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般若经九十品大意简表

般若经九十品大意简表

般若道(序品1中~囑累品66) 佛對舍利弗為上根人略說般若

1序品初序品前半 佛放光現瑞 十方菩薩來集 為般若法會之緣起。後半 廣讚般若 列舉菩薩法 勸菩薩學。

2奉缽品報應品前半 讚菩薩功德成就 得諸天歡喜恭敬奉缽與護持 以為名。

後半起 正說般若。 4品前半 先明依二門修二行。一 3品後半 明依第一義門修智慧行。(一)開宗明行般若相 先正示般若的行相。

此約生法二空明所觀空。

◎奉缽破行為宗 明無行故是行般若。

3習應品習相應品前 約生法二空明能觀空。

中 歎菩薩行般若超勝二乘。

後半 (二)辨宗示般若習 先明習般若波羅蜜 是空相應 出習應七空。

出今世後世果歎習般若功德 次(1)就修般若相應的相貌說般若。(2)就稱歎門說—歎無得而得、得無所得。

4往生品往生品前半 二明依世諦門修功德行。具明習般若相應菩薩何處來生、往生何處。來生 從他方佛國、兜率天、人間三處來生此處。往生 四十四類往生。以為品名。

後半 結明行成得果 說是品時 時眾得益受記。

5歎度品歎度品此是佛對舍利弗為上根人略說般若竟 時會得悟竟 今聖眾皆聞說歡喜 領解稱歎 證成佛命 而云歎度。

佛命須菩提為中根人廣說般若

6舌相品舌相品佛出舌相放光普照十方 時會並集 時眾悟道 佛歡喜授記。(隱命須菩提)為此法會之緣起。

7三假品三假品此下二十品正明須菩提說般若。

一、佛命須菩提說。二、須菩提以啟發的、修證的 反詰法表達所應成

就的般若 為菩薩說般若。(世尊所說菩薩菩薩 何等法名菩薩 世尊 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 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三、佛述其言 成其所說

(一)先略廣破三假(名假、受假、法假)不可得故無菩薩。

◎略破:a單破有病b橫論c因行無所得。廣破:a雙離有無病b豎論c因行果德無所得。佛明法無故人無,則是三假無故無菩薩。約三假為論,佛多明無名假、法假,例無受假。

次以反問法歷舉諸法令須菩提釋,遍檢:1無菩薩體明受假空。2無菩薩義明名假空,以明菩薩不可得,印成能說。

◎須菩提則是人無故法無,菩薩無故三假無。無受假例無名假。

(二)1述成不見義 2明境空、心空、界(根本)空故得無所畏

(三)不見四事(菩薩、菩薩字 般若、般若字)則是教菩薩般若。

◎此品破說 故以無說為主 無說故是說般若。

8勸學品勸學品◎上自陳所悟佛印成 如佛所悟 如佛說故大眾方生信仰 故今始得奉命而說。初於說般若前廣舉諸行 稱歎勸學般若兼示巧學之方 令眾虛心信受 故名勸學品。此中並略論菩薩無生觀。

◎此品用意 因為三假品云「不見四事…則是教菩薩般若」物情生斷見 故明般若雖無所有 然具一切功德故。

◎須菩提即上「借無以出有」 破其常見 今「借有以出無」破其斷見 般若未曾有無 此皆是般若方便巧治病也。

9集散品集散品此品 無生品26前半 正明奉命為菩薩說般若(廣說無生)

