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管理心理学 (2)

管理心理学 (2)

管理心理学 (2)
管理心理学 (2)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场照明试验

②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

④观察研究——“群体实验”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两者都认为个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不同点表现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

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人性假设与管理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雪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几点:

①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因为经济性刺激物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们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感情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了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

④组织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2、“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

根据经济人假设而制定的管理策略有下列几种:

①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务与服从。

②管理的重点主要摆在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上,而对人们的感情和士气方面应负的责任是次要的。

③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二、“社会人”假设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是指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在组织中的社交动机,如想被自己的同事所接受和喜爱的需要,远比对经济刺激物的需求更为重要。

?根据社会人假设,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原则

?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要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主要有

以下几点:

①管理者不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在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注意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那些人的需要。

②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对下属的指导和监控,更应关心他们心理的健康,归属感与地位感。

③管理者要重视班组的存在、因此,在奖励时,不仅考虑个人奖酬,更应考虑集体奖酬。

④管理者的作用,不仅要抓计划、组织与控制,更要充当下级职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将下情(下级的需要与感情)上达。管理者不是简单的任务下达者,而是给职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假设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感。

?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同,即使能力低的人,在他们的其他需求或多或少己获满足之后,也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求意义和任务完成的满足感。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又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组织文化的结构

?组织文化结构是指组织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即组织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

?第一层,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这是指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实物文化,即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它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的结构和外表款式、企业职工劳动环境和员工娱乐休息环境,职工的文化设施以及厂容厂貌等。

?第二层,中层文化,或称制度文化。是指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传统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

?第三层,深层文化,或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存,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巾形成的独具本企业持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现代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形成组织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实体的物质文化最为具体实在,构成组织文化的硬件外壳;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成为企业硬外壳的支撑;而精神文化则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为组织文化的核

心。

组织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2、导向功能

3、约束功能

4、激励功能

5、辐射功能

6、协调功能

组织文化的创建

1 优化企业环境——组织文化的外壳

2 提高企业产品品位——组织文化的载体

3 企业家的培养——组织文化的源头

4 重塑企业形象——组织文化的展现

5 培育企业精神——组织文化的灵魂

6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文化的内核

7 完善企业制度——组织文化的支架

8 员工的选拔与同化——组织文化的维系

组织文化的保持

保持组织文化的具体方法:

(1)雇佣合适的人和解雇不适合的人要控制的东西;

(2)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反应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方法;

(3)管理和团队角色塑造、教学和训练;

(4)定下奖励和惩罚的标准:

(5)聘、选择、提升、从组织中开除的标准;

(6)组织典礼、仪式和故事。

个体心理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与管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在管理中涉及到的大多为社会知觉的问题。即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其研究范围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社会角色的知觉等。

知觉防御(Perception defense)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忽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二、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人对于自己所处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

?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四个成分: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

?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应该在社会与组织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特定的社会与组织所赋予角色的特定的行为模式而进

行的行为。一个担任商店营业员角色的职工,其在商店内的行为模式是,要有熟

练的服务技能,丰富的业务知识,周到、热情的服务态度;而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与管理者的角色,其行为模式应该是,要完成多项领导行为与职能,包括群众组织者,群体教育者,群体利益代表者与维护者,信息使用和传播者的角色行为。?角色期望是指他人对一个人所应承担角色的希望与寄托。

?角色评价是指他人对一个人的角色扮演的评论与估价。

影响角色知觉的因素:

(1) 对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角色的认知受二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社会环境。

(2) 对角色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能否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而行动,这受个人对角色认知的程度与自己的个性待征所制约。在单位里的领导者,对自己所扮演的领导者角色的认知与意识愈深刻,他就能履行领导者的行为模式,承担该承担的领导责任,起到领导者的应有作用。

?一般来说,不同个性的人,如外向型与内向型的人在履行角色行为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甚至会影响角色行为的效果,但是通过角色塑造,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规范可以改变人的个性特征。

(3) 对角色期望的影响因素

?他人对某一人的角色期望受角色职务及平时的了解程度制约。

(4) 对角色评价的影响因素

?他人对另一人角色评价的高低,制约于对该角色的期望与该角色实际上角色行为的差距。

(5)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

?从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中可见,首先,角色知觉的实践过程是综合角色认知和角色期望,将主观可以与客观需要相结合,寻找明确的自我角色形象。

?其次,体察客观的角色评价,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并结合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第三,充分检验自己的角色,并根据角色评价确立自己固定的角色行为模式,最终达到角色确认的目的。

个性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个性倾向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的积极性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是在人的个性差异中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的基本特征:

1. 差异性。

2. 稳定性。

3. 整体性。

4. 独特性。

5. 倾向性。

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概述

?气质:是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表现。它体现人的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个性特征。

