形式。按照这一理论,业态变迁的结果就是各种类型零售业态形式趋于相似。

(6)自然选择论

这一理论是吉斯特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到业态变迁中,他在这一理论中强调了环境因素对零售业态变迁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各种零售业态形式可以看作是不同物种,零售企业面临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如消费者需求、技术变革、政治经济格局、法律、内部竞争等条件的变化。零售企业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形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取得竞争优势并得以生存。(7)需求满足论

每一业态都有自己相应的生命周期,从产生到成熟(最高点)到衰落(下降〉,但其衰落后并不会完全消失,只是从主导业态中退出,在不同的经济水平下仍有所延续,只是满意度低,对已变化的消费者来说认可程度低,自然这种业态所获得的利润就低,不能处于主导业态的地位。而新业态的产生起点是在旧业态到达成熟后刚开始下降阶段的,新业态是在旧业态的基础上,根据需求的变化,通过对旧业态的扬弃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满意度也高,利润就会相应高,促进其迅速发展到最高点,此时竞争中失败的旧业态自然也就衰退,如此不断的循环下去。在

业态的演变过程中,每一业态到达成熟期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大的趋势是在逐渐缩小,每一业态出现后达到最高点的速度也不同,也是在缩小。在同一经济水平和时间段上,几种业态可以并存,构成主辅的关系,他们给顾客的让渡价值是不同的,满意度自然就有髙低之分。即让渡价值大,满意度高的业态更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购买行为实现的就多,该业态所获得的利润就高,就成为主导业态,而其他业态相对来讲利润就低,只能成为辅助业态。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以不断的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其潜意识的需求为目的的。具体的表现为给顾客的让渡价值越来越大,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新业态的产生既是在让顾客价值最大化与顾客成本最小化上做文章,围绕基本元素有所创新,并且这种创新随着需求层次的提高永无止境,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3、零售业态发展模式的历史

零售,英文为“Retailing”,是指商品供应链中的最后一站。在此之前供应商主要以商品增值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整个流通,而零售商的经营对象是消费者。从早期的社会发展来看,市场的出现就意味着零售业的诞生。只要商品经济存在,零售就在其中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来观察早期零售业态的演变。

第一阶段,零售商与生产者尚未分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小,生产力较低。人们只能将自己的少量生产剩余进行直接交换,交易的对象通常不会在进行别的交易活动。那么在这个时期,商品的生产者就是它的最终零售商,中间一般不在经过其他增值环节,商品也会直接从生产者手中交易到消费者手中。比如村落内部的各种农产品、衣服、工艺饰物的交换。

第二阶段,零售商与生产者逐步分离。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日益明确,货物的流通逐渐得到加强,人们的物质需求也不断扩大。渐渐的,不少货商为了满足这种社会的需求开始从各式各样的生产者处收集需求品,通过流通的方式,出售给需要的顾客,并以此获利,于是诞生了除商品的生产者之外,又一种增加商品价值的中间环节。相对这种中间环节,零售环节的概念更加明确。比如封建社会中一些城镇的杂货店、米店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人类社会出现“生产者——供应商——零售商”这样完整的商品供应链的时间还是比较早,但是不代表这之后零售业态就停止了演变。相

反的,由于完整的商品供应链的形成,使人们能更加清楚认识整个商品的流通环节。本文将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出发,结合一些商业案例,分析零售业态的进一步演变:

一、大型卖场的规模化经济。当零售业不断发展,由于中间经销商的存在,使得商品供应链上的利润不断分散。“沃尔玛”做为零售业的巨头,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打破了这种“利润分配”的僵局,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卖场会集中控制自己的供应渠道,减少中间商以控制成本,同时以此为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原来因为批量进货得到的价格优势因为连锁经营而进一步扩大。于此同时,大型卖场不断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比如免费停车、餐饮、娱乐等,也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这种零售方式逐步成为主流。

而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大量销售的“规模经济效益”,一种是大量销售单一品种的大量销售体制;另一种是通过销售多种商品,创造大量的销售额。而扩大销售规模的方法,一是百货店以新兴城市的建立可扩大商业圈为前提,提高各百货店的销售量;二是连锁店通过增加销售量较小的店铺的数量,来扩大连锁店整体的销售量。

二、电子零售业的优势。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加入使得零售业的演变出现新的方向。以“京东”等电商为例,他们相较于传统的大卖场有主要几个优势:

1.成本优势由于电商和大卖场一样,可以通过批量供应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电商与卖场不同的是,电商由于使用网络门户来实现商品与客户的互动,因此可以节约下大量的地租、水电以及员工等经营成本,以此扩大利润空间。

2.体验优势正如前边所提到的,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加入,电商的销售渠道通过应用APP直接连接到了“消费者的口袋里”。一旦消费者有消费需求,就可以马上实现,这是传统的大卖场所做不到的。同时由于这种快速的反应使得销售机会不断增加,拓宽了电商的盈利机会。

