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

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年,南京市在农村开展“抓后进、促转化”工作,确定47个乡镇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乡镇,实施目标管理。1990至1999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9.51‰,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3.65‰,第一次实现人口平均出生率低于10‰。特别是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降为7.12‰,自然增长率为1‰,为20世纪有记录以来全市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的最低水平。199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7.44万人,比1990年增加35.62万人,年均增加3.96万人。

21世纪以来,南京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经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划分,降低了户籍准入的门槛,加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计划生

育政策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按照国家计生委等三部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的管理模式,稳定了南京市的低生育水平,保证了人口的适度增长。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617.17万人,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长率2.84‰,计划生育率达到99.63%。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结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南京市人口结构的诸多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1、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

全市妇女初婚生育年龄提高、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减少,总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南京市当年689.8万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数为81.44万人,15-59岁人口数达到518.1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90.26万人。历年的人口调查年龄构成数据也显示:全市0至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25.8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分别降至20.77%和15.43%,至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1.81%,23年下降了14.02个百分点。而15

-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的66.06%、上升到1990年的69.19%,继而达到2000年的72.38%和2005年的75.11%。

在全市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死亡率不断降低。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南京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04%和6.3%;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又上升到12.19%与8.49%(按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已步入老年社会);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到13.08%与10.19%,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伴随着这种变化,老年人口内部高龄人群也不断加大。1964年,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仅为0.34万人,1982年上升到1.16万人,比1964年仅增加0.82万人,1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7.1%;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增加到2.70万人,比198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6.7%,年均增速超过同期老年人口增幅4.6个百分点。到2005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0.9万,10年增加了3倍多,年均增长14.98%。目前,这种多年形成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会给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劳动力供给比较丰富的“人口红利”时期,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结构以及对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影响和挑战。因此,从全市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老年社会服务事业,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六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3.3%,1990年提高到

6.55%,2000年上升为12.93%,至2005年已经达到18.9%,比8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也由1982年的13.83%增加到2005年的22.93%,上升9.1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则由1982年的30.81%降低到2005年的3.97%。在文盲率降低的同时,性别差距也在缩小,由1982年男女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降至2005年仅相差4.91个百分点。多年来南京市在提高妇女识字率方面卓有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女性在受教育机会上相对于男性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人口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的城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74%,至1960年上升到49.45%,1961年~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压缩城市人口,尤其是1968~1970年,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职工

下放等原因,至使非农人口比重下降到36.7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恢复大专院校招生、落实知青、职工回城政策,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1982年全市非农人口比重回升到42.9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1996年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首次突破50%。进入新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充分发挥城乡规模经济整体效应,全市行政区划进行适时的合并、调整,于2000年完成撤乡并镇工作。随着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为准确地反映现阶段城乡人口的规模和变动情况,科学地评价城镇化水平,200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城乡划分标准。从2006年起,按照国家新标准进行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测算,当年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6.4%。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又上升0.42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家庭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已成为南京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这种变化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1、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449.11万人,总户数114.82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数为3.74人。1990年,全市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4人,比82年减少0.3人。2000年-2005年间,家庭户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家庭人口数的增长速度,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家庭户户均人数由2000年的2.92人下降到2005年的2.74人,平均每户减少0.18人。由于城市妇女生育率明显低于乡村妇女生育率,因此,家庭规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005年市、镇、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为2.68人、2.86人和2.92人,镇与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比城市家庭户均规模大6.72%和8.96%。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

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又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1979年至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年平均递增1.40%,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2.2%,两者比率为1:8.7,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不断得到了优化。

伴随着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头不断加快。1953年至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6.5%,1979年至20世纪末,年递增率达到9.9%,上升3.4个百分点。2000~2007年,户籍总人口由544.89万人增加到617.17万人,增长13.27%,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幅度,同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38元增加到53496元,增长了1.7倍。年平均增幅为12.6%,比上世纪末又上升了2.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44852元。

改革开放使南京由一个相对封闭的城市逐步发展为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跨入21世纪,每年净流入南京的人口规模基本上超过10万人。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户籍人口的增速,2006年、2007年两年外来人口年均增加15.67万人,年均增长13.1%。2007年末,全市外来人口已达到143.55万人,持续、较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为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南京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全市居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0.6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380.46亿元。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278.44元,比有统计记载的1980年增加了29.37倍,平均每年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80元,比1984年(农村住户调查从1984年开始)增加了16.7倍,平均每年增长13.3%。人们用于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比重日渐加大,全市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已达到18.7%。与此同时,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其中,城市由1980的56.5%下降到2007年的35.27%;农村由1984年的59.3%下降到37.4%,均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年公布的恩格尔系数30%~40%富裕状态的标准。适度人口的消费,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

