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1、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

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2、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3、我国奴隶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

5、古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壬戌学制。

7、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8、小学教师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教育机智:教学有法,学无定法)、示范性(向

师性、模仿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9、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10、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11、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中心环节)、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12、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13、常见的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

14、校长办公室的职责: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

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15、教务处:学籍管理

16、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

17、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

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

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18、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9、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具有开发个体特殊功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20、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eg:使学

生形成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认识与自然关系的美与恶,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体

现了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21、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2、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大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的特点。

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新三中心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卡连柯: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赞科夫: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

24、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最根本、最内在的

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2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7、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8、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的总要求是培养劳动者。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29、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30、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的,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31、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我国确立教育目

的的基本理论。

32、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形成的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的对象相

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33、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34、《中长期教育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包括:优先发展、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5、课程的类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两门以上学科、学科之间加强联系)、活动课

程(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杜威,在于动手做、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36、

37、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分科

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38、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39、隐性课程(间接的、内隐的):师生关系、校风学风、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

40、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含义)。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而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三个特征:科学性、强制性、基础性。

41、上好一节课的最根本标准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2、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年安排。

43、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44、教材的编排——螺旋式:把统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

级深化。

45、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

模式。

46、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

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47、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

48、教师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实践

性知识、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认科学等知识)。

49、教师的三阶段发展: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

得我干得不错)、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注学生阶段(关注学生,这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50、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51、教学板书属于书面语言。

5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教育研究活动的其实环节);②查阅

文献与阅读文献;③提出研究假设;④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⑤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⑥作出结论;⑦撰写成文。

53、教育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

按小学生的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分层抽样(差异明显)。

自然实验(现场试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实验。

54、教育行动研究法:从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且值得研究的问题的研究,不是在虚拟的

环境中进行的。解决学校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以时间经验为基础的研究,一种具有较高动态性的研究。

55、教育叙事研究法:叙事、讲故事、课描历史法:历史事实

56、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

第二章学生指导

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手放在温水

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2、感觉后象:“余音缭绕”、“点灯灭了,眼睛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形状”

3、联觉:“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

4、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

过程。(选择使用彩色图片的效果比使用黑白的好)知觉的恒常性: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5、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不需要意志努力

6、注意的分散:“杨柳被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7、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9、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程负加速型,艾宾浩斯

10、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早上起来记忆效果

最好);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1、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

停止。具体形象思维: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命题等着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

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思维。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一题多解)12、情绪的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山笑水笑人欢笑”13、双趋冲突:同时存在两种能满足需求的目标且具有同等吸引力,但只能选其一。(“鱼

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

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

14、兴趣的广度:兴趣的范围大小,兴趣是否广泛(小红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爱好广泛)

15、气质的分类: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冲动、暴躁易怒、脾气急、情绪忽高

忽低、喜新)、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

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死板)、抑郁质(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差、易疲劳)16、人格的独特性:“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人格的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17、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8、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不搞一刀切,不能“成人化”)、不平衡性(新生儿和青春期是两个高速发展期、洛伦兹:关键期、最佳期)、互补性、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19、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当学生取得好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

20、(斯金纳)强化物——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物(奖励、奖品),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孩子哭闹,母亲不予理睬。)

21、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22、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4、建构主义在学习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25、场独立型学生:利用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干扰;场依存型学生:利用外部参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干扰。

26、反思型学生和冲动型学生的区别:是否经过深思熟虑

27、德育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28、科尔伯格的习俗水平:“好孩子”

29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0、德育原则——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

31、小学德育的途径: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②课外、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少先队活动;⑤班会、校会、晨会、周会;⑥班主任工作。

32、小学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说服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陶冶教育法:熏陶感染学生,?“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品德评价法: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如何运用榜样法:①选好学习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3、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4、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35、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36、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37、美育实施的途径——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文学艺术活动。)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教育”运动,保证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为1小时。

39、细菌性痢疾:根治肠道感染病的关键是切断传染源。

40、沙眼:预防沙眼的重点是做好群防群治。

41、龋齿:预防龋齿的最佳办法是保持口腔卫生。

42、中暑时,①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②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③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④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43、溺水时,①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②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③使积水倒出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现场抢救中最合适的方法是直接口对口呼吸法)

44、烫伤和烧伤时,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诸如汗衫、丝袜之类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才可小心地将贴身衣服脱去,以免撕破烫伤后形成的水泡。

45、骨折时,若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不可勉强复原,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应尽快就地取材,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46、中毒时,口服中毒者可根据病情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物;皮

