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王玉印1,张黎明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然后根据土地评价的种类不同,分别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做了综述。并对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进展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2]。土地评价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征来诊断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即土地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其目的是为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3,4],也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土地评价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要算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自然和历史的鉴定。并于1886年出版了他的14卷著作——《尼日格勒州土地鉴定材料》[5]。为当地政府确定土地收入和向农民征收土地税提供了依据。美国1933年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STR)和康奈尔系统(Corlnel 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农地评价条例》,20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土地分等指数,并于1934年就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为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5,6]。这些早期的土地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赋税。

1王玉印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西部水土流失严重,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的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方案,于是就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8 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在于为水土保持服务[7]。这可以算的上是科学土地评价的开始。1961 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LCC),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7]。继美国之后,参照美国的系统与方法加拿大土地清查局的土地潜力分级系统(1963年),英国土壤调查局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级系统(1969年)相继推出[2]。这个时期的土地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变化。评价针对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未能细化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

20世纪70年代,土地评价的目的已经转到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开始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向有针对性的专门土地评价的过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 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该纲要从土地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四级。该系统弥补了土壤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及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和改良管理措施[8]。同时在20 世纪的60、70 年代,计算机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以及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兴起和应用,产生了土壤信息系统,将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相结合,并用于土地管理,具有综合性和适用性。80年代末期以来,将RS、GPS和专家系统(ES)等技术与GIS集成应用于土地资源评价、规划和管理,技术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8]。在土地评价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模型方法如层次分析法(AHP)、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新发展[9]。纵观土地评价的历史,它经历了土地综合的评价、土地精确的评价到土地定量化的评价过程。

1.2 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对土地评价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禹贡》中就有记载,夏禹治水后将九州的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不同的等级缴纳的贡赋不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土地评价体系[10]。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地员》、《春秋》、《左传》,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等都有关于土地评价的记载。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古代的土地评价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和实施工作的大规模开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开展了查田定产工作。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开展的土地评价与生产紧密结合,针对性强,大多为区域性的单项土地评价。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的土地评级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推动了我国的土地评价的发展。这个时期主要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土地评价纲要》进行我国的土地评价工作。80年代以来,数理方法应用于土地资源评价,使土地资源评价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信息系统应用到农业土地资源评价,许多评价方法也用到土地资源评价中,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生态指数法等。应用GIS技术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既可以提高评价的精度,又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推广,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提高了效率。近年来,我国的土地评价也应用了国际上的新技术,例如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被用于土壤评价中[11]。在计算机技术及3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很多土地信息系统,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数字土地”应运而生。

2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例如:按照不同的评价途径可以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按照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照服务的目标可以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但是,最常用的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分类,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2.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通过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也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6]。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应该明确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劣势,以及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特点,并提出问题,最后给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应该注意资料数据的综合归纳、分析和评价;注意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综合分析;注意从地域整体功能优化的高度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2]。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一般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以得到最佳的评价结果。

2.2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land capability)是指一定的在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13]。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bility evaluation),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利用方式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6]。土地生产潜力可分为光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经济生产潜力。通过以上各中生产潜力的计算综合得出土地的生产潜力。

土地潜力评价只能得到区域土地可利用的范围和在利用方面的潜能。同时,他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而弱化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落伍。所以近年来对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较少。例如,黄顺安等人在参考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Mitchell,1973;FAO,1976和国内当时流行的评价系统(倪绍祥,1990;戴旭,1995)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14]。杨澍等人建立区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进行赋权,从而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土地资源潜力评价[15]。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基于GIS的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与评价有了新的发展,给土地潜力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邢世和利用GIS技术完成了福建耕地作物生产潜力评价[16]。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评价(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是以特定的土地利用为目的,利用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数据,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评价,评价土地对所设定的土地利用要求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因为适宜性的对立面是限制性,故土地适应性评价的也可以理解成对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限制性和限制程度。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的强度通常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24,25]。

中国先前进行的土地评价大多参照FAO 的《土地评价纲要》(1976 年),同时结合国内各地具体实际情况展开进行。例如,陈光伟等在陕西安塞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资源

