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3)

一登高的文化渊源 (3)

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 (3)

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4)

3.1空间感 (4)

3.2 时间感 (5)

四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 (5)

五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杜甫的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黎坤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09级指导老师:孙宝

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多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的传世诗歌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后世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登高诗;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存在价值

The cultural value of Du Fu's poetry of view from a height Abstract:Du F u is great realistic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regarded “poet”. His poe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lower people’s sufferings of life. He’s poetry are about 1500, rich in content. Du F u’s life fell and the no fixed abode, he is a great people who cares, so doomed his will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with infinite swaying. And pavilions, the mountainous peaks since ancient times is a representative people climb the feelings of the place, so there are many poems by Du Fu, depicting the ascent. Later there are a lot of scholars have don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ascent of Du F u’s poem, but more fo cu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ypical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overall to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try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shallow analysis.

Key Words:view from a height;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space and time; take care of myself; existence value

前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虽然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尽管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凋零,个人遭遇也极其不幸,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四处飘零,与亲人离散,但他的诗歌没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自我哀叹的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众多,流传至今的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登高诗就是其中一种。后世也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一、登高的文化渊源

登高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一是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来源已久;二是作为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沿袭至今。

追根溯源,在春秋时代,孔子时期就提倡“君子登高必赋”,所以登高赋诗是古代文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生动的记载。如《魏风·陟岵》就是征人在登高望乡时的思家思亲之作。[1]此外,不得不提楚辞中的登高文学。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的一些作品,如《离骚》、《涉江》等,在屈原的作品中,登高的主题已经得到了延伸,开始触及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所以说,登高诗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吟咏美景,更多的是寄寓了登高文人的一定的思想倾向,如游子思想、登高抒怀、表现自身的坎坷经历、抒发国仇家恨、舒缓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文学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典型的代表有王粲的《登楼赋》,曹操的《观沧海》等;有很多文人都喜欢登高赋诗、登高怀远,比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最喜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赏菊。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登高诗在唐代也呈现了空前的繁盛,典型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也有很多登高之作,“登高诗”已经被定型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题材,已经发展到相对独立的程度,而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如《望岳》、《登高》、《登楼》等。

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

众所周知,杜甫是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心怀天下的伟大诗人,无论是在朝还

是在野,他都非常关注国事民生,那么他的登高诗中自不可避免会融入一种关注天下的意识。较之一般的登高诗作而言,杜甫的登高诗的境界更高一层。原因在于杜甫将天下装在心中,他登高不是简单观景而已,而是在主动对天下之大势进行思考。可以说,这种思考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景物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了,而是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意义更加深刻。

如《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2]《西阁夜》“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3]

在这些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是诗人的广阔胸襟,面对国事的动荡,诗人更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悲天悯人的大家。

再如《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4]《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5]《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十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6]在这类诗歌中,杜甫在高远的地方看到平地上所无法了解的细微之处,看到了凤凰台上的嗷嗷待哺的雏鸟,看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的处境,看到了战乱中的妇孺的可怜境地。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正体现着诗人的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这些忧国忧民的胸怀天下的意识在杜甫的诗歌中不断出现,使他不愧为“诗圣”,他的诗歌不愧为“诗史”。

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一)空间感

763年杜甫创作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这首登高诗中所描写的空间境界之大,并非是简单地靠语言文字堆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地描写平面的广阔,而是更加注重立体感的刻画,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性。“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写出了天地之大,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又点名了自身之小,但这种“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而是可以与天地对立的伟大,即使空间在大也无法埋没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这里的小已经转换为了大;所以杜甫的登高诗中带有浓厚的空间感。

这种登高诗中的空间感并非是杜甫特有,唐代其他诗人也由此涉及,比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元稹(《岳阳楼》)等。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空间

感都没有杜甫来的雄浑壮阔苍凉,这与杜甫的特殊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二)时间感

在杜甫的登高诗中,空间和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空间的广袤性常可和时间的久远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时间感也是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杜甫的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时间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时间的无穷而产生的怀古意识。比如《春日江村其五》是借古人的身世来映衬自身的处境,点名了自己身处乱世,居无定所的飘零身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将诗作流传后世的信心与决心。再如《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是借古迹来抒发人生之不遇,壮志之未酬。金华山是陈子昂曾经读书的地方,杜甫看到光滑的石柱上长满了青苔,不由得想起陈子昂当年的豪情壮志到如今也只落得满眼荒芜,进而又联想到自己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更是可悲可叹。又如《上白帝城》是借古人的功绩来感叹当今的政事,贬讽之意溢于言表。《滕王亭子》是借古迹的现状来感叹国家的盛衰之变,读后令人黯然神伤。

