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

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可以发现,“线”与中国传统宇宙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晋书法家钟鹞所说:“笔画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就是说笔画使画面分割的开始。,

笔画的美根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和情感。中国的绘画是画家与大自然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画家对人和整体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悟判断的结果。“线”是中国画的基础,“线”是中国画生命的轨迹,它纪录着中国绘画的传统与历史。

中国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画语录中提出,中国画用“线”要具备,五字标准,即:“平、留、园、重、变”《宪华论中国画之笔墨》中……

中国画用“线”讲究“一波三折”,就是说,线条要有轻、重、疾、提、按、转、折这些在力度、速度、方向等方面都有变化。因此,中国绘画用“线”不能过于规整直线和圆弧线的。因为这些线条太机械和死板,这样的线条不符合生命节律的特征,也不符合情感变化和特征,所以是中国画中最为忌讳的。

中国画中的面从本质说仍然是“线”,是隐藏着的线或者说放大了的“线”。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是中国画中“面”它是有方向性的,有了方向性就有了中国绘画中所需求的“势”,有了“势”才有产生“气韵”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绘画审的自律性决定的。

“面”是线与线组合而成的,在中国绘画中,组成画的线条是具有连惯性的,线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严格的时序关系。而且中国画中的面,具有开放性,也就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没有一个是完全封闭的,面和面之间都是有机生成的组合,而不是机构的拼接,同时它讲究动势。因此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是不允许有正圆、正方、正三角形等对称的,规整的几何图形所存在的。

中国绘画中“面”尤其在传统的山水画中,表现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绘画中的“面”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线条有机地构成和发生而成的,线与线之间的前后关系决定了面的构成也必然具有相应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有机生成性,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独特性所在,也就是能产生画的“气韵生动”之

效果的客观依据。因此中国画中“面”的构成是连续堆叠生成,面与面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不能分割的。

在堆叠生成的基础上,相间相隔是中国绘画构成较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画面上不同种类客观物象相间相隔,从绘画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画面节奏的转换,笔墨意趣的转换。这种转换是视线在画面上,或“居”或“游”的过程,更是画家情感变化的过程,这种相间相隔有利于机构的平面构成,在环环相扣的导引下,以最终达到“畅神”为目的。彰显中国画家具有传统又有现代艺术感的意匠之妙。

研究中国绘画不能不首先研究构图。构图就是画家根据创作的立意,把不同形体的结构按照形式美的要求“布置”在一定空间的围,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种按艺术规律组织画面结构,并且使其形成美的方法就是构图。

中国绘画是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现作为一定思想情感和创造某种意境的。然而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物象总是纷纭繁杂的,为了更好鲜明地反映出画家在的思想情感,就要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但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中国绘画的构图在传统理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亦即顾恺之所说的“置布势”,南齐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都是构图,“经营”二字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思考、分析、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位置”也不是指画面上物象按排的处所,它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就是说完成一幅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苦心经营、探求、精心周密的选择,取舍匠心独立的组织、安排,作品才能得以问世,可见构图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灵活”二字,这是由中国人宇宙观和人文精神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和谐中道,物质形式的有限性与精神观念的无穷性,形成了中国人将有限形体点化成无穷空灵,妙用的思想系统。因此,中国画家在自然面前往往是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和自我之间求得一种和谐与平衡,不为物累,从“物为我用”到“物我两忘”,体现了对高深哲理与幽远意境的追

求。在这样的艺术思想指导下,中国绘画的构图也就是出现它自由多变的特性。

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妙裁”。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更多的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进行艺术规律的建立相比,中国的绘画更注重主观意识的存在。如散点透视,平面布置、随“意”组合等构图都反映出主观意识扩的趋势,强调人的意识、情感、在艺术创造上最大限度的表现。

就传世作品来说,中国画重气势,荆浩、宽等人的山水画取“全景式”构图,主山雄踞正中、挺拨厚重,产生迫人的气势,重情韵。南宋的马远、夏珪等人的山水,就采取了“边角式”的构图,使画面空灵俊逸,富有情韵,故有“金边银角”之誉。无论“气势”式“情韵”都是作品在的因素,可见画家是为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构图形式的。又如画家的气质、修养不同、也会各自选用不同的构图。八大山人的构图多为圆形,天寿的构图多选为方形的结构,常创造出奇险的境界,表现出他雄阔、霸焊、质朴的艺术风格,都能体现出一种随着主观而生动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探索出一系列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对于正确的处理构图上的种种矛盾和丰富中国画表现方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择其要点如下:

