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_梁玉成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_梁玉成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_梁玉成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_梁玉成

2014年1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14

第34卷第1期(总123期)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4(Sum No.123)

[收稿日期]2012-03-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YJA84002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作者简介]梁玉成(1971-

),男,广西合浦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主

任,副教授。

①追踪数据模型可以估计和控制非观测效应,固定模型假设个体效应不随时间改变。

本文使用的中国大城市社会网与求职调查(广州、济南和上海)数据,由西安交大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边燕杰教授主持调查,广州数据的收

集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资助,济南数据的收集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资助,上海数据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资助。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梁玉成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认为在社会关系发挥正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穆尔(Movw )提及的拥有好的关

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的内生性类型;而在社会关系发挥负功能的情况下,网络使用过程中显现的是有能力的行动者倾向于不使用关系这一个殊异的内生性类型;在此确定基础上,认为穆尔提出的内生性不具有普适性,其对网络研究的一般形式的否定是不成立的,并验证了关系的使用对于收入的效应呈现随着关系使用概率而呈现变化的异质性效应。

[关键词]社会资本;同质性;内生性;反事实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异质处理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45X (2014)01-0084-08传统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

会网络中的资源,那些拥有好的社会网络资源的个体,其社会资源的使用将提高劳动力市场回报

[15,13,27]

穆尔(Mouw )在2003年提出[19]

,无论行动者寻找

工作的方式是哪一种—

——是采用逐次搜寻模式(se-quential search model )抑或是采用扩展搜寻模式(ex-tensive search model )。一方面,拥有好的关系人,会提高行动者对收入的预期,使其追求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比拥有差的关系的行动者更倾向于使用关系的情况。这样,当我们分析行动者使用关系对其找到的工作的影响时,是否使用关系本身就不是一个随机事件,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内生性问题。行动者并非随机的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关系,另外一组不使用关系,而是存在着自我选择过程,这种情况下一般回归的分析结果存在着严重的偏误。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穆尔使用了一个追踪数

据—

——国家青年纵向调查(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 ,NLS ),将同样基于该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与

截面回归模型进行对比。截面回归模型中的结果不出

意外,关系对劳动力市场回报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在更加严谨的固定效应模型中①,进一步控制了潜在的人力资本变量,

以及“使用关系”的自我选择性之后,传统的社会资本理论所预期的“使用关系”对劳动力市场结果的正向因果影响并未出现。

基于理论的分析、模拟对比和实证数据的结果,穆尔从同质性和内生性两个方面总结和提出

[19,20]

:过

去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社会资本研究所得到的社会资本

对劳动力市场回报的正效应,

可能是一个虚假因果关系。穆尔的批评几乎是颠覆性的批评。因为他质疑了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研究领域最为基本的研究成果和研

究范式。

本研究②从穆尔提出的社会资本的选择偏误出发,使用目前既能修订选择偏误,又能够确认因果关系的两种方法和模型—

——倾向性匹配模型和异质处理效应模型—

——来分析到底社会网和社会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内生性是否如穆尔所言,

是基于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倾向于使用关系而造成的。本研究将揭示内生性

的可能性是更加多样化的,穆尔关于内生性的批评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本文将给出两类不同的内生性类型及其各自存在的社会情境。

一、关系使用的内生性及分析

穆尔所提出的关于内生效的批评,涉及到社会学研究中对于因果推论的基本问题。当自变量X有两种状态0和1,试验的方法是将两组特性一样的人,随机分配到控制组(X=0)和实验组(X=1),这时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在结果变量上的差异,则可以作为试验的效应。然而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是通过调查来收集资料。这时分配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行动者往往不是随机分配,也就是穆尔所批评的内生性问题。即实验组(使用关系的行动者)往往是拥有更好关系的行动者;而控制组(没有使用关系的行动者)往往是不拥有好的关系的行动者。因此,如果我们这时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视作实验效应,那么会存在很大的偏误。

穆尔的批评其实涉及了对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研究基本范式的质疑。传统的研究范式往往是回归分析方法:假定所观察到的研究对象是随机发生的,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在无遗漏的控制所有重要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分析解释变量的效应。但是实际上,经常会发生内生性或自我选择的问题,造成回归分析不能充分排除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准差异(baseline difference),或者是实验前两组之间的异质性(pre-treatment hetero-geneity)。在此情况下,研究所做出的因果估计往往不精确,甚至错误。因此,为了在存在实验之前处理组和对照组成员的差异(或者称为选择性)的情况下分析因果关系,反事实分析的方法被提了出来[18,23,24]。本文主要是利用反事实分析技术中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来应对穆尔所提出的内生性问题。

(一)反事实分析与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

反事实分析区别与传统的分析观点在于它看待社会现象的角度。该理论提出,任何个体在面对实验处理的时候都存在着两种反应:一种是接受实验处理后的反应,另外一种则是没有接受实验处理的反应。而在现实情况中,我们仅仅能够观测到实验组受处理后的反应和控制组没有受处理的效应,而观测不到实验组不受处理后的反应和控制组受处理的效应。这类无法观测到的效应称为反事实效应(参见表1)。

研究者希望获得的是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和没有接受实验处理的效果,其效果之差就是处理效应。反事

表1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反事实和事实

组别

可能的结果

Y1Y0

实验组(D=1)可观测E[Y1|D=1]反事实E[Y0|D=1]对照组(D=0)反事实E[Y1|D=0]可观测E[Y0|D=0]实分析假定某个研究对象接受实验处理的效果,并不影响其他研究对象接受或不接受处理的效应。在此假设基础之上,并假定反事实可以被观测的情况下,研究对象的总体平均处理效应(Average Treatment Effect;ATE)为[22]:

E[δ]=E[Y1-Y0]

=E[Y1]-E[Y0]

={πE[Y1|D=1]+(1-π)E[Y1|D=0]}-{πE

[Y0|D=1]+(1-π)E[Y0|D=0]}

=π{E[Y1|D=1]-E[Y0|D=1]}+(1-π){E

[Y1|D=0]-E[Y0|D=0]}

=πE[δ|D=1]+(1-π)E[δ|D=0](1)

这样,研究对象的总体平均处理效应是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果效应一起构成。其中实验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为:E[Y1|D=1]-E[Y0|D=1],即E[δ|D=1];控制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U: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Untreated)为:E[Y1|D=0]-E[Y0|D=0],即E[δ|D=0]。其中,π为总体中接受处理(treatment)的比例,1-π为没有接受处理的比例。因此,总体平均处理效应(ATE)等于π?ATT+(1-π)?ATU。

将公式(1)进行转换:

E[Y1|D=1]-E[Y0|D=0]

=E[δ]+{E[Y0|D=1]-E[Y0|D=0]}+(1-

π){E[δ|D=1]-E[δ|D=0]}(2)

公式(2)显示,传统的方法所估计获得的处理效应E[Y1|D=1]-E[Y0|D=0]其实是总体平均处理效应E[δ]和另外两项偏误的和。第一项E[Y0|D= 1]-E[Y0|D=0]是处理组和实验组在没有处理之前两者之间的差异。第二项E[δ|D=1]-E[δ|D=0]则则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接受处理上的效应之差。穆尔关于网络关系的内生性的批评就在这个方面。使用关系的行动者,因为其关系相对于不使用关系的行动者所掌握的关系而言是好关系,所以其使用关系的效果要大大好于不使用关系的行动者所使用关系的效果。E[δ|D=1]-E[δ|D=0]也被称为选择性偏误(self selection bias)。一般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ATE