这类的登高怀古诗的目的不外乎以古鉴今或以古讽今。

其次是因时间的易逝而生发的对生命的感叹。如《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波三折,写尽了人生衰老、欢宴无多之无奈。再如《西阁二首其一》表达了人之所以会哀叹人生的易逝、生命的衰老,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无法在流逝的时间里留下明显的印迹的思想。

杜甫的登高诗中表达人生苦短的时间感应该算是对之前文人的时间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他们所表现的人生苦短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孤独的哀叹。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追求大多数都不能得以实现,所以感觉生活的不切实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杜甫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可以把其看作是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的无尽恐惧和单一忧伤,而是学会从中进行独立思考,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何在,思索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由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转而到主动地充分利用时间。

由此可见,杜甫的登高诗中时间感既有消极的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也有积极的对生存价值的探寻。

四、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

杜甫的诗歌根据经历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就是说从他的诗歌风格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发展轨迹。有人曾说过杜甫的三首《望岳》诗,写尽了其一生,这也是其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的最好写照。

第一首《望岳》作于736年杜甫壮游齐赵时期,吟咏的是东岳泰山。(岱宗

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

第二首《望岳》作于758年赴华州的途中,吟咏的时西岳华山。(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9]

第三首《望岳》写于769年自潭至衡州的途中,吟咏的是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10]

这三首诗虽同是登高诗,同名为“望岳”,但所表达的主题是不尽相同的。这更多的是与杜甫的经历与心态有关。写作第一首诗时,杜甫正值人生的最好时光,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所以登上泰山之巅将无边美景尽收眼底之后,变为产生一种昂扬斗志。而在登华山写作第二首诗时,正是杜甫一生中最为穷困潦倒之时,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仕途失意,颠沛流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打击,所以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而作第三首诗时一切都已成为往事,杜甫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末年,此时的他看淡了人生,看清了世事,也无力再做挣扎,唯有祈愿上天能降幅于苍生。

所以说,这三首诗是杜甫慌乱辛苦的一生的缩影。实际上杜甫诗在借由登高诗来对自身进行关照,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来慨叹自己的人生际遇。

其实,在杜甫的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能看出他对人生理想的表达,但在其登高诗对自身的关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生志向的抒发;二是表达自身的孤独感受。

五、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

诗人登高感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感叹渺小的人在永恒的宇宙的难以永恒的存在价值,或者是质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在登高时都有可能体会到,可以算是一种超越了个人体验与时空限制的普遍性忧愁感,而正因为这种普遍性,所以诗人在偶然一次登高中所体会到的感觉,在千古之后、万里之外的读者心中仍然会引起深深的共鸣。杜甫的登高诗之所以能够震撼不同时代不同的读者的心灵,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杜甫的登高诗中具有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质疑。

比如他最具代表性的登高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

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1]这首诗中涵盖了杜甫一生的所有经历。“万里悲秋”,实际写出了整个社会已因连年战乱而处于一种萧杀衰落的氛围里;“百年多病”,不仅是作者一人之身体的病痛,而是整个时代都已与其同病矣;“独登台”和“常作客”,实际已经写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的状态。而这种对羁旅之感的反复吟咏,恰恰是杜甫对自身存在价值质疑的表现,他认为自己壮志难酬,有志难伸,不管是岁月静好,还是战乱频繁,自己好像都没有参与其中的机会,自己的存在价值好像无从体现。

在杜甫之前,也有很多文人创作过登高诗,但数量不多,而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佳作迭出,达到了古代登高文学的顶峰。如《登高》、《登岳阳楼》等既是杜甫七律、五律中的佼佼者,也可谓古代登高诗中的出类拔萃者。杜甫的登高诗把个人际遇与忧国忧民之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登高文学的思想广度、深度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杜甫的登高诗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由于本人学识能力有限,只能对杜甫的登高诗做一些浅显的分析,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更进一步,希望以后能有能力对杜甫的登高诗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髓做更深层次的发掘,以便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注释: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9.

[2]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933.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475.

[4]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691-692.

[5]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034.

[6]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350.

[7]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946-1948.

[8]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4-5.

[9]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485.

[10]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983-1985.

[11]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766-1788.

参考文献:

[1]丁桂香.唐代登高诗的审美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3:20-23.

[2]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J].杜甫研究学刊,1998,3:45-47.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

[3]郭晶.浅析杜甫《登高》的抒情模式[J].网络财富,2010,9:8-10.

[5]何剑丽.杜甫的登高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9):61-64.