由于具有上述两点优势,电商开启了新的“盈利模式”,并作为一种零售业态的生力军正逐步展现着它傲人的一面。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零售业态的演变与零售业“盈利模式”的改变有很大关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商品流通环节认识的不断加深。零售商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盈利模式”,当一种盈利模式被广泛认可和熟悉之后,零售业就会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并等待着下一次演变。

4、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零售业自1978 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在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领域以后,获得巨大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1949 - 1978年) ,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 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 1979 - 1992 年)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 上世纪90 年代后到本世纪初( 1993—2001 年) ,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

21 世纪以来( 2002 年以后) ,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的新型业态几乎同时进入国内市场,使得某些地区业态发展没有经历完整的生命周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在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业态演变机制的研究,而是对西方现有的业态进行简单模仿。结合零售业态变迁的运行机理,目前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业态规范化程度低

在新型业态发展的早期,我国的零售企业不注重零售业态演变机制的研究,虽然业态形式与国外基本一致,但内涵相距甚远。零售企业没有成长过程的积淀,不能发挥各业态的特色优势,在频繁地模仿与业态转型过程中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一方面在于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使各种要素难以有效组合。另一方面主要在于零售企业经营策略上的不规范。

(2)零售业态地区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

零售业态总体上呈现大型城市过度发展,而西部地区和小城镇、农村零售业态落后,竞争乏力。东部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主要聚集着大型综合超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兴零售业态,商圈过密,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而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业态种类较少,网点数量不多,发展滞后。此外,零售业态布局紊乱、商业功能的定位不清晰、脱离消费需求现实,缺乏经营特色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商业区域功能的发挥。

(3)过度的政府行为

过度的政府行为使零售业态的发展偏离其内在的演变路径。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许多领域尚未完全走向市场,而且配套系统并不十分完善,我国经济的运行依然带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色,例如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大型百货商场的超常规膨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背道而驰,从而把百货业推向了作茧自缚的境地。

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的背景下,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其发展的基本趋向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角色依然重要,运用政策法规影响业态布局和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如果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进有效竞争将是缓慢和低效率的。因此,改革零售业态应该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依靠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从不同国家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来看,最典型的是日本政府制定各种法律如《大店法》等对零售业态进行规制,可以预见,未来政府仍然在零售业态变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种制度法规都将会深深影响各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2)依靠企业创新,实现零售企业规范化经营

零售企业实现规范化经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创新。零售企业必须在全面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之上追求成本优势和差别优势,针对特定的市场满足目标顾客的特定需求。此外,供应链的管理将为各种业态的零售商和供应商提供更有效率的商业预测和计划。供应链体系既是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也是一种理念、意识的革新。零售商通过高效运作的供应链把生产商、分销商、物流配送公司等各环节紧密衔接,实现商品转移,完成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减少库存,提高利润,实现商品价值。

(3)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业态布局

零售业态布局的不合理,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前的业态发展缺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年龄、性别以及需求偏好等的细分。一些中小城市的消费者虽然购买力水平比大城市的要低,但也不乏很多追求品牌和时尚的个性年轻人,发展品牌折扣店应该有不错的前景。另外,我国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老年人市场在未来将是一个重点关注和培育的新

兴领域,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因此,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既有利于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又能促进业态布局的合理调整。

4、业态呈现复杂格局,加快“体验式营销”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商业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的加快,被淘汰的业态也会不断增多,只有少数业态能长期生存下去。事实上,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地区,存在有主导业态,也有补充性的业态,有的业态虽没有主导业态这样大的影响力却仍然为消费者需要,这就使业态种类变得更丰富,呈现多业态并存的复杂格局。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多元化、层次性所决定的。消费者既要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也要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传统上顾客是交易中被动的一方,但在体验式营销的理念和实践中,这种情形将会大大改变,体验式营销强调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的满足感,各种业态的零售商通过内部创新而形成的体验式营销将为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提供独有的体验空间和“不可复制”的回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业态所经营的商品有时就会交错,服务策略互相模仿,目标顾客因此相互渗透。

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及现状分析

市场营销作业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信管1401 韩斌 2015年11月10日

一、我国百货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从行业的生产要素来看,零售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的资金密集转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1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2001年的8.3%加快到2006年的11.1%。至2006年底,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门店数达123690个,增长17%。其中,超级市场23233个,增长22.8%;专业店77220个,增长15.2%。2006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零售额为10499亿元,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007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共完成销售总额2020.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2.44%,其中完成零售额1729.8亿元,同比增长23.9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7年1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43.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0.3%。2007年11月份百家企业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7.1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粮食类、食用油类和肉类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5亿元、1.7亿元和2.8亿元,同

