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探讨_杨静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探讨_杨静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探讨_杨静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探讨_杨静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探讨

静 吴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收稿日期:2015-06-

01)摘

要:缄默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我国现行的渗透式物理STS教学,

其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得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更容易与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产生共鸣,这对于教学的有效展开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锻炼都有积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模式,对于现今STS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缄默知识 STS教育 物理教学 建议

1 缄默知识理论概述

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籍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从哲学领域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

知识(或隐性知识).

”[1]

简单来说,当我们认识一个人的脸,

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却说不出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这就是缄默知识.

波兰尼提出的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为:“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即我们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所有知识都包括“

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知识.

此外,波兰尼结合科学家的科学发现过程指出:

缄默知识在确定科学问题、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科学理论的论证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类似于“

冰川”模型,显性知识浮出海面,主要指事实与原理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而缄默知识在海面以下托起整座冰山,

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怎么想、怎么做)[2]

因此,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相对于显性知识的存于书本等可编码(逻辑性)、可

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的特点,缄默知识的特殊性在于:

(1

)镶嵌于个体经验和实践活动之中,是情境性的、个体化的、且常是不可言传的;

(2

)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3)不能被加以批判性反思[3]

实际教学包含了丰富的缄默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说清楚的知识很少,学生得到的绝大多数是缄默知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缄默知识对教学的影响,造成教学活动中,缄默知识自发地对显性知识学习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可以是辅助性的,亦可以是干扰性的.长期以来,学生从环境中获取的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是并存的,有调查表明,70%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缄默知识,面对越是复杂的物理知识,缄默知识的作用越大.

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进入课堂时头脑中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缄默知识,

这些知识因其生活性和实践性常常内化为学生缄默的认知模式而被其无意识地运用,在理论学习上表现为“前概念”,而在其他方面则表现出经验式的行为方式,从这方面看,缄默知识支配着显性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我国将缄默知识理论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因此,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杨静(1991- )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物理课程与教学方向.通讯作者:吴伟(1964- )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2 中学物理STS教育中的缄默知识教学

STS是关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者关系的教育.其特点包括:(1)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具体应用;

(2)把科学知识与本国、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

(3)重视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4].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STS教育达成的共识是:希望通过STS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5].其中提倡的参与性、探究性、综合性等在新课标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已经开始注意STS教学内容和思想的渗透,主要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物理人文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通过分析物理学在生活及科学前沿的技术应用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于实际的思维习惯等等.这其中所涉及的缄默知识相对于物理常规理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可以说涵盖更广,易于与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产生共鸣,但是却很少被教师或学生有所意识.通过近年来对渗透STS教育的探索,研究者们对于如何将STS教育理念有效地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呈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

(2)活动性教学:以“参观、调查、练习”为主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

(3)实践性物理探究式教学(课内实验探究、小制作类设计活动、汇报类合作学习活动等);

(4)有关“STS”专题讲座等[6].

由于STS教学内容中具有实践性和情境性特点,其中的显性知识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头脑中的缄默知识的共鸣,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与经验脱节而产生断点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留心注意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可以发现学生往往会暴露其缄默知识和缄默认知模式,如果有效地利用或修正这类知识,并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的缄默知识,对于教学的有效展开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物理STS教学就提供了一个基础.3 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策略探讨

3.1 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将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STS教学思想付之实践,下文对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了一些设想.

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已有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对于如何渗透和组织STS教育思想和内容有清晰的安排,预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自主实践学习的机会,可以通过课前交流或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缄默知识进行预测,以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依据学生的缄默知识选择更合理的例子或创设更恰当的情境,以学生常见的缄默知识为讨论中心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或课堂争辩等.对于课堂阶段,主要归纳为以下3个步骤.3.1.1 创设情境

对于渗透STS教育的物理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式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自身经验,提取并改造缄默知识.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对于探究类活动或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这里的问题必须具备有效性,例如体现学科特点,具备基础性、范例性;结合STS教学理念,具备综合性、探究性、真实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具有层次性;以结构不良的呈现形式使得问题具备开放性等.

3.1.2 概念的理解及问题的解决

情境中的学习便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为了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自发地提取头脑中的缄默知识,基于这些缄默知识和原有的不充分的显性知识完成初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味地传授显性知识最终会导致知识的内化失败.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内涵,并不是引导学生接收已定的显性知识,而是引导其用已有知识自发地改造和建构新知识.为此,课堂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常用的方法包括小组讨论和协作:对于大问题,采用“拼图”法,各个成员分工探究问题的不同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结论的合并;对于小问题,各个成员先独立探究,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结论的互补.3.1.3 反思与完善

在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学生缄默认知的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完善或辩驳修

正学生原有的缄默知识,方式包括教师引导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或自主学习等,这是促进元认知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如果单单经历了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就只是完成了缄默知识的提取和放回,而很难引起关注和完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什么这么想?”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往往的回答基于直觉经验或不完整的显性知识基础,但是,思考这一问题可以使学生开始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关注自身缄默知识的存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最终导致旧知识和方法的充分利用,以及新知识和新方法的产生和理解[7].通过内在意识,将缄默知识显性化,通过新的知识学习补充和完善原有认知,最终形成完备的个性化认知体系.3.2 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内容常被认为是STS教学渗透的典型章节,因此,下文主要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的STS教学模式展开说明.

