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个人笔记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资料比较少,看看对大家有帮助没有。(时间仓促,未仔细校对,请见谅!我将陆续上传...)

第一章 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P10~40)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舞台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2、维也纳体系 Vienna system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 ,以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1814年10月1日~1815年6月9日,根据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参战各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主要内容是恢复欧洲封建秩序,规定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各战胜国重新划分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确定欧洲新的领土分割及要求法国向反法联盟国家支付战争赔款等。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919年1月18日~1920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其间,协约国同德国于1919年 6 月28日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关于对德和约部分规定:①确定了战后德国的新疆界。②德国放弃其海外一切殖民地及领地。③限制德国的军备及确定德国的战争赔款。此外,协约国还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上述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而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洲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以侵犯中国权益,最后完成了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多极结构,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雅尔塔体制 Yalta System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以美、苏两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国均势,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43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有关对德 、日作战,处置德国,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三次首脑会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制。雅尔塔格局的三个层次:①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和对抗;②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斗争。

5、“杜鲁门主义”、“冷战”与“马歇尔计划”2000年(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国、苏联之间的对抗状态。
“马歇尔计划”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它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合和西欧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忧苛嗣拦耘分薜目刂啤?br />
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对西欧实现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控制,为主要的“反共产主义力量”。北约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主要标志。

7、华沙条约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建立的、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军事政治组织。简称华约。1955年5月14日,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华约标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和加强。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91年7月1日,华约提前终止,华约组织宣告解散。
(注:北约和华约的签署意味着两大阵营的最终形成)

8、“戴高乐主义”和“新东方政

策”
“戴高乐主义”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力争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大国地位,维护法兰西民族的独立。反对大国控制,密切同联邦德国的关系。1964 年1月27日法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东方政策”是指联邦德国继法国之后,改变“一边倒”政策,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主权国家,力争独立参与欧洲和世界政治经济事务。

9、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24日29个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解放斗争的会议。又称亚非会议。它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

10、不结盟运动 2000年(下)
1961年9月1~6日,25 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和平、中立、不结盟政策,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意味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11、莫洛托夫计划
苏联为对抗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而于1947年7~8月间与东欧各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经济贸易协定的总称。此举的目的是形成苏联与东欧各国间的经济网络,使各国对外贸易被限制在苏联、东欧地区内部,以此减少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市场的联系,淡化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的影响。西方国家将苏联的上述举动冠以当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之名,故有此称。在双边协定基础上,苏联与东欧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最终形成经济领域的东西方冷战态势。


二、简答与分析题
1、雅尔塔体制解体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解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雅尔塔体制解体的主要标志是1989年秋开始的东欧6 国剧变、1990年秋两德统一和随后的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战后长期以来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结果,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的总爆发,雅尔塔体制解体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原因有三:其一,各国内部原因。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效仿的准则和法度。东欧各国虽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收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在政治上,官僚主义滋生,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这些都使东欧各国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致使国内的反对派日益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其二,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其“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其三,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技术和贸易援助,诱使和弹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通过这些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

2、试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1)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就结束战争和维持战后和平问题而通过的各种宣言、公告和达成的各种协议、谅解中所体现的关于战后世界安排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其核心内容是:苏联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按战争结束时双方军事力量所及划分势力范围,确定彼此能够接受的东西方分界线,通过大国间(主要是美苏间)的协商与合作及联合国的作用维持双方的均势和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有密切的关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首先,雅尔塔体制是二次大战中崛起的两个世界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力量均势的产物,美苏关系一直主导着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只要美苏力量对比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格局就将维持在雅尔塔体制的框架内;其次,雅尔塔体制所划分的东西方势力范围及分界线,促成了战后两大对抗性阵营及经济、军事集团的形成,虽然两大阵营后来发生了分化,但以两大军事集团及美苏对抗为主要形式的东西方冷战一直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主要标志;此外,雅尔塔体制所确定的处理战后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格局的总体面貌,对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影响。
(3)雅尔塔体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从积极影响方面看,由于雅尔塔体制反映了客观的世界力量均势稳定,维护了世界和平。战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这种两极结构在均势条件下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战后40多年,尽管局部冲突不断,各种国际危机频仍,但只要美苏两家不打起来,世界战争就能避免。正是在长期维持东西方冷战状态的基础上,各种制约战争、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因素逐渐积聚、壮大,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和后冷战时代过渡。
从消极作用方面看,雅尔塔体制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国际事务中,美苏之间的争夺

