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2), 171-175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7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2677/ap.2017.72021

文章引用: 陈佳芳,张进辅(2017).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7(2), 171-175.

The Effect of Power on Vicarious Guilt

Jiafang Chen, Jinfu Zha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Feb. 1st , 2017; accepted: Feb. 18th , 2017; published: Feb. 22nd

,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vicarious guil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 and they imagined a target doing an im-moral behavior; they also completed emotional items to measure emotions and the personal sense of power scale to measure their subjective power. Results: Power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vica-rious guilt, β = 0.266, t = 3.473, P < 0.01. Conclusion: The higher level of power individuals have, the higher level of vicarious guilt they experience for others’ immoral behaviors.

Keywords

Power, Vicarious Guilt

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陈佳芳,张进辅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2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18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2日

摘 要

目的:探究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方法:选取1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境法,并用到了个人权力感量表测量被试的主观权力感。结果: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感的简单回归分析表明权力感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266,t = 3.473,P < 0.01。结论:个体的权力感越高,其在他人不道德行为上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越强。

陈佳芳,张进辅

关键词

权力感,替代性内疚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人们违反道德规范,导致对他人造成伤害时,人们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内疚感(Stets & Turner, 2006; Tangney, Wagner, Fletcher, & Gramzow, 1992)。内疚是一种负性情绪,但同时内疚也是一种亲社会性情绪,它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如,感到内疚的人往往会做出一定的补偿行为(Tangney, Stuewig, & Mashek, 2007),如表现得更慷慨大方(Ketelaar & Au, 2003)、更合作(De Hooge, Zeelenberg, & Breugelmans, 2007)。研究表明,内疚感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感,却没能控制自己的不当行为(Tangney & Fischer, 1997; Wicker, Payne, & Morgan, 1983)。

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仅会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还会为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这种内疚感被称为替代性内疚(Tangney et al., 2007)。替代性内疚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如父母会为孩子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Scarnier, Schmader, & Lickel, 2009);当人们和不道德行为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感(Eskine, Novreske, & Richards, 2013);当人们想到他们的父母或朋友做过某件不道德事情时,也会感到内疚(Lickel, Schmader, Curtis, Scarnier, & Ames, 2005)。有研究表明,对他人行为的控制感是替代性内疚产生部分原因(Lickel et al., 2005; Scarnier et al., 2009),即当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如果个体对不道德行为者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感,则个体会产生替代性内疚感;因为个体会认为自己本来可以阻止或控制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但是却没有制止,所以个体会对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感。如果个体对不道德行为者的行为没有控制感或控制感较低,当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个体的内疚感会比较低;因为个体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没有控制感,即不对不道德行为责任,所以对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的内疚感较低。因为权力感与控制感关系密切,所以本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权力感对替代性内疚的影响。

权力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核心观念(Fiske, 2004; Winter, 1973)。它通常是指对信息或决策等重要资源的不对称控制(Fast, Sivanathan, Mayer, & Galinsky, 2012)或对自己及他人行为和想法的影响力(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权力的来源有很多种,如社会机构、体魄、人数优势、感知到的合法性等(Ebenbach & Keltner, 1998)。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权力感的个体不一定是有真正的权力的人,因而权力感是比真正的权力更常见的观念。心理学中的权力的研究对象,并非真实权力,而是权力感、权力体验(Schmid Mast, 2010; 魏秋江, 段锦云, &范庭卫, 2012)。研究表明,权力感常常与控制感有关,即权力感越高的个体,其感受到的对他人的控制感越强(Haidt & Rodin, 1999; Kipnis, 1972)。综合上述控制感与替代性内疚感的关系,我们假设权力感越高的个体,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越强。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某大学学生160人,其中男生61人、女生99人;大一30人、大二37人、大三32人、大

Open Access

陈佳芳,张进辅

四61人。

2.2. 材料

情绪测量。被试报告“你对回忆对象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内疚的程度为多少(1 = 一点也不,7 = 非常)”;作为填充任务,被试也评价自己生气的程度“你对回忆对象的不道德行为感到生气的程度为多少(1 = 一点也不,7 = 非常)”。

个人权力感量表。采用Anderson, John和Keltner (Anderson, John, & Keltner, 2012)编制的具有良好信度的个人权力感量表(the personal sense of power scale),共8个项目,旨在测量个体的主观权力感。采用Likert 7点评分,1到7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符合”、“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个体权力感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77。

