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高三

2014-01-04 14:53

2014届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定义】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1.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译文】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高考例题】(2011年重庆卷)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译文】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同时还是使动。

【高考例题】(2010上海秋季卷)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译文】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分析:出:使他出去。

2.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高考例题】(2009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

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高考例题】(2007福建卷)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

能有谁呢?

【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分析:穷:使……窘迫”。

二、意动用法

【定义】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

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

【高考例题】(2009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高考例题】(2007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

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

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分析:宝:把它当作珍

宝。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

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例题】(2011年安徽卷)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分析:此句中的“骇” 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高考例题】(2011年江西卷)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译文】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高考例题】( 2010年安徽卷)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分析:“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高考例题】(2002年高考上海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三、名词用如动词

【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分析: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011山东卷)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译文】(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

(2010湖北卷)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分析:簿书:名作动。

(2010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译文】后母慢慢穿上它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衣、利刃:名作动。

(2010重庆卷)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分析:单马、数仆:名作动。

四、形容词作动词

【高考例题】(2011年福建卷)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译文】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

五、形容词、动词作名词

【高考例题】(2012全国大纲卷)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高考例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高考例题】(2011湖南卷)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分析:此句中的“起” 是使动用法,“使……振兴”;“衰” 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

【高考例题】(2011年天津卷)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分析:句中“让”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责备;推让;转让,辞让;退让等。根据语境可知“推让”义项最恰当。

【高考例题】(2010年江苏卷)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译文】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分析:贤隽,形作名,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高考例题】(2010年江西卷)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

【译文】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分析:机密:形作名。

【高考例题】(2010年四川卷)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分析:死伤:动作名。

六、名词用如状语

【定义】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1、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jué]火把,小火)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分析:爝火:像火把一样。

【高考例题】(2002上海卷)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译文】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高考例题】(2012福建卷)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译文】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高考例题】( 2010年浙江卷)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译文】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分析:财:用钱财。

【高考例题】(2011年湖北卷)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分析:此句中的“厚衣”“树”分别是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高考例题】(2008全国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6.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高考例题】(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分析:“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高考例题】(2008全国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7.表动作进行方式

【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译文】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注释: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七、动词的为动

【高考例题】(2012重庆卷)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译文】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祝:祷告)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译文】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高考例题】(2011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分析:此句中的“道” 是名词作状语,“死事”是为动用法,“退”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在路上”、“为公事而死”、“让……退下”。

【高考例题】(2010福建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译文】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高考例题】(2005全国卷Ⅱ)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高考例题】(2012湖北卷)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译文】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分析:调:调侃

【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分析:逮:比不上。姑:姑且。

【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确实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分析:良:确实。

【高考例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分析:句中的“中”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符合;适合;中伤;射中;中间等。根据语境,可知“射中”义项最恰当。

【高考例题】(2011重庆卷)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译文】(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分析:句中“徇”的常见义项有:巡行;示众;殉葬;顺从等。根据语境可知“示众”义项最合适。

【高考例题】(2011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译文】(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分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惑乱”、“勒” 解释为“强制”比较好。

【高考例题】(2010陕西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而上。

【译文】贼兵攻打了三日没有攻入,后来就凭借着大船随着水涨起来的机会,通过船尾攀爬到城垛上攻入城内。分析:缘:通过。

【高考例题】(2010年湖南卷)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分析:济:渡河。

实词含义

【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分析:鬻。

【高考例题】(2012江西卷)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译文】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分析:毁诋、左右、批其颊。

【高考例题】(2012辽宁卷)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yǐ]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译文】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分析: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

【高考例题】(2010福建卷)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译文】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分析: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高考例题】( 2010年安徽卷)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分析:“致”送达之意。

【高考例题】(2010年江西卷)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译文】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分析:骄:傲慢。

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高考例题】(2012全国大纲卷)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分析:实词“盗:侵占”,古今异义“ 设备:设置守备”