梁玉成: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的估计,其作法是假定控制足够的共变项之后,可以消除两组人的特性导致的差异,并假定接受实验的被研究者的因果效应与未接受实验者相同。然而,回归分析通常无法克服自我选择的问题。当两组人的关系的特性不同,使用关系和不使用关系的两组人可能完全无法比较,在这些情况下,回归的推估会有大的问题。

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假定: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能够被一组共变项(Z)完美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共变项进行分层配对,使得每层内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Z上性质接近,其唯一差别就是他们是否接受处理。这样就可以根据处理效应,并根据各分层的差异,以及分层所占的比例做适当加权,则可得到好的ATE、ATT、ATU 的估计。具体而言,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方法包含倾向评分(Propensity Score)和匹配(Matching)。首先通过倾向得分来为实验组个体在控制组中寻找合适的可比对象进行配对,目的在于模拟随机分组(randomized subclassification),从而去除选择性偏倚和混杂偏倚;然后再根据分配的各自结果来进行分析,以寻找接近真实的ATE、ATT、ATU的估计。

本文PSM模型的倾向得分就是个体在其自身特定属性下接受某种干预的可能性。即每个被调查者使用或者不使用关系的概率。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建立一个概率预测模型,为每一个找工作者使用和不使用关系者在对照组中寻找与他本身受干预后结果尽可能相同的对象,与之匹配,然后再察看各配对组结果变量的差异,从而尽可能地排除基准差异偏倚和选择性偏倚。在实际操作中,对调查看的匹配过程是较复杂的。PSM模型根据最大配对法则(Greedy Matching Algo-rithm)到对照组中去配对[25],通过倾向得分配对使多维化的问题变成一维或少维,简化配对过程。该方法平衡了不完全和不准确配对带来的问题,对函数形式具有稳健性,并对个体的随机效应完全没有限制,从而允许样本有随意异质性。

(二)影响是否使用关系的因素

边燕杰通过对天津和新加坡的研究发现[1]:近七成人在找工作过程中使用了亲属、朋友、相识等非正式渠道搜集就业信息,或取得亲友帮助。并且其中大部分人利用强关系,很少的人用了间接关系;但如果用了间接关系,中间人与被访人、与最终帮助者的关系、往往是很强的。而这种间接的强关系能使被访者找到一位地位较高的帮助者,协助被访人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的职业中去。

笔者使用了2009年7月边燕杰教授主持的“2009年中国大城市社会网与求职调查(JSNET2009)”数据。该数据在长春,广州,济南,兰州,上海,天津,厦门和西安等八个城市,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18岁到69岁有过职业经历的被调查者。本研究使用了广州、济南和上海三个城市的子数据。因变量为在找工作中是否使用关系,因此采用逻辑斯蒂(logist)模型。在模型1中,放入个体的基本背景变量:找工作时的年龄和年龄平方,性别,户口类型等;在模型2中,则加入政治身份,教育和找工作的时期;在模型3中,加入代表着个体所拥有的网络质量的变量———餐饮网因子得分和拜年网因子得分,这两个变量的得分越高,则代表着个体的网络越优质①(见表2)。

表2求职是否使用关系的二分数据的逻辑斯蒂(logit)决定模型变量

模型1

基准模型

模型2

模型1+

社会特征

模型

模型3

模型2+

网络质量

模型

模型4

1995年

之前

模型5

1995年

之后

找工作时

的年龄

0.277***0.141***0.158***0.206**0.08

找工作时的

年龄平方

-0.00380***-0.00219***-0.00239***-0.00308*-0.00149*性别

(男性=0)

0.0108-0.0761-0.109-0.315*0.08

是否党员

(非党员

=0)

-0.389***-0.397***-0.564**-0.14教育年限0.00993-0.02810.01-0.101***

时期哑变量

(1995年

以前为0)

1.785***1.659***

餐饮网

因子得分

0.307***0.416***0.185*拜年网

因子得分

0.03590.10.01常数-3.757***-2.424***-2.150***-3.300***1.967*个案数1868186117606421118R平方0.0370.1480.1590.1270.141表2显示,无论是餐饮网,还是拜年网的质量,都会增加行动者在求职过程中使用关系的概率,但是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http://skxb.xjtu.edu.cn

①计算方法和理论意义均来自边燕杰教授于2009年9月5日在

西安交大召开“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研究数据分析工作坊”上给出的餐

饮网,拜年网和求职网的测量统计方法和模型的讲解。

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餐饮网和拜年网的测量都是采用了因子得分,因子两者之间具有一致的测度,因此拜年网的作用只有餐饮网的1/10。我们考虑到拜年网更多的属于家庭诸多成员共同拥有,也具有更多的礼节性质,包含大量的弱关系。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此,这就证明了存在穆尔所批评的内生性问题。是否使用关系与关系的资源含量呈现高度相关,使得使用关系求职的子样本与不使用关系求职的子样本并非随机抽取的两个样本。这也就是公式(2)中的E [Y0|D=1]-E[Y0|D=0]。即内生性问题导致这两个群体在处理(是否使用关系)之前就存在着基准上的差异。

(三)使用关系对求职的平均处理效果(ATT)

为了克服内生性问题,我们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SM分析方法来计算找工作过程中是否使用网络关系对所找到工作的收入的效应,使用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PSM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使用关系对求职效果上的差异。笔者同时给出了这两个分析获得的结果(见表3)。

表3关系使用对收入对数的效应在多元回归模型(OLS)

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SM)上的差异

模型类型多元回

归模型

(OLS)

倾向性评分匹配

方法(PSM)(注1)

ATT ATU

ATE

差异

OLS-PSM

模型1

基准模型

1.5354***1.36020***1.535***1.447***0.0884

模型2

模型1+社

会特征模型

1.5361***1.176***1.236***1.206***0.3301

模型3

模型2+网

络质量模型

1.537***1.1314***1.1495***1.1405***0.3965

注:其中ATU和ATE的显著度,是使用自举法(Bootstrap)来估计的,设置自举次数为50次。

表3显示,PSM模型估计的效应均低于OLS模型。这证明穆尔的批评在方向上是正确的,确实存在关系的内生性问题导致高估了使用关系对收入的效应,且这个问题并不随着传统的分析社会资本效应的OLS模型中变量的增减而改善;但是结果也同样显示,虽然存在穆尔所说的关系的内生性问题导致高估了使用关系对收入的效应,但是并不是穆尔的关系的作用是不存在的,使用关系还是会导致找到更高的收入的职业。

表3还显示,随着模型中自变量的增加,OLS模型对使用关系在收入上的效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PSM估计的使用关系在收入上的效应则随着变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现象。这表明遗漏重要变量会导致分析使用关系对收入效应的偏误,尤其是没有使用关系组在使用情况下的平均效应(ATU),其数值在模型2和模型3的差异大于使用关系组在使用情况下的平均效应(ATT),显示如果没有控制网络质量这一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会更多地夸大了没有使用关系组如果使用关系的效应。而实际上,因为没有使用关系组的关系资源含量较少,并不会有如此大的效应。

(四)不同时期使用关系对求职的平均处理效果(ATT)

边燕杰和张文宏提出[4],同经济体制对应的不同“网络作用空间”的命题。即在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中[16,1]。人际关系网络对职业变动的作用大小,作用范围存在差异。

