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音 韵

音 韵

音 韵
音 韵

音韵

汉语音韵学

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又称汉语声韵学。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音韵学为中国传统小学三大内容之一,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部分,具体研究对象是一个音节声、韵、调的分合异同。

主要讲授内容:

概述中古音上古音近古音诗律与词律

第一节概述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从用现代语音观照,这两首诗都有严重违反平仄的地方。古音则不然。

二、玄宗改字与朱熹改读

这两则故事表明古代对语音变化的认识与态度

玄宗改字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诏云:

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每读《尚书·洪范》,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三复兹句,常有所疑。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又《周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

云:“陂字亦有颇音”。“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书·洪范》“无偏无颇”字宜改为“陂”。按照隋唐时的读音:

“颇”属平声“戈”韵。“义”属去声“寘”韵。但在上古,二字皆属“歌”韵。检685页。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下诏恢复。

清顾炎武:

始自明皇改《尚书》,而后人往往效之。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有余。是谓盗

朱子“叶音”的目的:

②以方音考古音。

“诗音韵音有不可晓处。”因说:“如今所在方言,亦自有音韵与古合处。” 《朱子语类》

结语:

由上可以看出,玄宗改字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错误,而朱子改读则是解读古韵的一种方法。虽然二者从操作层面看很相似,但实质迥异,学术思想大相径庭。

三、段玉裁: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陈第: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三、段玉裁: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1、上古音:

先秦两汉时期(公元3世纪以前),这一时期主要以《诗经》、《楚辞》的用韵和《说文解字》形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三、段玉裁: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2、中古音:

南北朝至北宋(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这一时期主要以《切韵》、《广韵》等韵书和唐诗的用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三、段玉裁: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

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主要有二:第一类先按声调分,再每声分韵,后每韵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如《广韵》。第二类是先分韵,每韵内再按声调分,后每声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如《中原音韵》。今音学简要发展:

●清代陈澧《切韵考》是一部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著作,在书中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反切研究法;

●20世纪初瑞典学者高本汉首次用音标构拟中古音,揭开了用现代化手段研究历史语音的序幕。

●当代学者李荣著有《切韵音系》一书,此外,还有很多当代学者对高本汉的中古语音系统和拟音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北音学

●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旧传元朱宗文《蒙古字韵》、明乐韶凤等奉诏编撰《洪武正韵》、明兰茂《韵略易通》

等韵学

是研究汉语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的科学,等韵学的精华表现在韵图上。

用图表形式逐一表示一个个反切的读音。把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简练明晰地表现出来。韵图是汉语音节拼合的练习表,

等韵图:

●专门研究与制作反映汉语语音系统声、韵、调配合的图表。表中的字按韵腹(有时也按韵头)

●方言:

方言保留了相当的古音。

围、回;王、黄;翁、红;天妃宫;去、寻。

方言的不平衡发展使得目前的方言空间格局很有可能显示出时间的轨迹

如入声韵尾,广州话有3个,古田有2个,上海话有1个,北京话0个,这一南北空间的变化,正好反映出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入声变化的时间轨迹。这样广州话中的[p]\[t]\[k]三个入声韵尾就是上古的入声音值。

●译音

语言接触的痕迹也是构拟的好材料。

身毒、天竺、印度。

天笃

天督

第二节中古音

一、三十六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字母又称“母”、“纽”、“声纽”、“音纽”等。

●最早创立字母的,是唐末和尚守温。

●守温归出三十类,每类选一字作代表为名称,即三十字母。

●到宋代,汉语声母发生新变化。于是,人们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六个,形成汉语

●唐處忠《元和韻譜》:“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悉曇藏》:“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

中古四聲歌訣

河海未測官場勢惡朝野俱寂明捧暗克

依草附木鉤腿鬥角垂死掙扎無可救藥

仁美睡覺忠保禦敵兄弟怒目相翦太急

揮手告別趨本背末無禍自福為善最樂

蘭紫桂白梅有傲骨人品正直堯禹帝嚳

相忍為國懲忿去隙君子意篤模範事蹟

重返教育夫子聖哲書好字黑人手二冊

王冕善笛回也好學秦女弄玉天狗望月

歡飲坐席民喜瑞雪勤勉度日雖苦快活

車馬炮卒中午對弈拿土換錫如此妙極

第三节上古音

1、上古的声母

諧聲字: 孚(敷)—脬(滂)

证3 :“奉”,古讀作“並”

《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

《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 小土山也。”《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