比分别增长39.61%、85.05%和48.06%。2007年11月份百家大型企业实现服装类销售额69.2亿元,同比增长25.31%。其中防寒服和皮革服装销售最为可观,增速均超过了服装总量的增速。2007年11月份家用电器类完成销售额11.5亿元,比上月减少5.8亿元,同比增长30.7%;化妆品销售看好,实现9.3亿元,同比增长24.81%。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

零售业的演变史

零售业的演变史 众所周知,零售业态总体来说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即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和无店铺销售。这种业态的演进不是偶然的或无根据的,而是零售业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如百货商店的出现是适应西方工业革命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而产生的,连锁超市是适应商业降低成本、方便顾客的要求产生的,购物中心则是城市空洞化、居住郊区化的必然反映,而无店铺销售则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城的延伸。应该说,零售业态的每次创新都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更好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从零售业的发展史看,商业零售业态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在供给力量大于消费力量的卖方市场下,谁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谁就能生存发展,此时的流通业只是“桥梁"和“渠道"作用。然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愈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供给决定需求"仍具意义,但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此时的零售业已不仅仅是“桥梁"和“渠道",而是起着先导作用,即一方面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引导生产。谁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谁就能获得发展,这是我们认识当今零售业必须具有的概念。 机构类型快速成长期从出现发展到成熟所经历的 时间(年) 目前处于期生命周期中 的阶段 杂货店1800-1840 100 衰退期/已消失 单一专业店1820-1840 100 成熟期 百货商店1860-1940 80 成熟期 邮购店1915-1950 50 成熟期 联销店1920-1930 50 成熟期 折扣店1955-1975 20 成熟期方便超级市场1935-1965 35 成熟期/衰退期 购物中心1950-1965 40 成熟期 联营店1930-1950 40 成熟期 快餐店1960-1975 15 成熟期 高级专卖店1975-1985 10 成长期 仓储式零售1970-1980 10 成熟期计算机控制的商店1980-1985 5 成熟期 电子化超级市场1980-1985 5 成熟期 厂商低于零售价销售(直销)1980-??成长后期大型商厦1985-??成长期

零售业态的功能和演变方式

零售业态的功能和演变方式 1.1连锁商业各种业态的功能及定位 1.2大型超市业态模式 1.3大卖场(Hypermarket) 1.4仓储式商场(Warehouse) 1.5大型综合超市(GMS) 1.6综合超市(SuperStore) 1.7食品超市(SuperMarket) 1.8 便利店(CVS) 1.9连锁药店 1.10专业专卖店 1.11百货商店 1.12购物中心 1.13品类杀手店 1.14连锁店各业态在中国市场布局中的取向 ●小结 ●复习思考题

连锁商业各种业态的功能及定位 1.传统食品超市:传统小商店的取代者 食品超市面积在300~500平方米,其经营的内容是一般食品和日用品,它的功能集中了食品店、杂货店、小百货店、粮店、南北货店等传统商店各自的单一功能,使之综合化,并使消费者对必需品的购买向一次性购足起步。它的地位是取代传统商店,但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力化模式,它的缺陷是在功能无法取代菜场和农贸市场,因营业面积太小无法销售以蔬菜等副食品为内容的生鲜食品。食品超市之所以称作传统食品超市,是由于中国超级市场的发展是以食品超市为先导的,它生存和发展较好的形式是主体性经营生鲜食品,其经营面积要达到50%,再加上10%~20%的冷冻食品,就成为自选式现代化“菜店”,另一种形式是转向小型的折扣店(非生鲜食品)。在中国生鲜食品的生产、加工、配送形式体系化之前,这种超市还将与农贸市场一起共存相当时间。 2.标准食品超市(生鲜食品超市):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型主力 标准型食品超市也称生鲜食品超市,其营业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它是在传统食品超市的基础上强化了生鲜食品,这一经营内容的增加使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频率最高,几乎每天要进行的购买——买菜,在超级市场得以实现,因此标准食品超市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型主力化业态,对传统商店是一个内容和形式上完整的现代化替代。标准型食品超市的发展取决于这样几个条件:1)消费收入与消费方式的提高和改变;2)生鲜食品的加工水平和供应链的整合;3)单体店和组合空间存在的可能性。我的预计是,标准型食品超市在中国的大发展将会在综合型超市的大发展之后。 3.便利店:服务满足型主力化业态 便利店是采用超级市场的销售方式和管理技术,以食品、饮料和服务产品为经营内容的小型商店,营业面积在80~100平方米,具有消费的即时性、小容量和应急性的特点,终年无休。便利店的发展在我国有特殊的地位,人口密度高,购物方式主要是步行,就近便利购物将成为潮流。就消费主体而言,15~25岁的新生代消费者将主导消费潮流,这一消费群在中国已开始生成。由于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其购买能力较少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且是新的消费潮流的创造者和追随者。该消费群首先成为便利店的目标顾客,便利店首先是在沿海发达城市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服务系统,因为它综合了银行、邮电所、书店、快印、速递、票务、快餐店、药店、音像制品店、洗染店等功能。便利店对城市夜间安全作用很大。对高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便利店作为社会化的服务系统将对老年人的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4.大型超市:消费需求满足型主力业态——中国零售业主力业态 大型超市是标准化食品超市和大众化日用品商店的综合体,衣、食、用品齐全,可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的需要,其营业面积在2500平方米以上,并具有与营业面积相适应的停车场。大型超市之所以会成为未来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力化业态,其原因是,第一,经营内容综合性和大众化,适应消费购买方式的变革——一次性购足。由于实行的是连锁经营方式,可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选择条件广泛,更贴近居民区,中国正处在城市的大型化和远郊化发展以及农村的小城镇发展之中,大型超市比百货公司等其他业态更具有广域的立地条件,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二,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和经营内容的组合性,它可以依据营业区域的大小,组合不同的经营内容,实行不同的营业形式。目前在我国大型超市主要有四种代表形式:(1)日本式,以北京的华糖洋华堂和上海的佳世客为代表,是生鲜超市和百货公司的结合,主体是百货公司。采取自我服务和自选商品部相结合的销售方式;(2)美国式,以深圳沃尔玛购物广场和上海易初莲花购物中心为代表,是生鲜超市和综合化百货商店的结合,采取自我服务销售方式;(3)欧洲式,以法国的家乐福为代表,是生鲜超市和折扣店(非食品的廉价商店)的结合。(4)中国式以万佳百货和上海农工商超市118号店为代表,在家乐福的模式基础上,再加上传统百货和传统批发商业的模式,看样开单(当场开单,当场配提

