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营模式文献综述

经营模式文献综述

经营模式文献综述
经营模式文献综述

“经营模式”文献综述

一、经营模式的概念

根据不同学者的观点大致整合成以下两类: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钱颜文同孙林岩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由此看出,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作出反应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有效的。

而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潘园园的研究,给经营模式下的定义是:经营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对资源进行整合,在为自身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经营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企业的经营是持续进行的过程,厂商股票的价值是动态的数值,经营模式作为创造价值的逻辑,也必然是动态的,这也是经营模式为什么需要创新的依据。

二、经营模式要素构成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钱颜文同孙林岩对经营模式的定义,企业首先有企业的价值定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企业实现价值是通过直接交易,还是通过间接交易,是直接面对消费者,还是间接面对消费者。处在产业链中的不同的位置,实现价值的方式也不同。由定义可以看出,经营模式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企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二是企业的业务范围;三是企业如何来实现价值,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曾涛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他认为企业商业模式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组织的运作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顾客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组织运作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组织的运作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了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各种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

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组织运作模式所包含的创新还是一种战略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

王廉博士在其著作《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指出,商业模式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可运行的、有战略和策略设计的、结构较完整的知识智慧要素组合体。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克里斯坦森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把经营模式的三个要素概括为:“客户价值主张”,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其客户或消费者提供服务或产品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资源和生产过程”,即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盈利公式”,即企业用以为股东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从价值创造角度,探讨了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作者认为,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模式。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应该回答的问题是:向什么顾客提供价值,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样为顾客提供价值等。

Osterwalder,Pigneur和Thcci在2005年发表的《理清经营模式:这个概念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对经营模式定义为:“经营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营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可盈利性收入的要素。”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营模式展开的分析,其中都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全面的地方。如认为经营模式是要素的集合明确了经营模式的构成,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日常运作规范说明了经营模式对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影响,但是没有突出经营模式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等等。

综合上述观点,个人对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钱颜文同孙林岩给出的定义较为支持。下面是根据上述三个要素进行的详细阐述。

(一)产业链位置

产业链的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设计活动、营销活动、生产活动和其他的辅助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部门。

根据对产业链位置的不同选择,可以得出八种不同的组合,也就是可以得出八种不同的经营思想和模式:销售型、生产(代工)(纺锤型)型、设计型、销售+设计(哑铃型)型、生产+销售型、设计+生产型、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型和信息服务型。

1、生产代工型(纺锤型)经营模式

这类经营模式企业的特点是企业作为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供应商,一般根据客户的订单,加工产品。在市场上,贴上其它企业的标牌进行销售,企业仅仅负责某一产业中某种或者几种产品或零件的生产,对于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设计不做过多涉及。

对于选取这种经营模式的企业,要求企业有很强的制造能力,相对于产业链中这个节点上企业要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质量,另一个是成本。其他需考虑的因素还有如交货期,制造的柔性能力等。

2、设计+销售型(哑铃型)经营模式

这种类型的经营模式与生产代工型经营模式正好相反,企业不涉及生产领域的任何业务,只负责设计和销售,企业设计出市场上顾客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寻找相应的生产代工,它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销售能力以及拥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这类企业和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市场动态和顾客的需求非常敏感,是市场最快的响应者。这种类型的企业非常多,如DELL公司和耐克公司等。

3、生产+销售型经营模式

采用这种经营模式的生产型企业最为普遍,企业涉及业务流程中的后两个部分:生产和销售。对于产品设计,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并没有涉及。在这个节点的企业集合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很大。

这种类型的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对于行业内领导者的行为非常敏感,一旦市场领导者推出新的产品,这种类型的企业就会马上进行模仿,并进行改制和改善。因此,这种类型经营模式要求企业的生产制造柔性比较好,能够适应产品的变化。

4、设计+生产+销售型经营模式

这是在产业链节点上涉及较多的经营模式,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具备一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根据市场上的需求,自己开发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同时对以往的产品进行改造;在制造方面,企业具有一定的制造能力,制造设备的柔性能力比较好,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能够通过现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或者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的生产线的建设。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自己的营销体系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体。

