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曲三首》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曲三首》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曲三首》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曲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一、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题:所以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诗。同学整体感知诗文。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两人(诗人们)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发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隐遁江湖。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

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的年号。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

范仲淹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反映边塞军旅征战生活的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齐背“黑云压城城欲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提到词,大家已不陌生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大家都已知相当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元代的曲这种文学样式。今天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1:齐读曲子。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2: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东风,春风)。

4: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

明确:萧瑟、苍凉、沮丧…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

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5: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6: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

明确:有,“断肠人”(断肠: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

7: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明确: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末两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对此景,不由得让人肝肠寸断,凄然泪下。

8: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 写简单的议论文》教案 苏教版

训练目的 1、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学会写议论文的常用的两种方法;摆事实和讲道理。 训练题目 [见课文] 训练指导 第一题 1、题目说: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 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 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 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 2、题目问: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 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3、题目上提出四点要求:⑴观点正确;⑵有自己的见解;⑶例证有说服力; ⑷适当引用格言警句。 例如阐述传统美德中讲究“诚信”的道理,观点可以是:诚信是品德之 瑰宝,是才智之源泉,是成功之前提,是无形之资产。 第二题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篇简单的议论文,阐明的观点就是题目: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文章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要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差异性、艺术性、可变性、目的明确性、设计灵活性、内容新颖性、练习设计精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

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19、《变色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其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明确目标 (一)、了解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二)、学习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三)、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三、简介作者和背景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2、背景简介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字词注音 逮住() 逮捕() 盛满() 旺盛() 畜生() 畜牧() 无赖() 戳穿() 坯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中考复习按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按知识点考点来进行复习 第二轮复习——中考试卷模拟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知识点考点 一、总体安排 安排内容指导 用时 训 练 用 时 测 试 用 时 第一讲拼音、汉字、词语、标点 1 1 3 第二讲句子(病句、修辞、成分、单复句、句式变换) 1 2 第三讲语言实际运用(得体、连贯、仿写等)0.5 1 3 第四讲诗文的背诵,默写0.5 3 第五讲文言文 2 3 3 第六讲记叙文 4 8 第七讲文学作品 1 3 3 第八讲议论文 1 3 3 第九讲说明文 3 6 3 第十讲小写作 1 3 3 第十一讲大写作 2 5 注:总用时共67课时,六个周的时间。 二、第一讲——拼音、汉字、标点、词语 (一)、考点提要: 1、拼音:汉语拼音规则;多音字;音近字以及口语和书面上常见但又不易读准的 字等。 附拼音规则: 项规则示例 y.w 的使用Y,w只用在拼写没有声母的音节。韵母中”I”是唯一的 元音时,i前加上y yī(衣)yīn(音) yīng(莺) 韵母为I领头,后面还有其他元音时,i改写为y yā(鸭)yān(焉) yāng(秧)yào(要) yòng(用)yōu(悠)

韵母为u领头,不论后面有没有其它元音,u前均加上y,u两点省去。yǔ(宇)yuān(渊)yua(越)yǔn(陨) 韵母中u 是唯一元音时,u前加上w Wù()wǔ()wú() 韵母中u领头,后面还有其他元音时,u改写作w wēi(崴)wēn(瘟)wang(瓮)wō(倭) 省略韵母iou.uei.uen前加声母,省去中间的元音,分别写 成iu.ui.un miù(谬)xiū(休) zhuī(椎)zūn(遵)韵母u与j.q.x相拼时,前加y.w,u省去上面两点 jù(锯)qū(躯) xù(酗) u为领头韵母时,前加y.w,u上两点省去。yuē(约)yún(匀) 标调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时,声调标在元音上 dá(达)hū(呼) kē(科)bó(舶) xī(稀) 韵母中有两个以上元音,标在主要元音上,依次为 a.o.e.i.u.u liáo(寥)guà(挂) gòu(够)qia(惬)i.u韵母中两个元音相拼时,标在后一元音上guì(贵)niú(牛)调号标在u上时,u上的两点省去huì(会)dīng(钉)轻声不标调xiānsheng(先生) 隔音符号a.o.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后,如果音节界限混 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Hǎi’ōu(海鸥)(长 安)jī’a(饥饿) 大写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和诗歌每一行的第一字母大写 Wǒmen shì hǎo xu ēsheng(我们是好 学生) 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Zhōngguó(中国)由几个词组成专有名词或短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 写 Běihǎi Gōng yuán (北海公园) 专有名词与普遍名词连写,按一个专有名词处理,第一 个字母大写 Běijíxióng (北极 熊) 姓和名开头字母要大写 Zhōu shùr?n(周 树人) 儿化韵母用韵尾时,写成,如huānr(花儿)2、汉字:其主要内容有汉字的书写规范、正确和工整;形声字;根据拼音写汉字;错别字;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和字词典。 3、词语:其主要内容有词语的结构、词性和色彩;词语的释义;同义词选择;反义词的综合运用;短语的类型。 附:解释词语的基本方法 方法说明示例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鸟》专题知识点总结练习(无答案) 苏教版