二、关于气质生理机制的几种学说

1、体质、体形说

2、体液说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三、气质类型的差异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属于战斗类型。这种气质的人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弱的抑制过程;这种人情绪易于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表现;此外,还表现出性急,易于爆发狂热,而不能自制等。

?多血质又称活泼型,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性高,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人能很快同人接近,善于交际,在新的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在工作学习上富有精力而效率高。在集体中梢神愉快,愿意从事合乎实际的事业,能对事业心向神住。但是,这种人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

?粘液质又称安静型,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但是,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平衡。这种人在生活中是一种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这种人的不足之处是有些惰性和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注意力。

?抑郁质又称易抑制型,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由于神经过程薄弱,在生理上不能忍受或大或小的神经紧张。抑郁质的人行动上表现非常迟缓、腼腆、怯懦、迟疑,有些孤僻。但是,这种人感情细腻,作事小心谨慎,观察敏锐,善于察觉别人观察不到的细小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是上述四种气质类则的典型代表,大多数人是中间型或者混合型气质类型的人。

?第二种气质类型的人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一般不适宜当管理者。

?第三种气质类型的人,虽然不适宜当开拓型的管理者,但是作为管理者群体中的成员还是适宜的。

?一些特殊的工种,如飞机驾驶员、宇航员、电站集中控制室的调度员、高空带电作业人员等,要求他们具有灵敏快速的反应、冷静、理智、胆大心细,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

?为此,是否具有特殊工种所要求的特殊气质特性,成为职业选择、培训、淘汰的重要根据之一。

?在进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据人们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中:

(1)不宜有典型的胆汁质和抑郁质。前者表现为鲁莽、易激动、脾气急躁,不能控制自己等,后者表现为沮丧、抑郁、孤僻,行动迟缓等。

(2)管理人员的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或两者的混合型是较适宜的。多血质类型者兴奋占优势,对外反应快,能控制自己,平衡外向性。这类人适宜于当企业家,以其机敏而均衡的气质特点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

?混合型气质的管理人员占优势。

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性格概述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性格特性的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们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及稳定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千方百计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表现出的意志特征上的个别差异。

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人,绝多数人兼有外向和内向的中间型,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场景的影响,表现为外向或内向占优势。

?外向型的人重视外部世界,爱好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外向型相当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外向I型)、胆汁质(外向II型)。

?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爱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沉默寡言、冷漠、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与内向型相当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内向I型)、抑郁质(内向II型);

?与兼有外向性和内向性的中间型相当的气质类型就是混合质。

?

行为修正激励论

?行为修正激励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起到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待、加强这叫做正强化。

?对于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这叫做负强化。

奖励的激励功能

(一)奖励有助于满足需要,持续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奖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的情感

(三)奖励有助于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

(四)奖励有助于强化人的角色意识

(五)奖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 1. 促使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

? 2. 丰富道德情感。

?3.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

? 4. 促使道德行为习惯化。

(六)奖励有助于培养和开发创造力

有效奖励的实施方法

(一)创造有效奖励的心理气氛

(二)奖励对象要有真正的先进性

(三)奖励要注意时效性

(四)奖励的内客应该多样化

(五)要制定一项长期的奖励计划

(六)奖励的标准要更新

非物质激励方式的内容

(1)带薪休假;(2)职业发展;(3)工作激励;(4)培训激励;(5)荣誉激励;(6)参与激励;(7)情感激励。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1954 年首先提出的,1965年G.奥迪奥恩又做了进一步阐述。

?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①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单位和个人的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②目标管理的中心是尽力避免组织目标与个人要求相矛盾而造成强制性管理控制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并尽可能地将管理建立在组织目标与个人要求统一的基础上,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目标管理的意义:管理心理学家认为,目标管理对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以下的好处:

?(1)目标管理迫使人们事先制定计划。

?(2)目标管理过程含有反馈这一环节,能保证上下级之间对于要下级去完成的任务取得一致的意见。

?(3)目标管理承认职工的个人差异,并允许每个人各自设置自己的目标。

?(4)下级参与目标设置,易于增进他们对目标的理解和乐于接受目标的程度。?(5)目标管理有一套控制的办法,能使实际的工作成绩与目标的偏差受到定期和系统的考评。

?(6)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便于统一。目标管理有利于鼓励人们增长才能和提高积极性。

工作态度

?工作活动本身所包含的激励因素有:

?(1)它的趣味性;

?(2)工作活动的挑战性;

?(3)工作活动所具有的培养性,它使员工感到在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增强了自信与自尊;

