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

121305243 12物流2班唐鸿

日本的菊与刀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叛变 勇敢而又懦弱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

一 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

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 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 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 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 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对灾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灾难过后 是很快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3.由于食物直按取自大自然, 因而形成对大自然的依恋心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表现为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4.由于资源贫乏,使日本人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培养, 这是战后技术立国、智力出口的基本条件。

5. 特殊的地理位臵为日本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6.长期孤悬海上的岛国生活也造就了日本人狭隘的民族心理和岛国心结, 缺乏世界眼光。这种文化心态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逐渐被克服

二 日本人的民族起源

生活在列岛上的日本人有史以来就同大陆人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血缘关系。日本人民族性与东北亚各国, 尤其是同朝鲜、中国北方的民族有极为相似之处。

日本民族性格的特点: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 “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 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

1.对扩大与缩小的追求的对立统一。日本民族在欣赏缩小性格带来的力量和成功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对扩大性格的追求。他们对于追求缩小和扩大赋予了同样的热情。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一寸法师、桃太郎 现代科技领域不断刷新的微型电视机、微型照相机的记录、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缩小的追求。依靠现代科技和管理诞生的超高速新干线和实力强大的“日本株式会社”、依靠电脑技术和超长的想象力使其迅速变大、变强的“阿童木”“奥特曼”都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缩小的追求

2.开放与封闭的和谐一致。日本民族既有开放自我、积极吸纳外来优秀文化开放的一面 又有高傲自大、唯我独尊、排斥封闭的一面。日本文字的诞生大量借鉴了中国汉字的音、形、义 饮食方面引进西方的料理并根据日本人的口味、营养与吸收进行加工 住房方面既有“洋间”又有“和间” 既用“榻榻米”又用“弹簧床”的家庭十分普遍 思想体系方面

在自身文化总体框架不会受到破坏或者冲击的条件下 为我所用。以上体现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开放性。同时 日本人的观念中认为异民族和本民族有本质的区别 异民族不可信 带有强烈的民族本位感 在外国的产品的对待上 认为外国的产品较本国产品低一等 经济政策上 日本人修筑了一道复杂的贸易保护条例和管理体制的壁垒。这些体现出日本民族性格的封闭性。

3.自傲与自卑的高度结合。日本民族在先天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等方面很难具有优势但是他们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不甘落后、争做一流大国的理想和目标。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部分日本人心里认为日本比其他国家“高贵”许多。然而同时自然环境方面包括地理位臵的孤独 资源的匮乏、自然灾害的频繁也促成了日本民族谨小慎微 封闭自卑的性格。

4.勤奋与享乐的融合体。日本作为东方孤岛的地理位臵、岛国资源的有限和匮乏、人多地少的生存环境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是日本民族的危机感十分深刻 他们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心 付出最大的勤劳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日本人 尤其是日本年轻人 勤奋、借鉴的精神和意识越来越淡薄 而及时行乐 追求奢侈之风日趋渐强。

5.精神和意志的无限超越性。日本人蔑视物质 重视精神。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的观念就是 身体条件、物质条件的限制不算什么 只要有坚强的精神意志 什么都能做到。这就使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超越了自然的法则 以精神意志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去行事。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讲的 日本对美国宣战的信心来自于他们对精神的无限信赖。《每日新闻》的宣传是:“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 “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 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战争” 最终“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

6.特有的“耻感”文化。由欠负—报恩伦理体系构成的道义社会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人格观和尊严观。在日本 一个完美的人、拥有自尊的人就是一个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义务和责任并能够严谨的履行其职责的人。羞耻感将日本人牢牢地束缚在道德律令中 因此在日本人看来 知耻就成了德行之本 只有对耻辱敏感才会实践善行的一切准则。

7.集团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日本人不仅在很多生活细节方面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从众心理,而且似乎比其他民族更具有一种近似先天的合群习性,惯于将个人依附在某一集团中并对该集团怀有至诚的归属情感。但是,集团主义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导致了日本人缺乏个性、对权威唯唯诺诺、盲目顺从的性格缺陷。