一、9 11品 就三解脫門說。1 開一無生門為三脫。2廣門略觀 廣門

有三不開十無故。

二、12 24品 就稱歎門說。

三、25 26前半 就無生門說。1合三脫門為無生門 2略門廣觀 無

生門開十種觀故。

◎此品1就空門說 明眾緣和合有 有無所有 眾緣離散無 無無所有 故名集散。2為見多則說。3為樂真實者說。4空門破有

此品分三段

謙讓門 本品體之本 應名不覺不得有菩薩體 則是無有菩薩名 今化名字乖我心 故謙悔。

不住門 雖云不說是經 是為菩薩說 令菩薩住般若 故第二破住 就不住門說。

思惟門 上雖言廣說 必須識般若體(實相)及般若功能(觀照) 般若所對(屬菩薩) 方是受命說般若 菩薩識此三種 然後乃學般若 故第三就思惟門說。

10相行品行相品◎1此品釋一切相不可得 故就無相門說般若2為愛多者說。3為樂善寂者說。4破空

說明有無方便之得失 勸捨失學得。

11幻學品幻人無作品◎1此品明無作之心 故就無作門說

2為愛見等者說。3為捨離者說

4無相門破空 此句泯境 猶有作觀(未破能作觀心行)故 無作門息觀。◎空無相就法說破境。無作就譬說破觀心。幻夢響影燄化六喻明一切法空、無相、無作 即是釋上所以一切法空、無相。今言幻學者 勸菩薩欲學般若 當如幻學 幻學實無所學也

12句義品句義品◎此品起就稱歎門說。12 16歎釋行法之人(大人)。

此品歎釋「菩薩」義。先以法譬明菩薩句義畢竟無所有。次明無句義句義 即出善不善記無記等一切法 勸菩薩於如是自相空法中 不應執著 應以無二為方便覺一切法。

13金剛品摩訶薩品13 16歎釋「摩訶薩」義

此品佛歎志大智深為摩訶薩。如金剛不可壞故名金剛品。

14樂說品斷見品此品二聖歎無過不離為摩訶薩。

舍利弗以斷三見(人見、邪見、法見)為義。(斷見)

須菩提以三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等等心、不共二乘心)為義 歎釋此三心是無所得心 亦不著此無所得心。(斷愛)

以二聖主動欲說故名樂說 約所說斷愛見故名斷見。

15辯才品大莊嚴品15、16二品富樓那(說法第一)歎釋無境不修為摩訶薩。

此品廣釋「菩薩大誓莊嚴及發趣大乘」義

一、因菩薩心無分別普度眾生故 自具六度令眾生具足故 一行中具攝

一切故 為十方佛所歎故名為大誓莊嚴。

二、約乘相攝 以禪攝五度 禪中四等攝五度 以一切種智心修萬行

及修中道正觀 為發趣大乘。

16乘乘品乘乘品此品釋「乘於大乘」義。明菩薩從初發心依人法二空行六度、應薩婆若念修萬行、觀世出世法為假名為乘因 親近諸佛成就眾生 乃至成佛轉法輪為乘果。為十方佛歎 為摩訶薩義。

17莊嚴品無縛無脫品17 24品歎所行之法(大法)

一、此品 須菩提重舉富樓那初句(是菩薩摩訶薩大誓莊嚴)取定於佛 釋時眾

疑。設問 「何等(法) 是大莊嚴 何等菩薩(人)能大莊嚴 」佛先答法—明莊嚴因及自行 次答人—明莊嚴果及益物。

二、須菩提所悟 以自相空(法空、人空)釋成無莊嚴義為莊嚴義 故以為

名。

18問乘品摩訶衍品◎18~21從大乘菩薩的見地,列舉了大乘的內容。

須菩提牒後二句(是菩薩發趣大乘、是菩薩乘於大乘)取定於佛 釋時眾疑。須菩提廣論大乘故有五問 有五問故佛有五答(前四答所學法 後一答能乘人) 以初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故名問乘品。

