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

一、企业国际化的模式

进出口贸易

OEM贴牌生产、许可证授权、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化技术、非技术合作(非股权)

国际联盟

合资(股权)

绿地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并购

二、国际化理论的框架(主要分析哪些问题,可用于文献综述的框架)

Dragon multinationals, John A. Mathews

?国际化的概念:什么是国际化(应该考虑dominant和latecomer)

?国际化的动机:利用优势与寻求优势

?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国际化的(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dominant MNEs from USA,Japan and Euro; dominant MNEs from Scandinavian; latecomers)?国际化能提供哪些好处,国际化优势的来源:OLI VS LLL

三、传统的国际化理论(established MNEs)

1、Trade Theory

1.1 Heckscher-Ohlin: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进行贸易。仅仅涉

及到贸易理论,是国际化的最初形式,没有涉及到MNE。

1.2 将MNE看成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由低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的结果。1.3 MNE产生于的原因在于技术差距。

2、Industrial Theory

2.1 Hymer(1976):MNE具有很多优势,形成了垄断势力,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垄断势力。

2.2 Knickerbocker(1973):bandwagon effect(寡占反应理论),MNE是成群的。解释了为什

么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大笔海外投资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2.3 Graham(1978):tit-for-tat hypothsis,MNE是对其他企业侵入本国市场的反击。

不能解释为什么回去投资设厂而不是通过授权?

3、Product Cycle Theory:Vernon

从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产品初期,仅限在国内生产伴随少量出口;成熟期,寻找新市场,大量出口,同时寻找低成本生产地,开始海外投资

4、Internalization Theory:Buckley &Casson(1976)

企业是理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策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特别是知识存在市场失灵。首先难以对知识进行估价,而卖方通过向卖方描述知识从而获得合理价格又容易造成模仿,从而是知识失去价值;

所以,企业需要内部化生产,来解决中间产品的市场失灵问题。

与前面所述的理论相比:

内部化理论认为MNE的形成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的结果,企业一开始不需要具

有优势。MNE的优势是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创造的,而不是天生的;产业理论认为企业具有优势后才去国际化,但没有解释优势的来源。

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可以直接成为MNE,不一定是渐进的,取决于企业家一开始的决策;而其他理论认为只有在本国建立生产以后,才能按照一定模式进一步向海外扩张。

5、Eclectic paradigm:Dunning

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特质(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sation。

Ownership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从事国际经营活动

Location决定企业以何种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出口还是海外设厂

内部化决定了企业是要将优势内部化还是外包给别人,只有O和L,就只有国际合作或者合同,不会有跨国公司

在此基础上,Dunning又将制度因素融入OLI范式,分析了制度对于跨国经营的影响

6、过程模型:Johanson&Vahlne(1977)

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渐进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不是激变的过程。

通过对瑞典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国际化遵循如下过程:

零星的出口——通过代理机构出口——收购代理,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海外设厂企业当前的状态(拥有的知识以及资源投入)会影响到下期的投资决定

7、RBV:Kogut& Zander

企业的优势在于特殊的资源——独特的知识结构,设立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和运用母公司的隐性知识;

MNE是为了加强其核心能力,才将有用的知识保留在企业内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挖掘、积累和运用知识资源。

四、Born-global/International ventures

传统的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化之前一般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其国际化路径一般遵循过程模型。而对于Born-global来说,他们通常在建立之后的一两年内就开始了国际化历程(一建立就国际化而不是很多年后),其路径也不再完全遵循过程模型,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解释。

1、知识管理角度:Walter Kuemmerle(2002)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进行跨国活动的目的有两个:扩充知识、利用知识

结合知识管理,重新定义国际企业家精神(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从一开始就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知识扩充(HBA)或知识利用(HBE)活动的企业。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born-global的国际化行为:

(1)在企业创立之前,企业创立者的国际化经历很重要。一般国际化企业的创立者都有过留学或者海外经历,在那个时候开始构想创立国际化的企业。因此,

创立者本身对企业是否国际化有重要的影响。(创立者是企业国际化的trigger)(2)这些企业创立之时一般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急需快速增长。而国际化是他们实现快速增长的有力武器,也是他们进行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产业特征)(3)Boren-global创立之初一般只有一个Home base(决策中心),主要功能是协调知识的流动。随后才会考虑建立其他决策中心

