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

序致篇

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魏、晋已来,所着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译文」

古代圣贤们得着述,主要就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得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得规范,只不过就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得人就信服,就是因为说话者就是她们所亲近得人;同样一个吩咐,有得人就照办,就是因为作出吩咐者就是她们所敬服得人。要杜绝孩子得过分淘气,师友得劝诫,还不如婢女得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得内讧,尧、舜得教导,还不如她们自家妻子得诱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您们信服,不过就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得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得人阐述儒家学说得着述、

⑤模(xiāo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得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得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

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得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得家风。要使孩子养成良好得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就是一个令人敬重得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正,有令则不行,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之。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尊长得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得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得作用。

二、仁爱威严导示深切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①,便蒙诱诲;每从两兄②,晓夕温情③,规行矩步④,安辞定色,锵锵翼翼⑤,若朝严君⑥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年始九岁,便丁荼蓼⑦,家涂⑧离散,百口⑨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⑩,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11)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竟,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追思平昔之指(12),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13)耳。

「译文」

我家得门风家教,一向就是严整缜密得。还在小得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得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与,走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得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就是恳切深厚得,我刚满9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得兄长来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她仁爱而无威严,对我得督导就不够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得整洁。到十八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就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20岁以后,大得过失很少犯了,常常就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得错误,今日迫悔昨日得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时候没有得到好得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得志向,真就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就是把古书上得告诫听一遍瞧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篇《家训》,以此作为您辈得后车(13)之鉴、「注释」

①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之时,指童年时代。②两兄:指之仪、之善二人。

③晓夕温情:依照礼节侍奉父母。④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法度。

⑤锵锵翼翼:行走时恭敬有礼。⑥严君:父母,多指父亲。

⑦荼蓼:处境艰苦,这里喻指丧父。

⑧家涂:家道。

⑨百口:全家。索然:萧索,冷落。

⑩属文:写文章。

(11)少:同“稍”。砥励:磨炼。

(12)指:通“旨”,意旨,意向。

(13)后车:后继之车。

「评语」

为人父母者,谁不爱自己得子女,但单纯得爱护自己得孩子,就是母鸡也会做得事。中国家庭教育得误区在于,父母对子女往往溺爱有加,而严厉不足。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子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得人,务必从小抓起,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教子篇三、教儿婴孩一以贯之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①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②。生子咳③,师保④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⑤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⑥,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译文」

智力超群得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得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得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得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得房间,不该瞧得不瞧,不该听得不听,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得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她进行孝、仁、礼、义得教育训练。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得脸色,明白大人得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她去做她就去做,叫她不做她就不做、这样,等她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得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瞧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就是溺爱子女得,往往不能这样:她们对子女得

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得,反而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得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气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得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就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注释」

①中庸之人:智力中常得人、②金匮:金属制作得书柜。③咳:孩提。

④师保:古代担任教导皇室贵族子弟得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⑤凡庶:普通人。⑥运为:行为。

「评语」

教育成败得关键,在于就是否使子女养成良好得习惯,若要养成良好得习惯,则必须从小抓起。小孩好比一团泥巴,可按父母心愿塑成各种形状。如果从小娇惯放纵,长大后必然不明事理,积习难改、须知:“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四、功随严出祸从溺来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①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②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③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④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⑤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就是,遍于行路⑥,终年誉之;一行之非,⑦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⑧,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译文」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就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就是不愿瞧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她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得父母,她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得亲骨肉不?确实就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得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就是三千士卒得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她。

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得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

疏于管教;她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得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上;她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得为她百般遮掩粉饰,希望她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得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

①重:难得意思。②楚:荆条,古时用作刑杖。这里就是用刑杖打人得意思。

③艾:艾叶,中医以艾时熏灼人体以达到治疗目得。④可愿:岂愿。

⑤城:也称口,为水入长江处。⑥行路:路人、⑦:通掩。

⑧婚宦:结婚与做官,这里指成年、

「评语」

为人父母者,放纵自己得孩子,大约皆出自“爱心”,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天下父母,谁个不爱自己得孩子?循循善诱固然不错,冷面相向也不失为一种爱法。学士之父宠溺其子而其子自取其祸,司马之母训之以棍棒而其子功成。真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蜜糖罐里淹死人。

