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分析六项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脉斑块体积变化的临床试验: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体积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达到45~55mg/dL)(1.2~1.4mmol/L) 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ASCVD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他汀类;斑块逆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rgets of statin therapy which effectively decrease cholesterol i nflux into plaque while increase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plaque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 VD.

Key words Statins; Plaque regressio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 holestero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therosclerotic ca rdiovascular disease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1],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AS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临床试验证明他汀治疗可以逆转AS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为了采用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实践,特撰写本专家共识。

1 逆转斑块的必要性斑块逆转是指AS斑块内的脂质逆向转运,从而呈现斑块体积的减小。

1.1 他汀调脂降低ASCVD事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AS发生的重要因素,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可以预防AS形成并延缓其进展,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均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ASCVD事件[2-4],其机制与他汀调脂和调脂外作用相关[5]。因此,众多指南将LDL-C作为他汀治疗的主要目标。

1.2 他汀调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些血管内影像学检查如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脉斑块体积的变化可以预测ASCVD事件的发生,从而可作为临床ASCVD事件的替代指标[6-9]。常用的IVUS评估冠脉斑块体积的指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

(percent atheroma volume, PAV)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体积(total atheroma volume, TAV)。如果研究结束时PAV或TAV较研究开始时增加,则判断为斑块进展,反之为斑块逆转。相对而言,TAV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而PAV精确性更高[6]。IVUS显示斑块体积增加,则临床心

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反之如果斑块逆转则ASCVD事件的风险下降。应用IVUS评价冠脉斑块变化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可以显著延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AS[10-15],作用与他汀全面调节血脂和抗炎相关[16-18]。逆转AS斑块是减低ASCVD事件的基石。

REVERSAL研究[10]是最早应用IVUS探索他汀逆转斑块的研究之一。该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入组的方式入选502例冠心病患者,比较18个月的普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对TAV 的影响。结果显示,普伐他汀组LDL-C降至110.4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5.6%,TAV与基线相比增加2.7%(P=0.001);阿托伐他汀组LDL-C降至78.9mg/dL,HDL-C升高2.9%,TAV与基线相比减少0.4%(P=0.98)。上述结果提示强化他汀治疗降低LDL-C至70-80mg/dL可以阻止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

ASTEROID研究[11]是一项探索强化他汀治疗能否逆转冠脉斑块的自身对比研究。该研究纳入507例冠脉至少一处管腔狭窄超过20%的患者,比较40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24个月前后冠脉斑块的变化。349例受试者有可用于评价的系列IVUS检测结果,平均LDL-C水平降低至

60.8mg/dL,HDL-C水平升高了14.7%。与基线比较,主要疗效指标PAV 的中位值降低了0.79%(P<0.001),次要疗效指标标化的TAV中位值降低了6.8%(P<0.001)。ASTEROID定量冠脉造影研究也证实24个月的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冠脉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改善

最小管腔直径。IBIS-4研究[12]是一项探索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斑块负荷影响的自

身对比研究。该研究纳入103例STEMI患者,比较40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13个月前后non-IRA斑块的变化。82例受试者共146个non-IRA 有可用于评价的系列IVUS检测结果,平均LDL-C水平降低至

73.5mg/dL,HDL-C水平升高了9.1%。与基线比较,PAV降低了0.9%(P<0.01),标化的TAV降低了12.2%(P<0.001)。由此可见,强化他汀治疗降低LDL-C至70-80mg/dL同时显著升高HDL-C可以逆转冠脉斑块。

SATURN研究[13]是一项双盲、平行阳性药物治疗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入选1385例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比较瑞舒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104周后冠脉斑块的变化。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40mg/d较阿托伐他汀80mg/d能更显著的降低LDL-C水平(瑞舒伐他汀组:62.6mg/dL;阿托伐他汀组:70.2mg/dL,P<0.001)并升高HDL-C水平(瑞舒伐他汀组:50.4mg/dL,较基线升高11.3%;阿托伐他汀组:48.6mg/dL,较基线升高8.7%;两者比较P=0.01)。IVUS 评价冠脉斑块进展的主要有效性参数PAV中位数的变化显示两组斑块均出现逆转(瑞舒伐他汀组-1.22%,阿托伐他汀组-0.99%,与基线比较均P<0.001),两组间比较虽然瑞舒伐他汀组好于阿托伐他汀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17)。次要有效性参数TAV中位数的变化同样显示斑块逆转(瑞舒伐他汀组-6.39 mm3,阿托伐他汀组-4.42 mm3,与基线比较均P<0.00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两种他汀均可以通过强效降低LDL-C并升高HDL-C逆转斑块,