(4)首先会进行知识扩充活动,随后才会进行知识利用活动。

2、IED: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Mathews & Zander(2007)

实际上是born-global的理论,将跨国公司分为三种:

一是well-established MNE:在国际化之前就已经成长为大公司,具有优势

二是newcomers/born-global:也是来自于发达国家,但创立较晚,后起之秀,产生的最

初就已经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不

具有很多优势;他们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只能

内部化;具有很强的从外部(关系网络、与其他企业的关

系)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是latecomers: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创立较晚,不具有优势

再此基础上指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理论、OLI范式、过程模型适用于

well-established MNE,这类公司在开始国际化进程前就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只是利用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这种优势;对于born-global来说,在不具备优势时就已经面临国际化,那么他们的优势来自于哪里?他们为什么国际化?他们是利用国际化来形成优势,所以他们的国际化行为不遵循过程模型。

Born-global的国际化过程由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家去发现机会(企业家将知识、技能与资源相结合)——决定进入时点——决定资源如何分配给各种活动——整个过程又受竞争的影响。

与之前的理论相比,不是将企业的国际化看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或者利用静态优势的结果,而是将国际化看做企业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战略决策、策略互动的结果。他强调国际化之前的活动(影响企业家特质的因素)会影响企业国际化活动,并将国际化解释为企业家发现新的想法与计划,并将这些新的点子进行整合与调整,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五、Mie Augier & J. Teece(2007):跨国公司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动态能力观点

实际上是企业理论,文章以Penrose的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的观点来分析跨国公司如何建立竞争优势。

Penrose本人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路径,但她的观点成为资源基础论的基石,也为动态能力观和企业家精神学说所借用。

1、Penrose学说以及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theory)

企业的性质:将企业看做资源的集合体以及管理的组织。非常强调管理因素。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在企业内部,资源以某种管理形式或框架得以组织和利用。

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壮大主要受到管理能力的限制。企业发展和管理变化所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特有的。管理能力不可能被无限制的提升,企业扩张需要招聘和发展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所以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张,现在的效率会有所降低。(简言之,企业所特有的管理能力不可能无限度的提升,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牺牲效率,这限制了企业的扩张。)研发可以帮助企业探寻新的领域,从而进行扩张

缺陷:首先,Penrose所说的资源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哪些资源?)其次,企业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未被使用的管理能力,这一观点受到挑战(市场、技术、资金、研发都会影响制约企业的增长);再次,强调了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忽视了intangible assets,并且没有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哪里?如何发展竞争优势;最后,忽视了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ies)

在Penrose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能力观,以动态的观点分析企业如何发展与维持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技术与市场,迅速重塑、重新配置企业各种资源的能力。

即企业创造与利用内外部所特有的资源,强调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变化、技术机会、发展竞争优势的能力(静态),还包括及时、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

从动态能力观看来,动态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企业家精神、企业的组织架构(公司治理business model)都是重要的动态能力,企业家决定了最初的组织结构。

3、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将RBT与动态能力观运用到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拥有的不可模仿以及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动态能力(其特征是必须难以复制和难以模仿)。

多元化程度越高、市场变化越快,动态能力对跨国公司就越重要。在高度竞争(hypercompetitive)的产业,动态能力对跨国公司的存活至关重要。

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不仅包括快速创新、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还包括塑造企业蓝图的企业家精神。动态能力包含在企业的日常规则与高层管理团队中,维持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要求持续的企业家精神活动(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发现与利用新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企业资源、管理才能等)。

简言之,从动态能力的观点来看,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的动态能力。它既包括组织优势又包括管理优势。具体来说包括:学习与创新程序;所使用的business model(或者说公司routines);投资决策(企业家精神);资源的配置能力;公司治理结构;技术创新与积累。(虽然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是现实世界,研发外包发达,所以企业只依赖内部研发来发展竞争优势是不行的,应该更加注重协调全球技术资源,内外部创新相结合。)

六、发展中国家国际化理论(Latecomer Theory)

1、利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认为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一些优势——cheap labour, low price, flexi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small-scale production;企业国际化可以利用这些优势。