8.强烈的等级观念。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等级序列秩序自觉自愿的服从和认同。在日本人的心里, 人与人之间从来就不是平等的。现代社会里的不平等与封建时代源于身份等级指的不是法律意义和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遵守的基于实力和权威主义的支配与服从。在日本,谨慎、客气、懂得收敛自己,是对一个人的正面积极的评价,而任性、不能辨明自己身份的人往往要受到集团成员的排斥。日本社会里, 任何一个集团,或大或小,其内部都有一定的身份阶层秩序。在日语中敬语的使用很频繁,种类很复杂。

结论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给居住在列岛上的日本人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带有双重性格的特点。

《 菊与刀》书评

菊与刀 —灵魂深处的斑驳底色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那场战争已离我们而去,但中国和日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我看过很多抗日的片子,对日本人的所做作为恨之入骨,而同时又充满疑惑,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一个真实与矛盾交织的民族?因此我想去更深的了解,经同学推荐,我拜读了《菊与刀》。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本尼迪克特选择了“菊”和“刀”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对日本民族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借此《菊与刀》成为一部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 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呈现的是柔美,让人想到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日本女性的温雅哀婉之美。刀自然是暴力的象征,让人想起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看似不应该关联在一起的两个事物,却真实的展现了日本这个民族。日本就是这样,左手菊花,右手刀。用书中一段话很准确的概括就是“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崇尚武力又爱好美好,既蛮横又文明,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支配,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这种种的矛盾都是以极端的对立来体现的,而在这极端的对立中却保

持着真实的统一。 大多数人对日本的了解都是在战争中。日本是一个被西方人称之为异类的一个训练有素、全面武装的民族。任何一种文化对战争的看法都是独立存在的,对于反法西斯的国家来说,德意志的侵略行为是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其征服行为肆意践踏了世界和平,他们违反了“共同生存”,或者至少是违反了自由企业的“门户开放”国际准则。然而日本并不是这么想,他们认为,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在于各国拥有绝对的主权。日本是唯一真正彻底的等级国家,所以理解“恪守本分”的必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等级制度,当然是在日本领导下。 不得不说,日本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国家,这也就是日本人在当时决定“帮”中国兄弟一把,将美国、俄国和英国从这一地区赶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理想的原因。他们的行为不顾忌他人的批判,然而有时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具有强烈的内在良心。日本对中国曾犯下的罪行是无法弥补的,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就有要统战东亚的野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民族就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的烧杀抢掠,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凝聚着这个民族呢?在这本书上我找到了答案。 日本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日本一直叫嚣着精神必然的战胜物质。在那时,日本人经常读的一份主要报纸《每日新闻》经常刊登这样的话“假如我们害怕那些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由这场战争创造出来的。”日本人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这是一本不到20万字数的小书,作者以文化形貌论谈论日本文化的特质,并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总体来说非常有意思,但也有美中不足。不足之处主要是翻译,我买此书之前的确没有做功课,事实证明盲买还是不灵。这本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秦墨所翻译的《菊与刀》,很多地方阅读起来让人感觉不仅原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时候较为仓促,且翻译的时候还没有中和掉这种仓促。明明上一句已经用过的辞藻或形容,在下一句又重复使用,从而没能得到美化。 比如在第十二章儿童学习章节里所写到的: 他们尽管彬彬有礼,却仍能保持傲慢不驯。在军队里,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目的训练,但却又桀骜不驯。 这里前后都用了不驯,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回头检视一下前一句自己是不是读错了,或者是否看串行又读了同样的一句。此句在表达层面意思的区分也有所欠缺。

同样的一段话,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由陆征翻译的版本中是这样的: 尽管他们礼貌周到,却也会心存傲慢。他们能够接收军队里的超严纪律,同时却又桀骜不驯。 这样一对比,感觉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这段翻译水平也就仅比网站在线翻译的好一点…… 由于没有看原版,我也不知道我就这样把大部分锅都甩给翻译是否合适。 因为在章节和章节之前,有时候会感觉出来作者写的时候也比较仓促。 那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重复强调和解释的内容,基本都是我认为已经前面解释的很清楚,大可不必费周章的再细致阐述了。 但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因素,就是为什么作者对有些简单易懂的地方写的如此细致复杂。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美国人写给欧洲人的日本历史的原因。欧亚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就显著,如果不解释的这么细致,欧洲人恐怕很难理解日本文化。