?(4)工作活动中提供的交往机会,也会增加工作的吸引力;(5)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只有在工作任务完成时员工才会感到满足,当事者对自己的抱负与价值得到实现时产生轻松感与自尊感。

挫折与管理

?在心理学上,“挫折”一词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挫折一词的英文名词为Frustration。挫折的定义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挫折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攻击、退化、固执和妥协。

?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建设性反应,另一种使消极的破坏性反应。

?战胜挫折的方法:

?首先要发展积极和建设性的反应,减少破坏性的消极反应。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它还与一个组织所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关,管理者要善于从挫折的征兆中找出真实的原因,采取各种诱导措施,以增加建设性的行为,消除破坏性的行为。具体措施包括:

?(一)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

?(二)改变情景

?(三)采用精神发泄方法

应激与管理

?应激管理指降低应激的任何方法,帮助人们明白应激反应,识别应激物,使之应付技巧以将应激之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对个体应激管理的实际建议:

? 1. 提前计划并做好时间管理。

? 2. 大量锻炼,饮食均衡,足够的休息,普遍关心自己c

? 3. 培养固定的生活哲学,保持积极态度。

? 4. 注意使工作和个人生活保持平衡。一直花时间去娱乐。

? 5. 学习放松技术。

?放松技术的优点是个体在上班时间里能使用它们去处理工作要求。例如,对应激一般的“放松反应”是(1)选择舒适的位置;(2)闭上眼睛:(3)放松肌肉:(4)了解你的呼吸;(5)当思维浮现时,保持积极态度;(6)持续一段时间(如:20分钟)。

心理治疗与管理

?心理治疗在人的管理中的作用: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名精神治疗,它是医学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或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来往,改善人的情绪,提高病人的认识,解除其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以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病痛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也有人认为心理治疗是处理精神或行为障碍的技巧。

?领导人可以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一般心理治疗法,包括解释、鼓励与安慰、保证和暗示等。

?二、个别深入的心理治疗法。这一方法的步骤包括:

? 1. 耐心地倾听下级的诉述

? 2.帮助下级提高对异常行为的认识。

? 3.巩固成绩,提高效果,预防复发。

领导心理及组织发展

?“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在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和使用就是要促使集体和个人做好本职工作,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的贡献。

?领导(Leardship)的含义中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

? 1. 具有领袖地位(身份、职务、任务)的领袖人物(指挥者、先导者);

? 2. 具有领导者素质(领导能力、统帅能力)的领袖人物(指挥者);

? 3. 进行领导(统帅、指挥)过程。

?领导者是一个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具有职权、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目的的人。

?领导人是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的最基本而又最难得的资源。大多数事业的失败都是出于领导无方。大多数的组织都面临着—个不断寻求具有必要能力有效地进行领导的人才问题。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过程的特定人物。

?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就是计划、组织、监督、控制、沟通信息、委派任务和承担责任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据国外的研究调查表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40%是由领导者的才能诱发出来,而60%是由其他因素(社会压力,自身为保住工作需要,获得高报酬等)诱发的。

领导人的作用

?群体的领导人在群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群体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主要功能为两个方面:

?1.领导群体成员采取一定的手段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协调群体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促使各成员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

?要能够实现这两方面的功能,首先要具备下面两个先决条件:

? 1. 领导人要有决定权,对群体的组织结构以及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有决定权;

? 2. 领导人能获得群体成员的拥护,群体成员对领导人发起的号召能积极的响应。

领导力

?所谓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每个员工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

?在组织中,领导者和成员共同推动着团队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系统内部具有以下几个要素: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领导艺术,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积极互动,组织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的过程。

领导者能力的构成

?在西方国家,现一般将领导者能力标准定为以下十二项:

?(1)忠于职守的能力;(2)计划的能力;(3)组织的能力:(4)控制的能力;?(5)口头表达的能力;(6)文字表达的能力;(7)把握整体目标的能力;

?(8)决策的能力;(9)创造的能力;(10)指挥的能力;

?(11)主动的能力;(12)适应的能力。

?巴卡德提出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七项能力:(1)保持高度的干劲的能力;(2)灵活地掌握人际关系的能力;(3)随机应变的能力;(4)沟通与创新的能力;

(5)客观的态度的能力;(6)乐于组织和执行计划的能力;(7)培养信心的能力。

领导者能力的构成

?我国企业领导干部(厂长、书记)的主要能力指标为:

1. 进取心,其内涵包括职业成就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

2. 分析综合能力,其内涵包括智力。

3. 敏感性,看问题比较敏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4. 专业能力。

5. 口头表达能力。

6. 相容性。

7. 自学能力。

8. 讲究工作效率。

9. 谋策能力。

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领导者的能力特点

?一般说来,基层领导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为技术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对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项很熟练。