评价[19];张友焱、周泽福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20]。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土地评价,特别是GIS、Ar/info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引入,都大大促进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发展。邢世和等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对福建耕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16]。刘建军等将层次分析法(AHP)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用于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找到了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有效途径[21]。吕晓剑、冯长春等选取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区位指标,在Arc/info 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评价体系[22]。

近年来土地适宜性评价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近年来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个热点领域。王艳、宋振柏、吴佩林等以MapInfo 为平台,运用MapBasic 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相关应用模块,将GIS 技术应用于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济南市为例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结果[23]。现阶段以发展各类特种作物(例如水稻、花生等)为目的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逐渐成为领域研究热点。

2.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处于可持续状态的正确衡量,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上的延伸趋势进行的一种判断评估,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

当前,土地持续利用的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指标等内容展开,包括FAO 在内的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就全球、区域、景观、农场与田块等不同尺度上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内涵、目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等进行了深入研究[31-37]。例如,陈百明构建了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元素层四个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给出了计算方法[24]。邢世和等利用GIS 技术,选用16项因子对福建耕地资源进行了可持续利用分区与评价[16]。

2.5 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land ecological evaluation)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6]。还未形成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都曾对土地生态系统机型了各方面的研究,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土地生

态系统安全、土地生态足迹、生态包袱及土地生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王薇、陈为峰做的黄河三角洲土地整理生态评价[25]。郭敏、侯淑涛以P S R 模型为基础,通过选取压力、状态及响应等方面指标构建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研究[26]。

2.6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是指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土地自然评价结果的经济可行性,是在一定利用方式下,将某一土地类型同土地利用所产生的效益相联系[1]。通过土地经济评价,分析土地改良的经济有利性、社会得益性和生态合理性;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内进行投资的经济后果;比较土地改良与维持土地现状两种不同的经济后果。所以土地经济评价既从经济方面确定了土地适宜性,又为土地改良提供了依据。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经济评价进展很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学者都做了这方面研究,例如。赵庚星等人用聚类分析方法,通过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指标对山东省农用地进行了经济评价[27]。吴文友等人在建立GIS 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土地利用生态合理性分析三个方面对大山村土地资源生态经济进行了评价[28]。邢世和等利用福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福建林地生产力评价数据库,对福建林地森林CO2固定和O2释放价值进行了评价[29]。

3问题与发展展望

3.1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土地退化与土地面积减少是其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以土地现状利用我观点的土地评价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了,土地评价发展为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观点的评价。也就是说,土地评价不仅要诊断目前土地利用现状,而是转变为以发展的角度对土地进行评价。而国内现行的土地资源评价大多从衡量发展水平及角度出发选取指标,对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潜力的指标考虑较少[30]。即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对未来土地利用提出指导性预测。

土地评价同时也向综合性土地评价发展。在土地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增加考虑社会经

济因素和生态因素。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许坚等人从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31]。

总之,土地资源评价应该把土地资源学、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以此来探讨土地资源的生态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3.2 发展展望

近些年来,新的计量方法、3S 技术、数学模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国内土地评价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增强了土地评价的定量化、先进性和动态预测性,从而使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既能反映土地资源质量的时间变异,又能表现土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变化。

现阶段的土地评价要以解决当前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发展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评价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土地资源评价最终要发展到,土地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评价、土地资源信息的高效管理和土地信息的网上发布等。目前为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积极发展“数字国土”,结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常庆瑞.土地资源学[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35.

[2] 周生路等编著.土地评价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8.

[3] David G.Rossiter.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nd e valuation.Geoderma,1996(72):1 65-190.

[4] Wang Xiu-hong.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grain-for-green policy based on crop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desertification-affected north https://www.sodocs.net/doc/9c5998371.html,nd Use Policy,2006,5(5):1-7.

[5] 朱德举.土地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18.

[6] 蒙吉军.土地评价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0.