颜氏家训音辞篇释要

颜之推《音辞篇》释要 张玉来 颜之推,字介,琅琊人(临沂北五十里),生在南方,在梁朝任职;后入北方,初在周,又到齐,齐亡后又入周,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生卒年为531-600间。北齐书卷45,北史卷83有传。 颜之推曾参加过陆法言家的音韵讨论会,并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多所决定。他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是专门讨论音韵问题的,他指出的“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与陆法言《切韵序》“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相对应,是理解《切韵》的钥匙。最为重要的是,颜之推具体分析了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不仅有具体的例证,而且还有具体的解释,他文章里的观点反映了当时音韵学研究的前沿水平。整篇文章可以分三大部分: 一、“夫九州……所知也”为第一部分,概论方言并提出正音。 二、“古今……穿凿耳”为第二部分,评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现象,并提出正音的标准。 三、“古人……纷纭矣”为第三部分,用实例说明处世居家都应注意正音问题。 在第一部份里,又有可分出七个不同的小节,可讲解如下; 第一小节讲方言的产生合记载的情况。又分两层。1。“夫九州之人……固常然矣”,这四句讲汉语方言产生很早。“生民以来”恐不确切。方言的产生原因复杂。2。“自春秋标齐言之传……不显声读之是非也”讲方言见于记载,是春秋公羊传里记载有齐地的方言词汇,离骚有楚地的方言词汇。其后,扬雄著《方言》一书,方言的记载才大为完备,但是《方言》所记载的仅是考究名物词汇的不同,从中不能看出语音上的是非。 第二小节谈反切注音方法的发明。1。“逮郑玄注六经……以证音字耳”。用汉代的两家注和两家字书为例,说明此时还没有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只好用“譬况假借”一类的方法注音。2。“而古语与今殊别……盖使人疑”,对“假借譬况”注音方法提出批评。古今语音是不同的,前人所谓的“轻重清浊”我们很难搞清楚,再加上用了“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的模糊术语,更使人陷于迷惑。3。“孙叔炎创……独知反语”,汉末孙叔炎为《尔雅》作音义,使用了反语,可知汉末的人已经知道了反切这一注音方法,在注音手段上超过了前代。4。“至于魏世……以为怪异”,反切的注音方法到了曹魏时期,大为流行,而高贵乡公对反语一事大为不解,以为是怪异之事。第二小节中有两件事要特别注意。(一)孙叔炎可能是反语的整理人和系统的使用人。颜氏原文“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是接着“汉末人独知反语”说的,照一般的说法,郑玄还没有使用反语,而作为郑玄学生的孙叔炎却正式使用了反语。郑玄(127-200),而魏世却从220年开始,高贵乡公即位时在254年,前后仅50年左右,而反语就流行起来了。在这之前应当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颜氏只提到孙叔炎,可能是孙是个有名的反语整理者,并且有名著《尔雅音义》,故颜氏只提了孙叔炎。(二)高贵乡公(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据《三国志》记载,他很聪明,也很勤奋,跟朝中大臣学者讨论经学、哲学问题,并能把人考倒,还为左传注音,似乎不应该不知道反语。之所以被颜氏拿来作为例子,也可能他对反语这一新兴事物不太关心,以至于不能很好的使用,就象梁武帝不知四声,难怪被人以为怪异。这也说明反切并非是人人都可明白和随意使用的,大行是有条件的。 第三小节谈反切显示了方言的差别,按差别的情况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自兹厥后……共以帝王都邑……金陵与洛下耳”,从魏世以后各种讲注音的书如春笋般的破土而出,(在这里的音韵与切韵序里的“遂取诸家音韵”的含义相同,应指韵书和有反切的音义书。)2.“各有土风”是说各种韵书及有关反切各有本乡本土的风味――方言语音的成分,各有其