瑞舒伐他汀较双倍剂量阿托伐他汀比较将LDL-C降低至更低水平同时更大幅度的升高HDL-C,可以获得更强的斑块逆转效应。

COSMOS研究[14]比较他汀治疗对日本人群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斑块负荷的影响。该研究纳入214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比较平均16.9mg/d 的瑞舒伐他汀治疗76周前后斑块的变化。126例受试者有可用于评价的系列IVUS检测结果,LDL-C中位数降低至78.5mg/dL,HDL-C水平升高了19.8%,ApoA-1升高了17%。与基线比较,TAV的中位数降低了6.5%(P<0.0001)。ARTMAP研究[15]比较常规剂量他汀对韩国人群轻度冠脉AS患者斑块体积的影响。350例未服用过他汀的患者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或瑞舒伐他汀(10mg/d),271例完成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种药物治疗均显著降低LDL-C(阿托伐他汀组:

56mg/dL;瑞舒伐他汀组:53mg/dL)并升高HDL-C水平(阿托伐他汀组:较基线升高19%;瑞舒伐他汀组:较基线升高20%)。IVUS评价冠脉斑块进展的主要有效性参数TAV百分比的变化显示两组斑块均出现逆转(阿托伐他汀组-3.9%,瑞舒伐他汀组-7.4%,与基线比较均P<0.001)。上述两项研究提示亚裔人群中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即可降低LDL-C小于

80mg/dL同时显著升高HDL-C,并实现斑块逆转。

2 逆转斑块的他汀治疗推荐

2.1 主要适应人群所有ASCVD患者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

2.2 他汀逆转斑块的调脂目标值他汀治疗显著降低LDL-C同时升高HDL-C,才能逆转AS斑块。汇集六项他汀治疗AS患者以IVUS评价冠脉斑块变化的临床试验结果[10-15](见表1):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HDL-C >8%达到45~55mg/dL(1.2~1.4mmol/L)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20]。

升高 HDL-C 可以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从而实现斑块的逆转。

Apo-A1 在肝和小肠合成后以乏脂的形式被分泌入血,接受经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 和G1(ABCA1 和 ABCG1)从外周组织转运出来的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作用下生成胆固醇酯,并逐渐形成成熟的HDL颗粒。成熟的HDL将胆固醇转运回肝脏进行再循环或分泌入胆汁排出。在AS形成过程中,既存在LDL-C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壁内,也存在HDL-C将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回肝脏的逆向转运。调脂药物通过对Apo-A1、HDL、ABCA1/G1等的协同作用,使胆固醇从动脉壁的流入减少和流出增加,实现胆固醇逆向转运,逆转AS[19]。

2.3 具体方案ASCVD患者常规检测基线血脂水平。ACS患者入院后在24小时内检测基线血脂,尽早开始服用他汀。他汀剂量的选择可以参照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案[10-15]。由于缺乏中国人的资料,我们可以参照亚裔人群的临床试验剂量(瑞舒伐他汀:10~20mg;阿托伐他汀:

20mg)。首次服用药物后2-3月复查血脂和肝酶肌酶血糖,根据血脂水平调整他汀剂量,降低LDL-C < 79mg/dL(2.1mmol/L),同时升高Apo-A1 > 9%(高于1.35g/L)和HDL-C > 8%(高于

45mg/dL(1.2mmol/L))。

3 逆转斑块他汀治疗的安全性

逆转斑块治疗需要考虑他汀安全性问题,本共识推荐的他汀剂量低于欧美国家的指南推荐剂量。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2014更新专家共识[21-26]。美国FDA及中国CFDA均要求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进行修改,警告其存在失忆和意识模糊方面的不良反应,但此类不良反应通常并不严重,停药后通常会消失。HPS研究中20000余人参加了大规模调脂研究,结果辛伐他汀组11例出现外周神经病,安慰剂组8例,无显著差异。他汀治疗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强化他汀治疗时增加12%,在他汀药品信息中应提出警告。常规剂量他汀引起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值上线(ULN)的患者不超过1%,大剂量他汀治疗可在2%~3%患者中引起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他汀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和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和任何原因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他汀引起肌病的发生率为1.5%~5%,抑制CYP3A4酶活性的药物可延缓他汀代谢,引发肌酶或肌病风险升高。对于高龄、低体重、肝肾功能异常、曾有药物不良反应史的患者,应慎重衡量临床获益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权衡利弊,注意相关指标监测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利益冲突声明:本专家共识的撰写内容不受任何企业影响。