2、Latecomer Perspective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不是为了exploit advantages,而是为了explore advantages,国际化是他们建立优势的路径之一。他们国际化的动机有很多:market seeking、strategic asset seeking、efficiency seeking……

3、psychic distance

发展中国家首先会向地理和文化与母国相近的地方进行投资

4、中国跨国公司国际化

OFDI既有类似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OFDI之初不同,现在出现趋同。(Peter J. Buckley, ‘Historic and emergent trends in 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2008) (John Chil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

5、John A. Mathews: Dragon multinationals, 2006

Latecomers的国际化进程要用LLL来解释:linkage,Leverage,learning。

国际化以获取资源,在利用资源,最后实现学习的过程。既是latecomer国际化的过程,又是他们为何能够快速国际化的原因。

七、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

(一)、John Chil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 2005

1、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三个阶段(具体见Buckley的总结,此处不详细)

?90年代前,很强的政府管制,基本上只有少量出口

?1990s,开始进行海外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但没有明确的目标,静音不善

?2000年后,企业有明确的国际化目标。

2、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机或原因——总之是为了获得优势

?避免国内市场的约束:区域保护主义,资本约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劳动力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政府干预。

?国际化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获得差别化(differentiation—技术和研发能力)和品牌(brand)

3、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包括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JV, M&A, WOS; 其中OEM和JV属于inward internationalization,而M&A和WOS属于outwardinternationalization。一般来说,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首先是通过OEM和JV,建立与国外市场的联系后,在进行M&A和WOS。但也可以同时进行或者跨越某个阶段。

?OEM:利用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获得国外企业的品牌,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贴牌生产后建立自己的品牌,不能老为别人生产,如何转型?(格兰仕Galanz)?JV:利于转移技术和tacitknowledge,和合作企业联系更紧密,获得更多市场知识(华为)

?M&A:获得品牌和差异化的快速通道,但是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并购后的整合能力(Holly,Lenovo-如何进行整合?)

?WOS(whollyownedsubsidiary):能加强自身国际竞争力,提高研发能力,加强自身控制。但其前提是有大量的初期投资和构建能力(海尔Haier)

这些方式的优劣势总结:p397

4、中国企业国际化要考虑的特别因素

?政府的角色:放松管制,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给企业提供支持,但又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

?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一是与政府进行negotiate的能力,以获得支持;二是要有国际化的战略outlook和决策能力。

对于上述两点,制度嵌入和企业家精神应该是co-evolutionary的,他们相互影响,不能单独看待

?liabilityofforeignness(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企业选择与中国心理距离相近的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对于一个真正想要国际化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克服这个问题,走向发达国家市场,而不是就近。

(二)Peter J. Buckley: Historic and emergent trends in 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2008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投资特点(韩国、新加坡、台湾等)

?这些企业拥有一定优势:低成本生产,小规模生产技术等;

?一般来说投资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Psychic distance: 投资于熟悉的,心理距离相近的国家;

?Stage model:一开始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然后再投资于发达国家;

?投资开始一般采用JV,然后转向WOS

?政府在投资中有重要作用

2、中国OFDI的特点:

(1)OFDI的政策变化:

?谨慎的国际化(1979-1985)

只有少数几个国际贸易公司有资格对外投资,投资内容由政府控制,没有针对OFDI

的法规

?政府鼓励(1986-1991):对OFDI的管制有所放松,更多企业可以申请对外投资,开始制定法规;

?扩张与管制阶段(1992-1998):进一步放松,让更多企业对外投资,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又开始在审批程序上进行严格审查

?走出去阶段(1999-2001):政府支持,但投资带有明确的国家标记,政策法规有所矛盾

?WTO后(2001年后):放松,私有企业也可以对外投资,2003之前只有国有企业才能进行对外投资。

(2)中国OFDI存量趋势:具体可以自己去收集数据p。725

(3)OFDI区域分布:

?1990-1992:从总量数据上分析,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发展中国家只占30.5%(和传统理论不符);但从项目数来看,大多数项目投资于发

展中国家(香港,泰国,澳门),说明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是小企业,项目多

而资金少;投资于发达国家的一般为带有国家目的的国有企业,具有资金实力。

?1992-2001: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总量比例在减少(64.12%--36.11%),但项目数有所值增加;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总量比例增加(35.88%-63.89%);一个很明显的增长发