諧聲字:

凡(奉)—芃(並) péng

馮(奉)—慿(並)

伏(奉)—垘(並) fú《集韻》:鼻墨切。

证4:“微”,古讀作“明”

●《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諧聲字:

無(微)—橅(明) mó

文(微)—閔(明)

亡(微)—氓(明)

未(微)—昧(明)

证据2:“澄”,古讀作“定”

《說文》:沖(澄),讀若動(定)。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詩》:俟我於堂(定)兮。《箋》云:“堂”當作“棖”(澄) chéng 。

兆(澄)—桃(定)

作用:

●周—彫、琱、雕、凋;

●至—咥、耋、垤、絰;

●者—都、堵、赌;

●壽—擣、禱。

●豆、菽;蠹、蛀;升、登、乘;断、折;到、至;站、立;世、代;升,腾。

●但,徒,第,只,直,特

●七月食瓜,八月断壸。

●胡踢蹬,吹笛又擂鼓。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喻母字中开口度皆小。

喻三归匣,喻四隶定

喻三在上古读作匣母,喻四在上古读作定母。

通俗言之:

北京音部分“x”、“h”,中古属喻三,上古属匣母;

北京音部分零声母字,中古是喻四,上古属定母。

喻三归匣

●《左传》:陳孔奐(匣),《公羊》作“陳孔瑗”(喻三)。(瑗yuàn,大孔璧)

●《春秋》:楚公子圍(喻三),《史記·楚世家》作“回”(匣)。

●《詩》:聊樂我員(喻三)。《釋文》:員,《韓詩》作魂(匣),神也。

●爰—緩;雩yú—鄠hù

●云—魂;有—贿

●或—域;华—烨、晔;

●上海话中:违、回;(韦—讳)

●《韩非子》:自环者谓之厶。《说文》:自营为厶。

●“或”犹“有”也

或:匣母、职韵;

有:匣母、之韵。

阴阳对转理论发轫于清戴震,他的古韵分部就是以阴阳相配的。

正式提出“阴阳对转”这一名称是的他的学生孔广森。《诗声类》云:

此九部者各以阴阳相配而可以对转。

对转、旁转

由于语音的发展和方言的差别,某类所属韵字可以转入相对应的类别,即阴、阳、入可以互转。此种互转称之为阴阳对转。

阴、阳、入声韵各类内部发生韵字转化,称之为旁转。

旁对转

所谓旁对转,就是先旁转后对转,或者先对转后旁转。经历两个过程。

●对转时,韵字必须韵腹相同。

●旁转时,韵尾不发生变化,主要元音发生一些前后高低的变化。

●三种情况在《诗》的押韵中出现,称合韵。

《诗·关雎》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芼:宵部,阴声韵。

乐:药部,入声韵。

旁对转

●杜:徒古切,浊上归去;

●户:侯古切;浊上归去;

●是:承纸切;浊上归去;

●抖:丹口切;清上归上。

②近古的声母及腭化音的产生

早梅诗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明·兰茂《音韵易通》

1442年

②腭化音的产生

●腭化音指j、q、x

●腭化音到明末清初方始完全出现。

●腭化音有两个来路:齿音与喉牙音,即精清心与见溪群、晓匣。

腭化音的来路及此理论的作用

●姐、去、虾。

●教、居、许、既、想、街、巷、害、九、介、江、穹、军、咸、鹊、夕。

●叫喊、间隔、空虚、凄惨、假借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自己的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现代汉语声母表

、现代汉语韵母表 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撮口呼 -i[] [] ; i[i] u[u] u [y] a[] o[o] e[] e [] er[] - - y - e - 复ai [ai] [ | uai[uai] 韵母鼻韵母 ei [ei] uei[uei] ao[u] iao[i u] __ ____ __ __ __ _______ ____ ____ _ __ .................. ""鬥 ou[ou] iou[iou] 1 an[an] ian[i n] uan[u n] u an[y n] en[n] in[in] uen[u n] u n[yn] an g[] i ian g[i] i uan g[u] ■ 1 1 ■ 1 1 en g[] 1 in g[i] i uen g[u] i i i on g[u] i ion g[y] E S I

