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 水、河流、湖泊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 水、河流、湖泊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 水、河流、湖泊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

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

(2)由材料可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

(3)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备考秘籍〗

根据历年考纲和考情分析,复习时,要注意动手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讨论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关注对主要河流、湖泊水文现象的研究分析,如对黄河、长江等水文特征的加强研究;并针对水资源问题,树立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思想。动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结合洋流分布合理设计航海路线;结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材料思考海雾等现象的成因。

〖重难点突破〗

1.水循环的原理、环节与应用

[透析考向]

对水循环的考查重点在水循环的原理、环节与应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水循环环节图以及其变式图;再者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往往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循环的应用、影响为背景资料进行考查。以世界某地区的河流、水资源、湖泊等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水循环的知识,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学法指导]

(1)水循环环节与影响因素

①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表面积等方面。基本规律是与光照、气温、风速、水域表面积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

②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主要就是风。风的强弱、方向都会影响水汽输送的强弱和方向等。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水汽、大气运动、凝结核等三个方面,大气运动一般表现为上升运动更易形成降水。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有很多,总而言之包括水的来源与水的流失。

水的来源方面有大气降水、流域面积等,水的流失有影响下渗的地质、土壤条件等,影响蒸发的大气湿度等因素,另外人类的行为通过影响水循环环节或者直接取水等影响径流量;植被、湖泊等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等。

⑤影响下渗的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硬化地面下渗弱,沙质土壤下渗强;坡度大、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短则下渗弱,反之下渗强。

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改变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人类可以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2)水循环环节的应用

所有与水多水少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几乎都可以用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如下两个案例。

①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

②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2.湖泊的演变与湖泊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湖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更多地涉及到了湖泊知识点地考查,如湖泊的水文特征,或者联系地质作用知识点考查湖泊的形成等。湖泊的盐度、温度、透明度往往成为考查重点。

考题还经常选取世界某区域的湖泊为例,展示湖泊的变迁或者出现的环境问题等,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1)湖泊的水文特征

湖泊的水文特征要从湖泊的水量、盐度、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注意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经过强烈的湖水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咸水湖的形成发展演化原理

淡水补给量要少, 蒸发量要大,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淡水径流不断带入盐分、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

3.河流的补给方式与河流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河流的补给方式和河流的水文特征是较常规考点。试题往往以坐标图、数据表格、区域图等为呈现方式,考查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力。另外,结合人类的一些活动,如大坝的建设等,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①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②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径流的变化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特别注意: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2)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4.洋流的分布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透析考向]

对洋流知识的考查主要是集中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试题往往以坐标图、数据表格、等值线图、区域图等为呈现方式,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对气候、海洋生物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力。从近几年考题看,试题在洋流方面的考查也多围绕着和人类相关的地理事件、事物进行选材,如有关于渔场、海洋环境、沿海海雾等方面。

[学法指导]

(1)洋流分布的判读

洋流分布的判读,特别是洋流的流向,也是多年来重要的高频考点,直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对洋流进行判断是最好的方法。

另特别注意:0°与45°之间为中低纬环流,45°~90°之间为中高纬环流(中心分别为30°或60°,即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2)特殊的环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②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3)渔场形成原因

海洋渔场的形成除了与洋流有关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很重要:

①沿海大陆架地区海水浅,光照条件好,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易形成渔场。

②河口地区的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③温带海域气温季节变化大、海水易上泛。

上述条件都有利于渔场的形成。还要注意的是,除了四大渔场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小渔场也与洋流有关,考生在解题时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的小渔场;索马里半岛

东侧海域,夏季由于西南季风吹拂,形成上升流,是寒流,也有渔场。

5.有关河海交汇处、河湖交汇处(难点与高频考点)

[透析考向]

通过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看,有关河流与海洋交汇处、河流与湖泊交汇处的考查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前者的考查很是频繁。此区域是人口特别集中的区域,人类的影响很大,考题往往集中在河海交汇处的地貌、海岸线、水域环境、海洋生物等方面,也多以某区域的人类活动为背景资料进行考查,如河口闸、填海造陆、拦海大坝、植被培育、滩涂养殖等,考点仍然集中在河流、海水两种不同的水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上。

[学法指导]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河海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地区,可以说是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二者的此消彼长引起该地地貌的变化变迁。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掌握三角洲地貌的形成与该地貌的消长变化;要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限时检测〗