此品佛答第一乘體問 先略舉六度為乘體 次廣明禪智為乘義 1以十八空釋般若度。2以百八三昧釋禪度。

19廣乘品四念處品此品續前約萬行明乘體,故名廣乘品。

先列舉三十七道品等二乘法及佛不共功德等不可得故名菩薩摩訶衍。次以四十二字門明大乘法無義不攝無名不收。

20發趣品發趣品此品答第二發趣問(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故名發趣品。

廣釋中先總答行無所得行能發一地趣一地。次別答乘地俱十地發趣。敘述了十地的行法。

21出到品出到品此品先答第三始終問 「是乘何處出 至何處住者 」故以為名。

以無相、不二法故廣釋以無所得為方便「從三界出 至薩婆若中住」 無出到而出到 出到而無出到。

次答第四住處問 「是乘何處住 」舉法譬以明因一切法無住相故 是乘非住非不住

後答第五問能乘人「誰當乘是乘出 」佛以生法二空釋四法(是乘出者所用法出時)不可得 並舉法性不可得以明不可得之所以及舉十八空釋十地畢竟淨 果德益物畢竟淨 說明無住處故無人乘出。結以不可得故 乘是摩訶衍出三界住薩婆若。

22勝出品勝出品第22、23品 須菩提稱歎摩訶衍如來述成 先舉五義歎述

此品述勝出歎 以1總相勝出有為無為因果。2以得一切種智、佛三十二相、佛光明、佛音聲、佛轉法輪等別相勝。3利益他勝等勝出一切世間故名勝出品。

以一切虛妄憶想分別和合名字等有一切無常相無法故 是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

23等空品含受品此品初 佛廣述須菩提所作 等空歎、含受歎、無來去歎、無三世三世等歎。而以等空歎為先故名等空品。

次須菩提又舉出生三世諸佛歎 如來述成。

24會宗品會宗品前雖廣歎摩訶衍 然新學未了 故須會理 名會宗品。

會無二法除新學疑 由富樓那騰眾疑「佛使須菩提說般若 今乃說摩訶衍為 」須菩提自審「世尊 我說摩訶衍 將無離般若波羅蜜 」佛就教會及理會 以釋眾疑 明須菩提說摩訶衍隨順般若波羅蜜 摩訶衍與般若無二無別。

25 26前半 就無生門說般若

◎上稱歎門既歎大人 歎釋大法 時眾便言有此大法大人 故人法心生 今更淨於人法之心 明求人不可得故人無生 求法不可得故法無生 故名無生門。了人無生始是大人 了法無生始是大法故 上人法是無生人法 今人法無生也

25十無品十無品◎合三脫為為一無生門 略門廣觀無生門開十種故。

此品明順無生

一、廣釋十無觀(1三際無故無菩薩體、2離陰無菩薩體、3即陰無菩薩體、4遍檢無菩薩體、5但假名故無菩薩字、6

舉我無例法無、7法體不生故無菩薩8無生故無菩薩9離無生亦無菩薩、10悟無生故無菩薩) 說明菩薩、般若都畢竟不生 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但有假名 諸法也無自性 離畢竟不生也無菩薩能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二、明行十觀得益。1得不受、不樂、不住、不著、不言等五正觀益。2

明無生滅觀總釋五正觀。3明不二觀總釋諸觀。

◎凡夫聞十無便作無解、聞無生滅便作無解、聞有生滅便作有解。今明如此有無畢竟不可得 未曾有無亦未曾生滅、無生滅 悉皆不二也

26無生品無生品◎依論判上除存人之心 今洗著法之念。今言無生品者 前品明順無生 次明無生忍故名無生品 前品亦明無生但是順忍 今正明無生忍故目名也。

此品前半 (一)先釋菩薩、般若、觀 三種大義。因上作十無觀 無生滅觀、不二觀、皆求菩薩不可得 謂者便云 既無菩薩即無般若法 亦無觀行 便爾自絕故。明能如上洗淨 始是菩薩 遠離一切見始是般若 如此行而觀 始是正觀。(二)料簡無生無二觀。(三)明真無生、及趣無生方便、及信無生人。

此品後半 如來讚成現瑞證說 時會得道。(至此佛命須菩提為中根人說般若竟)