《菊与刀》概述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日本民族是一个彬彬有礼而又出色的民族,然而他们又是傲慢自大的;他们是顽固守旧的,然而又极易接受新奇的事物;这个国家的人民是顺从的,同时他们又是极不服从上边统治的;他们是忠实宽容的,然而又是不忠实而又心术不正的;他们是非常勇敢的,同时又是极其胆小懦弱的;他们一方面因为顾及别人的评价而谨慎从事,同时又有令人吃惊的自我意识).著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与人格理论,扩大应用到分析近代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把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对于如何取得胜利,日本人与美国人想的也不一样。它叫嚣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拥有广阔疆土,军备实

力雄厚,但这算得了什么?他们早已预见到这些差距,有足够的办法让差距不起作用。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型日报———《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这次战争没有为他们增加多少资源。而我们有!” 在英语世界,我们常常说要成为“历史的承继者”。两次大战和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减少了我们的自信,以目前的成就来“承继历史”,似乎不太够资格。不过这些糟糕记录也没有增加我们对历史的负罪感。东方人则翻开了硬币的另一面:他们天然是历史的负恩者。东方的“祖先崇拜”很多不是真正的崇拜,也不完全是针对祖先。那是一种仪式,表示人们承认自己得到过许多东西,他们不仅欠历史的,也欠眼前的,在与周围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受惠良多。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意志时常会有报恩的感觉。这是基本的出发点。西方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尽管社会对他们以很好的照顾、教育、幸福生活,包括他们的降临人世。因此,当我们祈祷的时候,日本人会觉得我们有点虚伪。美国人敢说自己不欠任何人的,日本的德高望重之人绝对不会这样讲话。他们不会轻视过去。在日本,“义”的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处于各人互相有恩的巨大网络之中。这个网络包括所有的祖先,也包括所有同时代的人。 本这种有恩必报、自我克制的道德准则,似乎是要把个人欲望等同于罪恶,坚决从内心根除,这似乎很符合佛教的原教旨。但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却又非常宽容,这实在令人惊诧,在这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这本书我并没有做读书笔记,也不是一气呵成地读完。读书的历程大体分了两个阶段,上学阶段,内容由第一章至第三章,假期阶段,由第四章至第十三章。 《菊与刀》的作者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他在这本书中是分析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并且评价了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性格。 在我的知识内,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追述到何时,我却说不清楚。日本从中国借鉴了许多的地方,但是经过本民族的加工与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而且其尊卑的排序又十分的复杂。总的而言,有男尊女卑,家庭中往往男性有较高的地位,而女性只有在成为婆婆或祖母之后才有较高的地位;长幼之分,即根据辈分,辈分越高,越受到尊重;还有社会地位与职业的划分,这一点在日本的历史中非常明显,有地位崇高的封建领主,在其下还有武士、工、农、商地位以此降低,还有地位最低的秽多,从事屠夫之类的职业,在今天,军人也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取决于他们在当时情境下使用的是何身份。 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感文化,在孩童时期,他们会相对比较自由,并不受很多约束,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父母会通过诸如“把你送人”之类的玩笑,来为他们建立耻感。日本人非常害怕嘲笑,认为嘲笑是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受到侮辱进行了报复,才是值得被尊重。但是一旦他们的复仇行动失败了,他们就会放弃复仇。 也是因为耻感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名誉。 他们的名誉分非常多的维度,但是最高的是忠,对于天皇的忠,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天皇不掌握实权,但是以天皇身份发布的告示,

