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2007-05-02 16:45

章辉美2005年11月28日15:15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控制功能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 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 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 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 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 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 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 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 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 造成一种社会氛围, 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 “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 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 ①也就是说, 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 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 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 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 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 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 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 控制方式简单, 易受偶然性影响, 控制预见性差; 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 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 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 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为控制在现代

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 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 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 总的来说, 有两条途径: 一是舆论导向; 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 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 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 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 呼吁人们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 同时, 大众传媒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 从而引导公众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 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将公众意见与呼声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反馈给社会统治集团, 促使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考虑公众需求, 对现行法律和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不断提高其行政能力, 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所谓舆论监督, 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批判与谴责, 促使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对少数社会成员的违规行为、违法行为及违纪行为进行曝光, 引发社会关注, 倡导公众对越轨行为进行批判、谴责和制止, 激发越轨者的良知与自责, 从而终止其越轨行为; 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管理部门中腐败行为与不作为行为的曝光, 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 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敦促公共管理部门惩治腐败与不作为, 改善公众形象, 对腐败分子和玩忽职守者进行警告与威慑,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 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二) 大众传媒通过建立和巩固信仰实现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和舆论控制属于外在控制的范畴, 它们主要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它们无法控制社会成员生活的隐秘部分, 也无法通过使人们避免沾染邪恶的意向来控制人们。③这就是说, 只有当社会成员将社会规范内化, 并自觉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念的时候, 社会控制才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 社会控制的关键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在控制。那么, 内在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便是信仰的形成与巩固, 也即是信仰控制。

所谓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 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那么, 公众的信仰又是如何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呢? 这主要得益于大众传媒的传播。正如西方学者所说, “大众传媒是既定工业社会秩序的文化武器, 主要用来维护、建立和巩固传统的信仰和行为, 而不是去改变、威胁或削弱它”。④具体而言,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社会成员的信仰控制:

一是通过塑造典型, 控制公众个人理想。如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新闻等传播形式对革命人物和优秀事迹的宣传, 倡导公众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理想; 通过对包拯等历史人物形象的渲染, 敦促公众要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通过对英雄事迹的宣传, 鼓励人们忠诚、爱民、拼搏、敬业, 坚持正义; 通过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 鼓励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勇于开拓创新,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

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培养和灌输, 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控制是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执政党要想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统治秩序, 都不能放弃对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权。而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实现的。大众传媒通过反复地向公众传播和灌输代表统治集团和执政党利益的意识形态, 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 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

(三) 大众传媒通过社会暗示实现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舆论控制及信仰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惩罚和奖赏来使人们行为符合社会需要的, 其中, 法律和舆论主要归于惩戒之类的消极性控制范畴, 而信仰则主要归于奖励、鼓舞之类的积极性控制范畴。那么,在既没有奖赏, 又没有处罚的前提下, 有没有可能实现社会控制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控制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 罗斯指出, 这种控制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暗示。⑤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无对抗条件下, 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有可能迅速而无批判地加以接受, 并依此作出行为反应, 这种反应过程便是社会暗示。⑥

就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而言, 二者明显处于信息占有不对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大众传媒显然具有对公众形成社会暗示的条件和优势。研究表明, 大众媒体强调的议题与公众所重视的议题成正比。也就是说, 大众媒体通过自己的各种强调方式来进行问题重要性的设置。这种设置每天都在进行, 而公众在接受这种“设置”时则于无意之中感受着媒体在传递信息之外对信息重要性的评价。这种感受日积月累, 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媒体趋于一致。⑦这就是大众传媒社会暗示的力量。正是凭借这种无须奖赏也无须惩罚的奇特力量, 大众传媒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

除了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还通过“媒介真实”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所谓“媒介真实”, 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建构的社会事实, 它是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⑧媒介真实是大众传媒主体根据其经验、知识、文化背景而对客观真实作出主观选择、判断和评价之后, 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受众的社会事实。这种社会事实不断界定、影响和制约个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 并潜在地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日益重要的参考情境。