?中层领导者所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为人事与行政管理的能力。人事与行政管理的能力,是指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下属力量的能力。

?高层领导者的能力,主要是指决策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判断能力。

归因效应

?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组织变革

?所谓组织变革,是指一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局部或整体调整的过程。

?个人层面:人们对待组织变革的态度与其个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那些敢于接受挑战,乐于创新,具有全局观念,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通常变革的意识较为强烈。而那些有强烈成就欲望的人,或是一些因循守旧,心胸狭窄,崇尚稳定的人对变革的容忍度较低,变革的抵触情绪较大。一些依赖性较强,没有主见的员工常常在变革中不知所措而依附于组织中群体的态度倾向。

组织变革

?除此之外,由于变革会打破现状,破坏已有的均衡,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类人常常是组织变革的最大抵触者,他们常常散步谣言,制造混乱,甚至采取强硬措施抵制变革。个人层面的阻力主要是来源于员工的个性心理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变革阻力的力度较小,但却是构组织变革阻力的基本单元。

?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上产生变革阻力的因素有很多,他既包括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显性阻力,还包括了组织文化,氛围,员工的工作习惯等隐性阻力。

?由于组织变革会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各个群体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那些原本在组织中权利较大,地位较高的部门和群体必然会将变革视为一种威胁。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常常会抵制变革。

?另外,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必然会重组企业的组织结构,对某些部门,某些层次予以合并,撤减,以及重新进行权责界定,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部门和层次就会反对变革。

?相对组织内的显性阻力而言,组织内的隐性阻力就更加隐蔽,而且一时间难以克服。组织内的文化,员工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在长期的工作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或契约,一旦实行变革,就意味着改变员工业已形成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方式,必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群体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

?首先,群体成员有其共同的目标

?其次,群体成员存在明确的群体意识

?第三,群体拥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最后,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

?1、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首先,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

?其次,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第三,非正式群体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以及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

?最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归属具有重叠性。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1、涵义

?群体凝聚力即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群体凝聚力还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概括起来说,群体凝聚力实质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程度。

士气高昂的特征

?心理学家克瑞奇()等认为,一个士气高昂的群体应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群体内部凝聚力高,群体的团结并非源于外在的压力,如监督、控制等;?第二,群体内部无敌对的小群体倾向;

?第三,群体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第四,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群体目标不只是群体领导者了解,所有成员都能明确了解;

?第六,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和领导者持肯定与支持态度;

?第七,群体成员承认群体存在的价值,并有维护群体继续存在的意向。

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

?1、组织的领导者及其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2、群体的规范及行为模式

?3、职工个体的需要与追求

?4、职工的素质和价值观特点

群体心理与管理

?高效率正式群体的特征

?(1)群体成员在上级、下级及同事间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群体成员间有高度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力。

?(3)决策分权化。

?(4)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

?(5)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

?(6)群体成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7)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1)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2)群体规模的大小。

?(3)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4)成员对群体的依赖。

?(5)群体的地位。

?(6)目标的达成。

?(7)信息的沟通。

?(8)领导的要求与压力。

?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措施:

?(1)对组织目标的赞同。

?(2)合理的经济报酬。

?(3)对工作的满足感。

?(4)有优秀的管理人员。

?(5)同事间的关系和睦。

?(6)目标的达成。

?(7)良好的意见沟通。

?(8)奖励方式得当。

?(9)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

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沟通即指联络、传递或交流,也指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使彼此理解或了解。?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人际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媒体相互交流

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

?人际沟通也叫意见沟通或信息沟通,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它伴随交往的全过程,因此,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等同于人际交往。

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获取信息

?人际沟通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在各类组织和群体的工作实践中,人际沟通为群体提供了工作的方向、资料、情报和知识等外部环境信息。

?人际沟通能够为群体提供内部信息,对于群体内部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把握,是组织和群体领导者科学决策,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能的基本保证。

(二)增进了解

?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往才能使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会、矛盾和隔阂,从而使群体形成良性的互动。

?加强群体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增进成员对群体和组织的了解;有助于增进成员对领导的了解;有助于增进领导对成员的了解;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成员、群体、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了解。

(三)协调关系

?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和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是调节人际关系,满足人上述需要的重要条件。

?人际沟通不仅有利于协调群体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消除成员的孤独、压抑和紧张情绪,使人心情舒畅,减少挫折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四)转变态度

?个体或群体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与其能否获得全面、丰富的信息有直接关系。这就是说,信息和意见是影响人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基本条件。

?努力加强人际沟通是使人始终与时代同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保持正确的思想态度的重要条件。