因此,笔者将时间划分为1994年以前和1995年以后,将找到的工作单位性质划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以便于分析再分配和市场力量对关系对收入的效应,分析使用表3中的模型3(见表4)。

表4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关系使用对收入效应的多模型比较

空间时间

多元回归

模型(OLS)

倾向性评分匹配

方法(PSM)

ATT ATU ATE 体制内

1994年以前1.437***.293***.996***.996***

1995年以后.2411***-.1339.080-.0269体制外

1994年以前1.210***.823***1.322**1.072**

1995年以后.0456-.023-.0586-.041注:其中ATU和ATE的显著度,是使用自举法(Bootstrap)来估计的,设置自举次数为50次。

表4的结果与表3的情况一致,OLS与PSM估计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不一致的,显示不同时间和空间下,仍然都稳定的存在着穆尔提出的关系内生性所导致的选择效应。一方面,结果验证了边燕杰和张文宏提出的同经济体制对应的不同“网络作用空间”的命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使用网络关系的效应在不同网络作用时间和空间表现佷不一致。1994年之前,无论体制内外,人们依靠关系找工作都能获得较好的收益;1995年之后,无论体制内外,人们依靠关系找工作都不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在1995年以后的体制内,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得

梁玉成: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到的结果是与穆尔预测的完全一致的情况,在没有考虑关系的内生性的情况下,传统的OLS模型得到了关系的正效应;在考虑到关系的内生性的情况下的PSM 模型,发现关系的作用实际是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一定就证明了穆尔提出的理论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另外一种内生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样可以得到穆尔提出的观测效应。如果社会网络是阻碍了劳动力配置的最优化(这也是边燕杰和张文宏在他们2001年的研究中最后提出的一种可能性),那么有能力的人不再使用关系,反而是没有能力的人使用关系。这种关系的内生性与穆尔提出的内生性截然相反,但是同样可能导致观察到关系对于求职效果不起作用。

笔者考虑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中国社会场域在1995年存在着重大的改变。因为自此开始,中国城市国有企业开始了较为激进的市场化转型,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的下岗失业人员①。一方面,这个变化导致了城市的市场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人们面临的是竞争的激烈和加剧。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时期,人们突然发现传统的熟人关系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个新的名词———“杀熟”逐渐为社会所熟悉。因为杀熟指“利用熟人对自己的信任,采取不正当手段赚取熟人钱财”,所以人们用此词来描述传统熟人社会关系运作的失范。笔者认为,中国人选择是否使用关系与穆尔所分析的西方社会存在着重大的不同。

我们必须提及得是,传统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都集中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正功能上,对于其负功能鲜有研究。蔡禾和贾文娟在个案研究中就发现[5],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关系双方的内在紧张会出现和加剧,最终有可能导致“逆差序格局”———关系密切的行动者受损,关系疏离的行动者反而受益。因此,中国在特定的情形下,即1995年之后,人们对关系的偏好可能发生逆转;而在1995年之前,我们和西方一样,都是关系资源丰富的人偏好使用关系。1995年之后,由于市场化程度增加,失业导致求职市场竞争增加,最终导致社会转型期间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使得关系的效应大大降低,并最终导致人们对关系的偏好发生重大的改变。

PSM模型的优点在于将其他可观测的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去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关系关系的求职者的初始工资的差异,但是PSM的问题是假定研究使用关系和不使用关系的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差异是恒定值。问题在于,难道使用关系对于所有的人意味着同样的收益吗?

我们在前面提出,内生性的机制是行动者对关系的使用偏好。人们极可能偏好使用关系,也可能偏好不使用关系,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穆尔所提出的观测不到关系的作用。因此,对于1995年之后PSM观测不到关系作用的解释,我们还需要新的研究方法来解决。

二、关系使用的异质性处理效应分析

在假定所有的影响人们选择使用关系或者不使用关系的因素都是可以观测的情况下(ignorability as-sumption),穆尔关于关系的内生性疑问,本质上就是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处理前两组就存在了异质性(pre-treatment heterogeneity),并且结果和试验条件存在着相关性。这种实验前就存在的两组之间的异质性为样本的选择性。很明显,穆尔正是批评这种选择性会造成偏差。笔者此前正是使用PSM方法来消解这一偏差。

除了样本选择性偏差之外,还有一种偏差,即试验效果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of treatment effect)。使用关系的人和不使用关系的人,他们使用关系的效果可能存在着一致性的或者说系统性的差异。例如,在1994年之前,没有使用关系的人如果使用关系,其收益可能会随着他们使用关系的可能性(倾向性匹配得分)增加而提高,也可能随着他们使用关系的可能性(倾向性匹配得分)增加而降低。因此,当我们更清晰地搞清楚随着行动者使用关系的可能性与收益之间的变化关系,就可以看清:人们到底是偏好使用关系,还是偏好不使用关系。

(一)异质性处理效应模型

异质性处理效应模型(heterogeneity of treatment effect model)由布朗迪(Brand)和谢宇[12]提出:y

i

=α+δ

i

d

i

i

X

i

+u

i

其中,代表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试验之前的差异

(穆尔提出的样本的选择性),d

i

为哑变量(实验组= 1,控制组=0),δ代表试验结果的异质性。当存在干预前的异质性的时候ρ(α,d)≠0;当存在试验效果的异质性的时候ρ(δ,d)≠0。为了识别试验效果的异质性,Brand和谢宇提出,使用倾向性匹配得分作为协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http://skxb.xjtu.edu.cn

①根据刘迎秋等著《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276页提供的资

料,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年城镇下岗职工年底人数

分别为:300万、360万、564万、891万、1151万、1080万和1174万。

量,将倾向性匹配得分划分为若干区间,该方法可以使得在每个区间内所有的协变量基本上具有同质性(一般在满足PSM 分析条件下即可),这样两组之间的差异就可以认为是试验的差异了。然后结合多层次线性模型,将个体看作第一层次,将不同区间作为第二层次,从而分析随着使用关系的概率的上升关系的效果的线性变化趋势。

(二)关系的异质性处理效应分析

笔者根据以上的描述,仍然使用与前面PSM 模型一样的关系选择模型(表2中的模型3)来建立倾向性得分模型,并根据倾向性得分来进行分层,然后在结合分层线性模型来估计各层之间的异质性作用关系,最后根据不同层的平均作用做线性拟合图①。

表51994年前后倾向性匹配得分层中使用关系

对收入对数的平均作用和线性拟合参数

年份

项目

各层参数

1

2

3

4

5

6

7

总体参数斜率截距1994年之前效应-0.1080.0230.0040.2120.3220.7560.129-0.306标准差0.1600.1320.0910.1190.1680.2820.0430.146

1994年之后效应0.5270.2180.057-0.1150.127-0.1490.833标准差

0.1240.0710.0650.0720.1640.035

0.178

图1不同时期使用关系的倾向性匹配得分与对收入对数的影响效果关系

我们根据表5中的参数,

做了倾向性匹配得分和处理效应的线性图如下。从图①中可以看到,在1994年之前,随着使用关系的概率的上升,关系的回报不断的上升;而在1994年之后,随着关系的使用概率的上升,关系的回报不断的下降。实证结果表明,关系对收入的效果并非常数,而是存在着异质性的关系效应;同时在不同时间上异质性的关系效应的作用模式也不相同:在1994年之前是关系使用效果的正强化,而在1994年之后则是关系使用效果的负强化。