[7] 傅佰杰.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1990,(3):1~3

[8] Daniel,Ernstrom.Enhanced Soils Information Systems from Advances in computer te chnology[J].1993,(2):327~341

[9] Gerhadus Schultink Integration Remote Sensing,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 pplied Models in Resources Assess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alysis. Phot 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J].1992,(8):58~60

[10] 倪绍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7~15

[11] 张学雷, 张甘霖.SOTER 数据库支持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山地学报,2001,19(4):377~380

[12] 邢世和.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54-55

[13] 刘黎明.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43

[14] 黄顺安.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初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4):76-82.

[15] 杨澍,汤洁,斯蔼.三江平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36-39.

[16] 邢世和.福建耕地资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66-86

[17] 傅伯杰.土地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10(1):1-4.

[18] Ingmar Messing. Criteria for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 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Catena,2003,(54):215-234.

[19] 陈光伟,陈正宜,赵济,等.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10-21.

[20] 张友焱,周泽福,程金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93-95.

[21] 刘建军,李春来,邹永廖.贵阳市区土地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地质地球化学,2001,29(2):66-71.

[22] 吕晓剑,冯长春,郭怀成.武汉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研究.地学,2005,25(6):742-747

[23] 王艳,宋振柏,吴佩林. 基于GIS 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6) :2487 – 2489

[24] 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04-215.

[25] 王薇、陈为峰. 黄河三角洲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研究——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8,1(22)

[26] 郭敏、侯淑涛. 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林科技

[27] 赵庚星,张万清,高庆振,等.山东省土地经济评价初步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2):24-28.

[28] 吴文友,吴泽民,丁增发,等.基于GIS 的大山村土地资源生态经济评价.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446-451.

[29] 邢世和,梁一池.福建林地资源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48-163

[30] 吕贻峰.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

[31] 许坚. 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 中国土地,1995,(2):24-27.

土地复垦文献综述word版本

土地复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土地复垦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增加耕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研究土地复垦、搭建土地复垦相关理论、探讨土地复垦的有效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土地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欧美常用Restoration、Reelamation、Rehabilitation三个词进行描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习惯用“Rehabilitation”,英国则常常用“Restoration”。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这三个词具有相同的含义,国外常常用这三个词中的一个代表其他词以表示所有的“恢复”工作(胡振琪等,2004)。 国外政府十分重视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美国、英国、加拿大、匈牙利、德国等政府对复垦资源给予补贴,或者建立复垦基金,并疏通各种渠道筹集复垦资金,支持土地复垦工作。另外各国内都有专门的土地复垦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如美国为推动土地复垦研究、技术革新专门成立“国家矿山地复垦研究中心”,并由国会每年拨款140万美元作为土地复垦研究专项资金,组织多学科攻关,美国的露天采矿与土地复垦学会还每季度出版一期会讯,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美国和德国是最早开始土地复垦的国家,在美国,主要研究露天矿的复垦(特别是煤矿),对复垦土壤的重构与改良(包括培肥)、重建植被、侵蚀控制和农业、林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入,对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复垦、湿地复垦、复垦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51.15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296.65万平方公里。 三、土地污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深。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

