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抓住这一线索,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近现代历史。然而,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对此线索认识不清,表述不准确,妨碍了对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简单的阐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鸦片战争后,由于政治上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西方列强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演变为帝国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各个阶段,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有着特殊地位和表现。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并存。但1840年至1894年间仍以阶级矛盾为主,从该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斗争目标看,从洋务运动“剿发捻”的目的看,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矛盾。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紧接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发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戊戌变法运动,农民阶级发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这些都体现了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中国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开始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反动政府之间的矛盾。

如1901年―1912年,主要是中国人民同腐朽的清政府之间矛盾,辛亥革命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1912年―1927年,主要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政府之间的矛盾,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国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等都是这一矛盾的着重体现。

1928年―1935年,主要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共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等。

1945年―1949年间,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解放战争就是这一矛盾的重要体现。但应该强调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随着日本侵华的扩大,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1951年,由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对中国采取扼杀政策,国民党反动派又垂死挣扎,因此,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封建地主阶级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共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彻底解决了这一矛盾,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1952年―1956年,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政府开展的“五反”运动、稳定物价的斗争等正是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于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实践。然而,由于国内国际的种种原因,1966年党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错把阶级矛盾视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狠抓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把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教案word版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历时110年,是以社会性质作为分期标准的。整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获得翻身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840年前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所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所以,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 在第二阶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所以,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在农村发动了土地革命。 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所以,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全民族抗战。在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是经济制度的落后 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1在近代中国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落后就要挨打,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惧怕人民 (表现)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④民族资产的社会基础狭窄。 教训: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低价,其现有之低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局限性:○1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结构,导致了复杂的阶级矛盾。有些矛盾是对抗性的;有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有些矛盾又两者兼而有之(如近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只有两类矛盾居于主要地位,是中国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焦点,从总体上决定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构成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前一种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主要有这样两种情况:其一,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高度概括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并不一定表现在这个矛盾领域。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如几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二,说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但也有具体区别,国家不同,矛盾程度往往并不一样。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最主要的矛盾是我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而非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虽同我们仍然有矛盾,但我们还要一定程度上争取他们的援助。 进而,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关系: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准备前提和条件; 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这两大任务也就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中国人民的反抗为什么会失败?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觉醒大体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第一阶段:“睁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开始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2),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第二阶段: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 建忠、郑观应等人开始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且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第三阶段: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有了较为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康有为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 ?严复:第一次提出了“救亡”的口号,并翻译《天演论》,从理论上阐明中华民族的民 族危机。 ?孙中山:创立了以拯救民族危亡、建立新国家为己任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 个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1)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答: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近代文学的基本特点?答:一,文学的政治性和战斗性有所增强。二,王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领域有所扩大。三,文学呈现出以罕见的复杂状态与过度状态。 3.欣赏《己亥杂诗》其五.其一百二十五。其五:“浩荡离愁。。。更护花”。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笔锋突转,以落红华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蓄沉著。其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分明,分三层: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社会现实,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语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人热情的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的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4.龚自珍是个成就和特点:(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社会批判,尖锐有力。(2)追求理想,展望未来,慷慨激昂,热情洋溢,又不时流露杳茫孤独之感。(3)敢于创新,尽文字之美,抒一家之言。(4)艺术方法基本算是浪漫主义的,突破形式限制,不拘一格,瑰丽中显得古奥,犀利明快的同时往往又隐晦艰深。 5.龚自珍《咏史》的艺术特点:(1)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诗从“金粉东南”写起,紧扣“咏史”之题;最后又借田横义不降汉的历史故事反讽士人不能坚持节操,仍回应标题。同时在咏史的格局框架内,填入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现实内容,发抒感慨,批判时政,实是托古刺今,借题发挥之作。 (2)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作者善以政论作诗,此篇即可看作用诗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官场、士林这些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批判,提升到历史高度予以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同时其重表意而多陈述的表达,并不使诗歌流于概念化、空泛化,而是富有概括力、形象性,此诗既是政治家之诗,又是诗人之诗。 (3)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6.黄遵宪的诗歌题材及艺术特点:一,题材:1反对列强侵略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书愤》,2批判收旧势力要求变法图强的诗《感怀》,3描绘异国风光吟咏科学文明的诗《樱花歌》,4表现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与同情的诗《逐客篇》。二,艺术特点:1提倡创造革新,又强调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自称所作为“新派诗”。2在诗中广泛地描写了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3诗中表现新的社会思潮,包括外国奇异风物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具有新意境。4代表作有《哀旅顺》、《书愤》、《今别离》等。(四)为要保存旧有风格,而未能打破旧形式;用典过多,往往难懂;具有浓厚的改良派色彩。 7黄遵宪《哀旅顺》的艺术特点:(1)概括有力,表达委婉。此诗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同时作者采取了十分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凸现诗篇的意旨,全诗并未从正面点出导致旅顺失陷的原因,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思索,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2)欲抑先扬,大起大落。此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式之险要、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真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却骤然转折,写旅顺轻而易举地沦入敌手,将前文陡然抹倒。两相对照,反差强烈,取得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也在大起大落的结构中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悲愤叹惋。(3)感情强烈,音韵调谐。全诗前十四句气势轩昂,充溢豪情,最后两句虽平平道来,哀恸悲怆之情却力透纸背,更显示出哀旅顺之沉痛无比。其感情之所以能如此剧烈动荡,是与作者善于用韵密不可分的。全诗逐句用韵,前十四句押仄声韵,急促而铿锵,最后两句忽然转用平声韵,暗喻旅顺失陷之轻易,与全诗的思想内容达成了高度和谐。 8. 梁启超与“新文体”的特点:戊戌变法前后,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文体。文笔平易畅达,“条理清晰,笔端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文体,号称“新民体”,亦称报章体。 9.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感染性。作者以饱带情感之笔,或说理,或喻事,或状物,往往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务求恣睢淋漓,充分表达出炽热挚烈的爱国激情,在奔放激荡中给人以慑心动魄般的巨大震撼,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现阶段的上述两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关系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杨靖宇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错,天朝田亩制度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3.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终结。 错,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饿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4.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始终消极抗战。 错,国名党军民积极抗战低于日军主力进攻,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有了土地改革,就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正确,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6.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天下创世2。矛盾丛生3。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进行扩大再生产2。留作消费基金。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剩下的就要做个分配,那么分配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信条就是公正性。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动力 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 而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动力。 无论是贫农和中农,还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但是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要采用慎重的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已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主题、路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体思路,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初步设想;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等,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四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人的庄严使命。1993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014685494.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①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l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是经济制度的落后 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1在近代中国必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落后就要挨打,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原因: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惧怕人民 (表现)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④民族资产的社会基础狭窄。 教训: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上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低价,其现有之低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局限性:1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民族主义) 2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力得到真正的保证。(民权主义) 3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根本上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

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也是基于这样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才下定决心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人民的需求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表述更具涵盖性,比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就能包括在其中,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二是对现实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延展为“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不光是生产力层面,也包括诸如分配等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