塞音:阻碍部位完全闭塞,然后突然打开,使气流骤然冲出。 擦音:阻碍部位不完全闭塞,留有狭窄的缝隙,让气流挤出来,发生磨擦塞擦音,先塞后擦。 鼻音:口腔中某个部位完全闭塞,打开鼻腔的通道,使气流从鼻腔出去。边音:舌头中间的通道闭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去 颤音: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被气流冲击颤动,气流忽通忽塞,急速交替通音:阻塞部位没有完全闭塞,气流通过时,只产生很轻微的磨擦,甚至没有磨擦。如r j w 声带振动的叫浊音,不振动的叫清音。 气流强的叫送气音,气流弱的叫不送气音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字词注释: 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指季节更相替换。 整句解释: 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2.《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3.《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字词注释: 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黄花:指菊花。 整句解释: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4.《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语注释 ⑴凄切:凄凉急促。 ⑵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无绪:没有情绪。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即“沉沉”。 ⑻今宵:今夜。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白话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 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 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 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 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 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 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 谁一同欣赏呢? 5.《八声甘州》【宋】柳永

丹韵词音1中的诗词注释+白话译文

第一讲诗意春风 《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词语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应觉:是设想之词。月光寒:指夜渐深。 6.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7.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8. 东风:春风。 9. 残:凋零。 10.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11.镜:照镜,用作动词 12.但:只 全文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妻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袭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有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文翻译 春花秋月,年年开花,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归宋后又过了一年,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他遥望南国感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又如同春水之不舍长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全文翻译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 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自己的姓名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现代汉语声母表

1、现代汉语韵母表 -i[l 」][i ] I i[i] u[u] Uy] ■ I 1 a[A] ia[iAJ i ua[u

唐诗宋词练习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维、孟浩然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 3.张籍、王建 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柳永 6、李清照 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李益 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1.温庭筠、李商隐) 12、六对八对 13、“吴中四士” 14、高适岑参 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 16、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17、苦吟诗人(派) 18、独恨无人作郑笺 19、赵崇祚《花间集》 20、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 21、《渔家傲》(塞下秋来) 22、《江西诗社宗派图》杜甫 23、语言的典雅浑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24、清空骚雅 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 26、“三包” 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28、长河落日圆、王维 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 30、“七绝圣手” 31、元结、顾况 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33、《珠玉词》、温润秀洁 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5、王绩 36、杜审言、崔融 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 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

39、上官仪 40、“诗中有画” 41、个性鲜明 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 43、杨亿、《西昆唱酬集》 44、杨万里、风趣、奇趣 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46、沈全期、宋之问 47、“四声八病”、永明 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49、拗体律诗 50、刘长卿、韦应物 51、《与元九书》 52、郊寒岛瘦 53、刘禹锡、柳宗元 54、《云谣集》 55、民间词、文人之词 56、赵崇祚、《花间集》 57、晏殊、晏几道 58、高适、岑参 59、大起大落 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 61、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2、贺铸青玉案 6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赤子之心 65、王之涣凉州词 66、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7、贺铸青玉案3 6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9、赤子之心 70、王之涣凉州词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牛峤等十八家词人的词500首。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内容以描写女性的体态、心理、生活为主,词风浓丽绣错、柔婉软媚。 2、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时期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南宋时期民族的痛苦、愤怒、忧虑与期盼,抗金斗争是诗歌的主旋律,山水田园诗的清高一直伴随着

丹韵词音第六集登临况味中诗词

丹韵词音第六集登临况味中诗词+注释 1、李白【唐】《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品注释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 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 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 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作品译文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2、王维【唐】《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品注释 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 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⑵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 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⑶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 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动:震动。 ⑸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 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这里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作品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上海方言音系简化的特点和原因