肤接触者,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反复冲洗皮肤、毛发、指甲等;化学用品中毒者,可先用抹布轻轻擦干药品,然后冲洗;吸入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和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腐蚀性毒物中毒,可饮用蛋清、牛奶、豆浆,以起到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物吸收的作用。

47、擦伤(少量出血点),用干净的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处的杂物,盖上消毒纱布

48、焦虑症: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9、强迫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50、秩事记录(心理评估观察法的一种):以叙述性文字所作。

51、心理辅导的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52、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1、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最高形式。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主任培养骨干

的重要时期)、成熟期的集体阶段(班级已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

3、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4、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5、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

一种管理方法。

6、班级管理的模式——平行管理(马卡连柯):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7、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和细致化)、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进行小结与评价)、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8、班集体建设功能:马卡连柯曾说:“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

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9、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计划性原

则、生活化原则

10、少先队活动的自主性:少先队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做事情,自己管理

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做少先队组织的主人。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10、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计划内的活动)

11、与课堂紧密相联系的课外活动是学科活动。

12、文学艺术类活动包括书法、歌咏、舞蹈、音乐、摄影、雕刻。

13、班级组织机构分为班委会制度、值周班长制、建立各种类型的小组、班级学生会议制度;班级组织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班级组织制度、行为规范、集体舆论和班风。

14、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性班级活动。

15、课外活动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参加人数不受教学计划、课程标

准的限制,内容丰富多彩,活动项目广泛,形式灵活生动。

16、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17、课堂中突发事件处理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②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③有效性原则,处理事情要讲究效果;

④可接受原则:处理时要使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⑤冷处理原则: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18、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①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②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③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

第四章学科知识

1、关于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小学阶段的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4、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在数学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课堂实录)

7、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8、隋唐国子监:《算经十书》

9、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

10、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构建的过程,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第五章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措施设计、时间设计、评价设计五个方面。

2、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确立合理的、恰当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动机:①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根据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④根据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⑤优化课堂结构,妥善安排学习竞赛;⑥使用启发式教育,创设问题情境。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课堂导入的方法:直观导入(实物、教具演示)、情境导入(播放情境图片)、设疑导入(悬念)、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目标展示导入

6、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三条线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8、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

动实践活动的理解;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③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④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⑥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9、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第六章教学实施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三体结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为客体)

4、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的去体验。

5、我国小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启发性原则(“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题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坏老师奉送真理,好老师教导真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因材施教原则(“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进行有的放矢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量力性原则

6、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参观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展现生活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

境、音乐渲染情境、言语描述情境)

7、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8、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式授课,班、课、时

9、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0、教师的备课主要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材(三备)

11、共同解决教学策略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

12、课堂总结的方法——系统归纳:提纲契领、总结概括

13、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以求知作为目标,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14、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间接动机: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

15、能力:内不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

任务难易: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身心状况: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16、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分为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复述策略:多次重复背诵;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7、练习是形成个中操作技能所不可缺扫的关键环节。

18、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9、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是教学模式。

21、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概念本质。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1、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2、教学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的结束)

3、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情况的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4、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反思最集中体现在观察与分析阶段。

5、主要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是定性评价。

6、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特点,重视教学前的反思,可以调高教师的分析设计能力。

(完整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下半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国考笔试真题估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 1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 A、推动社会发展 B、增强人的体质 C、增进社会公平 D、促进人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通过教育 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一观点属于()。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B 【解析】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 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3 、白老师在班会上声情并茂地描述了钱学森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投身科学研究 事业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班会活动类型属于()。 A 叙事型 B 讨论型 C 表演型 D 体验型 答案:A 【解析】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 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开展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 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以及个别教育工作。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 会两大类。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班会 活动形式。在主题班会的类型里,从活动类型看,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 体验型;(2)讨论型;(3)表演型;(4)叙事型;(5)综合型。其中,叙事 型是通过一个事件、故事的讲述调动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体验,唤起大家的共鸣。 A 项正确。 4 、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国家政策稳定的需求 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求 D、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包括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其中劳动起源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 基础的学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从猿到人、 从自然到社会的演变过程也是教育逐渐产生的过程。劳动形成了人和社会,从而 也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人和社会的延续发展,在 劳动中,个体每一种动作、方法的改进都必须在群体中广泛传播.使个体的知识、 经验变为人类的经验,世代相传。同时,为了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协调,人 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遵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习俗、礼仪和 传统等。这些都是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保存、传递和积累。所有这些在客 观上就需要有教育,而保存、传递和积累的手段,主要是劳动中创造的工具和语 言,这便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 5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养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6 、当学校出现传染病时,控制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 A、查找传染病源 B、救治传染病人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传染病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要素。针 对这三个要素,控制传染病有三个基本方法: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其中控制病情传播的首要措施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7 、李老师为研究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需要收集有关数据,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是()。 A 教育论文 B 教育年鉴 C 教育辞书 D 教育著作 答案:B 【解析】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