【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分析: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高考例题】(2011年江苏卷)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分析:此句中的“贷”和“流”是古今异义,分别是“饶恕”“流放”的意思。

【高考例题】(2011年浙江卷)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译文】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分析:该句中的“监”是古今异义,“教训”的意思。

【高考例题】(2011年辽宁卷)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译文】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分析:此句中的“所”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处所”,而表大概数目,译为“左右”。

【高考例题】(2011年广东卷)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译文】(罗提督)并且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分析:此句中的“历”与“洵”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分别是“详细地”“确实”的意思。

【高考例题】(2011年广东卷)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译文】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分析:此句中的“上流”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不能译为“上等社会”,而应译为“上游”

【高考例题】(2011湖北卷)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分析:此句中的“亡羊”是“丢失羊”,“求羊”是“寻找羊”,均是古今异义。【译文】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棺椁。

【高考例题】(2010广东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文】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分析:赋分:授予,古今异义:今天。

【高考例题】(2010山东卷)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文】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分析:于是”古今异义,

【高考例题】(2010湖南卷)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分析:偏方:偏远的地方。

【高考例题】( 2010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高考例题】(2005浙江卷)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译文】(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

双音双义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高考例题】(2011全国大纲卷)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分析:此句中的“奏罢”与“列部”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要拆成是“奏” “罢”“列”“部”四个词,意思是“奏请罢免”“各个部门”。

【高考例题】(2011年辽宁卷)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译文】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分析:此句中的“功役”、“切事”都是双音双义,“工程劳役”“切合实情”。

【高考例题】(2011年江苏卷)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分析:此句中的“前行”“持满” 都是双音双义,译成“队伍前面”“把它拉满”。

【高考例题】(2011年湖北卷)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译文】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分析:此句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可以把”的意思。

【高考例题】(2011年山东卷)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译文】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分析:此句中的“本事”是双音双义,译成“根本的事情”。

通假

【高考例题】(2011福建卷)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译文】(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了。分析:此句中的“少”字不是“很少”的意思,而是通假字,通“稍”,译为“约略、大概”等,如果判断不出,就会误译。

【高考例题】(2010年全国卷Ⅱ)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分析: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高考例题】(2011天津卷)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分析:此句中的“汲汲”不能译成“汲取”“提拔”,而应该译成“急切地”。

【高考例题】(2011四川卷)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在翻译时必须归位。

【高考例题】(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高考例题】(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高考例题】(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高考例题】(2006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翻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高考例题】(2004北京卷)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译文】古代有指南车,,没有思考它,这有什么深远的呢?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译文】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分析:即使。而:然而。奚:什么。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高考例题】(2008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huī] 分裂;剖开)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译文】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高考例题】(2005天津卷)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译文】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

【高考例题】(2004上海卷)何为以公名之【译文】为什么会因为你把山谷起了“愚公谷”呢?

【高考例题】(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高考例题】(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高考例题】(2001上海春季高考)人或问之:“何为泣乎?”翻译:有人问他:“为什么哭呀?”

【高考例题】(1999上海卷)不殴杀何待【译文】不打死他还等什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高考例题】(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高考例题】(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

【高考例题】(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高考例题】(2000年上海卷)金鱼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把金玉看得很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定语后置

【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2、“中心词+定语+者”

【高考例题】(2009上海)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高考例题】(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文】如果有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的人,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高考例题】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安徽)

【译文】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

3、“中心词+之+定语”

【例题】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清洁的身子,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

4、“中心词+定语”

【高考例题】(2007湖南卷)从衣文之媵([yìng] 古代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5、“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

【高考例题】(2010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译文】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桂阳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状语后置

【定义】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高考例题】(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高考例题】(2012全国新课标卷)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对原管辖地区忍心不管不问呢?”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高考例题】(2011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分析:此句中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为状语后置。

【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高考例题】(2008江西卷)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仪来防止怨恨。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题】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被动句