2.3. 程序

首先被试任意指定生活中的一个人A作为情境想象中的主要人物,再对给定的情境进行生动的想象。具体情境如下,

“在某个下午,你和A (被试事先指定的某人)在超市购物。选好物品,轮到你们结账了。收银员在找钱时,将50元错当成10元找给了A (即,多找了40元钱),你看到A数完找回的钱后犹豫了一下,但是马上将钱装进了钱包。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该收银员赔偿了40元给超市。”

然后,被试对想象对象的不道德行为的内疚感和生气程度进行1到7点评分。

最后,被试完成个人权力感量表。

3. 结果

由表1可得,权力感与替代性内疚和生气均呈显著正相关,年龄和性别与替代性内疚感相关均不显著,年龄与生气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与生气相关不显著。

以权力感作为预测变量,替代性内疚感作为结果变量的简单回归分析表明,权力感能显著预测替代性内疚,β = 0.266,t = 3.473,P < 0.01。另外,在控制年龄后,做权力感对生气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权力感能显著预测生气,β = 0.227,t = 2.956,P < 0.01。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人做出不道德行为时,权力感越高的个体体验到的替代性内疚感越强,这可能与权力感高的个体的控制感强有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控制感在权力感与替代性内疚间的作用。另外,权力感越高的人,其对他人不道德行为体验到的生气感也越强。

本研究的情境描述的是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对此,高权力感个体的替代性内疚感高于低权力感个体的感受。这和前人对个人内疚感与权力感的关系的研究结论不同。根据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Magee & Smith, 2013),高权力感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自豪、轻蔑、厌恶(生气)等社会分离情绪,而低权力感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同情、内疚、感激、尴尬等。类似地,有研究表明,地位较低的个体在负性事件中也会体验到较多的内疚和悲伤情绪(Tiedens, Ellsworth, & Mesquita, 2000)。有关儿童社交研究表明,社交地位较低(表明权力感较低)的儿童报告了较高水平的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Keltner et al., 2003)。虽然本研究的对象是替代性内疚,在概念上不同于内疚感,但是在本质上,这两者都是表达了对事件的后悔和对受害人的同情。本研究和前人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是由实验情境的差异导致的,即本研究中的负性事件是由他人引起的,而前人研究中的负性事件与个体自身有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对此进行探究。

陈佳芳,张进辅

Table 1. Th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main variables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M ± SD)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1 2 3 4 M ± SD

1. 年龄 1.000 20.84 ±

2.39

2. 性别?0.014 1.000 1.62 ± 0.49

3. 权力感0.050 0.150 1.000 38.26 ± 5.59

4. 替代性内疚0.030 0.023 0.266** 1.000 4.08 ± 1.66

5. 生气0.158*0.027 0.234**0.354** 3.48 ± 1.61

注:*P < 0.05,**P < 0.01,***P < 0.001;被试性别中男生计为1,女生计为2。

基金项目

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他人不道德行为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社会距离和替代性内疚的作用”(项目号:CYS201505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魏秋江, 段锦云, 范庭卫(2012). 权力操作范式的分析与比较. 心理科学进展, 20(9), 1507-1518.

Anderson, C., John, O. P., & Keltner, D. (2012). The Personal Sense of 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0, 313-34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11/j.1467-6494.2011.00734.x

De Hooge, I. E., Zeelenberg, M., & Breugelmans, S. M. (2007). Moral Sentiments and Cooperation: Differential Influences of Shame and Guilt. Cognition and Emotion, 21, 1025-1042.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80/02699930600980874

Ebenbach, D. H., & Keltner, D. (1998). Power, Emotion, and Judgmental Accuracy in Social Conflict: Motivating the Cog-nitive Miser.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 7-2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207/s1*******basp2001_2

Eskine, K. J., Novreske, A., & Richards, M. (2013). Moral Contagion Effects in Everyday Interpersonal Encoun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947-950.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16/j.jesp.2013.04.009

Fast, N. J., Sivanathan, N., Mayer, N. D., & Galinsky, A. D. (2012). Power and Overconfident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7, 249-260.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16/j.obhdp.2011.11.009

Fiske, S. T. (2004). Social Beings: A Core Motives Approach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idt, J., & Rodin, J. (1999). Control and Efficacy as Interdisciplinary Bridg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3, 317-337.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37/1089-2680.3.4.317

Keltner, D.,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265- 28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37/0033-295X.110.2.265

Ketelaar, T., & Au, W. T. (2003). The Effects of Feelings of Guilt on the Behaviour of Uncooperative Individuals in Re-peated Social Bargaining Games: An Affect-as-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ole of Emo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7, 429-453.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80/02699930143000662

Kipnis, D. (1972). Does Power Corru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4, 33-41.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37/h0033390