《歧路亡羊》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 “多歧路。”既反,问: “获羊乎?”曰: “亡之矣。”曰: “xx亡之?”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2分) (1)xx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xx之竖追之之: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问: “获羊乎?”()曰: “亡之矣。”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参考 答案: guwen.整理 四、 1.的羊 2.xx邻人 3.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它逃到哪里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示例: 不作分析,一味盲从,定会一无所获。 歧路亡羊注释 1..xx: 对xx的尊称。xx,战国时哲学家。 2.反: (通假字)通“返”,返回。 3.亡: 丢失。 4.既……又……: 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既: 不久 5.率:

率领,带领。 6.党: 旧时指亲族,现指: 朋友,有交情的人。 7.竖: 僮仆(xx) 8.歧: 岔路,小道。 9.xx: (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 10.(吾不知所)之: 到……去。 11.所以: 表示原因的虚词。 12.反: 通“返”,返回,回来,返还。 13.xx: 忧伤的样子。然: ……的样子。 14.移时: 多时,一段时间。

15.竟日: 终日,整天。 16.既: 已经。 17.损: 减少。 18.众: 众多。 19.xx: 哪里。 20.xx: 语气词。 21.怪: 对感到奇怪。 22.既反: 已经回去。 23.命: 教导,告知。 24.获: 找到,得到翻译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的小僮一起追赶。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 序致篇 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魏、晋已来,所着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着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着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家教问题古今说者、论者不计其数,恐怕没有谁会以为只几行字、几本书的夸夸其谈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家风。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其身正,则不令自行,其身不

高考翻译文言文小段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练习 1、【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上海卷) 2、【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4、【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5、【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反切寻源

反切探源 江明镜 摘要:本文探讨反切之所以产生在东汉末的历史根源。通过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几种说法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一种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反切梵语文化交流 反切是如何起源(包括产生时间和产生原因产生条件等)的呢?历来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 1、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清陈澧也赞同这种说法,但他否认反切产生受佛教影响,在《切韵考卷六》中说:“顾炎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已有之’,引沈存中、郑渔仲所云:‘何不为盍,不可为叵……’”,“乃谓始于西域,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 2、起源于东汉末服虔、应劭。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称到:“服虔始作反语。”清·郝懿行《晒书堂文集》还找出了应劭的反切注音以证明此说。 3、来自西域。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4、中国古已有之。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叙》说道:“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迭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5、中印文化结合的产物。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似是认为反切以汉字本身已有的合音字为基础,在西域梵文的影响下而产生。 上面的几种说法中,第一、第二两种,都主张反切是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产物,只是时间的早晚略有差异,从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资料来看,正式运用反切应该是服虔和应劭,而大量使用反切注音的,则是孙炎,这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那么,反切作为一种能取代直音法的注音工具,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了。但是这已经是文人开始运用于书中注音了,其出现时间应该还可略向前推一些。 第三种意见认为反切来自西域,似是认为反切是直接从梵文(梵文本是雅言之意,后来使用字形固定的天成体字母书写。而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用当时的俗语俗字书写的,字母系统属于婆罗米字母或者由婆罗米字母演化出来的某种字母系统书写,这种文字被称作巴

伯牙绝弦(文言文)

伯牙绝弦(文言文) 附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出示: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春雨潇潇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霞光灼灼 一、导入初读 1、直接导入,简介:这是文言文,又称古文,相对而言,现在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2、自由读课文 3、反馈:你感觉古文读起来怎么样?(生:难懂、拗口、深奥) 师:读古文也要讲究节奏(出示节奏划分线) 师范读、生再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感悟 1、师: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板书:俞伯牙钟子期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 (2)再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用波浪线划出来。 2、交流,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名读“峨峨若泰山”。 钟子期的眼前会出现怎么样的高山呢? 指名读,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高山,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赞叹伯牙的词:善哉 (比较:“善鼓琴”与“善哉”中“善”字语义的不同) 还可以怎么说呢?(妙啊!棒啊!好啊!) 齐读这一句 (4)学习“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学法同第一句:你怎么体会?朗读,体会出琴声。 3、练习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接: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___!”(此处结合课始的练习,学习致用,非常巧妙。) 4、学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如何理解?(只要伯牙想的,钟子期一定会知道。) 齐读。 5、资料补充: (大意):伯牙是宫廷乐师,听到无意义的赞美,偶遇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此时,伯牙……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6、配乐读课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讲课讲稿