他们一定会遵守,这些告示,或者谕旨,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圣典一般,他们对之十分小心谨慎,以表之“忠”,甚至会因为读错而引咎自杀。 除了“忠”以外,他们还有“义”。对于他们来说,“道义”这个词,多带有一种负担感,如果违背道义,会招致他人的耻笑与评论,这种感觉往往是支撑他们“道义”行为的动力。 比如对于家族的道义,出于恩情的道义。 日本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欠债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对于天皇的恩,父母的恩,还有日后,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情。这种恩情如果不报,便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所以日本有一个习俗,是每半年会通过回礼的方式还清这半年欠下的所有恩情,他们还会专门用纸笔记录所受的各种恩情。他们会还以对等的恩情,如果所还的恩情多了对方所施予的,他们便觉得占了恩情上的便宜,这是会令对方感到非常不适的。 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非常特别,他们非常喜欢睡觉,泡澡,喝酒与呷妓,说非常喜欢有点以偏概全,有偏见的色彩,但是他们喜欢就对了。但是他们在该矜持庄重的地方一点也不马虎,在该享受的时候也纵情享受,如果这种时候他们无法放开自己,会被别人说“不好相处”。 他们睡觉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养精蓄锐,有更高的效率,他们睡觉只是为了睡觉,就像是一个安排。泡澡虽然很舒服,甚至可能每天都泡,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多泡,认为享受需要有节制。他们也把喝酒和吃饭喝的明明白白,如果一个人开始吃饭,那么就绝对不会再喝酒。而呷妓,在我读来,似乎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只要在可以许可的范围内,而且他们分的清清楚楚,有地位较高的艺伎给他们和女人相处的享受,还有低廉的妓女,满足他们对女人的欲望。 这些背后的逻辑,在于他们觉得肉体的想了是件好事,追求享乐,尊重享乐无可厚非,但是享乐必须适可而止,绝对不能耽误人生的其他大事。这是日本人人之常情的世界(第九章)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 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要记录一下心得,就像去了个著名景点非得留下个“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一样,想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和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做一种连接。在此立个flag,从菊与刀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I.读书的方法 社科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不管作者的论述多么平易近人,译者的文笔多么流畅,它的行文思维不是单一的,可以并列,可以因果,可以正反……读第一遍的时候,总不免云里雾里,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等到好不容易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再挣扎着拿起来细嚼慢咽过第二遍的时

候,才渐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分别描 述了日本的某个特征,比如“各就其位”描述了等级制,“历史 和社会的债务人”描述了欠债意识,那么“明治维新”这章想描 述什么呢?是想单独阐述明治维新这场伟大变革对日本的影响吗?读完第二遍你会知道,它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第一章“各就其位”的延续:明治维新政治家在设计各种政治和社会规则时,并 没有照搬西方自由平等那一套;相反,他们在各个领域强化并规 范了等级制,由此可见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 一种暗示,如果美国想要在日本发起一场革新运动,那在面对等 级制文化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余各章也都有其内在关联:作者在第一章抛出了日本研究 的大问题,然后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序,展示了日本人在战争中 的“奇怪”表现——这里每一个表现的心理机制都在后面得以解释——接下来几章就从等级制、债务意识、义务(报恩)、情义、名声、人之常情等角度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关键层面。在结尾之前,作者对这些心理机制做了很有意思的“synthesis”:首先探讨了 这些机制如何调和的问题,然后介绍了日本文化中一种自我修正 的机制(臻于圆熟的自我修炼),最后描述了是这种文化是如何代代相传的——这三个问题是研究每种文化都应该回答的问题,这 将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每种文化并做类比。最后把话题带入战争 后的日本,结合前面的研究,作者对美国应当如何对战争后的日 本进行管理提出建议,并且对日本的未来作出预言。

浅析菊与刀

浅析《菊与刀》 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的经典的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由此来研究它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类学、民俗学视角来解读《菊与刀》的文化内涵和日本民族性格,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民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菊与刀矛盾性统一性 走近《菊与刀》 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这个时节,正是樱花开得烂漫无比的时候,那静谧又纯洁的花瓣如精灵一样四处飘落。我想起了书中的日本,日本的樱花。日本的富士山下的樱花也是充满了粉色与纯白的迷蒙的幻想,芳菲落尽,还留得人世一片芳香?在“花数樱花,人惟武士”的日本也是那样的热爱樱花,而这与印象中好战的日本武士与军国主义者是多么的冲突呢?早有迷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从二战到最近的核泄露事件,日本人的态势、日本人的气场,不得不令我心生疑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菊与刀》正是为了给大家揭示这样的奥秘的书,“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以此命名深深的契合日本民族的矛盾性。也恰好可以解除我心里对大和民族的一些疑惑。尽管它是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报告,但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甚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尽管现在离此书出版已是60余年,时间过去了,但此书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日本人仍是难得的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 在1944年6月,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潜心研究日本。彼时,二战中的日本战局已定,但实际上前线仍有大大小小的战争仍在继续。此时的美国急于制定战后的日本管制政策,德国同属于西方文化的子系统,战后的接管方便得多,更何况有英、法、苏正急于接管德国,而日本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是陌生的。他们完全不明白:战争中的日本人“只要天皇一声命下,日本人就会挥舞竹枪,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只要昭令一下,日本人也会老老实实承认战败的事实,接受占领”,甚至对进入国土内的美国大兵友好和睦地相处,完全没有报复与仇视之意。[1] 彼时,作者也并没到过日本,作者只有通过现存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底蕴,克服千差万别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碍,使自己最大限度地适应自身文化与其所要研究的日本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运用文化类型理论,采用比较文化、比较哲学的方法,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访谈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她高度重视日本民族中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并以此洞悉单个个体的单项行为所构成的总体的处事方式和他们共同的价值体系、动机和理性思维,何以成为日本民族以敏锐的洞察力来获得日本人的国民性。对民族间的差异进行系统研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宽容心。只有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的人,才会有超乎寻常的宽容。[2]而正是无比宽容且意志坚定的本尼迪克特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人,真实的日本民族。“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3] 正如作者所言,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啮合在一起。[4]而日本人也正是从这些方方面面体现了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模式,体现了他们矛盾性。