1.布势:布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中国画是很讲究“置布势”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势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有的画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乱而无序,杂而无章,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2、主宾: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容需要主宾、画面的构成也需要主宾。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物象平等对待,更不要喧宾夺主,需要一个构图中心,从而能够最充分地表现主体,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不知所云。

3、取舍

在选定了主题和素材时,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材料来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充分丰富的表现主题的目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取什么,舍多少,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没有硬性的规定。

4、疏密对比,疏密是指形象在画面上排列交错的关系。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是矛盾的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的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天寿先生说“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又说:“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参差之变化”。然黄宾虹画语录云:“疏处不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得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两位大师的论述已很明白,对于由各种线条组成的中国画,疏密对比确是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对待。

5、虚实,古人说:“实处易,虚处难”。着力于实处才能处理好虚处,天寿先生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白即虚也,黑即实也。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在山水画中,虚实到处可见,如代表云水烟雾的空白处是“虚”,用密集的笔墨组成的树石峰峦是“实”。用笔轻淡虚灵为“虚”,用笔浓重繁粗为“实”。以虚衬实,以实托虚,虚实相间,远处实则近处虚,近处实则远处虚,这才能推得出去,拉得过来,所谓虚的地方,并不是没有物,故“实处”着力,虚处着眼,虚实才能相得彰。

6、开合。一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所谓开合,也叫“分合”。“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扰结尾的意思。开与合在画面上是一对矛盾的协调体。犹如用笔,起笔为平,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的四个部分,其中的“起”也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章的结尾。一幅山水画中缺少大的开合,就没有远近层次和动势;缺少小的开合,画面就是单调;只有开没有合,画面缺少统一,就会感到零乱,没有主次,只有合没有开就没有变化。在开合布局时,可根据构图构思,灵活掌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形式美的源泉,只有在

不断学习前人构图经验的同时,多到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就会从自然中得到好的构图形式。

7、穿插和呼应,“穿插”用于树干树枝间的相互关系是最容易理解的,同时,类推到山峦之间的掩映,云山之间的藏露,道路于林壑间的萦回,溪间与岩石间的纵横,无不体现穿插之理。合理而巧妙的穿插,不仅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可使构图增加巧思。

一幅构图结实,树石生动的佳作,“呼应”关系应处理的特别小心,树木之间,树石之间,云峦之间,山峰之间,无不具有拟人的感情交流,否则构图就不能体现贯气增势之妙。

8、稳定与奇险,构图应注意,稳定性拿一块不等边的三角形,放在纸面上,有变化又有稳定性。相反,把长三角形倒置过来,则失去稳定性,这叫“险”。求险不求稳,是不妥当的。在构图中稳与险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画面构图要求有险意,也要求有稳定性。稳并不是八稳、死板,我们求的是险中求稳,稳中有险。

9、藏露,藏和露是传统的山水画中常用的手法,藏的目的是为了露。运用好藏露之法可使画面概括、含蓄,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含量丰富的容,用树藏、云藏、山藏之法在形式上使零乱景物收归整体。露的部分则是一幅作品的精华,藏的部分使人引起丰富的联想。江河溪流曲曲弯弯,有藏有露,更显得深远含蓄,意趣盎然。

10、明暗

中国山水画在落墨之际,要处理好黑白、灰三者关系,黑色要画得响亮,敷色后其效果鲜明,亮堂。

传统的中国绘画,背景素地。所画之物感到集中,概括、鲜明、突出,这个道理就是对比法。一白纸点块黑点,不用在纸面上费力搜寻,立刻可见,同样在黑纸上涂一点白,感到晶亮发光,这就是对比。所产生的效果。运用这个道理,来处理好画面关系,效果就鲜明响亮。同样一画,由于明暗处理手法不同,画面效果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1、统一和变化。一幅画不可没有统一,也不可没有变化。传统的理论中所谈的“成和破”的关系即是统一和变化的关系,直线太多则板,可用斜线来破,曲线多则乱,可用直线来统一。