2、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大改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条件。城市经济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一系列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完善了劳动力就业机制,吸纳了大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南京市迁入人口的一半(50.68%)是年龄在20-39岁之间的男性青壮年,务工经商占全部迁入人口的37.8%。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城市化作为南京“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实现“科学技术先导、古都与江滨特色鲜明、国际影响较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近年来,南京市充分发挥江港优

势,调整了传统制造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及石化、电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2.5∶67.5∶20调整为2007年的2.6∶49∶48.4。随着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而发生的人口经济活动的转变,三次产业人员结构也得到改善,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不断缩减,产业结构重心调整到第二、三产业,大量流动人口充实到第三产业中。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6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由42.5%下降到12.32%,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由37.85上升到41.65%,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由19.75上升到46.0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通过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保证“1小时都市圈”的畅通,为产业集聚和发展提供便为捷的交通条件,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更增强了南京在区域经济中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3、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人口素质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进步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逐年提升。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培养出大批适应经济建设的各类人才。至2007年末,南京市拥有普通高校(不含部队院校)41所,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67.79万,其中研究生6.7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7.40万。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20.62%。高素质人才的集中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相结合,对南京市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实现“科技兴市”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保证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使南京市的人口工作由政策引导的强制性节育向由观念变化而进行的自愿计划生育的转变,实现优生优育,保持了人口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口资源。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南京市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南京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13年的GDP总额超过1293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15851美元,南京市的城镇化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快速推进。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我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得出了对此类发展问题的初步分析。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是1991年由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的理念获得了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城镇化的一般定义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环,借改革的东风和省会城市的优势,坐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

生活水平在增长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在此我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的过快增加。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8.78万人,户籍人口643.09万人,流动人口175.69万,城镇化率已达到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虽然外地人口大量迁入作为主要的增长途径,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相应贡献,但是这也增加了许多社会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包括教育、住房和交通等资源,同时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压力,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由于每个方面都有大量问题要做反映,因此我分别对刚才提到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更详细的论述: 1.目前仍有许多居民仍住在棚户区内,住房环境恶劣,“脏乱差”成了这里的代名词;不少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务工者,由于多数文化素质较低,从事的都是高强度但回报不高的工作,因此会对社会上其他生活条件较好的人产生反感心理,容易诱发各类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 2.当前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教育资源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出现了供应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许多家长争相择校,为的只是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不要耽误前途;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外来务工者的子女却面临没有户口无法就近入学的尴尬局面,只能回到户籍地就读,或者到专设的教学质量一般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读,这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会造成极大伤害。 3.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大量外地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打工者进入到南京,加入到建设大军当中。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 告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南京市科技研发分析报告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2个GDP超万亿的城市中,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南京排名第9。 一、南京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 几年来,南京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南京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 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

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占20.7%;科研院所R&D占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南京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南京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的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 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 63.4%。

(完整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毕业设计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 析 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 一、填报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填写除要求使用铅笔填写的项目外,应使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钢笔书写,字迹要清楚、工整,有涂改的应保留原被涂改内容的痕迹清晰可辩。同时,登记表填写不允许留有空页或空面(正反面)。 1、登记对象:⑴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⑵户籍在本乡镇(街道)的流出人口;⑶户籍不在本乡镇(街道)的嫁入人口; ⑷父母户籍是本乡镇(街道)生育(抱养)后未入户人口;⑸在本乡镇(街道)有固定居所,常住3月以上的流入人口。 2、户类型及编码:户类型□内填写:A、户籍在本县(区)内并在本乡镇(街道)居住;B、户籍在本县(区)但整户流出一年以上;C、户籍从本县(区)迁出但仍在本地居住;D、户籍是本省外县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E、户籍为外省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 F、集体户; G、其它户类型。 户编码:每一类型户的编码以村民小组(社区)为单位进行编排,编码用四位数码,如0001、0002、…;一人户的统一使用集体户,户类型为F,代码一律是9999,每个村民组(社区)的所有一人户填写在一张表上(不够的另用一张表)。 3、门牌号:为本户住房所处村组或街道社区的统一门牌编号。 4、姓名:已经入户的,以户籍姓名为准;未入户的,填写现用名;未起名的,用铅笔填写小名。 5、与户主关系:本人是户主的,填写“户主”。户内其他人员按本人与户主的血亲或姻亲关系等写明具体称谓:“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子女(养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姐妹”等,以上不能概全者,填写“其它”。 排列顺序为:户主及配偶,户主的长子(媳)及其所生子女,次子(媳)及其所生子女,女(婿)及其所生子女,户主的(岳)父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南京市人口现状分析 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南京2010 年常住人口为800.47万人。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8004680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23848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66194人,增长28.31%。年平均增长率为2.52%。 二.城乡构成 南京市共11个区,2个县,分别是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其中人口最多的江宁区,人口最少则是秦淮区,人口数分别是651957,602031,405891,426999 ,826074 ,445117 ,710298 ,644503 ,391285 ,1145628 ,915845 ,421323 ,417729 。 三、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2370274户,家庭户人口为655415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7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92人减少了0.15人。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143402人,占51.76%;女性人口为3861278人,占48.2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21下降为107.31。 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408人,占9.51%;15-64岁人口为6507221人,占81.29%;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6051人,占9.2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少数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为满族2311人,壮族 533人。少数民族以建邺区为最多,共有13692人,占全区人口的9.13%。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90744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66851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37261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8196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DOC)