与妥协,往往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由于东西方势力范围的划分,造成了一些国家的分裂和许多边界、领土纠纷以及随之而生的难民问题;东西方长期冷战加深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利于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美苏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使人类始终面临战争危险,国际局势难以真正缓和。
(4)雅尔塔体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两方面影响随着世界格局的客观演变进程而彼此消长,其积极方面逐渐超过消极方面,最终导致其历史使命的完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为标志,世界两极格局和东西方冷战终告结束。

3、“多极化”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多极化是世界经济、政治两大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由是:①世界格局转换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多极的。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也必定是多极的。②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逆历史发展趋势而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赞成美国单独领导下的世界,美国也没有能力建立单极世界格局。③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欧盟(原欧共体)、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对比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诞生。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使美、欧、日的实力对比趋向均衡,由此而推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结构的调整。多极化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关系中,惟一的、得不到强有力制约的超级大国必然谋求控制整个国际关系体系,使之为其一国私利服务,从而危及大多数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极化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惟一正确道路。

4、概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相继诞生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创造了前提。从1945年~1949年,东欧地区先后有8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此同时,亚洲大陆也有3个国家走上了人社会主义道路,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在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和发展过程中,面对美国挑起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苏联与新建立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缔结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和同盟条约,

从而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体系,即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战后东西方展开冷战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与苏联缔结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重要标志。
(2)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在战后初期巩固了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成果,鼓舞了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捍卫了世界和平,成为反击帝国主义冷战政策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使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得到相应的表现,由此构成战后初期世界格局的鲜明特征,在两大阵营对抗格局下出现的两大军事集团和两种经济体系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还提出了怎样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重大课题,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企图控制和干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因此给社会主义阵营播下了不和的种子,并导致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三、练习
(一) 填空题
1、1964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法国)。
2、1955年5月11-14日,苏联、东欧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建立了与北约组织相对立的军事同盟。
3、1947年9月,苏、波、南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情报局。
4、1943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伊朗举行会晤,参加会晤的美国首脑是(罗斯福)。
5、1949年9月20日,在原德国占领区成立了一个国家,其国名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6、举世脑目的亚非会议于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
7、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兵国外同超级大国进行的唯一一场战争是(朝鲜战争)。
8、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布的“(新亚洲政策)”标志着美国力量的衰弱。

(二)单项选择题
1、战后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方国家中主张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是
A.美国尼克松政府
B.法国戴高乐政府
C.西德勃兰特政府
D.日本田中角荣政府
【答案】C
【考点点拨】回答该题适用的知识点有:①战后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欧、日本对美国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的主要表现;②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
【分析】A显然不符合题意,因为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的主要特点是原来分属两大阵营的一些主要国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导致它们与苏联或美国的矛盾激化。法国戴高乐政府推行戴高乐主义,日本田中角荣政府推行多边自主外交,西德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导致西方阵营在60-70年代分化。
【命题探究】西欧、日本独

立自主倾向的发展是重点的重点。
2、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遏制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考点点拨】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冷战的含义、主要特征和实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冷战结束后的主要表现和实质。
【分析】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所有敌对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冷战主要表现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的恫吓,破坏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外交关系,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目的是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独霸权世界。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并没有消失。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这主要指西方国家分别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冷战”。冷战后的“冷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冷战”。当今西方的冷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人权外交”攻势,推进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搞垮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控制世界,谋求世界霸权。这是冷战后,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展的新特点。A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谈不上恢复。当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张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合适的,也是众多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当然,如果把本民族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不能平等对待、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损害他民族的利益,这就不好了,是霸权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的表现。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冷战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冷战及冷战思维的实质。
【命题探究】冷战思维一直是我国批评的一种在当今世界主张国际对抗、破坏国际和平的、西方国家某些势力的主张和政治思想。但对于什么是“冷战思维”,其实质如何,一般人一知半解。该题是一种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与国际时事相结合进行考查的典型。
3、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成立
【答案】A
4、确立战后世界格局的会议最主要是
A. 德黑兰会议
B. 开罗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C
5、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A. 美英苏组成反德意日法西斯的统一战线
B. 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作战
C. 美苏两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D. 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条件
【答案】C
6、战后初期,美国( )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麦卡锡主义
D、尼克松主义
【答案】B
7、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B. 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日内瓦会晤
C. 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马耳他会晤
D.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答案】C
8、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A.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 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 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发生的
D. 多极新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形成
【答案】D
9、1946年3月5日,美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发表演说。这是美国对苏冷战的信号
A.迈阿密 B.富尔顿 C.费城 D.旧金山
【答案】B
10、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15个。
A.联邦德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法国
【答案】A
11、1943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晤。参加会晤的英国首脑是()
A.艾登 B.丘吉尔 C.希思 D.艾德礼
【答案】B