雷同和顺斜,在于成多于破,形象重复,如画远山和近山形体相似,树貌相同,因而导致构图的单调呆板,古人曰:“三树一从,第一株为主树,第二株为客树”,或问:“何以为主树?”曰:“根在下者为主树,主树近也。三株或四株为一从,一树二树相近,则三树四树必远树。”这就是变化,但应用时不能教条。

画山要有主峰,客峰。山峰大小变化不可相同,在主峰衔领下有无数客峰。主峰起统一作用,客峰起变化作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画出的才自然。

12、题款印章。在画面上题款和印章是中国画独具个性的手段,形成了民族艺术风格的又一特殊发展模式。

作为题款印章它在画面构图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孔衍说:“画上题款,各有空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把题跋直接写到画面上,成为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于是题跋的位置,字数多少,字题的选择,印章的大小,印泥的鲜暗,朱文白文等都直接关系着画面构图形式的完美与否,都成为构图的形式结构上所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许多时候,题跋印章并不是作画完毕后再去补画面之空,而是在构图时就已经预先设计好的画画结构之一,尤其在传统中国绘画创作形式中更是如此。

总之,题款印章进入画面之后,使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形式结构更富有变化,从画面形象,到印章题款,疏密相间,虚实相应,组成幅完整的,更是民族特色的画。

附:

《绘宗十二忌》

古代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出许多必须予防不合物理与画理的弊病发生的原则。元代饶自然的《绘画十二忌》就讲了好些有关构图方面必须注意的“忌”,对今天山水画创作依然有现实意义。

“十二忌”有九忌是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构图方面的问题。如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走险,路无出入,人物伛偻楼阁错杂浓淡失宜。其中三“忌”不止一面,树少四法,点染无法,属技法、方法的问题,暂略。

清绩简要的阐述了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

2013年3月16日

《学画山水画》美术教案

课题《学画山水画》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2 教学目标认 知 领 域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色,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 热爱。 技 能 领 域 赏析中国山水画作品,尝试笔、墨运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认识几种常见表现技法,灵活运用。 情 感 领 域 尝试临摹、创作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或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某种自然景色,交流自己在作 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水墨画 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 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难 点水、墨的焦、浓、重、淡、清、以及干、湿变化的掌握;灵活运用表现技法,构思合理的山水画构图。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图片、中国画工具和材料、衬纸生: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板书设计 学画山水画 皴法: 墨色: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图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山水画的发展阶段及作品 1、什么是山水画? 2、认识山水画的几种表现形式? 3、介绍山水画作品:(欣赏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二)欣赏画家的作品,教师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与特点 教师先演示绘制步骤: 三、作业要求: 1、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 2、注意构图、用墨、用笔的变化 3、大胆表现自己的所看所想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 课下利用时间可以进行水墨写生练习 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风景图片一起走进意境优美自然界。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画山水画的兴趣 教后记: 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最美丽的地方,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回忆自然界美丽的山水风光,让学生产生乐于游山玩水,乐于欣赏大自然山水的愿望,从而导出新课。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浓厚兴趣,从而揭示课题——学画山水画。 接着我讲授了山水画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在隋朝独立成科,当时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展子虔,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之中的山水画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的国粹——中国画有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介绍隋朝著名山水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一幅青绿山水画,讲解了山水画的一些表现形式。接着我又现场示范山水画之中的石头的技法,讲述了画山石所要用到的各种皴法, 在这堂课上,我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做到完美,在导入的时候时间没有把握好,讲授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即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以及中国画的魅力的时候花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紧迫了,在接下来的教师当堂示范山水画中的石头的画法的时候,时间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至于没能够一边仔细的示范,一边讲解,而是用很快的速度就把石头画完了,导致学生们在下面跟着练习画山石就显得有点找不着北了,这是由于前面在时间上的一个延误造成的。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张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 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两宋山水画构图差异