成绩: 指导教师: 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分析 土地资源管理朱海涛 指导老师:纪贵红依托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用科学的方法来反映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给市场主体正确的引导信息已变得十分的迫切。进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原因的研究,可以有效防止南京市房地产市场经济大起大落,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而做到理性开发,可以帮助广大购房者更加理性地购房,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更加科学地开发。本文在分析了住宅楼市场价格现状基础上,研究了住宅楼价格形成的原因。利用区域时间和区域位置对比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南京市住宅楼价格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住宅价格,现状,原因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成为我国GDP 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以及一些炒房团的恶意推动,导致我了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住宅楼作为房地产最大的组成部分增长最为迅速,泡沫也极为严重。国家为了使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维护经济市场稳定,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温措施,但是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又一次次地注入强心剂。然而各地房价却呈现一种不降反升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对住宅价格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1南京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南京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作为江苏省省会,南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是是很多富商的理想住宅地。南京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区面积92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3.6万,城镇人口670.4万人,城镇化率81.4%,是长三角地区及华东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2016年南京土地成交量再创新高,二级市场持续15个月价量齐升,同时一级土地市场也随之大涨。 2南京市住宅价格现状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 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南京市城市调查报告 一、南京城市发展概况: (1)南京城市概况 南京市,别称金陵、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称。南京市跨江而居,北连辽阔的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与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及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宣州市接壤。由于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2)南京人口情况 截至2009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758.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2%,流动人口比例较小,仅为18%,在户籍人口中,市区户籍人口541.24万人,占87%,郊县人口较少,只占13%。 江南八区在绕城公路以内的户籍人口260万人(居住范围在长江以南绕城公路合围的250平方公里的下关、鼓楼、建邺、白下、秦淮、玄武、栖霞、雨花台八区,超过南京市户籍人口的40%)。 (3)南京交通情况 目前南京共有一个国际机场(禄口国际机场);4个火车站(南京站、南京西站、南京南站(在建)、南京北站);有宁沪、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南京港是全国第一大内河港口、长江沿岸仅次于上海外高桥和苏州港的第三大集装箱港。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5年9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京成为内地第6个、世界上第136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地铁2号线也于2010年5月开通商业运营。目前,南京地铁有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等等共57座车站进行商业运营,总里程达到85公里。根据最新规划,到2050年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将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 https://www.sodocs.net/doc/9d10092865.html, 2011-05-10 07:49:13 中评社北京5月10日电/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揭示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一、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明显放缓;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但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龄化趋势初现;三、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提高; 四、城镇化进程比预期的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五、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下降。 《财经》发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文章分析,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不会因劳动力减少在未来十年大幅放缓?人口结构的变动将如何影响投资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文章如下。

劳动力减少将影响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供给、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在10%左右,这其中有劳动力供给的快速增长,高储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的扩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贡献。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满15周岁不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媒体透露,根据统计局人口专家的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在9亿左右。前几年9亿多一点,后几年9亿少一点。尤其是2013年以后,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甚至是负面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减少拖累经济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已有先例。 但中国有一些特殊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比如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的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50%的城镇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在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但未来城镇化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比过去十年有所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