韩国便利店业态演变趋势分析

韩国便利店业态演变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对韩便利店在店铺数、销售额、顾客与经营者构成等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韩便利店的快速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成功输入美日成熟的便利店经营技术和模式有关。韩便利店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根据店铺数与销售额等的演变轨迹,可以将韩便利店的发展划分为导入期、连锁构筑期、系统完善期、高速成长初期及高速成长期。 关键词:韩国便利店;业态;差异化战略;特许加盟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81年韩国就出现了类似便利店的店铺[1],但正式导入始于1989年乐天集团旗下的东和donga产业和美国的southland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在首尔市松坡区芳夷洞开张的1号店——奥林匹克店。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导入便利店并非偶然,是符合便利店业态发展规律的。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3 000美元时,是便利店导入的最佳时机。1989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gni)已达5 418美元,这为便利店的出现及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市场基础。1993年成立的韩国便利店协会将便利店定义为以小规模、24小时营业、全年无休运营,以食品为中心,采取面对面销售方式的业态,但没有卖场面积的标准。今天,便利店已和百货店、折扣店、超市等一同成为韩国的主要零售业态之一。 一、便利店店铺数与销售额的变化

(一)店铺数的变化 1.店铺数增长呈现快→慢→快的过程(见表1)。1989韩便利店诞生后仅过4年店铺就突破1 000家,这归因于在当时很稀罕的夜间营业聚敛人气,以及以海外企业为中心对特许加盟方式的导入。1994-1999年间,店铺增长缓慢,特别是1996-1998三年间年均增加店铺仅为130家。这一期间许多企业在尚未充分确立成熟的便利店经营技术的情况下,片面追求高增长,结果出现了各种偏差,总部与加盟店之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了300家加盟店要集体退出连锁系统的事件。为此,各便利店总部着手修改特许加盟合同内容,韩国便利店协会还制定了便利店开店的“80米距离规制”。直到1999年8月,处于低迷的便利店才有转机,此时店铺数为2 275家,比上一年增加10%,它也是1993年来店铺增数的首次正增长。因此,1999年10月5日《日经流通新闻》中称1999年为韩国的“便利店再生年”,这是“7-11”等强势连锁便利店无视“80米距离规制”大肆开店所致[2]。 2000年以后店铺增势迅猛,2000-2002年三年间韩5大便利店店铺数增长均在两倍以上(见表2),2002-2005年韩便利店年均增加1 000余家,有人认为这是经济危机后企业结构重组,以及因提前退休者的增加、失业率上升,进而希望加入特许连锁便利店的人激增的结果[3]。另外,这一期间便利店的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业态(见表3)。据韩国便利店协会的统计,2007年1月末韩便利店达9 990家,“相当于国内居住人口每4 920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该协会预