摘要:东晋顾恺之提到构图说:“若以临见妙载,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宗炳在《画山水序》提到“绢素以远映”、“竖划三寸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谢赫的“六法”中也提到经营位置,荆浩则提出“近取其势,远取其势”的观察方法等。历代先贤对构图做出了不同的见解,到两宋山水画构图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两宋时期画家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传承,导致他们在山水画构图的审美方面趣味不一,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时代审美特征、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差异 一、北宋“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轻徭薄赋”的措施,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使国家富有,平民文化昌盛。并设立了画院,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名家辈出,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继承五代时期荆浩的全景式构图的传统,描绘北方的大山大川,既体现北方山石雄浑、厚重的特点,也显示出北宋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及对安定生活的满足从而流露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北宋前期山水画以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独盛,以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千古”,关仝多写关陇一带,李成描绘齐鲁地域山貌,范宽经常往来陕西和河南的大山川之间,他们都是北方人,山水画客观的描绘气势雄浑邈远的北方山水,“以大观小”的全景式构图再合适不过了,能传达出大自然震撼人心的气势和雄强。采取全景式构图时,画面的安排严谨,细节的刻画仔细,多取完整的中、远景,描绘崇山峻岭,茂林高树,画幅饱满,视野开阔,山脉丘壑复杂多变,侧重于完整、客观地把握对象,表达的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巨峰壁立,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气势雄强,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无形的压迫感。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中有烟云锁其腰,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观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构图简洁的分上下两块山石,一大一小,形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山体造型简单概括,方中带园,呈三角形组合。大山体成垂肩形,给人厚重感,同时画面重心上移,形成一股震撼人心的气势。大小山石之间留有烟云,即强化了山体之间的对峙又稍有缓和的空间,捕捉到北方山水雄伟、凝厚的特点。 三家之后,北宋的山水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惠崇的“烟漠小景”等,但大体画风仍受北派山水影响。到中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构图“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这种构图法反映北宋山水画忠实于自然,注重理性思维的态度,为后来的山水画构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期王诜、米氏父子、王希孟等在构图上出现更多的变化,有些作品采取横幅、手卷或是小景山水。 二、南宋“以小观大”边角式构图 1127年微、钦帝被金所俘,京城汴京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治、经济重心以杭州一带为主,国运衰微,山河破碎,国家偏安于一隅。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宋高宗赵构又恢复了画院活动,早期画家中多原为宣和画院的南渡画家,沿袭北宋雄浑的山水画风格及全景式构图,但以边角式构图、重意境,以抒情的山水画才能真正代表南宋山水画的风格。南宋时期汉民族遭受异族的压迫,画家出于忧国忧民的心理,用残山剩水来寓寄爱国的情感。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构图一改北宋时期的全景式构图,偏向局部景象为主的边角式。边角式构图是“去其繁华、采其大要”截取式的布局,从某一角度、局部或突出某一景物给画家带来独特感受着意经营,追求意境的营造。画面意象简括,隐现参半,以少胜多,对有限自然景物细节描绘中,传达出某种较为确切的诗趣与感受,显现出“人化自然”的特点,具有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

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整个画面。此作构图繁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疏密、聚散得当。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 朱端的《烟江远眺图》采用了高远透视法。左边的树石与右边的山石相呼应。左边的山石用笔较实,刻画细致;后面的远山和云雾表现得极虚,体现了实与虚的对比。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1.宾主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

很实用的国画构图入门

很实用的国画构图入门! 1.国画不以固定视点、位置写形,不管画中有多少形象,只是当作一个有好多肢体的整体来看待。所以画中的形体和整体的置陈,永远被看作一件事,只要在佈势上把握了距离变化和疏密的穿插,便可以不受篇幅大小和纵横等限制,以此为中心而予以适当的安排。2.以空白来调合笔墨色彩,亦是国画构图的特色。 赵少昂虫草 二.构图要点 1.宾主:有主题和陪衬物,画面才有主从、重心。 2.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则一目了然,过虚则轻飘无依。3.疏密:疏散聚集,布置得好,则画面自有鬆、紧、聚、散,产生

律动感。 4.布白:虽不著笔墨,但能让人的性灵和思维尽情奔驰,而获得无穷的妙悟,用之不当则缺乏内容,画面会显得单薄。 5.款题:国画的特有格局,若款题好,不但啓人意兴,且能增加画面的美感与深度。 6.均衡:以中心线为准,两边的物体形式虽不同,但分量的感觉应相同。 7.简洁:对事物本质的纯化,表现特质即可。 8.对比:两物相连,强调彼此间的差异,使在互相加强中,各尽其美。 9.和谐:笔墨的使用,虚实的配置,以点、线、墨色、布白来支配整个画面,使其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三、国画常用的构图 1、“之”字型:花鸟画常用的一种构图方式。画面往往可以用“之”字型的气脉把各个分散的部份贯穿起来。这样使构图既不偏重于一边,又不会造成两边分佈过于呆板对称,从而既能灵动变化,又能保持均衡统一,这一方式不仅在立轴中常用,就是在横幅和斗方中也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之”字可横亦可竖。