生于非洲(因为中国企业的特质以及政府的关系)

?2001年后:中国的投资区域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特点开始趋同。(心理距离和文化等因素开始逐渐重要)

(4)OFDI的行业分布:

?从项目数来看,95年前,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近几年,主要投资于制造业

?从OFDI存量数据来看,主要投资于第一产业(采掘,能源等)(因为很多能源项目资金较大)

(5)进入模式:

?投资早期阶段(91-94):主要选用JV(原因,好处p.734)

?95年后,WOS占据主导地位,2001年,61%的项目采用的是WOS形式。

(6)投资动机:

?自然资源寻求(natural resource-seeking):从前总量数据来看,OFDI早期大多是资源寻求型

?市场寻求型(market-seeking):有的是由于国内竞争激烈,有的是由于拥有技术优势可以投资于一些技术落后国家,开发市场;有的投资于发达国家市场,为了建立

品牌

?战略资产寻求型(strategic asset-seeking):建立研发机构寻求技术,品牌,互补型资产

?效率寻求型(efficiency-seeking):不是主要动机

4

(三)中国政府对OFDI的具体政策与管理

YadongLuo: How emerging market governments promote outward FDI: experience from China, 2010

1、重要观点:p.68-69

?发展中国家给OFDI支持是合法有效的

?政府应该并且能够支持以帮助企业客服不足

?如何支持,支持的形式很重要

?为什么进行OFDI能够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什么发展跨国公司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2、中国管理OFDI的机构:

?国务院(State Council)

制定OFDI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政策,以及法律法规

?中国人民银行(People’s Bank of China)

制定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调节人民币汇率

?国家外汇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管理中国的外汇流动,包括:向国务院报告收支平

衡数据;检查修改外汇政策;监管外汇流动;管理外汇储备

?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

起草具体的OFDI政策;审批非金融类的OFDI项目;代表中国政府就投资和贸

易问题进行双边和多边谈判;确保中国的经济、贸易法规与国际条约一致;

MOC下面还有许多部门和地方商务局,执行与OFDI相关的任务

?发改委(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颁布哪些行业、哪些国家应该进行投资;审批大规模的OFDI项目?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给予大型国有企业OFDI制度支持。

?由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经过商务部的同意,而私有企业只需获得地方对外经济与贸易委员会的批准。

3、中国政府对OFDI政策的发展以及颁布的主要法规p.72-75

4、现行的OFDI制度:

?促进政策:

金融支持:避免双重税收;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支持;低利率贷款;外汇优惠。

风险规避:给在工作人员提供保险补贴;签署多边保护协定。

信息服务:建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编写投资报告。

引导服务:引导投资方向和地区以及产业。

?监管政策:

简化审批程序:资源导向型的投资额小于3千万美元以及其他导向投资额小于1 千万美元的项目可以由地方政府审批;审批不超过20个工作日。

提供投资后的监管方法。

5、总结:

?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投资动机,既有规避国内制度也有寻求资源;就国内制度而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不同。例如

大型国有企业可能更受惠于国内的崔进政策,而中小企业可能是为了逃避国内

制度。

?虽然政府制定了许多促进政策,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也应该多与政府沟通,充分利用制度优势:熟悉OFDI政策;与政府持续沟通;给予反馈信息等。

?政策不是万能的,制度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央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各管理部门间职责不明确;审批程序依然复杂。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