Lickel, B., Schmader, T., Curtis, M., Scarnier, M., & Ames, D. R. (2005). Vicarious Shame and Guilt.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8, 145-157.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77/1368430205051064

Magee, J. C., & Smith, P. K. (2013). The Social Distance Theory of Powe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7, 158-186.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77/1088868312472732

Scarnier, M., Schmader, T., & Lickel, B. (2009). Parental Shame and Guilt: Distinguishing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 Child’s Wrongdoing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 205-220.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11/j.1475-6811.2009.01219.x

Schmid Mast, M. (2010).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and Social Perception in a Hierarchy: The Interpersonal Power and Beha-viour Model.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1, 1-33.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80/10463283.2010.486942

Stets, J. E., & Turner, J. H. (2006).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New York: Springer.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07/978-0-387-30715-2

Tangney, J. P., & Fischer, K. W. (1997). Self-Conscious Emotions: The Psychology of Shame, Guilt, Embarrassment, and

陈佳芳,张进辅

Pride.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185, 55-59.

Tangney, J. P., Stuewig, J., & Mashek, D. J. (2007). Moral Emotions and Moral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58, 345-372.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145

Tangney, J. P., Wagner, P., Fletcher, C., & Gramzow, R. (1992). Shamed into Anger? The Relation of Shame and Guilt to Anger and Self-Reporte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2, 669-675.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37/0022-3514.62.4.669

Tiedens, L. Z., Ellsworth, P. C., & Mesquita, B. (2000). Stereotypes about Sentiments and Status: Emotional Expectations for High- and Low-Status Group Member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 560-574.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177/0146167200267004

Wicker, F. W., Payne, G. C., & Morgan, R. D. (1983). Participant Descriptions of Guilt and Shame. Motivation and Emotion, 7, 25-39.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10.1007/BF00992963

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New York: Free Press.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sodocs.net/doc/9a17715915.html,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精心整理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所谓,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即指教师不是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而是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同样在教师这个岗位,有的人能够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校内外都具有较高威信的成功教师,有的人却始终威信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探讨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问题及提高的途径,对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感召下,从内心自发服从教师的领导,与“教师知己”同舟共济,把教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内在推动力。 第三,效仿作用。效仿是人际之间在行动上的同化反应形式,它是受他人行为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相 拟的方式行动的倾向。教师的非权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是非标准的认定和行为的舍取具有直接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第四,导向作用。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因素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作 风正、品德高、知识广、能力强,就会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激发起学生群体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和注重知识学习、全面发展的热情。 制约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未能很好地认识到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而只是凭借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来 维系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使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逐步弱化,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大致来说,制约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子曾说“ 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解剖,防微杜渐,构筑道德防线,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鞭策自己的真善完美。要勤奋务实。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造就“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一名学校、社会都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第二,从识、才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学习是教书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书业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夸 美纽斯讲过:“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而广大教师一定要锲而 不舍,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的时代,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懂得

非职权影响力 (2)

非职权影响力 课程背景: 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形成的一种自然性影响力。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没有上下授予形式,也没有合法权力那种形式的命令与服从的约束力,但其影响力却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持久得多。著名的管理学韦伯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非权力影响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权利影响不同的是,这种影响力不需要组织给予职位,而与人自己的品格、性格、价值观、行为特点等一些自然因素有关。 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不同,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组织授予的形式,它是以个人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 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心理和行为更多的是转变为顺从和依赖关系。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生活态度、情感魅力以及自己的工作实绩

和表率作用等素质和行为所形成。它的特点在于它的自然性,它比权力性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力量 本课程,汇集丰富的案例,课程从管理实践与生活现实角度出发,帮助大家全面认知并提升影响力,课程涉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性格学、社会学等重要学科,是管理者提升自我影响力修炼的必修课。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课程对象:中基层管理者 课程人数:30-40人 培训形式:理论50%、实战演练30%、案例讨论10%、答疑10% 课程内容: 一、全面认知自我 1、影响力可能的来源 A、传统影响力 a、传统影响力的优劣势 b、传统影响力主要的应用情境 B、权利影响力 a、权利影响产生的不良反应 b、权利影响力主要应用情境 C、非权力影响 a、非权力影响的优劣势

b、非权力影响主要应用情境 2、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A、一个人哪些要素影响胜任力 a、性格特质 b、自我风格 c、工作动机 d、工作能力 f、价值观 B、针对实际工作的胜任力模型 a、向上管理 b、帮助下属 c、团结同事 d、合理计划 e、明确责任 f、高效执行 g、提升影响 3、对人生价值的认知 A、个人价值观认知 a、马斯洛需求层次 b、冰山模型理论 c、纳什均衡定律