上海方言音系简化的特点和原因 钱乃荣 一音系简化的特点 上海方言音系在20世纪30年代摆脱了发展滞后的松江方言系统的主要特征,成为和苏州方言、嘉兴方言面貌相似的音系;到了七八十年代,又发展成为吴语中音变遥遥领先、声韵调最为简单的音系。 上海话音系160年来不断简化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韵母大量合并,同音字增多,同时双音节的词语不断增加。如:“面”和“米”原来在上海话由不同音变同音,为了避免混淆,上海人把“面”改说成“切面”,现有改为“面条”,于是“去买米”和“去买面条”就又能分清。又如在老上海话中说“袜”、“绳”、“瓶”、“筷”、“鸭”、“蓝”、“布”、“窗”、“伞”、“腰”、“嘴”、“袋”时,都是单音节词,现今变为“袜子”、“绳子”、“瓶子”、“筷子”、“鸭子”、“篮子/篮头”、“布头”、“窗门”、“洋伞”、“腰眼”、“嘴巴”、“袋袋”,常用双音节词。那些含字少的声韵母渐渐都归并了,如到70年代以后,只有一个字的韵母“iu(靴)”并入“y(需)”,“i ~(旺)”并入“i?(样)”,“u?(横)”并入“u?(王)”或“ (恒)”,只有二三个字的“i E(廿)”韵母并入“E(难)”,其声母由“ ”转为“n”,到了90年代,有的失落“?”声母的上海人则把“眼镜”的“眼”和“颜色”的“颜”读成“ i E(廿)”。 2.走吴语音系共同的发展和简化的道路。吴语其他地方比较通用的音素在上海话的语音变异中取胜,如古老的缩气音为通用的不送气清塞音取代,“dz”母在一些发达地方最早向“z”母合并,在无锡、苏州等地早已完成,但是在上海西边南边如吴江、杭州、绍兴、宁波等多数地方至今还有“dz”母,上海在19世纪末就合并完成。上海话尖团音合并早于原苏州府大片地区,发生在40-60年代,而苏州话尖团音在80年代才开始合并,世纪末正处于高峰时间。上海地区(原松江府地域)入声韵是吴语中保留古音最丰富的。后来在大量江苏、浙江的来沪移民的影响下,从语音最接近的入声韵开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合并,到20世纪60-70年代,已经简化到与无锡、苏州、昆山相近的面貌。在以后从“A ”、“ ”两大韵开始合并为“ ”时候起,上海话入声韵合并就开始领先了,现今杭州也已开始合并。上海话音系在第四期后期急剧简化,在整个吴语地区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3.韵母的元音高化,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鼻化音从高元音起先失落。这是吴语中许多地区语音演变的共同规律。如上海话咸山摄字韵160年来的变化,都能说明这3个特点。在19世纪末,由于“?”、“i?”都是高元音的鼻化音而先失落鼻音为“e”、“ie”或“i”,后来“ ~”也变成“ ”;另一些咸山摄走了 >E>e>I>i的元音高化之路。在19世纪末有“uo”韵并入“o”,在20世纪末,介音大量取消,韵母出现单元音化的高潮,如“u?>?”,“y?>y”,“i E”并入“E”,带介音的复元音韵母已经很少了。在上海话里“k”组声母的介音“u”本来就是与声母同时发出来的紧密结合的音(在读k母时已是圆唇的);t 组声母本来在发音时便带“i”或“y”。如果换一种音位分析法,把k、kh、ɡ、?、h后的介音u归入声母,把t 、t h、d 、 、 、 和l 后的介音i算作声母的延长而归入声母,建立kw、k‘w、ɡw、?w、hw声介合母和t i/y、t‘ i/y、d i/y、 i/y、 i/y、和li/y声母,那么上海话的复元音韵母只有“i ”一个了。加上19个单元音韵母,总共只有20个韵母。 4.发音相近的音容易合并。20世纪后期的两大合并,一是鼻化音“?”和“ ~”,一是入声韵“A ”和“ ”,都是相近音的合并,合并后的读音都取其中间音“?”、“ ”,或者读的很宽松,音位的自由变体音域较大,因为没有相近音了。合并先从带介音的复元音韵母有的含字数较少而混读开始的,并完后,产生了大批的新同音字。在现今新派的音系表上,

押韵

押韵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附: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①。 【简介】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丹韵词音之登临况味(完整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

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古诗押韵规则

押韵 黄金级:a an ang e en eng o on ong(宏亮级) 白银级:ui yi u ye ing(细弱级) 红铜级:ao on ai uo(柔和级)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月光光》(童谣) 例子(3):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我的骄傲》歌词 Anders Lee、黄伟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竹叶青」广告语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

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附: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①。 【简介】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 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音韵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字母:字母,即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才找一些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些字就称为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喉音五音,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如三十六字母能够反映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字母的归并就可大致看出上古音的声母。 1、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2、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商、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3、清浊: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清音,反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音,把聲帶振動的輔音,音韻學上共分為四種: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4、假二等:《韻鏡》的每一橫欄的四行,由上而下就是一、二、三、四四等,依韵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纯二等,依聲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假二等。 5、早梅诗:《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7、阴阳对转: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san -仨sa,两lia?-俩lia。 8、等呼:根據開口度的大小,把韻分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母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 9、阴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王力先生归类的阴声韵包括之、幽、宵、侯、鱼、支、脂、微、歌部。 10、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二、填空 1、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2、10 13 17 25 22 18 21 32 28 30 31 四、简答 1、1.通摄包括东冬锺 2.江摄江 3.止摄支脂之微 4.遇摄鱼虞模 5.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萧宵肴豪9.果摄哥戈10.假摄麻11.宕摄阳唐12.梗摄庚耕清青 13.曾摄蒸登14.流摄尤侯幽15.深摄侵16.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日(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疑