参考表1和模型4和模型5,这两个模型分别计算了1994年前后关系使用模式上的差异。明显的变化就是:1994年之前,教育程度和使用关系无联系;而1994年之后,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不使用关系;从1994年前到1994年之后,餐饮网因子得分对关系的使用概率的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均显示出有能力的人不再倾向于使用关系。在分析了关系使用效果上的时间变化后,为了分析关系使用效果在空间上的变化,对1994年之后(之所以不分析1994年之前,在于这个时间段内,样本中所包含的体制外单位的样本规模太少),笔者又将其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别再次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61994年后体制内外倾向性匹配得分层中使用关系

对收入对数的平均作用和线性拟合参数

类别项目

各层参数

3

4

5

6

7

8

总体参数斜率截距

体制外

效应0.6410.122-0.0390.095-0.141-0.246-0.1390.843标准差0.1720.2020.1150.0830.0870.2020.0380.227体制内

效应0.4210.1910.2820.0180.0050.465-0.0640.503标准差0.1830.1480.1370.1040.1290.2690.0430.242

我们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1994年之后,无论体制内和体制外,均一致地显示出随着使用关系的概率的上升,关系的回报不断地下降;而且体制外的回报下降高于体制内。即1994年之后市场化程度与关系的回报下降成正比。也就是说,在1994年之后的体制内和体制外这两个不同关系作用空间内,关系的使用对于收入的效应均是负强化。

梁玉成: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计算由Stata 程序HTE 完成。该程序见Jann ,B.,J.E.Brand ,Y.Xie.2010.Stata module to perform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 analysis.Available from http ://ideas.repec.org /c /boc /bocode /s457129.html 。

图21995年后体制内外使用关系的倾向性匹配得分

与对收入对数的影响效果关系

将1994年前,1995年后的体制内和体制外这三组模型的结果放在一起对比,从选择模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从再分配程度降低和市场化程度增加的顺序,关系的负强化程度越来越大。因为该现象显示市场化的转型导致关系运作的传统模式失范,所以在面对这一社会情境下,很明显有能力的人将不再选择使用关系。

本文所发现的这一选择效应与穆尔所提出的选择效应是完全不同的。即穆尔所提出的“拥有更好的关系的行动者更倾向于使用关系”这一选择过程,并非社会网和社会资本运作之中的唯一导致内生性的唯一一种选择。在求职等行动中,行动者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社会关系很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选择函数,应该不但与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和数量有关,还应该受到与关系运作的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结论

穆尔所提出的网络的内生性理论———拥有越多关系的行动者越倾向于使用关系———被证明不具备普适性,或者说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本研究使用的(JSNET2009)数据所代表的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情境下,我们观察到:在1995年前后,网络内生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95年之前,我们确实观测到了穆尔所提出的内生性,并且也发现该类型的内生性会导致高估关系对求职收益的效应,但关系的作用仍然存在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1995年之后,笔者则观测到了另外类型的的内生性———由于关系的负功能,拥有能力的行动者选择不使用关系———反而是该类型内生性的效应下,关系的作用不但降低,甚至称为负的效应。因此,穆尔提出的内生性未必具有普适性,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很可能是网络发挥正功能的前提下。本文的研究则做了另外一半的补充:当网络发挥负功能的前提下,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内生性,拥有能力的人倾向于不使用关系。

本文的另一发现是:验证了关系对于收入效应并非此前研究所认定的恒定的常数,而是一个随着关系使用概率而呈现变化的异质性效应;同时,采用大型调查数据,从大尺度观察到了蔡禾和贾文娟通过个案数据发现的网络关系存在的负功能[5];从边燕杰和张文宏提出的“网络作用空间”的角度[4],分析了关系负功能出现的特定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初步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M]//林益民,涂肇庆.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

学出版社,1999:110-138.

[2]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3]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J].开放时代,2004(2):93-107.

[4]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9.

[5]蔡禾,贾文娟.路桥建设业中包工头工资发放的逆差序格局[J].社会,2009(5):1-20.

[6]关秉寅,李敦义.补习数学有用吗?一个“反事实”分析[J],台湾社会学刊,2008,41:97-148.

[7]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张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J].社会学研究,2004(6):1-10.

[9]郑也夫.走向杀熟之路[M]//郑也夫.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63-290.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BIAN YANJIE,SOON ANG.Guanxi Networks and Job Mob-ility in China and Singapore[J].Social Forces,1997:75.[12]BRAND JENNIE E,YU XIE.Who Benefits Most from College?Evidence for Negative Selection in Heterogeneous

EconomicReturns to Higher Education[J].American Soci-

ologicalReview2010,5(2):273-302.

[13]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Supple-

ment),1988,94:94-120.

[14]GRANOVETTE 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8):1360-1380.[15]GRANOVETTERMARK.Getting a Job[M].Chicago,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www.xbskb.cn;http://skxb.xjtu.edu.cn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16]GRANOVETTERMARK.Afterword1994:Reconsidera-tions and a New Agenda[M]//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Second Edition.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39-182.

[17]MEPHERSON MILLER,Lynn Smith-Lovin,James Cook.Birds of a Feather:Homo-phi ly in Social Networks

[J].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2001(7):415-44.[18]MORGAN S L,HARDING D J.Matching Estimators of Caus-al Effects Prospects and Pitfal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Research,2006,35(1),3-60.[19]MOUW T.Social Capital and Finding a Job:Do Contacts Mat-ter?[J].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2003,68:868-898.[20]MOUW T.Estimating the Causal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a Review ofRecentResearch[J].AnnualReview of Sociolo-

gy,2006,32:79-102.[21]NAN LIN.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J].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1999,25:467-487.

[22]RUBIN D B.Comment on"Randomization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The FisherRandomization Tes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Association,1980,75:

591-593.

[23]WINSHIP C,MORGAN S L.The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 from Observational Data[J].AnnualReview of So-

ciology,1999,25:659-707.

[24]WINSHIP C,SOBEL M.Causal Inference in Sociological Studies[M]//M Hardy(ed.)The Handbook of Data A-

nalysis.Thousand Oaks,CA:Sage.2004:481-503.[25]PARSONS,FURUYA,S Pal,P Kessler.Biogenesis and function of peroxisomes and glycosomes[J].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2001,115(1):19-28.

(责任编辑:冯蓉)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Endogeneity of Social Network

———a discussion on Mouw's views

LIANG Yu-che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ork,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where social network performs a positive function,individual actors with good relations show a tendency of using a social network which suits the Endogenous Type mentioned by T.Mouw.And when the network develops a negative function,those ca-pable actors may tend not to use networks instead,which is described in this research as a particular Endogenous Type II.Therefore,it is held that it is invalid to negate the universality of endogeneity proposed by T.Mouw and the general form for the study on the network.The study ha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ionship on one' s income demonstrates an endogenous effect along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lationship.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homogeneity;heterogeneity;counterfactual analysis;tendentiousness scoring matching method;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heterogeneity processing effect model

(上接第34页)

State-owned StockRight and Value-creating

———Evidence from listed power companies

XU Yang1,ZHOU Qi-qing2,YANG Yang3,WEI Jian-gang1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2.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Commerce,Xi'an710083,China;3.University of Colorado,Colorado,USA)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troversy whether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is low,and with the listed power companies as the sample and the economic value addition as the efficiency indicator,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state-owned stock right and value creating capacity in the same in-dustr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ow value creating capacity is common in the power industry.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the efficiency measured with the value-creating ability method and the fact whether the stock right is state-owned,but the corporate capital operating capacity and attention given to the main operations form the key to boosting the efficiency instead.