(四) 大众传媒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控制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大众传媒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 它使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现实, 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并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 如电视教学、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等。大众传媒在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过程中, 也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首先,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支持现行体制的政治文化, 通过政治社会化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控制。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来培养公众对现行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此外, 大众传媒还通过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如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学校教科书的界定、新闻出版审查等⑨来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

其次,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道德社会化来实现对社会成员

的道德控制。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宣传与灌输形成对社会成员的“道德他律”; 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播放道德题材的电影、电视、广播, 刊发道德题材的文章, 以道德为话题开设互动栏目等方式, 使社会成员内化道德价值, 形成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

二、大众传媒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能引导受众又可能误导受众, 既能整合社会也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既能教育人又可能造出一批庸人, 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⑩大众传媒一旦被歪曲地加以利用, 将不但不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反而有可能威胁并破坏秩序。为此, 我们在重视大众传媒社会控制正功能的同时, 也要对大众传媒的负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大众传媒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的社会控制力量

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大众传媒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往往会削弱正式的社会控制力量, 影响制度控制的权威性。正如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所说: “电视削弱了政党制度和公众的参与; 而新型传媒: 有线电视、卫星、计算机传媒等, 正在从内部和外部损害国家的凝聚力。” lv大众传媒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某些带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个人和团体利用大众传媒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近年来, 一些个人和社会团体有意识地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推行与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价值观, 此外, 还有一些非法社团利用大众传媒攻击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 危害国家政权。上述干预行为从内部损害着国家的凝聚力。

二是某些国家利用大众传媒向别国宣扬本国意识形态, 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国际交往中大量存在。一些国家往往从本国的政治需要出发, 以本国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为标准, 通过大众传媒批评、干预别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政策。上述干预行为从外部损害着国家的凝聚力。

(二) 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控制效果

大众传媒固然可以起到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但舆论控制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使控制效果大打折扣。舆论控制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媒体的传播内容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相互矛盾的论调; 二是在同一媒体不同时期的传播内容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自相矛盾的言论和观点。

产生第一种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差距。如上所述, 媒介真实是大众传媒主体根据其经验、知识、文化背景而对客观真实作出主观选择、判断和评价之后, 通过大众传媒传递给受众的社会事实。这就是说, 大众媒体呈现给受众的媒介真实是经过大众传媒主体加工过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讲, “媒介真实”是大众传媒主体的“主观真实”。由于不同个体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同, 经过不同传播主体加工的媒介真实自然会有所区别。因此,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传媒上出现相互矛盾的论调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二种不确定性则主要源于大众传媒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大众传媒要受到党和政府的引导和监控, 为维护社会统治和社会秩序服务;而作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 大众传媒要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也就是广告主服务, 因而大众传播要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 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大众传媒主要是以社会效益或公共利益为导向的, 而作为特定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大众传媒则主要是以经济效益或特殊利益为导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固然可以相互协调, 但它们之间难免也会表现出此消彼长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同一媒体在不同时间出现自相矛盾的言论和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毫无疑问, 舆论导向的不确定必然会降低舆论的权威性, 影响社会控制效果。

(三) 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

大众传媒是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介真实”的构建来实现社会暗示的。合理的议程设置和“媒介真实”固然可以通过社会暗示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有效控制, 但不合理的议程设置和“媒介真实”则往往容易误导社会成员。

1. 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 不合理的议程设置和“媒介真实”往往会对受众形成误导, 并在类似信息的不断重复中强化人们的刻板印象, 导致人们认知偏差的产生。如, 尽管大众传媒通过各种正式途径向大众传播男女平等的观念, 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 对女性的反映却远远不及对男性的反映。大众传媒对男女差别的反映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男女不平等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人们对不同性别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 从而阻滞了男女平等意识的普及。