【参考文档】盛唐之音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 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 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 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 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 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 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 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 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 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 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 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 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 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 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 称为盛唐之音。

于丹:丹韵词音——诗意春风【视频】

于丹:丹韵词音——诗意春风【视频】 于丹:丹韵词音——诗意春风 https://www.sodocs.net/doc/9c3870168.html,/special/wenhuajiangtan/classpage/video/20120 123/100744.shtml 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 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 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

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什么是春天呢?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中国人爱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就是说,春光之中一切还都来得及。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过程你还可以企望,所以春天来得总是格外细腻。中国人为什

【丹韵词音】·诗意春风·诗词1

一、诗意春风 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冠子【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魏王堤【唐】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忆江南·其一【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寒食【唐】李山甫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梦令【宋】李清照

音韵学试题答案A、B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末考试(A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据图表写出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演变的三条主要规律(10分):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而且全浊声母的一般要读作送气清音,如:唐传等。 1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对诗的热爱

对诗的热爱,早早就藏在于丹的血液里:“诗歌一直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就跟着姥姥坐在床头背《滕王阁序》,父亲、舅舅也教我很多诗歌。”然而到出书的时候,于丹的姥姥、父亲、舅舅都已过世,“所以,这本书饱含了太多的感情回忆,也是我对所有亲人的一个交代。”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脱胎自于丹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特别节目《丹韵词音》,成书后分为八个章节。从体例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书中“春风飞扬”一章,写古人对春天的描述,表现春草、春水、春柳,“秋思浩荡”一章,则写秋天的蝉鸣、落叶,秋风满照。另有“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江湖”、“诗酒流连”等章,篇篇读来唇齿留香。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言者无二三,我们都需要内心有一种平衡的力量。诗歌可以修复这一切。当你郁闷时,回家读几首诗、念几阙词,你再试试你的感觉。” 不过这是一个诗不如湿的时代,因为古典的诗词像路边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更替,兀自开放,枯萎在寂寞的人间。那份过去失落的诗意,如同被遗忘的一路上的景致,无人问津,好不凄凉。我们的教育是背诗词,为了填句子,做情境赏析,一旦过了那个阶段便是束之楼阁,没有闲心去触摸那些可爱的文字。而且又还有多少人在灯下读诗,重拾那份古老深处的诗意。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似乎又是一个契机趋势我们去读诗词,再次领略蕴含在诗词其中无处不在的诗意。 说到古典诗词,我们其实都有一种心意相通的灵犀。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所保留,所流传的是古代诗人,词人的思想与文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记录。同时,我们在古人的笔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最宝贵的价值,最深远的意义。诗词是人对事物的感受,也是某种来自作者内心的东西,诗词是充满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我们的那些梦是孪生兄弟。诗词是一首我们可以让它醒着的梦。在某种意义上,诗词再现的是作者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一个人被剥离了那份诗意,就如同夺走了生活的幻想,也就等于夺去了他的幸福。 因为中国人的含蓄,是把精彩留给自己,因为我们最终会忘记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记得文字中的影象。记得那些曾经切肤的疼痛,与切身的感动,这是一种内心的跨界表达。读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的需要,而还要修炼一份洋溢着诗意的情怀。这需要我们的鉴赏能力,因为诗词有好诗,也有坏诗。诗的好坏不在于外表的美丽,而是是否传达心中兴发的感动。漂亮的词藻只是徒劳的堆砌,空有其表,内质并没有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而好诗总是充满人文的思考,因为作者是对自己所感随看的抒发,而那些漂亮的句子只是一种再加工,没有用自己的灵魂去叙写自己的感受。当我们能够用诗意的心,去欣赏,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所暗含的寓意,这才是读古代诗词的最重要的意义。当你一路走来,会为这份诗意感动的愉悦得饱含眼泪。 我想,这应是人生最诗意的境地罢,归到久居的楼阁。夜阑听雨,灯下读诗,心下宁然,看着心爱的人在身边熟睡。愿你今后人生里好有诗意这个安稳的相伴,此去应如是,已成魂绕梦牵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洞悉那些熟悉的诗与词,还能够领略蕴含在诗词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诗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