零售业态未来发展趋势

(一)呈现低碳化发展趋势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在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扩大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等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零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将呈现出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在店铺建筑和装饰、店铺选址、商品、商品包装和展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配送以及零售业态等方面,将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进行新的变革。 (二)呈现“网店”“跑马圈地”热 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网络购物,已成为方便居民消费、扩大消费的重要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巨大的网上购物市场发展空间,快速的大趋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商、品牌生产商以及其他力量积极地发展“网店”,“网店”将成为零售渠道之争的新战场,零售渠道的“跑马圈地”由陆地转向“空中”,将呈现“网店”“跑马圈地”热。 (三)向自营化回归 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多采用联营或引厂进店经营方式,由于失去了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降低了对经营商品的话语权。一方面造成供零关系紧张,大品牌商制约小牌零售企业,而大牌零售企业又制约小品牌商;另一方面弱化了零售企业传统功能,影响了零售企业自主扩张、创新的能力,削弱了对消费者的服务。这种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使零售企业经营的风险趋于增大,是企业不可持续、不利于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模式。一些零售业已开始加大自营商品的比重,走上向自营化回归,向赚取进销差价回归之路。而目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市场更加细分化的环境,将加快零售企业从联营方式向自营方式回归的步伐。 (四)传统店将受到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希望购物环境越来越好、购物越来越方便,“一站式”的消费需求也在减弱,消费者购物需求将更趋向于个性化、时尚化、专业化、精品化、体验化、健康化。为适应这种变化,零售业业态将进一步向细分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更具现代特征,这将使传统零售店受到挑战。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也促使传统店进行转变。 (五)“体验消费”概念店兴起 “把消费者想要的变成消费者需要的”,这是零售业“体验消费”的实质内涵和宗旨。零售企业的“千店一面”购物环境,已使消费者感到麻木、厌倦,要想燃起消费者购物激情,激发新的需求,零售企业只有改变和创新,努力开发新的概念、新的形象来吸引消费者,而体验化消费将是零售企业概念、形象创新的发展趋势。零售企业将在店铺内外设计、装修装饰、商品特色、商品陈列、动线设计、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反传统的创新,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让消费者购物时轻松、愉快、省心、省时,最终“把消费者想要的变成消费者需要的”,增加商店的销售额。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复习进程

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业态变迁分析 陈敏 一、中国零售业困境分析 西方零售业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一大批巨型零售企业,创造了百货、超市、仓储俱乐部等零售业态,相对于中国零售企业而言,具有规模、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三到五年将逐步取消对地域、数量、外资持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中国的零售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面临巨大挑战。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如何,能否在与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零售业经历了自1978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在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领域以后,获得巨大的发展。目前已打破百货商店单一业态的格局,形成了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引人注目的是在与传统百货业的竞争中,以连锁超市为主的连锁经营形式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是中国百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97年开始,中国百货业进入全面萎缩阶段,百货业的主导地位被动摇。 面对这些现象,新兴业态、连锁经营模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零售业已步入连锁经营的时代。对于处于困境的百货业态为主的企业,人们也纷纷建议企业改变业态形式,实行连锁经营。但从连锁企业的经营绩效来看,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面对外企的巨大冲击,改变业态形式,连锁经营是否能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的经营绩效状况表明,简单的转换业态形式和采用所谓的连锁经营形式并不能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关键是对零售企业进行经营绩效的深入分析,探求业态转换和连锁经营模式内在的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有关因素,借助这些因素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争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零售作为商品从流通领域进入到消费领域的最后一道环节,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根据我国2001年8月推出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i]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如果以业态的发展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国有大型百货业态为主体的单一业态阶段;1992年尤其是1996年以来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多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doc 12页)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doc 12页)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小析 近观: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方式。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的零售业态,具体包括以下九种类型: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商店、家居中心。除此之外,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和发挥重要作用的杂货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等经营方式,也是多元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

它难以完全取代其他业态而独步天下。而“杂货店”之类的小店,大多分布在居民生活小区,虽然局限于一定的社区内,但它的存在是不容替代的,比如说一些家用的小工具、极小的生活用品是在大超市里难觅踪迹的,而在小店里是随处可见;而且大超市一般离居民区有一段距离,在居民急需的情况下,到自家楼下的杂货店买东西,是居民的首选。 其二,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商业相对于其他生产行业而言,所应用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是落后的。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竞争不断呈白热化状态。这就迫使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态不断引进、发展新的管理理论,不断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零售业高科技的特征日益突出。经营与管理理论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而技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为敏感发现市场变化,实现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指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换言之,技术手段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中介手段。它有力地推动零售业态的实践深入,从而也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零售业中各企业纷纷引入与应用更为现代化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谁能争胜于市场,技术手段是否现代、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及现状分析

一、我国百货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从行业的生产要素来看,零售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的资金密集转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1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GDP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2001年的8.3%加快到2006年的11.1%。至2006年底,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门店数达123690个,增长17%。其中,超级市场23233个,增长22.8%;专业店77220个,增长15.2%。2006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零售额为10499亿元,增长22.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007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共完成销售总额2020.3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2.44%,其中完成零售额1729.8亿元,同比增长23.9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7年1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43.1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30.3%。2007年11月份百家企业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7.1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