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 共识回顾了REVERSAL、ASTEROID、IBIS-4、SATURN、COSMOS和ARTMAP等多项研究提出了以下逆转斑块的他汀治疗推荐。 1、主要适应人群 所有ASCVD患者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 2、他汀逆转斑块的调脂目标值 他汀治疗显著降低LDL-C同时升高HDL-C,才能逆转AS 斑块。汇集六项他汀治疗AS患者以IVUS评价冠脉斑块变化的临床试验结果: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HDL-C>8%达到45~55mg/dL(1.2~1.4mmol/L)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升高HDL-C可以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从而实现斑块的逆转。Apo-A1在肝和小肠合成后以乏脂的形式被分泌入血,接受经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和G1(ABCA1和ABCG1)从外周组织转运出来的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在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作用下生成胆固醇酯,并逐渐形成成熟的HDL颗粒。成熟的HDL将胆固醇转运回肝脏进行再循环或分泌入胆汁排出。在AS形成过程中,既存在LDL-C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壁内,也存在HDL-C将血管壁内胆固醇转运回肝脏的逆向转运。调脂药物通过对 Apo-A1、HDL、ABCA1/G1等的协同作用,使胆固醇从动 脉壁的流入减少和流出增加,实现胆固醇逆向转运,逆转AS。 3、具体方案 ASCVD患者常规检测基线血脂水平。ACS患者入院后在24小时内检测基线血脂,尽早开始服用他汀。他汀剂量的选择可以参照临床试验的治疗方案。 由于缺乏中国人的资料,我们可以参照亚裔人群的临床试验剂量(瑞舒伐他汀:10~20mg;阿托伐他汀:20mg)。 首次服用药物后2-3月复查血脂和肝酶肌酶血糖,根据血脂水平调整他汀剂量,降低LDL-C<79mg/dL(2.1mmol/L),同时升高Apo-A1>9%(高于1.35g/L)和HDL-C>8%(高于45mg/dL(1.2mmol/L))。 4、逆转斑块他汀治疗的安全性 逆转斑块治疗需要考虑他汀安全性问题,本共识推荐的他汀剂量低于欧美国家的指南推荐剂量。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2014更新专家共识。美国FDA 及中国CFDA均要求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进行修改,警告