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 序致篇 一、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①,慎言检迹②,立身扬名,亦已③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④,理重事复,递相模敩⑤,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⑥子孙。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⑦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⑧,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⑨耳。 「译文」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行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辈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诱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注释」 ①诚孝:即忠孝。 ②检迹:行为自持,不放纵之意。 ③已:通“以”。 ④诸子:本指先秦诸子。这里指魏晋以来的人阐述儒家学说的著述。 ⑤模(xiāo 效):模拟、仿效。 ⑥提撕:扯拉、提引。 ⑦傅婢:即侍婢。 ⑧斗阋:指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执。 ⑨寡妻:正妻。 「评语」 古往今来,道德伦理、家训格言一类的书连篇累牍,让人目不暇接,何以此书得以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呢?恐怕在于作者重在实用。理不在多,而在其效用。家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 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 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 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 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 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参考答案 一,l.品性2.超过3.稍微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 (王僧辨)能成就功业.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结果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参考译文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 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 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如果有一句话说得 有道理,他的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如果 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的父亲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等到学士长到结婚和做官的年龄后,他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 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附注释

颜之推语言观拾遗--以《颜氏家训

文史在线 《颜氏家训》二十篇一贯被视为古训及家庭教育的典范,唯独《音辞》一篇倍受语言学者关注,只因此文整体阐述了颜氏的语言学主张,并奠定了堪称“中国音韵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切韵》的理论基础,正如周祖谟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中所言,“考家训此篇专为辨析声韵而作,斟酌古今,掎摭利病,具有精义,实为研究古音所当深究”。或许正因此,它在音韵研究史上的价值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 颜氏的诸多理论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比较科学的,足见其学术成就和理论见地是同时代的人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细数颜氏的语言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承认语音存在着差异。汪明寿先生曾表示,“音韵方面,颜氏既注意了地域不同而语言有异,亦注意到时代不同而声韵有变”。首先,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语音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并进一步叙述了南北方言的特点,对比其分歧,“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钝化,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其次,《音辞篇》中,作者还提出古今时俗不同,语音也会有所变异的见解。“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既然古音与今音不同,那么由此可知语音由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前世反语,又多不切”,“ 通俗文曰:‘入室求曰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古语之不可用者。”又如:“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尽管颜氏试图从地理环境入手为语音的差异寻求合理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或许南方语音的“清举”、北方语音的“钝化”果真和“水土”、“山川”相关,但我们并不能将其看作最重要的原因。然而,他毕竟提出方音可能接触感染的问题,进而揭示语音的同化现象。