(2020·广东省珠海高三期末)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约300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A.6月B.7月C.8月D.10月

2.与其他时段相比,7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①地表径流量小②蒸发或蒸腾量大③降水量小④表层土壤下渗量大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答案】1.C 2.B

【解析】1.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人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

反之则减少。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也是增多的,但是结合选项符合的只有8月,其他选项则相反都是支出大于收入。故本题选择C。

2.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人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②④正确,故本题选择B。

(2020·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三调)在林、灌地植物群落中,降雨时部分水量会被林冠层截留,而通过林冠层间隙或从枝条叶片上滴落的水量称为“穿透雨”,还有一部分则沿叶片、枝条、茎干向下运动,最终直达植物根部,被称为“树干茎流”。林冠层降雨截留再分配的过程改变了区域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尤其是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生存和生长具有深远影响。下图为林灌区降雨截留收集测量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降雨量(P)、截留量(IC)、穿透雨量(TF)和树干茎流量(SF)四者之间的关系是A.SF=P-TF-IC B.SF=P-TF+IC C.SF=P+TF+IC D.SF=P+TF-IC

4.图中乙量筒是用来测量

A.截留水量B.降雨量C.穿透雨量D.树干茎流量

5.研究发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其树干根区附近的土壤中养分集聚,形成“肥岛效应”。这主要得益于树干根区附近

A.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分解旺盛B.土壤湿度大,腐殖质积累更快

C.植物根系广,汇聚林间空地土壤养分D.树干茎流强,淋洗林冠层大气沉降物

【答案】3.A 4.C 5.D

【解析】3.根据材料:在林、灌地植物群落中,降雨时部分水量会被林冠层截留,而通过林冠层间隙或从枝条叶片上滴落的水量称为“穿透雨”,还有一部分则沿叶片、枝条、茎干向下运动,最终直达植物根部,被称为“树干茎流”。所以P=IC+TF+SF,所以SF=P—IC—TF,故选A。

4.图中乙量筒连接乙集水接口,乙集水接口置于林冠层下部,应测量通过林冠层间隙或从枝叶片上滴落的水量,即是测量穿透雨量,C正确;图中甲量筒测量树干径流量,量水筒测量降雨量,截留水量可以通过计算得出。故选C。

5.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灌木丛能有效降低风速,截获和聚集粉粒、尘埃等大气沉降物,降雨后,这些大气沉降物被树干径流淋洗,带至树干根部附近,使得养分集聚形成“肥岛效应”,D正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枯枝落叶较少,且微生物相对较少,有机质分解不会旺盛,A错;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土壤湿度相对较小,B错;林间空地上土壤养分少,C错。故选D。

(2020·湖南省益阳高三期末)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水文站以下河段河道主槽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相较于1979年,2007年该河段

A.含沙量减少B.流量减小C.流速减缓D.河床展宽

7.导致该河段主槽纵剖面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B.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库

C.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间歇性下降D.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持续抬升

8.该水文站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B.秦岭山地C.江苏省北部D.云南省中部

【答案】6.A 7.B 8.C

【解析】6.读我国某河流水文站以下河段河道主槽纵剖面示意图可知距离水文站400米以内的河段的主河槽的高程2007年比1979年的河床的高程有所下降,即2007年比1979年的河道泥沙淤积量有所减少,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可知相较于1979年,2007年该河段含沙量有所减少,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故选A。

7.若水文站以上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的话,那么水文站以下的河段的含沙量应当增加的,由第1题的解析

可知水文站以下的河段的含沙量是减少的,故A错误;水文站以上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库,大量的泥沙在水文站以上的水库沉积下来,使得下游河段的泥沙含量有所减少,故B正确;该区域的地壳的分布状况是不会影响到该河流水文站以下的含沙量的,故C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该河段的河槽的高程最高处海拔不足40米,可知其是位于平原区域的,可知河流可能位于江苏省北部,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故选C。

(2020·广东省茂名市高考一模)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2000—2015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②黄河下游植树造林③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④降水增加,流量变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0.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因为该河段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B.治理黄河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

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侵蚀D.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侵蚀

11.近年来,花园口——利津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主要原因是

A.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B.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