EPC模式文献综述word版本

文献综述 一、EPC模式概念及其特点 1、EPC总承包模式的概念 EPC总承包模式是指由一家承包商或承包商联合体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整个工程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直至交付使用等进行全过程总承包的方式,也称为EPC工程总承包等。业主仅大致提出投资的意图和要求,其他工作均由EPC承包商来完成。EPC总承包模式的概念侧重于承包商的全过程参与性,承包商作为除业主以外的主要责任方参与工程所有设计、采购及施工。 2、EPC项目的特点 EPC项目是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因此它与其他项目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1)规模大:因为EPC项目都是一些大型的建设项目,比如电站、化工厂、冶金 以及大型的公用体育场馆等,涉及到工程的设计、设备的采购和建设施工、整个项目的试运行,因此一般来讲,项目的规模都比较大。 (2)周期长:EPC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竣工验收以后并交付业主使用的时间一般 为三到五年,有的长达十到十五年或更长,全程需要总承包企业负责。(3) 涉及面广: EPC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关系复杂,特别是一些国际工程 项目,中国的华为公司就一直致力于非洲一些国家的大型电信设施建设,其中大部分是采取的EPC总承包模式。 (4) 总价固定:按照FIDIC合同条款,EPC项目的一般采用项目总价固定的合同 方式,即:项目立项前业主和承包商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协定工程的总价。(5) 风险高:EPC项目要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也大得多,因 为它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所以总承包项目风险控制的难度必然更大。 二、EPC项目的实施现状 在国外,理论界一直以来都将它作为设计/建造模式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它的文献很少。1999年,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认识到这种模式与设计建造模式的根本区别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编写了《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从而确定了EPC模式在工程承包模式体系中的独立性地位。目前全球最大的25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几乎都提供EPC模式的承包业务,国际上许多大型的工程项目也都已或正在采用这种承包方式,长期的应用和实践基础上,使国外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EPC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是需要我国进一步学习的。 我国EPC合同模式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化工、石化等行业的设计、施工企业积极开展EPC工程总承包,成效显著。2003年3月,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003]30号文),此文件的出台,为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指明了方向。此后,2004年建设部印发《工程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建市[2004]200号文),2005年颁布《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l9号文),提出要

文献综述范例(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节能建筑的基础理论与设计原理 专业土木工程 姓名张桐 学号 090350112 指导教师 二Ο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一.引言 1.“节能建筑”是什么? 节能建筑(energy-saving building)的定义为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节能建筑的有少消耗资源,高性能品质,减少环境污染,长生命用期,多回收利用的五大特征。 2.研究的重要性——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 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建筑业在墙体改革及新型墙体材料方面有了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高能耗的高档旅馆、公寓和商场出现了。如何在发展中降低建筑能耗,使之与当时能源供应较紧缺的现状相协调,成为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此,建筑节能工作首先从减少采暖能耗开始,1986年建设部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建筑节能新阶段。以它提出的指标为目标,建筑节能的

设计、节能技术纷纷发展起来,一系列的标准和法规先后制定。 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有效开展。1990年,建设部提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战略目标。1994年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建筑节能作为项目之一被郑重提出;从1994年起,国家对北方节能建筑实施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批节能小区相继建成。1995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并于次年执行,修订后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第二阶段建筑节能指标提高到50%%。同年,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个专门的规划以及1996年9月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市政公用事业节能技术政策》,为其后建筑节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表明建筑节能地位的空前提高。建筑节能的地位最终由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定下来,建筑节能成为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科技工作将“四节一环保”作为科技攻关的主要方向,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2008年《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施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面覆盖。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摘要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进行鉴定,揭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论文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概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相关定义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描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程序,第四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绪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的类型及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于土壤因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对土壤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此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的评价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 2土地资源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 2.1.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根据《土地评价纲要》【1】的表述,土地评价是“当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