Key words state-owned economy;economic added value;stock right;efficiency;value-creating

梁玉成: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

浅谈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浅谈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在《医学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一文中,有段话令我感触颇深:“作医生,要做到‘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通天理,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人情,是要了解并知晓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达国法,是要符合诊治原则、规范,以及技术路线、方法技巧,也要包括有关法令、政策。”联系自身,作为今后无论是走向学术研究,还是工作岗位的我们,是否也应做到“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呢?答案无用质疑。正如文章中提到的,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人文修养和哲学则具有根本性、终身性,所以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我们要学习的很多。 有人以为,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哲学社会科学不那么重要了。 毫无疑问,我们继承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自然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这两者的重要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而且我可以说,就重要性而言,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毫不逊色。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它的任务是单一的,发现自然规律;可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研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研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可以说,自然科学技术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绝大部分是社会问题,它不可能单纯依靠自然科学技术本身来解决,必须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而且从社会形态发展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的主体作用越大,越要求对社会规律认识的自觉性。没有对人类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当然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摸索,但摸索只是通向规律性认识的道路。我们不可能永远摸索,而必然要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极其注重思维素质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本课程立足现代逻辑的高度处理传统逻辑内容,建构以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理论与方法为核心的内容体系,阐述思想和思维内在的逻辑基本规律、思想和思维都要遵守的逻辑基本法则、思想和思维都要运用的逻辑基本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 三、课程目标 该课程系统讲授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逻辑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密切联系思维和自然语言的实际与特点,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逻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和方法;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并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各种案例进行虚拟实践,大量结合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日常生活等事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分析、批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将所学逻辑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逻辑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炼,使学生能运用逻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去分析解决日常思维、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思维问题,形成严密、正确的思维推理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树立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基础。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题(含答案)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判断题 1.“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大学毕业的。”是简单句。(×) 2.“不该走的是走了的”这句话不能换质。(×) 3.“什么是逻辑?”与“逻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区别是一样的。(×) 4.“张三不是小偷”是简单句。(√) 5.《皇帝的新装》案例中不称职的都看不见这件新装,可变换成能看见的都是称职的,其中“能看见”和“称职”一定是等同关系。(×) 6.1977年英国的的《英国大百科全书》将逻辑列为五大学科的第二位。(×) 7.SIP能换质位。(×) 8.哺乳动物是不会灭绝的。(√) 9.充分条件的逆否推理就是当否定一个充分条件的后件之后,也一定要否定它的前件。(√) 10.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 11.从属关系要么全是肯定句,要么全是否定句。(√) 12.反对关系是矛盾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3.负命题就是否定命题。(×) 14.改变主项叫换位。(×) 15.概念的偷换肯定就是整体和类的偷换。(×) 16.国际大趋势下,逻辑思维能力考察已经不再受到人们关注。(×) 17.换位推理就是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方法。(√) 18.换质和换位不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19.基本复合命题里包括联言命题。(√) 20.课上老师讲的请吃饭例子中第三个客人因为主人公的那句“我说的不是他们”而离开,是因为此客人做了一个排除性推理。(√) 21.联项否定,谓项周延;联项肯定,谓项不周延。(√) 22.联项和亮项是非逻辑概念。(×) 23.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 24.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和规则的学问。(√) 25.逻辑学是基础性学科。(√) 26.逻辑研究的命题必须要有真假。(√) 27.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28.逻辑这个名词是在章士钊之后才在中国推广普及的。(√) 29.矛盾、反对和下反对,必然一个判断是肯定的,另一个是否定的。(√)

自然天性、教育与“人道道德”

自然天性、教育与“人道道德” 卢梭是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发展史中颇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其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第一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第二论”)和《社会契约论》向来颇受重视。相比之下,《爱弥儿》在卢梭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虽然它被卢梭自己视为是最重要的著作,并且通常是学者在研究其他论著过程中撷取材料和论据的重要文本资源,但吊诡的是对于《爱弥儿》本身的政治哲学研究却十分缺乏;与此同时,《爱弥儿》在教育学或者教育哲学领域却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卢梭至今因为其前后期著作所表现出的“迥然不同”的思想倾向而备受争议,要么被认为是个人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要么被认为是集体主义者和极权主义的先驱,更有学者视其为缺乏思想统一性的作家。面对此种境况,有必要回过头来严肃审视《爱弥儿》在卢梭政治哲学中的角色和影响,一方面这有益于挖掘其本身在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的宝贵价值,一方面也能借此加强卢梭政治哲学的一贯性,使其深意显露。对《爱弥儿》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需要首先将之置于卢梭思想整体之中,这意味着需要将之与卢梭其他主要论著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虽然有关卢梭政治思想的总体倾向不乏争议,但更重要的是应相信存在一种“卢梭体系”,并搁置定性论断,安于每部主要著作各自的蕴含,尝试找出其中的主线条再进行整体串联和评判。卢梭以道德批判开始其写作生涯,纵观其思想始末,可以发现其所有著作都围绕道德与政治为线索展开。正因如此,卢梭

才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哲学中“道德政治”的开创者,以捍卫道德为由展开“现代性”批判。进一步来说,卢梭的道德观又取决于他的人性理论,因此,《爱弥儿》政治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理应以其人性观作为中心线索。《爱弥儿》的目标是在自然教育的引导下培养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使之生活在社会中的同时又能保持自然天性,质言之,做一个公民的同时又做一个自然人。此种教育目标的矛盾性在“二论”与《社会契约论》中就已经展现。卢梭在“第一论”批判文教社会虽然带来科学与艺术的繁荣,但却使人性堕落,在“第二论”中卢梭进一步以自然科学的立场还原自然状态和自然天性,追溯人性的堕落史, 其结论是人性本善及其非政治属性,技艺的出现和群居生活使人性逐渐扭曲并导致人类的不平等,而政治社会的创立标志不平等被法律和制度最终确证。然而卢梭并未延续此种逻辑以彻底否认政治与社会的合法性,相反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致力于构建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其依据的政治性公民道德也与“第二论”中描述的自然天性完全相反。由此反映的自然与社会、自然天性与公民德性之间的矛盾便与《爱弥儿》的教育目标的矛盾相互映衬,然而这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即只要回答《爱弥儿》中关于培养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何以可能的问题便能完成“二论”与《社会契约论》之间的逻辑衔接。结合卢梭思想的背景,《爱弥儿》的自然教育目标首先意指一种自然的标准和非自然的建构,所谓非自然不仅针对教育技艺本身,还指这 种人为技艺的自然结果,这说明《爱弥儿》蕴含着与“第二论”相区别的对于自然的重新理解。一方面,教育和建构是自然的,因为它以