孙其峰《鸣春图》

董寿平《梅花图》

2、三线体:就是构图以主线、辅线、破线三条线作为主要构成的手法。树干主干的走向是构图的主线,另有衬托的枝干随主干走向辅排,起著陪衬辅助作用,即辅线。然后另出旁枝从主线破出,使构图多样变化,这根线就叫破线。主线主导著画中气脉走向,而辅线则增加层次,破线用于对主线进行反衬,更加明确画面的主、次关系。 3、对角位:山水画中,对角位构成式式运用得较多,常见的如实角对实角,空角对空角,造成均衡的错位。实际上是均衡的一种变化,即打破了平均的呆板处理。把一边上移,另一边下沉。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具体表现方式 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以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依托。所谓“画也,真道也”,纵观中国美术史,无处不流露着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和美学主张。本文主要是对构图形式在理论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表现。 标签:山水画;构图形式;表现方式 一、对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历代理论研究 最早提出画面构图的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论中的美学命题——“置陈布势”,他认识到了画面中各物象的安排布局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所以第一个提出了“置陈布势”的理念。“取势”指创作过程中画家对物象在画面的位置、大小等关系有意的进行布置。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后中国画的演进发展,开拓创新的道路上,“置陈布势”这一理念便成为绘画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各式各样构图形式发展与演化使绘画构图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后来在受到顾恺之美学理论直接影响的南齐的谢赫,将“经营位置”在《六法论》中列为“六法”之一,提出对待画面章法不可随意,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和考量不能轻率了事。“六法论”的“经营位置”是继顾恺之“置陈布势”理论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但比顾恺之更为具体,明确。在其后的诸多画论中关于构图的“宾主呼应”、“纵横开合”及“疏密简繁”都有明确的记载与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于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一)构图形式中的“宾主呼应” 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 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这里主要讲了山水的基本构图、穿插、布置等。并指出山水是主,而人物、鸟兽、云烟、树石、楼观等都是宾。在画中要将它们明确分开,以更突出主体地位,并表现出整体画面的主次、宾主呼应关系。另外,(传)北宋李成的《山水诀》;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清汤贻汾的《画筌析览》中都有谈到关于画面中宾主的问题。 (二)构图形式中的“纵横开合” 王石谷、恽寿平评画日:“画法不离纵、横、聚、散四字,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如,王原祁《雨窗漫笔》中的“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这些讲的都是关于构图中纵横开合的形式。纵横开合的构图形式多以长的横幅或竖的卷轴来承载,用以表现绵延不绝、气象万千的山川之景。

山水画的构图教案

《山水画的构图》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画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1课时 授课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授课 形式 理论教学、技能研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初步掌握常见的几种构图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山水画构图取势中的几种不同构图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不同构图形式进行画面安排与组织 教学方法、 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对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知识做简要介绍(2分钟)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5分钟) (一)构图的来历 (二)构图与文化的关系 (三)山水画的构图从透视的角度来看,有散点透视、三远法的说法。 三远法包括:平远、深远和高远。 自然万物运行都有规律,绘画也是一样,从大的方面说,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构图都是好构图,我们来分析这个规律、了解这个规律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好这个规律。 三、构图要遵循的一般规律(5分钟) 1、宾主 2、呼应 3、远近 4、虚实 5、疏密 6、开合

7、藏露 8、均衡 9、黑白 10、大小 三、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的构图形式(一).取景中的构图形式(简要介绍)(5分钟) 1、全景式构图 2、一角 3、顶天立地式 4、对应式 四、取势中的构图形式(简单介绍)(5分钟) (二)取势:就是把所绘物象的各种势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景物的表现既要能为画面制造矛盾,又能统一矛盾。陆俨少在创作中把取势方法总结为“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法则除了前面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三).现代构图形式(选取张喆?隐耕还林归牧有山过雨太行作品等为案例)(次重点介绍)(5分钟) 1、垂直线构图, 2、平行线构图, 3、三角形构图 因此构图形式以后较多运用到山水画中,重点示范、讲述。 四、让学生用树、或者山石对山水画取景构图的几种形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教学提纲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张宪华 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