2. 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加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导致人们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大众传媒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展现给人们的往往是一种理想的景象。大众传媒展示给人们的理想画面一方面诱发了人们的欲望, 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并对人们原有的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等信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另一方面则与人们生活中物质匮乏、困难丛生、挫折不断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并导致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3. 不当暗示可能诱发越轨行为的产生。侵犯性暗示理论认为, 暴露于侵略性的刺激, 会增加一个人生理及情绪的激励程度。也就是说, 电视暴力内容的刺激会增加侵略性行为发生的几率。观察学习理论也认为, 人们可通过观看电视中表现侵略性的节目而学得侵略行为。在某种情况下, 电视中侵略性人物会给予他们示范作用。可见, 大众传媒中暴力和色情内容的大量出现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受众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如果对这些影响不加以控制, 则有可能诱发越轨行为的产生。

(四) 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丰富的信息含量, 大众传媒固然可以拉近人们的时空距离, 丰富人们的知识和阅历, 但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往往又会影响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1. 大众传媒在丰富人们知识和阅历的同时影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尽览天下旖旎的风光、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但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序的, 而且受众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程, 全神贯注于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媒介真实”, 因而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 这必然导致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降低, 从而使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化, 影响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 大众传媒在拉近人们时空距离的同时淡漠了人际关系。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和电视广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将偌大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 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但由于人们绝大部分休闲时间都被大众传媒所占据,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及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 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 人际关系日渐淡漠, 从而降低了社会凝聚力。

三、结束语

社会功能有正负之分, 大众传媒也不例外。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正视和有效防止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及其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对大众传媒发展方向与大众传播规律的合理把握, 有赖于大众传播方针的合理确立和大众传播内容的科学组织。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 告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介报告报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络纸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体展,大众传展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 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的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同 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响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带 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向是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还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理中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重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人息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断传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已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会无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有康发展,应康是全社会的义务和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查 研究大众传媒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中 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一 我这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 1 / 6

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工努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解会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般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的20个题目,共做了题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表长还有教师,个别访长谈了5个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对是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大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和 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都 信息数量以几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络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时 这些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不对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环供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他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活 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发 2 / 6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生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青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无

大众传媒的社会经济作用

论大众传媒的经济社会功能 在当下大众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量的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一方面,我们能够接收到各种来源的各种观点的信息,以此来满足我们生活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的导向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印象,导致传媒过程中隐患十足。对于社会中的个人、组织以及社会整体来说,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带来了一些客观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这个社会一些不良社会影响的存在。 首先对于社会经济方面,由于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各种媒体都能够自由地搜集和发布不同的经济观点,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就能够就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大量市场信息,从而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生产和消费计划。这样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08年,中国奶业陷入危机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势必在涉及奶产品的行业时要经过再三考虑。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乳制品的时候,也会根据媒体的各种宣传和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购买意向。 同时大量无组织的观点在社会媒介平台无限制的传播,进而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果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无秩序发展和紊乱。例如各种经济财经分析媒介都会给出一些当下或者是有前景的行业或生产类别,这样就会引发对此关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盲目跟风,即使这种影响是极其微小的,潜移默化的,但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选择的时候,仍会是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因为这些信息很难保证先见性和科学性,因而就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对个体消费者的利益损失。 另外,虽然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一些意见有失偏颇或者不合理,同样也会造成受众的损失。比如,在当下的中国,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房价。从09年起,各种社会媒介就开始铺天盖地宣传政府对于房价的调控措施,同时还配以一些房产大鳄的看法或是“决心”,这些信息在对消费者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左右作用。大量的购房者接受到一个“房价要降”的信号,于是房地产界在短期内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但是将近两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房价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下降,甚至增长速度也并没有放缓,2010年北京房价11月份同比增长9.1%。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媒的一些片面的看法和失误,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的不理智的选择和损失。 根据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看法来看,大众传媒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求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们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发展,因为大众传播的强大力量能够将一个正面积极的信号和形象反复传给广大受众,以此引起公众的关注,进而使公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走向积极的方向。反过来看,由于现在媒体机构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不正当或者是不合乎道德的媒介竞争充斥着传媒行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猎奇”的心理,传媒界很有可能去歪曲事实,对于一些不是很积极的事物给予正面报道和强化,以此来博取公众的认可。例如,对于一些很为恶俗的社会公众人物或者社会现象,其本身是不值得社会去学习甚至是了解的,但是经过媒介反复多次的广泛报道,就会对这些事物赋予一定的社会地位,然后就会对公众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这样对公众道德和观点的塑造产生不良的后果。 再者,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当下的中国已经很明 1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小专题4: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概说: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关注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说服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后两者更加关注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微观的影响。为深入理解个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大众传播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先讨论一个在受众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制——认知基模。 1、什么是认知基模 讨论认知基模之前,先解释一下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 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信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基模的特点: ①与生俱来,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基模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不同种类的抽象的原型,不以某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即由一些原型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分类体系。我们对某一部分群体的经验或信息越多,这个分类系统就越复杂。 ②具体的典型,这些典型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范例,范例的形象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基模常常是由原型和典型两种形式同时构成,甚至缠绕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当我们对一个群体不太熟悉的时候,容易用抽象的原型来判断其特征,而当我们对某个群体认识越深入,越会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个个具有差异的具体的个体。 2、基模的种类 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分为5种: ①个人基模:我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一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基模可能准确,另一方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基模可能造成我们用陈旧的杨看待他人。 ②自我基模:我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大众传媒法治传播的社会功能考察