文献综述

第2章文献综述 2.1 监事会资本 随着2006年新的公司法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有关监事会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监事会的特征研究,监事会制度研究以及监事会运行效率问题等等。在监事会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监事会衡量指标主要有规模(张逸杰等,2006;杜光文, 2010;)、监事会活动强度,即会议次数(傅蕴英。2004;王生年、白俊,2009)、监事会激励,即成员持股(韩葱慧、沈琳,2010)、监事会薪酬(司茹,2007)、监事年龄(马施、李毓萍,2009)、监事会主席变更(马施、李毓萍,2009)、职工监事比率(李越冬,2009)、具有财务背景的监事人数(司茹,2007)、专业水平—具有专业职称的监事比例如高级经济师CPA 等(李越冬,2009)等等。 刘银国(2004)使用博弈论方法,提出通过改进监事会成员的知识结构和增强监事会成员的独立性来提高监事会监督水平和效率的建议。蒋松桂和蒋峦(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规模普遍较小,外部监事比例较低的现象可能会影响监事会监督效果的有效发挥。钟良和石水平(2007)对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研究发现,监事会规模小使之处于弱势地位,监事会成员学历较低,不利于监督职能的实现。王聪和陈亮(2009)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相对偏低的监事会成员素质、监事会成员的组成和来源局限了监事会的监管职能。赵岩和李卓如(2009)以上市公司2004-2007 年非标审计意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监事会对非标审计意见的认同度,发现监事会模棱两可的态度逐渐趋于明确,在最具有代表性的保留意见上,其财务监督作用逐步显现。上述研究都没从监事会监督资源配置角度解释监事会监督有效或无效的原因。 虽然使用的指标不少,但是都是被单独拿出来使用的,很少有学者能使用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监事会,即使是南开大学的监事会评价系统,也并不是最完善的。南开的监事会评价系统强调了监事会运行状况,监事会结构和规模以及监事胜任能力,其中前两项是从监事会总体来考虑的,后一项是从监事成员本身的角度考虑的,在对监事成员进行评价时,虽然涉及了一些监事会人力资本的指标,但是对监事的社会影响力、行业了解程度、专业知识等指标却没有体现。 鉴于以前研究的缺陷,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视角定位在监事会成员的技能、经验、专业素质、职位了解程度、社会影响力等这些监事成员的个性指标,并且将所有监事成员的这些个人指标进行综合,构造出一个用以衡量监事会整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的指标——监事会资本。监事会资本是一个全新的构念,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研究体系,国内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适时开展土地整治现状研究,关注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使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1.1 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国外开展土地整治实践的历史比较悠久,相关的模式研究也比较成熟,主要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 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 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的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姓名: 张朕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管102 学号: 20210224 指导教师: 王群职称:副教授 2013年6 月13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质量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王群 作者:张朕 摘要: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耕地高强度开发和耕地数量日趋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与否,国家和政府均应把保护耕地质量作为缓解耕地供需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基于这样一种态势,本文对耕地质量保护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期望对更好的保护耕地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存在问题;综述 Present Research Summar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in China Zhang Zhen Wang Qun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land is cultivated land.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a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a is a country ,more people and less lan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gh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which keeps decreasing,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ther reserve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rich or not, therefore, countries and governments should regard the prot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expecting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ll. Key words: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quality ;existing problems;ways of protection 引言 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牵扯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可以说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耕地保护强调的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并努力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实际运作中,当前对耕地质量动态平衡的认识和做法与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从今年来报刊上论及耕地质量的文章尚不及耕地数量的文章的十分之一就可见一斑。因此,亟待全面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通知》精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 1