权力性、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管理中作用(10月)

权力性、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管理中作用 管理者如果总能吸引他人跟随自己,得到他人的信任、拥戴,就能影响其他员工,共同实现团体目标。 影响力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管理者通过正式合法手续被任命、赋予职位所获得的对员工的影响力,自古以来,下级服从上级,群众服从领导和社会生活惯例在人们头脑里积淀流传下来,使员工在观念上事先对管理者有一种自然服从感,任何人,一旦被赋予管理者的职位就自然获得这种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无关,靠管理者本人品质才学、个性修养和处世之道产生的对下属成员的影响力,它包括品质因素、知识因素、才能因素和感情因素影响力。品格因素影响力是一种个人本质性的影响力,它使下属产生敬爱感,这种影响力与管理者本人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密切相关。下属对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尤其看重,德高望重的管理者总是能成为下属成员的尊崇、拥戴的权威。知识因素影响力是一种科学性影响力,它可使员工产生依赖,知识广博、技术娴熟的管理者能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解决生产难关,完成任务,获得员工的信任。才能因素影响力是一种实践性影响力,它产生于管理者自身的才能,它使员工产生敬佩感。才能是在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它表现在管理者的组织业务活动方面的专长、造诣或领导组织达到目标的才干上。 总之,不论是权力性影响力还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都是管理者必

须具备的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从大局着手,把握全局,做到尽善尽美,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管理经验,从理论中求方法,在实践中求升华,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王杰 2009-10-29

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

学生干部如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同学们好! 什么是影响力,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影响他人心理与行为、情绪的能力。影响力虽然它很难叫人看见,无法度量,但它却是可以让人感知的。影响力体现在个人方面即个人影响力,就是别人对于他本人的信任程度和跟随、服从程度,也可以说是他的威信和号召力。个人影响力分从来源角度可以分为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前者来自权力,实质是来自“恐惧”,后者来自个人魅力,实质是来自“信任”。 我们所说某个人很有威信,指的就是此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别人相信,他的言行和见解一贯都很有说服力,所以,即便是在别人在没有论证的情况下,也多半会相信他。通常所说的威信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在领导心理学中对应词为:“非权力性影响力”。 为什么要提高“非权力影响力”?学生干部既是学生的头,又是教师的兵,既是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又是执行者,还是上下之间的协调者。要想完成学校、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又要努力的为广大同学搞好服务和帮助,并想干出成效,提高非权力影响力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呢?因为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关系处理因素等方面。所以,提高“非权力影响力”的途径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努力 归纳一下,通俗的讲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荀子曾经说:“君子道德,默默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这句话的意思: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良好的品德塑造和高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领导者实行有效管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整的人格魅力使领导者显示出比权力更大的威力。 例如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之所以威信比较高,和他道德水平有很大关系。他一生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幸福,操劳一生,鞠躬尽瘁。周恩来逝世后,灵车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自发组织起来悼念周恩来的上百万群众聚集在道路两边,即著名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他的道德水平也有很大关系,他从囚禁自己28年监狱中走出来后宣布: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号召黑人和白人和解,而不是复仇,他的一生致力于种族和解。曼德位的追悼大会,全世界91个国家的元首参加,全世界展开悼念活动,联合国降半旗。(小资料:Beyond的 创队成员黄家驹在1990年8月3日到6日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之行回来后,创作了一首《光辉岁月》,黄家驹以这首歌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的厌恶与憎恨。曼德拉在听到这首歌曲之后,立即找人来翻译了歌 词内容,当他听完歌词中的含义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伟人依靠道德修养的魅力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作为学生干部如何做呢?要想使自己在工作中政令畅通,施政顺利,一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富于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榜样。树立楷模,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用崇高的