“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魏晋南北朝时,江南一带曾有短时期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工商业繁荣,市民之间的交往自然增多不少,普通百姓语言中的俗语广为传播,因而南方语言中多是俗语,周祖谟也认为如此,“南人之音辞多鄙俗”。北方长期战乱,语音的接触也很少,因而北方话反倒多是古语,正如郝懿行所言,“北方多古语,至今犹然”。 语音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特点,往往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就是说,各个阶层、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特点、话语方式,表征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颜氏也注意到这点。“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作者看到当时“世庶”语言的分歧,只限于南方地区。周祖谟先生认为“南北世庶之语言各有优劣,盖自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旧族,多侨居江左,故南朝士大夫所言,仍以北音为主。而庶族所言,则多为吴语。”说明为躲避战乱迁到南方的贵族,从中原带去雅音,因而他们的语言“以北音为主”;而江左地位卑下的市井平民,则大多讲当地方言——吴语,所以比较通俗易晓。 第二,《音辞篇》概括了中国音韵学研究的历史。《春秋》、《离骚》、《方言》,虽都曾记录过方音,但重点在于“考名物之同异”,而非“显声读之是非”,因而严格意义上的音韵学并未产生。等到东汉开始有用譬况假借来证明字的读音的情况,如郑玄做的《六经注》,高诱说解的《吕览》、《淮南》,许慎的《说文》,刘熙的《释名》即是如此,这正是我国音韵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反切的产生与盛行,是中国音韵研究史上的重要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学界最主要的注音方法。此后,著述音韵的作品大批涌现,可能是因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不稳定的时代之一,当时的语音变化也因此加剧了”,于是研究语音的人增多。虽然每部作品或多或少地保留了方言的成分,我们很难判定谁对谁错,但这毕竟又见证着音韵学在此时的长足发展。 同时,颜氏多次列举南北方语言学者的观点,指出其作品的得失,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语音研究的状况和水平。“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仁、李蔚兄弟”,还在研究语词读音,但只是稍作切正。“李季节着音韵决疑”,时常会出现错误。“阳阳休之造切韵”,却有很多疏漏。此外,当时语言交流的实际活动中存在着诸多不恰当之处,比如:“甫”是男子的美称,后来假借为“某父”的“父”,如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父”,二者意义相通,虽然不同音,周祖谟:“甫、父二字不同音,切韵:‘甫,方主反;父,扶雨反’”,但也没必要严格区分。但是“某父”的“父”与“父母”的“父”却没有任何关系,而北方人却以为“某甫”的“甫”就是“父母”的“父”,这是错误的。 第三,主张“匡谬正俗”。颜氏在承认语音变化的前提下,指出时人语音流弊——“语多不正”,究其原因,应归纳为两点:一是“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一是“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颜之推认为,前代书中所著反语,于今“又多不切”者,我们不该“随其伪僻”,继续使用。比如:“兄”当音“所荣反”,北方人却反“搜”为“兄侯”。“玙璠……当音余烦”,江南却读如“藩屏之藩”。“岐”音“奇”,江南音为“只”。我们不知道这两种读音“何所承案”,故而都不采用。可见,颜氏认为,有两种以上读法的语词,以相沿习用的读音为正,不论南北。此外,作者认为有不同用法的语词应该有所区别。例如:“焉”,在古书中用作鸟名或表示某种词性的词语时,均反为“于愆”,而葛洪却认为:当“焉”用作副词,表示“何”、“安”之义的时候,音“于愆反”;当其用在句末或作为助词时,应音为“矣愆反”。 颜之推语言观拾遗 ——以《颜氏家训?音辞篇》为视角 郑 岚 郑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虽然颜之推一向以文学家身份被载入史册,但他在语言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忽视。《颜氏家训?音辞篇》不仅概括了音韵学研究的历程,而且总结了颜氏极富前瞻性的语言学见地,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例如:颜氏承认语言的差异及发展演变,概括南北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歧,批评当时的一些语音错误,主张以相沿习用的及书中所标语音为准来“匡正谬误”等等。 关键词:音辞篇 颜之推 语言观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s://www.sodocs.net/doc/9f16453425.html,125

文言文翻译

一、北人食菱 雪涛小说:《雪涛小说》为江盈科著。江盈科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造诣极深。《雪涛小说》、《谈丛》、《谈言》、《闻纪》、《谐史》五种,传奇诙谐,信手而至,独抒性灵,横生妙趣;晚明末世,危机四伏,忧国忧民之情,亦明时形诸笔端。 作者: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渌萝。桃源人。其祖父伯玉、父亲风翎均“课于农”。江盈科从小聪慧,明万历五年(1577)入县学为生员。十三年(1585)乡试中举,“自为诸生,名已隆隆起”。但是,此后于万历十四年、十七年两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皆不第而归。 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1] 二、父子性刚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性格刚烈,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时回家的原因是: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斤斤计较的人。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