粮食类、食用油类和肉类实现零售额分别为1.5亿元、1.7亿元和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1%、85.05%和48.06%。2007年11月份百家大型企业实现服装类销售额69.2亿元,同比增长25.31%。其中防寒服和皮革服装销售最为可观,增速均超过了服装总量的增速。2007年11月份家用电器类完成销售额11.5亿元,比上月减少5.8亿元,同比增长30.7%;化妆品销售看好,实现9.3亿元,同比增长24.81%。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第一章绪论 1.1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百货业的诞生,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零售革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零售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百货业态正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而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则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已超过50家,绝大多数为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正在经历着以下变化和趋势: (1) 连锁经营成主导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传统的百货零售方式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取而代之的连锁经营方式,特别是跨国连锁经营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现代零售业的主导经营方式。如当今世界零售业位居前列的零售商,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ROYALAHOLD超市集团、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无一例外都是靠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领头羊”。走连锁经营发展道路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独特的品牌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中小型零售企业加盟,实现商业资源的快速整合与重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 零售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在上升

综观近年来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零售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逐步增强。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整个商业流通过程中,零售业处于销售链的下游,只是被动接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并受到制造商的种种限制。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变得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购买行为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因此,制造商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把握难度也加大了,而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则相对较为容易掌握消费者瞬息万变的需求变动情况,并且其掌握信息比制造商所掌握的更准确、更及时。这样,零售商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更显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制造商的命运。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邮购、直销待方式的兴起,更说明了这一点。 (3) 零售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剧 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使整个行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零售业中的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少数连锁巨头控制整个零售业中的大量份额,如2003年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公司2002年的业务收入已达到22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非同小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零售企业则开始走向专业化经营,通过采用专营店的方式,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经营的品种也从过去的“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巨型化和专营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两种同时并存的方向。 (4)组织结构正向集中化转变 随着零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地域、跨国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对大型零售企业来说,通过集中化管理,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以更优惠的价格进货,

关于零售业态演变规律以及趋势的研究

关于零售业态演变规律以及趋势的研究 作者:洪国 内容摘要:本文从顾客需求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零售业态的演变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希望通过全新的视角试图揭开零售业态演变研究新的篇章。 关键词:零售业态、顾客需求、环境理论、循环理论、冲突理论 随着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零售业对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零售业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加深。关于零售业态的演变规律以及趋势一直是众多国人以及学者所热衷的论题之一,但是“大师们”的种种理论却依然无法全面解释复杂的零售业经营方式不断变迁、发展的原因以及规律,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得从回顾零售业态的几次革命开始。 一、零售业态的演变历史回顾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几次“零售业态的革命”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原因。 在19世纪60年代,零售业态出现了“第一次革命”,即“百货店”应运而生。它具备商品品种齐备、分类经营与布局、明码标价、店堂环境豪华、设施先进、统一管理等经营特点。很明显,当时的百货店在经营方式上明显优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杂货店,因而百货店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它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得到不断的发展。“百货店”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原因是与当时的经济进步与收入增长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与当时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价格、环境、品种等因素密不可分。 20世纪30年代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业态的“第二次革命”。它以店堂环境等设施简单实用、顾客自我服务,大幅度降低了物业和人工费用,并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提高了商品购销规模和商品周转率。超级市场更好地实现了规模经营,因而综合竞争优势突出,对百货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很显然,价格是当时超级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这与当时萧条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密切关联的。当时消费者的核心需求体现在价格上,因而新兴的超级市场业态被广大消费者迅速接受,并随着连锁超市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 购物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的迅速发展,可以被称为零售业态的“第三次革命”。因为,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绪论 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 零售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百货业的诞生,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零售革命“,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零售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的百货业态正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而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则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企业已超过50家,绝大多数为连锁超市和大卖场等业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正在经历着以下变化和趋势: (1) 连锁经营成主导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传统的百货零售方式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取而代之的连锁经营方式,特别是跨国连锁经营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成为现代零售业的主导经营方式。如当今世界零售业位居前列的零售商,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ROYALAHOLD超市集团、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无一例外都是靠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际零售业的“领头羊”。走连锁经营发展道路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独特的品牌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吸收中小型零售企业加盟,实现商业资源的快速整合与重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 零售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在上升

综观近年来世界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零售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正逐步增强。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整个商业流通过程中,零售业处于销售链的下游,只是被动接受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并受到制造商的种种限制。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消费者行为变得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购买行为的主动性也大大加强,因此,制造商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把握难度也加大了,而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则相对较为容易掌握消费者瞬息万变的需求变动情况,并且其掌握信息比制造商所掌握的更准确、更及时。这样,零售商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更显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制造商的命运。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邮购、直销待方式的兴起,更说明了这一点。 (3) 零售业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剧 零售业的激烈竞争使整个行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零售业中的市场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少数连锁巨头控制整个零售业中的大量份额,如2003年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公司2002年的业务收入已达到22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非同小可;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零售企业则开始走向专业化经营,通过采用专营店的方式,提供差别化、个性化的服务,经营的品种也从过去的“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变。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巨型化和专营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两种同时并存的方向。 (4)组织结构正向集中化转变 随着零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地域、跨国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零售企业的组织结构的集中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对大型零

