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

【考纲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复习思路】

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中之重。

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

【学法导航】

1.本单元的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2.复习本专题内容,要在加深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把握一条主线,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把思想变化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知识记忆将更为牢固。

3.注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加以比较,体会中国古代文化领先世界的特点。

4.注意本专题的易错知识点:

⑴孔子“仁”的思想是爱人,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在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被尊称为“至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儒学集大成者。

⑵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⑸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二程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或天理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⑹李贽不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称谓“反封建的先驱”。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知识网络】

【单元主题概述】

【专题讲解】

一、知识整合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①“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③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时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张

孔子 春秋

圣人

整理六经;后人整理《伦语》。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核心);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编撰文化典籍(六经)。 孟子 战国

亚圣

《孟子》 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儒家学说集大成 《荀子》 综合儒家、法家、道家思想 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 “舟水关系”;性恶论 ;“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比较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

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 战国时期的显学,别其他学派吸收,

战国后不被重视(代表下层劳动群

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道家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

人不相胜”

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建树颇丰,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历

史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

新。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互为表里,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重视战争规律和人的作用 2、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思想比较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仁政 礼法并重] 民本思想 爱惜民力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A.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B.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①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

②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③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④针对土地兼并等社会现实,提出相应措施,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二者兼顾。

③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

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①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积极推动儒学。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以凭太学生的资格入仕,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得到推广。

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⑤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政权,也禁锢了思想自由。

3、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三教合一

(1)历程:①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③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④唐朝:三教并行;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和心学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背景:①政治:唐中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

②经济: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技的进步

③思想:宋代入学者敢于疑经改经,大胆立论,讲注义理

含义: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儒学从道、佛之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

②政治思想: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即求“理”的方法。

影响: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特点:①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②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使之更理论化、思辨化;

③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2)陆王新学——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核心思想: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②认识论: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作为当时儒学主流,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自我克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5、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变化---民主进步思想的产生

(1)背景:

①经济因素: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阶级基础:工商市民阶层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③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扼杀人性,人们要求挣脱思想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④政治因素:统治者加强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2)李贽的离经叛道

时代背景:

①社会原因:明朝统治后期,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②个人原因:李贽任职期间,目睹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离经叛道”性格

思想观点:

①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②批判道学家虚假说教(反权威反正统);③反对“存天理,灭人欲”;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赞扬改革;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倡导功利主义:认为人人都有趋利之心,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包括物质、权利的占有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满足),仁义道德不过是道学家的假面具。⑤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意思是:童心即本然之心,像儿童那样天真纯朴,人人都有;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侵蚀时,而保持的一颗毫无造作、纯朴天真的本心。)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评价:

①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②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3)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时代背景:

①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④个人经历:参加了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夷”本为《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是损伤,“待访”指对太阳重新升起的企盼。暗指贤人处于黑暗的时代,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

思想观点:

①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法治,吾以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

④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⑤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⑥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影响:

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4)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经历:

早年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后屡次落第而绝意科考;明亡后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游历各地,实地考查,广泛交友论学。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要观点:

①政治上:第一,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②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顾炎武“亡天下”之“天下”不是指当前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指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的沦亡,其核心思想与根本宗旨是捍卫纲常伦理。顾炎武所谓“保天下”者,实为保卫儒家纲常伦理,使之免于沦丧。今人多将“天下”类比于“祖国”其实歪曲了原意。)

③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④思想主要特色:经世致用。

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问之事也。”“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顾炎武:“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见,顾炎武主张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因为孔孟之道才是儒学之根本。)

(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⑤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影响:

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5)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经历:

世称“船山先生”;留心时务,志在经世;明亡后参加抗清;失败后潜心研究学问,探索治乱根源,从事教学著述活动(代表作:《读通鉴论》、《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宋论》等(后人汇编为《船山遗书》)。

思想观点:

唯物思想: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为“气”是物质实体,是宇宙本原,“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所依也”)。

②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大象)在行知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⑤(大象)针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二者统一起来,满足人合理的欲望。

政治思想:(仅见人民版):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从三个方面抨击“孤秦”“陋宋”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②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天地之化日新”)。因此,他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趋时更新”)。(人民: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

经济思想: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影响: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重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

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史论共享)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借鉴意义:

⑴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

⑵庄子的天命观对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

⑶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韩非子的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对今天“与时俱进”的借鉴。

⑷韩非子重视法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依法治国”的借鉴。

4、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总之,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启示)和世界影响

现代价值:

(1)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现今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4)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等等。

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和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仁”、“德政”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③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