【定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高考例题】(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译文】后来周顗[yǐ]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分析: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2.用“被”表被动

【例题】“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文】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高考例题】(2010年山东卷)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才干拜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高考例题】(2005广东卷)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译文】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

4.用“于”表被动

【例题】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译文】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5.无标识的被动,需要文章的上下文来判断。

【高考例题】(2011年江西卷)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译文】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分析:句中的“数”和“迁”都是多义词,“数”常见的义项有:数目;规律;技艺;列举;屡次等;“迁” 常见的义项有:升官;贬官。根据语境可知“屡次”与“贬官:的义项最恰当。

【高考例题】(2010江西卷)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译文】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被整治。

【高考例题】( 2010辽宁卷)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译文】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被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分析:考点:“大言”、“意”、“戍”三处。

【高考例题】(20 10浙江卷)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被别人看见并认出。

【高考例题】(2010年四川卷)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译文】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高考例题】(2008安徽卷)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召令。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举例】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举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高考例题】(2010年江苏卷)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分析:主谓倒装句式、甚

省略句

【高考例题】(2012湖北卷)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译文】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高考例题】(2011全国新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分析:此句中“不许”前省略了主语“皇上”,“令”后面省略了宾语“其”,翻译时应补出来

【高考例题】(2011江西卷)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译文】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分析:此句中的“独汲黯与亢礼”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卫青)”,在翻译时要补上,即“独汲黯与(之)亢礼”。

【高考例题】(2010全国卷Ⅱ)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分析: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省略谓语“有”脸面。

【定义】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高考例题】(2012安徽卷)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水边)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高考例题】(2012天津卷)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译文】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高考例题】(2010江苏卷)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高考例题】(2012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举例】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举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高考例题】(2012福建卷)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译文】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高考例题】(2008浙江卷)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固定格式

【高考例题】(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高考例题】(2012四川卷)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lóng]磨炼)淬厉,成其器业。【译文】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既而:不久。从:跟随。器业:才能学识。)

【高考例题】(2011年湖南卷)则余亦迂甚矣哉!

【译文】那么我也太迂腐啦!分析:此句中的“……甚矣哉!”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太”。

【高考例题】(2011年浙江卷)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译文】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分析:此句中的“焉用……?”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哪里需用……”。

【高考例题】(2011年四川卷)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 分析:此句中的“得非……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

【高考例题】(2008北京卷)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译文】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分析:“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为这个”“因此”,这里“是”是指示代词。

【高考例题】(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译文】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恐怕会有伤教化吧?分析:“得无……乎”“得无……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莫非……

吧?”“该不会……吧?”。

【高考例题】(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分析:.“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有什么……呢?”,“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三文言文 翻译(独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廷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象升喜,即令廷麟往真定转饷济师。无何,象升战死贾庄。嗣昌意廷麟亦死,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赐剑,便宜从事。十月,大兵攻吉安,必达战败,赴水死。会广东援兵至,大兵退屯峡江。已而万元吉至赣。十二月,同升卒。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1.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 译文: 2.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 译文: 3.及闻其奉使在外,则为不怿者久之。 译文: 4.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译文: 5.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 译文: 答案: 1.这样的连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实行,想收到保举的效果,怎么做得到呢?(重点词语:“是”,这;“得乎”,怎么做得到呢?“不行于大臣”介词结构后置句。) 2.嗣昌大为恼火,就假惺惺地推荐说廷麟懂得军事。(重点词语:“恚”,愤怒;“诡”,假装;“知兵”,懂得军事。) 3.后来听说他当时出使在外地没死,因此心里很多天都不痛快。(重点词语:“则”,表顺承;“怿”,高兴。) 4.然后他们又和巡抚李永茂一起,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里,劝他们出钱粮充作兵饷。(重点词语:“偕”,偕同;“于”,在;“劝”,劝说。注意补出省略成分。) 5.(杨廷麟)把峒族人张安等四营兵招降,改称龙武新军。(重点词语:“降”,使动用法;“之”指代“峒蛮张安”和他的四营兵。)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选庶吉士,授职编修,他勤于学习,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卷(123)文言文标准译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卷) 文言文译文 一、新课标Ⅰ卷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从叔谢峻是司空谢堑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嗣父的弟弟谢混有知入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主人,谢退对趱墨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嗣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嗣父的几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邀赡、谢跃、谢弘翅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所居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嗣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谢丛邀为宣都王文学。谢弘邀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食素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巨万,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二、新课标Ⅱ卷