5、信息服务类型

信息服务类企业较典型的是咨询公司,这种类型的企业或者公司,不涉及制造的一切活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咨询,如何帮助企业进行管理的变革和软件的实施,帮助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是其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对于只管销售的这类公司和企业大多数被称为经销商或分销商或代理商,对于只管设计的这类企业,一般为科研单位或专门从事创意工作的组织。

(二)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的确定也就是产品和服务的确定,它始于产品或者服务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大小,以及新的产品和服务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影响。根据业务范围我们可以划分两类经营模式:单一化经营模式和多元化经营模式。

1、单一化经营模式

单一化经营,又称专业化经营,是指企业仅仅在一个产品领域进行设计、生产或者销售,企业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这类经营模式的优点是企业面对的市场范围比较有限,能够集中企业的资源进行竞争;风险在于众多的竞争者可能会认识到专一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并模仿这种模式。

2、多元化经营模式

多元化经营模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化经营和混合多元化经营。

集中化多元经营是指将一些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一同被广泛的称之为集中化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特征是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有一定的相关性,提供的对象有可能是现有的顾客,也可能是新

顾客;企业可能投入相当的资源拓展新的市场。也可能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横向多元经营是指向现有的用户提供新的与原有的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它的特点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没有相关性,并且被提供的对象是现有的顾客,而不是新的顾客。也就是利用现有的市场,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混合多元化经营是增加新的与原有的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它的特点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现有的产品或者服务不相关,提供的对象有可能是原来的顾客,也可能是新的顾客,企业有可能投入相当的资源进行新的市场开拓,也有可能通过现有的营销网络进行经营。

(三)实现价值方式

实现价值的方式一方面借助于战略来实现,因此实现价值的竞争战略也是一种经营模式,此类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成本领先、差别化、目标集聚三种。

1、成本领先模式

成本领先模式是指企业努力发现和挖掘所有的资源优势,特别强调生产规模和出售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在行业内保持整体成本领先,从而以行业最低价格为其产品定价。

2、差别化模式

差异化模式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足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的加价,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溢出价格超过其独特产品所增加的成本,那么,拥有这种差异化的企业将取得竞争优势。

3、目标集聚模式

目标聚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顾客或者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也就是在行业很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其狭隘的顾客群体服务。该模式有两种类型: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

三、研究思路

国内目前关于母婴行业经营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由经营模式的基本概念得出其是企业根据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

的总称。包括了企业为实现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企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以及在这样的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个人认为设计+销售+信息服务构成“孩子王”这样一个相对有所创新的产业链位置,业务范围还是以集中化多元经营为主,差别化与目标聚集模式相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本文从“孩子王”独特的经营模式分析入手,对它的电子商务、连锁门店、直购手册以及顾客经营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分析三位一体的来源及创新从中发现“孩子王”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总结出三条对传统母婴零售的启示,即从卖商品转变为卖生活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和精准营销下拓宽产业渠道。

四、参考文献

[1]王腾.孩子王的商机[J].首席财务官,2013.

[2]孙旭.国内母婴零售连锁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2014.

[3]潘园园.经营模式演进及设计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姬玮.母婴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钱颜文.孙林岩.对经营模式的分类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 2003.

[6]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7]吴伯凡.商业模式是什么[J].21世纪经济报道,2007(6).

[8]钱志新.创新商业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8):3.

[9]王小栋.网络营销的秘诀与实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10]陈宇祥.红孩子:创新商业模式先行者[J].经营者,2007.

[11]白玫.红孩子:精准营销电子商务模式[J].商场现代化,2007.

[12]曾涛.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3]贾昆嵛.山东省贝儿母婴市场的崛起[J].今日中国论坛,2013.

[14]张广荣.母婴类网站服务质量研究[D].北京大学,2007.

[15]徐盛花.王兴明.企业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5.