(五)激励行为

?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必须能够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行为,这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之一。有效的人际沟通,是激发职工工作行为的基本手段之一。

人际沟通的障碍与疏导

?(一)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传递过程的噪声干扰

?这里所说的噪声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客观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过程的特定情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沟通网络,沟通的信息量等。

2、沟通主体的过滤作用

?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输出和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接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3、沟通双方的差异

?(1)文化因素的差异:

?①沟通双方的语意障碍。

?②态度障碍。

?③文化程度障碍。

?④风格、习惯的障碍。

?⑤宗教、哲学、伦理观念的障碍。

?⑥行为规范和模式的障碍。

?(2)社会因素的差异:

?①沟通双方的社会地位障碍。

?②社会角色障碍。

?③性别障碍。

?④年龄障碍。

?(3)心理因素的差异:

?①沟通双方的认知障碍。

?②情绪障碍。

?③人格障碍。

(二)障碍的疏导原则

?1、提高沟通信息的清晰度

?2、增强沟通双方的信任度

?3、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4、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

?5、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 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又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3.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又名为惟利人(Rational-Economic),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4. 知觉防御(Perception defense)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忽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5. 个性

个性是由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组成的个性倾向和由能力、气质、性格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结合而成的。

6性格

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7. 挫折

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8. 领导

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9. 领导者

是一个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具有职权、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目的的人。

10. 领导力

所谓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每个员工都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领导力。

11. 组织变革

所谓组织变革,是指一个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局部或整体调整的过程。12.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即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群体凝聚力还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概括起来说,群体凝聚力实质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程度。

13. 人际沟通

沟通即指联络、传递或交流,也指通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使彼此理解或了解。

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人际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媒体相互交流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

人际沟通也叫意见沟通或信息沟通,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来实现的。它伴随交往的全过程,因此,也有人把人际沟通等同于人际交往。

14投射(Projection )

投射是一种通过以己度人的方法而达到心理防御的目的。通过投射方法可以将自己的失败、罪过推到别人身上去。

15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

社会人(Social man)假设是指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只有满足人的社会需求,才能对人有最大的激励作用。

管理心理学 (2)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场照明试验 ②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 ④观察研究——“群体实验”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两者都认为个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不同点表现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 心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 — 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 — 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 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 :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 — 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 外向 代 — 情绪稳定 — 内向 表 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 卡特尔 特质有规律性 物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 个性的理论 (代表人物:米勒 达乐 罗特 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 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心理分析论 荣格: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 婴幼儿期—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个性的形成过

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 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 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

管理心理学B第2次作业

管理心理学B第2次作业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记录成绩。在线只需提交客 观题答案。)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2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个案研究() (A) 现场实验 (B) 观察法 (C) 谈话法 (D) 活动产品分析法 你选择的答案: A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2. 下列那本著作并未全面反映美国、西欧国家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A) 列维特所著的《管理心理学》 (B) 季托夫所著的《管理心理学》 (C) 罗桑所著的《组织行为》 (D) 雪恩所著的《组织心理学》 你选择的答案: B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3. 下列哪项不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局限性() (A) 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全面、深入的考察 (B) 注意中心为个别工人 (C) 过多强调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D) 缺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权变观点 你选择的答案: B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4. ()对人性的假设提出了另一种分类,即存在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A) 布劳纳 (B) 莫尔斯 (C) 洛希 (D) 雪恩 你选择的答案: D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5.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A) 食物 (B) 饮水 (C) 爱与归属

(D) 住所 你选择的答案: C [正确]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6.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知觉的具体研究范围() (A)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B) 对他人的知觉 (C) 对自己的知觉 (D)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你选择的答案: A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7. 经验表明,在招聘工作中,第一个()分钟的印象往往对录取与否有较大的影响。 (A) 8 (B) 7 (C) 6 (D) 5 你选择的答案: D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设计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 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 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2-1为理论检验 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 展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听取同行的意见与建议,完善整个研究计划。一项研究 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目的和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计划需要说明研究的具体目的和问题,考察和综合与该课题有关的知识与经验,总结以往研究状况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使本研究建立在以往 研究的基础上。 2.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构思