护士长如何增强自身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力

护士长如何增强自身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力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作为医院中最基层的管理角色———护士长,她们的管理职位伴随着组织正式授予的相应职权,使她们对下属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正式的,即权力性影响力。而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为非正式影响力)是来自护士长本身的内在因素和现实行为所产生的,不是由外界赋予的,虽然,非权力性影响力没有正式规定,但它的作用远比权力性影响力持久而广泛。它是以内在感染的形式潜在地发挥作用,它能感化被影响者的心理与行为。它能制约权力性影响力。也就是说,作为护士长,如果她的非权力性较大,她的权力性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护士长的影响力,做到有效管理,关键在于护士长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提高这类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 自身的品格方面 一个人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个性特征、工作作风等方面。护士长的品格渗透和体现在个人的一切言行中,具有优秀品格和人格能力的护士长,对下属会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1]。要做好一名护士长,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要培养自己具备优秀品格。否则,不论权力多大,影响力都会降低,我们护理部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在培养选拔护士长的过程中,最关键是注重人品。平时,经常利用护士长例会的时间,举例分析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事例,强调护士长的自身行为,要求护士长注重形象,注重工作作风,注重言语的交谈艺术,注重奉献精神。 2 能力方面 如果一个护士长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则这个病区就会树立一种奋发拼搏的精神,气氛会非常和谐。 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是需要精心培养和扶持的,作为护理部主任,在选拔护士长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对有管理意识的人才加以培养、提升,一旦走上护士长岗位后,要继续扶她一程,因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对我们专业人员来说,都是一门新学问,光具有管理意识还不行,还要掌握管理的本质和方法。不然,再好的苗子进步也不会快。其次,我们要求护士长自学管理学知识,从理论上了解管理的概念,从而扩大管理思路,改变旧的观念,逐步摸索一套切合本单位实际的管理方法。另外,请护士长们交流、沟通管理经验,参观有特色的病区、医院,通过听、看有助于补充、纠正自己的管理薄弱点。 3 知识方面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结构应是“T”型,即在纵向上要具备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横向上应具备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尤其是信息社会的今天,要与下属沟通良好,发挥管理的有效度、精通业务技术,才能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使护士们从内心服从你,为了让护士长能增进知识的积累,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随时充电,我们利用一季一次的业务技术信息交流会议制度来使护士长们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各种业务和管理信息。同时,优先安排市级学分听课,要求护士长自学大专、本科,提高学历层次,并经常安排全院性护理业务学习,请护士长自己备课、授课,使护士长把知识的获取转变为主动的行为。 4 情感因素 目前的管理,政治思想教育,提倡的都是情感教育。美国俄亥俄大学提出的二维构面理论中提出:最佳的管理者应该是高任务高关心人。因为她能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取得高效和工作满足感。 作为一名护士长在科室内要调动各个护士的积极性,必须与护士有良好的感情基础,这个高任务高关心人的模式给我们在工作中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一个科室凝聚力强,病人满意

护士长如何增强自身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力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30~50岁之间。因种种原因,心情不好,在酗酒后,兴奋状态下口服甲胺磷150~300克,被家人发现后于30m i n 内送我院抢救。入院时患者身上散发出刺激性的酒味及蒜臭味。查:神志不清,呼之不应,面色潮红,气促,瞳孔散大,皮肤干燥。心率80~90分/次,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湿啰音;根据家人供述,患者系酒后口服甲胺磷。即予患者胃插管,清水洗胃,同时静脉注射阿托品1~2mg ,并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m l 加维生素C2.0、B 1100mg ,患者在上述处理过程中,迅速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大汗。口腔和鼻腔大量分泌物,两肺满布湿啰音,同时伴肌颤和抽搐,心率50~60次/分。即给予足量反复应用阿托品和解磷定,使患者短时间内致阿托品化,反复彻底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无味后更换被污染的衣服清洗被污染的部位后,收住院。密切监护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皮肤是否干燥等。随时调整阿托品的用量并治疗并发症 和对症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直至血胆碱酯酶恢复正常后康复出院。 2讨论 患者刚入院根据家人叙述及临床症状、体征初步诊断急性酒精中毒。但有机磷中毒症状未出现。是否口服有机磷尚未明确。此时予清水彻底洗胃,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葡萄糖、维生素C 、B 解毒。并试推阿托品1~2mg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而患者在短暂的数分钟内迅速出现有机磷中毒症状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病程进展异常快捷,患者往往已是重度中毒。此时必须根据临床抢救经验灵活运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阿托品化,达到阿托品化后,维持阿托品化状态48~72h 。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大小。皮肤干燥或湿润、精神状态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密切观察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 护士长如何增强自身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力 黄亚娟,俞巧娣,陈建芬,邵明莉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213003)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士长!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管理科学向管理艺术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趋势。管理艺术是权力与非权力管理的统一,在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影响力以大达到有效的管理。 权力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强制力量,被领导者表现为被动和服从,不利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使用不当还会对人的积极性起到桎梏作用。非权力性因素的影响力是自然影响力,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使被领导者从心理上信服,从而产生服从和尊重,愿意追随。有道是: 未施而亲,不怒而 威这样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 护士长作为医院的基层管理者,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指挥者,如何运用管理艺术在权力 的基础上增强自身非权力因素影响力,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性化管理,除了具备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执行规章制度、检查质控能力、激励用人能力、统揽全局能力外还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等能力,以增强自身非权力因素对全科护士的影响力。 1外塑形象内强素养1.1对工作充满活力。护士长作为全科护士的带头人行为的楷模,应具有职业礼仪规范要求的外在形象同时还要对工作充满活力。表现出来的应是精力十足,没有什么事能难到自己,也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自己对工作的决策和规划。从而增强护士对自己的佩服心理,充分做好榜样的作用。 # 116#柳州医学2010年第23卷第3期