[16]杜永平.发现蓝海——中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创全新市场[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17]王歆.母婴用品行业有点虚热[J].城乡致富,2007.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本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曹秋菊苏艳 [内容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科学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申。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金融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影响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①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一、网红经济概述 (一)网红经济介绍 网红经济是以一位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 (二)网红和明星的区别: “网红”与传统的明星艺人不同,网红完全是由千万网友捧起来的,所谓经纪公司、推广资源之类作用不明显。网络直播的主播,直接通过网络与网友互动,表现好有人捧,表现不好网友瞬间就可能下线。网红相比明星而言,生命周期短,就像之前的安妮宝贝,芙蓉姐姐,到如今的PAPI酱等等,时间都不长。 随着网红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很多明星和企业大佬也加入进入,更加丰富和拓展了网红和网红经济市场。 二、网红经济产生原因 (一)日趋激烈的竞争提供了生存土壤。 对于淘宝卖家来说,传统的营销途径是打折促销、投重金去做SEO搜索优化,但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中小卖家的需求了。电商红利期已过、流量越来越贵,卖家面对的不仅是数千万商家的竞争、产品的同质化,还有越来越挑剔的用户。 (二)从消费性价比到消费认同。 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本质上是一种比价消费,性价比最高的销售量

大,性价比低的淹没在十亿级的SKU里。网红的主要变现渠道是电商,通过展示消费者所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引起粉丝的认同获得订单。网红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交导购、内容导购,通过内容的展示获得喜欢这些内容和喜欢这个人的受众的购买。 (三)处在大众消费到个性消费时代的风口消费者不再喜欢趋同的产品,更倾向购买能够体现自己心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内心追求,特别是满足梦想探求的产品,而不再只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大众化产品。用户迁移背后是产品需求被普遍满足(大众消费)后的更高层次消费追求(个性消费)的进化。产品当今已经足够丰盈,随处可以购买到,在基本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的需求进化成追求,进化成探求,更喜欢的是能够和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审美,和自己的向往,和自己的所处场景,和自己的追求匹配的产品。 (四)网红本身的天赋以及努力。Papi酱的犀利幽默,中戏演艺出 身的表演功底,几十秒精彩短视频背后付出的视频拍摄剪辑、绞尽脑汁的台词修改、剧本策划毫无疑问是喜欢她的粉丝们所看不到也不知道的艰辛。 (五)娱乐上的多元化与视频直播技术发展。 视频直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这种视频直播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是直播间或者视频网红能够立足的基础。包括当下被网红们使用较多的秒拍等短视频应用,也是技术迭代升级的结果,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视频展示。 三、网红经济的优势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工业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国内外综述 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相应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的比较,简言之,即从事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基本思想主要是投入产出法。 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全面性,决定了其考核方法的综合性,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基本方法---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效益——费用法、功效系数法;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嫡值法、因子分析法。 国外研究综述 (1)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 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Hoover的效益分级理论,Perroux的生长级理论以及Isard的工业群落研究。Hoover认为工业活动和城市的定位取决于三大要素: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地方相对集聚分布的产业经济以及交通与通讯的成本。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益(internalretumstoSeale)、定为经济 (loealisationeeonomies)、城市化经济(urbanisationeconomics)。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区域划分聚类分析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间集聚效益。 (2) Patricial E.Beeson&Steven Husted(1989)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美国各州1959-1972年的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原因。 (3) Bell and Pavitt从熊彼特创新模式来考察现实经济中不同工业行业的创新类型,他以企业为基础,把产业分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信息密集、科学为基础、专有供应商等5种创新模式,藉此通过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研究,来解释技术积累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模式相联的两个重要特性之间的关系。 (4) Bauer(1990)使用美国航空业的数据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经济性改善等因素。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几种网红经济模式