教师资格考试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 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 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 等标点符号。

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教学能力测试.doc

2012年高中教师资格认定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课题一、语文: 必修一: 1、《鸿门宴》 必修二: 2、《故都的秋》 3、《归园田居》(其一) 4、《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必修三: 5、《林黛玉进贾府》、 6、《杜甫诗三首》——《登高》 必修四: 7、《雷雨》 8、《拿来主义》 9、《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10、《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 二、数学: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圆的方程; 4、函数的单调性; 5、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直方图; 6、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7、正切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8、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10、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英语 1、Unit 1 Lesson 1 A Perfect Day ? Texts: A Couch Potato ﹠ A Workaholic 2、Unit 2 Lesson 1 Modern Heroes Text: National Hero 3、Unit 5 Lesson 3 Experiment in Folk Text: Kong goes for folk ! 4、Unit 6 Lesson 3 Chinese Paper Art Text: The Art of Paper

5、Unit 8 Lesson 3 Marco Polo Text: Marco Polo and His Travels 6、Unit 9 Lesson 1 On Your Bike Text: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 ! 7、Unit 10 Lesson 3 Your Money Text: When less is more 8、Unit 12 Lesson 1 Visiting Britain ( Reading Part ) 9、Unit 14 Lesson 4 Job Trends Text: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10、Unit 15 Lesson 3 Teachers Texts: My Teacher ﹠My Student 四、物理: 必修一: 1、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2、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 3、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 4、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必修二: 5、第五章第三节抛体运动的规律 6、第五章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7、第六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8、第七章第二节功 9、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 10、第七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五、生物 必修二: 1、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4、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必修三 6、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7、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8、第三章职务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9、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10、第五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六、思想政治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完整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简答题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

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

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办法

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测试由省教育厅委托各高校进行。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各校方可独立开展本校拟聘人员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工作。受委托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的组织及实施工作。 (一)测试内容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内容包括: 1. 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 内容包括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学科)相关联的实践能力、对本专业(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2.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内容包括分析教材、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语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 3. 基本教育素质 内容包括仪表举止、口语表达、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 (二)测试方法 测试通过试讲、面试两种途径进行。 1.试讲: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设计出教学方案,并在指定班级进行试讲,也可采用说课形式进行。试讲(说课)后应试者应提供教案备查。试讲(说课)时间不少于20分钟。 2. 面试:主要采用问答形式,围绕试讲(说课)、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等方面内容进行。专业评议组成员根据面试的测试标准进行评价。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影视表演、播音等特殊专业申请者,还需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测试。面试

时间不少于10分钟。 试讲(说课)、面试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测试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60分至10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评价方法 申请人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学科教学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相关的教育素养,能从事本专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 专业评议组按照测试标准(见附件6评价表),对测试人员进行评价。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考点一:教育研究基本方法【出题类型:单选题】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材料往往是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 实验室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 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 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是研究人员以“旁观者”身份观察,非参与性观察结论可能比较客观,但易限于表面化,难于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 非结构式观察则是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多用于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全面情况,如对某一地区学龄儿童的普查,对某一学校全面情况的调查;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如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学生的流动情况,可选择学生流动较多的农村中学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如要研究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个案调查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叫跟踪调查。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内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进行教育心理实验的方法。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史料分为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历史法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查和反思。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叙事研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自传型叙事,即通过教师个人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促进自身经验的积累和生长。 考点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出题类型:单选、简答】

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1.小学教育特点4:对象特殊的义务全面基础教育 教育对象特殊性(生理、感知水平低、形象记忆、道德感模糊、); 基础性(社会、个体发展的基础,课程内容); 义务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学校教育);全面性(各方面充分发展,保证其德智体美劳方面最大程度和谐发展) 2.小学教师劳动特点6 遵守系统、给学生做示范的复杂长期工作,(还需要离开学校、加班、备课) 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不断更新、教育机制)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校内外、家访等) 系统性(由教育的系统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 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学周安排。 4.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对象、手段;工作核心是教学管理;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 7. 8. 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 教育调查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系统抽样(根据预定规则、每部分抽取1个样本) 分层抽样(按某一属性分类,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编号后分成个数相同的组) 整群抽样(随机分组,抽取群体) 多级抽样(抽取若干群,在群中随机抽取样本) 教育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前实验(缺乏假设、控制措施、无对照组) 真实验(完全控制、效度高) 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无随机分派,不能控制误差)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各科目教学设计模板(全)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各科目教学设计模板(全)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一、文本特点 问法: ①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②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③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特点 答案模板: 本文是一篇()文,采用了()修辞或()说明方法,用词/语言(),通过()顺序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事/某故事/地方的优美景色),从中悟出了()的道理,或抒发了()的情感。 补充: 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二、拟定教学目标 A.识字阅读课 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识xx字,会写XX字,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阅读法/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会运用