3.2.1 课堂渗透STS式教学

“行星的运动”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通过阅读或自学的方式一笔带过,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可拓展性很强,其中涉及物理人文史、科学前沿、日常经验等知识,如果合理设计可以使得教学效果更贴合学生的兴趣.例如,从电视信号受到影响这一日常现象引入并解释日凌这一天文现象,这一情境创设使学生对神秘的天体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自行解释这一现象中的物理原理,暴露其缄默知识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由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对“宇宙的中心”的争辩,了解不同科学家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科学价值观,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宇宙的中心在哪里,体现课堂民主性,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共享自身的缄默知识,通过合作探讨完成自我意识到修正完善的过程.对于行星轨道的说明,可以利用两端固定的细线进行作图,让学生体验椭圆的定义和特点,从而加深理解,这一操作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逐步完善自身对于“椭圆”的非定性理解.

3.2.2 活动式教学

基于高考学科任务巨大,因此,活动式教学常常被忽视.笔者认为在诸如参观、调查类的活动中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社会,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都有帮助,如果条件允许,适当的活动教学是有意义的.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开设大大小小的科技馆,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参观学习,因此,场馆学习被视为一种新兴的活动教学.很多科技馆会发放学习卡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仪器的工作原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科技馆的资源,自行制作辅助本学科学习的资料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教室,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完善缄默认知体系.例如,有条件的地区都可以尝试大型望远镜等参观活动.此外,通过搜集资料、询问等方式调查生活中与行星运动相关的现象(日凌、日月食、潮汐、极光等)产生的利弊、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宇宙、行星、航天等方面问题的认识.

3.2.3 探究式教学

(1)实验探究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对于实验探究教学,物理学科本身就可以提供大量的例子,但是可以发现的是,中学物理实验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而探究性实验往往由于学生探究效果差、课程时间安排不足等原因而被教师教成了“操作性实验”,这是令人悲哀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压力,下面提供一些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游戏或竞赛类探究实验的方式供参考.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中曾提供一项“纸飞机活动”,要求学生选择和构造的5种不同的纸飞机设计,并通过5次试飞测量其在空中的最大距离和最长时间.这个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探究机翼的升力和其面积的关系,学生还可以从速度、机翼的形状、飞机的重量等因素出发.这种半游戏半探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压强的知识,更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交流合作能力.此外,“发射炮弹”Flash小游戏是通过让学生自行增加火药提高炮弹发射初速度,按“fire”键发射,观察炮弹运动路径,这种让学生在游戏中建构轨道运动相关知识的方法更生动形象,相对于传统讲授要更易于理解.

(2)小制作类设计活动

参考美国火箭团体挑战赛或国内外的一些竞赛项目,在考虑中学生能力和精力的前提下,开展一些设计活动,例如设计纸火箭、水火箭或火箭的构造及外形,说明其工作原理,并预期其飞行的高度或时

间,如果条件允许且效果良好,可进一步开展实验.学生在实践的初期就能暴露缄默知识的不足,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协作,学生逐步发现自我认知的不足,并让学生对于宇宙航空仪器具有一定感性认识,锻炼其将理论付之实践的能力.此外,让学生自行设计安全头盔、航空服、太空陆用交通工具等,这一实践过程颇具挑战性,因此,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并通过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并加以解答.(3)汇报类合作学习活动

曾有教师就教材中“行星的运动”的教学结合webquest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围绕物理学家生平和成就进行网页制作[8].对于此类汇报类学习活动的展开,NASA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物理科学的时间轴”是一个物理天文学发展演变的时间轴,其中介绍了15000BC到2014年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古代观测星体的仪器介绍、不同时期卓有贡献的伟人以及现代探索宇宙的进程等,这一时间轴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状况.此外,还有“行星探索的50年”,记录了从世界第一个宇宙飞船发射成功(1962)到第一个空中起重机成功降落(2012)的50年间,人们对于行星的探索与科技突破;美国Apollo 1,7-17号12个航天器的视频介绍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就某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或成果进行课堂交流或展开知识竞赛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非良性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释和解决,如“如果我能超越光速,我会……”,“有人预言当太阳变为红巨星,冥王星将变成绿洲,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应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等等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