从“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高现象

【新闻背景】 中国已经不再是之前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建立工厂的黄金宝地。曾经低廉充足的劳动力如今难以寻觅。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诸多大企业转而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到底怎么了? 【原创评论】 从“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高现象 By 济南大学高远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通过上述6次人口普查的分析,发现在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6.96%,而2011年达到8.87%,已经超过国际社会7%的评估标准。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届时100个劳动力将必须供养64个退休人口。按照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南京市(全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趋势。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核心指标从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南京市出生和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 (1) 第二节南京市出生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南京市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出生人口现状统计 (3) 三、南京市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人口比重统计 (3) 四、南京市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京市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出生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京市出生人口同全国出生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京市死亡人口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南京市死亡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死亡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京市死亡人口占全国死亡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京市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京市死亡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死亡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

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 2030年人口结构变化 戴德梁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研究报告显示,婴儿潮一代的退休,Z世代踏入职场,以及其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世界各地的房地产租户、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一份以《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DEMOGRAPHIC SHIFTS THE WORLD IN 2030)为题的报告中,分析了未来十年,伴随着6.93亿婴儿潮一代达到退休年龄及13亿Z世代加入劳动力大军,世界范围内劳动力将要发生的巨变。由于婴儿潮一代、千禧一代以及Z世代所采取的不同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未来十年随着一代人退出和另一代人加入劳动力市场,世界城市由此受到的改变和影响不容小觑。 对于中国来说,预计未来十年,多座城市将跻身全球最高效生产力行列,但要挑战排名更高的城市,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将跻身全球生产力最高效的行列 高生产力象限是中国城市所主导的领域,凸显了中国正在历经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上移,同时保留了不甚复杂的出口产品市场份额。因此,中国城市为企业租户提供了一系列机遇。 此外,政策发展,比如设立经济特区打造了全球经济实力。这有助于抵消人口增长减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很多城市将会经历工作人口负增长。在国家层面,预计中国年龄介于20-64岁的劳动人口将会下降3%,等同于流失近3000万的劳动力。因此,提高生产力势在必行。 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发展令人瞩目,充分证明了上述分析情况。然而,它们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吸引力和市场透明度,向排名更靠前的城市发起挑战。上海已经成功位列全球外商投资十大城市,然而它是前25座城市中唯一的中国城市,前15座城市中美国拥有4个。如果中国城市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并走向成熟,中国城市排名情况将很容易发生变化。 此外,报告还显示,世界表现最佳的城市位于东南亚和印度,这些区域彰显了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优势。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城市因低生产力或经济及房地产增长市场滞后而排名靠后,它们的发展轨迹需要进一步评估。

整理常住人口登记表_《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常住人口登记表》使用说明 1、《常住人口登记表》是你的集体户口薄,可用于证明你的户口状况。 2、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留存你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原件,毕业离校时要将此表交回保卫处方可办理户口迁移。 3、要妥善保管《常住人口登记表》,若遗失要及时登报挂失,声明作废,凭登报挂失证明方可补办。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一般认为,中国经济进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进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 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此外,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本钱投资严峻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本文从人口转变的背景出发,对中国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就业效率进行了简略分析,对未来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究性的思考。 一人口转变的历史与现状 1世界人口转变状况及其主要特征 发达国家(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欧洲移民定居而逐渐形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人口转变最早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西欧,但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即在上述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过程之中完成。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各国改善营养状况,改进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相关条件,使历史上长期威胁人类社会的高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出生率则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某些时期内甚至得以提高。这样,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间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二者之间的“生死距差”(demographicgap)不断扩大,从而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变更的第一阶段,过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早期。 1870年以后,欧洲各国中的生育决策发生了较大转变,生育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生死距差逐渐缩小,西方各国进入了低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第二阶段晚期。 人口变更第二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50-200年右左。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各国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变更的第三阶段,基本实现了向现代人口均衡的转变。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出现短暂的“婴儿潮”(babybooming)现象,但人口变更之总格局基本确定。进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普遍下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除现代医药技术的引进和推销之外,战后国家的独立、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提高、生活的改善等对这些国家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出生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已经凸现的生死距差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六、七十年代,进展中国家开始熟悉到人口膨胀的严峻性,并相继实施操纵人口的政策。从七十年代起,除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之外的大多数进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下降,陆续从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率、迅速下降的死亡率和急剧提高的增长率阶段,向以开始下降的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变更第二阶段晚期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各国进展不一,办法各异。迄今为止,大部分进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现代人口变更新的均衡状态尚未确立。 2.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变化及其特征 从1953年到1990年,中国人口总数由5.8亿增至11.6亿,年均增长1.81。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率相差甚大。从1953年到1964年,平均每年增长1.57,