山水画创作技法

山水画创作技法 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用笔中讲“经营位置”,其 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 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 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 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 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 心(见图1)。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 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 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 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见图2),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绘画的程序是皴、擦、 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统一画 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线干后, 再用湿墨染出山石图像的明暗 (见图3),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 的地方,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 白要讲究虚实对比。 上色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一幅画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给人两种感觉,这要取决于你在设色时选择了哪一种表现方式。水墨淡彩给人“雅致”的感觉,而浓墨重彩则给人以厚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 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 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 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 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 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 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

2. 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 “平远”、“深远”、“高远”构图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山水画的意境图文稿

山水画的意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1)】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

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臵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1) 山水画的构图 (2) 时间:2009-03-17 来源:作者:点击: 123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三)(2) 山水画的构图 (3) 时间:2009-03-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2期作者:吕云所吕璐点 击: 35 三、构图的一般规律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国画构图基本知识 一、概述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 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

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上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 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采用了深远法构图,以通景贯穿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完整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山水画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册《美术》 第十四课《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三】教学难点 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山水画中国画、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 2、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着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2、揭题:山水画 二、讲授新课: 1、新授 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刘朝,逐渐发展。但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创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画面,思考: 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E 如何表现F 绘画步骤 2、山水画作品欣赏。 《游春图》展子虔 这幅画是我国现存着名画作中最古老的一件山水画卷。这幅作品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已开始注意客观物体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和深度层次,把山水画发展成较为合乎比例关系的新格局,历来被评论家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画发展史上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精解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精解 2014-02-22壹号收藏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

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1)2.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 是平视。“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见图二) 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见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 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中国画构图法则

中国画构图法则 一. 构图 1.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2.是画家将各种形式因素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能把画家的情感感觉转化为视觉形式、图象的完整过程。通过对线条、明暗、形体、空间等的处理,画面便由一个个简单的单元,重新组成新的单元或繁杂单元,建立新的视觉图象。使其具有独特的意味。 二. 中国山水画常见的构图法则 1.顶天立地式(全景式构图) 2.山顶式构图(如<红岩>的构图) 3.山腰式 4.山脚式 5.一脚式 6.对角式 7.开合式 8.“之”字行构图 9.八位出枝式 10.一波三折式(如<万里江山图>的构图) 三.中国画中的“六法” 1.气韵生动 2.古法用笔 3.应物相形 4.随类赋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模写 四.构图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五.构图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画面要有均衡感 六.常见的构图形式 1.金字塔构图 在画面上的三角形构图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顶角向上;(20顶角向下顶角向上的三角形是埃及的金字塔.因此,美术家往往把这种构图称为金字塔构图。它给人以稳定、崇高的感觉;顶角向下有点像旋转的陀螺,虽然它摆动不定,却不会倒下,是一种带有动感的构图形式.给人以一种不稳之稳的感觉。 2.“S”行构图 有些像蛇的爬行运动。给人以一种柔和和迂回、婉转起伏的感觉。有流畅、优雅的节奏感。中国画称之为“之”字形构图。 3.对角形构图 能够显示强烈的运动感。它体现的内容诱导观众的视线沿对角线的运动或上升或下降,使画面生动有趣。给人以活泼之感。 4.“十“字形构图 实际上是水平线和垂直线所组成的画面。它同“双十字形”构图一样,在平静中增添了肃穆之感。 5.横向式构图 凡是带有明显的横向式构成的画面,多表现为方向的一致性。通常暗示和平和宁静之感。 6.满式构图(全景式构图) 是一种没有同一灭点的构图。画面形象比较密集,疏密安排比较平均,给人以饱满充实的感觉。 7.对称式构图 是一种画面左右两部分比重基本相同的构图形式。这种构图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七.一幅画的主题思想一定要在画的中间吗? 画的主题不一定要放在画面的中间。其可根据画面的主题位置来安排。但一定要按照构图的法则来处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构图形式,都要符合视觉上的均衡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