2014-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

儿均常规给予静脉滴注Vit C1~2g/d、西咪替丁10~20mg/(kg·d),潘生丁3~5mg/(kg·d)分两次口服,以上药物7~ 14d为1个疗程。对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痛明显者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给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2ml/(kg·d),最大量10ml加入5%葡萄糖液150~250ml 中静脉滴注,同时联合美能注射液1~2ml/(kg·d),最大量2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连用7~14d。详细观察记录所有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标准:疗效可从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级别进行评定:无效:治疗4周后,皮肤紫癜不消退,且症状有重复即可评定为无效;有效:2周内紫癜消失,症状和体征有大幅度好转即可评定为有效;1周有效的药物治疗后,没有新的皮疹出现,2周内症状、体征消失,且症状没有反复即可评定为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90.00%;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0.00%、6 3.33%。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15(50.00)12(40.00)3(10.0)90.00 对照组306(20.00)13(43.33)11(36.67)63.33 χ2值 5.930.069 5.96 5.96 P值0.0290.7930.030.03 2.2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均未见明确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性反应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约1/4患者与鱼虾类过敏、预防注射或药物相关。目前认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体液免疫、炎性细胞及介质、遗传因素等均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两季居多。此病预后一般良好,病程一般约1~2周至1~2个月,少数病程较长,肾脏病变常较迁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大多可自行缓解,少数发展到肾衰竭。 近年有研究发现[2],过敏性紫癜发病处于血栓前期亚临床高凝状态。故抗凝、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治疗都是很重要的。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分,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度,有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在扩张小血管、加速红细胞的流动速度、促进淤血的吸收、改善微循环、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等方面也充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血管炎患者恢复。另外,复方甘草酸苷由中药甘草的提取物制成,抗过敏作用、抗感染作用及免疫调节功能强,可避免此病治疗中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为治疗HSP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结果显示,丹参川芎嗪联合美能治疗HSP,显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可以缩短疗程,减少继发的损伤,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4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9. [2]王宇丹.强力宁加用小剂量肝素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702. [收稿日期:2014-07-02 编校:潘宏竹] 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观察李欣,程宏(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神经内科,新疆奎屯833200)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取32例患者给予口服立普妥片20mg,每晚1次,联合普罗布考片500mg,2次/d,疗程6个月。对照组选取34例患者给予口服立普妥片20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颈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厚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可降低胆固醇水平,缩小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 [关键词]普罗布考片;立普妥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所形成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此过程的关键诱发因素[1]。笔者旨在观察口服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44例、2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9岁,平均(64.68?6.15)岁。两组患者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近年来颈动脉超声检查普遍开展,很多患者或健康查体者被发现有颈动脉斑块,我国中老年人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大约60.3%的人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常常有患者为此焦心不已:听说“颈动脉斑块”脱落后就会发生“中风”,于是有的人连转个脖子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斑块“啪”的一下就掉下来… 为何“颈动脉斑块”这么高发?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真的会掉下来就中风那么恐怖吗?、颈动脉斑块者需要应用他汀治疗吗?这是临床上经常被患者问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应结合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综合考虑。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做出初步决定: 一、若颈动脉斑块导致了颈动脉明显狭窄(狭窄≥50%) 其处理原则与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相同(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该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并且,多数患者还应考虑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二、若颈动脉斑块未导致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 则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已确诊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无论颈动脉有无明显狭窄均应立即接受他汀治疗,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 1.8mmol/L)以下; 2、无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但患有糖尿病并伴高血压:也应服用他汀将LDL-C 控制在 2.0mmol/L(最好1.8mmol/L)以下; 3、患有糖尿病,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4、慢性肾病(III 期或IV 期)且LDL-C>2.6 mmol/L:需要接受他汀治疗; 5、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且LDL-C>3.4 mmol/L:建议应用他汀治疗将LDL-C 降至<3.4 mmol/L。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在临床上还应全面分析患者其他情况综合判断。 如何使颈动脉斑块缩小甚至消退呢? 首先,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其次,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积极合理的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通过他汀治疗实现斑块逆转的报道并不少见,并且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逆转斑块。研究显示,应用他汀治疗将低