心得体会-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精品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一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 我爷爷是一方地主,带了村子里有血性的年轻人一起加入抗日。 后来,她的两位堂弟壮烈牺牲,并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国民党杀害,非常惨烈。 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 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 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 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 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 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 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 是不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太过聪明,就容易太

菊与刀读书感想

矛盾的日本人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初遇《菊与刀》 大一的时候迷上了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银魂》……,对这个国人恨之入骨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刚好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介绍日本文化的《菊与刀》一书,因此我开始从书本触及日本,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我对日本的了解仅限于动漫以及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这些都是比较浅显的。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因为看了比较多的抗日战争片,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现在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菊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二、读书随想 (一)序言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二)战争中的日本人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以战争的角度来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日本对战争的原因与其他法西斯国家不同。其他国家是对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方针,而日本呢,则是应该结束各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菊花与刀》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菊花与刀》读后感: 本文《菊花与刀》读后感1000字 1、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日本人十分强调精神修炼和自我修养,如他们喜欢寒冷苦行,在黎明前站在或坐在冰冷刺骨的瀑布下,或在冬夜三次用冰水浇身,其目的是训练有意识的自我,直至不再感到痛苦,当他意识不到冷水的冲击和身体的颤抖之时,他便达到了无我、练达之境界。精神训练也必须同样自悟。因为从自身以外的源泉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没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悟会才能有所成。这也符合我们中国的说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日本人把侵略战争视为一种谬误和已经失败的事业,从而向社会变革迈出了巨大的第一步。他们希望赎回在和平国家当中受人尊敬的地位,为此必须实现世界和平。眼下日本人把军国主义视为己熄灭的光。他们将拭目以待,倘若世界和平,日本只好潜伏,倘若军国主义未能完全消灭,日本的好战之性将会重新勃发。 《菊花与刀》读后感 这便是日本,一个民族的特性与本质。以往,我们对日本就是一个字恨。抛开个人情绪去分析日本这个民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一些美的品质。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尊崇着礼、义、孝、忠这些思想。在这方面甚至做得比我们还要好。日本人的国民素质普遍较我们国家的高,这也与他们大力发展教育以及推崇道义所分不开的。记得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则新闻,许多国家对日本人入境是免签证的。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素质高得让别人放心。他们知恩图报,对别人给的恩情十分看重,以至于把还恩看成是自己的负担。日本人讲究礼仪,热爱生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日本人团结协作、谨慎、努力,这些品质也让日本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技也才如此的发达。种种这些都反映出日本菊花般的美。同时,日本骨子里的好战、侵略、武士道精神让他