大众传媒法治传播的社会功能考察 [摘要]法治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的其他传播一样具有多元的社会功能。此外,法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传播,还呈现出独特的核心社会功能:信息告知和舆论监督。 [关键词]大众传媒;法治传播;信息告知;舆论监督 功能即作用、影响、效果,美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1948年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从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的构架出发,把传播纳入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之中后概括提出传播活动具有“三大功能”,即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后来,其学生、社会学家赖特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正,1959年,他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补充了大众传播能提供娱乐的功能,即传播活动的功能拓展为四项功能: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四功能说”较全面、合理地概括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而法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具有上述四种社会功能。此外,法治传播还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传播,因而还呈现出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一、法治信息的告知 通过对于大众传媒的使用,广大的观众、听众、读者能从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获取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消除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增进确定性,最终为其做出决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简而言之,大众传媒通过对法治进程中的法治决策、法治行动、法治举措、法治事件等内容的报道,涵盖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诸多环节,从而为广大受众及时而全面地认知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提供相应的信息。 那法治信息的告知功能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法治在线》以“中国法治进程脉搏,关注法治领域热点,揭示人与法的复杂关系,体现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①为宗旨,注重选择社会热点法治事件、法治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讲解。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法律讲堂》生活版侧重选取日常化、平民化的题材,将关注点定位于大众关心的法律案件,在传播中感化受众,传递法律知识。广西电视台的《法治最前线》“以法制的力量守护公众权益”为口号,以“法治最前线,就在你身边”为节目理念,特别是在“律师到现场”这一板块中选取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的典型性案例,如婚姻问题、交通事故、邻里纠纷、金钱诈骗等作为切入点,对法律问题进行现场讲解,使老百姓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类似问题。所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众传媒法治信息的告知应是一个多元的、丰富的内容,将会涉及受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民事法律信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事法律信息成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大众传播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它对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讨论。在不同的讨论中传播学者有着一些有代表型的观点。这引领着传播效果的研究走向越来越成熟的方向。 关键字:大众传播,传播效果,社会 大众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自打有人开始关注传播问题,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一直到传播学真正兴起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人们和学者就一直在关心:到底中介物这个东西,也就是媒介。到底会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文化有什么传承作用?对政治生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对于它的讨论是传播学兴起以后,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在传播学的学科体系里面,一般把关于它的研究归类于效果研究里面去,关于传播,在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五个环节里面,除了传播者,除了内容,除了媒介,除了受众之外,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量最大的一块是传播效果的研究。 1.传播学效果的四个阶段简述 传播效果的研究基本上分了四个阶段,早期叫枪弹论,后期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发生了分化。其争论和发展一直到20世纪末。还有就是,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在传播学枪弹论之后的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有限效果论。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的认知,有一个明显的曲线变化,从最开始的枪弹论对传播效果的过度夸大,到有限效果论的太过看低,慢慢又往上升。这个过程说明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实际。 2.有限效果理论. 对于这个变化过程,举个例子来说。2008年以来,从某国内知名奶粉品牌事件后,一直以来,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媒体中大量报道的,就是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食品中的大量事件,毒饺子,地沟油,工业用盐加到酱油里等等。所有的这些报道,这些媒介事件都是由媒介制造的。本身是事实,但是媒介把它升华成为一个社会的话题和舆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某国内知名奶粉品牌的全面崩塌,国人赴港抢购奶粉可以看出,现在这个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个体身上,影响程度可能有差异,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信息要自己做判断,有些人可能直接就接受它了。但是多少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的选择,包括购买的渠道人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当态度发生改变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采取了行动。而影响人们的消息来源,大多是来自大众传播媒体,虽然不能排除个人人际传播,但是大众传播,包括互联网已经是影响人们态度和行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从这一个小例子,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播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虽然人们会有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出了相同的反应。不同的人不同的改变态度,改变行为,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有些东西反而是被强化,比如你原来买东西也是看这个食品的产地,但是现在可能更关注产地。 所以我们可以说,枪弹论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些学者提出的,传播的效果其实还是比较有限度的。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研究里面,一些学者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和他们的研究,一个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论(伊里调查),一个是约瑟夫.克拉伯和他的大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不是改变。) 3.适度效果理论 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适度效果理论。这是传播学的效果理论,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诞生的理论。这些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形成的。总的来说,这一批学者普遍认为大传播效果不像前面所说的那个枪弹论那么大,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那么微弱。他们认为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