南京2030人口预测

南京2030年人口预测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0901姓名:肖杰学号:200932020124 【摘要】:本文针对南京人口现状,综合考虑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利用现有的数据,对未来2030年的南京人口进行预测。 【关键字】:人口预测南京2030年一元回归模型马尔萨斯模型 1.前言 人口的发展状况与城市经济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预测是制定和顺利实践社会经济各项战略设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制定正确的人口政策的科学依据。本文针对南京的人口现状和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男女比例失调等多种因素,需要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以便掌握南京人口的发展规律,进而是人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南京2001年至2010年人口现状 2001 553.04 ————286.17 266.87 6.85 5.25 1.60 2002 563.28 175223 82046 291.34 271.94 7.11 5.47 1.64 2003 572.23 176346 86367 295.10 277.12 6.87 6.79 0.08 2004 583.60 211428 115068 299.74 283.86 7.73 5.44 2.29 2005 595.80 225411 118457 305.25 290.55 7.69 5.35 2.34 2006 607.23 231863 132535 310.40 296.83 7.33 5.15 2.18 2007 617.17 224663 143534 314.70 302.47 8.40 5.56 2.84 2008 624.46 202471 144714 317.38 307.08 8.11 5.60 2.51 2009 629.77 189027 149201 319.16 310.61 7.87 5.69 2.18 2010 632.42 177039 157555 319.65 312.77 9.09 7.87 1.22 注:从2002年开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改为公安数据。 南京常住人口(万人):2005年689.80 2006年719.06 2007年741.30 2008年758.89 2009年771.31 2010年800.76 3.预测方法及模型计算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及对策分析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强有力的计划生育国策,人们的生育观发生的重大的转变。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育;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这些观念的转变共同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医疗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只有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以免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对策 一、人口结构及变化 人口结构是人口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人口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人口结构是指依据人口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生理的特征,吧人口划分成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正确把握人口结构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2、人口结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内部关系 3、人口结构是一定时点上的人口内部关系 二、人口结构分为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 (一)当前我国人口自然结构呈现以下几种变化趋势: 1、人口老龄化。 2、性别比较高 (二)社会结构包括阶级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文化结构、民族结构。(三)地域结构表现为行政结构和城乡结构 三、人口结构变化原因 1、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减少青年人口比重 2、逐渐宽松的户籍制度加速人口流动 3、改革开放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 4、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加了我国文化结构变化 四、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加快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2.、减缓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人口消耗资源量 3、提高我国人口平均素质,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 4、为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爆炸时间的推迟做出巨大贡献 5、提高了经济生产的人力成本 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正确对待并妥善解决才能化不利为力量。 1、认清国情,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国策,忍受人口红利消失的阵痛。 2、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3、实行适当有序的人口流动,防止部分地区的过度老龄化 人口结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是深远的,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妥善解决,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做出贡献,避免出现不和谐因素。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速度,这就考验我国的应变能力,只有认清国情,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持续有效应对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劳工成本上升的问题。 参考文献:《人口学》重庆大学出版社吴忠观2005年7月第二版 百度网搜狐网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

南京人口调查报告 一. 南京人口数量表 (一)性别比例 年份总人口性别比total 男女sex ratio population male female (female= 100) 1990501.82260.08241.74107.591991506.43262.41244.02107.541992510.04264.16245.88107.431993514.73267.09247.64107.851994518.27269.27249.00108.141995521.72270.77250.95107.901996525.42272.27253.15107.551997529.82274.28255.54107.331998532.31275.41256.90107.211999537.44278.14259.30107.272000544.89281.66263.23107.002001553.04286.17266.87107.232002563.28291.34271.94107.132003572.23295.10277.13106.482004583.60299.74283.86105.602005595.80305.24290.55105.062006607.23310.40296.82104.582007617.17314.70302.47104.042008624.46317.38307.08103.362009 629.77 319.16310.61102.75 按性别分南京省历年总人口(年底数)单位:万人 year

(二)年龄构成(人口金子塔图)https://www.sodocs.net/doc/9d10092865.html,/2000-rp/sjp/2/2-1.htm 年龄别总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性别比

南京写字楼市场总体分析状况

南京瞻园铭楼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第一章南京市的区域特征和都市概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讲。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曲折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概雄浑而景色秀美。 1. 1 都市性质 南京是闻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都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制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都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治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都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都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1. 2 都市规模 1.2.1 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 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进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 万左右预留。都市进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操纵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 万以内。 1.2.2 用地规模