网红经济的几种模式 所谓网红经济,是指依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传播及其社交平台推广,通过大量聚集社会关注度,形成庞大的粉丝和定向营销市场,并围绕网红IP衍生出各种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网红产业链条的一种新经济模式。 网红不仅能“吸睛”,还需要“吸金”。网红的变现能力是其核心指标,主要有以下5种变现模式: 第一种,广告 这是网红变现的最直接的方式。网红是内容的创造者,通过优质内容影响粉丝,让他们产生共鸣。网红通过在内容创造中植入广告,进行软文宣传,很容易潜移默化打动粉丝,因此广告效果极强。同时,网红的粉丝都有很明显的标签,很容易选择针对这一类人所需要的广告。正因为网红广告宣传效果好,针对性强,广告主也愿意把钱花在网红身上。以Papi酱为例,目前2000万的微博粉丝,假设只有十分之一的点击率,每个点击按照0.1元计算,她的一个链接广告推送就能赚取20万人民币的广告费,其吸金能力非同一般。 第二种,粉丝打赏 粉丝通过平台给网红送虚拟礼物,或者直接现金打赏。直播视频的网红主播,其主要收入就是靠粉丝赠送虚拟礼物,如鲜花、蛋糕、跑车、飞机等,不同物品对应价值不同的虚拟货币。随着视频直播的盛行,某土豪为了某网红主播一掷千金,数百万砸下去买虚拟礼品赠送的新闻报道时有出现。和视频直播的大手笔送礼相比,而靠短视频或者文字图片内容打动粉丝打赏的数额相对较小,但却是细水长流。只要内容足够吸引并打动粉丝,长期持续的优质内容创作积累的粉丝打赏也不容小觑。 第三种,网红电商 这种变现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即将粉丝流量导向电商平台,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回报。但是如何把粉丝引导到电商平台上,并真正购买商品或者服务,这是一个很考验网红或者网红团队能力的事。 首先要对粉丝的构成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选择合适粉丝和质量过关的商品,因为粉丝信任网红最终才购买商品,倘若商品质量不过关,会动摇粉丝的信任基础,网红离陨落也不远了;再次就是要解决商品的供应链瓶颈,粉丝的爆发性购买,往往造成货品供不应求,若没解决好供货这个交易的最后一环,前期的运作也就功亏一篑;最后就是需要把握商业引导的力度,粉丝对商业广告有一定的承受极限,过于频繁的引导,很容易出现“丢粉”的现象,即粉丝取消关注,弃网红而去。 网红电商变现方式现在发展越来越成熟。2015年“双11”期间,排在前十位的服装网店当中有七个店全部是靠网红拉动的。网红电商中,做的最用心的要数罗辑思维,他去年仅在微信公众号里产生的商品交易都有上亿。罗辑每天会推送一段60秒的语音,每天可以回复不同的关键词,获取一条链接内容,往往这个链接就在推送他们卖的产品了。而他们推送的产品都是精心挑选,做足了内容和形式的新鲜感,却又懂得节制,不滥用对粉丝的影响力。 第四种,形象代言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电子商务 连锁超市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中国加入WTO,外国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各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超市行业。超市如何在实行低价格的前提下保证正常的利润,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全球电子商务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大爆炸式的发展。连锁超市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性,而规模的经济性不仅在于数量上的多少,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连锁超市是否实现低成本运营、高商品周转率、功能的明晰和完善、管理体系的完善及提高单类商品的规模数量。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于提高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这一研究领域,我国不少学者作了相关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周蓉在《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2005)一文中,从连锁零售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入手,讨论连锁零售企业的电子商务需求及特点,以及连锁零售业实现电子商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比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国外连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找出差距,总结出适合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 颜颖等在《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用》(2010)一文中介绍了超市中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为何越来越多的超市热衷于建立网上商城,简单地设计了在线购物系统和数据库,同时列举了网站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邵国峰等在《连锁企业电子商务模式探究》(2008)一文中分析了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存在的不足,以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零售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零售业的体系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提出了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整体框架,并从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技术及环境体系、应用体系和平台间的信息整合三个方面详尽的论述了该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应用体系中包括了零售业供应链体系、零售业订货系统、网上零售系统和零售业客户关系管理四个方面,文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应用体系从整体框架和具体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关的设想项义军、吴敏在《我国零售商业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证分析》中也提到,零售商业企业组织庞杂、不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不畅,没有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