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 鼓励中国的中小企业成为在世界上驰骋的跨国公司。 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公众注意更多的走出去的公司是大公司,联想、TCL、首钢走出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才1000美元,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一点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不是说中国资本多了,钱多了,在国内用不完。很多发达国家是在国内投资机会没有了,要走出去,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出国外去投资,目的是什么呢?战略上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取得更多的资源,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所以需要走出去找资源,比如石油、矿产资源。另一个目的,通过投资带动出口。因为扩大出口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资本来带动。这两个不同的目的都是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在。要实现这两个目的,需要不同的公司走出去。第一种去国外寻找资源的公司往往是大公司、大企业,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投资这些领域的能力。第二种就是出口带动型的投资,这样的公司更多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中国的现实发展阶段来说,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意义非常重大,从政策上,国家关注和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全社会关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特别之处。 中国企业的宣传: 大企业做事情受关注度比较高,自己也会主动宣传自己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和品牌。过去很多中小企业走出去,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得到政府的特别鼓励和支持,完全是自发的行为。很显然,大企业,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走出去很可能颗粒无收,危险性很大。中小企业走出去,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私下的拼打。国家对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渐渐明晰。目前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是刚刚开始。2004年是3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和爱尔兰、韩国的对外投资额差不多。因为我们是刚刚开始,未来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中小企业走出去有它一定的优势。首先是体制上的优势。中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适合国外的环境,或者说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比较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中国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命力非常强。反过来,我们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内能够生存下来,有些还能够赚取利润,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靠垄断,二是靠国家保护,三是靠银行支持,四是靠地方政府呵护。但是到了国外以后,走出去可能是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可能比中国要差,又没有政府的保护。国企的激励机制、用人方式,公司治理等等可能不适合国外恶劣的生存条件。所以以国有企业的机制出去的话,失败的概率比较大,或者说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资源型的领域,需要大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

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化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链中,为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新和迅速进入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征,超强的灵敏性和适应力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创新和寻找市场方面更具优势,使得中小企业在今天迅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利用其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其自身优势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英国、欧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标的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我国于2003年2月1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从规定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概念是宽泛的。比如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

最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 1、跨国公司对世界、对母国、对东道国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 (2)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3)跨国公司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4)跨国公司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5)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2.对母国的影响利益:(1)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 (2)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3)获取创造性资产; (4)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危害:(1)加快成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2)可能加剧本国的失业。 3.对东道国的影响: 利益:(1)获得建设资金; (2)有助于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解决就业问题;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危害:(1)加剧污染; (2)自然资源可能被掠夺性开发;(3)危害产业安全。 2、跨国公司管理与国内公司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1.相同点:自然属性 2.不同点:(1)环境异质性; (2)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3.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何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 (1)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 (2)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 投资; (3)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4)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 贡献:区分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首次正式地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不足:(1)无法完整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优势的跨国转移经常困难重重。 (3)建立在时间压缩不经济性基础上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4)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较难转移、培育。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推荐文档)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对策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以全球战略眼光来部署自己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际化经营领域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课题。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界也有不少论述,其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比较成熟,它们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尔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解释得比较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摸技术优势和地方化技术优势,这两种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开展国际化经营。我们的企业要考虑怎样参与国际化经营,有一些大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海尔集团、万象集团、康佳、TCL等等,他们走出去的模式各不相同。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对国内想走出去的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现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企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呢?理论上讲,小型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划分,但在确定大中小的标准上,应当使用一个相对性原则,即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标准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在定义小企业时,既有定性标准又有定量标准;有些国家则直接采用定量标准来定义小企业,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在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 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针对标准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不但包括了工业,而且进一步包括了第三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从法律角度上的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更加准确的界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是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论文的导论从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外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的。第二章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沿革,并给出 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 第三、四章在分析和评价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述。第五章通过比较和分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特征,论文认为中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化。第六章探讨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竞争的思维模式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第七章主要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快速增长时期,不同产业对外直投资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选择问题。 第八章专门研究在“走出去”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已经进入跨国并购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策略和并购模式。第九章国际化的对策建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范围上,本文研究的内容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战略、如何与国外竞争者竞争、是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等。 理论、实证、战略三位一体,紧密结合。2.在研究对象上,直接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国 际市场进入模式和竞争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从比较 优势到竞争优势等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3.论文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但面对变幻万千的国际市场,往往是镜花水月。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概要

1 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经济观察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益,所进行的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向国外拓展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相关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专利,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应朝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发展,更应该成为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主体。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浙江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比大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战略,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1]它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从企业的自身条件出发,针对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完整而系统的评价。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自身优势(S分析 1、较好的经济基础。浙江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以轻工业、制造加工业为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超强的活力。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2]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摘要: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薄弱,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要薄弱很多,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有的甚至从开创之初就已从事跨国经营。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案例 上海保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隆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于1997年5月。保隆公司从汽车气门嘴的出口起家,立足于汽车配件的销售和生产。至2005年7月,已拥有4家生产公司和7家销售公司,其生产的轮胎气门嘴和不锈钢排气尾管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其中气门嘴占通用汽车公司使用量的25%。 保隆公司在1997年成立之初,专门从事汽车气门嘴的外销,是一家纯贸易型的公司。在气门嘴这一细分市场中,保隆公司以优质服务和拼