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强D.沿岸人类生活生产用水增加

【答案】9.D 10.B 11.A

【解析】9.图示可知,2000—2015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小浪底水库建成的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②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失侵蚀作用增强,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③正确。无证据表明此年间降水量的增大,④错误。故选D。10.两处河段均位于黄河下游,且从剖面图来看地形落差均不大,故流速均较慢,下蚀并不突出,A错误。

无证据表明泺口—利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固且泥沙更松散,CD错误。利津位于山东境内非常接近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峻,对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B

正确。

11.无证据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B错误。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在小浪底建成后泥沙下泄量减少,淤积逐步减弱,C错误。无法判断沿岸人类用水量是否增大,即使增大也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由于小浪底工程建设,导致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重量轻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径较大,重量更重,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

(2020·四川高三期末)喀什噶尔河西临帕米尔高原,东面开口朝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某科研机构对该河部分流域进行了调研,发现河道自然与人为污染都很严重,流域内生态问题也很突出。下图示意该科研机构的调研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河下游河水的矿化度(单位:克/升,指水中盐分的含量)比出山口的矿化度要高许多,主要原因有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流城内蒸发旺盛③地下咸水补给河水④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排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该河沿岸的灌区灌排系统不完善,灌区排水不畅。这势必导致灌区

A.水土流失B.土壤盐溃化C.土地沙漠化D.土地沼泽化

14.政府鼓励当地农民在临河农田的河边地头建设高埂宽阔林带,其目的主要是

A.防止农田径流汇人河流B.防止利用河水灌溉

C.降低大风对农田的危害D.降低河水的含沙量

【答案】12.D 13.B 14.A

【解析】12.当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表矿物质含量高;地下咸水补给河水,携带大量矿物质进入河流;工农业废水、城市污水进入河流,导致该河下游河水的矿化度比出山口的矿化度要高许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对矿化度影响较小。故选D。

13.灌区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表积盐,形成土壤盐溃化,B正确。排水不畅不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该地气候干燥,土地沼泽化可能性较小。故选B。

14.材料提到“发现河道自然与人为污染都很严重,流域内生态问题也很突出”说明临河农田的河边地头建高埂宽阔林带可以防止农业废水直接汇入河流,避免人为污染加重,减轻化肥、农药对河流的污染。该地气候干燥,不可能防止利用河水灌溉;降低大风对农田的危害不需要那建在河边;河流水量少,降低河水的含沙量作用小。故选A。

(2020·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我国沿岸流始于渤海湾西部,自北向南有辽南沿岸流(图中①)、鲁北沿岸流(②)、苏北沿岸流(③)、浙闽沿岸流(④)等。下图为冬夏季我国沿岸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与图示同纬度日本暖流流经海域相比,我国沿岸流流经海域盐度较低是由于

A.降水量少B.河流汇入多C.蒸发量小D.海域较封闭

16.苏北沿岸流

A.导致海水等温线向北凸出B.冬季较弱,夏季较强

C.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显著D.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17.浙闽沿岸流方向随季节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暖流流向随季节变化B.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

C.季风风向发生季节变化D.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

【答案】15.B 16.C 17.C

【解析】15.本题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河流、洋流等因素,我沿岸流流经海域由于处于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陆地淡水河流带来大量的水量,对沿岸地区海水具有稀释作用,使得盐度较低,B正确;我国沿岸流流经海域与日本暖流流经海区处于同一纬度带上,蒸发量差异不大两者在降水量上差异不明显,全国沿岸流地区海域与外海接壤,据此判断ACD错误,故选B。

16.结合图中洋流的流向,苏北沿岸流由北流向南部,有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对沿

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作用,沿岸地区海水等温线应向南凸出,A错误、D错误;该沿岸流海域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西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一直,对洋流具有加强作用,夏季东南季风与洋流的流向相反,对洋流具有阻碍作用,因此该洋流冬季较强,夏季较弱,B错误;该洋流流经长江入海口处流向偏离海岸线,可能是受到长江如海径流量的影响,沿岸洋流流向发生偏转,C正确。故选C。

17.浙闽沿岸流流经台湾海峡,冬季和夏季风向发生改变,导致洋流流向发生改变;日本暖流流向固定,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季节变化不会改变洋流流向。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2020·广东省广州市高三调研)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河口湾,在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崇明等一系列岛屿。右图是长江河口示意图,图中的涨落潮优势转换界是河流径流和海洋潮流动力的平衡地带,在近底层涨落潮流相抵后净流速等于零的地方。