高考作文文化素养积淀:《颜氏家训》每章评析及经典句子

高考作文文化素养积淀:《颜氏家训》每章评析及经典句子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明智的父母, 要把良好的道德修养 留给子孙, 把清风留给后人, 这才是无价之宝。 家风良好, 社会和谐, 国家兴旺。 回顾梳理 年少时我们把父亲的建议当废话,长大后才知道条条都是金句……《颜氏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期对其进行一次集中的回顾梳理。每章都有简单评析,并精选有经典句子,我们可以抽空反复品读,聆听一个父亲的殷殷叮咛,并不断思索,多多领悟,学以致用,让它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吧! 《序致第一》 【评析】 《序致》篇相当于全书的序,主要用来说明著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讲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希望自己的后人以此为借鉴,检点行为,磨砺意志。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经典句子】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评析】 《教子》篇主要阐述了对士大夫子弟的教育问题,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幼儿的教育,必须处理好教育和爱护的关系,父母对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非常疼爱的,而过分地溺爱也是有害而无益的。教育孩子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恰当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因为良好的品德是成人的基础。 【经典句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评析】 《兄弟》篇主要是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除父母、子女之外最为深厚的一种感情,而在男权为主的社会里,兄弟之间的相亲相爱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同时还论述了影响兄弟友谊的一些不利因素,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经典句子】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评析】 在《后娶》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对待妻子死亡后续弦一事要慎之又慎。通常的经验是后娶的妻子常常同前妻的孩子因感情、财产等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便是骨肉的分离,严重的则是家庭的再次破碎,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 【经典句子】 曾参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慎之哉!慎之哉!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篇一:文言短篇试题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二) 一、阅读《颜氏家训》选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1、文中“东宫”是谁的代称?() A、齐武成帝 B、太子 C、太后 D、琅邪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①年十许岁,骄恣无节( ) .. A、骄傲专横 B、放荡不拘 C、骄傲放纵 D、骄傲自满 ②顽鲁者亦当矜怜() ..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4、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君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③⑤ 5、对下面句子中的字词解释准确的是() ①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准,比照。 ②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礼数,礼节。僭,超越本分,即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③器服玩好,必拟乘舆。乘舆,皇帝的车子,后用以代指皇帝。 ④不知分齐。分齐,区别,对等。 ⑤率皆如此。率,一律,大都。 ⑥顽鲁者亦当矜怜。矜,拘谨,慎重。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翻译:。②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翻译: ③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翻译:。④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颜氏家训·风操篇》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颜氏家训·风操篇》阅读试题答案及翻 译译文 《颜氏家训·风操篇》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 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江南至今不讳 字也。河北人士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 书符,作诸厌胜①;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 祓送家鬼,章断注连②。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 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正为常所讲习,讎校缮写,及偏加服用, 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③,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缄保,以留后世耳。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 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 试儿。亲表聚集,致宴享焉。……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 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交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 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

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选自《颜氏家训·风操篇》 【注】①厌(yā)胜:制服,指用巫术制服妖邪等。 ②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 传染的意思。③坟典:《三坟》《五典》的简称,泛指古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终则讳之讳:避讳B.无容散逸逸:丢失 C.儿生一期期:周年D.申父交之敬申:申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古者,名以正体然秦以区区之地 B.乃儒雅之罪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儿生一期,为制新衣君为我呼入 D.感其手口之泽此其志不在小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一个人的名和字是代表不同的意思的,名代表自己,而字则代表着这个人的德行,我们常说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字。 B.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从“名字”“归杀”“废物”“试儿”“结拜”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风操德行的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

《歧路亡羊》原文及译文

《歧路亡羊》原文及译文 《歧路亡羊》原文及翻译 列子 歧路亡羊 《列子·说符》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

之况也,哀哉!” 译文: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失去笑颜,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兹以往兹:此,这 B.惟友悌深至悌:敬爱兄长 C.地亲则易弭弭:弥合 D.踖其面而蹈其心踖:践踏 5.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A.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B.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C.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D.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妻、父子、兄弟是基础的亲属关系,中国人常说的九族,都是源于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二章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 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 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 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 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 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解字》用得比较多, 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若送。” 对於这种注音方法,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批评说:“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熙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字音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類,益使人疑。” 直音法:汉代开始,有了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给某字注音。 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 又“单父人吕公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父音甫。” 条件:要有同音字。 直音法使用了很长时间.现代的辞书(如旧《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

相关主题