特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大众传媒的经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的经济社会功能 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科技、经济、生活等等一切的要求都在不停地改变着,信息的更新速度当然也随着人们的要求不断的加快着速度。从传统的收音机、报纸、电视、杂志演变到现在网络纵横,户外媒体的发达;从昨天发生的事情我们第二天才能从报纸、电视上知道,到现在发生了立刻就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相关信息。不得不感慨下,有的时候连我们都快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但是传统媒介不管有什么样的缺点,也确实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民族的议程并有助于定义民族的共识,它们集中了民族的注意力并调动了民族的资源。如今的大众媒介、大众传播是一点点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尽管传统媒介已经有些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了,但是它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如今的大众媒介,对于社会的经济促进功能都是不可忽视的。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促进功能首先表现为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消费。目前,世界上存在一批影响很大的专业性财经报纸与杂志,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等,这些媒体对于国内国际经济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历来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关注。还有《瑞丽》、《昕薇》等等时尚杂志也在或多或少的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审美倾向以及对于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追求。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市场经济虽然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和制度,但这种制度并不完善,从而在经济生活中侵害其他经济主体的正当权益,大众传媒在这种时刻应该担负起公众赋予的责任,行使监督职能。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08年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毒奶粉”事件,事件一出社会上便闹的沸沸扬扬,各种媒体舆论此起彼伏的争相报道,三鹿集团一夕之间便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由此衍生的国家奶制品检测部门也加大了对于奶制品中成分的检测力度。而今年网络中流传的一句“我爸是李刚”也引起了网友们的争相评论,社会的风气,执法者的公正以及国家机构的纪律严明都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种种质疑。诸如此类的事情绝不在少数,社会经济的监督功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纠正着各种不公正现象和偏差。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还表现为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商业广告对于现代社会经济的运作有着非常积极而重大的意义。网络的发达铸就了信息的迅速流通,无论是淘宝、当当或是卓越任何一家网上购物平台打折、降价或是新品上市,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在我们的邮箱里收到邮件;亦或是某某网站有肯德基、麦当劳等等快餐店的优惠券可以打印,口口相传的影响力远远胜过广告主们费尽心机的做广告,现在的人们更加倾向于自己到网络上检索信息,然后推荐给好友或亲朋。各种网络广告的涌现,虽然推动者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流通,但却也同时扰乱着消费者的甄别能力。让我们在众多的商家以及商品中无所适从,因为消费的平台和品牌过多,消费者对于某一个品牌或者商家的忠诚度都降低了,初次购买的疑虑也大大增加。 波斯特曼在他的有争议的书《自娱致死》中提出了另一种烦恼的可能性:媒介和信息的激增会导致一股浅薄无聊内容的洪水,它使我们无法关注生活中的关键社会事务。对于这种说法我很赞同,像前些时候我们在网络中经常见到的“犀利哥”,虽然被质疑是一种炒作,但是确实也达到了广为人知的目的,就连我平时不上网的父亲,也会偶尔说起“犀利哥”,不得不说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果然非同凡响;还有屡屡出现的“凤姐”,比之前出现的“芙蓉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很难想象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丑态尽显还乐此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而在传播学史上,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者、著作也是层出不穷。著名的有H ?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在此文中,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点,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而后,1959 年美国学者C ?R 赖特发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四功能说。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包括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对于拉斯韦尔与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1982 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此外,关于大众传播和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复杂多样,起作用涉及到社会的边边角角,成为社会秩序及社会安定的重要维护者。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一旦失调,其恶劣影响将会波及整个社会,难以消弭。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危及国家安全。以下,就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作为基础,分析一下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大众传播所支持的事物,在群众中就会呼声很高。大众传播所压制的事物,在社会中就难以生存。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具有的此种作用,才使得主导价值观、政府意志等维持社会安定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民众中被普遍接受。舆论潮流才能正确的引导群众去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安全、政权的巩固作出努力甚至牺牲。那么,可以预见,大众传播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一旦失调,则社会中即会出现一种极不协调,大众传媒与群众呼声两相对立的尴尬局面。大众传播不再具有可信度和正统威势。大众传播所提倡的一些事物在民众中无法得到普遍的接受或认可。社会无法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人们的思想就会混乱,容易受到各种非积极思想因素的腐蚀和渗透。国家、社会很难形成一股凝聚力,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而大大增加,危及上层建筑的安全。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大众传播通过宣传等方式,借助公众之力以维护社会秩序,有效地打击了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对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失调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混乱也是不堪设想的。大众传播无法再产生出“制度性压力”使一般公众积极的去维护社会规范,积极的对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进行舆论制裁。公共道德得不到大众传播的“庇护”,则会愈来愈缺乏公信力和认可度。则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差,人们对不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在如此的社会土壤之中能生长出什么样的作物相信也毋庸置言。 第三,大众传播具有作为负面功能“麻醉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这种观点体现出大众传播在自觉不自觉间所产生的一种“愚民”作用。当今的人类在信息环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情况下,在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的卷裹之下,会显得无所适从或盲目跟风,大众传