終不橫死、4住處安、5諸天守護。並格量顯勝二乘。

31滅諍品滅諍亂品31~33品第二周 合明五果及校量功德。

諍有人諍與法諍,此處明修學般若法門能「滅」除人「諍」之煩惱糾紛,故以目品。

此品初合明魔不得便及人非人不得便;次明諸天守護果。

32大明品寶塔校量品前半:初明不橫死果,次明住處安無恐怖果。歎般若力如明咒,能令大水不能傷、毒不能害,乃至住處常安,如大明咒之力故言大明品。後半:舉舍利及寶塔格量顯勝,勸學般若。

33述成品述誠品亦云無邊福德者,文中佛述天主格量,辨般若有無邊福德。故以目品述成者,因上品末天主領解格量…,天及時會疑,天主未得一切智格量或有謬故,佛述成頌天主不假,明般若福深,以為品。

34勸持品勸受持品34~38品第三周 明五果及格量。34 36前半明五果。

此品明不橫死果、人不得便果及二世功德。

文有四 一諸天勸持、二佛述勸持、三天主勸持、四佛述勸持。(二勸二述)

◎勸持品者三義:一佛上自勸。二天主來勸。三諸天勸,以眾人共歎般若力,同明信受也。今正是諸天勸持故名。

35遣異品梵志品此品明人、魔不得便,及諸天守護等三果。

時外道、惡魔欲來尋求佛之過失,帝釋念誦般若,使外道退卻,故以遣異為名。

36尊導品阿難稱譽品亦云稱譽品。即佛為阿難釋疑,稱譽般若於一切法中為尊導義,以為名。此品前半,明第五住處安無恐怖及二世功德。

後半起~38格量。此處舉供養十方佛等格量供養經卷。

37法稱品校量舍利品經是法寶舉舍利稱般若法優劣故言「法稱」;又云般若與舍利通是法,稱此二法優劣故云「法稱」。即以比對的方式讚歎般若也。

文有三格量:1舉舍利格量經卷,2舉經卷與他格量自受持正憶念,3舉經卷與他格量為他解說其義。

38法施品校量法施品文有五格量:1舉世間定散二善教他格量經卷化他。2合舉世間定散二善教他格量般若自行。3舉般若化他格量自行。4舉具自行化他巧說格量單自行。5舉世出世善格量具自行化他。

◎品名有三義:一、定散二善教化是有所得法施,今舉此格量般若經卷與他,故云法施。對上財施格量也。二、將般若經卷與他即法施,中間為人說般若勝自行亦是法施。復廣明為他說般若勝世出世善,皆是法施。今明般若法施故以目品。三、具明得二法施欲格其優劣故通云法施也。

此品明直二依般若心隨喜所得功德格量顯勝稱歎勸修。此歎般若功力轉勝轉妙故令信行也。

53趣智品趣一切智品3明中下根人趣大果。此品佛明菩薩摩訶薩解深般若波羅蜜,當趣一切種智故名。

文有三 初明由般若故趣薩婆若果。次驗識信般若人相 於般若無所著、自證不隨他、雖未得道不為三毒所引、知善法味常不離六度 聞深法不怖歡喜。後明如所驗 便能隨順一切種智。

54大如品大如品4此品明中下根人如如而學。◎具成上三品 以如如而學故有方便 不如如而學名無方便;如如而學是近善知識 善知識亦教如如而學;亦如如而學趣一切智 不如如而學反趣願也。

◎如—何曾境智,亦何曾大小,為物故隨緣境智也。亦對中下如名為大如。下如謂地堅水溼等,中如謂苦、無常等,上如無生滅等,今名上如故云大如,亦何曾有三耶,假名無三說三也。