网络管理服务常识

网络管理服务常识 核心理念: 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满足需求,为员工提供机会,为发展培养精英。 服务理念: 理解真诚用心 经营理念: 责任共赢永续 发展远景: 打造专业型网吧管理专家 发展使命: 用网络传播文明 人才理念: 有才有德放心着用,有德有才培养着用 有才无德观察着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工作理念: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出现智慧; 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付出汗水; 如果既没有智慧有不付出汗水,只有选择离开。 虚拟网络员工培训 我们的宗旨时: 高端的配置、舒适的环境 尊贵的服务、优惠的价格。 服务细责: 要让顾客体会到“尊贵的服务”,服务时要不卑不亢,有气质、有气势。在服务的过程中网管表现出自身的尊贵才能体现出顾客的尊贵,才能体现“尊贵的服务”,面对顾客时我们不需要介绍服务业的重要性 工业、农业、服务业时国民经济的三大经济命脉,服务业时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服务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 要求:”请”字当头,“谢”字不离口。 迎宾时1、你好,欢迎光临!2、您好,帅哥/美女! 顾客呼叫网管1、您好,先生(美女)!(正常情况下) 2、您好,先生(美女)!请问几号机?(不清楚顾客位置) 到达顾客位置时您好,先生(美女),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顾客需要排除故障时1、好的,先生(美女)请稍等。(一般情况) 2、不好意思,请让一下,谢谢,(需要顾客起身时) 顾客需要购买商品时好的,先生(美女)请问你需要什么? 要有推销我们的商品,介绍时注意巧计:价格由高向底。 顾客需要外卖时不好意思,公司规定上班事件不得离岗,我们公司有XX,主动推销我们的商品。 为顾客服务完毕时先生(美女)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这是你需要的XX,找你XX,祝你玩的开心,有什么需要叫我。 (接送钱或物品时,要唱收唱付,双手接送,轻拿轻放

社会网络中心性度量

社会网络中心性度量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具有什么样子的权力,或者说居于什么样子的中心地位,对于信息在整个网络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种方法: 在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描述中,有两种重要的度量方法: 中心度与中心势。 中心度指的是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程度,中心势则描述整个图的紧密程序或一致性,也就是一个图的中心度。 而社会网络的中心性又可分为三种: 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 其中每一种中心性都有中心度和中心势两种指数描述。 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心度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标准化中心度绝对中心度标准化中心度 1.点度中心性(Point centrality)。 点度中心度: 在社会网络中,一个行动者与其他很多行动者有直接联系,该行动者就处在中心地位。 即朋友越多,越显示出来节点的重要性。 可以节点的入度(度)表示点度中心度。 点度中心势: 考察一个图而不是一个点。

表示一个图的一致性或总体整合度。 2.中间中心性(between centrality)如果一个行动者处在许多交往网络的路径上,可以认为此人处于重要地位,因为该人具有控制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他人的交往需要通过该人才能进行。 因而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信息的控制程度。 如果一个点处在其他点的交通路径上,则该点的中间中心度就越高。 3.接近中心性(整体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接近中心度: 考察一个点传播信息时不靠其它节点的程度。 当行动者越是离其他人接近,则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越是不依赖其他人。 因为一个非核心成员必须通过其它人才能传播信息,容易受制于其它节点。 因而,如果一个节点与网络中其它各点的距离都很短,则该点事整体重心点。 此外还有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centrality): 把与特定行动者相连结的其他行动者(节点)的中心性考虑进来进而度量一个行动者(节点)的中心性指标。 例如。 一个节点A其三个朋友都有很多连结对象,另一个及节点B其三个朋友没有什么连结的对象,二者相比,A的特征向量中心性较高。 图的中间中心势图的接近中心势图的点度中心势实际选择中心性的测量方法时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背景: 关注交往活动(通讯活动),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 如果研究对交往或对信息的控制: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

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清华大学的教学案例王君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84)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批评媒介文本和现象为主要宗旨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应综合运用媒介素养测评、课堂展示、工作坊、媒介事件讨论媒介批评文章写作、评报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批判素质的提高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1 4519(2009) 05 、授课宗旨:培养批判性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 年通过的《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明确提出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且有远大抱负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美国批判性思维的权威人士恩尼斯1987 年给批判性思维下过一个定义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美国佛罗斯堡州立大学的本斯利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功能定义,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成熟的思考过程,它包括对其观点的相关证据进行评估。批判性思维之所以重要,用美国学者保罗和埃尔德的说法就是而拥有了能控制自己思想、经常自我反省的思考能力能逐渐决定我们工作、生活的质量,乃至决定我们最为重要的生存”。谈及批判性思维的作用,美国哲学学会“德尔菲”批判性思维研究项目主持人、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教授费希万甚至认为我们坚信我们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是靠这个。我们还相信,自从本杰明〃富兰克林时代和约翰杜威的成就出现起,如果我们的公民更见多识广,更会思考,多些警惕,那我们的民主社会将持久不衰,更加强。费希万等人认为,美国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在个人和公民生活中,它是一种强大的资源25作者简介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EB/OL http cps/site/ NJ njuc/ 985/ YiL cont ueZhe/ ueZhe_1_2 html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理查德〃保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媒介批评课程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115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加强媒介教育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教育被赋予更好地实现言论自由和维系民主的重任。早在1999 ,33个国家的41 位受邀代表在维也纳举行会谈,并制定了声明与建议为了言论自由、知悉权利、促进建立及维系民主确保人们学到如何:分析、批判地反省和创建媒介文本;识别媒介文本来源,它们的政治、社会、经济和/ 或文化倾向及背景;了解媒介传达的信息及价值观;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个人信息传递并影响预设受众作为大学通识课程的媒介教育,旨在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启蒙和初步培养媒介批评课程的目的则在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深度发展和运用。从授课宗旨上看,媒介批评课程贯穿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例如,美国罗格斯大学(即新泽西州立大学) 新闻系的媒介批评课程宗旨是“提供一套批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以促进学生对媒体如何形成文化与社会的机理达致深刻的理解”“, 帮助你成为一个批判性的大众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媒介批评课程强调“这门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学术或业务领域的原创批评和研究技巧我们将阅读各种批判性的文本,研究批判性的方法,讨论它们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媒介批评课程是一门开给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其宗旨是《媒介文化与批评》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技能为主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使本科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审视媒介现象,评析新闻与传播作品”。、教学手段:重在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根据陈国明对传播领域的界定,新兴的媒介批评学科应该属于“公众传播学”的范畴该学科既整合了演说、修辞与说服等理论与技巧,同时也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等跨学科知识,在理论架构上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探索色彩,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强化教学效果。为此,授课教师需要用不少于的课时,让学生做分组展示、组织课堂讨论或参与工作坊美国罗格斯大学的授课方式就是由“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新闻片段和教育性录像放映、小组展示”四个环节组成清华大学新闻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反驳一个论证最重要是() A、反驳论点 B、反驳论据 C、反驳论证方式 D、反驳论证结构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不同假,可同真”是什么关系? A、矛盾关系 B、反对关系 C、下反对关系 D、从属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论证方式是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就是证明过程中所使用的什么? A、逻辑规律 B、命题结构 C、假设 D、推理形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下列哪个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A、只有p,才有q B、不p,不q C、如果p,那么q D、除非p,否则不q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排序法的题干中元素一般()类 A、三 B、四 C、一 D、两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假言命题表达的是 A、结果与结果的关系 B、条件与条件的关系 C、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不该走的走了”换质位: A、所有不走的都该走 B、有些不走的该走 C、所有走的都该走 D、有些走的该走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充分条件: A、否前能否后 B、否前能肯后 C、否前能肯前 D、否前不能否后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房价上涨0.5%是根据()得出的 A、一线城市 B、东部地区 C、南部地区 D、西部中小城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使“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成立的前提是哪个? A、所有的导演都是大嗓门 B、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C、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导演

