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万方数据

l巾国某城巾J‘场

之上的复杂与多元、动态与冲突,公共性的属性就是差异性和多元性,公共性的丧失与文化差异的抹杀乃是同一件事情。突出公共领域的差异性既是阿伦特对人类思想的重大贡献,也是今天正确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钥匙。

基于这些的理解来看中国的现实,我们发现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当今也同样面临着公共性思想的艰巨转型:从“官”的公共性走向“民”的公共性,从抽象的、国家的“大”公共性走向具体的、特定部分市民的“小”公共性,从单一、统合的公共性走向多元、竞争的公共性。

2公共空间的本质:差异与交换

作为社会公共性的展现场所,公共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多义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形式。但是,仍然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公共空间是自我与陌生的“他者”相遇的场所。每一位空间的利用者都是差异的市民个体,差异则招致矛盾,引发冲突与交换(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并产生新的实践形式和意义。换句话说,公共空间的核心是建立在差异和交换之上的公共生活。

城市中存在着两种公共空间:物理的公共空间与社会的公共空间。在专业教科书中,公共空间“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131显然,这一解释是将公共空间限定在物理的公共空间层面上,与城市“开敞空间”、“外部空间”基本同义,并没有涉及社会的公共空间。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的思想则为全面认识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启示。他认为公共空间存在于国家和私人之间,意指社会生活中能够形成舆论的一个领域【l】。无论公共空间作为古希腊城邦中市民在广场中展开公开的政治讨论、民主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场所,还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由各种新闻媒体、咖啡馆.酒吧乃至互联网等所形成的探讨学术、评议时政的社交和舆论空间,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理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的公共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支撑并决定前者。因此,理解公共空间的概念必须同时涵盖物理和社会两个层面,它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现实中,公共空间的社会意义却经常被忽视。以当下中国的城市为例,城市经济实力的增长促使城市广场、大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成为“形象工程”的重点目标。于是,一些尺度巨大、图案复杂、装饰豪华的公共空间纷纷登场,但华丽的

2lIll班q‘地钦牟厢

外表难掩人影稀疏的现实,缺失的是城市的公共生活、权利乃至市民精神,公共空间被美学化和景观化(图1)。这样的空间从严格意义上看已经不再是表达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它沦落为集体/集权意志所塑造的共同性空间,充其量是一种伪公共空间。正如学者在比较欧洲那些形式简朴但市民利用并主导的城市广场后所提出的批评:“我们兴建的许多广场,则以先入为主的功能和用途划定束缚了市民公共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市民处于履行规划设计意图的被动客体地位。”【4】

年轻人的亲切拥抱、中年人的热烈交谈、老人的安然沉思与休憩,伊斯兰教徒的虔诚祈祷……,也许发生在西班牙马德里地铁车厢中的这一幕(图2)最生动地描述出公共空间的本质特征——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利益在此碰撞,出现差异、冲突和交换。在体现社会多元与包容的同时展示城市特殊的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市民个体可以在此探求独自的空间意义,寻求自由和快乐、惊奇和发现。

3公共空间的功能:社会融合与自发性的扩展

物理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的公共空间分别对应着两个层次的功能:在社会政治层次上,公共空间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缓冲,是社会与集体意志形成以及个人人格塑造的场所,也是社会民主的温床。公共空间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灵魂,体现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

在公共空间中,个人具有自由性和匿名性。与陌生人的相遇也是突然的、非计划的、不可预见的,因此,在物质环境层次上,公共空间中经常发生着交通、表演、展览、交易、休闲、运动、游戏、人际交往等极其多元的社会及私人活动,透明开放,自发无序,兼容并包。公共空间原本就是为这种无法预测的丰富复杂性和模糊性、非正式的、即兴的、自发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场所。而公共空间的功能一旦被减化为一个固定的现象。一套特殊的社会活动与经验和一套控制原则,复杂的人类行为被生硬地分解成相互割裂的断片,最终导致空间的活力和城市的活力丧失。

公共空间并不存在事先预定的、固有的、内化的意义,市民使用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承认公共空间既定的(设计的)意义,而且他们更倾向创造新意义,在接受意义和生产意义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张力。正如拉波波(AmosRapoport)所指出的那样,“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意义而不是建筑师或评论家的意义。这是每天环境的意义,而非历史上或现代的著名建筑的意义……很多环境的意义是通过使其个人化而产生,即通过占有它,完成它,改变它而产生环境的意义。竹【5】从共空间的意义可以由用户去解读,更可以由用户去刻写,

M∞%cTLm∞LmI^L棚建筑学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作者:龙元, Long Yuan

作者单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城市环境研究中心,武汉,430074

刊名:

建筑学报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年,卷(期):2009(z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5条)

1.哈贝马斯;曹卫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999

2.汉娜·阿伦特;刘锋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2005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 2001

4.陈锋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 2003(09)

5.阿摩斯·拉普卜特;黄兰谷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陈竹.叶珉.CHEN Zhu.YE Min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9(6)

2.姜昱子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生成历程[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10(6)

3.胡荣以公共利益为牵引提升社会、文化效益——巴黎历史性公共空间复兴的启示[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

4.扬·盖尔.杨滨章.赵春丽.Jan GEHL.YANG Bin-zhang.ZHA Chun-li适应公共生活变化的公共空间[期刊论文]-中国园林2010,26(8)

5.杜立柱关于公共空间的思索——兼论法国城市规划的两种形式[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2002(3)

6.陈竹.叶珉.CHEN Zhu.YE Min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2009,24(3)

7.刘磊.徐建三.雷艳华.Liu Lei.Xu Jiansan.Lei Yanhua公共空间边界设计[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1,29(1)

8.钱缨.苏庆东.QIAN Ying.SU Qing-Dong公共空间的参与式设计模式[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1)

引证文献(2条)

1.谢盈盈荷兰兰斯塔德"绿心"——巨型公共绿地空间案例经验[期刊论文]-北京规划建设 2010(3)

2.王依瑶.王静宇.杨定海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的耦合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11(2)

引用本文格式:龙元.Long Yuan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9(z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