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园即事

春园即事

春园即事

春园即事

即事抒怀诗鉴赏

即事抒怀诗鉴赏 一、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二、鉴赏技巧: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答题技巧 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注意“事”与“怀”结合点,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技巧 一、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 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二、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语言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三、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四、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 1、排比、反复: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 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 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 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五、常见意象示例 1、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即事感怀的诗句以及特点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例如思乡怀亲、送友、赠人、人物感悟、闲情逸趣等等。对此,我们要了解到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深挚感人的。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诗人以浅易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诚恳的情怀。 即事感怀诗,“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答好即事感怀诗歌的鉴赏表述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缘事悟怀,明晰走向。 这类诗作往往是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出感慨,所以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比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了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了解了诗中所写之事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我们要感悟体味附着在事与物之上的情感因素。而这就需要我们注意诗中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背景和一些特定意象的把握。对于这种表现显豁而稳固的情感比较好把握。至于那种流露隐蔽且游移无定的情感,我们得倍加小心,要将诗人感情的发展轨迹梳理清晰。比如辛弃疾的有些词作。 ⑵缘事析怀,演绎成文。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怀。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文字。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它是析的基础,析的前提;析是对诗歌隐含信息的发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三者彼此渗透,密不可分。 三者中,析是关键。它可以是对选时择地的斟酌,也可以是对前因后果的剖析;可以是对事情脉络的梳理,也可以是对情感走向的探究。但一定要缘事发议,就事析怀。 诗歌鉴赏表述题以“评字当头,边叙边析”的方式为多,当然,也并不排斥其它方式(如“先叙再析后评”等)的存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加进人物形象,即事感怀正是诗人通过事来抒发个人的情怀。 ⑶体巧察妙,表现文采。 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那样精雕细刻。但是一些诗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诗歌的形象生动、情感丰富语言凝炼等特点,决定了鉴赏表述题除了同一般文学评论一样讲求表达的准确、周密外,还要注意表述的生动形象,讲究适当的文采,以增强表达情感色彩和吸引力。可以作生动的复述和比喻,可以作适当的联想和类比,可以作形象的描绘和适当的抒情。 在鉴赏表述中,我们应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运用,可以从诗歌的情感内容方面入手,也可以从艺术特色方面入手,把握其中的一点。如艺术特色方面的意象组合、抒情方式、烘托映衬、语言特色等,再进行分析,点评。这是写好即事感怀诗鉴赏题的关键。比如诗歌的文体知识,语体风格,抒情方式,形象刻划,结构特点,诗歌语言独到之处,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我们考生在不断训练中加以把握。 【附】即事感怀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我来说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即事抒怀、哲理诗、闺怨诗知识点及训练

即事抒怀诗 一、考点解读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采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即兴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 一、概念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二、主题思想 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三、鉴赏要领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

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3、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

古 诗 欣 赏

古诗欣赏 从多角度鉴赏诗歌: 一、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 2.边塞征战 3.怀古咏史 4.即事感怀 5.羁旅行役 二、诗歌情感: 惜别之情 2.思乡之情 3.怀古之情 4.讽喻之情 5.报国之情 6.黍离之情(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惋惜的悲痛之情) 7.咏景之情 8.恋友之情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同情、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三、诗歌语言: 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 明快简洁、雄浑豪放、旷达俊朗、婉约沉郁 四、诗歌形象: 1.豪放洒脱乐观的形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4.爱惜人才的形象 5.儿女情长的形象 五、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2.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反衬、用典、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3.修辞: 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 六、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但各人又有各人的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此外,词有婉约、豪放之分。 古代诗词鉴赏20例: 一、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二、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三、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黄庭坚诗词赏析三首