氟伐他汀的研究进展

氟伐他汀的研究进展 【摘要】氟伐他汀(fluvastatin)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优良的降血脂药。本文对该药的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剂型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氟伐他汀;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 氟伐他汀(fluvastatin)是第一个全化学合成的降胆固醇药物,为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将HMG-CoA转化为3-甲基-3,5-二羟戊酸。与已上市的天然或半合成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新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相比,氟伐他汀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优良的降血脂药。 1 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 氟伐他汀的结构与其他他汀类的药物有着明显的不同,是以氟苯取代吲哚环的甲羟戊酸内酯的衍生物(结构式见图1)。与普伐他汀类似,氟伐他汀无需代谢转化就具有药理活性。与霉菌代谢产物不同,化学合成的氨伐他汀为消旋体,存在同等数量的强活性和弱活性对映体,前者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是后者的30余倍。 2 药代动力学 与以往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同,氟伐他汀不是从真菌代谢产物中提取出来,而是全合成的产品,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只作用于肝脏,在血液循环中暴露的时间短,因此对周围组织的不良反应小;②半衰期短,蛋白结合率高,在血浆中不存在代谢产物,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不受食物的影响;③亲水性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无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1]。 2.1 吸收健康志愿者空腹服用氟伐汀钠后,吸收迅速、完全(98%)。若餐后服用,吸收减慢。服用氟伐汀钠胶囊20 ml或40 ml后,1 h达到血浆峰浓度。其血浆峰浓度分别约为:140和365 ng/ml。 无论是晚餐时服药还是餐后4 h后服药,曲线下面积(AUC)相同。根据体循环血药浓度计算,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4%。氟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为非线性;将剂量从40 ml加倍至80 ml毫克后其AUC和峰浓度(Cmax)约增加50%。 2.2 分布表观分布容积(Vz/f)为330 L。超过98%的循环药物与血浆蛋白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1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照组(31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降血压、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口服,氟伐他汀40 mg,晚睡前口服。1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治疗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脂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C-反应蛋白、TC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病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fluvastatin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6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1 cases)and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aken with antiplatelet,lowering blood pressure,insulin to control blood sugar and oth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aken with clopidogrel 75 mg oral,once a day;fluvastatin 40 mg,before sleep,oral.One week as a course,two courses of treatment. C-reactive protein,blood lipid chang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C-reactive protein,TC and LDL-C of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3.33%,higher than 83.87%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lopidogrel combined with fluvastatin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 rove the patients′ condition,the efficacy is significant,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Clopidogrel;Fluvastatin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动脉支干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内皮斑块堆积增厚、管腔狭窄闭塞,使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最终导致血栓栓塞脑动脉[1],可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溉减少或供血阻断,脑细胞及周围组织缺少血氧供应而发生坏死并产生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缺血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高栓塞率、高致残率及较差的预后均给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后遗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目前抗血栓疗法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得到理想疗效及较高的预后效果,对脑梗死患者尽早、正确地应用药物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在血管内皮的聚集,氟伐他汀可很好地控制血脂、降低血黏稠度[2]。本研究通过观察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血脂改变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氯吡格雷及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他汀消退斑块机制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作者简介:彭毅(1978-),男,四川泸州人,医师,硕士,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综述】 文章编号:1004-6194(2007)05-0516-03 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机制探讨 彭毅,邵紫韫,丁世芳 摘要: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同时,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或减慢其进展,但目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深入研究其确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斑块消退;机制 中图分类号:R972.6文献标识码:E 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达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目的,被认为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目前上市的药品有洛伐他汀(lo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西伐他汀(ceri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等。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证实,该类药物通过调整血脂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同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退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也表明,通过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使部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减慢或回缩。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相同,他汀类药物对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颈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斑块等)同样有着消退或减慢进程的作用〔2〕。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普遍存在着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多数患者表现为颈动脉中膜增厚及钙斑形成。颈动脉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就增加11%。在冠心病患者中,经普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中膜厚度有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为普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一定消退作用〔3〕。目前研究者们对他汀类药物消退动脉粥样斑块或减慢其进展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抑制血管内皮炎症、改善内皮功能及稳定斑块等多种因素有关,为深入研究其确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调脂作用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是沉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主要脂质成分。血管壁内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处的细胞能氧化LDL,产生氧化型LDL(oxidizedLDL,ox-LDL)。