菊与刀研究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科技信息 一、鲁思·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于1887年6月5日出生于纽约,1948年9月17日去世。她在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院学习,从师于博厄斯,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在1923年成为该校的教师。她在1934年著有《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在1940年著有《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对德国、泰国等国家的民族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研究日本文化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一书。她既是人道主义者又是和平主义者。她始终相信人类学的研究是开启民族交流大门的钥匙,是构筑国际间和平的基础。 二、《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该书的创作背景是1944年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委托对日本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会不会投降;二是应不应该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作者尽管不能进行实地考察,但是通过日本的书籍,日本人制作的影视,在美日本人的交谈等材料进行了研究。通过从对象社会抽出文化类型的方法,对日本文化的基调进行了研究。作者把难懂的敌人日本人的思想比作“菊”与“刀”,对日本人的矛盾心理进行了阐述。通过作者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理应采取的政策是保留日本的天皇制,日本国民应该负有再建国家的责任。在这本书中,强调了欧美人难以理解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日本人固有的东西。作者于细微之处着手,对日本国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 《菊与刀》一共由十三章组成,通过明治维新前后的历史、阶级制度、耻感文化、报恩、义理和人情、儿童教育等方面来跟欧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日本的人格。在此,对书中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日本人崇尚精神优先主义,认为死也是精神的胜利,对天皇示以无限的忠诚。阶级制度的存在,恪守自己的本分是日本人的美德。作为日本国民必须要有报恩意识,皇恩、父母恩、主恩、师恩,这些都是很重的负担。日本人在受恩时,怀有矛盾的心情。因为他们要对天皇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工作尽义务。这些是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能全部还完的,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义务。日本人在受到别人的侮辱和诽谤时,有除去污名的义务,在他们看来,没有比义理更为难的东西了。义理和人情是对立的,报恩意味着牺牲个人的欲望和快乐。日本文化被称为耻感文化,耻是培养所有美德的土壤,出色行为的出发点。日本人的所有这些矛盾性格,从他们的儿童教育成长环境可以初见端倪。 正如作者在第一章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的性格是矛盾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作者在第十二章中对日本人的这种性格做出了结论性的说明:伪装的意志自由—“菊”和自我责任的精神—“刀”。日本人一方面崇尚美,致力于养菊的秘术,另一方面又崇尚刀,赋予武士以至高的荣耀。 日本的菊花是盆栽的,栽培者经常在菊花的生长过程中用小小的,肉眼几近看不见的金属线圈将其固定,使其保持正确的姿态。日本人就像菊花那样,拥有伪装的意志自由,为了生活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拒绝单纯的自由。但是,在追求更大精神自由的过渡期,日本人为了不失去平衡,借由自我责任的精神,也就是自己负责擦掉“身上的锈”的方法来平衡。这个比喻是把自己的身体比作刀,正如佩刀的人有责任保持刀的光泽一样,人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因此,菊是象征伪装的意志自由,刀是象征自我责任的精神。而且,自我责任的精神是日本儿童教育和行为的哲学,是日本精神的一部分,是植根于日本人内心的美德。 三、《菊与刀》研究的特点 《菊与刀》被称作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史上最早的日本文化论。该书是二战期间出于军事目的研究日本文化的一本书。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情感养成的行为习惯肯定具有一贯性。作者基于丰富的材料,探究日本人的诸多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联,从特殊的关联来把握全局的结构,研究方法是集中于结构机能的分析。在文化统合形态论方面,本尼迪克特作为文化人类学家的学术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菊与刀》是众所公认的经典著作,其价值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例如,作者不会日语而且没有亲自到过日本,所做论述无视历史,有失偏颇;过于简单的罪耻文化二元论;菊与刀的象征是否确切等很多观点存在。《菊与刀》并不能算是单纯的文化人类学的著作,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学。但是,就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而言,其价值是巨大的,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古 代就有大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了日本。古时的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一直到近代,对日本文化的深入和丰富的研究都很少。但是,也不乏有经典之作,1895年黄遵宪先生的《日本国志》,1947年蒋百里先生的《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1928年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是比较著名的,堪称国人研究日本的第一本书。书中说日本人的特点是“为生存而竞争,为竞争而互助”。很多人认为《日本论》的深刻程度远在《菊与刀》之上,的确,同为东方人并且亲身感受日本生活的戴季陶先生和本尼迪克特是不同的。但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曾经一度在日本和中国非常畅销,给予了国人很多对日本的认知,受到了很多人的研究。 就目前为止,国内的《菊与刀》相关学术论文研究状况在此做了简单统计。从1979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以“菊与刀”为检索词,在CNKI 中,共计有60篇文章。其中,学术期刊57篇,硕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根据学科内容分类,文化相关40篇,文学、影视艺术相关6篇,政治外交、军事历史相关4篇。统计和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菊与刀》的相关学术论文研究虽然也不少,但是详尽且深入的研究比较少。其中,和文化相关的文章,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阶级制度和耻感文化是主要的着眼点。提及《菊与刀》最早的文章是1981年金克木先生的《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一文。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有相关文章刊载出版。除此之外,从《菊与刀》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从政治、外交、历史、军事、艺术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章也存在。但是,通过仔细阅读后发现大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表面的简单的概括而已,没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菊与刀》的时代性以及一些文化疑点没有进行剖析研究。 四、《菊与刀》研究的现代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形成都是要经过历史和文化的沉淀的。两种极端的性情同时交汇在日本人身上,这肯定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正如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和成年时期所受教育的不连贯性使他们的性格极其矛盾。而且日本是一个岛国,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他们为了生存下去,抵御外敌入侵,有了尚武的精神。但是为了安抚这种好强的个性,就必须寻求另一种仁义道德的精神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所以,同日本友好交往的前提是先要深入理解日本的价值观。 虽然《菊与刀》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还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特别是对于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流。作为想快速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来讲,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不过今天的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所读到的是过去的日本、历史的日本、现在的日本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读《菊与刀》,来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但是有些骨子里的精神是不会变的。 当前,中日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当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等级制度、集团主义精神等很多文化后,我们在交往中会更加容易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在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和谐外交的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平衡利益关系。在文化上,有利于两国间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民间组织的交流。特别是在中日关系方面,两国间有很多的历史问题存在,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日本。民间舆论对于一国的外交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两国国民彼此间文化的认知了解是很重要的。 正如1944年召开的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中提到的那样,“日本人像青少年,精神年龄是12岁”,他们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又很叛逆。日本人极易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并且为我所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对于现在的研究者来说,《菊与刀》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超越《菊与刀》,与时俱进的看待日本。重新且深入的研究日本和日本人是有必要的。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是密切的。而且一个如此快速发展和进步的民族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国际间合作的桥梁,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長谷川松治訳.『菊と刀日本文化の型』[M].講談社学術庫.2005年5月. [2]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6). [3]金克木.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J].读书,1981 (6). [4]王毅,关丹.鲁思·本尼迪克特和《菊与刀》[J].理论界,2009(11). 《菊与刀》研究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郎倩倩 [摘要]《菊与刀》是二战期间本尼迪克特由于军事目的而研究日本的一本著作。作者用“菊”与“刀”来寓示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和日本文化的两面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菊与刀》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菊与刀》相关研究的特点,探讨其现代意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菊与刀》,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日本文化,以此促进两国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文化矛盾性格价值观 — —204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62.9%的中国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很不好”。排除掉部分对日本心怀不满的愤青的比例,是什么造成了对日本如此的仇恨?这个想象中的恶毒国家到底哪里让人如此厌恶?除了“杀光日本人”,“东京大图莎”这类完全没有理性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幸好我还有《菊与刀》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 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很多曾经在战场和日本接触过的美军,都会谈到日本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这种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着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一个不仁的皇帝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间代理。而日本,则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忠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明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为神裔来看待。由于忠是被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虽然只有精神统治力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天皇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要求对某种精神符号忠诚,比如忠诚于国家或者忠诚于自由平等等等,但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实践,国旗等同于国旗后面所蕴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书评三则 思 2006-09-02 20:58:37 阅读318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想象的异邦 近年来,中日关系受到国人强烈的关注,民间索赔、钓鱼岛事件、京沪高铁事件直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都激起了中国人强烈的反应。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在我们眼中不过是不值一提的蕞尔小国,主张和日本媾和的李鸿章在一片虚骄的气氛中被指责为胆怯。李何人也,淮军创始人,屠杀太平军的刽子手,如何会惧怕战争,当是时也,日本已经不是明治维新前的落后岛国,大清重臣中惟有李鸿章一人明白这一点。甲午一战,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中日关系自此彻底被改写。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一直都是华夏民族须臾不敢忘怀的邻居。 100年过去了,日本从二战的失败中重新崛起,并且开始谋求恢复二战之前的大国地位。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冲突,其根源正是在于此。这一点和甲午前夕是相似地。那时,日本还未曾享受过大国的待遇,希望借中日一战奠定地位。一句话,高悬海外的日本,永远不能停止成为大国、强国的追求。 30年代,戴季陶感慨日本对中国了解的细致,说我们被日本人“解剖了一遍又一遍”。当时,日本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研究都以上百种计。至今学术界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实地研究中国最细致的文献都是日本人做的。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的中国作战地图之精良令人叹为观止,都是对中国研究的成果。相反,和百年前相比,我们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几十年来,没有一本关于日本研究有影响的著作问世。坊间流传的关于日本人的故事,多为荒诞不经,明显不实,却照样被信以为真。国人大脑中的日本,说到底,仍然和百年前一样,不过是一个“想象的