黄庭坚诗词赏析三首 新喻道中寄元明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②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赏析 这首诗是即事感怀之作,以浓浓的亲情为主题,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家人 之间的血肉之情贯穿全诗。 首联破题,点明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因人到中年,害怕生病而不敢喝酒, 但家兄元明却托人从千里之外捎来美酒, 深重的情意尽在酒中。 于是诗人有感而 发,写作此诗,缅怀亲情。孤负,即辜负;数百觞,言其酒多。诗人为自己不敢 喝酒,辜负了兄长的一片盛情而深感歉疚。颔联紧承首联之诗意,说明收到家兄 的美酒和家书,心情很是喜悦。此时诗人正在新喻道中,逢喜事而精神爽,于是 借景抒情,远山中的小茶店,在田间收割稻子的山民,景色清新、自然、宁静, 诗人借静美的山景,抒发清爽、安闲的心情。 两个动词“唤”和“看”,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表现美丽如画、 令人赏心 悦目的山中美景,烘托诗人愉悦、悠闲的心情。颈联由美酒转到家书,得知全家 人都安然无恙,诗人心中了无牵挂,这样就无需家兄在书信中长篇大论,细说详 情了。此联平平叙来,情真意切,有如话家常之妙。 尾联收束全诗,回忆当年家兄长途相送的情景。兄弟俩一路上携手前行,踏 平了一百八盘和四十八渡等坎坷之地。 那情景历历在目, 深厚的手足之情魂牵梦 绕。全诗语言朴质晓畅,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可谓语浅而情浓,感人至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 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 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 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 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 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 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 维 《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 《缚鸡行》 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 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 都是不写之写, 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 “满川风雨”, 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 的政治形势。 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 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 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 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 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 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 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 ,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 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 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 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 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 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 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诗词 赏析三首 ]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析诗歌)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如下: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锁定题材分析诗歌 面对一首诗歌,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其思想主题和常见表现技巧呢?方法可能很多,这里我们主要从题材入手,分析技巧,品味主题。 第一类: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内容: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诗人有:王昌龄和“高岑”(高适和岑参)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这首边塞诗写了那些意象? 写了那些内容?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

谈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之我见 安丘市实验中学于金元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我们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此除了上面所分列的“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内容的诗歌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也不小,这里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类诗作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的时候,对于引发诗人感慨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例如流传甚广的《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曾写过一首《阊门即事》:“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人的感慨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起,只见田园荒芜,百姓流散,于是诗人有感于募农为兵的政策(“占募”句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个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在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不能粗疏,因为即使相似得事,在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陈述。例如同是怀亲思乡,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 在了解了诗中所写的是什么事以后,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我们之所以不用“叙事诗”的说法,也是从高考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这种因一点小事发感慨的诗,也有偏重于叙事的,像杜甫的《三绝句》中的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录了一位难民的哭诉,即二十一户人家为躲避战乱逃往四川,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可以看做一首短小的叙事诗,确是精品,但这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画面的叙事诗在中国古代并不多,尤其是篇幅短小的律诗、绝句更少见。所以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较小,一部分叙述历史故事或征战故事的作品,已归入前面的类别。这里称为“即事抒怀”的作品,重点在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又如辛弃疾的《玉楼春·戏赋云山》,以浓云遮山、寻山不见、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思路来即事抒怀,“事”与“怀”的结合又是另一种跌宕起伏、摇曳变幻的姿态。 其次,要体味诗人所抒发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结交的一位朋友,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李白以此诗相赠,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又如韦应物思弟、白居易念友的诗,如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从友人使虏的屈辱性事件出发,抒写收复失地的信念,表达大义凛然之气,并看到前途的光明,立意高,开掘深。 再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即事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那样精雕细磨,但是一些诗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

诗词鉴赏全

2009年语文诗词鉴赏对策(一) 阅读鉴赏诗词十法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 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 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 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仍然以《边词》为例,诗歌三、四句“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虽然时间没变化,但是描写的地点、景物都有变化,三

高考诗歌鉴赏之即事感怀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季节、天气变化、遇友、落第、登科、被贬、遇赦、访友、探幽、登高、渡江等等)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客至》《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都属于这类作品。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因此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即事是为了感怀) 真题训练 1.(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析诗歌)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得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得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得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得思想感情;反映……得社会现实;表现……得情趣;寄托……得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得追求;流露……得倾向;发出……得感慨;袒露……得心迹;造就……得情致。 诗歌鉴赏表述程式如下: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得(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得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锁定题材分析诗歌 面对一首诗歌,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得把握其思想主题与常见表现技巧呢?方法可能很多,这里我们主要从题材入手,分析技巧,品味主题。 第一类:边塞诗 边塞诗就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得诗歌。 内容:以诗歌来反映边塞得山川景物与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得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得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得愿望与安边定远得思想;描写将士与亲人相互思念得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得统治者;表现报国无门得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得哀伤。代表诗人有:王昌龄与“高岑”(高适与岑参)等.高适得《燕歌行》、岑参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得《凉州词》、王昌龄得《从军行》等均就是脍炙人口得名篇佳作。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就是与战争有关得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就是与战争有关得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代得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这首边塞诗写了那些意象 ? 写了那些内容?【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白雪、青冢、黄河、黑山等意象。 写了征人得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就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就是否矛盾 ? 为什么?

诗歌分类鉴赏7即事感怀诗

诗歌分类鉴赏(七):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许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

高考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学案即事抒怀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导学案(四)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题型及本题材诗歌在高考中的考察方向和特点。 2、通过真题演练,规范答题。 3、回顾总结本组诗歌的主题情感、常见艺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一、考点解读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直击高考 1、(20XX年海南、宁夏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 2、(20XX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3、(20XX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4、(20XX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