轻度氧化的LDL或微小修饰的LDL能启动单核(巨噬)细胞聚集,当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的ox-LDL后就衍变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或泡沫细胞内的脂质饱和后,可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加速病变的进展。泡沫细胞逐渐增多并融合,形成脂质条纹,继而发展为成熟的粥样斑块〔4〕。研究表明,LD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LDL可使冠心病危险显著下降,两者之间呈对数线性关系〔1〕。同时,LDL降低给高血脂患者带来额外益处,即动脉粥样斑块的逆转。应用血管内超声观察了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积变化,结果显示,强化降脂能使冠脉粥样斑块总体积较基线减少0.4%,这表明强化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灶进展有延缓作用〔5〕。在对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降脂及消退颈动脉斑块的对比研究中发现,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老年人有明显的降酯作用并降低斑块厚度,该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消退斑块作用优于辛伐他汀,这可能与其降LDL作用强于辛伐他汀有关〔6〕。另一项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20mg消退斑块的作用优于10mg,这也可能与阿托伐他汀20mg降低LDL作用强于10mg有关〔7〕。上述研究均表明,他汀类药物消退斑块的作用与降低LDL是密切相关的,他汀类药物降低LDL的机制是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密度,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在对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研究中还发现其不仅能降低LDL,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浓度。有研究发现,HDL中的血清载脂蛋白apoA1能刺激磷脂酰胆碱降解,因而诱导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降低〔8〕。另有动物试验证实,肝细胞膜上有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一种高亲和率的HDL受体),该受体能选择性清除HDL中的氧化性胆固醇酯,在胆固醇的“逆转运”中起重要作用〔9〕。由于HDL参与胆固醇的“逆转运”,故他汀类药物对HDL浓度的升高作用也可能是其消退斑块的机制之一。 新近的研究表明,甘油三酯及其合成代谢产物,如乳糜微粒(chylomicra,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等也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代谢产生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即残余脂蛋白(remnantlipoprotein)有关〔10〕。而在对他汀类药物降脂的研究中还发现,其能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及VLDL的浓度,故这也可能是他汀类药物能消退动脉斑块的机制之一〔10〕。由于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一个启动因素,因而调脂作用是他汀类药物消退斑块的重要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188(9):1052-1057.[9]张俊红,周庆伟,崔青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肺部 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32-3334. [10]陈忠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学分析 [J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08-1009,1012.[11]张昭勇,吕军,张吉才.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产超广 谱β-内酰胺酶株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3):2561-2563,2568. [12]常勇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调 查[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6):780-782. [13]陈佳,席晓峰.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患者下呼吸道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 ].医学信息,2013,26(2):129. [14]陈世平,冯旰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细菌学 研究及耐药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2109-2110. [15]易智明,向太梅,向旭东.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细菌耐药性和 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0):148 -149. [16]杨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 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520-5522. [17]Arnold HM ,Hollands JM ,Skrupky LP ,et al.Prolonged infusion antibiotics for suspected gram -negative infections in the ICU :a before -after study [J ].Ann Pharmacother ,2013,47(2):170-180. [18]刘洪光,赖伟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细菌感染的特性及耐 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025-3027. [19]李伟,张肄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 耐药性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3):374-375. [20]Babu KS ,Kastelik J ,Morjaria JB.Role of long term antibiotics in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J ].Respir Med ,2013,107(6):800-815. (收稿日期:2014-07-10;修回日期:2014-11-20) (本文编辑:李洁晨) ·指南·共识·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 )。AS 是脂代谢紊乱和炎症性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和抑制炎症作用。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逆转AS 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逆转斑块的必要性 逆转斑块是指通过使AS 斑块内脂质逆向转运而减小斑块体积。1.1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降低ASCVD 发生风险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可明显降低ASCVD 发生风险,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及调脂外作用有关。因此,众多指南已将控制LDL -C 达标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标。 1.2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作用逆转AS 斑块 一项临床试验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 )来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变化,结果 显示强化他汀治疗可明显延缓甚至逆转冠状动脉AS ,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可全面调节血脂和抗炎作用有关,逆转AS 斑块是减少ASCVD 发生风险的基石。2逆转斑块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推荐2.1主要适应人群 所有ASCVD 患者,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 2.2 他汀类药物逆转斑块的调脂目标 他汀类药物治疗须在降低LDL -C 同时升高HDL -C 才能有效逆转AS 斑块,综合分析6项他汀类药物临 床试验结果制定调脂目标如下(以IVUS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变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 -C 降低至1.4 2.1mmol /L 且冠状动脉斑块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 1(ApoA 1)>9%(达到1.35 1.5g /L )和HDL -C >8%(达到1.2 1.4mmol /L )可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对 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3药物治疗方案 由于缺乏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资料,因此可参照基于亚裔人群的临床试验剂量(瑞舒伐他汀:10 20mg ;阿托伐他汀:20 mg ),且首次服用药物后2 3个月应复查血脂、肝酶、肌酶、血糖,根据血脂变化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 3 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逆转斑块他汀类药物治疗需考虑安全性问题,本共识推荐的他汀类药物剂量低于欧美指南推荐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9%,强化他汀治疗可使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12%,因此在他汀类药品说明信息中应提出警告。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引起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参考值上限(ULN )者不超过1%,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引起2% 3%的患者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及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或任何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超过3倍ULN 患者。他汀类药物引发肌肉疾病的概率为1.5% 5.0%,抑制CYP3A4酶活性的药物可延缓他汀类药物代谢,导致肌酶和肌肉疾病发生风险增高。对于高龄、低体质量、肝肾功能异常、曾有药物不良反应史患者,应慎重权衡临床获益和调整药物剂量。 (摘自:医学论坛网) · 85·PJCCPVD January 2015,Vol ,23 No.1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9c15617952.html,