4 结语

通过分析,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物理STS教学展现出可行性,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完善.本文提供了通过激发、反思的过程利用或修正学生原有缄默知识的方式,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并不是难以实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师能够对缄默知识有所意识,并能启示学生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Polanyi.M.The Study of Man.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57

2 黄小莲.整合“缄默知识”教育,重构教育教学图示———兼谈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有效教学”的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1):42~48

3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7

4 熊春玲.初中物理STS教育运行机制的建构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2008(10):44~47

5 梁志红.物理教学中STS教育观渗透策略探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22(3):97~100

6 乔际平,孙海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4):116~117

7 周光岑,陈明英,刘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缄默知识理论的初步尝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2):95~

96

8 戴小民.“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6,23(7):65~67

Discussion on the Physics STS Teaching 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Theory

Yang Jing Wu We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Teacher Education Department,Nanjing,Jiangsu 210000)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tual teaching activities.Now our country carries outphysics STS education on the form of osmosis,whose characteristics of situation and practice make it much easierthat the tacit knowledge reach a resonance with the tacit knowledge in students’mind.It dose play apositive role inpracticing eff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fostering students’scientific literacy.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offer someadvice by researching the model of physics STS education basing on tacit knowledge theory.Keywords:tacit knowledge;STS education;physics education;advice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必考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必考50个教育理论基础 知识汇总 【1】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

外显知识在语法习得中的认知作用

外显知识在语法习得中的认知作用3 杨烈祥 阳志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410004) 提 要:有人认为,陈述性知识是认知外语的基石,规约语言行为;语法失误是由于陈述性知识缺省,所以外语教学要注重陈述知识的学习。其实,任何二语习得理论都要解释内隐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认知发展。语法习得包含认知微观处理和宏观处理,外显知识(陈述性知识)缺省不一定导致语法失误,而是由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语法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母语迁移等多种认知因素引发的。 关键词:外显知识;内隐知识;语法失误;认识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5-0129-4 Cogn iti ve Functi on s of Expli c it Knowledge i n Grammar Acqu isiti on Yang L ie-xiang Yang Zhi-qing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Technol ogy,Changsha410004,China) Some research clai m s that declarative knowledge,which p rescribes language perf or mance,is the foundati on st one of f oreign language cogniti on,and that gra mmar err ors are resulted fr om default of declarative knowledge.Therefo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2 ing should focus on declarative knowledge.An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 theory has t o exp lain cogniti on devel opment of i m2 p licit knowledge(p r ocedure knowledge).Gra mmar acquisiti on contains both cognitive m icr o-p r ocessing and macr o-p r ocess2 ing.Default of exp licit knowledge(declarative knowledge)may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gra mmar err ors,but because of vari ous recogniti on fact ors such as uncertainty and L1transfer about gra mmar ite m s. Key W ords:exp licit knowledge;i m p licit knowledge;gra mmar err or;cogniti on functi on 孙鸣以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的广义知识理论为基础,从“语言认知“、“文化认知”和“语言运用“三方面探讨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 w ledge)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孙鸣2007:134-137)。本文以外显知识(ex p licit kno w ledge)和内隐知识(i m p licit kno w ledge)分别表示孙文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讨论外显语法知识在二语习得中的认知作用和产生语法失误(err or)的认知原因。 1语言知识的认知特征 1.1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由于语言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不同,人们对语言知识(language kno w ledge)的定义并不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语言知识可以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语言知识是关于语言知识的构成,是有关二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和社会特征等知识,以及标记这些知识的元语言,又可以分为分析知识(analysed kno w ledge)和元语言知识(metalin2 guistic kno w ledge)两类。其根本特征是可以显性地用语言表达出来。(Ellis2004:227-275)从构成上看,陈述性知识一般都是外显语言知识,所以有些研究甚至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Ellis1994)。与此相反,内隐知识却是缄默知识(tacit kno w2 ledge),是学习者潜意识所掌握的知识,如本族语者具有的母语的程式化知识(f or mulaic kno w2 ledge)或现成知识组块(ready-made chunks of kno w ledge)以及基于规则的知识(rule-based kno w ledge)。(Hulstijn2005:129-140)可以看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差异的核心是学习者对 921 2007年第5期总第138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7,No.5 Serial No.138 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07BYY031)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06011A)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完美