管理心理学2

一、选择题 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_____个体____。 2. 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________晕轮效应____。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______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______。 4. 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是_____良好的信息沟通_______。 5.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种类的基本的“个性定向”有_______六种_____。 6. 个人在组织内事业生涯变动的模式呈现出是一个____圆锥体________。 7. 组织行为学中把基于群体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称为____友谊型群体________。 8. 在组织正式沟通形式中,最民主、最通畅的沟通形式是____全方位式________。 9. 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___社会交换理论 _________。 10. 管理群体间互动有许多办法,其中最简单、花费最低的办法是________制定规则与程序____。 11. 在组织中,有效的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__正比关系__________。 12. 组织行为学中把企业家不断地调整既定的目标、方针、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发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称为______应变能力 ______。 13. 对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进行评估,然后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衡量,择优者而取之。这是决策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___对比择优原则_________。 14. 动机会由于行为的良好结果而加强,使该行为重复出现;也会因坏的结果而削弱以至消失。这表明了动机具有_____强化机能_______。 15.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它们是______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______。 16. 模式:工作激励水平=任务内在激励+任务完成激励+任务结果激励。这是下列哪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____综合型激励理论________。 17. 吉林羊毛衫厂的“全员塑形法”的理论基础是______参与管理理论与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______。 18. 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___开放系统理论 _________。 19. 从探讨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这是组织变革程序中的_____勒温程序_______。 20. 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____组织目标或宗旨 ________。 二、多选题 1. 组织行为学常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常用的问卷调查法有_______ABCD_____。 A、选择法 B、是否法 C、计分法 D、等级排列法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2(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__ 角色_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_ _ __假设群体_ 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3. _ 逆反心理_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4. _____ 虚拟团队_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5. 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它具有社会性、___ 选择性_、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等特性。 6.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__ 顺从_____。 7.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 父母)、A(adult, 成人)、__C(child,儿童)__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8.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研究,提出了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几种方式:_ 理智讨论_____、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 9. 模仿心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_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____ ___、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 B. 行为规范 C. 角色知觉 D. 角色期待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虚拟公司 偶像公司 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 简介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是专业致力于情感婚恋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各类神经症、儿童心理的综合性国际化心理咨询机构。坐落于北京,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的服务理念,为来访者提供最专业的咨询服务和心理救助。机构采用国际化心理咨询行业的标准服务规范,拥有一支由北大、北师大、中科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等多家高校机构的专家老师组成的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咨询团队,打造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个体咨询、团体心理、企业员工EAP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个体咨询案例累计达36000人次以上,各种团队心理、培训讲座,受众人群累计10万人次。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为其长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军队、公安系统、监狱系统多次提供专业的心理讲座。与各社区合作,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 第一条:遵守国家各项法规,严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条:热情、真诚,尊重、关心和理解咨询者。 第三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保密。 第四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促进其成长。 第七条:对来访者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表。 第八条:保持和维护咨询室的干净、整洁。 精神文化: 独特理念:贴心、温馨、专业、高效 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

管理心理学第2章习题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知觉是_______________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 的意义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____________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 3.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修正角色行为使其符合角色期待的主要 根据和基本要求。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个体自我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的基 本条件。 5.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效应等。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心理定势现象 D.晕轮效应 2.社会直觉是由()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 A.海德 B.凯利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3.知觉者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时趋于自利的倾向,基本表现为知觉者常常把成功归功 于内因,把失败往往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是() A.利己偏见 B.基本归因错误 C.主观归因偏差 D.客观归因偏差 4.凯利的协变分析模型中,在面对他人的行为表现时,只要按三个标准去考虑,即可确定 宜于采用何种归因方式。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确定归因方式的标准?() A.特殊性 B.共同性 C.选择性 D.一致性

5.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言论和行 为。这里所说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A.自我知觉 B.对他人的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三、多项选择题 1.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E.复杂性 2.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包括() A.知觉对象 B.情境 C.直觉 D.知觉者 E.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有() A.知觉者的能力 B.知觉者的生理状况 C.知觉者的心理状况 D.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E.知觉者的背景 四、简答题 1.根据知觉的对象,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2.简述归因基本错误主要包括的内容。 3.简述海德认为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归因解释时遵循的两大原则。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归因偏差的克服。 答案:

管理心理学形考2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角色 2.假设群体 3. 逆反心理 4. 虚拟团队 5. 选择性 6. 服从 7. C(child, 儿童) 8. 理智讨论 9. 班杜拉 10. 寻求行为参照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C 2. B 3. C 4. B 5. C 6. C 7. B 8. C 9. C 10. 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群体转移又称群体决策的风险转移现象,有时候又称作群体极化,是指在讨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2.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3.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入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 4. 团体迷思:是一种与群体规范有关的心理症状,它主要是指群体成员由于受到从众的压力,对那些不寻常的、少数人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群体对其又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情况。 5.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进,是指人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有一个变迁的过程,迄今为止,概况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传统观点: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不良的、有害的,是应该避免的。 (2)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着。建议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应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 (3)相互作用观点:鼓励管理者要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从而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创新。