(1)指出九段沙在长江口中的位置特点,说明其成因。

(2)推断长江河口崇明等岛屿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3)长江河口涨、落潮流主通道不一致,分析其涨潮通道偏向长江北岸的原因。

(4)随着全球变暖和长江一系列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预测长江河口未来的变化趋势。

【答案】(1)位置特点: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

原因:长江携带泥沙,在涨落潮优势转换界,水流(底层)流速为零,泥沙堆积。

(2)形成的先后顺序:崇明岛、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

理由:九段沙现处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上,是最新形成的岛屿;长江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演变过程中,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不断向海洋推进,崇明岛形成最早、年代最老,其后依次形成长兴、横沙和九段沙。(3)东海涨潮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转,主流偏北;同理,长江入海水流受地转偏力作用,主流偏南。因此,在地转偏向力、潮流与径流共同作用下,长江北支河流势力较弱,涨潮潮流势力较强,形成了东海涨潮流以北支为主(崇明岛以北)。

(4)变化趋势:长江口的泥沙淤积将减弱;岛屿面积缩小;海岸线后退。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注意理解材料涨落潮优势转换界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九段沙的位置可通过读图判断其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九段沙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结合材料落潮优势转换界流速等于零,河流携带泥沙在此沉积。

(2)长江三角洲在流水沉积作用下不断增大,所以涨落潮优势转换界的位置应逐渐向海洋中移动,读图崇明岛最靠近陆地形成最早其次为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目前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的位置所以形成最晚。(3)因为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受其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海水涨潮时从东流向西,所以北岸为涨潮时主通道,落潮时潮流从西向东,南岸为落潮时主通道;长江自西向东流,南侧流水速度较快,北侧流水较慢,所以涨潮时潮流通道主要在北侧,落潮时潮流通道主要在南侧。

(4)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河口处径流减少,同时泥沙在库区沉积,含沙量下降,河口处沉积作用减弱;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潮流作用增强,海水侵蚀作用加大,海岸线后退,河口处岛屿可能减小。【点睛】本题要理解河口岛屿的形成不仅仅有流水作用还有潮流作用,海水起到顶托作用,降低河流流速,增加其沉积作用;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为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地区,该位置随着沉积作用的增强不断向海洋中移动。

19.(2020·河南省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是里海的主要水量来源,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春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均超过50%。里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图中甲湖)是里海东部的一个潟湖。它被一条长约100 km、最窄不到1 km的沙石洲与里海主体分隔开,沙洲中部有一狭窄水道与里海相通。湾内的水量随里海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含盐量高达35%,是普通海水的10倍,是里海的近30倍。这里一直是苏联食用盐的重要来源。

为减缓里海水位下降,1980年苏联政府修建堤坝将海湾和里海隔开.引发一系列问题。该堤坝现已被拆殷,里海湖水重新注入卡拉博加兹戈尔湾。

(1)说明伏尔加河春季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高的原因。

(2)说出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水位的季节变化特点。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含盐量高的自然原因。

(4)简述修建堤坝将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和里海隔开引发的问题。

【答案】(1)伏尔加河流域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补给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流域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径流量丰富。

(2)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季水位快速上升,夏季水位高;秋季水位降低,冬季水位低。

(3)里海为咸水湖,里海是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最主要的补给来源(里海南部含盐量较高的湖水通过沙洲中部的狭窄水道补给卡拉博加兹戈尔湾);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该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全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海湾较封闭,与里海水体交换缓慢;沿岸无河流注入,盐度得不到稀释。(答出三点,6分)(4)里海水位上升;里海含盐量升高;里海周边地区的沿海低地被淹没;卡拉博加兹戈尔湾面积迅速萎缩;卡拉博加兹戈尔湾盐产量减少;湖床大面积裸露,引发沙尘暴(盐尘暴)。(答出四点,8分)

【解析】本题以里海和卡拉博加兹戈尔湾为背景,考查河湖水文特征、影响湖泊盐度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活动对湖泊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伏尔加河春季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高的原因主要从流域气候特征和河流补给水源两方面进行作答。(2)由材料可知,卡拉博加兹戈尔湾的水源来自里海,里海的水位主要来自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春季径流量最大,里海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故卡拉博加兹戈尔湾的水位春季快速上升,夏季水位高,秋季水位回落,至冬季水位最低。