《鸟》专题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完成下列与鸟有关的谜语: 1、空中排队飞行,组织纪律严明。初春来到北方,深秋南方过冬。(大雁) 2、恩爱夫妻喜相逢,说说唱唱打鱼归。芙蓉深处轻舟过,红浆戏水泛光辉。(鸳鸯) 3、背面灰色腹有斑,繁殖习性很罕见。卵蛋产在邻鸟窝,请人孵育自逍遥。(杜鹃) 4、鸟儿当中数它小,针状嘴尾舌尖巧。身子只有野蜂大,飞行本领却很高。(蜂鸟) 5、日在树上,夜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我也有心肺肝肠。(麻雀) 6、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寻找浪中鱼,从不怕风暴。(信天翁) 7、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企鹅) 8、驰名中外一歌手,音韵委婉会多变。能学多种鸟儿叫,祖国内蒙是家园。(百灵鸟) 9、腿儿长背儿驼,长着翅膀飞不过河。风吹草动胆子小,脑袋钻进沙窝窝。(鸵鸟) 10、飞起来像只鸟,坐下像只猫。夜间捉田鼠,眼亮本领高。(猫头鹰) 11、衔树枝,衔泥草,高高树上把房造。好消息,天天报,叫得人们心欢笑。(喜鹊) 12、冬天住在山林里,春天飞到天空中。从早到晚常不停,歌声催人快播种。(布谷鸟) 13、千里飞翔爱热闹,常在空中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鸽子) 二、完成下列与鸟有关的成语 1、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乌鸟私情】 2、形容光阴迅速流逝。【乌飞兔走】 3、像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鸟集鳞萃鳞】 4、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鸟尽弓藏】 5、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只鸡絮酒】 6、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7、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一箭双雕】 8、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双宿双飞】 9、形容游子倦游归家.或比喻离开工作岗位太久,倦於在外想回到自己岗位【倦鸟知返】 10、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鹤立鸡群】 11、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笼中之鸟】 12、形容春天的景色宜人。【鸟语花香】 13、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如鸟兽散】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练习 苏教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迸.溅()琼.浆()绽.开()伶.仃()沉淀.()酒酿.()宗璞.() zhù立()花suì()遗hàn()砥lì() pù布()挑.逗()盛.开()忍俊不禁.()笼.罩()挑.拣()盛.满()禁.止()鸽笼.()二.填空。 1.《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当代的,本名,其成名作是。本文以为线索,浓墨酣畅的描绘了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阐发了的人生道理,表现了作者焕发活力,惜时而行的积极情怀。 2.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A、依傍B、靠着)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A、稀少B、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A、诉说B、试探)什么。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因为作者遇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赞美了生命的美好和顽强。 C.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D.本文中多次使用了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仿照例句写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 例句: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象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造句:。五.简答题 1.文章第一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独句成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最后又写“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又“加快了脚步”? 2.文章插叙十年前的往事有什么用意? 3.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描写景物的? 六.阅读文章2---7节,回答下列文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文字的大意。 2.这几段对紫藤萝的描绘极具层次感,你能指出他们的描写顺序吗? 3.第六节文字依次描写了和。4.第七节“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头的关于生死的疑惑”一句中的“它”指代的是 5.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作是瀑布? 6.作者将紫藤萝写的如此生动形象,原因是什么?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 句子,并制成 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 成卡片,准备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