2013年高考 湖北 文言文翻译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怎么能认为我不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较软罢了。”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入。刘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边,并不跟刘整说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严肃地接入,对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礼节很恭敬,而且记下他们居住的地方。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最新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常用技巧总结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word完整版)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 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cóngxiōng。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回头。《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谓仇曰:“尔曹(你们。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若健,远相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2017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2017年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 ..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 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 ...,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 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 ..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2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翻译(有解析答案)

专题专项限时练(四)文言文翻译 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1)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居”“清白”“喜奢好侈”;关键虚词有“所以”“率”“由”“然”;文言句式有“??者,??也”(判断句)。 第( 2)句:关键实词有“为”(第2 个)“救” ;关键虚词有“为”(第1 个)“而”“之”“则”,文言句式有“不能我救”(宾语前置句)。 【答案】(1)(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2)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文言句式及翻译)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句式及翻译 一、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送到齐国。 (被动句) (2)如果侥幸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反被重用,你将用什么报答我?(被动句,倒装句) (3)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按劳行赏,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省略句,倒装句) 2.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1)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楚国有个学划船的人,刚开始,调头、转弯、快划、慢划,一切都听船师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2)(楚人)就辞去了船师,擂鼓径直往前划行,多次碰上急流险滩,便慌张四顾,失魂落魄,坠落了船桨,丢掉了船舵。(省略句) 3.夫王道者,不可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倒装句) (2)吴王被困在姑苏山上,就向勾践哀求饶自己的性命。(被动句)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省略句) 二、规范提升 (2011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 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 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文言翻译专项训练 一、(2013年江苏卷) 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 1、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三、(2011年江苏卷) 1、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陈公弼)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陈公弼)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陈公弼)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 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 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 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 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 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 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 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

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 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 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岉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年1卷 1、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练习与答案 1.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 向利背义乎?” ①衣我以其 衣 ②食人之食者死人之 事 ③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 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而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①假人之长以补其 短 ②无丑不能,无恶不 知

③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 矣 4.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府而著之外府也,君奚患焉?” ①假道于虞以伐 虢 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 何? ③君奚患 焉? 5.其夏,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爰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谋,阴使人刺杀盎及他议臣十余人,贼末得也。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事。捕公孙诡、羊胜,皆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安国皆泣,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①梁王怨爰盎及议 臣 ②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 之 ③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 事 6.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呙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 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 之。 ②太祖口貌如 故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

(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 (5分) (设置守备)。 4 4 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 5 (4分) (5 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 愿。(4分) (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 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 (7) 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 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 (4分) 8?(关键词:所以、

安、鬻) 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 (4分) 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 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由官吏污暴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4分) 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 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 【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 “社仓法” 12(3分) (12 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Ⅲ卷文言文许将详细注释+真题+参考答案+译文

一、许将重点词注释 (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 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 臣下 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 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屈服,使折服 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 2.大臣 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

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练习)射,(许) (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 (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矣。” 将曰: (认为……好)之。 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 ,(许)将曰: 句,是。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见狱空耳。”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于”, (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 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军队;2 (通“纵”,好像)一人。”

数, 辅重臣) 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 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元祐”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墓。哲宗 问(许)将,对曰: 的品德)事。” (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二、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 同知礼院,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 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 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