(3)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含盐量高的自然原因可从里海性质、区域气候特征、海湾封闭程度和沿岸河流等方面进行作答。

(4)堤坝将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和里海隔开后,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无水源补给,导致海湾面积萎缩、盐产量减少、出现荒漠化;里海出现水位上升、含盐量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等问题。

20.(2020·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下图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

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7m。

(1)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推测其成因。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试解释原因。

(4)根据现今气候条件,预测程海未来自然演化的趋势。

【答案】(1)程海地区受断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

(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增,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区城,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与支出大体相对平稳,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补给除降水外,还有大量的其它水源供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帯地区的干热、封闭山谷,水源应为地下水。

(4)程海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不利于东南和西南季风的进入,属于雨影区;受背风坡气流下沉影响,楚风效应明显。因而,程海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将经历从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盐湖到盐沼、到完全干涸的发展历程。

【解析】(1)程海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形成过程首先是程海地区受断裂作用下

陷成谷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程海形成外流湖。

(2)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从自然因素考虑,可能是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减少。材料中提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湖泊水位大幅下降,最终程河断流,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程海是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的断裂地堑,中陷低洼之处,聚水成湖;周边地势较高,程海地势低洼,且断裂带裂隙利于地下水向上运动,利于周边地下水补给湖水,地下水补给比较稳定,因此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

(4)程海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不利于东南和西南季风的进入,属于雨影区,降水少。受背风坡气流下沉影响,焚风效应明显,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干旱气候,蒸发量大。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程海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加上周边工农业用水量大,预测程海将经历从淡水湖转变为咸水湖,从盐湖到盐沼,从盐沼到完全干涸的发展历程。

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专题07河流地貌与河流水文特征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9—11题 【母题题文】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9.D10.C11.C

【试题解析】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正确。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故选D。 10.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相对于上游以及下游地区来说,河流的上游以及下游地区分别有支流汇入,河流流量中段较小,是影响摆动范围小的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两岸岩石的岩性相差不大,多为黄土。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没有差异,不会影响摆动范围,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 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载体,研究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原因以及摆动的影响因素,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知识。。试题给学生呈现相对陌生的地理概念及原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契合新课标对学生审题能力的锻炼,体现新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得分要点】 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黄土土质疏松,温带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季节变率大,水土流水严重,故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游荡型河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自然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点

2019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 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对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再一次回归课本找出盲点和难点。这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归。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大体上会有一个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找到自己的难点,再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第二轮要重点复习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定要注意自我梳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和难点。李老师说,对于主干知识的训练,基本上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专题训练之前要对本次专题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细心、全面的回顾和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对于专题训练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知识的盲点,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能力。 从2019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看,地理科目无论是考试大纲上对考试内容、考察学生的能力,还是考试题型,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李老师说,试卷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义务教育部分和高中必修的3个模块,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 记者从今年地理科目的考试说明中了解到,考试说明中明确

要求高考试题要能够体现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侧重于从空间及生态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形貌的特征 与分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互动作用;侧重于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以谋求人类、国家和地区的福利。 尤其重视对考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的考核。李老师说,核心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地理观点包括: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空间观点等。这些能力和观点的培养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李老师说,按照海中的复习计划,这个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的复习,马上转入第二轮阶段的复习。 在第二轮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争取突破自己的难点。据李老师介绍,海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安排的时间是从去年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的三月,除去休假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多。在这半年里,我们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务必做到全面。李老师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总结分享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京津蒙新陕台湾。 注:“四江”指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两宁”指宁夏、辽宁。“两湖”指湖北、湖南。“两广”指广东、广西。“两河”指河北、河南。两山指山东、山西。 三、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四、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五、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八、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 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 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 征分析 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就是要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水文 特征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联系密切,所以高考中经常以此为载体考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有那些呢?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河道状况和河流水系形态。

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树枝状水系: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中国四川盆 地的水系。?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辐射(散)状分布,例如亚洲的水系特征。?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地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格子状水系:河流的主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犹如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二、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 1(水位、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地区的河流水位和径流量变化很小,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和径 流量变化较大;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另外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汛期及长短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重难点解读 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性别结构、知识结构等,又或者人口迁移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4.C 4.B

【解析】4.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5.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6.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5.C 6.D 【解析】5.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