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④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A.消极作用:

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立场上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7、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及评价

①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A.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B.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暴政和任意刑杀,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

C.伦理观上主张“性相近也”。

D.教育思想:“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评价:孔子思想不能满足新兴的地主阶级统治者的要求,未能受到重用。今天,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伦理道德上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如注重自我修养、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的精神依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推崇。

②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荀子名况,著有《荀子》。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

8、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做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①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孔子强调”仁”、“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与时俱进,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异曲同工的;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保守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在今天早已行不通了,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入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学在中国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的景仰。

9、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1)影响:

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突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启示:

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百家之学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良好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同这时期思想自由的氛围分不开的。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的真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弥足珍贵。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0、关于宋明理学:

(1)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的内容,形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新的思想体系。其“新”主要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道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2)新的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所以称为“理学”。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中期,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3)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心学)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

1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②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④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

②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11、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主张限制君权。

A.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C.王夫之认为天下土地应该是耕者有其田。

②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

A.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B.顾炎武和王夫之都主张“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思想内容:

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经世致用”影响: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到了近代,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重新抬出孔子,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儒家文化。文化大革命中,儒家文化再次被“革命”。

③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A.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B.顾炎武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于文”的积极思想,提倡到实践中求真知。

C.王夫之以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建立了唯物主义体系。(2)影响: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虽然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①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②对君主专制统治强烈抨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

③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性。

12、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有利于思想解放,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注: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产生了突破理学束缚的新思想,如李贽对人欲的肯定、黄宗羲工商皆本业的主张以及顾炎武“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思想等。这种思想发展的趋势也反映到文学领域,白话小说等市井文学兴起,《牡丹亭》、《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歌颂人性,反对礼教,讴歌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的精神。)

(2)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其思想对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并不能定义为民主思想)。

(3)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

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4)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儒学在嬗变中获得生机,使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5)在本质上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反专制的民主色彩。但他们并非全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发展,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四位思想家都表现了批判当局、关注实际和民本思想,这些恰恰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因此仍然是儒学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所以,他们的思想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1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的对比

列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区别特点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相同经历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致力于学术研究政治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儒家道统而闻名

经济有开明的经济主张(主张工商兼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思想都主张经世致用,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

本质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14、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需要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及国人的精神风貌等方面去考虑、探究)。

(1)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反馈】作业本第25、26讲AB组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提示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 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一、最新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时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二、知识框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改造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转型与成熟 明清之际:王阳明心学与反封建思想---走向活跃 三、知识串解: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一)原因: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5.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着急剧的变革 (二)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 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德政,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2)创立以“仁”为核心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B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孟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主张:主张实行“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①政治思想:施政必须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学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核心:“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欲,主张个性自由。(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思维点拨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成为当时各诸侯国变法革新的理论基石 2、它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最 的时期(另一个比较活跃时期是 ) 3、它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① 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 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 思想中的 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第二讲 从汉朝到明朝儒学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构成: (骨干) + + + 二、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实质:维护 和 (因为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 ①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否定孔子的思想是“” ②认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是万物的本原 ③认为人皆有,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揭露了道学家鼓吹“,”的虚伪 ④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批判封建,提倡个性和男女 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①宣称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建立自下而上的机构 ③批判“重农抑商”,主张“” 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①大力倡导,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 ②认为“天下兴亡,”(梁启超概括) ③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①认为世界是的,是不断的,有可循 ②鼓吹“大贾富民者,(掌握国家命脉)也” 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的不同角度: ①黄宗羲从批判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②顾炎武从倡导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③王夫之从论述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详解

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经济根源?意义? ①春秋战国;②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道家、法家、墨家基本观点? ①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②法家:法治、中央集权、改革 ③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思想?教育实践有哪些活动? ①仁;②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③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4.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有何不同?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②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5.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有何目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6.董仲舒儒学与孔子思想不同境遇的原因是什么? ①董仲舒儒学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孔子思想不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7.太学建立的时间?影响? ①汉武帝时期;②打破贵族时代为官的成规;提高儒学地位,是教育官方化的标志 8.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①以理为核心 9.董仲舒新儒学与理学的新儒学有何不同? ①董: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②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世界的本原及认识论上有何不同? ①本原: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程朱理学);反省内心、致良知(陆王心学) 11.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书名是?作者是谁?该作者的什么思想禁锢了人们的私欲? 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朱熹;③存天理,灭人欲 1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主要观点?各自影响?共性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性有哪三点? ①李贽:《焚书》、《藏书》 观点: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志;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