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 张建军 《菊与刀》这本书是此次国培计划中贺老师推荐给我的,读完它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到今天它仍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主要著作。 本尼迪克特用“菊”(爱美、尚礼)和“刀”(好斗、尚武)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日本的禅的修行以及茶道就如“菊”,而在战争中犯下的种种罪行就是“刀”。 矛盾看完该书对日本的评价:矛盾的日本。我觉得用“精神分裂”更符合我对他的理解。 作者认为人类文化各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文化模式。而任何一种文化模式主导下的人们的行为都是一小部分受到重视和发挥,另一部分被压抑和限制。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影响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日本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日本人格,这种人格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甚至相信完美的精神可以千年不变,所以他们不惧怕数量,不担心物质基础,这是一个精神狂热的民族,因此二战时在遭受敌人空袭的形势下,在缺少食品,白天工作劳累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做广播体操来消耗体力,同样人们会以自杀撞机(非专业人员的学生)的激进方式来参加战斗。日本人经常会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我们”,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怕像军官训导的那样他们的丑态会被拍成电影,在美国纽约放映。他们非常注重荣誉,他们的B29轰炸机上没有救生器械,二战中军队里并没有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他们认为荣誉就是战斗到死,他们鄙视俘虏,鄙视投降,认为他们丧失了名誉,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自杀。 在狂热的精神背后,日本人也有一种易乎寻常的冷静力量,日本人有一种信念-万事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决不是被动的,不是别人强加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在美军轰炸日本时,广播里会说“敌人终于飞来了我们上空,我们已经预料到此事发生,并为此做好准备,所以没有丝毫值得优虑的”。 日本是一个人情的世界,他们非常注重报恩,日本人说:“我对某人负有恩情”意思是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享受恩情必须履行义务,报答恩情。如果时间拖欠越久,负恩感越强,报答需要越厚。在日本的百货公司或小商店里,你会听到这样的话“谢谢你,(这可太难得了)”“这怎么得了”其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你买了他们的东西,给他们巨大的恩惠,可是他们无以为报,所以他们感到欠疚,羞愧和耻辱。美国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敢说他们不欠任何人的,而日本人绝不会这么说。 美国人对一个人严厉的惩罚是宣布他人格破产,而日本人会说这个人不懂情义。人们非常注重人情上的往来,礼物都要相互惦量,一方面人们会对每