(三) 多项选择题
1、形成雅塔尔体制的几个会议是:
A.德黑兰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D.雅塔尔会议
E.波茨坦会议
【答案】ADE
2、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体现了少数大国对世界的主宰,带有浓厚强权政治色彩
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
C.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D.奠定了战后和平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E.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AE
【考点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影响(P23~24)
【分析】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它的确立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是二战后期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它体现了少数大国的强权政治和对国际事务的把持。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形成还表明过去数百年来由欧洲国家把持国际事务主导权的历史时代的结束。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和对抗的体制,西欧国家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作用遭到了严重削弱。
3、战后初期,苏联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冷战”和遏制,采取了一系列

相应措施,其中有:
A.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
B.苏联出兵阿富汗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D.莫洛托夫计划”
E.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ACD
4、雅塔尔体制瓦解后的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有那些特点:
A.国际力量对比向西方倾斜,经济与科技领域竞争加强
B.民族排外情绪高潮
C.西方大国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D.南北矛盾加剧
E.世界并不太平
【答案】ACDE
5、不结盟运动主要创始人有( )
A、铁托 B、恩克鲁玛 C、纳赛尔
D、尼赫鲁 E、苏加诺
【答案】ABCDE

第三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P93~136)

一、名词解释
1、“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于1987年公开提出了“新思维”,其核心是全人类的价值高于阶级利益,推行民主化和公开化,这个理论彻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超阶级论调。“新思维”严重扰乱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使苏联社会动荡不安。

2、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1945年4月至1947年春,建立了以捷共领导人哥特瓦尔德为首的联合政府。捷共与各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尽管存在着阶级利益方面的根本分歧,但仍维持着联合政府。1947年,美国发动“冷战”,一向敌视共产党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社会党人联合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企图发动政变。1948年2月,在捷政府会议上,他们向共产党掌管的内政部发起猛烈攻击。20日,在美国的支持下,国家社会党、人民党和民主党的12名部长联合向贝奈斯总统提出辞呈,妄图使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垮台。再苏联的支持下,捷共发动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粉碎政变阴谋,迫使贝奈斯接受资产阶级部长们辞职,重新组成有利于共产党人的新政府,资产阶级政变阴谋失败。

3、1956年匈牙利事件
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匈牙利群众要求为曾受迫害的政党、领导人平反,并提出政治、经济改革,此后,暴乱波及全国。纳吉新装府上台后,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随后采取了一些要求“中立”的政策和提出要退推出华约组织等。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劳动党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并请苏联出兵镇压,11月4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平息了动乱。
(注:1956年的波匈事件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也开始分化)

4、“布拉格之春” (联系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4月,改组后的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加快改革步

伐的《行动纲领》,捷克随即进入了被人称之为“布拉格之春”的新时期。纲领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立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工农业的管理,重点解决市场与计划、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改革科学、教育和文化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8年8月20日,苏联率领华约五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运动。

5、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建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宗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交流经济建设的经验,彼此给予技术上援助,加速其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不够发达的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经互会的成立标志苏联同东欧各国的经济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6、1953年柏林事件
民主德国政府决议于1953年6月在不增加工资的情况下增加工作定额10%,这种用行政命令强行提高工作定额的做法引起了工人们的不满。6月16日,柏林建筑工人首先罢工,罢工很快蔓延到其他行业及全国270多个城镇事态迅速扩大,已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苏联驻军便出动大批坦克驱散人群,但仍酿成流血事件。事件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东德人民的反苏情绪和对政府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严重不满(内因),西方敌人的捣乱破坏(外因)。

7、欧洲共产党情报局
1947年9月22~27日,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成立情报局的主要目的是加强?/c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