[6]洪业[著]曾祥波[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李彩云,任刚.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黑龙江史志,2009,4:89-90.

[9]李杰.登高咏悲歌壮怀慨生命——浅论杜甫《登高》一诗的生命意识[J].电影评介,2008,24:98-99.

[10]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0,12:30-33. [1]邱晓.唐代登高诗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莫砺锋,匡亚明.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闪明琴.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J].名作欣赏,2012,3:23-25.

[13]宋金亮.杜甫诗歌的时空意识与表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田劲松.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J].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0):61-64.

[15]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6]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M].中华书局,2008.

[17]赵海菱.杜甫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M].齐鲁书社,2007.

[18]赵云洁.平生际遇实堪伤,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与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比较赏析[J].科技信息,2012,6:25-27.

[19]章淑珍.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47-49.

[2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9.

致谢

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孙宝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

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

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

“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 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 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 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 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 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 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 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 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杜甫《登高》赏析(陶道恕)

《登高》 《登高》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凉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 《登高》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品赏析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 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 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 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 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 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 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 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 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 天、 猿、 渚、 沙、 鸟六种景物,

并以急、 高、 哀、 清、 白、 飞等词修饰, 指明了节序和环境, 渲染了浓郁的秋意, 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 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 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 并以“无边”修饰, 如闻秋风萧瑟, 如见败叶纷扬; 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 远的意境中, 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 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 境; “万里”, 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 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 “悲秋”, 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 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 犹言一生; “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 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 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 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 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 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 六句 : “艰难”备 尝是因“常作客”所致; “潦 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 后半抒情, 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 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 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 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 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 首尾好象“未尝有对”, 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 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杜诗镜铨) ) , 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 ( 《诗 薮》)

杜甫登高解读

【绚兮读古诗】浑厚深沉之愁 ——杜甫《登高》赏析 【原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译】 我登上高台,放眼望去,高远的天空下狂风呼啸,耳边传来阵阵猿猴的哀鸣。清爽洁净的水中小洲,沙子洁白如玉,鸟儿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在猛烈的狂风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扬扬,漫天卷地,飘落下来,从天际而来的长江水滔滔滚滚,向东流而去。 在这样一个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我漂泊在离家万里之遥的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人生种种艰辛,留下了太多遗憾,而今双鬓已然斑白,因为年老多病,我不得不开始戒酒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处境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夔州时期他还写了四百多首诗,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登高》就是其中的一首。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望远,百感交集。触景生情,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融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按照律诗的要求,除首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工整。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诗歌单调,而杜甫的这首诗每一联都是对仗的,既不单调,却也让人看不出一对到底,如此高明,这除了杜甫在语言上下的工夫外,还得益于杜甫善于转变情感,使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难怪胡应麟要说杜甫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 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 但他 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 同情民众、 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 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 当初“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 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 《北征》 ) 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 斗争、 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 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 重危机, 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 使他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 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 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 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 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 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 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

(完整版)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味道更浓了!))

《登高》教案1、 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

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 唐·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啸:悠长凄厉的鸣叫。渚:水中小块的陆地。飞回:盘旋飞翔。 落木:落叶。萧萧:象声词,这里指风吹树叶飘落的声响。 万里悲秋:在遥远的异地他乡,望秋色而生悲凉之感。常作客:长期客居他乡,行踪不定。百年:这里指一生。独登台:独自登高望乡。 艰难苦恨:国难家愁,备尝离恨之苦。繁霜鬓:头发蓬乱斑白。潦倒:衰病,失意。新停浊酒杯:当时杜甫因肺病严重重新戒酒,故发此语。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为唐代七律诗中的名篇。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的前半写登高闻见之景,用“风急”开端,一线贯穿。首联所写是局部的近景,颔联所写为整体的远景,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粗犷的勾勒,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画面。后半写登高感触之情。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长江流逝,时不我待,凡此种种,无不引起悲叹。颈联是全诗重心所在。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颈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乙编卷十五)尾联再做补充,以衰病愁苦的个人形象作为收束。 首联开篇,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两字,起句非凡,气势磅礴,令人敬畏;“猿啸哀”,则极度渲染“悲秋”气氛,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之意。仔细品味,首联十四字, 无一虚设,字字精练;用字遣辞,神斧鬼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杜甫《登高》高考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鉴赏 古诗鉴赏 0202 1802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

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陶道恕)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杜甫《登高》赏析23920讲课稿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

杜甫《登高》诗词鉴赏

杜甫《登高》诗词鉴赏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 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 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 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 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 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 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 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 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