2010年宿迁市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 周慧霞 张文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 要】 在分析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特点及其开发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对促进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的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可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从组织层面,要建立有相应软硬件支持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从教师个人层面,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自学活动和人际交往三位一体的学习和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隐性知识;管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86-03 【作者简介】 周慧霞(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文彦(1982—),女,河北省邢台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讲师。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共享,而有关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问题直到最近才被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老教师退休可能带走的教学科研知识,新进教师需要分享的教学科研知识,中青年教师需要积累和创新的教学科研知识,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管理和使用教师可贵的隐性知识资源,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和教师群体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定义、特点 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依附于高校教师群体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可将之划分为三类: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以及个人价值生成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灵感、直觉、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包括: 1.非结构性强,难以合理规范。教师的隐性知识发端于工作实践,既有与人交往的艺术性,又有脑力劳动的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参与者有教师、学生,其最终的劳动成果表现在拥有更多知识资源的学生和教师,整个劳动过程是一种极为精致的精神生产,其劳动过程很难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要发掘和共享这种隐性知识,必须结合实践观摩﹑模仿和体悟才能有所得。 2.静态多样和动态拓展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一般具有差异化的学科专业和技能背景。他们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履历、已有经验及成长环境有诸多的不同。这决定了每个人内隐知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乃至静态多样性的特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内隐知识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组织成员的互动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新的内隐知识不断产生和流通,使得组织的隐性知识又具有动态拓展性。 3.固有与产生相随,确定与或然统一。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一方面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头脑中,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它不仅仅是静止既定的知识,而且伴随生命主体间的互动而不断地产生和被修正。对教师个体而言,经过多年的经历和积淀而形成的信仰、信念、经验、直觉等往往是确定性的。而教师在各自院系或科研团队内部与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和冲突会触及个体既定的隐性知识,其产生过程与结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二、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的意义 (一)促进教师及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向成功者学习,用心与他们交流,细心体会他们的成功,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这样的发现和显现隐性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普通教师就开始了知识发现和创新的历程,就有可能完成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可见,显现和表述隐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促进学生个人智慧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行为、观念、风格、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在更深层次潜移默化地影 68 江苏高教 2010年第2期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汇编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教育的三大因素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教育的起源 a.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一般选择或简答)。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 人物: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其特征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贵族型。 3、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1、教育终身化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 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名词解释)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 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 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 c. 墨家的教育主张。 3、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产婆术】 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 与游戏”的人,重视早期教育; 男女平等接受教育;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 教育中的发展,主张分阶段教 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 教育学》(选择)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 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 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 文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缄默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逻辑性”,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加以传递。它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传递。马开剑博士认为“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显性知识;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缄默知识。”像“疲惫、倔强、深情、含情脉脉”等词语皆属于缄默知识类。 波兰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如果说一切知识总体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与缄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象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与感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是体验性教学。 缄默知识是通过体验性学习习得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实践中体验等四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此类知识教学的真谛,他说,像“幽静、坚强、灰溜溜”等词语,人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以言传;“传”了,往往不如不传。这叫越传越糊涂。例如:“高雅”。词典上解释为“高尚,不粗俗”。“高尚”比“高雅”还难理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必备简答) 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扣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膏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養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5.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日内方育。 6.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8.简述学校教育在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恃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入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2.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Michael Polanyi.Study of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12.)。“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显性知识”,是最常见的知识形态。“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有人译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采取“缄默”的译法,可能更接近于波兰尼的本义。据《辞海》的解释,“缄”为信札的“封口”,“缄口”或“缄默”的词义均为“闭口不语”。而波兰尼提出的所谓“明确知识”,意指“可以说出来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而他所谓的“缄默知识”,则是指那种“虽然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称之为“不能说出来的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说的(We

knowmorethanWecantell)”,就是这种知识存在的证据。中国道家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种缄默知识。 简单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前者指人们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后者指人们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人们能够知道的比他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就其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二、教学实践对缄默知识的疏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分类来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还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等有关的缄默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认识论上不仅要重视那些显性的知识,而且要特别重视那些大量存在着的缄默的知识。 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能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园)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幼儿园)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新版课程改革试题小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1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

.....................最新资料整理推荐.....................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 发布时间:2006-08-12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文章作者:陈柳钦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而产业集群有利识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缄默知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一、缄默知识和知识转化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进步的最主要力量。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兰尼(Mickael.Polanyi)于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迈克尔·波兰尼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于出版的《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和1966年出版的《缄默方面》》(The Taci timens 方学术界第一个对缄默知识及缄默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认为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键部分。”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知识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按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或者缄默认识是人类知识的“向导”和“主人”,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可见其重要性

2020年重庆市渝中区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真题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渝中区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控制作用 B、制约作用 C、促进作用 D、指导意义 【答案】D 2、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个案研究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答案】D 3、()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专制型 B、放纵型 C、民主 D、集体型 【答案】C 4、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即()。 A、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 B、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

C、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动作目标 D、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答案】A 5、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A 6、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答案】C 7、会讲英语的入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A 8、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答案】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