XX等修辞手法进行学习,提高XX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 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 B.写作课 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XX的真情实感,能够正确运用xx标点符号。 2.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通过观察讨论和会议的形式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与书面表达,源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亲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A.识字阅读课 1.重点:掌握...字、词,掌握...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 2.难点:能够运用....的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B.写作课 1.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2.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想法表达真情实感 四、导入设计 (1)多媒体导入 ①开课之初,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_______的视频/图片/音乐,

教师资格证考试 完整-教学设计(初中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

完整的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和学生 1. 分析教材: (1)懂: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 (2)透:透彻教材构成结构,重难点以及掌握知识的逻辑 (3)化:教师的思想感情要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在一起 2. 分析学生 (1)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质量 (2)学生的兴趣和思想状况 (3)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4)基于以上三点,预测学习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困难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或解决(这一点经常用于教案设计中的difficult points) 二、确定教学目标(这一部分内容用于教案设计中的teaching objectives) 1. 知识目标:(1)语音、(2)词汇、(3)语法,(4)话题(具体看表格中要求) 2. 技能目标:(1)听(2)说(3)读(4)写 3. 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做的行为和采用的方法 (2)调控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估,调整,采用新办法的策略 (3)交际策略:增加交际机会,提高交际有效度的策略 (4)资源策略:采用多方资源的策略 4. 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兴趣,合作能力,和坚持学习的态度 5. 文化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化,比如表示礼貌的用语,用餐习惯等等。 敲黑板:::在完成设计教案teaching objects的时候,这五个方向不一定同时出现,基本分为: 范例一;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and skill objectives A. ……. B. ……… (2)process objectives (3)emotion objectives

范例二: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objectives A. ……. B. ……… (2)skill objectives A. ……. B. ……… (3)emotion objectives 三、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用于第五部分教案设计中的activities and justification) (这一部分内容有可能用于第四部分教案评估中,用于判断所给教案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特点是什么,优缺点是什么,并提出修改方案) 四、设计教学过程:warming up-main part-summary and homework warming up(lead in) 1. 目的: (1)指向作用:是学生集中注意,明确学习任务和课程话题 (2)激发作用:激发求知,启发思维,产生兴趣 (3)铺垫作用:联系旧知,以做铺垫。 (4)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课是接通师生信息的桥梁 2. 方法: (1)利用多媒体方式:图片,音乐,视频等+书面记录或口头讨论 例一: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sb or about sth: …………………… 例二:a. Play the Jurassic Park VCR, let the students have intuitive impressions on the dinosars b. Lead in the topic of describing people and objects by filling the chart below(后面附有表格)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能力必备

1近代教育的变化 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后教育特征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的全民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调查研究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 ②制定调查计划 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 ④实施调查 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 ①发现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设计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总结与反思 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5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教育目的 7人口对教育作用 ①人口数量与增长是制 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 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 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果影响教育 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 响 8学校教学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 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 体发展的特殊功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 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 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 能 9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及其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 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 教育方法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教育目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 ②激励功能 ③选择功能 ④评价功能 11社会本位论观点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 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 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 没有其他目的 ③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 功能来衡量 12教师劳动特点 ①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创造性 ③劳动的复杂性 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⑤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⑥长期性 13教师知识素养包括哪 些方面 (1)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 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 络 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 知识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 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4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 长阶段理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非常 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 的看法,从而花大量时 间去搞好自己与别人的 关系 ②关注情境阶段:关心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故本题选B。 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A.洛克B.康德 C.杜威D.培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题干中体现的正是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故本题选C。3.小学班级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是()。 A.班主任工作职责B.班主任自身素质

C.班级学生的质量D.对班级学生的了解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故本题选D。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的方法。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是让学生在学校的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故本题选A。 5.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继承功能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D.创新功能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标准之一是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题干中的表现正是体现的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故本题选C。 6.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