55不退品阿毘跋致品55前半 56後半 明上根人行相。

梵語「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是初地以上無生忍地。

一、正明上根人行相。(一)此品前半 明不退菩薩之體相。(二)後半起

56止 明其為無生果報之行類相貌。開為行、轉二章以廣釋。

56堅固品轉不轉品此品初明因有堅固心、不動、不轉心 雖有外惡緣不能動不退菩薩之心行 故以堅固為名。

57深奧品燈炷品二、57~60前半:稱歎阿鞞跋致行德無邊。

此品初須菩提問佛 「何等深奧處 」佛答 「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離、寂滅、如、法性、實際、涅槃。須菩提 如是等法是為深奧義。」後舉燈炷譬合法明時亦說是「深奧」。此中說明得無生法忍的菩薩 他的德行、內心的境界是非常深奧的 故以為名。

(一)自行功德無邊 1因行、2得菩提果、3離二邊中道行。

(二)化他功德無邊 1為眾生起行 (1)起三三昧行

58夢行品夢中入三昧品◎凡夫覺異夢 覺行是行、夢行非行。菩薩了夢覺不二 夢覺既行、覺夢亦行 若覺夢不行 夢覺亦不行。今正明菩薩夢覺不二行故云夢行。文初續前品末(2)論起行義 一夢中行有益無益、二夢中業集不集、三夢中成不成迴向。

次2明為眾生起佛土願。(1)從別約六度發六願 及總約六度發23願 以正明菩薩發大誓願。(2)開示 正觀生死眾生如虛空 空中生死、解脫不可得 能如是行 近一切種智 以妨始行菩薩退心。

59河天品恒伽提婆品3此品明願行成得受記。

述會中有一恆伽提婆(河天)女 發願修六度成佛後也宣說般若 並散華供

佛 蒙佛授記 並出往因釋得記由。

60不證品學空不證品(三)雙明二行得成。

前半 佛為須菩提說學空不證法及不證故自行他行成。須菩提稱歎希有 故云不證。

學空不證法—1始行人云何學空入空 觀三界一切法空入深定 定深慧利不見空不作證。2云何菩薩不證空 (1)具足觀空。(2)先作願 今是學時非是證時 不應空法作證。(3)不專攝心於空。能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 亦不取漏盡證。

二、後半 65歎明三根人依信修行方便利物。

(一)此明三根人方便利物故不證空 並略明得失相。

61夢誓品夢中不證品◎前云夢行者 如夢修行 今是夢中發願 故兩品行願各舉。此品亦云夢中不證者 上云不證明覺時不證 今夢中亦不證。

今明夢誓就夢中發願明此菩薩善根純厚 非但覺行般若夢中亦行 即夢覺相對 亦是願行一雙 亦上不證是自行 今夢誓是化他。

前半 (二)廣明有無方便得失相。

後半 後半 62前半 (三)明親近善知識。來意 上魔作顯密二亂 而菩薩未受記者 由內無功德外不親近善友故 若近善友即為其示邪正則不受魔亂也 又初來雖歎善友 未出善友故今出之。