搏精神站稳了脚跟,同时于1998年入股某厂家拓展了产品线,增加了尾管消音器类产品。在1999年底,两个主要产品线上已有80多个稳定的国外客户。同年成立了生产气门嘴类产品的工厂。此时公司规划在十年内在全球布局8家销售分公司,分别设在中西欧洲,东欧,日本,北美,南美,中西亚,大洋洲,非洲。2000年,保隆公司经与其35号客户和100号客户的协商,三方各持股33%成立了加拿大威乐公司,由于之前已许诺100号客户为气门嘴类产品的北美独家代理,所以新成立的加拿大威乐公司以销售尾管产品为主,目前年销售额为600万美元。 考虑到匈牙利经济在东欧国家里相对发达,且在2005年将入欧盟,保隆公司打算在匈设立一家销售分公司。但由于去匈牙利的工作签证较难办理,而且同时位于罗马尼亚的98号客户邀请去罗马尼亚建公司,所以决定同罗马尼亚方面进行合作。经过谈判,双方决议在罗马尼亚成立合资公司,推广保隆公司的气门嘴和尾管类产品。2001年,罗马尼亚销售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已将产品打入当地的麦德龙和家乐福,年销售收入达100万美元。 2002年,因与尾管供应商关系破裂,保隆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尾管生产公司。 在2005年,有百年历史的EATON(为美国一家汽车集团,有一百多家分公司,生产卡车、变速箱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下属公司DILL (专门生产汽门嘴)由于成本压力太大,意欲出售。保隆公司看中了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的原因: 一:国际化是为了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二:能够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中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 三: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目前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四: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另外的,欲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的力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中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国际化不是一条平坦大道。即使像联想、华为这样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企业,道路依然十分坎坷。因此,在做战略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出口贸易、劳务输出、投资活动三方面对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指出了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对外投资根据西方研究跨国经营学者的理论,一般认为, 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轨迹是商品进出口、劳务进出口、投资活动这样三个过程。河南省作为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企业国际化还处在初始阶段, 商品进出口仍是当前企业对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一)出口贸易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与过去相比, 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 河南省进出口完成77.3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7.0%,其中出口51.01 亿美元, 增长22.1%,进口26.35 亿美元,增长8.1%。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9.31 和9.69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8%和30.3%(《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年)。从数字上看,河南省出口形式较好, 但与其它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位次靠后, 且仍在下降。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2000年为0.6584%,2003年为0.6559%,2005年更是降到0.5439 。而同期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和位次分别是2000年位次第四, 比重5.74%,2003年位次第五, 比重6.01%,2005 年比重 5.778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3、2005计算得出)。另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一地经济与世界相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 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9%以上,2005 年河南省则仅为 3.97%,可见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差距很大。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二)劳务输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还很

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一)跨国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 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 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企业国际化理论解读