流通概论(4.2.2)--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电子教材

第二单元 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一、零售轮假说 零售轮假说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内尔(Mcnair)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都是以大胆创新的观念开始,不断改进,然后逐步失去竞争力,变得十分脆弱,处于不可救药的境地,最终让位于新的业态。通常每次的轮转都包括三个阶段:导入阶段、成熟阶段和脆弱阶段。在导入阶段,零售企业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以低价格和低利润占领市场,利用薄利多销和商誉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阶段适合销售低毛利、高流转的商品。零售商通过渗透策略让消费者了解企业和产品,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进入第二阶段。大量的模仿着跟进,迫使初始创新者无法通过低价渗透来差别定位,而是要向顾客展示更加舒适的购物场所和环境,提供广泛的服务项目、多样化的产品类别,特别是趋向于时尚化的商品,同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加大营销投入,增强宣传力度,最初的创新零售企业经过成熟阶段逐步演变为高定位、高毛利的业态,这样轮转进入第三阶段。由于零售商面临高定价、保守、经营负担过重、投资回收率降低等问题,为后来者以低成本渗透留出空隙,如此零售轮又转动起来。该学说很好的解释了零售业态从百货商店向专卖店、连锁店进而向仓储点、折扣店的变迁。

图1 零售轮假说示意图 零售轮理论的四个基本前提: 1.存在众多对价格敏感的购物者,他们愿意舍弃顾客服务,广泛的备选商品和方便的店址,一味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2.价格敏感型顾客不存在商店忠诚,随时乐于转向售价更低的零售商。 3.新型零售业态通常比现行业态运营成本更低。 4.随着零售商沿轮转攀升,通常能带来销售增长、目标市场扩大,商店形象改善。 二、真空地带假说 由丹麦学者尼尔森于1966年提出,他认为,新零售业态是在既有零售业态未能涵盖的市场真空地带之中出现的 。该假说根据消费者对零售商的服务、价格水平存在着偏好空隙来解释新零售业态的产生。真空地带假说首先假设经营同种商品的各种业态的特性是由店铺设施、选址、商品组合、销售方式、附加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及与此相对应的价格水平来决定的,并认为服务水平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走势小析 近观: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方式。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的零售业态,具体包括以下九种类型: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商店、家居中心。除此之外,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和发挥重要作用的杂货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等经营方式,也是多元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日益加速,零售业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其发展的基本趋向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所谓主力业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占有市场份额大、发展迅速的业态。从单一企业角度看,这方面日益突出的是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诸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还有来自台湾的“好又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比肩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特别是我国这些年以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与此同时,其他业态虽然受到超市突飞发展的市场挤压,但并未从根本上扼杀这些业态。究其因,一方面在于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依附于某一种业态而生存。这可以从当今之世,作为最原始经营方式的“杂货店”依然遍布城乡市场而得到佐证。如果从连销超市极具扩张力的原因看,它主要以低需求弹性的生活

零售行业介绍

零售行业介绍 1.1零售业的演变史 众所周知,零售业态总体来说经历了四次大的革命,即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和无店铺销售。这种业态的演进不是偶然的或无根据的,而是零售业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如百货商店的出现是适应西方工业革命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而产生的,连锁超市是适应商业降低成本、方便顾客的要求产生的,购物中心则是城市空洞化、居住郊区化的必然反映,而无店铺销售则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城的延伸。应该说,零售业态的每次创新都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更好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从零售业的发展史看,商业零售业态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在供给力量大于消费力量的卖方市场下,谁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谁就能生存发展,此时的流通业只是“桥梁"和“渠道"作用。然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愈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供给决定需求"仍具意义,但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此时的零售业已不仅仅是“桥梁"和“渠道",而是起着先导作用,即一方面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引导生产。谁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谁就能获得发展,这是我们认识当今零售业必须具有的概念。 机构类型快速成长期从出现发展到成熟所经历的 时间(年) 目前处于期生命周期中 的阶段 杂货店1800-1840 100 衰退期/已消失 单一专业店1820-1840 100 成熟期 百货商店1860-1940 80 成熟期 邮购店1915-1950 50 成熟期 联销店1920-1930 50 成熟期 折扣店1955-1975 20 成熟期方便超级市场1935-1965 35 成熟期/衰退期 购物中心1950-1965 40 成熟期 联营店1930-1950 40 成熟期 快餐店1960-1975 15 成熟期 高级专卖店1975-1985 10 成长期 仓储式零售1970-1980 10 成熟期计算机控制的商店1980-1985 5 成熟期 电子化超级市场1980-1985 5 成熟期 厂商低于零售价销售(直销)1980-??成长后期