浅谈管理心理学记分作业二知识

答题说明: 一、单选题 1、一个尊重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哪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 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 2、一个人的态度最稳固的阶段是()。 A.顺从阶段 B.同化阶段 C.内化阶段 D.学习阶段 3、下列不属于控制压力后果的方法是()。 A.放松 B.体育锻炼 C.冥想 D.时间管理 4、某民营企业一位姓姚的车间主任,手下有十几号工人,他对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感到颇为自豪。他对手下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不好好干回家去,干好了月底多拿奖金。”可以认为,姚主任把他手下的工人都看作了是()。 A.只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B.只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的人

C.只有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D.只有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 5、下列属于生活层面压力源的是()。 A.住房 B.人际关系 C.工作条件 D.角色冲突 6、下列属于工作层面压力源的是()。 A.工作负荷 B.角色冲突 C.角色模糊 D.职业生涯发展 7、小王和小李都十分自信新领导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新领导到任后却把他们的工作完全改变了,这时他们的态度是()。 A.平衡 B.不生气 C.满意 D.紧张 8、“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态度的()功能。 A.适应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

D.知识 9、下列哪种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体验到较大的压力()。 A.高自我效能感 B.内控型 C.A型人格 D.B型人格 10、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按公司激励制度的正常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外,如果你作为该公司的领导,最赞同进一步采取以下哪种做法?() A.及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B.顺其自然,让他通过自我激励不断提高绩效 C.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与程序指导 D.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并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二、多选题 1、EAP的实施步骤包括()。 A.把脉与诊治 B.宣传教育 C.计划和控制 D.咨询 E.全员培训 2、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A.成就需要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管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逻辑及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后面的章节奠定基础。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不同的教材和专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相同的。一般说来,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既探索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又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它把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要想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就要探索其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理又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是调节、控制行为的内部过程,要想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就必须分析人的外在行为。由此可见,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都是管理心理学所要探讨的对象。 第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换句话说,管理心理学不是探索一般情境下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而是把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组织管理活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这里的“组织”不仅包括企业组织,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组织。 第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社会管理实践,也服务于社会管理实践。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充分挖掘人的发展潜力,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应基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展开,并辐射到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相关问题。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将以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相关内容,旨在突出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特色,增强其心理学色彩。除了“总论”部分(第一篇)介绍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三章内容之外,其余五篇内容将按顺序分别讨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主题。下面分别对这五个主题做一简要说明。 (一)动机管理 动机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动机,充分调动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外向 代—情绪稳定—内向 表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卡特尔特质有规律性 物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分析论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荣格麦迪) 麦迪高忧虑低忧虑 外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爱社交依赖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热情爱社会依赖 内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害羞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温和冷淡害羞

婴幼儿期—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个性的形成过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管理心理学 (2)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1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利用“铁囚实验”制定一套工作标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工作动机2闵斯托伯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1912年她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其包括了广泛的心理学内容,称为心理学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的重要的里程碑,3梅奥1939年她出版《工业文明与人类问题》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他强调群体,她认为管理中心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管理,强调协调忽视冲突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另一重要理论4李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掌握那个是诞生,他提出了三种领导模式的转变(第一探研行为到探研行为的原因2由监督式管理向动机激发式管理转变3由专制到民主参与) 科学管理四原则(泰勒):1用科学划分每个工作元素的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2用选拔法、培训、开发员工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自我培训的做法3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4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分担。 四个人性理论:泰勒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经济人”认为人是受经济和利益所驱动。认为资本家与工人双方的矛盾冲突集中在经济利益上,他提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最大利益,工作的动力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的人性观2、x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消极观点上的他认为人天生懒惰,人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人天生就没有目标、没有雄心壮志、不负责任,人天生就没有道理、人的工作就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3、y理论是建立在以积极的观点来对待人性的基础上,他认为在控制和惩罚并不是让人好办法,认为一般的人都有高度的想象力,认为人具有很大的潜力45超y理论,他强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弹性的、应变的管理方式。 个性差异与工作绩效:1组织管理中的差异观,差异是个性概念中最突出的特点,要重视差异,因为不同个体带给组织不同的、独特的品质,组织中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个性的人员来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命性,更能适应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市场需求2能力与工作的匹配,能力是以工作效益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不同的职业和工作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倾向,除一般职业能力外,有事还需具备某些特殊的能力倾向,他直接影响到其从事某项特殊职业的成就水平3个性与工作的匹配。个性类型、兴趣、职业动机的不同,都会影响职业的选择和工作效率,所以要根据人的不同个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将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4个性特征和工作绩效,个性特征包括神经质、外向、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这五大人格特质都与工作绩效和工作行为有关系,人们应把人格特质和工作需要进行正确的匹配,从而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和行为 积极的个体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他是个体关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采取一系列必要行动去处理未来的某些情境的一种判断和信念2乐观主义(他是指人在一般情况下都认为会好好结果的预期风格或一种因果归因特点3情绪智力(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进行自我激励、有效管理自己,以及他人关系中的情绪的能力4胜任力(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综合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指个体对施加给自己的信心,只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2知觉对象3直觉情境 对人知觉的偏差;1首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5刻板效应 行为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起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依据的三因素:1区别性(特殊性2一致性(普通型3一贯性(稳定性 归因偏差:1行为者的自利性偏差2他人行为是否与自己发生厉害关系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归因倾向,当人受害时,人民对受害者的责难多于同情4对没有社会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拟人化的归因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实战版) 主讲 金树松