一切以降低患者终生CV风险为宗旨

一切以降低患者终生CV风险为宗旨 ——最新《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全球 建议》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 图为《IAS 血脂异常全球诊治建议》中文版口袋书新闻发布会:胡大一教授 “在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新版指南(ATP Ⅳ)千呼万唤不出来、国内外学术界与临床实践中关于血脂异常的干预存在众多争议之际,以斯科特·格伦迪(Scott M. Grundy)教授为主席的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血脂异常管理专家组及时发布了IAS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我反复阅读,仍爱不释手。建议虽未明确定位为一部新的指南,但读后感到其指导意义与指南完全等效。参与建议讨论制定的15人均为这一领域的高水平专家,有明确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建议汇总分析了ATPⅢ发表以来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领域的新研究和新证据,有显著的创新性。作为ATP Ⅲ专家委员会主席的Grundy教授亲自主持了该建议的起草。”

众多高度一致的研究奠定降低胆固醇减少事件理念 ——指南制定的基石 该建议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捍卫了百年胆固醇学说,指出没有胆固醇升高就没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建议明确提到,众多高度一致的研究奠定了降低胆固醇减少事件的理念。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可增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危险,而胆固醇水平较低者CHD发病风险也较低(联合计划研究组,1978年;MRFIT 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研究,1986年;弗雷明汉研究;Law等,1994 年)。 同样,随机对照研究(RCT)也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可降低CHD和卒中风险,这些RCT研究包括:LRC-CPPT (临床脂质研究与冠心病一级预防试验),1984年;4S (斯堪地那维亚辛伐他汀生存研究),1994年;WOSCOPS(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1995年;CARE (胆固醇和冠心病复发事件试验),1998年;AFCAPS/TexCAPS(空军得州克萨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1998年;LIPID(普伐他汀对缺血性疾病的长期干预研究),1998年;MIRACL(积极降脂治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研究),2001年;HPS(英国心脏保护研究),2002年;LIPS(氟伐他汀干预性预防试验研究),2002年;PROSPER(普伐他汀应用于老年高危患者中的前瞻性研究),2002年;ALERT(氟伐他汀用于肾移植的评价研究),2003年;ASCOT-LLA(盎格鲁-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降脂部分),2003年;CARDS(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2004年;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2004年;NCEP ATPⅢ指南(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Ⅲ胆固醇控制指南),2004年;IDEAL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对比研究),2005年;TNT(治疗新目标研究),2005年;PROVE IT- TIMI 22 (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疗效评估及抗炎治疗研究),2005年;SPARCL(强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卒中研究),2006年。