第二章 业态演变理论

第二章业态演变理论 第一节业态结构演变理论 零售结构演变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的理论,也是零售业理论中发展较早、也较为完善的理论之一。零售业结构,指零售企业在所有权、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地理范围等方面的构成,其变化能够反映一个社会零售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零售结构演变的规律,也发展出一系列旨在解释和预测零售结构演变的理论模型。每一个理论虽然都不能完全解释零售业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其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这些理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循环理论和环境理论。 1、循环理论 循环理论认为,零售结构或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理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零售转轮理论 该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奈尔首先提出的。麦克奈尔认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在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往往采取低定价、低利润的形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在取得一定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再改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项目,于是导致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竞争优势减弱;于是,进入衰退阶段,被后起的低经营成本竞争者取代,零售车轮继续转动。 零售转轮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阐述零售业中价格与投资效益的关系,认为新型组织形式的成功在于低成本的进入,站稳脚跟后就势必增大经营费用,而增大经营费用会导致另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该理论提出以后,许多人以西方的专业店、百货商店和折扣商店的发展历史对其加以验证。也有人从消费趋势、竞争、经营范围等多方面对其必然性加以论证。而这一理论把成本和价格当作决定零售组织演变的唯一变量是把复杂的经济现象过于简单化了。同时,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宽泛,没有与零售业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其他的生产及服务性企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围绕着成本、价格及利润不断轮回。 (2)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生命周期的概念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戴韦森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零售组织也向产品一样,有一个创新、成长和衰亡的过程,而

我国现代零售业态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初步探讨

我国现代零售业态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初步探讨 摘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在我国,目前把零售业态分为有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两类。按照零售业态分类又具体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直销、电话购物等18种零售业态。这些零售业态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零售业问题对策 1、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客观基础 1.1 经济发展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基础 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产生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能力提供丰富的产品,零售业态中的超级市场等就将失去产生的基础。国外零售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百货店占主导地位。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0美元超级市场出现和发展。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4000美元时超级市场进入成长期,专营店、专卖店和便利店开始出现。当人均GDP 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高级品牌专卖店开始出现,便利店进入成长期。中国零售业态基本遵循这一规律。现在中国人均GDP达4000元以上,出现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局面,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的结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零售业态的发展。 1.2 消费需求多样化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的发展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仅有物质条件还不够,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消费需求多样化。因为每种零售业态都有目标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售业态是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产物,消费需求多样化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零售销售技术和效益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零售业态的发展 任何一种经济行为都是为了资本增值,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能否产生并获得成功,要看其经营的商品是否能以低于社会平均价格销售,这是零售业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因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以节约社会交易成本为前提,同时又能获得合理的利润,所以,没有效益的增长会使零售业态失去存在意义和连续发展的条件。 1.4 商业制度变革促进零售业态的发展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商业内部业务流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与已经发生的各种零售业态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只有建立在商业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才有活力和生机,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的条件。 2、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特点 2.1 零售业态种类多元化 在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多元化。超级市场、大型超市、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无店铺等新型业态在我国零售市场都占有了一定市场份额,而且有的已经成为主力业态。多元化还体现在外资、独资、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进入流通领域,而且发展很快。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 院系名称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姓名 学号 专业市场营销 2013年04月15日

摘要 中国零售业景气具有非常雄厚的基础和良好的预期,但随着国际零售巨头,雄心勃勃的拓展中国市场,布局中小城市,各家公司将竞争的战场转向中小城市中国零售业也将继续高速发展。而零售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商业零售企业还是已经登陆中国的外资商业零售企业,都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的阶段,零售业何去何从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外国零售企业的进入,为国内零售业带来了新鲜气息,丰富了零售市场的内容。它们都看好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决定将“以中国为主要供货市场”的经营战略转变为“以中国为重要海外销售市场”的战略。由于目前中国国内的零售业也相当红火,外资零售商店并不会对国内企业造成太大冲击。相辅相成的促进结果是:第一,中国的现代零售商店将继续走大型化与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二是差异化个性化追求催生大型化与综合化零售商店三是中国商业地产的迅猛发展为零售商店大型化、综合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零售业;零售;发展;竞争

Abstract Chinese retail business has a very solid foundation and good expectations, bu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retail giants, ambitious to expand China marke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layout, companies will compete in the battlefield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China's retail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rapid development. Retail sales in the Chinese market will be more and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both domestic commercial retai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mmercial retail enterprise has landed in China, are clearly feeling the pressure. Is an unavoidable fact that retail market competition has reached white-hot stage, where to retail industry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s to enter, for the domestic retail trade has brought fresh breath,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the retail market. They are bullish about China's huge potential market and consumer spending, decided to "as the main supply to China market" business strategy into a "with China an important overseas sales market" strategy. Due to China's domestic retail industry is booming at present, foreign retail stores wil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