此處初明人法善友相 次明親近法善友並正勸常行般若 並示修行時無所念、無所行、亦無得記 結成般若無所分別乃得道。

62魔愁品同學品此品明親近善友得無邊功德。

文有三 一不雜心得大功德、二明巧學般若令魔驚怖、三廣明留難令行者識知 從第二段作名故言魔愁。

末 63品 (四)明親近二忍。1開示親近生忍義 因阿難問菩薩菩薩共住云何 佛告之以當相視如世尊…。

63等學品等學品2明親近法忍。佛示學者諸法平等令其學 又令菩薩學此平等故言等學。文有五 示平等體、教平等學、明等學利、結歎勸修、明等學得失。

64淨願品願樂品64 65(五)明菩薩功行成就眾生稱歎。

初 因諸天見菩薩妙行既成得大功德 心念隨喜 次願供養故以為名。

因此佛為之說隨喜功德無邊得大果報 次須菩提與佛 舍利弗與須菩提對論明正觀成就得菩提果。

65度空品稱揚品初 續前明無所得果中 泯虛實心明智體無相。(真實、無真實不可得)。

次 諸天心念為菩薩作禮 須菩提為之說菩薩度眾生如度空 能度眾生亦是空 故以之為名。

◎眾生非空 何不言度有 應知度空即是度有 度有即是度空 空有不

二 但惑者聞度眾生皆言度有故今言度空 破有執人

須菩提及佛皆為諸天釋菩薩難事 佛更說能如是行菩薩為諸天三業所禮敬 諸佛所護所歎 並與須菩提再論得果義 時天主領解重歎菩薩深行 及歎須菩提解空無礙。 (至此般若道中正明實相般若竟)

66累教品囑累品◎委付為累 教即實相。此品以付囑流通實相般若 故以為名。

初佛印述天主及須菩提二人所說不違 皆隨順般若。次格量顯菩薩所行勝須菩提 時諸天散華 八百比丘得菩提記。

次佛以般若付囑阿難 並稱歎勸修 並現攝神足顯阿閦佛會如幻無所著及引證 佛所付囑無所著 以大慈悲讚般若 以釋眾疑。後歎般若無量成付囑義 並出舌相證 勸信受持

方便道(67~90品)

67無盡品無盡方便品67 87正明方便因果大用。

一、67 69行

明方便體用稱歎令行。

。此品明方便慧體妙窮法實及方便慧用除惡積善。

◎上品末須菩提聞佛為阿難說 般若義無量 名字句有量…三世諸佛用般若波羅蜜得道 般若故不盡 已不盡、今不盡、當不盡 是故我今當問不盡義。佛答 如虛空…無所有故不可盡。以此為品名。

文中亦明云何生般若 並出方便慧體獨是菩薩法 更明方便慧能除內外諸惡 令具六度。

◎上來般若虛靜實照故二乘隨分得 自下多顯菩薩方便具巧奇能妙用故是菩薩所為二乘無分也

68攝五品六度相攝品明方便慧用 善無不積。

文中詳明令六度各得滿足及一一度中攝(具足)六度。

69方便品大方便品◎云方便者 照空為實 遊空不著 涉有無滯 運用善巧故名之。

前明方便體 方便用竟 此品歎釋方便勸學者修行。

釋歎菩薩 一、歎昔因之久遠。二、歎方便妙用 1 a舉譬歎為眾行本。

b法說歎有導達之能。2明起行方便。3歎釋照達方便。三、歎果勸修。

70三慧品三惠品二、70 83明修方便因行。

此先明修行軌模。時眾會聽者聞種種讚般若功德 得善知一切事 而貴愛是般若波羅蜜方便欲得 須菩提知眾人意是故問佛 「世尊云何行般若 云何生 云何修 」此中說此行般若、生般若、修般若事 故云三慧品

◎三慧有二 聞思修三 此多就無階級階級為論。行生修三慧 多就階級無階級為論 故經云 從初發心至坐道場應行、生、修般若。

文中初明三慧、次明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優劣及斷差別 後釋般若波羅蜜義。

71道樹品道樹品以下至83品正明發心修行。

一、71 77明自行 (一)71 75明發心修行次第漸增。

1、此品明菩薩依無所得發菩提心。

品初 須菩提以人欲以虛空中種樹為喻 以歎菩薩不得眾生而為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事甚深、甚難、甚希有。此中廣明此事 但以譬說得名。

◎樹譬以明道。此道樹通因樹(菩薩道)果樹(佛果) 通自行化他 菩薩求佛道樹是自行 以此樹華果益眾生是化他。

文中 歎明菩薩依無所得發菩提心 兼明起行方便。

72道行品菩薩行品2、72 73明正行成就

此品(1)正明菩薩行。以法說 明菩薩由無所得發心 然後為阿耨多羅三

般若將入畢竟空 滅諸戲論 方便將出畢竟空 嚴土熟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