第一题 大众媒介与社会行为

1.大众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但其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 社会行为是指社会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根据后果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称做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称做反社会行为。 (1)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功能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 呼吁人们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 从而引导公众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且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 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敦促公共管理部门惩治腐败与不作为, 改善公众形象, 对腐败分子和玩忽职守者进行警告与威慑,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 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一旦大众传媒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把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被蒙蔽、被误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2)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 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主流媒体趋于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舆论导向和社会暗示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感动中国”就是大众传媒宣传和弘扬优秀文化,从而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活动,一系列弘扬精神文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 (3)大众传媒逐渐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进程中,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 如电视教学、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等。它通过传播教育来形成道德教育、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但人们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 序的,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这必然导致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降低, 从而使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化, 影响社会成员 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比如现时代的非主流,一些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很容易跟风模仿,以为紧跟时尚潮流,孰不知只是被社会腐朽不良文化所侵蚀。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 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二简答 1 简答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二简述 1 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1)布莱士的观点 a 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美利坚民主国》中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布 莱士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现实的舆 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 的过程,以报刊为核心的传播媒介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 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 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2)塔尔德的观点 a 法国学者塔尔德在《舆论与群集》中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 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 b 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 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 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社会将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3)库利的观点 a 库利在《社会组织》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 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 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1)背景 a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