高考地理河流水文特征

中国的河湖 一、关于河流以及河流特征的概念厘清(知道) 河流: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流域: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集水区有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 干流:是水系中主要的或最大的、汇集全流域径流,注入另一水体(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水道。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河谷: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亦称“河槽”,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随水位涨落而变化。)、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V型谷),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河床比降:河床落差(上下游海拔之差)与其长度之比。 流量:流量Q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各个时刻的流量是指该时刻的瞬时流量,此外还有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等.径流总量W。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所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即W=QΔt。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和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洪峰流量:当发生暴雨或融雪时,在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径流,都依其远近先后汇入河槽,这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随着汇入河网的径流从上游向下游汇集,河水流量继续增大。当流域大部分高强度的径流汇入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此时流量为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即洪水过程线上最高点流量 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其实质就是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有时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轻则漫滩,重则决堤成灾。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高考地理考点: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的区别

高考地理考点: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的 区别 高考地理考点: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的区别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 河流水系特征指河流的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水系归属和水系形态(如树枝状、扇形等)、流域概况(面积、水力资源等)、河道宽窄曲直、河网密度(支流的发育程度)等。即向、系、积、道、度(支流的发育程度)。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水温和冰期、含沙量等。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而水源补给,对大多数河流来说主要是雨水补给。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经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当然也和气候有关。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结构决定,如黄河中游地区,地表结构简单,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的黄土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从而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有无结冰期,即量、季、冰、沙。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交特征及原因: 1、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3、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4、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5、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6、水能蕴藏量 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等决定。

【地理】2015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图文训练)祥解

2009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 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关注的方面: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四、常用定位方法: (一).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A、中国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临国位置:

甘肃蒙古 新疆蒙古、俄罗斯、哈、吉、塔、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印共 管) 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云南缅甸、老挝和越南 广西越南 我国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其中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为此我国还有六个隔海相望的海上临国,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二).地理坐标定位法(绝对定位法)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时间差-经度差);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H=90°-纬度距);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110千米110千米?cosφ) 。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届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一、(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专练(有答案)

2020高三地理微专题河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专练 2009安徽高考 1 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流速、水能等方面。影响水文的主要因素:气候。 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a.流量、水位:径流量大小与流域面积、支流和降水量有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则汇流广,流域内降水量丰富,河流的径流量大;流域面积较小汇流少,流域内降水少,河流的径流量小。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大,而且越靠近北方,水位的变化越大;欧洲的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河流,水量和水位大小的变化则较小。 b.水位季节变化(汛期):与雨季长短有关,雨季所在的季节有关。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另还和河流的其它补给方式相关,比如大多数内流河,则汛期出现在温度高时。以北半球为例,如冰川融水补给,汛期在7、8月份;季节性积雪融水汛期则在4、5月份。

c.含沙量: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植被状况、地形起伏、表层岩性特征有关。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如果是分河段还要考虑水利工程、地势起伏大小等。 d.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月均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如果该河流有结冰期,则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则要考虑凌汛。 e.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落差、径流量决定。 f.流速: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如有等高线,则从等高线稀疏去思考。 另外还要注意有结冰期的河流是否有凌汛现象发生等。 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流量小,汛期多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大多在冬季有断流现象。 2 (2009年福建文综)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10分) 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 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④ 河网密度⑤源头、注入地、河道弯曲状况等(可不写)。影响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地形。 对水系特征的思考方向与特征描述可参照下表:

(浙江选考2)2018届高考地理 重难点专项练(五)

重难点专项练(五) 读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人口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4.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16年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 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6.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完成第7~8题。 7.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 B.19% 24% C.24% 19% D.19% 58%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3 水、河流、湖泊(含解析)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

2019-2020学年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4)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描述(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名校专递:高考地理特色专题讲练(4)河流水系、水 文特征描述(含答案) 思维建模 (1)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干、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 (2)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非洲刚果河的水系、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 (3)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放射(散)状分布,如亚洲总体的水系特征。 (4)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 (5)格子状水系:河流的干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 (6)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呈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2.河流水文特征

读图4-1,概括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图4-1 较大,航运条件好。 水文特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无结冰期;上游水能资源较丰富,下游河段航运价值高。 规范演练 1.图4-2为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甲湖泊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河段的水系特征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图4-2 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4-3中的主要国家甲国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该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图4-3 ( 1) 分 别 说 出 A、B 两 地 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3.读图4-4,完成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