政工干事应善于运用非权力因素影响力

政工干事应善于运用非权力因素影响力 发表时间:2019-05-09T16:45:15.0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张晶 [导读] 政工干事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同时,政工干事又是一名教育者和示范者,其工作的绩效更多的不是取决于他手中的权力,而是取决于他的理论水平、教育能力和示范能力。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卷烟厂河南洛阳 471000 政工干事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同时,政工干事又是一名教育者和示范者,其工作的绩效更多的不是取决于他手中的权力,而是取决于他的理论水平、教育能力和示范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政工干事,必须善于运用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端正态度、平等待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人的工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发信者与受信者的双重角色,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如果过分强调政工干事的主导性地位,而对工作对象的主体性认识不足,采取“我讲你听、我灌你通、我压你服”的工作方式,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对立造成和谐。”正是在不同观念的冲撞中,真理战胜了谬误,科学战胜了愚昧。这是一个由对立冲撞到达成理解的飞跃,这一飞跃不但体现了政工干事对群众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群众对政工干事的理解,是一个双方相互发现的过程。发现的具体内容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必定有一点是基本的,那就是彼此的真诚。理解是一种非权力性精神交流,不是诉诸强制,而是诉诸理性。理性发生影响的环境,就是要平等探讨,互相倾听,有问有答,有辩有争。 在这一过程中,权力可能产生沟通障碍。这种障碍是因不适当地强调政工干事与对象之间地位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它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双方对交流的基础缺乏统一的理解。比如“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沟通障碍,往往是对无法获得与教育者平等的对话地位的一种畸形心理反应,是对居高临下说教的拒绝,不仅拒绝真理,而且拒绝交流。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根据对象的思想实际选择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由于沟通障碍的产生,群众不会向政工干事敞开自己的心扉,政工干事也无从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实际,这种情况不免造成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盲目性。 二、提高能力、以理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大量是做传播真理的工作,只有依靠真理的力量才能真正服人。人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条件出发去认识和实践的,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尺度。思想政治工作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认同和理解,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转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不能用棍子把人赶进天堂,而要用真理的犁铧向人的心灵掘进。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优化选择,但不能代替人们的选择。强压硬批的作法,或能得势于一时,绝难长久。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说服教育方针的哲学基础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唯物史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一面。他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对问题作出决断。他对政工干事所传导的思想信息是不是接受、怎么接受、接受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等等,都是经过自觉自主的思想活动作出的。首先,他对政工干事传导的信息具有选择性,即他总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内在尺度加以鉴别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并不是政工干事讲什么就接受什么。其次,他对选择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思考,赋予自己的理解,然后才有可能纳入到自己的思想结构中去。再次,即使是已经接受并纳入到自己思想结构中去的思想观点,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也还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按照自己的方式作出决断。可见,只有主客体共同活动,产生“谐振”,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凡事都要有个道理,进行思想教育如果不讲出个道理,那么人们就不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不会接受你的宣传和主张。在这里,权力的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才是关键。 政工干事必须加强自己理论上的修养。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说服群众,首先就得说服自己。政治理论修养不仅是政工干事必备的政治素质,也是必备的业务素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都没有研究透彻,想要去说服群众,那是不可能的。个别政工干事,自己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却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其效果可想而知。当然,还有一些政工干事,虽然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手中掌握着真理,但缺乏教育说服人的艺术。所以政工干事还要学会讲道理,学会演讲,学会写文章,这样才能以己之昭昭使人昭昭。 三、塑造形象,以德服人 思想政治工作发生影响,不是靠强制,而是靠模范引导,不是靠外在压力,而是靠转变思想达到内心的诚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是激励人的精神力量。在精神力量的传播中,仅仅靠精神因素本身的正确性或真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政工干事的威信或人格力量结合,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所仿效。言教和身教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它的意义还在于,政工干事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提倡的到底是什么,以及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也才能取得影响别人的资格。 先进的示范固然是对群众激励,但要使示范充分发挥影响力,还必须有一定的权威性。权威是信息的强化剂。某种信息一旦与权威相结合而传播时,就会获得一种增益的效果,其影响力就会强化,因为人们会把对权威的信赖投射到信息上去,使信息的影响力得到某种程度的放大,从而会加速群众把示范所传递的信息内化的过程。而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结合。它不仅指拥有一定的法定权力,而且是指由于其品格、才能、专长或杰出贡献而形成的一种威望。有权威的人,他的实际影响力,可以远远超过他的职权范围。应该看到,权力虽然能使人产生服从、敬畏,但这种服从和敬畏将随着权力的消失而消失;威信,却能使人产生敬爱感、信赖感、钦佩感,有着更为持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因为出于人们内在的心悦诚服,不会轻易改变。许多西方管理学家对管理者运用权力和威信的不同结果作了大量的调查,得出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结论:运用威信进行管理与被管理者的态度和内心的满足是密切相关的,被管理者对威信的反应通常是更为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更好的工作表现;与此相反,权力的运用往往同被管理者的内心的情况和满足是不相关的。被管理者的反应通常是被动、消极的服从和按职责规定的最低标准进行工作。可见,政工干事应更多地运用自己的威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活动成效,才能使示范的影响有更佳的实效。 塑造别人之前先得塑造自己。政工干事号召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人格的力量,是高尚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政治品德、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产生的影响力,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行为的自然渗透与体现。政工干事人格力量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群众,他的精神状态、行为举止会引起群众的密切关注。他的模范行为是最好的教材,他的行为举止是向群众传递象征性信息的强有力的形式。群众对政工干事的依赖,对政工干事传导的思想理论的信从,正是在对政工干事观其言、察其行的基础上决定的。因此,为了增强政工干事的号召力,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而且还要塑造和展示政工干事高尚的人格,发挥人格的力量。