企业国际化理论 一、企业国际化的模式 进出口贸易 OEM贴牌生产、许可证授权、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 国际化技术、非技术合作(非股权) 国际联盟 合资(股权) 绿地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 并购 二、国际化理论的框架(主要分析哪些问题,可用于文献综述的框架) Dragon multinationals, John A. Mathews ?国际化的概念:什么是国际化(应该考虑dominant和latecomer) ?国际化的动机:利用优势与寻求优势 ?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国际化的(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dominant MNEs from USA, Japan and Euro; dominant MNEs from Scandinavian; latecomers) ?国际化能提供哪些好处,国际化优势的来源:OLI VS LLL 三、传统的国际化理论(established MNEs) 1、Trade Theory 1.1 Heckscher-Ohlin: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进行贸易。仅仅涉 及到贸易理论,是国际化的最初形式,没有涉及到MNE。 1.2 将MNE看成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由低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的结果。1.3 MNE产生于的原因在于技术差距。 2、Industrial Theory 2.1 Hymer(1976):MNE具有很多优势,形成了垄断势力,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垄断势力。 2.2 Knickerbocker(1973):bandwagon effect(寡占反应理论),MNE是成群的。解释了为什 么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大笔海外投资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2.3 Graham(1978):tit-for-tat hypothsis,MNE是对其他企业侵入本国市场的反击。 不能解释为什么回去投资设厂而不是通过授权? 3、Product Cycle Theory:Vernon 从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产品初期,仅限在国内生产伴随少量出口;成熟期,寻找新市场,大量出口,同时寻找低成本生产地,开始海外投资 4、Internalization Theory:Buckley & Casson(1976) 企业是理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策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特别是知识存在市场失灵。首先难以对知识进行估价,而卖方通过向卖方描述知识从而获得合理价格又容易造成模仿,从而是知识失去价值; 所以,企业需要内部化生产,来解决中间产品的市场失灵问题。 与前面所述的理论相比: 内部化理论认为MNE的形成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的结果,企业一开始不需要具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 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中小企业应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和国际市场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特色的、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以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联合战略特色战略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按不同方 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出口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 之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备一定的优势,如从体制环境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清晰,经营专业化,运转机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具有与境外国际化经营主体对接的条件,只要拥有某种资源和价值链上某个

环节的相对优势,争取有利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机遇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际化是指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将产品逐步推广到国际市场上的过程。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地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从表1中简要地了解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考虑小 型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 一、目前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出口额也有较大的增长,产品种类增多,出口市场扩大,在国外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人们随处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总体上来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但出口价格连年下跌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学术前瞻性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学术前瞻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企业国际化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即国际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网络论、资源基础论、互联网影响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并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渗透,并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中小企业借助于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决策迅速、低成本、集群等优势(樊增强,2005;孔泰,2004),以信息技术利用为契机,同样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大展拳脚。

一、概念界定 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各国主要基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并以定量为主。定量界定包括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和企业经营收入等三方面。在2000年9月,我国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出企业划分标准的最新方案中,将资产总额和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资产总额或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外学术界的主流刊物上有关研究层出不穷。国际化阶段论流派(Carlson,1975;Fo~gemjohanson.1975;JohansonVahlne,1977)将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我国学者梁能(2000,2001)提出国际化是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包括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对于选择国际化方式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公司内、外两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竞争状况、政府影响、文化、合作伙伴、市场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验、关键资源、公司战略、知识扩散风险等(Hill,HwangKim,1990;ErralnilliRao.1993;Osland,TaylorZou,2001)。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向探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向探析

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我国跨国企业对市场的把握更加熟悉,产品的设计、包装、性能、功用更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占据发达国家大的跨国企业“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实现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3.传统产品和产业优势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批传统产品和专有生产技术,比如园林园艺技术、中医药制品加工技术、中式菜点制作与烹调技术等,向来深受世界各地的华人同胞所钟爱,在华人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侨民集中的地区投资设厂,生产传统产品,是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有优势。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平均单项投资额较低、相对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及建筑业等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依托优势产业实行国际化经营业务的扩张,也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策略。 4.成本价格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生产成本优势明显。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其低价格优势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价格优势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生产中采用低技术含量的小规模技术,节省了大量研发费用;二是生产规模小,管理相对集中,管理费用支出低;三是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易于消费者接受,因而节约了高昂的广告宣传开支。 5.市场应变优势 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内部机构设置简单,易于考核代理人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因而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同时,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有可能迅速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而拥有比大型跨国公司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另外,中小企业专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小规模专业市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取得专业化的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doc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希望能提供帮助。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外环境要素也正在发生变化。本文从世界经济环境、国际投资环境、技术环境三个方面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良好支撑环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环境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1.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1.1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1.2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 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主要有五大基本模式和十大东道国发展战略,共同构成了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 1、国家进入战略 国家进入模式主要有四种: 机构搭桥式战略,公司乃至“xx系”代表行业与我国商务部附属机构及国际合作交流机构等展开战略合作协议,借助机构在信息情报、投资基金等方面的全功能网络平台实现“安全高效”进入战略。 人脉式战略,通过搭建央企与东道国商务参赞联系的快速渠道、雇佣东道国顾问团队等方式,形成国际化人脉资源网络,通过国际化公关家与领导力提升央企的国际化文化融入能力、促进本地管理合规化。 混合商帮式战略,“xx系”乃至央企组团进行国际化经营,主动承担国际化商帮的领导者,形成强大的资源运作能力后以总承包形式进行项目分配,或进行东道国经贸区的总招商,降低国际化经营成本,提升央企国际化经营话语权与东道国政策资源配置力。 央企-民企机会带拓展战略,依托“xx系”自身的政府关系与资源运作能力,整合民企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优势与品牌影响,共同拓展国际化机会带,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商业领袖,最大化提升国际化影响力。 2、国际合作战略 华彩提出三大国际合作战略形成国际化合作模式,固化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核心伙伴跟随战略,借助核心伙伴的国际化战略,实现国际化经营,依托产能、服务的战略协议与伙伴实现捆绑式发展,借助对方的资源与力量提升延展自身的国际化运作空间。包括但不限于产能协议、项目协议、长期能源供应、核心