目 录 课程概要 (2) 课程提纲 (3) 模块一 管理抓重心 (5) 模块二 权力与执行 (11) 模块三 情感与机会 (16) 模块四 互补出绩效 (23) 附件 1.课程应用计划 (33) 2.进阶读书推荐 (34)

课程概要 [课程背景] 心理学科学系统浩大,从哲学分离,从实验心理学发端,到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但心理学的应用一直是个难题——学院派理论扎实,不能接地气;江湖派迫于实战,牵强高度深度。本课程希望兼顾理论与实战,从浩大的心理学理论系统中,精选与管理最实用的要点进行分享,每理论必输出行动指南,每指南必提及理论依据。 课程专注于讨论高绩效管理、低物质成本背后的心理机制。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只有“理”了员工的心,才可能高效地“管”好人。 无论社会的发展多么迅猛,人的心理规律是基本稳定的、变化缓慢的。科学心理学是人类长期思考的智慧结晶,十九世纪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它探寻的是人类心理的各种不变的规律——我们称之为“开关”。了解基本的人性开关,不但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且会大大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本课程从最常见的生活情境开始,深入讨论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帮助企业家发现四类管理对象的开关。 企业家需要学习这些“永恒”的“开关”,这些开关无处不在,并且不会随着社会的动荡而起伏。经典的心理实验对这些“开关”进行了提炼和总结。例如,领导行为的关键是理解平衡的艺术,强权对一线员工更能促进安全感,带情感的示弱能刺激高手展示的欲望,领导与团队文化应该互相补充而不是同质化。 四个开关寻求上下级最低成本的互动,由内及外、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课程既有真实的生活案例,又有激荡的现场论辩,最后把深刻的心理原理转化成具体的实操行动。课程散发浓郁的人本情怀,主张从尊重人、发掘人的优势入手,建立持续成长的管理机制。 [课程特色] 1、体验:超过10个现实的生活、管理案例,切身体会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威力; 2、提炼:基于心理学的4类经典开关分析,以及具体的管理行动指南; 3、升华:将西方心理科学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以术为入,以道为出。 [讲师简介] 金树松,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辅修历史。15年企业管理实践,近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担任MBA、总裁研修班客座教授,主持《优势领导思维》、《大历史大管理》、《管理者的悦读课》等课题。 为企业实施过5万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近5年尤其关注500强企业的中国本土公司,为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倾注心智。

管理心理学试题 二

管理心理学试题二返回系别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最主要应用的是() A、组织学、管理学、数学 B、社会学、生理学、历史学 C、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D、人类学、政治学、化学 2.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及"组织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马基亚维里 B.薛恩 C.古利克 D.莱维特 3.社会知觉的实质就是() A、对人的知觉 B、对社会行为的知觉 C、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D、对社会过程的知觉 4.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是() A.梅约 B.霍桑

C.泰勒 D.麦格雷戈 5.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成员间的凝聚力() A.越大 B.越小 C.适中 D.时大时小 6.一位主管与其他许多人之间的沟通是() A.链状沟通 B.Y型沟通 C.轮状沟通 D.环状沟通 7.如果一位领导善于维持和强化组织中的多种关系,那么他属于() A、虚弱型领导 B、乡村俱乐部式领导 C、战斗团队型领导 D、任务型领导 8.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更容易出现所谓() A、平均化现象 B、争论现象 C、平衡现象 D、妥协现象 9.麦克利兰是用何种方法来确定成就需要的强弱的?() A、心理测验

B、主题统觉测验 C、问卷 D、谈话 10.在绩效考核中,把一个职工的工作表现与所属部门的其他人逐一进行比较,如某项绩效比某个人强,则得1分,否则得0分,最后把全部分值加总,进行分值等级排列。() A、工作标准法 B、代表人物评定法 C、对子比较法 D、强迫选择法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 3.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4.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创造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个职工都能从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5.社会知觉即在社会情景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也称作人际知觉。() 6.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7.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 8.团体的凝聚力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9.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任务取向。()10.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