D、有些大嗓门不是导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只有p,才Q,非p单Q”是什么条件的矛盾? A、否定条件 B、充要条件 C、充分条件 D、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所有的S是P换质: A、所有S是非P B、所有S不是P C、所有S不是非P D、有些S是P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充要条件假言命题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 A、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都真 B、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件假后件真 C、前件真后件假或者前后件都假 D、前后件都真,或都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4若“如果赛场失意,那么情场得意。”这句话真,那么下列那句话假? A、赛场情场皆得意 B、赛场情场皆失意 C、只有赛场失意,才会情场得意 D、只有情场失意,才会赛场得意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5只有P才Q,和非P但Q是()矛盾? A、充分条件矛盾 B、并且矛盾

目前社会性网络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

目前社会性网络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则(Rule Of 150)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分析软件 ●第一类为自由可视化SNA 软件,共有Agna 等9 种软件,位于图1 的右上角,这类软件可以自 由下载使用,成本低,但一般这类软件的一个共同缺点是缺乏相应的如在线帮助等技术支持; ●第二类为商业可视化SNA 软件,如InFlow 等3种,这类软件大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3)第 三类为可视化SNA 软件,如KliqFinder 等4 种,这类软件一般都是商业软件,但他们都有可以通过下载试用版的软件,来使用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 ●第四类为自由非可视化SNA 软件,如FATCAT 等7 种,这类软件的特点是免费使用,但对SNA 的分析结果以数据表等形式输出,不具有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功能; ●第五类为商业非可视化SNA 软件,只有GRADAP 一种,该软件以图表分析为主,不具有可 视化的功能。在23 种SNA 软件中,有16 种SNA 软件,即近70%的SNA 软件,具有可视化功能。 SNA分析方法 使用SNA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需要按准备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进行。尽管因不同的SNA 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但这三个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1.准备数据,建立关系矩阵 准备数据是指将使用问卷或其他调查方法,或直接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自带的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的用于研究的关系数据,经过整理后按照规定格式形成关系矩阵,以备数据处理时使用。这个步骤也是SNA 分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SNA 中共有三种关系矩阵:邻接矩(AdjacencyMatrix)、发生阵(Incidence Matrix)和隶属关系矩阵(Affiliation Matrix)。邻接矩阵为正方阵,其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如果邻接矩阵的值为二值矩阵,则其中的“0”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关系,而“1”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关系。然而我们

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揭露了它们矛盾性的根源实质上是自然人与所处社会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纯洁的爱;世俗的爱;矛盾;人的自然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红字》和《呼啸山庄》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其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曲相似的乐章。他们描写了两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纯爱和世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层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制约。桎梏的宗教和物质至上的世俗观念是造成两个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两个悲剧故事,暴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主题。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使读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美人及其社会的状况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在两篇文章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到底什么是爱情?人类在社会实践 “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着爱情的真谛。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情作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晶和精神产品,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双方感情的纯洁和诚挚。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守,还是现实社会的奴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都代表着欧洲传统,是两首爱与恨的长歌。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是意义深远的,使读者对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反映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英格兰的一桩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在转往美国波士顿的途中失踪了。在将近两年的寡居生活中,她与本郊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并相爱了。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两个相互般配的彼此都很优秀的年轻人之间,产生在自发的相互的,没有威逼与利诱的情感之间。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世界上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虽然男女主人公因为违反了清教教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两人的感情没有随多年的惩罚而有所淡化,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做过的事,有它本身的神圣性。我们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彼此这样说过”。“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纯真爱情,一方面,不论是从美国建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来看,还是从现代的理性观点来看,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两人的举动受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前者来看他们的爱情是值得支持和称赞的。而海丝特与其丈夫齐灵渥斯的爱显现出了一定的世俗性,海丝特虽然出身于古老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齐灵渥斯为妻。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齐灵渥斯只是她法律上的丈夫。正如她所说“我感不到爱情,而且我也没有装过;他谋害了我!他害我比我害他厉害得多!” 《呼啸山庄》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自幼寄人篱下,饱尝痛苦和屈辱,变得粗暴,疯狂和冷酷。在他那冷峻,阴郁的外表下潜伏着如地下岩浆般炽烈的热情,那就是对凯瑟琳痴狂的爱。[4](p668)同样凯瑟琳也深深地爱着希斯克利夫,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的生活中心思想就是他”,“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爱是至纯至净的,是超凡脱俗的。而凯瑟琳和林顿的爱情带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色彩。凯瑟

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

42.2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 社会学中的个人主义传统的重要性常常被广泛低估了(霍曼斯Homans,1982)。社会科学中主张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认识论著作常常依赖于抽象的范例或从经济学中借用过来的事例(波普Popper,1963;奥尼尔O’Neill,1973)。至于社会学家本人,他们普遍地接受这种观点:下降到个体层次是一种适合于组织和小群体研究的方法。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拒绝承认方法论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缩写为MI)在宏观研究中有任何用处,并且他们还常常把在这类研究中运用MI的提议视作一种对从经济学中借来的思维方式的不恰当的模仿(范·帕里基斯Van Parijs,1981)。 我将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讨论宏观社会学,并试图表明:首先,假如宏观社会学目前使用 多种范式,那么MI也是宏观社会学中的一个传统范式。我将提出一份这些范式的临时清单以便更清楚地看到这后一个范式的独特特征。第二,我将比较详尽地考察两个取自经典社会学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古典社会学家们甚至在处理诸如解释不同社会间的种种差别这种宏观社会学问题时也使用了MI的方法。第三,我还将试图提出,个人主义传统或多或少是宏观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长久传统。最后,我将关注个人主义范式的经济学版本和社会学版本之间的区别。 1.宏观社会学的诸基础范式 个人主义范式可以用如下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假设我们想解释社会学感兴趣的任何一个现象——例如,像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一书中所讨论的,为什么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某些方面有差别;或者,像桑巴特在其著名著作中所论及的,为什么在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此类问题显然是宏观社会学性质的。根据MI范式,为了解释此类现象,就必须使之成为个人行动或行为的后果。当然,应该使这些行动成为可以理解的。通过将它们联系于行动者置身其中的情境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最后,社会情境本身也必须得到解释。 总之,假设M是有待解释的现象。在个人主义范式中,解释M就意味着使之成为一系列行动m的结果。用数学符号表达就是:M=M(m);用文字表达就是:M是诸行动m的函数。然后通过将它们联系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即情境S,它们就在韦伯的意义上变得可以理解了:m=m(S)。最后,情境本身必须被解释为宏观社会学变量的结果,或至少是比S位于更高层次的变量的结果。让我们称这些更高层次的变量为P,那么S=S(P)。总括起来:M=M{m[S(P)]}。用文字表达即是:M是诸行动的结果,而诸行动是行动者的社会环境的结果,后者则是宏观社会学变量的结果。 我将试着表明,像托克维尔或韦伯这样的古典社会学家,以及许多现代的社会学家,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回答诸如“为什么M这样的?”之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观察一个特定的令人困惑的现象呢?他们同样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得采取前面概括描述的三段分析的形式。 但是,这一个人主义的范式并非宏观社会学研究所提出和使用的唯一范式。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范式可以被称之为规律范式(nomological paradigm)。这里的目标不是回答诸如“为什么M这样的?”之类的问题,而是发现宏观社会学的规律性,或者类似规律的陈述。这些“规律”可以采取如下这些陈述的形式:关于趋势的陈述,关于“如果A,那么B”形式的条件规律性的陈述,关于“A、B、C、D总是或经常同时发生”形式的结构规律性的陈述。 *本文原名“The Individualistic Tradition in Sociology”, 选自Jeffrey C. Alexander等编The Micro-Macro Link (University of Califorina Press, Berkeley,1987),pp.45-70。