发挥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发挥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2017-06-28 发挥非权力性因素影响力,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何祖猛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思想和学习的重要浇灌者。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班主任工作仅靠用制度来“管、压”已很难奏效。作为―名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己管理班集体的能力,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品德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构成了非权力性影响力。班主任的优良品行,道德人格使学生产生敬爱感,班主任的多才多艺,渊博学识和对教学业务的精通专长,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赖感,班主任与学生感情通融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由此所产生的归属感,向心力,班集体的凝聚力是权力性影响力所不可比拟的。 一、品德因素《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思想品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班主任有无崇高的威望,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班主任的师表既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又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上的言教,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班主任具有严于律己、宽人待人的博大胸怀,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班主任的思想品德、作风习惯、处世方式,甚至个性特点和某些生活细节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班主任应利用这些因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注意自身的道德行为,培养自觉、坚韧、果断、能自制的意志品质和 顽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可资仿效的榜样,也就是班主任要有崇高的威信。调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师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责任心强,爱护和了解学生,知识面广,有文体特长,有组织才干,讲课口才好,教学方法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导耐心,处理管理问题和课堂问题实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师的威信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导、关心和爱护。 二、才能因素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班集体管理者,班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作为班主任需要着力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素质教育

浅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

浅析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摘要]领导者在组织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较之于权力影响力,其激励作用比权力影响力要广泛、深入、持久得多。提升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加强领导者领导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挺高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有多方面的途径:挺高领导者的心智模式;挺高领导者的能力结构;以及注重以人文感情的投入,都对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Abstract] Leader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mpact of influence and power can be divided into non-power influence, non-power influence than the power of influence in its power to influence than the incentive to be broad, deep, lasting much. Enhance the leader's non-power influe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capabilities lead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ricey leaders of non-power influence the way in many aspects: the leader of the mental model pricey; pricey leadership ability structure; and attention to human emotion into all of the leaders of non-power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significant. [关键词]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 [Keywords] leader the non-power influence the influence 领导“系指管理人员个人积极的与部署共同进行工作,以指导和激励部属的行为,使其能符合既定的计划和职务;了解部署的感情以及部署在按计划行动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1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奥唐奈也将领导概括为一种影响力。人群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行为过程,领导者通过其领导艺术对被领导者产生影响,从而引导组织成员提高行为效率,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者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不是由于领导者的现实行为所造成, 而是外界赋予的结果。主要包含三种因素:1、社会因素。当社会或织赋予某人一定的职务,他便获得了这个职务的法定权力。这种权力使其具有强制下级的力量, 可以左右被领导者的行为、处境、前途。2、观念性因素。当某人被赋予一定职务时, 传统观念附加给领导者一种外在力量, 使人们普遍对其产生一种敬畏心理。3、历史性因素。人们一般对资历较深的领导比较敬重,领导者个人的资格和经历,也会构成强制性影响力中的一部分。 非权力影响力也叫自然影响力, 它与权力性影响力不同, 它不是外界赋予的, 而是产生于个人自身的因素, 即人们常说的“个人威信”和“个人魅力”。它是由于领导者自身具有良好的表现而受到下级由衷的敬佩, 并依靠自己的威信和以身作则来影响别人, 主要是指领导者的品质、作风、学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造成的影响力, 其产生的基础要比权力性影响力广泛得多。这种影响力表面上并没有合法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 但在实际中常常发挥出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一)、专长权。知识就是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就是权力,谁掌握了知识,具有了专长,就是有了影响别人的专长权。这种权利源于信息和专业特长,人们往往会听从某一领域专家的忠告,接受他们的影响。谁掌握的知识、信息越多,谁拥有的专长权就越大、专长权与职位没有直接的联系。知识因素是非权力 1W?P?纽曼和小C?E?萨默:《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3页。