网红经济的营销手段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大军,他们在网上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代代、一批批富有鲜明特色的网络红人。随着现在网络的发达以及在马云带领下淘宝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红把目标投向了淘宝店铺,利用他们庞大的粉丝群体,用一些营销策略的手法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很容易就使粉丝们被其吸引从而产生购买欲并带来经济利益。 有媒体评论:这个时代,如今人人都有潜力当网红,人人都有机会当网红。本文将视角投向网络红人这一热点现象,希望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摸清网红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并总结分析网红与资本的结合下产生的营销手段。 1什么是网红及其发展 1.1认识什么是网红 网红,就名字而言,是网络红人的简称。网红与传统的明星艺人虽然靠的都是粉丝效应,但其与传统艺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艺人是当今社会多种职业中的一种,即“文化艺术工作者”,大多需要基本的职业学习与培训。而网红完全是由千万网友捧起来的,他们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网络与网友直接的互动,获得网民的喜爱和追捧,吸引到大批的粉丝。 所以说网红的产生,是依赖者互联网的,其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红的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快速发展。 1.2网红的发展历史 (一)文字网红时代(1997-2002)

由于在我国早期互联网并没有得到普及,电脑也没有如今这般普及到每家每户,只有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学府使用。数据表明:1997年,我国网民规模仅有62万,到了2002年,这一数据增长到了5910万,增长率在数字上看来虽然很高,但是网民总体基数不大。受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网络的使用者大都是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这一时代的活跃平台以BBS为主,主要传播的内容受到宽带流量等的局限,大多数为文字形式。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代网红的特点主要以文字安身立命并走红,与资本的结合度十分微弱。 (二)图片网红时代(2003-2009) 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中国网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图文时代。电脑价格不再高不可攀,电脑以及互联网开始走入平民百姓家庭,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网民数量的剧增。网民总数增加的同时,网民的个人素质也开始参差不齐。网民的主要活跃平台变成了微博以及腾讯QQ等社交软件为主的社区。由于网络受众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读图趋势越来越明显。图片网红时代,网红大多数是来自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们,这些普通人希望得到关注度,得到关注度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目的,所以成名的方式也集中在通过恶搞引起围观来吸引粉丝。 然而2003年到2009年正处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资本多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业等实体经济上,所以从总体上看网红与资本运作暂时还是没有出现大规模且系统的结合。 (三)宽屏网红时代(2010至今) 随着互联网带宽不断增加以及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移动互联电子数码产品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网络营销模式_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网络营销模式 作者:吴其双 玉林师范学院 二○一二年6月

关于网络营销模式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普及,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市场营销已成为各行各业营销的重要方式,即网络营销模式。它在强化了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市场营销的新理论。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推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网络营销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一、前言 信息网络化正以迅猛的势头成为本世纪的主旋律,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竞争生存空间,由传统市场延伸至网络空间市场,以网络为根本核心的网络营销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重点。国内外大部分企业长期从事传统的市场营销,有着丰富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国内外企业面对日渐重要的网络市场,对网络营销模式日趋重视。网络营销时代的来临,一个虚拟的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一定会随着网络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进行网络营销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为我们在网络条件下更好的把握商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国外研究现状 吴晓萍在《网络营销》一书中写道:网络营销是以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基础,与市场的变革、竞争及营销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的一门新学科。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的市场营销而言,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带来了一场营销观念的革命。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的飞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互联网应用热潮,世界各大公司纷纷利用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和拓展业务范围,并且按照互联网的特点积极改组企业内部结构和探索新的营销管理方法,网络营销由此诞生。它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其特定的技术基础、观念基础和现实基础。具体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营销的本质。