土壤资源评价呕心沥血整理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或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要剖面中所观测到的土壤属性的变异性和稳定性,确定某一土壤类型的“边缘概念”而设置的剖面。 2.图例:图例是图幅内容的简介,一般土壤养分图创包括制图单元代号、级别、划分标准、面积所占比例、必要的说明等项内容。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分类、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 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4.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调查区生物气候特点和指标来推断其地带性土壤及其地域组合的方法。 5.大气窗口:是指可以透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段,即这些波段的透射率较大,使之能到达传感器而宛如窗口。 6.图斑:是指制图单元在图上所宏示的有区界的空间范围。 7.间接解译:根据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称为间接解译。 8.土壤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壤类型与规定用途的和谐度。 9.遥感技术:通过特殊手段对地球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10.前交会法:通过地面上一个固有的地物点与地形图土相应的地物点,来确定实地剖面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11.数字土壤制图:以定量土壤-景观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空间分析和数学方法为技术手段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方法。 12.土壤分类: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理,联系土壤的个体发育和土壤系统发育,在不同层次上依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将有共性的土壤个体进行科学划分,建立起的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級系统。 13.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他土壤个体。 14.单个土体: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单个土体的水平面积一般在1-10㎡之间。 15.聚合土体:即在空间上相邻、土壤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构成了聚合土体。 16.土壤个体:与聚合土体同义,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他外观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状土壤体积。 17.发生层:是指在土壤的发生与发育过程中,由特定成土作用形成的具有发生学特征的土壤层次,是进行土壤分类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18.土壤诊断层:是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主要用于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19.诊断特征:是指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特性。 20.土壤剖面:是指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和母质层次。也即土壤剖面是从地表至母岩的土层(含母质层)的垂直序列。 21.士宜:是指土壤剖面性状及其理化性质和局部生态环境条件对某些作物、果树和经济植物经济性状的适宜程度。 22.直接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够直接看到的、可供解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发表时间:2016-10-10T14:14:24.22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第3期作者:曹新强 [导读]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江苏象仁土地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迈进,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以分析集体土体价值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评估、社会保障价值评估、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生态价值评估等四个方面对绥化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为集体土地的增值及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尽管各种集体土体价值评估的研究理论及文献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停留在集体土地评估价值的理论层面,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以个别案例形式研究具体某地区的集体土低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是在前人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市某区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为研究对象、并且以2014年国家推出城乡一体化政策为依据,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详尽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集体土地的用途现状及集体土地再次征用的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集体土地价值研究概述 1.关于集体土地价值构成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在这些理论研究中尤其是以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典型理论,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主要利用数据模型对土地转让价格进行合理的估量;产权经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产权变更、土地产权变更价格,使产权价格达到较低、较合理的价格;土地资源价值理论主要从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角度进行分析土地在各个阶段应该具有的价值;福利经 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要实行人均国民均等化,土地的分配与使用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综合上述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完整的集体土地评估价值主要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土地未来价值等四个方面。 2.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研究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方面。诸多研究者对集体土地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恰当制定被征土地的价格,通过对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形成政府与农民权益关系的衡量分析,同时解决城市土地估价办法,可以采用土地收益还原方法、社会价值分析法、假设土地开发法等三种评估来计算集体土地被征用价格。 二、农村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1.土地质量价值评估 对于我国土地的质量进行分析,在这一点我国拥有低价对照法是一种比较成型的土地质量价值评估方法,低价对照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受到政府和百姓对土地价值衡量的青睐,地价对比法又称标准田法,主要是针对耕地与园林用地,运用土地评价因子来核算土地的综合质量,将不同的地块进行土地价值衡量估分,划分处若干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土地选取一块标准试验田地,根据这块田地的平均土地贡献值衡量该标准田土地的价值,本地块的其他土地价值以标准田为分析评价标准,从而推断出相关土地的价值。低价比较法主要是站在农业土地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的,从农业土地每年经济收益状况来衡量土地质量优劣,摒弃人为因素给土地价格造成不合理的估值影响,所以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土地价值。 2.社会保障价值评估 社会保障价值评估可以从养老保障价值、失业保障价值、医疗保障价值三个层面来分析;养老保障价值评估主要是根据个人上缴保险费的多少进行估价养老保障价值的多寡;失业保障价值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农民失去土地的保障价值,农民失业土地保障价值通过失业保险进行价值评估;医疗保障价值主要通过个人缴纳保险的额度来估量医疗保障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与农民的单位耕地面积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单位耕地面积的社会保障价值就越低。在人均肯定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越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就越好,社会保障价值就越大。所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社会稳定价值评估 中国实行耕地补偿原则,当农民的耕用土地被国家占用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法》规定:农民的耕地被占用多少,就可以新耕多少,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农民耕地的总数量,或者通过耕新地缴纳相应的开垦费,这种开垦费只能做为开垦新的耕地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开垦费的方式也是占用农用耕地的价值补偿,这种方式符合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货币体现形式。所以对于农用耕地被征用可以采用开垦费法作为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方法。上述方法我们重点考虑单位面积的土地资金投入量,这种资金投入量主要通过有形的技术设备、水利设施和无形的土地肥力体现出来,有形的耕地设施及水利设施很容易计算,但是土地无形肥力计算较为繁琐,因为土地的肥力形成具有一定周期,要想使土地肥沃就要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土体的肥力进行保养,会产生相应的保养费,将单位土地的收益与总支出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出土地贡献率,进而确定土地价值。总的来时,随着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及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的状况出现,土地开垦难度系数逐渐增大,社会稳定价值将会与日增高。 4.生态价值评估 生态环境价值主要反映当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为了能给被征地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我们将从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影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及健康水平,从而给被征地附近的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第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了破坏,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要从上述两个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