尔雅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尔雅课后答案

1.绪论 1.1 课程概述 1.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 B A、GMAT ,LAST ,GCT B、GRE , GMAT ,LSAT C、GRE , MPACC ,GCT D、MBA , GMAT ,GCT 2.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什么考试是目前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C A、GRE B、LAST C、国家公务员考试 D、MBA 3.目前国内开考的思维能力的考试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D A、MPA B、MPACC C、MBA D、LSAT 4.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5.国际大趋势下,逻辑思维能力考察已经不再受到人们关注。× 1.2 什么是逻辑 1.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说:你既有医生的风度,又有军人的气质,显然是一名军医。这属于()推理 A A、并列 B、假设 C、选择 D、否定 2.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将逻辑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C A、道德 B、品行 C、智慧 D、仁爱 3.知识是一种力量这是谁提出的观点 A A、培根 B、鲁迅 C、福尔摩斯 D、毛泽东 4.逻辑推理能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C A、智力 B、为人处事 C、观察能力 D、分析能力 5.要进行推理,首先要进行什么? D A、因果分析 B、假设 C、逻辑演绎 D、做出判断 6.生活中的逻辑包括侦探中的逻辑推理,谈判辩论中的逻辑斗智,文章写作课程免 费答案,中的逻辑艺术等等。√ 7.“什么是逻辑?”与“逻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区别是一样的。× 8.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 1.3 逻辑的概念与发展(一) 1.强盗逻辑中逻辑的含义是指() C 2.古代中国将逻辑这门学问称为() D 3.古代逻辑的发源在印度是()学说 A 4.以下哪个不是逻辑的发源地 B 5.逻辑的的含义中最根本的是什么? C A、智慧 B、核心概念 6.逻辑是关于思维规律和规则的学问。√ 7.在辩论比赛中,能够把握核心概念的人由于思维死板,往往处于劣势,不容课程,易取胜。 8.逻辑这个名词是在章士钊之后才在中国推广普及的。√

最新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考试答案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期末考试(20) 成绩:91.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一项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的专项调查研究得出肯定结论:饮用常规量的咖啡对人的身体无害。因此咖啡的饮用者完全可以放心享用,只要不过量,就不会有碍健康。以下哪项最为恰当的指出了上述论证的漏洞?0.0 分 A、 咖啡的常规饮用量可能因人而异 B、 心脏健康不等于身体健康 C、 咖啡饮用者可能在喝咖啡时吃对心脏有害的食物 D、 有的人从不喝咖啡但心脏仍然健康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2开创了数理逻辑,成为逻辑学上的第二个里程碑的人是谁?1.0 分 A、 莱布尼茨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牛顿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强盗逻辑中逻辑的含义是指()1.0 分 A、 客观事物的规律 B、 人思维中的规律 C、 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 D、 逻辑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龙须沟》是谁的著作1.0 分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老舍 D、 茅盾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充分条件假,一定是1.0 分 A、 前面真,后面真 B、 前面假,后面假 C、 前面假,后面真 D、 前面真,后面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论证本身包含着1.0 分 A、 假设 B、 猜想 C、 推理 D、 加强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一切规律中最基本的规律1.0 分 A、 排中律 B、 同一律 C、 矛盾律 D、 充足理由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逻辑体系和什么基础之上的?1.0 分A、 矛盾律 B、 层次性 C、 因果关系 D、 二分律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使得中国当代小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如金钱至上。即便如此,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依然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中的人性、自然性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下面就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与人性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当代小说;自然性;人性 前言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启蒙、革命、救亡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除了这些主流价值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价值意象,人性、自然性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还是后面的沈从文、萧红,都对人性、生命哲学及自然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性、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情怀及智慧,这对于我们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有极大帮助。 1.当代小说中的人性 在文学中人性为一种表现对象,若文学没有反映人性,那么它就会失去生命。究其原因为作者的情感主要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文学来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学来体现。站在欣赏这一立足点上,文学欣赏主要通过情感共鸣来体现,但是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为人类特有的,其为人性的特有表现。 在创作文学的时候,是否能将人性进行准确的反映,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成败以及社会收到的效果。文学作品反映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人类纯自然属性是医学研究对象。部分学者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一般本性出发,在文学作品中倡导人性,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提出的这一概念是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理论,属于理想的、没有现实尺度的。通过之一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衡量,极易偏离文学内容,否定文学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美好的文学在反映人世间的不公平时,会强烈的表现人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其实是为表达一种普世情怀。在对文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客观评价的基础为分清“人性”概念。 美、人性价值的基础为文学人性,现实世界为创作者描写的客观对象及作品,这些作品要想很好的打动人心就需要表现出美好的人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同时这样也会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发展文学的时候,基础为人性,用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性对人性历史流变进行很好的表现。人们经过自身实践同客观世界之间产生的联系一定会通过文学发展反映出来的,人性为文学核心元素。

社会网络中心性度量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个人或者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具有什么样子的权力,或者说居于什么样子的中心地位,对于信息在整个网络中如何传播,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种方法: 在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描述中,有两种重要的度量方法:中心度与中心势。 中心度指的是一个节点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程度, 中心势则描述整个图的紧密程序或一致性,也就是一个图的中心度。 而社会网络的中心性又可分为三种: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其中每一种中心性都有中心度和中心势两种指数描述。 1.点度中心性(Point centrality)。 点度中心度:在社会网络中,一个行动者与其他很多行动者有直接联系,该行动者就处在中心地位。即朋友越多,越显示出来节点的重要性。可以节点的入度(度)表示点度中心度。 点度中心势:考察一个图而不是一个点。表示一个图的一致性或总体整合度。 2.中间中心性(between centrality) 如果一个行动者处在许多交往网络的路径上,可以认为此人处于重要地位,

因为该人具有控制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他人的交往需要通过该人才能进行。因而中心度测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信息的控制程度。如果一个点处在其他点的交通路径上,则该点的中间中心度就越高。 3.接近中心性(整体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接近中心度:考察一个点传播信息时不靠其它节点的程度。当行动者越是离其他人接近,则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越是不依赖其他人。因为一个非核心成员必须通过其它人才能传播信息,容易受制于其它节点。因而,如果一个节点与网络中其它各点的距离都很短,则该点事整体重心点。 此外还有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 把与特定行动者相连结的其他行动者(节点)的中心性考虑进来进而度量一个行动者(节点)的中心性指标。 例如。一个节点A其三个朋友都有很多连结对象,另一个及节点B其三个朋友没有什么连结的对象,二者相比,A的特征向量中心性较高。 实际选择中心性的测量方法时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背景: 关注交往活动(通讯活动),采用以度数为基础的测度。 如果研究对交往或对信息的控制:可以利用中间中心度。 如果研究信息传播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可以利用接近中心性。 Dij 表示i与j之间的短线距离。 Source: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_以Sina微博为例.pdf 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促进策略.pdf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 结的原理。因为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 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 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 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オ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 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 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 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 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 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有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 实现人是对象性存有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 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 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因为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持续提升,人类树立 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 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 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 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有。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有、互不以来的实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