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英语上学期双休日作业2(无答案) 牛津版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英语上学期双休日作业2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 一.词汇 A根据首字母提示或中文提示和句意,写出各单词的正确形式。 1. I think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_____ _. 2. My cousin Andy often shares his j_______ with me. 3. In a m school, boys and girls have lessons together. 4.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i_____ school life. 5.There are some ______________(广告)in the magazine. 6.My father is _______(耐心的) enough to teach me how to swim. 7 Englis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_______________(语言)in the world. 8. I also keep writing in________(法语) about my daily life.. 9. He is very ________ ( 亲密) to his uncle. 10.The more careful you are, ________(少的) mistakes(错误) you will make. B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1.I think she listens __________(care) in our class. 12. Do you often practice____________(speak)English here? 13. My mother asks us___________(not watch) too much TV. 14.Our team ______(win) the football match yesterday. 15.____________(drive) a car is much faster than taking a bus. 16.. Everyone in our class (enjoy) music very much. 17.He is from Britain. He is a _____________(Britain) boy. 二、选择 ( ) 1.----Can I have ________? ---- Of course .Here you are.. A. some more food B. a few food C. any more food D. a little eggs ( ) 2. Do you and your brother_________ each other? A. is like B. be like C. are like D. look like ( ) 3. One of my_________ is clean, but_________ one isn’t. A. foot, other B. feet; the other C. foot; the other D. feet; other ( ) 4._____________ of the women is my mother. A. The older B. Older C. The old D. The oldest ( )5. There aren’t enough chairs. Would you please _________ ones here? A. to bring another three B. bring more three C. to take three another D. bring three more ( ) 6. She sings beautifully. I never hear ________ voice(嗓音)。 A. the better B. a good C. the best D. a better ( )8.. Why come and play basketball with us? A. not you B. don’t C. not to D. not ( )9. People in the UK say “lift” while people in the USA say “”. A. hall B.elevator C. recess D. soccer ( )10. If it next Sunday, you still the Great Wall? A. will rain; do; visit B. will snow; will; visit C. rains; do; visit D. rains; will; visit

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获奖《背影》教案教学内容

背影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牛津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90分) 一、听力(共20分) A. 你将听到四段对话,从所给四幅图画中选出与你所听内容相符的一幅。听两遍。(4分) A B C D B. 你将听到6段对话,请根据每段对话内容所提出的问题选出正确答案听两遍(6分) 5. When did David go to China ? A. This September. B. Last September. C. Last spring 6. What does the girl want to do tomorrow? A. To go fishing. B. To go swimming. C. To go running. 7.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A. Cloudy. B. Snowy. C. Fine. 8. Where is Jack now? A. In the school. B. At home. C. In hospital. 9. When might John come to see the doctor? A. Monday. B. Wednesday. C. Friday. 10. What does John want to see? A. Tigers. B. Keys. C. Monkeys C. 你将听到2段对话,每段对话后都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供选择的答案,请你根据对话内容 选择适当的答案听两遍(5分)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l1-12小题: 11.Where are they going this coming Saturday? A. Century Park. B. Zhongshan Park. C. Nanjing Road. 12.Which season is it now? A. Spring. B. Summer. C. Autumn.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l3-15小题: 13.Where are they talking? A. In the street. B. In a radio shop. C. In the museum. 14.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alk? A. Susan can repair walkmans. B. The man wants to buy a new walkman. C.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Susan’s walkman. 15.What will Susan do? A. She will give Roy a call when the walkman is repaired. B. She wants Roy to buy a walkman. C. She won’t help repair Roy’s walkman. D. 将听到一段短文,然后你将看到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供选择的答案,请你根据短文内容选择适当答案听两遍(5分) 16. Mr Black didn’t want the others to know ________. A. he lost his job B. he was rich C. he couldn’t hear well 17. ______ his friend told a story. A. Before the dinner B. During the dinner C. After the dinner 18. His friend ________. A. told an old story B. told them some interesting news C. told a funny story 19. Mr Black laughed as loud as the others because _______. A. he wanted to show he had heard the story B. he thought the story was funny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