技术支持等战略合同条款;借助核心伙伴的国际化经营平台及基础设施能力帮助公司快速融入到本地化经营运作当中。 交互服务战略,与东道国展开交互服务,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央企在专业领域的经验与优势服务于东道国,利用东道国资源与技术优势提升央企的经营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技术与金融、项目咨询设计与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与贷款等服务之间的交互合作;设计公司乃至“xx系”与东道国及其企业之间的交互服务战略,强“xx系”在技术上的核心优势,增强壁垒,保障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通过交互服务促进学习共享 互锁战略,与东道国展开国际化经营战略合作,建立我国与东道国及其企业之间的关系对接、项目交换、资源互配平台,通过全球化战略交易互助联盟,形成央企跨界整合,共同成长的国际化经营通道。包括但不限于技术与资源、资源与资源、项目与资源、设备与工厂等战略资产之间的互锁;设计公司乃至“xx 系”与东道国及其企业之间的互锁战略,如电力建设与能源供应等的技术与资源互锁战略,进行风险利益捆绑,形成跨界联动发展效益,借助合作者力量拉开企业运作空间 3、国际市场战略 华彩结合国际市场分析模型,设计针对不同市场区位的国际市场战略组合国际壁垒区市场战略,市场空间广阔但东道国产品占主流地位,通过授权代理渗透。国际增长润区市场战略,市场渗透率高、市场增长快,通过产能合作、项目一体化经营等方式迅速扩张规模。国际利润区市场战略,市场盈利率高,运营现金流充裕,通过投资合作、并购重组及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国际价值区市场战略,市场前景广阔、增长快速、细分市场尚未形成通过与本地供应商、客户、东道国央企及本地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加快上下游之间的循环流动,扩大市场应用空间。 4、国际资源战略 结合国际资源布局,设计资源开发与资源经营两维度的国际化资源战略,形成资源储备方案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一、当代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跨国公司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正进行着战略性的调整,正确认识企业跨国经营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及时地把握最新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指引方向。 (一)各大跨国公司实施国际战略联盟 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因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核心技术的共同研发、交换销售网络信息,一起生产等等。跨国公司缔结战略联盟,可以广泛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利用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本、供应渠道以及营销网络等资源,从而来实现自身全球战略。通过联盟降低了风险,使得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 (二)技术发展中更强调研究和开发(R&D) 技术发展一直以来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跨国公司必须使本企业的技术要素在全球各地优化配置,以此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偏好,使得产品多样性,从而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不同国家的科技技术资源,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使得技术利用最大化,从而带来最大的收益。 (三)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新趋势――互联网的组织结构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市场,通过互联网,跨国公司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并可以通过它的组织结构,接触到更大的市场空间,把原来不可能的市场转变为新市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并且互联网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得跨国公司内部资源能有效整合,连接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交易成本的下降。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 (一)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 有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盲目跃进,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事先没有制定详细的国际化战略和步骤,所以在海外扩展实战中,经常出现成本核算超支,最后造成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 (二)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大多数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能认识到风险,但是对具体何种风险,特别是在各个东道国具体的政治环境下,临时碰到的风险完全没有防范能力,还有不熟悉东道国法律制度,触犯法律,直接遏制了海外发展。 (三)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走出去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