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多源数据分析下的南京市江宁区卫生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发表时间:2019-01-03T14:57:17.1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8期作者:顾镔彬 [导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 摘要: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不仅仅是城建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本文通过借助GIS工具,收集传统数据和新兴大数据,综合分析了江宁区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总体供给现状,表现出城乡差异显著、综合服务医疗能力不足、基层卫生设施可达性不够等问题。通过对现状卫生设施的综合评价,制定整体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卫生设施;布局评价;多元数据;GIS分析 1、我国医疗卫生设施体系 1.1医疗卫生体系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疗卫生机构是依法成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门诊部等;公共卫生机构是指一切能够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机构等,包括疾控中心、皮肤病防治所和妇保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面向本机构服务辐射区域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1.2综合医院分级标准 综合医院等级划分标准是我国依据医院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对医院资质评定指标,全国统一,不分医院背景、所有制性质等。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三级,每级再划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2、近年来江宁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2.1整体平稳发展 近年来,江宁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平稳,主要指标增长明显。2012-2015年的近三年间,江宁区共新建了3所综合医院(含分院)、1所中医院和5所护理院。相比2012年,江宁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医院数量、床位数、千人床位数等各项主要医疗指标都有较大的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2012年的359个增至2015年的403个,千人床位数由2012年的3.19张增加到2015年的4.75张。 2.2总体规模与布局 截止至2016年底,江宁区列统医疗卫生设施共计432所,其中面向社会的有343所。总占地面积81.8公顷,总建筑面积64.86万平方米,总床位数5710张,每千人床位数4.84张。全区共有卫计人员63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05人,每千人拥有卫计人员5.4人。 2.3 与主城差距较大 江宁区在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指标上处于南京市前列,在外围区县中基本处于领先,但与主城差距仍很显著。特别是与主城的秦淮、鼓楼等差距明显。床位数、千人床位指标、执业医师等卫生人员数量等远远落后鼓楼,与秦淮也有较大的差距。尽管现状鼓楼和秦淮承担了一定的省市级医疗服务功能,导致相应指标偏高。但是在未来江宁区融入主城,建设南部中心的战略下,江宁区也将进一步承担省市功能,需向主城看齐,进一步缩小与鼓楼、秦淮的差距,逐步提升省市级医疗服务能力。 3、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下的江宁卫生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3.1数据类型及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获取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度挖掘传统数据的深度和精确度,通过走访南京市及江宁区医疗卫生部门获取现状医疗设施统计信息,结合规划部门的空间统计进行空间落位;二是借助网络工具,通过购买和爬取现状设施poi数据、道路交通数据以及居住区数据,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进行医疗卫生设施之于城市的布局评价。 3.2 总体空间布局特征 借用geogoording工具将现状卫生设施统计数据进行空间落位,整体上呈现出”过疏过密、城乡差异显著”的特点。(见图1) 医疗卫生设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山副城内,外围乡村地区布局较为稀疏。综合医院、中医院以及各类专科医院等二级以上医院均集聚于副城。副城内部也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东山老街集聚程度远远高于西侧的江宁开发区以及东南部的高新园、江宁大学城等。此外,新城各类医疗设施梳理与副城差距显著,以原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社区服务中心未来较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3.3 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评价 对现状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分布进行分析,反映综合医院在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上的规划需求。通过建立基于地块的医疗服务能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医院服务能力、地块空间位置和人口规模,来对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为:;其中Ai指i地块医疗服务能力指数,Mj指第j个医院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主要通过综合医院的床位数及就诊人数计算),Dij指i地块到j医院的距离,Ri指i地块的居住人口。 通过测算发现,江宁区现状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仅能覆盖城市地区,外围街道及乡村受辐射有限。受制于服务距离及人口规模因素影响,整体呈现出“城市强、乡村弱”的明显特征。其中,位于东山老城的居住空间接受辐射最强,其次周边新建设地区,如开发区、高新园等,外围农村地区接受辐射能力最弱。(见图2) 3.4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评价 可达性的实质是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包括起点、终点以及连接两点的方式。对于医疗服务设施而言,可达性是指从需求点要医疗设施点就医的便利程度。 通过GIS工具将现状基层医疗设施和居住社区进行空间匹配,根据“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要求,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分钟步行可达,社区卫生服务站15分钟步行可达测算,对东山副城内的基层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测评。通过gis模拟发现,东山副城内仍有50%以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