菊与刀章节解读

深入骨血的等级制度 自古以来,日本人对等级制深信不疑,等级制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他们行为,如此日本人没有了等级制,社会不在平衡稳定。在等级制内,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就像日本人梦寐以求所要构筑的大东亚共荣圈,他们来到了中国,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抗争:我们不是已经给你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这总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地位嘛;难道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不想要等级制吗?[5] 在日本人的眼中,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尽管他们在战争中也失利之时,但是他们仍然坚信,一切都已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们已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没有什么是值得担忧的,他们天皇效忠的狂热却令人感到惊异。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 无处不在的等级制还体现在人们的按等级制构建的政治、宗教、军队、实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等社会的方方面面,等级思想的合法化,成为他们基本的价值观。“不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明治政府都对国家的和人民间的义务作了明确的划分,要求各自‘各安其份’。” [6] 日本的行政体系、宗教制度等级分明,在宗教方面,神道教与民族特征相联系,而另一方面,神道教是受国家管理和控制的。在军队上,就算内阁政府没有同意某项军事决策,军部仍可采取行动;在明治维新中,工业的发展中,日本政府担任的角色也远不是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和经济后盾这么简单,与此同时,政商之间还建立起了严密了等级制度,美其名曰“各得其所”。在生活方式上,日本社会也强调的是等级秩序,成为其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年龄和阶级为基础的等级制。而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是各得其所,维持了社会相对稳定的同时,也拉动了日本的快速发展,而其结果完全不同于同样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洋务运动。 鲁思·本尼迪克特 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主要章节内容个人认为菊与刀主要章节有以下几章: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这章系统地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也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原因。本书命名原因: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崇尚美感;既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