立普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c15617952.html, 立普妥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分析 作者:李莉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究立普妥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92例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49例,对照组43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组斑块积分下降,对照组斑块积分增加,并且实验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立普妥对于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显著,服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立普妥;治疗效果 脂质沉积于动脉壁,会使动脉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原有的弹性,最终会形成斑块,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颈动脉是发生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很容易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立普妥作为降血脂的良药,能够保护血管的内皮,阻止斑块的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1.75±4.31)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都经过劲动脉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确诊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症状扁平斑:由早期的脂纹沉积在内膜,局部隆起或弥漫性增厚,声像图表现为内膜不规整,呈均匀低回声;软斑:纤维组织增生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血栓形成,表现为突入到管腔内的混合性回声或弱回声型,斑块表面光滑;硬斑:斑块钙化,回声强,后方有明显的声影或声减弱,但斑块表面较光滑;溃疡斑:斑块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有时呈壁龛样影像,溃疡边缘回声较低[1]。 1.2.2治疗方法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并依病情需要正规应用抗高血压、降血糖或抗血小板药物,监测肝功能,若有肝功能明显异常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则予以排除。对照组不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但正规服用其他药物,血脂异常时调整饮食结构并服用烟酸或脂脉康胶囊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2]。两组患者入选时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入选的92例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平卧头部向检查对侧轻度外展,探头置于颈部纵横扫描,仔细检查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有无斑块并测定各斑块的最长径和斑块厚度(mm),斑块厚度定义为内膜一动脉腔界面至中外膜界面的距离。血脂测定:禁食12 h空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以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分析六项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脉斑块体积变化的临床试验:他汀治疗后LDL-C显著降低到53~79mg/dL(1.4~2.1mmol/L)冠脉斑块体积保持不进展,若同时升高载脂蛋白A1(Apo-A1)>9%(达到1.35~1.5g/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8%(达到45~55mg/dL)(1.2~1.4mmol/L) 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这可以作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和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对ASCVD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他汀类;斑块逆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rgets of statin therapy which effectively decrease cholesterol i nflux into plaque while increase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plaque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 VD. Key words Statins; Plaque regressio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 holesterol;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therosclerotic ca rdiovascular disease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效应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效应 根据传统理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脂质在血管壁的被动沉积造成的,因此,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脂质的新陈代谢。现代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复杂的炎症过程有关,一些免疫介质参与其中。他汀类药物最初被用来降低血脂(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素),后来发现该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成分也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可能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 1.他汀类药物抗炎效应的机制 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而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某些黏附分子的抑制有关,如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该因子与炎症细胞的聚集有关。他汀类药物通过直接与β2整合素结合抑制炎症反应,并不依赖于抑制HMGCoA还原酶。β2整合素是ICAM-1与白细胞结合的一种主要受体。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P-选择素的表达和白细胞黏附而保护缺血的心肌。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是非胆固醇依赖性的,在内皮源性NO合成酶(eNOS)缺陷型鼠中消失,提示eNOS介导了他汀类药物的血管保护作用。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 Luisa等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抑制鼠肝脏产生的所有固醇或非固醇类衍生物。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HMGCoA还原酶活性而不影响血浆胆固醇水平。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脂多糖和角叉菜胶诱导的白细胞聚集,并可抑制IL-6和MCP-1的产生。同时应用甲羟戊酸可逆转他汀类药物对白细胞聚集的抑制效应。应用squalestatin抑制固醇的合成并不能产生抗炎效果,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甲羟戊酸合成的非固醇化合物调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生成。这显示出他汀类药物抑制炎症反应和降低胆固醇的机制是不同的。 对于急性期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急性期反应是对持续存在的低水平的动脉内炎症反应的激活。第二种观点认为,血管外刺激诱导慢性低水平的急性期反应,经过较长时间后,在易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的炎症反应发挥协同作用,但不激活急性期反应。以上两种机制可在同一患者同时发生作用。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也可预防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老年痴呆症,这些可能是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浆胆固醇或/和抗炎作用所致。如果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胆固醇和磷脂在血管内的沉积而抑制炎症反应,那么一些作用非常强的他汀类药物可能并不影响感染、损伤或其他应激所引起的急性期反应。如果他汀类药物广泛抑制急性期反应,那么这些药物的最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可能就会受到限制,至少部分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抑制感染等急性期反应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减少了其心脑血管获益。 2.他汀类药物抗炎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室和部分临床证据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以粥样斑块中出现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特征。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可影响内皮功能、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降解和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阶段是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并迁移至内皮下组织中。一旦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即可产生细胞因子,如IL-1、IL-6和TNF-α,从而刺激炎症反应链。 不稳定斑块以活动性炎症为特征,这种炎症反应超越了斑块的修复能力。在斑块破裂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非常丰富,但平滑肌细胞较少。相反,在稳定斑块中,炎症细胞较少,而平滑肌细胞非常丰富。

氟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氟伐他汀对1型糖尿病大鼠心功能损伤的 保护作用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作者:寇华炜,赵倩,刘红梅,张玉玲,张如意,余建强【摘要】目的观察氟伐他汀(Fluvastatin,Flu )对糖尿病大鼠心 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观察氟伐他汀及氟伐他汀与胰岛素(Insulin,lns)联合治疗 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结果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血糖无明显影响(P >0.05),可减少糖尿病大鼠心电图异常的发生,减缓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内压变化速率和左室内压上升达最大速率所需时间等心功能指标的恶化,以及抑制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指数的增加(P v 0.05)。结论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氟伐他汀;糖尿病心肌病变;心功能;心室重塑;大鼠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fluvastati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diabetic rats.

Methods Diabe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administration of steptozotoc in in traperit on eally in SD rat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fluvastatin and combined insulin therapy on body weight, blood sugar, 24hours metabolism, cardiac fun cti on and ven tricular remodeling of diabetic ra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fluvastatin on body weight, blood sugar and 24hours metabolism on diabetic rats (P0.05),however, fluvastati n improved the parameters of ECG, cardiac fun cti on and ven tricular remodeling in diabetic rats(P0.05).Conclusion Fluvastatin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myocardiopathy in diabetic rats. Key words: fluvastat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cardiac fun cti on; ven tricula remodeli ng;rat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大量的研究表明,氟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保护内皮、清除自由基、抗炎、抗血管及心肌组织增生]1-8 ]等多种作用。目前氟伐他汀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预防作用则少有报道。本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复制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探讨氟伐他汀及氟伐他汀联合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为其用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拓展其临床用途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