领导者个人素质与非权力性影响力

2000年第3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3,2000 (总第86期)Journal of Q inghaiNo rm al U niversity(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186 领导者个人素质与非权力性影响力 曹建平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在领导者的领导活动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激发下属的工作能动性,更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领导者要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就必须以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情感等对被领导者实施影响。非权利性影响力比权力性影响力要广泛、稳定、彼此之间相辅相成。 [关键词]领导者;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0)03—0020—04 一 领导影响力是领导者在其与下属人员交往的过程中,影响其下属人员的心理或行为的一种力量。领导影响力是由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特点是对他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以外推力的形式来发挥作用。在它的作用下,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权力性影响力的强制性首先来源于职权法定,以国家权威为后盾。它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是社会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力量。其次还有传统观念和领导者个人资历因素的影响。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对领导者形成一种观念,认为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有权、有才干、比普通人强。这种观念逐步成为某种形式的社会规范,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敬畏感。敬畏领导作为一种传统的观念,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这就使领导者的言行增加了影响力。这种由传统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力存在于领导者的言行之前,是传统附加给领导的力量。只要你是一个领导者就自然是获得了这种力量。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也是产生影响力的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的显著差异在于,它既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授予形式,接受影响者不会在制度上受到影响者的惩罚和奖赏。在权力性影响力下,上下级是命令与服从关系;而在非权力性影响力下,上下级是威信与顺从的关系。非权力性影响力产生的基础比权利性影响力广泛的多。在目前,随着民主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随着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不断开阔,对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收稿日期]2000—04—18

领导影响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领导影响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能否在奔小康的路上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朝前走直至到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单位或这个组织的领导,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领导就是领导者影响带领下级去行动,那么,这种影响力从何而来,领导的影响力包含哪些要素,领导影响力的制约因素,何优化这种影响力、避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显得十分重要。 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和非言语指令引起被领导者作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它在本质上是权力人格的表现,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通俗地说,影响力就是领导者通过权力和人格魅力动员号召下级的能力。影响力强的领导能使组织成员团结起来,动员他们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获取更大的满足。 领导者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领导者的影响力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是指领导者掌握合法职权并能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而产生的影响力。每个领导者在一定范围内,都掌握着由组织法规、群体规范和文化习俗所赋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归根结底是由领导者掌握的特定资源派生出来的,包括,强制性的奖惩权、物质和非物质的付酬权、资源的分配权等。权力影响力具有法定性、法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同时也有单向、强制的特点,其产生和运用简单、便利,但权力影响力和使用是有条件的,即上级权威机构必须对领导者的合法权力给予连续性的支持,同时,领导者必须合情合理地运用权力,不能越过组织法规和团体规范滥用职权,并且方法要得当,结果要积极。 在权力影响力中,还有两个因素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为权力本身,但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已逐渐蒙上了权力的因素这一光环和外衣。一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即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产生一种意识,那就是当官的与不当官的人是不一样的,官位本身就是权力, 当了官就自然地能领导指挥别人。二是资历的因素,在人们的头脑中,对那些资历深,当官时间长的领导者,自然产生一种敬畏感。

浅谈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摘要 一个领导者要实现领导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关键在于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种。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凭借个人品德、能力、知识、情感等因素构成。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实现由“权力型”领导向“魅力型”领导转变,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因素

Abstract A leader is to achiev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the key lies in the leader's influence. The leader's power influence and non-power influence points two sex influence. Non-power influence is the leader relies on personal moral character, ability, knowledge, emotional factors such as composition. To improve the non-power influence of leaders, led by the "model" to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ransi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problem. Keywords: leadership non-power influence factor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