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

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 一、什么是网红 1.概念: “网络红人”(Influencer)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 2.分类: (1)按内容分: 技能型网红、游戏型网红、智慧知识型网红、分享生活型网红、文艺创作型网红、猎奇型网红。 (2)按网红的原始身份分: 草根类网红、明星类网红。 (3)按网红团队大小分: 个人型网红、团队型网红、网红孵化产业链型网红。 二、什么是网红经济 网红经济是指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推广,通过聚集大量的社会关注度,从而形成庞大的粉丝和定向营销市场,并围绕网红IP衍生出各种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网红产业链条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三、网红经济的盈利模式 1、广告 这是网红变现的首选方式,也是最先选择的盈利方式。首先网红是内容的生产者,有极强的内容驾驭能力,粉丝对其极易产生共鸣。网红普遍是通过原创小视频火起来的,在视频中插入广告是很容易让粉丝记住的。 广告的展现方式有:一种是静态的物体在视频中表现;另一种是在视频后期制作中加入广告的元素。若原创小视频上传到腾讯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去时,在公众号的编辑中可加入文字广告或者图片广告。 以上广告的表现方式,若是以100万的浏览量标准来算的话,每一个流量按一毛钱算的话,一个单链接的推送都能赚到广告费10万元。 2、卖会员、VIP以及粉丝打赏 这种变现方式也是比较明显的。通常网红会制造许多热点话题,粉丝纷纷参与进来。当一个话题关注的粉丝足够多时,或是一个单链接、视频浏览量足够高

时,会员资格、VIP卖到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一般一个网红一次话题都会有好几千人的去买这种会员,几十分钟很容易轻轻松松几万进账,除去平台扣除的中间费,也能进账一万多。 微信公众号打赏钱,一个网红创作的内容,是很容易突破10万的浏览量,按概率算,至少也有八九百人打赏钱,赏钱最低2元、最多20元起打,一个单链接下来,网红收到的赏钱过万也不是难事。 3、微电商模式 这种变现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通过对粉丝的引导来实现。以罗辑思维为例,他也算是网红,只是当时出名的时候不叫网红这个名字。罗辑思维,去年在微信公众号里产生的商品交易都有好几亿。罗胖每天会推送一段60秒的语音,每天可以回复不同的关键词,获取一条链接内容,往往这个链接就在推送他们卖的产品了。目前罗辑思维的粉丝刚刚突破666万,就按微信公众号平均打开率5%来算,每天都有30万人打开回复的链接阅读,假设按1%的购买率来算的话,每天的交易额都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只要稍微有一定能力,懂微信、微博电商的操作,网红在这方面变现也是不难的。 4、形象代言人 做某企业或某产品的形象代言人,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的细节却是非常多。 首先选择要代言的对象非常重要,因为要考虑到粉丝群体类型、自身作为网红的风格和特征,结合这两点找到匹配的代言对象。接下来就要考虑报价问题了,当成为一个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后,自身要想办法维护其品牌的形象,一个优秀的网红,这样的代言费至少在100万以上。能够做到这个代言身价的网红,不仅仅可以为代言对象快速扩展市场,而且还能证明自身的价值,甚至还能推动自身全方位的发展。 5、网红培训班 做网红培训,教更多人如何成为网红,这一定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的。 网红,这一概念可以算是在2016年真正火起来的,一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备受大众关注的新鲜事物至少能够火2-3年,2016年网红才火起来,可见未来几年是网红的时代。 成为网红有巨大的利益吸引,也是很多女孩子目前创业选择的方向。但是成为网红,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一方面需要自身有这个条件,另一方面就是需要自己有网络这方面的资源。大部分想成为网红的年轻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时候网红培训班就有市场了。当你已经成为网红,再去教别人怎样成为网红时,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1.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全炯振,2009)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本文主要结论是:1978~2007 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按照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顺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物质要素投入贡献之后的“余值”,在这个“余值”中还包括没有识别(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一些引起产量变化因素的作用,所以,只能相对衡量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的程度。 Malmquist指数是用来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专门指数,并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假设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新考察——对基础数据的修正和两种方法的比较(赵文、程杰,2011)本文使用索罗余值法和T?rnqvist-Theil 指数法,在修正投入和产出数据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1952~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1985~2009 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2%~1.7%,并没有高速增长的特征。总体来看,中国农业增长主要是由投入驱动的,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中国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1992~2007 年省域空间面板数据(王珏等,2010)运用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 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总体上看,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4%,远远高于中部地区的-3.3%和西部地区的-6.0%。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本上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各地区技术效率则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